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b89ca00844769eae009ed62.png)
文言文断句一、注意:1、平均断对了2条线,给1分,但是可以上下浮动1条线,2、断完了,应该翻译一遍3、固定词汇不能断,而且是帮助断句的(1)包括成语“唇亡齿寒”“以身相许”“辗转反侧”等等、等等(2)固定结构(一般断句的线,划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有的前后都得断)固定结构(翻译固定,样式固定,帮助断句)/无乃:恐怕要……/不亦:难道不……/若之何/ /何如/ /如……何/ /若何/ 怎么样?/所以:是用来……/得无:是不是…………之谓也:/说的就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有所:有……的(名词结构)/是故:因此/无以:没有办法/可得:能不能……二、断句的方法1、知道前置词、后置词,尤其是后置词前置词:夫、盖、(绝对断在这个字的前面)而、且、虽、其、则(试着把断句线划在在这个字前边)后置词:曰(云、问)、问其故、乎、哉、也、焉、邪、耶、矣、与(欤)(断句线划在这个字的后边)(1)夫赵之于齐楚也犹唇之于齿也唇亡齿寒今日亡赵明日祸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粱粟为国计者过也!(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而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而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3)邯郸之民,于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4)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5)周主下令索曲杖吏求之数日不能得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乃谓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岂可谓忠哉吏乃皆悚惧。
2、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官名、帝名、书名)要么做主语,要么做宾语(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之共论群臣微观其意(2)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即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诗云(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曰以诗知之郊诗云种稻耕白水斫薪负深山岛诗云市中有樵山客舍无寒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由是观之孟家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郊:孟郊;岛:贾岛)3、借助于对称结构在一个比较长的句子中,前后有一样的字、词,数一数这个句子的字数,一般是偶数句子,把这个句子从中间分为两部分。
文言断句、翻译
![文言断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4f873af0029bd64783e2c32.png)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加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⑴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接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⑵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
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
因此,全句可断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⑶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f510c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0.png)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38bbc3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0.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答题技巧】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固定断句翻译方法
![文言文固定断句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995c3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c.png)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句法古奥,非后世之文所能及。
然欲通晓文言,必先明其断句之法。
夫断句者,分句读也,所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也。
今试论文言文固定断句之方法,以助学者窥其门径。
一、依字数断句文言文中,一字一句,有其固定之字数。
如五言诗、七言诗,其句必为五字、七字。
此法虽简单,然实为断句之根本。
如《诗经》中《关雎》一篇,其句皆五言,故可依字数断句。
二、依句末虚词断句文言文之句末,多有虚词,如“也”、“矣”、“焉”、“乎”等,此等虚词往往为句之终结。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末之“乎”,即为断句之标志。
三、依句首虚词断句文言文之句首,亦多有虚词,如“夫”、“盖”、“若夫”、“盖曰”等,此等虚词往往为句之起始。
如《左传》中“夫战,勇气也。
”句首之“夫”,即为断句之标志。
四、依对称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多有对称结构,如“天对地,地对天”、“山对水,水对山”等。
此等对称结构,往往为句之界限。
如《庄子》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句中“天地”与“圣人之”对称,故可断句。
五、依对仗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对仗结构亦为断句之依据。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句中“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家事国事天下事”对仗,故可断句。
六、依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繁多,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此等手法往往为句之转折,故可依此断句。
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得道”与“失道”对仗,故可断句。
七、依叙事逻辑断句文言文中,叙事往往有逻辑顺序,依此可断句。
如《史记》中“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不得食。
”句中“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为叙事起点,“绝粮七日”为叙述过程,“不得食”为结果,故可依此断句。
八、依语音节奏断句文言文之语音节奏,亦有规律可循。
依此可断句。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句中“关关雎鸠”与“在河之洲”语音节奏一致,故可断句。
总之,文言文固定断句之法,非一日之功,需学者细心揣摩,反复练习。
2024年度文言文断句技巧ppt课件
![2024年度文言文断句技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37efa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d.png)
误解词义
要避免因误解词义而导致的断句错误,需要准确理解文言词汇的含 义。
忽视标点符号
文言文中虽然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标点符号,但一些特殊的符号或格式 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断句的线索。
2024/2/3
25
高效答题策略总结
2024/2/3
通读全文
在答题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 断句。
抓住关键词
在断句时要抓住关键词,这些词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断句的位 置。
多做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断句技巧,提高答题速 度和准确率。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27
2024/2/3
9
典故、成语理解方法
2024/2/3
了解典故、成语的背景知识
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典故、成语等词汇时,要了解其背景知识 和含义,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
注意典故、成语的引申义
很多典故、成语在文言文中具有引申义,要注意这些引申义的理解 和翻译。
结合上下文理解典故、成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典故、成语等词汇的含义和 用法,避免望文生义。
10
03
CATALOGUE
句式结构分析与运用
2024/2/3
11
简单句和复杂句区分方法
01
02
03
词语数量
简单句通常词语数量较少 ,结构较为简单;复杂句 则包含较多词语,结构相 对复杂。
2024/2/3
句子成分
简单句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或主表结构,而复杂句则 包含主从复合句、并列句 等多种结构。
关联词语
复杂句中常使用关联词语 来连接各个分句,而简单 句则较少使用。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c28a1c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e.png)
一、读文断句,理清脉络翻译文言文,首先应读通全文,断句合理。
此所谓“读文断句,理清脉络”。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为翻译打下基础。
二、逐字逐句,对照注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词,应对照注释,了解其含义。
此所谓“逐字逐句,对照注释”。
同时,注意句式、修辞手法,为翻译提供依据。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即逐字逐句翻译,保持原文的词义、句式。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采用意译,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所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注意修辞,准确表达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要注意修辞,准确表达原文意境。
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
此所谓“注意修辞,准确表达”。
五、增删改移,灵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直译的语句。
此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适当增删改移。
但要注意,增删改移要有根据,不可随意改动原文。
此所谓“增删改移,灵活处理”。
六、关注语境,揣摩语气文言文中,语气、语境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翻译时,要关注语境,揣摩语气,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语气、情感。
此所谓“关注语境,揣摩语气”。
七、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规律。
这样,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此所谓“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八、反复推敲,力求完美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推敲,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漏译、误译等现象。
力求使译文达到完美。
此所谓“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灵活运用。
以下口诀可供参考:读文断句理脉络,逐字逐句对照注。
直译为主意译辅,注意修辞准确表。
增删改移灵活处,关注语境揣语气。
总结归纳成规律,反复推敲求完美。
牢记此口诀,定能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f8c159ff67ec102de3bd8962.png)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文言文断句的5个妙招
![文言文断句的5个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09fbab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5.png)
文言文断句的5个妙招1明词性(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文言断句和翻译
![文言断句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71328916bec0975f465e253.png)
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
C.“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
介词常放在句中,
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
断句。
如: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 后尊贵者乎 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 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 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2(2007· 高考江西卷)吾但使国家无逋赋,
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①逃亡、逃跑;②欠交、拖欠;③拖延、迟延。
“逋”“职”均为采分点。“逋”的义项有: 应选第②个义项。“职”的义项有:①职责;②
职业;③职位;④主要;⑤贡献。应选第①个义
项。
全句译作: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 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例9(2006· 高考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
之,胡不可?
振:通“赈”,即“赈济”。全句译作:百姓, 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 不可以?
死/人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顶真)
二、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
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
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 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因此, 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 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 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
荀子文言文断句技巧翻译
![荀子文言文断句技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0c1d7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6.png)
一、断句技巧1. 依据句首发语词断句句首发语词如“夫”、“盖”、“故”、“盖”、“则”等,常用于引出观点或结论,其后应断句。
如《劝学》篇中:“夫学,须静也。
”意为“学习,必须保持安静。
”2. 依据句末语气词断句句末语气词如“也”、“矣”、“乎”、“哉”等,常用于表达语气或停顿,其后应断句。
如《劝学》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为“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依据名词、代词、动词等实词断句实词如名词、代词、动词等,在句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后应断句。
如《劝学》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4. 依据句式结构断句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疑问句、倒装句等,有其特定的语法规则,据此断句。
如《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为“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色还要青。
”5. 依据文化背景断句有些句子涉及到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断句。
如《劝学》篇中:“孟尝君客,冯谖传书。
”意为“孟尝君的宾客,冯谖传书。
”二、翻译技巧1. 留白法留白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的某些省略、倒装等特殊句式,以体现原文的文采和风格。
如《劝学》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2.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出来,不进行过多的意译。
如《劝学》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3.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意译,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为:“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色还要青。
”4. 注解法注解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涉及到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
如《劝学》篇中:“孟尝君客,冯谖传书。
文言文断句方法翻译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3a1d9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a.png)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赅,其义深而难明。
故学文言文,首在断句,次在翻译。
今吾人试论文言文之断句方法与翻译方法,以助后学。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1. 以字词为单位:文言文中的字词,多有固定搭配,如“曰”、“云”、“乎”、“也”、“矣”、“焉”、“耳”等,可据此断句。
2. 以句首句末语气词为标志: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如“夫”、“盖”、“故”、“焉”、“矣”、“耳”等,常位于句首或句末,可作为断句依据。
3. 依据句式结构:文言文有固定的句式结构,如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可据此断句。
4. 考虑上下文关系:文言文中,上下文之间往往有密切联系,断句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5. 借助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可根据这些手法断句。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意思。
此法适用于简单、明了的文言文。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字词。
此法适用于复杂、深奥的文言文。
3. 语境翻译法:语境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上下文关系,使翻译更加准确、生动。
4. 对比翻译法:对比翻译法是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5. 修辞翻译法:修辞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文的修辞手法,使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三、断句与翻译之关系断句与翻译相辅相成,断句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是断句的目的。
只有准确断句,才能更好地翻译文言文;只有翻译得准确,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总之,学习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是两大关键。
学习者应熟练掌握断句方法,不断提高翻译能力,方能游刃有余地阅读、研究文言文。
以下为具体实例: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文言文断句翻译法
![文言文断句翻译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7f83e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b.png)
文言文,古之汉语也,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然欲通晓其意,非断句不可。
断句者,分句也,即将文言文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句子,使读者易于理解。
翻译法,则是对文言文进行解释,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便于今人阅读。
本文将简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翻译之法。
一、断句之法1.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文言文语法结构严谨,句式固定。
故可根据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成分进行断句。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曰”为主谓结构,“学而时习之”为宾语从句,“不亦说乎”为反问句。
2. 根据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常用对仗、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
根据这些手法,可将其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句子。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此句中,运用了顶真手法,可断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 根据句子成分断句文言文句子成分较为复杂,可根据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此句中,“夫君子之行”为主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并列谓语。
4. 根据语意逻辑断句文言文注重语意逻辑,根据语意逻辑进行断句。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句中,根据语意逻辑,可断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翻译之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保持原文意思。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组织语言,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念。
”3. 灵活翻译法灵活翻译法是在直译和意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灵活翻译为:“当王师北上征服中原的时候,家中的祭祀活动不忘告知先人。
”总之,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文。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b42b70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a.png)
高考语文 |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一、文言文翻译的根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别难解词语精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表达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别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累积,重点掌握简单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图片二、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图片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存文言文中的一些根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含: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存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累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累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存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存不译。
2、“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本钱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根底上,将特别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断句技巧文言文翻译断句
![断句技巧文言文翻译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e37f8c1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e.png)
一、依韵律断句文言文之韵律,乃其特色之一。
古人作文,讲究平仄,故句中字数,往往有定规。
如五言诗,每句五字,七言诗,每句七字。
据此,可依韵律断句。
例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此句五字,乃五言诗也,故断为:“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二、依语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之语法结构,亦为断句之依据。
句中主谓宾结构分明,动宾搭配严谨,是断句之关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曰”为主语,“学而时习之”为谓语,“不亦说乎”为宾语,故断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依词性断句文言文中,词性分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有其用。
依词性断句,可避免误解。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句中,“燕雀”为名词,“安知”为动词,“鸿鹄之志”为宾语,故断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四、依语义逻辑断句文言文之语义逻辑,亦为断句之依据。
句中之意,往往连贯相承,故依语义逻辑断句,可避免句意割裂。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此句中,前句言“昔人”,后句言“此地”,二者语义连贯,故断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五、依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繁多,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依修辞手法断句,可突出文采。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此句中,运用对偶修辞,故断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六、依古注断句古注乃古人注释,对文言文之理解颇有裨益。
依古注断句,可纠正误解。
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句中,“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对仗,故断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断句之技巧,非一日之功。
学者需多读、多思、多练,方能游刃有余。
断句之法,虽多,然皆以文意为本,不可拘泥。
文言文之翻译,亦需断句为基础。
断句得法,则翻译之工,自可得矣。
古文如山,断句如梯。
登高望远,方知山之壮美。
学者若欲攀登文言文之高峰,断句之技巧,不可或缺。
(最新版)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技巧
![(最新版)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05d74a5767f5acfa0c7cd32.png)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技巧学会给文言文断句,对理解整篇文章的文义和背诵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果一篇文言文,你能在不看原文的情况下将其每句话都能正确的划分开,那我敢保证,你在回答文言文相关的试题中,正确率不说是100%,也绝对是99.99%了。
文言文断句技巧技巧一:靠文段大意断句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
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技巧二:以动词宾语断句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
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技巧三:凭特殊虚词断句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
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
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技巧四:据句式特点断句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
比如,了解了“不亦……乎?”“得无……耶?”“……之谓也。
”“如(奈、若)……何?”“何……为?”“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a775ce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8.png)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611e141bcd126fff6050b04.png)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01十种方法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技巧: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文言断句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
如判断句:“……者,……也”等。
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
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
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
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答案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
参考译文
我听说:廉洁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祸害。
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
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与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
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
3.从文言虚词入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