公共价值观念下滨水公共空间开发
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摘要:本文针对滨水地区的特征,结合乐陵西部新城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提出滨水区城市设计应突出滨水区的功能定位及开发,寻求公共空间特色塑造的立足点,营造亲水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串联及轮廓线的控制,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空间。
关键词: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乐陵盘河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aterfront area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Western Leling Metro City design example analysis, proposed waterfront city design should highlight the function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seek to shape characteristics foothold, create a hydrophilic space, emphasizing public space series and contour c ontrol, so as to create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s waterfront space.Key word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Leling River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域,是城市临近水体的部分。
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
城市滨水空间的形象,直接体现城市空间的特色,同时也是城市中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的黄金地段。
城市滨水空间塑造的研究一直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热点,受到规划工作者及城市建设者的亲睐。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浅议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浅议[摘要] 在古代人类本身就是临水而居,所以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发源的地方,同时在现代城市中也是处在具有丰富活力的生态尽管地区的地位。
滨水地区拥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并且蕴含历史文化价值。
所谓城市的滨水地区,就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和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所以滨水地区既包含了水的边缘也包含了陆地的边缘,可以为城市提供良好的景观空间,并且作为最具有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在城市中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内涵化,各地都在尝试进行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在开发,而滨水地区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珍贵的自然景观,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当前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在开发过程中,人们正在尝试在保持滨水地区所具备的自然条件优势的同时,协调滨水地区与周边环境,与城市的其他绿化构成一个整体,并且形成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为城市增添新的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绿地休憩场所。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性环境设计在城市空间中,城市的滨水空间是其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主要是指水域和城市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城市滨水空间中陆地和水体各占一半,两者共同形成了城市的滨水空间。
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中,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精彩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可以体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山水自然景观,同时也将人工建设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完美的融合和展现出来,成功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成果中不但包含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融合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文景观以及物质空间。
城市的滨水景观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市中景观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市民喜欢游玩休憩的场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核心,更是现代社会中城市居民放飞心灵的场所。
在城市文脉中,依照城市水系打造的城市人工环境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在构建城市滨水景观公共空间的时候,需要注重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型水体驳岸,形成一个具有强参与性的绿地景观空间,并且融入城市文脉,构建一个功能多样化的虚实空间,以保障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促进城市生态健康发展。
城市开发视角下的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初探
城市开发视角下的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初探摘要:指出了公共滨水景观建设是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点,结合设计案例,从功能、文化、生态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设计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案,为城市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滨水空间;滨水景观;生态景观1 公共滨水空间景观属性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水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不计其数。
在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中,水系因具有独特的景观属性,使城市公共滨水景观空间的建设备受关注。
对于公共滨水空间的景观属性总结为以下几点。
(1)需求属性:人的亲水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生命需要水,亲水、近水、戏水、观水更是人的心理需求。
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要满足其功能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2)文化属性:水系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见证城市兴衰,也作为重要載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变迁。
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文化的植入,是场地记忆与空间印象的表达。
(3)生态属性:水作为自然要素,自身具有生态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护及修复水体生态系统也成为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重要课题之一。
2 设计策略结合实际项目,从水系的景观属性入手,提出功能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生态多元化的设计策略。
2.1 功能多元化公共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线性空间,大多作为现代城市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周边用地进行综合考虑,在满足交通、停留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做到以人为本,积极进行功能拓展,塑造多元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富有吸引力的景观氛围,增进市民交流体验,力求达到空间宜人、功能复合、活动舒适、艺术精彩的综合要求,打造不同风格的滨水风貌。
2.2 文化多元化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城市文化特色符号的形式,植入设计之中,如结合地面铺装、雕塑、标牌等细节的艺术表达,展现文化属性,起到文化宣传作用。
同时,也可将本土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元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增强场地记忆,塑造城市文化活力区,带动城市新活力。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文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然而在当前的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城市滨水区设计中问题1、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延续目前,我国许多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单纯追求现代化,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Www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忽视地方特色。
我国有些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项目,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开发热”的社会大潮中仓促上马,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整体观念不强,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往往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模式,而忽略了当地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结果是手法单一,面貌千篇一律,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
2、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
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
有的开发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物、历史遗迹等一律拆除而非修复,破坏和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对现存的古建筑或景点不加考虑,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3、公共空间狭窄许多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并未向城市全面敞开,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休憩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滨水空间存在着严重的圈地现象,滨水地块的开发商总是想尽办法把水岸纳入到自己的私有领域内,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断,市民不能自由进入; 二是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围墙阻碍了公众到达水边,而且建筑与高大的实心围墙也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分离;三是缺乏连贯而便捷的公共步行道与滨水区直接相联,公众的步行路线往往被机动车行道路截断。
城市滨湖空间开放性与公共性分析_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问题》2014 年第 11 期
城市滨湖空间开放性与公共性分析
路供其他市民进入。 2013 年,在原有景观基础上规划建设的沙湖公
园基本建成并向市民开放,该园是武汉市最大的城 中湖公园,公园总面积 377 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 90 公顷,全园包括五个功能分区: 历史人文区、市民 休闲区、文化艺术区、生态湿地区、运动森林区。园 内风景优美,配套齐全,可供周边市民休憩游玩,近 距离感受沙湖的自然美景。
图 1 不同时期沙湖的卫星影像图对比
注: 数据来源于 Google Earth,图 D 中的 R1、R2 和 P 分别为梦湖水岸、水岸星城和沙湖公园。
( 2) 沙湖滨湖区域开放性差异对比 建成于 2003 年的梦湖水岸小区贴近沙湖水岸 线,小区居民可零距离接触沙湖。但是,由于小区设 置了门禁,进出小区需要进行身份验证,从而将非小 区居民排除 在 外,将 滨 湖 空 间 及 其 相 应 的 功 能“私 有化”,割裂 了 滨 湖 公 共 空 间 和 其 他 市 民 的 空 间 联 系。 另一建成于 2010 年的亲水楼盘———水岸星城 同样位于沙湖之畔,该建设项目用地位于沙湖西北
3.“城中湖泊”与“城边湖泊”开放性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湖泊具体开敞 空间的开放性、可进入性程度,根据武汉市空间结构 特点,本文将位于一环内以及一环至二环之间的湖
泊划为“城中湖泊”,而将二环至三环之间的湖泊划 为“城边湖泊”。按照不同类型,分类选取了典型案 例,结合湖泊开敞岸线率和实地调研对典型案例进 行分析。
总第 232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4) 11 - 0007 - 06
城市问题
2014 年第 11 期 〔DOI〕 10. 13239 / j. bjsshkxy. cswt. 141102
公共价值观念下的滨水公共空间开发
空 间 的 基 本 属 性 一 公 共 性 和公 平 性 的 实 现 。 3 2 可 达 性 原则 .
的关 系 : 人的观念指 导着 的空 间营造 , 而营造 出 的空 间又 会 培养人们 观念形成 。所 以 , 滨水公共空 间开发 的问题 己经不
公共 空间的私人化倾 向等现象不断出现 , 滨水公 共空间开 发
业、 娱乐 、 居住 为主 , 公众 活 动最 密 集 的城 市公 共 生 活空 是 间, 同时也是城市最具活力 的地 区之一 。如果在 开发过程 中 过分强调经济利益 , 滨水 区作 为 “ 产资 料” 以分割 , 将 生 加 是
3 1 共 享 性 原 则 .
体, 滨水公共空 间正在使 公众越 来越 客体化 , 金经 元 先生 形
象 的 称 其 为 “ 窗 意 识 ”I。 “ 窗 ” 目 的 不 是 让 人 活 动 而 橱 - j 橱 的
是展 示给人看 , 公众 只是橱窗公共展示 的客体而非公共活 动 的主体 , 目的无 非是为 了炫耀 政绩 , 其 而公 众也就 成 为这 种 目的性活动的客体 。 ( ) 社会分层加 剧 。在 市场 经济 的背景 下 , 产开 发 2 地
完 全 是 “ 间 ” 问 题 而 更 是 “ 共 ” 问题 , 许 我 们 应 该 弄 空 的 公 的 或 清作 为 “ 共 物 品 ” 滨 水 公 共 空 问 , “ 共 价 值 ” 于 公 众 公 的 其 公 对
滨水 区处于水陆交 接的边 缘 , 是陆 地 的端部 , 因此 由城
市 腹 地 至 滨 水 区是 尽 端 式 交 通 。 同 时 , 行 于 滨 水 区的 城 市 平
10 0 ; 2 天作建筑 科学研 究院 。 哈尔滨 50 6 .
基于大生态观的滨河公共空间景观提升
基于大生态观的滨河公共空间景观提升梁尧钦,王芳,沈丹,张姝,黄希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海淀100085)摘要:河流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融合的重要载体。
滨河空间作为人民健康生活的公共区域,普遍存在生态治理不足、景观品质不佳等问题。
结合抚州市抚河项目实践,以大生态观为指引,立足全局理念和系统思维,提出重湿地、保安全、改水岸、优空间、串体系、创活力六大对策,从提升生态效益、优化公共空间、联动滨水区域3方面,提出改善河流生态系统、优化河流景观品质、激活公共空间活力的技术措施,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人居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生态观;滨河公共空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抚河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科学认知。
时间的演变主要指区域生态变化的历史过程,这有利于明晰演变的来龙去脉,抓住事情的本质;空间的演变主要指城市与区域生态的互动过程,从研究尺度上包括流域、城市、地块3个层次(图1)。
树立大生态观,用生态演变来辨析生态格局和特征,以生态格局和特征作为标尺,用生态系统观来识别生态问题,从而因症施方、科学开展生态建设。
抚河位于江西省东部,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每年汇入鄱阳湖径流量占到12%,因此,抚河的生态建设对抚州乃至整个鄱阳湖流域意义重大。
从空间演变来看,对抚河的治理应从3个层面着手:流域层次关注流域湿地群、森林网等,城市层次关注城市防洪安全、地貌多样性等,地块层次关注湿地营建、生境营造等。
从时间演变来看,“缘水而居”是人类选址定居的基本模式,抚河古称盱江,又名汝水,贯穿抚州市中南部,历史上抚河对于抚州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意义重大。
而今城市发展南拓,抚河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是抚州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5],尤其三江口和千金陂是抚河重要的河口湿地,生态位置十分重要。
1.2抚河现状问题辨识以大生态观为指引,从流域、城市、地块尺度考虑,抚河目前主要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图2):①湿地生态亟待修复:抚州沿线河滩湿地或弃置裸露,或过度园林化,生态效益不佳;②行洪安全缺乏保障:防洪以防洪堤为准,但没有完善的防洪规划,导致相关规划和建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公共价值观念下的滨水公共空间开发
公共价值观念下的滨水公共空间开发摘要:反思我国滨水公共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公共性缺失现象,探讨了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公共价值观念,并在此立论基础上提出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公共价值;公共空间;滨水开发一、困惑与反思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成为滨水城市的发展重点之一,对拉动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但在开发过程中,形成越来越抽象化滨水公共空间景象的趋向:千篇一律、模式单一。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空间数量”的问题,而是“空间观念”的问题。
空间与观念之间是相互形塑的关系:人的观念指导着的空间营造,而营造出的空间又会培养人们观念形成。
所以,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问题己经不完全是“空间”的问题而更是“公共”的问题。
二、公共价值的观念价值是客体及其属性在主体的实践与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为主体服务的效果。
滨水公共空间的公共价值,指滨水公共空间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
其评价核心是看是否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对公众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这种公共价值不仅表现为滨水区的开发、经济利益的获取等物质价值形式,还包括审美价值取向、地域文化延续等精神价值形式。
滨水公共空间的公共价值是滨水区开发价值判断的一项重要维度,它反映了滨水空间环境对人们的公共交往活动产生有益影响的程度。
在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城市滨水环境系统中与社会公众具有“公共价值”关系的物质及非物质领域,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空间形态、历史文脉、公共意象。
三、公共价值理念下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原则(一)共享性原则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稀缺性的“公共物品”,理应是公众共有的社会财富,被公众共同分享,而不是被私人或者少数利益团体所占有。
历史上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商业、娱乐、居住为主,是公众活动最密集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应当遵循“共享性”原则,强调土地的紧凑利用,加强公共设施合理配置,尽可能将亲水岸线还给城市、留给公众,促进滨水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公共性和公平性的实现。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浅析的开题报告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浅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滨水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元化功能结合的场所,其设计和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然而,当前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存在不足,如缺乏综合性、设计单调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开展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探讨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为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以弥补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本文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和定义,分析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原则,分析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分析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如景观设计、功能设置、交通组织、安全管理等。
4. 借鉴国内外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经验,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方案,以期为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和定义。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界定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和设计原则。
分析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包括滨水区的功能、景观、环境保护等方面,以指导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3.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
分析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景观设计、功能设置、交通组织、安全管理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_小议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
&&
工程建设与设计
!""# 年第 $ 期
市政工程设计
用的 “ 点、 线、 面 ”的 关 系 来 比 喻 , 则可理解为: 一个景 “ 点” 的设计, 必须放在整条 “ 景 观 带 ”的 层 次 来 考 虑 ; 一条 “ 景观 带 ”的 设 计 必 须 放 在 整 个 城 市 的 “ 面 ”的 层 次 来 考 虑 。 也 就 是“ 每 个 城 市 设 计 项 目 都 应 该 放 在 比 该 项 目 高 一 层 次 的 空 间 背 景 中 去 审 视 ”。 ( !"#$%&&’())) )如 果 没 有 一 个 全 地 段 的
( $%&’#% ), 男, 安徽蚌埠 人, 工程师, 从事建筑设 ! 作者简介 "#陈琦伟 计研究 (
!"
!!!!!!"
展与城市形象有塑造, 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特点
,( 创 造 连 续 的 近 水 公 共 空 间 可 保 证 滨 水 地 带 的 共 享 性
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 最能反映出城 市特色的地区, 因此, 确保滨水地区的共享性最尤为重要的。 在城市设计中, 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 ( 如林荫带、 步行街、 广 场群和骑楼等) 沿整个滨水地带布置是保证滨水地区的共 享 性 的 好 办 法 。所 有 成 功 的 滨 水 地 区 开 发 项 目 , 无一例外地 将直接沿着水体的部分开辟为步行道, 而让滨水的建设项目 后 退 岸 线 。由 于 建 设 项 目 都 是 高 层 或 多 层 建 筑 , 后退岸线并 不影响使用者登高远望水景, 却让出了岸线吸引更多人来滨 水区活动。 是将陆上和水上活动 )( 将 水 上 活 动 组 织 在 城 市 设 计 中 , 项目结合在一起的有效办法 在有条件开展水上活动的滨水区, 将水上活动项目 ( 如 乘船观光、 参观船艇、 潜水观光、 游 泳 等 )有 意 识 地 组 织 在 城 市设计中, 可以更多地吸引陆上游客, 丰富游泳内容。 规划除满足水上运动比赛需求外, 大部分时间的服务对 象主要是大中城市居民, 因而在环境设计、 景观处理等方面 尽 可 能 满 足 城 市 居 民 回 归 大 自 然 的 心 理 需 求 :空 间 开 敞 、 景 观自然、 空气清晰、 环境恬静。 使人们在这里充分获得运动和 休闲的双重体验。 力求把握在全地段层面上的风格 *( 强 化 城 市 设 计 大 纲 , 特色, 防止在地块层面上各自为政的城市设计 凡是滨水地区, 其设计特点均离不开水, 但要突出本地 滨水地区的特色, 就应在整个滨水地段层面做文章, 创造自 己 的 风 格 特 点 。犹 如 一 切 城 市 设 计 问 题 一 样 , 滨水地区的城 市设计基本原则是 “ 整 体 性 ”和 “ 特 色 ”两 者 的 平 衡 。 若以常
浅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打造
浅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打造摘要: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映射城市的发展历程,也展示城市风貌的缩影。
随着新时代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打造俨然已成为滨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也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价值空间。
关键词:滨水公共空间,活力一、滨水公共空间的定义滨水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临江、湖、河等水体的特定空间区域,它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发展,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独特魅力。
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大致可分为开发、保护和再开发。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滨水空间逐步成为城市稀缺的环境资源,它的再开发不仅是城市繁荣的驱动力,也重塑了城市形象,让水和水岸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滨水公共空间活力打造的重要性(一)传达地方核心文化意象水是生命之源,一直与城市发展有不解之缘,对各个阶层的人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依水而建的城市,自然生长,与环境充分融合,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滨水空间折射出城市发展演变,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城市格局。
(二)展示城市形象特色品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多种功能的复合区,也是城市被外界认知的“初印象”区域。
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它还承载了很多市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城市发展特色形象的认同。
通过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意象的强化可以构建具有强烈识别度的场所,打造城市形象展示窗口。
(三)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滨水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包含了重要的空间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且与城市腹地的开发联系较为紧密,若能充分挖掘这些价值并合理利用,将助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三、影响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要素(一)空间的开放性城市滨水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天然的开放空间,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开放性的加强,可体现社会的公平,促进人与人的交流,让人们有更多参与的可能,形成人与场所的良性互动。
(二)功能的多样性时代变迁,人们户外生活的转变主导着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演变,高质量的滨水公共空间被赋予了多种功能,如商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和环境、历史、居住和交通港口等。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与活力协调度研究——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滨水公共空间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87-04 收稿日期 2023-07-17摘 要 作为代表城市形象活力和空间品质的典型区域,滨水公共空间可能存在活力与空间品质不匹配的问题,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
该文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为例,从游憩服务品质和空间环境品质两方面,构建滨水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分析活力与空间品质的协调程度。
初步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区内空间品质与活力存在局部失衡,揭示了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品质营造对人群活力的供容和承载能力不足。
最后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为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滨水公共空间 品质 活力 耦合协调度Abstract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s representative areas reflecting a city's vitality and spatial quality, often exhibit a mismatch between their vitality and spatial quality, which is not aligned with the overall c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unan River area in Chengdu's Second Ring Road as a case study and develop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quality, focusing on recreational service quality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analysis reveals a local imbalance between spatial quality and vitality in the study area,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inadequate supply and capacity for quality enhancement to support the population's vitali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argete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vitality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nd to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improvement efforts.Keyword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Quality, Vitality,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与活力协调度研究——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滨水公共空间为例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Vitality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The Case of Funan River Within the Second Ring Road of Chengdu秦轲垚 | Qin Keyao 严 祥 | Yan Xiang 熊杰熙 | Xiong Jiexi 罗 隽 | Luo Jun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公共空间建设关注的重点也转向品质提升。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是指通过在城市滨水地带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出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交流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以下是一些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1. 利用水域资源:充分利用滨水地带的水域资源,打造景观水体、人造湖和运河,并设置适宜的开放式水域环境。
在水域周围设置景观栈道、观景平台,提供休息、观赏和娱乐的场所。
2. 打造多功能公共空间:在滨水地带设置多功能公共空间,如开放广场、户外剧场、运动场等,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吸引人们前来参与和观看。
3. 设计绿色廊道:在滨水地带设置绿色廊道,种植各种树木、花草和灌木,营造自然环境,提供遮阳和防风的功能。
设置休息亭、长椅和散步道,供人们休息和散步。
4. 引入文化元素:在滨水地带引入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元素,如艺术装置、雕塑和户外画廊等。
这不仅可以增加滨水地带的艺术氛围,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艺术欣赏和文化体验的机会。
5. 改善交通设施:加强滨水地带的交通设施改善,建设自行车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增加交通连接性和便利性,使更多人可以方便地到达滨水地带。
6. 融入历史文化:在滨水地带融入历史和文化元素,如保存和修复历史建筑、文化遗址和纪念性建筑等。
这样可以增加滨水地带的历史韵味,提供文化教育和旅游的机会。
7. 保护生态环境:在滨水地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加强水质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保持滨水地带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8. 推动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滨水地带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居民参与机制和社区管理机构,使滨水地带的建设符合居民需求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城市滨水区重新开发:增强公共空间和生态
城市滨水区重新开发:增强公共空间和生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滨水区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往往会忽略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导致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往往是以牺牲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城市滨水区的需求,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注重增强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
首先,增强公共空间是城市滨水区重新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应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因此,在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区时,应该注重打造公共空间,例如建设步行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等。
这些公共空间可以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城市滨水区的美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城市滨水区重新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市滨水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维护。
在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区时,应该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例如湿地、河流等。
同时,应该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保障生物多样性。
这样可以让城市滨水区成为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公众参与,让市民成为城市滨水区重新开发的主体。
在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区时,应该充分听取市民的意
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规划和设计中来。
这样可以让城市滨水区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滨水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总之,城市滨水区重新开发需要注重增强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并且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滨水区成为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交交流场所。
世界滨水区项目案例分析
三、滨水区空间开发策略 2、文化传承
滨水区项目案例分析
注重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挖掘与利用,将历史元素组织到公共空间中
三、滨水区空间开发策略 3、特色形象
滨水区项目案例分析
良好的亲水建筑尺度 特色鲜明的建筑形象 连续统一的滨水界面
三、滨水区空间开发策略 4、安全亲水
借鉴其形式,作为高品质、特色住宅区。
滨水区项目案例分析
7)人工鱼礁
一、滨水区岸线类型划分 1、生活岸线特色要素构成
概念:是一种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人工鱼礁是利用生物对水中物体的行为特性,将生物对象诱集到特定场所进行捕捞或保护的一种设施. 功能:渔业与娱乐休闲相结合、改善水域环境、生物多样性 案例:美国人工鱼礁项目
② 游艇码头 案例:芝加哥游艇码头 周边设施:VIP豪华会所以及游艇中心等配套设施,,同时周边配套有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商务中心及滨海商业街
渔人/游艇码头多与酒店、办公、商业、娱乐等功能相结合,成为城市中吸引高消费人群的区域。
滨水区项目案例分析
3)沙滩
一、滨水区岸线类型划分 1、生活岸线特色要素构成
一、滨水区岸线类型划分 1、生活岸线特色要素构成
滨水区项目案例分析
岛屿 码头(游艇码头/浮码头) 沙滩 亲水平台 栈桥 高脚屋 人工鱼礁 自然生态休闲带 桥梁 海底场馆
滨水区项目案例分析
1)岛屿
一、滨水区岸线类型划分 1、生活岸线特色要素构成
① 案例:迪拜棕榈人工岛 规模:450公顷 功能:私人住宅区、观光酒店、度假村、以及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汇集了世界各种风味的美食餐厅、游乐场、运动设施、影院、水疗中心、会所、海洋公园等
一、滨水区岸线类型划分 3、滨水岸线功能
城市公共开放的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的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研究概况,城市滨水区、城市开放空间的含义及城市开放空间和城市滨水区的联系。
分析城市滨水区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造公共开放的滨水区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交往、游憩等社会活动品质的要求提高了。
原有公共开放空间类型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开放性、多样化生活的追求,建立开放的、多层次复合的公共空间势在必行。
因此,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就更重要了。
1 国内外研究概况1.1国外研究概况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城市滨水地区的设计起步较早。
20世纪80年代,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在理论上才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掀起了城市复兴的高潮,对滨水地区开发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1980年前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先后对本国许多城市废弃的滨水区进行了再开发活动。
1988年霍依尔(Hoyle)等主编的《滨水区更新》,首次对全球滨水区再开发现象进行全面分析[1]。
1996年,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滨水区中心”出版的《全球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成功案例》收录了39个详尽案例,同时介绍了其他91个建设项目。
1997年,出版《城市滨水区开发》主要收录了北美地区的滨水区案例。
1989年成立的“全球水上城市中心”出版的书籍更被称为是“滨水区规划师言论荟萃”[2]。
同一时期,日本也掀起了滨水区开发的热潮。
1988年出版《滨水景观设计》是研究成果之一[3]。
1.2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形成对比,国内城市滨水区开发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有关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专项学术研究并不多见。
20世纪90年代,国内城市开放型滨水区项目才增多了。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是国内比较早的系统介绍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的书。
书中介绍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动因和基本原则,国外滨水地区开发的实例,并对实例进行研究和分析[4]。
王建国教授编著的《城市设计》,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到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历史发展、设计原则等,并以芝加哥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和宜兴团氿滨水区城市设计为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5]。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探析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探析【摘要】城市滨水具有自然开放性强的空间特点,多用于建设有当地特色的公共空间。
本文以武汉市汉口江滩滨水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使用活动以及管理政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滨江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滨水公共空间个性化景观设计城市文化特色一、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概念及设计意义1.城市滨水区城市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域,是城市临近水体的部分。
与城市其他地段相比,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空间,也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
滨水区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 m的水域空间以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
2 .公共空间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指城市滨水区中与河流密切联系的、为市民户外活动提供的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公共空间个体的集合,以空间形式存在,以结构、容量和尺度等确立其形象外观,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物质空间结构体系,并传达特定的涵义,具有从社会文化、历史事件、滨河生活中获得的文脉意义,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包括河岸、湿地、森林、绿地、广场、公园、公共体育用地等开敞空间。
它一方面是具有蓬勃个性的生长空间,能满足人与社会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周边房地产价格,增加城市竞争资本。
二、开发武汉沿江滨水区的必要性1、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一项成功的水滨开发工程,在赋予水滨新用途,再现滨水区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往往能增加政府税收,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合作和促进新的投资。
2、市民生活的需求武汉市水域众多,但与广大市民关系最亲密的是长江汉水,某些重点岸线应开辟成为高质量的活动场所,把水滨还给市民。
3、重塑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是城市中主要的开放空间,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作用。
武汉的沿江有着的人文环境,完全有条件重建武汉门户形象,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
论述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
论述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各级政府不断地在社会发展实践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生态价值理念。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特别是水网密布,依水发展的城市,越来越注重平衡城市空间与蓝绿空间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达到盘活滨水土地资源,兼顾生态与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风貌的目标。
例如广东省正在开展万里碧道建设行动,河川突破了原来的地理概念,成为承载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廊道。
本文主要解释城市公园和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概念,分析滨水空间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城市公园角度思考滨水空间设计手段。
关键词:公园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1.公园城市理念与城市滨水公园1.1公园城市理念现代化城市总被比喻为“水泥森林”,有钢筋混凝堆砌而成一种人工环境,而“公园城市”理念与“水泥森林”相反,可以解读为一种新形态的生态城市,城市固有的人工化、硬质化特性被公园绿地的柔软与弹性稀释,是生态文明中高阶段的城市形态的体现。
其基本内涵可从“公园城市”四字中解释:“公共”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公共开发、交流互动的空间需求;“园林”是指公园城市拥有的绿色生态价值,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蓝绿空间交织,城市建设与生态涵养相得映彰;“城乡”表达了国土空间优化的概念,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市场”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用绿色低碳经济模式,高质量低污染生产。
由此可见,公园城市是一个国土空间系统、公共治理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综合概念。
1.2城市滨水公园一般来说,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在城市中临近水域的土地和建筑。
滨水公园通常是指临近水体的所建造的公共空间,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新要求下,滨水公园具有提升城市环境、丰富景观风貌的重要作用。
滨水公园具有的生态价值和公共价值,不仅起到缓冲城市界面与水生态界面的过渡作用,更是市民开展各项交流活动的公共场所。
浅谈滨水商业空间开发与景观设计
浅谈滨水商业空间开发与景观设计滨水商业的开发在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下大量涌现。
如何处理好滨水空间与商业的关系成为景观设计中一项新的课题。
城市的滨水绿地是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然而由于滨河绿地造价高,收益低,绿化后期养护昂贵,使其开发的脚步缓慢。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购物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传统商业形式已经很难满足新的需求。
新的购物形式更是一种体验,需要加入休闲娱乐与文化交流空间。
因此,在滨水空间加入商业的元素即能激活滨河的绿地开发,又能为商业带来更多人气,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
1.项目背景及项目定位1.1 项目背景分析攀枝花市地处川西高原南部和滇西高原北部,位于金沙江与雅砻江两江交汇处,是长江旅游一颗璀璨的明珠。
项目地位于原攀枝花啤酒广场,坐落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区,位于炳草岗大梯道下段金沙江畔。
原广场的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其接待能力、商业氛围及给人们提供的绿化休闲空间都有限。
随着银江反调节水电站的修建,金沙江水位的提高,啤酒广场一期部分将被淹没,因此改造势在必行。
1.2 项目概况基地北临金沙江,南至金沙江大道,是一块沿江的三角地带,总用地面积:60110㎡。
项目是城市老商圈的衍生与升级,与炳草岗老商圈组合形成新的东区核心商圈,发展商业业态具有基础条件,也能充分发挥地段价值。
该项目通过沿江景观打造注重亲水性、自然性、娱乐性和部分的商业性的休闲空间,将其建设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景观带和休闲娱乐带。
在城市核心区金沙江段,建设一个集中体现城市精神、展示城市形象、汇集人气、宜游宜业的“城市之心”,使之成为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带动点、城市景观精品区、城市文化标志物。
1.3 项目定位——多元的业态策划金沙江承载着攀枝花许多的人文、历史、生态内涵,是城市的“名片”,同时也是经济最活跃的地段之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滨水区域具有强大的环境优势,濒临水面,视野开阔,聚集人气,是休闲娱乐、旅游和其他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
浅析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
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Discussion on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urban waterfrontlandscape学院名称:独墅湖校区艺术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2013年4月目录第一章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的概念 (3)1.1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 (3)1.2城市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规划 (4)第二章公共空间的形态类型 (4)2.1滨水广场 (4)2.1.1广场历史 (5)2.1.2滨水广场的定义及地位 (5)2.1.3滨水广场的设计 (5)2.2滨水步道 (6)2.2.1滨水步道的空间节点 (6)2.2.2滨水步道节点建设的原则 (7)2.3滨水公园 (7)2.3.1滨水公园的建设 (7)2.3.2滨水公园的旅游 (8)第三章城市滨水景观中公共空间的设计 (8)3.1城市滨水景观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8)3.1.1防洪、生态、景观多功能兼顾原则 (8)3.1.2人为本原则 (8)3.1.3结合地方特色,彰显地方风韵原则 (8)3.2城市滨水景观中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分析 (9)参考文献 (10)浅析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班级:姓名:指导老师:职称: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如火如荼地进行,其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起初并不承担城市重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要重新规划,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能、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
而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公共空间就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方便、舒适的活动空间,而且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和城市发展水平。
关键词:城市化滨水景观公共空间Discussion on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urbanwaterfront landscape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urban planning in full swing, its appearance also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s expansion, urbanization, not at first assume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city waterfront, re-planning, create a meet modern urban func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lives waterfront. The public space in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rowing concer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is not only to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a convenient, comfortable space for activiti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spirit of a city and cultural outlook and urban development level. Keywords:urbanization waterfront landscape public space引言公共空间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城市滨水地区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了该城市的精神文脉,更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价值观念下的滨水公共空间开发摘要:反思我国滨水公共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公共性缺失现象,探讨了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公共价值观念,并在此立论基础上提出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公共价值;公共空间;滨水开发一、困惑与反思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成为滨水城市的发展重点之一,对拉动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但在开发过程中,形成越来越抽象化滨水公共空间景象的趋向:千篇一律、模式单一。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空间数量”的问题,而是“空间观念”的问题。
空间与观念之间是相互形塑的关系:人的观念指导着的空间营造,而营造出的空间又会培养人们观念形成。
所以,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问题己经不完全是“空间”的问题而更是“公共”的问题。
二、公共价值的观念价值是客体及其属性在主体的实践与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为主体服务的效果。
滨水公共空间的公共价值,指滨水公共空间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
其评价核心是看是否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对公众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这种公共价值不仅表现为滨水区的开发、经济利益的获取等物质价值形式,还包括审美价值取向、地域文化延续等精神价值形式。
滨水公共空间的公共价值是滨水区开发价值判断的一项重要维度,它反映了滨水空间环境对人们的公共交往活动产生有益影响的程度。
在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城市滨水环境系统中与社会公众具有“公共价值”关系的物质及非物质领域,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空间形态、历史文脉、公共意象。
三、公共价值理念下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原则(一)共享性原则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稀缺性的“公共物品”,理应是公众共有的社会财富,被公众共同分享,而不是被私人或者少数利益团体所占有。
历史上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商业、娱乐、居住为主,是公众活动最密集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应当遵循“共享性”原则,强调土地的紧凑利用,加强公共设施合理配置,尽可能将亲水岸线还给城市、留给公众,促进滨水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公共性和公平性的实现。
(二)可达性原则滨水区处于水陆交接的边缘,是陆地的端部,因此由城市腹地至滨水区是尽端式交通。
同时,平行于滨水区的城市干道使滨水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这就造成了滨水区可达性的问题。
可达性,穿越一个空间的可以选择路线的数量。
只有使用者能够到达的场所,才能让使用者在场所内从事某种活动得到基本保障。
因此,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其提供的容许人们到达、在其中穿行、从一点所到另一点的可达性密切相关。
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城市滨水区有助于加强滨水区与城市腹地的相互渗透,使人们很容易从城市中心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区,避免了从形式和心理上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人们感受到滨水区的存在。
因此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是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开发成败的关键之一。
(三)开放性原则空间的开放性意味着空间界面不能封闭,可以让公众自由进出与使用,对人们自发的行为活动进行支持。
这样,人们参与活动更加便捷,空间中不同公共活动也能得以融合,使公众体验丰富公共生活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开放性”原则的重点在于“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两者的交融和谐共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过渡性的复合空间界面。
这个过渡性的空间界面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层次,通过适当的空间处理手段,柔化滨水区域的边界,明确公共与私人领域的空间责任,鼓励延伸个人的影响范围,从而提高人们对公共空间质量的关注程度和公共意识。
(四)延续性原则“延续性”原则,就是尊重并延续地域历史文脉的原则。
滨水区是滨水城市中发展最早的区域,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与人文景观,具有多元化特性。
因此,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需遵循“延续性”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努力营造出与地域历史文脉相契合的滨水人居环境,避免脱离城市历史语境而一味模仿的空间景观片断。
注重“延续性”原则,还需与复古或仿古区别开来。
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不是单纯的制造所谓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而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承上”和“启下”的更新设计,是恢复和提高滨水区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的创造过程。
(五)识别性原则可识别性是人对环境的基本要求。
遵循识别性原则,可以使滨水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目的在于创造出易于人们识别和记忆的空间环境,便于人们在空间中的定位,增强空间对人们的行为引导,使公共活动渐趋活跃。
通过强化空间认知要素,可以增强人们对城市滨水区外部空间的可识别性。
如丰富有序的滨水天际线;层次鲜明的滨水空间序列;功能多样的滨水空间节点。
另外,滨水景观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方便人们获取信息并参与活动。
如全面的服务设施、生态化的水岸处理、人性化的亲水平台,从多方面引导人们的滨水公共活动,成为人们认知滨水空间的“识别物”。
四、公共价值理念下滨水公共空间开发的对策(一)“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从社会学角度看,混合的功用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城市的宜人气氛和人们的安全感。
历史上城市滨水区的土地利用大多以工业、运输、居住、休闲等基本功能为主以及少量的商业、餐饮等从属服务功能为辅,主从功能呈现一种“并置”的存在状态。
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的亲水体验之所,更是城市主要公共生活以及提供市民多层次生活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
因此在“功能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建构中,土地功能定位应是以娱乐、旅游、观演、商业以及其他户外活动为主体,同时带动零售、餐饮、体闲、健身等服务功能的多功能滨水功能区。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置换和产业调整是两种主要手段。
将占据了最佳滨水地带的工业区调整至城市其它区域,将置换出来的土地安排新的功能,使滨水区得以复兴。
(二)“层次多样”的交通体系1.优先考虑公共交通。
通过对轨道交通、公交线路,轮渡航线进行整合,提供多种公共交通方式。
一方面提升滨水区的可达性,另一方面减少机动车对滨水区的交通干扰,为营造良好的滨水区环境打下基础。
2.强调滨水步行系统。
滨水公共步行道是吸引市民前往的最基本因素,它使人们能接近水边,进而能沿着水边活动。
由滨水林荫散步道、广场节点及休闲活动场地等组成的滨水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
3.整合水上交通。
水上交通是滨水区的特色交通。
一般有两种类型:旅游性的观光游艇和交通性的水上巴士。
通过乘船观光、轮渡码头转乘、水上游乐健身等项目将水上活动与水、陆交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层次多样”的水上交通和旅游体系,促进滨水区开发价值的提升。
(三)“柔性界面”的空间形态强调滨水公共空间界面及其组合的“柔性”特征,意在获得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与空间组合的渗透性。
“柔性界面”包含三方面关系:由水体---滨水空间---城市的自然递进产生的契合关系;由滨水空间的渗透、拓展产生的亲水关系;由滨水空间界面多义性产生的空间公共性关系。
对于“柔性界面”的空间组织,应尽可能地使水体界面的“线”状组合向区域化的“面”状组合转化,进而与城市整体公共空间形成“织体性”的网状结构。
让水体成为具有“触媒”作用的“点”来组织整个滨水区域,使公共活动不会因界面的过多阻碍而无法进行,充分体现对水体利用的“均好性”。
在滨水公共空间的断面设计上,需重视到达水滨的视觉走廊的连续性与通畅性。
包括绿化系统的高低、疏密配置,邻水构筑物的适宜尺度与通透性以及滨水建筑物底层的架空等。
改善水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把生硬的“坝型”堤岸形态向更具人性化的“人工生态堤岸”形态转化。
(四)“渐进更新”的历史街区滨水历史街区的“渐进更新”,是城市滨水区动态发展理念的具体反映,强调滨水区发展的阶段性和总体上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性,重视持续的增加和改变,而不是单一的保护或重建。
滨水历史街区的“渐进更新”,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保护整体环境景观特色。
历史街区的环境景观对于滨水公共空间历史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
在开发中应以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再生为核心,继承与水环境有关的历史文化要素以及水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关系。
2.传承历史街区空间肌理。
历史街区的原有空间肌理是滨水公共空间构成的整体反映。
通过对原有空间肌理的构成规律和基本形态的梳理、分析,在新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中加以运用,使新旧空间肌理在深层结构上达到契合。
3.更新历史性建筑。
历史街区各种历史建筑重要性的差别决定了更新途径的不同。
具体更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保存,对现存完好的重点保护建筑进行整体保护;修复,对被破坏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局部修复;重建,对已不存在的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重建;转换,对历史建筑的使用方式进行“现代转换”;整治,对破坏性影响的现状景观要素,采取清理、整顿、改善的措施。
(五)“滨水记忆”的场所表达“滨水记忆”是将滨水公共空间创造成为“场所”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体现人的主观意识与现实环境间的关联与互动。
1.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人是场所的主体,场所首先应该满足人的活动需求。
活动既是场所的基本功能,也是一种内在的设计要素。
因此,滨水公共空间场所的表达要从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得到启发,进而塑造空间的场所感。
空间要素应反映人们的日常滨水生活、传统地方风俗以及各种反映地方水文化特征的其它活动,如放河灯、龙舟节、冰雪节等。
这些活动在滨水公共空间中升华成一种“活”的滨水景观,使空间给人以很深“滨水记忆”的烙印。
2.强化水域空间的地域特色。
首先应利用水域空间的“自然特质”进行设计,挖掘场地自身潜在的特性,烘托滨水公共空间独特的场所精神。
其次,挖掘不同的滨水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营造独特的具有“滨水记忆”的滨水公共空间,这种源于场所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力量,是开发过程中应关注的空间公共价值的深层结构。
参考文献[1]金经元.环境建设的“政绩”和民心[j].城市规划,2002,(l).[2]李德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价值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