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案.docx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竹石》一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竹石》,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竹石》,教师巡回指导。
6. 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等方面,对《竹石》进行鉴赏。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和人文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作者:郑燮4. 诗意: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
5. 鉴赏:修辞、意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竹石》。
2. 摘抄《竹石》中的佳句,进行欣赏。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坚劲而又顽强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且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坚劲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恶劣贫瘠的环境中,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
本课古诗的内容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但是,作为北方的学生,对竹子的认知还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真正领悟竹子的品质难度就大了些。
教学目标1.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的诗意,体会竹子环境越险恶,意志越坚劲的精神。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情景的创设、关键词的探究、对比诗人和竹子经历等形式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案例分析:竹子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讨论与展示: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5. 课后作业:
(1)阅读拓展: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2)创作拓展: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6.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咏物诗的定义与特点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3)随堂测试:竹子的象征意义
4.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竹石》的意境: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意境。
(2)掌握《竹石》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通过对竹子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3. 实践练习
(1)尝试创作一首咏物诗,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描绘,表达对其的喜爱和赞美。
(2)以咏物诗的形式,描绘校园中的某一景物或物品,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
4. 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
(1)组织一次咏物诗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咏物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开展一次咏物诗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咏物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
(3)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学习《竹石》,使学生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4)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1)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需要学会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理解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情感。
10 古诗三首 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0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竹石》这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2.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 诗歌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4.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竹石》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3.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4. 诗歌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竹石》2. 作者:郑燮3. 诗歌背景:清代诗人,以竹、石为主题,表达坚韧不拔的精神。
4. 诗歌解析:意象、意境、情感5. 诗歌朗读:韵律美6. 诗歌讨论:哲理、人生感悟7. 写作练习:创意写作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竹石》,并默写生字词。
2. 选做题:以《竹石》为灵感,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互动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解读题目。
1.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官吏、文人、画家。
乾隆元年(1736)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此后,便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好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著有《板桥全集》。
3.了解背景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其意的传统,画与诗往往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清代的方薰所说的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4.解读题目“竹石”指扎根在岩石中的竹子,诗题又作《题竹石画》。
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重在表现竹子的气节与品格。
这是他题写在自己创作的竹石图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歌咏了竹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意喻君子坚韧的气节和骨气。
[2]立根:扎根。
[3]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本应生长在土里,这里却生长在破裂的石缝中,意喻出身条件不好。
[4]坚劲:坚韧刚劲。
[5]任:任凭。
[6]尔:你。
[7] 东西南北风:各个季节的风,意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
2.明确修辞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竹之根主动“咬住”青山,“立身”则让人想到《孟子》中的著名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品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赏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竹石》,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了解了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过程:
讲解《竹石》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竹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竹石》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竹石》案例进行分析。
4. 题型四:诗句应用题
题干:请运用下列诗句,完成一个相关的写作任务。
例不懈、永不放弃的话。
答案:正如《竹石》中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像竹子一样,在逆境中扎根生长,最终取得成功。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的句式结构,强调了竹子的坚韧不拔和作者的坚定信念,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3. 题型三:诗句对比题
题干:请比较下列两句诗句的异同。
例题:《竹石》和《登鹳雀楼》中都描绘了自然景物,请问它们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竹石》通过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坚韧品质,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而《登鹳雀楼》则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首诗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上。
最后,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层面来看,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认为古诗词难以理解和接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竹石》这一古诗。
该诗选自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古诗。
诗的内容是描述诗人对竹子和石头的赞美,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诗中描写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品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 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和意境,把握诗中的竹子和石头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坚韧不拔的品格。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欣赏古诗,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把握竹子和石头的形象。
2. 诗人坚韧不拔品格的体会。
3. 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难点:1. 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如竹子的坚韧和石头的坚固。
2.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学生文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解决办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促进深入思考和感受。
3. 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4.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 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学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1.背诵《竹石》全诗,并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主题,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绘制一幅描绘竹石的图画,并在旁边附上诗词,表达出诗文的意境。
4.编写一个关于《竹石》的小故事,将诗文中的情感和主题融入故事中。
5.选择一个与竹石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制作竹石工艺品或进行石雕创作,并撰写一份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报告。
3.图画展示:
(学生绘制一幅描绘竹石的图画,并在旁边附上诗词)
4.小故事创作: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young scholar who was determined to pas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e lived in a small hut near a bamboo grove and a rocky cliff. Every day, he studied hard while being inspired by the resilience of the bamboo and the solidity of the stone. Despite countless failures and hardships, he remained firm and unyielding. Finally, on the day of the examination, he faced the challenges with confidence and passed with flying colors. The bamboo and the stone became symbols of his perseverance and success.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竹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特别的事物或景象,让你感到很美或者很有意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4.强化语言表达:通过朗读、背诵和解读古诗,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5.增强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主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为深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举例:《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理解诗句的平仄、对仗。
(2)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举例:《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分析诗句表达的精神品质。
(3)古诗的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竹石》、《石灰吟》和《夏日绝句》。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古人对自然景物和精神的赞美。
具体内容包括:
1.《竹石》:学习诗中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理解诗人表达的高洁品质和坚定意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竹石》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竹石》教学设计(精选13篇)《竹石》篇1之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二小李莉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一、导入: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竹石》,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三首。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首,全诗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语气,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歌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诗歌特点: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坚韧品质。
4. 诗人情感:对自然界的赞美,对坚韧品质的颂扬。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竹石》。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描写竹子和石头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案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然而,对于《竹石》这样的古典诗歌,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内涵。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竹石》所传达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理解《竹石》中的竹子形象,领会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背诵全诗。
(3)感受诗人通过《竹石》所传达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领悟竹子的坚韧品质。
(2)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并运用。
四、教学难点(1)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
(2)难点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生字新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在课程的开始,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精美的竹子图片,让学生们被其独特的形态所吸引。
随后,我会引导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竹子的初步印象和了解。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为学生们提供了直观的感受,为接下来的《竹石》学习做好了铺垫。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竹子,我还会分享一些关于竹子的趣味小知识,如竹子的生长过程、用途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们对竹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我也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我相信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竹石》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课讲解(1)激趣导入,感受韵律①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竹子的坚韧品质,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竹石》的情感氛围。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竹石》2. 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3. 授课时间:第2课时4. 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对《竹石》诗的背景进行了解,包括作者郑燮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 诗歌的整体理解,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3. 重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等;4. 诗歌意象的解读,如“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精神;5. 诗歌主旨的探讨,理解诗人表达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将采用诵读、讨论、讲解、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1. 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诵读、讨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重点词汇的深入理解,学会运用到实际语言表达中。
3.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精神。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培养高尚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6.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思维品质、文化修养等方面。
7.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古典诗歌,对诗歌的格式、韵律、意象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重点词汇,能够理解和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六年级的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学习。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在诗歌意象的解读和主旨探讨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诗歌意象的解读方面,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诗歌主旨的探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深入思考,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讨论。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之美。
(重点)2.通过比较研读、抓关键词和多种资料的辅助,体会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正直的崇高气节。
(重点)3.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拓展同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研读、抓关键词和多种资料的辅助,体会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正直的崇高气节。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朗读回顾学过的咏物诗师:我们刚刚读的是我们1-6年级学过的一些咏物诗,诗里的物代表着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品格和志向。
2.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会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竹石》学习,透过古诗去感受诗人们的情操和远大志向。
生齐读课题。
板书诗题:竹石设计意图:结合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回顾1-6年级学过的咏物师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出示学习要求,使学生对学习有整体的认识,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理念。
二、汇报预习成果,学习新课1.检查汇报预习情况。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接下来汇报一下预习情况。
生汇报交流。
师:通过汇报总结劲的读音。
生说说诗意。
2.读出诗的味道师:通过预习,我们能做到把这首诗的字音读正确,也了解了诗的大意。
我们还要把诗读得有节奏和韵味,谁来试试。
指导生进行朗读,读出节奏和重音。
3.品味竹的精神师:读着读着,郑燮的《竹石图》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竹石》就是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这是一首题画诗。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棵竹子它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它长在哪里?一根长在破岩中的竹子,它在扎根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回答遇到的困难。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啊?这样的环境,为了生存,这棵竹子要怎样做?指导生朗读“咬”师:一棵竹子,要在地下经过六年的时间才能破土而出,它好不容易长出来了,还要经历什么?生回答遇到的经历,并说出表示经历磨难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一、了解作者,激趣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