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参考模板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参考模板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姓名:崔文文学号:2012504008班级:汉语言文学二班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在我的印象里魏晋名士大多以麈尾为手中所持雅器,以清谈玄论展现风流,把纵酒放诞引为时尚,倾慕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

总之,他们大多是违礼、放诞、率真旷达的名士,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仙人的感觉。

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文中提到魏初的文中有“清俊、通脱、华丽、壮大”的特色。

解释的说,就是有简约严明、随心随性、辞藻华丽、意境广阔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来看与魏晋风度又有了很多方面的联系。

而饮酒与吃药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原因之一。

“貌似不可思议,被寻章摘句的烦琐经学和礼教传统包裹的汉代,居然尾随了一批玄谈、饮酒、弹琴、啸歌、率性放诞的魏晋名士。

他们把眼光从对现世功名的汲汲渴求转放到了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赞美上,从对礼法纲常的讲究转到了对自我内心声音的探求。

名利从来不是目的,声名也罢钱财也罢,都是一种道具,有更好,没有也可,最重要的是智慧的通透、生活的艺术、对死生的看穿,如此审美地度过一生。

”————摘自《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借这篇论文我将引入对魏晋风度的一些见解。

我认为这些名士们都有着一些有待我们探究的共性。

下面我想结合饮酒与吃药谈谈魏晋文人的特点。

首先是从违礼的特点来说。

在魏晋时期,传统礼教收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纵情越礼、毁坏礼制在魏晋名士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传统的秩序规范,以极端怪异的举止夸张的反抗常识以及规范,他们表现了一种不受约束、自由无为的生活状态。

而书中首先以曹操为例,引入封建礼教。

曹操因为不孝的罪名杀了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又写曹操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写出曹操行为的不一,一面重视礼教,一面为了私欲遵守封建礼教,而后又以吃药后居丧无礼来表明他们的不拘礼教。

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魏晋名士的毁坏礼教只是表面,实则太相信礼教。

引用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引用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引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风度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这个时期,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也颇具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能够帮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1. 魏晋风度与文化氛围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化氛围开放,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在此并存,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魏晋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文化创造活动十分活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魏晋风度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2. 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魏晋时期,文章与药及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魏晋文人在创作文章时常常以药物和酒类为题材,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描述和赞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一些魏晋文人也以饮酒写诗为乐,通过酒的陶醉来启迪灵感,使得文章更富有情感和气息。

3. 文章与药及酒的语言表达在魏晋文学中,对药物和酒类的描写常常被用来象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描述和赞美,反映了魏晋文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药文和酒诗也成为了魏晋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反映了当时文人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魏晋风度在文化和文学方面的开放和包容,在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药物和酒类作为文学的题材,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也为文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情感体验和创作灵感。

药物和酒类象征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对魏晋文人深层精神的反映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深度。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魏晋文化中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关系不仅来源于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文章以药及酒为题材的描写和赞美,使得魏晋文学更加深刻和丰富,也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以知识的文章格式为蓝本,按照主题的要求,多次提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深度和广度的评估。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学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学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学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以其独特的风神和文化面貌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魏晋文化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上,更体现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上。

药和酒在魏晋时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下面将通过分析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来探究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

一、魏晋风度及文章的特点魏晋时期是文化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人们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魏晋文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玄学化趋势玄学化趋势是魏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个时期的人们深受佛教、道教、儒家及墨家等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传统在魏晋时期融合成了一种玄学的文化面貌。

在魏晋文学中,玄学主义的影响非常明显,它表现为一种虚幻、模糊和神秘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

2. 崇尚自然魏晋文化在文学创作中还特别强调了对自然的崇尚。

这个时期的人们提倡“清净寂灭”的生活态度,将这种生活态度反映到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真挚自然的表达方式。

3. 情感真挚魏晋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真挚,作家们通常都深思苦想,感怀万端,刻骨铭心。

他们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感情极其真挚,让读者感到很深沉。

二、药与酒在魏晋时期的重要性药和酒在魏晋时期的重要性与文学创作是密切相关的。

药和酒在当时被认为是可以造福人类的两种物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被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

1. 药与魏晋文学在魏晋文学中,药被广泛使用,它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草药和各种药物的功效,例如《神仙传》中讲述了吃灵芝和定风泣魂丹能够仙化的传说;《菜根谭》中也讲述了不少药物的功效和应用方法。

另外,在魏晋文学中也有很多关于药物的描述,常常将药物的功效和人类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了深深的人类情感。

2. 酒与魏晋文学在魏晋文学中,酒也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原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原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也十分鲜明。

其中,魏晋风度以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备受瞩目。

下面将分步骤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

第一步:魏晋风度是怎样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典型风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雅士显赫:在魏晋时期,文化已经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文人雅士也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阶层。

他们注重个性与个性化的表达,具有自由奔放的气质和生命力。

2.诗词文章的高度发展:文学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魏晋时期的文学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此时代表性的文人有曹操、曹丕、左思、陶渊明、王羲之等。

3.流芳百世的书画艺术:书画艺术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卓越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画家则有张继等。

第二步:药与酒在魏晋时期的地位在魏晋时期,药与酒成为了社会上极为重要的两种物质文化,其地位也不可忽视。

1.药物文化的在魏晋时期的显著表现是什么?魏晋时期,药物的使用和研究已经开始走向繁荣,在此期间的民间药学、书院药学还有宫廷医药都开始充分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魏晋药学体系。

药物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也促进了科技的向前推进。

2.酒文化在魏晋时期的显著表现是什么?在魏晋时期,酒文化也开始发扬光大,这也直接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部分。

魏晋时期的酒文化主要以“熬、泡”为主,作为休闲和举办宴席的佐饮。

当时泡酒有许多种,大家经常泡一些香草以及各种水果和花卉,以裯酒的方式搭配品尝。

第三步: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文章、药物、酒文化这三种文化在魏晋时期相互渗透、交流、融合。

一些文人雅士都经常将自己的品酒经历、药物使用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诗词中。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将进酒》等都是表现了饮酒文化的精髓。

此外,还有很多文化思想都以酒或药为载体或比喻,如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总之,魏晋文化的风度俊俏、药物文化和酒文化在这个时期的强调,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值得探究和开发的文化艺术。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魏晋在我国算得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激荡变易之剧烈自不必多言。

东汉以来的地主豪强势力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后世的豪门大族的早期形态。

汉魏之际,时局动荡,在这一宏大历史时期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文学也有了新的风貌。

此次推荐的迅哥儿的本篇讲演稿谈及文章之余,也带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以及一些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另外,鲁迅本篇也无不体现出日本学者对中国本土的早期文学学者的影响。

在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都会用黑体标出,备考时可有所侧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度和文学风格而闻名,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诗歌和书信中。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医药和酿酒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药物和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感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清新、自然、含蓄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和诗歌中。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深度。

这种风度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魏晋时期的药物和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医学家对药物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药物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魏晋时期的酿酒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常常会赋诗作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

最后,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与药及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思考,这与当时人们对药物和酒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物和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饮酒之后的豪情壮志,或者在药物的滋补之后的清新自然。

药物和酒成为了魏晋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密切相连。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篇一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这心里呀,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您会问,咋就五味杂陈了?嘿,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这魏晋时期,可真是个特别的时代。

那时候的人,吃药、喝酒,看似荒诞不经,可仔细琢磨,又觉得好像有那么点儿道理。

您瞧,他们吃药为了追求长生,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我就寻思,这长生真能靠吃药得来?可能吗?也许只是他们内心对现实的逃避罢了。

再说说喝酒,那更是一场狂欢。

喝得醉醺醺的,写诗作文,肆意放纵。

我觉得吧,这一方面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点儿自暴自弃呢?毕竟,现实那么无奈,只能在酒中寻找安慰。

就拿竹林七贤来说,那一个个可都是大名鼎鼎。

可他们真的就那么潇洒自在?我看未必。

像阮籍,他心中的苦闷又有谁能懂?他的狂放,难道不是对这个世界的无奈抗争?再看看那个时代的文章,华丽、飘逸,充满了想象力。

可这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他们的迷茫和困惑呢?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时候,想要逃避现实,想要寻找一种寄托?也许,魏晋风度在今天依然有着某种启示。

哎呀,我这说得乱七八糟的,您别见怪。

不过,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这一路读下来,真是思绪万千啊!篇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提起魏晋风度,您会想到啥?是那些狂放不羁的文人雅士,还是他们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文章?读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可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咱先说说这药。

魏晋时期的人吃那五石散,说是能延年益寿,我就纳了闷了,这东西真有那么神奇?也许只是他们的一种心理安慰吧。

您想想,生活那么不如意,总得找点盼头不是?喝酒就更有意思了。

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还能吟诗作对。

这是洒脱还是放纵?我觉得两者都有吧。

他们在酒中忘却烦恼,可醒来之后呢?现实还是那个现实,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再看看他们写的文章,那叫一个美!比喻、夸张,各种修辞手法用得那叫一个溜。

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原文

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原文

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原文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雅士们以才情横溢、风度翩翩而著称。

在魏晋时期,文章成为了一种时尚,文人们以写作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方式,文章的创作和酒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风度与文章的关系可以从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来解读。

魏晋文人的风度潇洒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他们追求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独立的思考。

他们追求“清谈于上,酒肆于下”的生活态度,注重品味人生的瞬间美好。

他们在文章创作中常常注重细腻的感受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们的作品以诗、赋、文、辞等形式表现,重视言语的韵律和格调,注重文字的优美与精炼,以达到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章中,他们常常以酒为题材,描绘醉后的兴致和豪情,以及对酒的颂扬和抒怀。

同时,他们也积极倡导饮酒作为交流思想、寻求灵感的方式,认为酒能够帮助他们打破束缚、放松心情、激发灵感。

文章与药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文人们对药物的使用和对药物的思考上。

魏晋时期,文人们普遍对养生保健和长生不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药物和药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他们常常使用药物来修身养性,提高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力。

此外,他们也喜欢思考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探讨药物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他们将这些思考和观察写入了自己的文章中,以展示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洞察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药物学和保健知识。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和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文人雅士的独特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创作,表达了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而酒药则成为了他们达到灵感和精神愉悦的重要手段。

同时,他们对药物和饮酒的思考和运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以其独特的风度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对药物和酒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药物和酒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药物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

他们不仅仅将药物视为治病的工具,更是将药物视为一种灵感的来源。

在《世说新语》中,就有很多关于文人对药物的记载。

比如,有文人因为服用了某种药物而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有的文人因为对药物的研究而写下了大量的医药著作。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药物的热爱和重视。

同时,魏晋时期的文人们也对酒有着特殊的情怀。

他们不仅仅将酒视为一种饮料,更是将酒视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交流的媒介。

在《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文人对酒的记载。

比如,有文人因为饮酒而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有的文人因为对酒的品鉴而写下了大量的酒文化著作。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酒的热爱和重视。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药物和酒也是常常出现的题材。

文人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有的文人在自己的诗歌中描述了药物的功效和美好,有的文人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酒的醇厚和浓烈。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药物和酒的情感和态度。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文人们以其独特的风度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对药物和酒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药物和酒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ppt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ppt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 分层:
• 第一部分:第1—5段,简介魏晋风度产生 的背景:汉末魏初曹操当政,尚刑名、尚 通脱
• 第二部分:第6—10段,简介尚通脱对曹魏 时期文人的影响
• 第三部分:第11—17段,介绍魏晋风骨在曹 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身上的表现
• 第四部分:第18—21段,简介何晏在魏晋风 骨发展上的作用
• 第五部分: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 对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 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体和风格的创 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 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是“师 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东晋至晋末则出 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园诗人,虽也如“竹林 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 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 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 的”。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批判 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期社会政治 生活的反映。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点: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本文探讨魏晋时期的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们常常以风度为荣,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使用药物及酒类的意象。

魏晋时期的风度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追求,涵盖了时尚、礼仪、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

文人雅士们在追求风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药与酒的使用。

他们认为药物能够帮助他们养生、养性、养神,同时还可提高创作灵感;而酒则能够消除疲劳、增强思维敏捷度,是创作时的必备良药。

在魏晋文学中,药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药物被视为一种净化身心的力量,能够让人摆脱俗世的纷扰,重新回到内心的世界中。

在《太上感应篇》中就有“欲静而心动,宜服麻黄汤”之说,表达了药物对于心灵静定的重要性。

而酒则被视为一种能够让人释放情感、激发灵感的力量。

在《世说新语》中有“酒后吐真言”的著名典故,表达了酒对于释放内心真实情感的作用。

总之,魏晋时期的风度及文学创作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药与酒为文人雅士们提供了创作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 1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 第三层(pr43~pr45):谈到了魏晋“宽袍 大袖,大家饮酒 ”情形的一部分反对意见, 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礼教”的嵇康和阮 籍翻案,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教, 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礼教是由于 “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 所以便“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 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提 出了饮酒与时局的关系问题。
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这篇文章是鲁迅于1927年7月23日参与广州市教育局所 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时的演讲稿。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 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 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 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 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 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 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在时间主线索中 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 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全文语言不 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 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部关于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文学艺术、药物和酒的关系的专著。

这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现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药物和酒的热衷,以及这种热衷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对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药物和酒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在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们对药物和酒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追求。

他们认为药物和酒可以帮助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获得灵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品质。

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药物和酒也经常被用来象征文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这种对药物和酒的追求和热衷,不仅影响了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风格和主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药物和酒的热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大量描绘了药物和酒的形象,还经常通过诗词歌赋来赞美和颂扬药物和酒的功效和美味。

他们将药物和酒视为生活的调剂品,认为药物和酒可以让人在疲惫时得到放松,在忧愁时得到慰藉,在创作时得到灵感。

这种对药物和酒的热爱,不仅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追求。

同时,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药物和酒在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那个时代,药物和酒不仅是文人雅士的日常消费品,也是社交、娱乐和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宴会、祭祀、宴饮等场合都会饮酒作乐,以示尊重和友好。

同时,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保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这种药物和酒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药物和酒的热衷进行深入探讨,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短评12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短评12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短评12则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论述文学与时代之关系极有见解,亦与牢骚满怀抑郁不舒的一般名士颇能神通,只是简略粗犷的几笔勾勒,魏晋这一段风云便隐隐浮动,顿时鲜活起来。

其中风度与文章可说是贯通全篇的,而非到药与酒这一尾,不能入骨三分地揭示这风度与文章如何烙上独异古今的魏晋品格。

当药效发作,酒力发动之时,这风度便是疾走行散时宽袍大袖的飘拂鼓胀,便是木屐扣地的“不平之鸣”,便是登高一啸的响遏行云,便是幽篁深处的一曲绝响。

然而又不在此,轻裘缓带是吃了药,穿不洗的旧衣亦为此。

于是有虱子,于是扪虱而谈;居丧之际,饮酒吃肉的名士派,还是服了药的缘故,冷食无定。

从统治者之后来定评(历史长短论),之以孝治天下,之以孝名杀文士,到一众文士之斥诗文为小道,之毁坏礼教,之与友绝交书,之示儿《家诫》,之南山采菊。

山林,廊庙,无不另有一副心肠不能表衷,鲁迅代为引发,慷慨之气里,几多悲凉。

沈从文与鲁迅: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一文视角独特,从二人文本皆可找出不在少例的砍头文字,1906年的幻灯片事件如果看作鲁迅弃医从文的标志性节点,成其后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样本”,那么在沈从文自幼习染的湘西世界和随后的从军生涯里,砍头当真算不得稀罕事。

在沈从文不动声色的屡述下,砍头有起因种种,苗汉讼斗,军阀镇压,尽皆砍去,不由分说,日常到没什么人愿做“看客”。

如此对照下,鲁迅仅从影像上看到的杀头场景生出的反应未免有些大惊小怪。

如张新颖书中说,鲁迅是能够而且善于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的极端敏感天才,而沈从文是把不平常来接受的那么一个人。

王德威作结道,从此一例,中国文学分岔出两条不同的写实道路。

传统的五四模式是“启蒙者/被启蒙者”,而到沈从文这里,他的作品的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起来,并没有处在优越的位置上,相反这个叙述者却常常从那些愚夫愚妇身上受到感动和教育。

对于避难陪都重庆这段生活的集中笔墨,使得我们无从过多了解这之前他们有过如何幸福、理想的生活,那从前的美好,似乎也只在当下的尤为恶劣之时,如曾树生与母亲的争吵时,方才略提一笔,衬托大不如前,不堪忍受。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阅读题中的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

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词,应该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7月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率真、坦荡、放浪、淡定、自然、旷达作为其注解,皆无不妥。

它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人格范式,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美学上,表现在作品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结构严密、刚健郎畅的美”;人格上,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保持自己的尊严,“诗文言志”,不曲意奉承政治当权者。

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作的墓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名士们在政治思想上多崇尚老庄“无为而治”,“托杯玄胜,远咏老庄”、“以清谈为经济”,这是“魏晋风度”的核心所在。

其中清谈代表又分为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他们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至于舍其他而单以竹林七贤做文章名,一则“七贤”生活于魏晋之交;二则“七贤”中数人行为风格大异于当世;三则本人对“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有偏爱。

七贤同游竹林(在今河南焦作),当是曹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事,其记载自东晋初期见著于史传后,一千多年来,几乎无人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

近代陈寅恪先生首发新论,认为“竹林七贤”系东晋士人受佛教“格义”学风影响,取释迦牟尼说法“竹林精舍”之名,附会《论语》七人之数而成,并非历史实录(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关于“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据周凤章先生考证源于谢安(《“竹林七贤”称名始于东晋谢安说》,载于《学术研究》1996年6期)。

周文倾向于陈寅恪先生论点,因为七贤之一的王戎(234-305)年龄明显不符。

然而,没有年龄与资格限制的学术平等,恰恰是正始清谈的特点。

中兴名士中流传的关于“竹林七贤”的故事,被孙盛所收集整理,“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三国志·魏书》卷21《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

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

通脱即随便之意。

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大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

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

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

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

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

还有一样,比方人死时,常常写点遗令,这是名人的一件极时髦的事。

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独不然,他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着格式,内容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置等问题。

陆机虽然评曰:“贻尘谤于后王”,然而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

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魏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

他也是喜欢文章的。

其弟曹植,还有明帝曹睿,都是喜欢文章的。

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

丕著《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

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

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

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

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

曹操曹丕以外,还有下面的七个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很能做文章,后来称为“建安七子”。

七人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

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

曹丕《典论》里有论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

其实不对,很两样的。

不过在当时,他的名声可非常之大。

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

孔融的文章现在传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

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

操问他的出典,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

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又反对他,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

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

曹操见他屡屡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

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

因为孔融有下列的两个主张: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

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

——曹操想杀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他杀了。

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与孔融一同反对曹操的尚有一个祢衡,后来给黄祖杀掉了。

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来写文章的了。

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

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

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

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

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

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

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

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

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

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

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

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

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

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

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

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

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

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

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

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

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

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

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

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

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

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

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

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

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

因不洗,便多虱。

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

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

但在那时不要紧,因为习惯不同之故。

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烟的,我们看见两肩高耸的人,不觉得奇怪。

现在不行了,倘若多数学生,他的肩成为一字形,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见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种种的书,还有葛洪的《抱朴子》。

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

就象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

故我想,衣大,穿屐,散发等等,后来效之,不吃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又因“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不论时候,一日数次也不可定。

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

——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

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

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

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

但在吃药之后,为生命计,不能管得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之,万民皆从之,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上遂尊称这样的人叫作名士派。

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

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着走。

他们三个人多是会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传不多外,王何二人现在我们尚能看到他们的文章。

他们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

但这种习惯的末流,是只会吃药,或竟假装吃药,而不会做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