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明早期瓷器痕迹鉴定图片分析

合集下载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被广泛收藏和研究。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的明代瓷器,如何正确鉴定明代瓷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一、观察器型
明代瓷器器型多样,但总体来说,明代瓷器器型比较庄重,线条流畅,形态端庄。

同时,明代瓷器的口沿、底足、肚部、腰部、器壁等部位都有独特的特点,可以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构造和装饰来确定器型。

二、观察胎体
明代瓷器的胎体质地坚实致密,整体均匀,不会出现气泡、裂纹等缺陷。

同时,由于采用的是高温烧制,所以胎体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过瓷器看到内部的装饰。

三、观察釉面
明代瓷器的釉面光洁细腻,质地坚硬,且釉面和胎体紧密结合。

同时,明代瓷器的釉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鱼鳞釉”、“翠绿釉”等,这些现象也可以用于鉴定。

四、观察装饰
明代瓷器的装饰主要有刻画、彩绘、贴花等形式。

其中,刻画是明代瓷器的特色之一,因为明代瓷器的刻画工艺非常精湛,可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等形象。

同时,明代瓷器的彩绘也非常讲究,色彩鲜艳、布局合理。

五、观察款识
明代瓷器的款识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代瓷器的款识一般刻在器底的中央或边缘,用篆书或隶书书写。

同时,明代瓷器的款识中常常包含了制作年代、器型、制作工艺等信息,可以用于鉴定。

鉴定明代瓷器需要综合观察器型、胎体、釉面、装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需要对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鉴定方法,才能真正准确地鉴定出真伪明代瓷器。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一:元代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

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

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二:明代造型:浑朴、敦厚。

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

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

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

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1046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

釉底有缩釉、窑缝。

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

多为釉底,少见砂底。

底少有粘砂、跳刀痕。

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

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三:清代造型:轻巧、灵秀。

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

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

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

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元青花瓷的辨别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的辨别方: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无论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都有了独特创新。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

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元青花瓷的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青花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等不同特征。

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基本要点:(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

元代瓷器底部特征

元代瓷器底部特征

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瓷器制作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元代瓷器的底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瓷器制作风格和技术特点。

以下是元代瓷器底部的一些特征:
1.胎质:元代瓷器的胎质通常较厚实,采用粗陶粉制作,表现出浑厚的质感。

2.釉面:元代瓷器的釉面多数为青灰、乳白或青白色,釉色相对淡雅,不像后来的明代
瓷器那样鲜艳。

3.胎骨:元代瓷器胎骨通常较为粗糙,有时会出现小孔或石灰沉淀。

4.底足:元代瓷器的底足特点较为多样。

其中,底足较高且中空的状况在元代较为常见,
通常称为“中凹高足”。

5.胎纹:元代瓷器底部常出现胎纹,这些纹路是胎质与釉相互作用的结果,呈现出特殊
的装饰效果。

6.底款:元代瓷器上的底款通常是刻画在胎面上的,内容包括制作年代、窑口、制作人
名字等。

元代底款多为篆书或楷书。

7.底款字符:元代瓷器的底款字符较为朴素,形态相对简单,不像明清时期那样装饰华
丽。

8.窑变:元代瓷器上出现了一些窑变现象,包括釉色不均匀、窑脏等,这些特征也是元
代瓷器的一部分特点。

元代瓷器的底部特征具有朴实、简洁、厚实的风格,这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陶瓷制作技术的特点。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瓷器会出现一些老化痕迹,这些痕迹不仅是古瓷器的历史印记,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釉面老化:古瓷器的釉面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而出现龟裂、剥落、变色等现象。

这些老化痕迹是古瓷器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器身老化:古瓷器的器身会因为长期的使用和保存而出现一些老化痕迹,如裂纹、磨损、划痕等。

这些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底款老化:古瓷器的底款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底款的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底款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字迹模糊、磨损、划痕等方面。

鉴定古瓷器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釉面: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色泽自然,而假品的釉面质地粗糙、不均匀,色泽过于鲜艳。

二、观察器身: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器身,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器身线条流畅、比例协调,而假品的器身线条生硬、比例不协调。

三、观察底款: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底款,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底款字迹清晰、整齐,而假品的底款字迹模糊、不规则。

四、化学分析:通过化学分析古瓷器的成分,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成分与古代瓷器的成分相似,而假品的成分则与古代瓷器的成分不同。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是古瓷器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认真鉴定,才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概述本文将对一件名为“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的文物进行微观痕迹鉴定,以证明其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外观、材质、装饰以及微观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件文物确实是大明宣德时期的珐华彩描金梅瓶。

1. 外观特征分析1.1 外形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的外形呈圆柱状,高约30厘米,口径约10厘米,底径约12厘米。

整体造型端庄典雅,符合宣德时期的审美风格。

1.2 材质珐华彩描金梅瓶采用的是瓷质材料,通体洁白如玉,胎质细腻坚实。

在阳光下照射下,瓷器表面呈现出微微的半透明效果,显示了其高质量的制作工艺。

1.3 装饰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的装饰精美繁复,以梅花为主题。

梅花描绘得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描金工艺运用得当,金色装饰点缀在彩绘之上,增添了华丽感和立体感。

2. 微观痕迹分析2.1 瓷质分析通过对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的瓷质进行分析,发现其胎质细腻均匀,无明显气孔和瑕疵。

瓷器表面光滑细腻,反光均匀,显示出高温烧制的特征。

2.2 彩绘分析彩绘部分采用珐琅彩绘技法,颜料鲜艳耐久。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彩绘颜料与瓷胎融合紧密,无剥落现象。

颜料的颜色分布均匀,层次分明,表现出精湛的绘画技巧。

2.3 描金分析描金工艺是宝瓶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描金线条细腻均匀,金箔质地纯正。

描金部分与彩绘部分之间过渡自然,没有明显的痕迹或断裂。

2.4 烧制痕迹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瓷器表面存在着微小的气孔和烧结痕迹,这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

烧制痕迹的分布均匀,与宣德时期的烧制工艺相符合。

3. 历史价值分析3.1 宣德时期背景大明宣德时期(1426年-1435年)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

宣德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3.2 文物鉴定通过对大明宣德珐华彩描金梅瓶的外观、材质和微观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件文物确实是大明宣德时期的珐华彩描金梅瓶。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对于鉴别高仿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一般仿品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

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

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

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

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

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

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

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

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

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

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流下显的指纹和旋纹。

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

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一、枢府瓷:1、“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

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为“二府”。

元代仍延用这个制度。

元代军事为重。

“枢府”的权位更高,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也就是元代的官窑器。

2、枢府瓷的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说,比青白瓷为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而近似鹅蛋色)。

典型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但在传世或出土的器物中,虽具备胎较厚而釉又失透,然而非卵白色而是青白色。

这类器物是青白釉过渡卵白釉的中间阶段。

(3)、枢府瓷器型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

最典型的枢府瓷以碗为小底足。

这类小足的足径,一般为碗口径的三分之一。

而到了明代,枢府瓷继续在烧,但底足变大,这一点尤为重要,鉴别的不要弄混。

(馆藏模印凤纹龙柄枢府釉壶)(4)、枢府器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5)、枢府瓷中的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钉突起。

(6)、枢府瓷图案纹饰主要为印花,图案纹饰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云雀、孔雀、牡丹等。

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印花图案浑圆而不太清晰。

(印花缠枝莲纹)(枢府龙纹砚洗)(枢府龙纹砚洗,盖上的龙纹十分精致)(7)、枢府瓷的铭文以“枢府”两字最为典型,一般都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两字分别在相对的位置。

除“枢府”字样外,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铭文。

(鱼藻纹盘局部,左上角“府”和右下角“枢”字很清晰)(枢府铭文鱼藻纹盘)二、元代青花瓷1、青花瓷的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盏托等。

其中以大件器为多。

最常见的有玉壶春瓶、梅瓶、大罐、盘、碗等。

玉壶春瓶梅瓶罐青花碗青花盘扁瓶蒜头瓶执壶高足碗2、青花瓷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从器底和断面可清楚地观察到胎质不如明、清瓷胎细腻洁白,略显粗松,并有细小气孔。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近年来,人们在鉴定元明青花时,往往很看重其铁锈斑上的“网状纹”(亦称网格纹、丝瓜瓤等),把它作为元明青花瓷的一个主要特征,因而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辨别真伪的铁证。

有不少专家公开宣称此网状纹目前是无法仿制的,见到此纹,东西便可毫不犹豫地“拿下”。

既然如此重要,就有必要认真观察、研究一番。

本公司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元明青花瓷遗物用高倍放大镜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比对,采集到一些典型的网状纹,也理出了一点演变线索,现形之于文字图像,与大家共享。

网状纹依附在铁锈斑上,产生铁锈斑的又是苏麻离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料”。

这里须啰嗦一下,有的专家反对把元明时期所进口的青花料统称为“苏料”。

他们认为苏麻离青只是明代的叫法或干脆认为只是明代进口的青花料,而元代并不这么叫,或进口的就不是这种料。

这里,我们就不深究了,大概把元明时期所用的进口青花料称为“进口料”就没大错的。

元明“进口料”的性状具有一致性,尤其在铁锈斑和网状纹上表现明显。

其形成机理主要是“高铁”与“高温”,即进口料中铁含量高,烧制窑温高。

高价铁在高温下格外活跃,并具有凝聚性,因此青花料中的凝聚铁下吃胎、上露斑,斑上还形成动态发育的网状纹。

这就是元明青花瓷网状纹存在的原委。

下图为是明永乐釉下彩铁褐彩小碗(图一),其夸张的网状纹可充分说明高铁、高温形成网状纹的规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图一:明永乐釉下铁褐彩小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元代进口钴料是高铁低锰,铁含量应该比明代高,因此其网状纹更明显、更普遍,发育更完善。

有的似渔网,有的似瓜瓤,还有的似鱼鳞,成片成片的,几乎有铁锈斑就有网状纹。

参见图二、图三。

图二元青花盘残片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图三:元青花鸳鸯莲池纹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明洪武青花瓷在“进口料”这一链条中却是个例外,它发色普遍发灰蓝,铁锈明显但网状纹却很少很少。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元代瓷器特征

元代瓷器特征

元代瓷器特征
元代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重要时期,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胎质粗糙,通透度不高。

元代瓷器的胎质相对粗糙,一般没有细腻的质地和高度的通透度。

这主要是因为元代瓷器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加上原材料的质量不高,制作过程中没有完全去除杂质,所以胎质相对较粗糙。

二、釉面厚重,颜色丰富。

元代瓷器的釉面相对厚重,表面光滑。

而且釉面颜色丰富多样,有青花、白釉、黑釉等多种颜色,色泽鲜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主要是因为元代瓷器生产工艺的进步,工匠们对釉面进行了精细的处理和运用。

三、造型简洁,线条流畅。

元代瓷器的造型相对简洁,线条流畅,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繁琐的细节。

这主要是因为元代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工匠们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只能简化制作过程,注重形式的简约和流畅。

四、题材宏大,寓意深刻。

元代瓷器上的装饰图案和纹饰,多以花卉、鱼虫、山水、人物等为主题,题材宏大,寓意深刻。

这主要是因为元代时期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工匠们的创作受到了广泛的影响和启发,注重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体来说,元代瓷器在胎质、釉面、造型和装饰方面都有其独特
的特征和风格,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所谓古瓷就是有珠光宝气老光特征的瓷器,所谓仿古瓷就是没有珠光宝气新光特征的瓷器。

只要古瓷鉴定观正确的话,每个中学毕业生都学得会,文化程度越高越学得会。

只要古瓷鉴定观错误的话,文化程度越高越学不会,收藏数量越多,假货越多。

一种观点或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说了算。

如果一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特征,在该类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具有;在对立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是没有;并且是符合自然,形式和辩证的逻辑;那么这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是符合事实的,是符合科学的。

否则都是伪观点或伪理论。

第一件是元青花,老传世,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二件明中早期,老传世,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三件清代,老传世,略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密度紧,硬亮出油,出水,起冻的厚重莹润光泽等。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聚,软而不硬,干涩而不出油不出水,薄而无厚重的莹润光泽等。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硬亮,厚重的莹润光泽等;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各方面特征和综合特征随着包浆的变化而变化,呈现着古青花的自然老光特征,不像仿青花呆板统一的新光特征。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内敛,浮而不深沉,没有古青花瓷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硬亮,微湿,凝厚深沉的莹润光泽等,总之,青花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密度不紧,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没有起冻的凝厚深沉莹润感。

总之,没有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带熟的莹润光泽等。

总之,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无厚度,不莹润等;到处是没有皮壳特征的统一新光特征。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一、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简介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是我国明代瓷器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珍品。

此瓶高约40厘米,瓶身呈梅瓶状,腹部丰满,颈部纤细,底部圈足。

瓶身以霁蓝釉为底,上饰有珐琅彩描金的花卉、云龙等图案,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二、微观痕迹鉴定方法
为了对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进行微观痕迹鉴定,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瓶身表面的釉层、彩绘层和胎体层的微观结构,以及各种纹饰的细节,以判断其真伪。

2.电子显微镜观察: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瓶身表面的金属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彩绘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

3.X射线衍射分析:对瓶身表面的釉层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以了解其矿物组成和烧制工艺。

4.热释光测年:对瓶身胎体进行热释光测年,以推断其烧制年代。

三、鉴定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微观痕迹鉴定方法,得出以下结果与分析:
1.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釉层、彩绘层和胎体层的结构清晰,各种纹饰细节保存完好,无明显现代工艺痕迹,初步判断为明代制品。

2.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彩绘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主要为金、银、铜等,
与明代瓷器制作工艺相符。

3.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釉层矿物组成主要为硅酸盐,烧制工艺为釉上彩。

4.热释光测年结果为明代宣德年间,与历史记载相符。

四、结论
综合以上鉴定结果,可以确定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为真品。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
就是行家
瓷器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研究瓷器的底足特征,可以判断出其所属的朝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瓷器底足特征鉴定方法,在研究和鉴定瓷器时可以参考。

1.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瓷器的底足形式以圈足为主,通常较厚实,底面平整。

在元代的瓷器上,通常可以看到贴有纹饰的方形足底,这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外,元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粗糙,釉色较浅。

2.明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瓷器的底足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蟠龙足、莲瓣足、鹤足等。

底面釉色一般较厚,釉质细腻光泽。

蓝色底釉青花瓷器通常釉色较深,有时还会见到有“宣德年制”等字样印刻在底部。

3.清代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征多样,有花口脱胎、关公战宝马、托绣球、胎底中开等形式,其中以“花口脱胎”最为常见。

清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细腻,釉色均匀,而底色较为白净,釉质晶莹透亮。

4.民国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形式相对规范,多为鲜红色釉底,上书“中华民国”或“制造”字样,同时还常见手绘花卉纹饰,釉面光泽度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瓷器底足的特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
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瓷器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器型、纹饰、釉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品鉴定行家,必须深入研究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这只是入门的基础知识,鉴宝还有很多复杂的技巧和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和掌握。

图解明代瓷器

图解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明代青花瓷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

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

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

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

事实证明,青花料右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青花缠枝菊纹棱口盏托明洪武□径19且匡米估价:RMB2O0000一250000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楔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临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盖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

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莲大罐明洪武高48·3厘米估价:RMBl800000- 2200000 成交价:RMBl650000青花花卉纹盖罐明洪武通高66厘米景德镇窑洪武时烧造。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古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瓷器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备受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瓷器也会产生老化痕迹,这些痕迹对于鉴定古瓷器的真伪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一、古瓷器的老化痕迹1. 龟裂纹古瓷器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存放后,往往会出现龟裂纹。

这种龟裂纹是由于瓷器的内外温度差异引起的,瓷器内部收缩速度比外部快,导致瓷器表面产生裂纹。

龟裂纹通常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纹路交错,深浅不一。

2. 晕染古瓷器在长时间的存放和使用中,往往会出现晕染。

这种晕染是由于瓷器表面的釉面受潮或者受到污染而引起的。

晕染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者灰色,颜色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斑驳的状况。

3. 钙化古瓷器在长时间的存放和使用中,往往会出现钙化现象。

这种钙化是由于瓷器内部的钙质在长时间的作用下,逐渐沉淀在瓷器表面而形成的。

钙化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者白色,质地坚硬,摸起来比较光滑。

4. 磨损古瓷器在长时间的使用和存放中,往往会出现磨损现象。

这种磨损是由于瓷器表面受到摩擦和磨损而引起的。

磨损的程度通常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和形状,有时还会出现瓷器表面的釉面磨损和剥落现象。

5. 暗沉古瓷器在长时间的存放和使用中,往往会出现暗沉现象。

这种暗沉是由于瓷器表面的釉面受到空气和水分的作用而引起的。

暗沉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者灰色,质地比较粗糙,摸起来比较粗糙。

二、古瓷器的鉴定方法1. 观察外部特征鉴定古瓷器的第一步是观察其外部特征。

古瓷器的外部特征包括瓷器的形状、纹样、釉面、器底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古瓷器的年代和地区。

2. 检测内部结构鉴定古瓷器的第二步是检测其内部结构。

古瓷器的内部结构包括瓷器的胎质、釉质、胎釉结合处等。

通过检测这些结构,可以进一步确定古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3. 分析老化痕迹鉴定古瓷器的第三步是分析其老化痕迹。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新疆博物馆馆藏元代龙泉窑瓷器探析

新疆博物馆馆藏元代龙泉窑瓷器探析

新疆博物馆馆藏元代龙泉窑瓷器探析作者:方淑香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4期[摘要]作为我国古代瓷器的经典代表,龙泉窑瓷器在出土文物中多有发现。

龙泉窑瓷器质地精美,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的辉煌发展,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本文就新疆博物馆馆藏的几件龙泉窑瓷器进行探究,并对其埋藏原因和时间进行分析。

[关键词]龙泉窑;元代瓷器;新疆博物馆[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36-02龙泉窑瓷器发源于浙江龙泉,于三国两晋时期形成雏形,结束于清朝,有着长达1600余年的瓷器烧制历史。

作为我国瓷器历史上最长的窑系,伴随着我国古代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发展,龙泉窑瓷器沿着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畅销于亚洲、非洲与欧洲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经济交流情况。

本文以新疆博物馆馆藏的几件龙泉窑瓷器为例,分析、探讨瓷器的时代背景与被埋原因。

一、新疆博物馆馆藏元代龙泉窑瓷器简介(一)新疆博物馆馆藏元代龙泉窑瓷器概述1975年,新疆伊犁出土的一批瓷器,部分由新疆博物馆收藏,据考证这些瓷器全部为元代物品。

在考古文物里发现了枢府、龙泉窑、磁州窑钧窑和景德镇等窑瓷的痕迹,其中15件较为完整的龙泉窑瓷器中有10件现存于新疆博物馆,其年代均为元代。

(二)新疆博物馆馆藏元代龙泉窑瓷器具体描述第一件为内底有花草纹图案的龙泉窑瓷碗,因表面施青釉,属于龙泉窑中的典型青瓷,符合元代晚期龙泉窑瓷器烧制的特点。

口径186毫米,高72毫米,整体呈敞口、深腹造型,圆底带沿,碗壁成斜弧状。

第二件元代龙泉窑青瓷口径331毫米,高65毫米,盘子底部饰有花卉图案的青瓷大盘,其造型特征为斜壁、敞口和浅腹,花卉图案与盘底中央凸起,符合元代瓷器中大花大枝的装饰,因通体施以青釉,故可鉴定为元代龙泉窑青瓷制品。

第三件元代龙泉窑青瓷藏品为口径340毫米、高63毫米的大盘,整盘内壁镶饰海浪纹,盘底中央装饰花卉图案并在其图案周围描绘曲线纹路。

元代蓝釉瓷器鉴定方法

元代蓝釉瓷器鉴定方法

元代蓝釉瓷器鉴定方法
鉴定元代蓝釉瓷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瓷器外观:观察瓷器的外观特征,包括形状、纹饰、器型等,元代蓝釉瓷器常见的器型有瓶、罐、盘、碗等,纹饰多为花卉、云纹、纹饰等。

2. 釉色:元代蓝釉瓷器的釉色一般为青灰色、明亮的宝石蓝色,釉色均匀细腻,釉面晶莹剔透。

3. 烧制工艺:观察瓷器的胎质和烧制工艺,元代蓝釉瓷器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的胎质,胎质细腻坚硬。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瓷器的刀痕、底砂等烧制工艺特征进行判断。

4. 纹饰特征:元代蓝釉瓷器的纹饰多为浮雕或刻线纹饰,具有立体感。

同时,观察纹饰的细节、线条的流畅度等特征,可以帮助鉴定真伪。

5. 参考鉴定书籍:借助专业的鉴定书籍,学习蓝釉瓷器的特征和品种,了解元代蓝釉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准确地进行鉴定。

需要注意的是,鉴定元代蓝釉瓷器需要对瓷器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研究,同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元代明早期瓷器痕迹鉴定图片分析
经过几个小时的鉴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号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一致认为属于元代实物,是元青花中的珍品。

其他11件器物被目鉴者全部否定、认为是新防,而采用目
鉴与科鉴相结合,即“宏观断年代、微观辨真假”的方法,使
用80倍显微镜和200倍、500倍电子显微镜进行痕迹鉴定者,则对11件器物给予了不同的肯定,其中3号“元青花荷莲纹大罐”、4号“元青花龙纹四系扁瓶”、5号“元青花釉里红堆塑捏花盖罐”、7号“元青花龙纹象耳瓶”、8号“大明宣德年制祭红暗刻龙纹梅瓶”、10号“明洪武釉里红飞龙纹象耳瓶”
和12号“元代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8件器物得到多数的鉴定师的肯定,只有2号、6号、9号器物鉴定争议较大。

肯定和否定的根据(证据)何在?由鉴定人分别进行了陈述。

痕迹鉴定是主观鉴定与客观鉴定的结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古陶瓷鉴定,肯定与否定不是靠“老经验”、“一眼活”,而是拿出证据,用事实和证据说话,有人给痕迹鉴定做了通俗解释,痕迹鉴定就是“取证鉴定”,证据就是“自然老化痕迹”和“人为做旧痕迹”。

元青花梅瓶钴料特征1
元青花梅瓶钴料特征2
自然老化痕迹是无法仿造的,什么是自然老化痕迹?自然老化痕迹是怎样形成的?自然老化痕迹的形态特征及人为做旧痕迹的特征等是这次实物鉴定研讨的重点。

刘育麟主任强调,痕迹鉴定研究、应用、宣传、推广任重道远,鉴评委将团结国内外痕迹鉴定的专家、学者、鉴定师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痕迹鉴定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并使其在大众收藏中发挥作用。

他透露,“鉴评委”年内将编辑出版《中国古陶瓷痕迹鉴定论文集》,更高规格和更大范围的痕迹鉴定研讨会正在积极筹备中。

(王芳)
元青花梅瓶自然老化痕迹特征1元青花梅瓶自然老化痕迹特征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