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共81页文档

合集下载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2章 第2讲 课时8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2章 第2讲 课时8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一部分第二章 第2讲课时8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程标准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基本原理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北 极南 极北极星地轴A 66.5°23.5°B 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一轴:地轴两面:Ø黄道平面Ø赤道平面三角度:Ø黄赤交角(23.5°)Ø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5°)Ø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90°)北 极南 极北极星地轴A 66.5°23.5°B 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两变:Ø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变化的Ø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有变化的三不变:Ø地轴北端空间指向不变Ø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变Ø黄赤交角大小不变思考题•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之间的关系。

答案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②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绘图答案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1)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则右侧为近日点(接近冬至日),左侧为远日点(接近夏至日)。

(2)看地轴的指向: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则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则右面为冬至。

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3)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从而区分冬季和夏季。

确定了二至日后,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日和秋分日。

(变小)相关气候类型范围变大(变小)黄赤交角变大(变小)直射点回归移动范围变大(变小),移动速度变快(变慢)热带、寒带范围变大(变小),温带范围变小(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幅度变大(变小)四季差别变大(变小)五带范围变化真题研析(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组
考纲点击
考纲解读 1. 识记: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运动的 地理意义
2.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 和变化规律。
3. 应用: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
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各类光照图 的判读。
考点1: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1.公转的方向
B
×24 C
依据公式,分别求B、C、D三点 的昼长是多少?
B: 20 小时
C: 8小时
D:20小时
图中B点和D点昼长有什么关系
等长20小时
图中A点和C点昼长有什么关系
D A
B
A:昼长16小时
C:昼长8小时
1、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C
2、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北半球该纬度的 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 等。
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北极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 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北回归线
引入二分二至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
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直射现象: (太阳高度 = 90°)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移动往返。
夏至
秋分
春分
春分
冬至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赤道
略 略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从此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考点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季节变化)
缩记:太阳直射点离邯郸越近,邯郸正午太 分析二分二至时邯郸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阳高度最大,反之相反。 季节分布规律。

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

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
午太阳高度
1、概念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春分,日期为 3月21日或 2) 、此时是什么节气?日 期是多少? 秋分,日期为9月23日 3)、此时距离直射点所在 距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 纬线越远的地方其正午太 度角越小。 阳高度角有什么特点?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有什么变化规律? 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 (6· 22)秋分 春分 (9· 23) (3· 21)
北回归线
次年春分 ◎ (3· 21)
南回归线
冬至 (12· 22)
夏至 (6· 22)秋分 春分 (9· 23) (3· 21)
北回归线
次年春分 ◎ (3· 21)
南回归线
冬至 (12· 22)
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从冬至日→次年春分日→次年夏至日北回归线及 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66°34´N
北半球正午太 阳高度达到一 年中最小
● ● 冬至日 ●
23°26´N

23°26´S
66°34´S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 中的最大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规律
66°34´N
23°26´N
15°N

23°26´S

66°34´S
随着直射点的移动,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再 到第二年的夏至日期间,北回归线及其以 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如何变化的 ?
从6.22到12.22日期间,下列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黄赤交角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也被称为黄道交角,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这个角度的变化对于地球的气候、季节等自然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变化规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出一种缓慢的变化趋势。

这种变化被称为章动,其变化幅度虽然微小,但足以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产生影响。

黄赤交角的变化与春分点的岁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种运动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垂直,共同决定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姿态。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球的四季变化。

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会扩大,导致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而温带的范围缩小。

这种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导致极圈内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扩大,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格局。

此外,黄赤交角的变化还会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

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会改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从而影响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

这种变化对于太阳能的接收和利用、植物生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黄赤交角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天文学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黄赤交角的研究和监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T课件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T课件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在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上;在春分和秋分时,位于赤道上。
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01
02
03
04
05
春季(3月21日前 夏季(6月22日前 秋季(9月23日前 冬季(12月22日 总结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移动,导致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 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随着季节的变化,地表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分明的气候特点。
0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影 响
热带范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热带范围的变 化。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热带 范围向北扩展;反之,当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动时,热带范围向南扩展。
寒带范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还会影响寒带的范围。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的寒 带范围缩小,而南半球的寒带范围扩大;反之亦然。
寒带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非常敏感。例如,极地地区的 冰川和冻土都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 气候变化。
06
总结与展望
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总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不 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 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范围, 进而影响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分
布。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 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如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极地冰盖变化等。
分析黄赤交角对地球昼夜交替、季节变化 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
通过实例演示和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与太阳直 射点移动的相关知识。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的是( B )
冬至
冬至
冬至
冬至
(2)黄赤交角与四季变化: 黄赤交角是形成地球上四季变化的根本 原因。若黄赤交角等于零,就没有太阳 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也就没有正午太阳 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也就不可 能形成四季变化。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变小或变大)会导致地球上的一系列现象 发生变化,图解如下:
12.22南回归线
①曲线与纬线MN有两个交点说明了什么?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以南(北)的地区每年没有太阳直 射
B——夏至,6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 北回归线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C——秋分,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 赤道
D——冬至,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 点在南回归线
“三个基本不变”
绕日过程中, 地轴指向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大小不变 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 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6.22 M
N
北回归线
AB
3.21
9.23
赤道
3.21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A—春分,3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赤道
二分二至日
标注A、B、C、D四个位置的节气和日期
简述B、D两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秋分,9.23 C
N
D 冬至 12.22
夏B至 6.22
春分,3A.21
从北极上空看,地轴“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以下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准确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推荐文档)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推荐文档)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

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

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课件13:2.3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件13:2.3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图c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
律是北半球昼长 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 短,北极圈内
出现极昼 ;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4)从图a→图b→图c,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由最短变为最长;黑夜逐渐
(1)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等长。 (2)赤道到北极圈之间,北半球春分日后昼渐长夜渐短(昼长 >夜长),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之后昼渐短夜渐长(昼长>夜 长),秋分日后昼渐短夜渐长(夜长>昼长),冬至日时昼最短夜最 长,之后昼渐长夜渐短(夜长>昼长),春、秋分日时昼夜等长。 南半球昼夜长短周年变化规律可参照此图进行推理。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节气
北半球 夏至日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 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 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 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 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4.同一经线日出时刻随纬度变化图

图中横坐标为日出时刻,纵坐标为纬度。从图中曲线可以
看出,赤道上6时日出,昼长为12小时;随纬度升高日出时间 越来越早,表明昼长越来越长,则北半球为夏半年;日出时刻
为0:00意味着该纬度出现极昼现象,若该纬度为66°34′, 则表明此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图中纬度为南半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黄赤交角的影响及太阳日出方位

黄赤交角的影响及太阳日出方位

黄赤交角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线运动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结论五(黄赤交角与气候)
• 黄赤交角为零,则地中海气候、热带 草原气候不存在; • 黄赤交角变大,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 度增大,南亚夏季风势力增强;反之, 减弱。
日出日落方位问题
正午
西 h 南 东 日出
日落

天津某日太阳运行图
黄赤交角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做周年运动 出现极昼 极夜的 纬度范 围。
结论一
• 黄赤交角变大,热、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 黄赤交角变小,相反。
黄赤交角变化 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 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结论二
• 黄赤交角变大,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的年变化也增大。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E
S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E
S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E

S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S N E
W
S
E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E
S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S
E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地球上(除极 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东北,日 落于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 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 在东南,日落于西南。直射在赤道时, 为东升,西落。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浅谈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凯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谓“一通则百通”。

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个人对这个知识点教学有点意见:一、通过板画讲清黄赤交角的概念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在黑板上画出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来表示。

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有时直接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所在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并在黑板上画出呈水平状态平面来表示(如右图1所示)。

板完画,讲清楚这两个平面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观察下图,这两个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相交的,我们把这两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如图1中的a所示)二、建立黄道面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黄道面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平面,若反过来把地球想作是静止的,可以理解为这个平面也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的平面。

由于直射点是地心与日心的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可以认为黄道平面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平面,随着太阳绕着假设的静止的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也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三、借用纬度的几何含义,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圆球,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其中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我们称它为赤道。

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度,以南为南纬度。

某地的纬度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线面角,即地表某地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回顾:
地球的自转 定义 绕转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速度
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 转, 叫做地球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1恒星日 角速度---15 /h(除两 极外),线速度---自 低纬向高纬递减
0
地球的公转
地球倾斜着地轴围绕太 阳运转,叫做地球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1恒星年 近日点最快
针对训练:读图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D D
秋分 9月23日前后
A A

夏至
C C
6月22日前后
B春分 B
3月21日前后
判断ABCD相应节气。
黄赤交角与五带的范围有何关系? 黄赤交角 变大,则 热带范围 扩大,寒 带范围扩 大,温带 范围缩小。
理解黄赤交角与五带范围的关系,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23º 26´S
南回归线
冬至(12.22)
注意: 1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1、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2、南北回归线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 3、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没有太阳直射。
针对训练:


元旦过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 方向是 ( C ) A、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
闰月
闰月是阴阳历中为使农历年平均长度接近 回归年而增设的月。阴历以朔望月的长度 (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 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 21时,故需要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 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 叫“闰某月”,如已经过去的2009年农历闰 月为己丑年闰五月(2009年6月23日—— 2009年7月21日),2012年农历闰月为的壬 辰年闰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 月18日),去年(2014年)农历闰九月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日移动速度并不均匀,在赤道附近移动速度较慢,纬度越高速度越快。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在夏 至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在冬至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 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而影响该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和 日照时间。
太阳直射点日移动的观测方法
01
02
03
使用日晷
通过观察日晷上影子的移 动,可以大致判断太阳的 方位和高度,进而推断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
使用天文望远镜
通过观察太阳黑子和光斑 等特征,可以判断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
使用现代科技
使用GPS和太阳辐射计等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精确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 移动速度。
05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践应 用
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指导作物种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通过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 律,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品种,提高产量和品 质。
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可以对不同地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和布局提 供科学依据。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也会有所差
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 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 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在一年中,பைடு நூலகம்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完 成一次回归运动。
生物多样性

黄赤交角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

1、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1)若黄赤交角变大——①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变小——②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回归线北进或南进——热带变大;直射点移动角度变大——晨昏线圈摆动角度同幅度的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寒带变大;热带和寒带同幅度变大——温带变小(热带增大的度数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北温带或南温带减少的度数与热带相同,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总之热带和寒带等于温带减小的度数)——③(常识铺垫: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运动状况无关,因此黄赤变化时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变,周期不变,速度不变。

)一年(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相对于赤道平面移动的总角度增大(原来是4×23°26′)——每一日内太阳直射移动角度增大——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季节,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已出现极昼范围除外)与原来相比昼加长夜缩短,昼夜比值变大——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出现极夜地区除外)与原来相比昼缩短夜加长,昼夜比值变小——日出时间推后,日落时间提前。

南半球类推。

——推论:无论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与原来相比,同一纬度各地达到相同昼长或夜长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④一年内晨昏线圈的摆动与直射点移动同步调同角度——每日晨昏线圈摆动的范围扩大——同一日期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纬度变小)——原极圈内的出现极昼极夜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⑤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或南移幅度变大——副高及其它气压带风带同样。

(2)若黄赤交角变小与上面的情况相反,详细内容略去。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推理略,推测如下:赤道低气压位置不变,副高北推,极地高压南推,副极地低气压不变)2、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若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分别南北进推进——①新回归线以北或以南地区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半年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冬半年相反;新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可类推。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共83页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共83页
Thank you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规律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pt课件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pt课件

C.北寒带的范围将扩大两个纬度
D.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俄罗斯专家曾因为冬天太冷提出“炸掉月球”的疯狂计划。他们认为如果把
月球炸掉,地轴可能会垂直于黄道平面,黄道平而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会变为 0°。下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如果地轴垂直于黄道平面,则( ) A.地球自转速度会加快 B.A→C日数多于C→A C.北半球丙节气为立秋 D.极地地区极昼现象消失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处)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若在南半球(D处)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
1. [地理实践力]在左下图中标注地球公转方向、自转方向和二分二至日、近日点 、远日点。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Fra bibliotek)A.①
B.②
C.③
D.④
3.读图,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
A.黄赤交角变为25°26′
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90°-极圈度数 ②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影响方面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五带的范围
黄赤交角变大(小) 扩大(缩小) 变快(变慢)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
除极点外(极点=0),任 何地点都相等,约15°/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