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二版)第九章 区域生态规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环境规划学课后答案(第二版)郭怀成
环境规划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答:作用:(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地位: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和战略层次上的统筹规划、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
基本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五)系统原则;(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答:(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分划分和管理层次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完整word版)城市生态规划学
一、如何理解和运用土地供给的自然弹性和经济弹性定义: 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 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
分类: 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
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数量固定不变, 因而是无弹性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生产资源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 全国可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多万公顷, 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 主要宜于种植牧草。
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 主要适宜发展木本粮油。
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 仅可得净耕地800万公顷。
2.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 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 因此, 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 具有弹性。
在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条件下, 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动趋势, 直接与土地的价格、地租发生关系。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多种: 土地自然供给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 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联系和区别:1、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而经济供给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 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二、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分区的区别土地利用分区: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 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的地域概念, 即在一定地区内, 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 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 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 实行差别化管理。
生态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生态规划一.名词解释1.生态规划概念: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2.生态资源与生态价值生态资源:指一切可被生物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及空间。
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生态资源的摄取、分配、利用、加工、储存、再生及保护的过程。
3.时间和空间尺度: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尺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限度,是对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细节(分辨率)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的尺度上反映的细节的精度是不同的。
尺度是指研究系统过程中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单位(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
4.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环境目标下对外加的某种(类)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5.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阈值。
6.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7.循环经济概念: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8.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研究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根据发展和资源利用要求,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为规划方案提供基础。
9.生态评价:是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组成、结构、生态功能与主要生态过程、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系统发展演化趋势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系统发展的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价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可能产生的结果。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From:
满足各个分区功能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发展趋 势,根据敏感目标、保护级别而确定,常用专家咨询法,辅助 数学计算分析。
• 单要素环境区划:是以综合环境区划为基础,结合每个要
素自身的特点加以划分,主要分项是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水环 境功能区划、声学环境功能区划。
三、总量控制技术
• 宏观总量控制模型 • 水域允许纳污量 •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生态政区规划
• 生态政区:是人们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
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个行政单元 的简称。 • 生态政区建设规划,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产 业层次上物质生产方式的重组,文化层次上人的素质观念 和体制耦合方式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全面、 协调、持续发展。 • 生态政区(省、市、地、县及乡镇)建设规划,是一类综 合型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 文化以及三者相互关系在内的战略发展规划。
三、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 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
域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 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 环境功能区:是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
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 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四、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
• 1.规划方案设计 • 2.规划方案优化 • 3.规划方案决策
• 定量预测技术
• 以统计学、运筹法、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通过辨识建立 各种预测模型,用数学或物理模拟进行环境预测。如约束外推 预测法、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决策树图预测法、马尔科夫预 测法、灰色系统预测法、箱式模型预测法。
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
• 综合环境区划:依据区域环境特征,服从区域总体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教材
生态环境规划教材生态环境规划教材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原则1.1 生态环境规划的定义1.2 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意义1.3 生态环境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 生态环境现状评估2.1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2.2 生态环境现状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2.3 生态环境评估模型和工具第三章: 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和任务3.1 生态保护目标和任务3.2 生态修复目标和任务3.3 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第四章: 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和要求4.1 生态保护措施规划4.2 生态修复措施规划4.3 生态经济发展措施规划第五章: 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和监测5.1 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步骤和流程5.2 生态环境规划的监测方法和指标体系5.3 生态环境规划的评估和调整第六章: 生态环境规划的案例研究6.1 生态环境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6.2 生态环境规划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6.3 生态环境规划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应用第七章: 生态环境规划的前景与挑战7.1 生态环境规划的前景和优势7.2 生态环境规划面临的挑战和问题7.3 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结语生态环境规划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制定相应目标、任务和措施,并进行规划和管理的工作。
本教材主要介绍了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生态环境现状评估的方法和技巧,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及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实施和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示了生态环境规划在城市建设、农村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本教材旨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和全面的学习资料,使他们对生态环境规划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为从事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生态环境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教材的教学与实践,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风景园林规划中生态规划的应用及分析
关于风景园林规划中生态规划的应用及分析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风景园林规划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快。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该积极探索新的风景园林规划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
而生态规划是目前最科学、最高效的风景园林规划方式,所以在实际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该积极研究生态规划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并不断优化风景园林规划技术,提升其应用水平。
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规划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生态规划;应用;分析引言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化,工程项目的数量日益增多。
如果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和植物景观施工时未能遵循工程建设的原则,分析场地因素、气候因素、工程的客观成本控制因素,合理的完成相关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很可能在后续施工和养护的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影响到植物景观的构成效果,造成项目资源的浪费和景观规划的不合理性。
通过详细探究园林景观工程项目规划和设计的方法,找到植物景观建设中的要点,也可达到施工优化的目标,提高相关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
1涵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在满足城市建设需求的同时,更加体现出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从而在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环境保护方面。
主要是以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础,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第二,景观结构方面。
主要是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空间布局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来实现的;第四,功能区划方面。
生态区域与生态控制线规划(ppt文档)
◆经验一
加强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认识,坚守基本生态控制 线不动摇。
1)充分认识基本生态控制线对保护生态的极端重要性。 2)正确把握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基本原则
◆经验二
严控线内建设活动,强化管制力度,推进管理精细 化
1)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信息调查和分区管制制度。 2)严格控制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活动。 3)严厉查处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行为。
长沙市市生态控制线规划图
其中3066.20平方 公里禁建区(包括 永久性禁建区和规 划期内禁建区), 占市区总面积的 61.82%,而永久 性禁建区2284.66 平方公里(占 46.06%)作为基 本生态控制线的控 制范围。
总结与思考
综上可以看出,对非建设用地的控制,相对于早期单纯 地对廊道、边界等“线”性要素或郊野公园等“点”性要素 的控制,后期从斑块、基底、廊道着手的、覆盖点线面的基 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则更为科学、系统和全面。而最早的深圳 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则对后来其他城市编制此类规划产生 了深远影响。在方案阶段,有的城市按照建设开发的程度作 出了分区规划;在方案之后的实施阶段,各市均发布了《基 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有的还开展了下一步更深入的专 项规划编制。
1)重大道路交通设施; 2)市政公用设施; 3)旅游设施; 4)公园。
国内外早期同类规划
对绿地、绿带、郊野公园等的保护,可以看作是基本生 态控制线规划的前身。
● 1938年英国伦敦颁布《绿带法》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地和环 城绿带以限制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保持山水骨架和地方特色。
●美国自1958年起通过“城市增长边界(UGB)”规划来划 定城市和郊区边界,控制和指导城市蔓延与区域规划。
2)基本生态控制区的类型划分不具备普遍性和适用性。——各城
第九章 生态系统管理-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十大基本原则及其内涵
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原则(马尔特比等,1999) 指导性原则(五项)
(一) 管理目标是社会的抉择
− 社会选择既受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也与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有关
(二) 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 人类处于完全支配的地位 − 生态系统管理所采纳的策略必须反映人类的需要和能力
代际关系角度
具有为后人保持未来选择的机会等;
方法学角度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采取的是生态系统方法,该方法的最基本要素 是它的整体性,即它明确地承认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政 治和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马尔特比,等,1999)。
生态系统管理的特殊性在于,人类既是这项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同时又是被管理的对象。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及管理内容
生态系统管理是随着资源管理、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一)定义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 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 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 动(廖利平,赵士洞,1999)。
三、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
(二) 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
由Connell T W(1978)等提出来的,核心观点是中等程度的干扰 水平能维持较高多样性。理由是:
− ① 在系统受到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会入侵补缺,如果干扰频 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会降低。 − ② 如果干扰间隔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系统结构处于稳 定态,多样性也不能最高。 − ③ 只有中等干扰程度能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因为它允许更多的物 种入侵和定居。
城市生态规划理念、步骤和方法
❖3.从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 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城市整体的优 化、总体关系的和谐和各部门、层次之间的 和谐。
❖ 4.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和持续性,而不 是简单的高速度。城市的发展是城市社会、 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系统自 我调控能力与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旨在全面 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市生态规划理 念、步骤和方法
城市生态规划
❖第一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 ❖第三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与方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认为:山水格局是连续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明皇朝曾明令禁止北京西山上的任何 开山、填河工程,以保障京都山水龙 脉不受断损。
❖景观生态学认为要防止“自然景观基 质的破碎化 ” (Naveh and Lieberman, 1984;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orman, 1995)
故宫
❖ McHarg指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 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 行的规划。”
2. 与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 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调控管 理;
❖而城市生态规划则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 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 础上,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 态建设的规划,
❖它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 渗透,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 手段。
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
给排水系统
道路系统
通讯系统等
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绿地
林业系统
农业系统
生态规划刘康课后题答案
生态规划刘康课后题答案生态规划刘康课后题是指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保护提供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一种规划方法。
关于生态规划刘康课后题1.要重视对城乡绿化的宣传和教育,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
2.应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城乡绿化工程,逐步建立起城市绿地建设与管理体系。
3.生态规划刘康课后题2.对我国现有水土保持方针和措施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改进,使之适应当前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继续保持良性循环。
关于环境保护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应掌握哪种?一、自然地理方法(1)自然地理法:包括自然地理信息和人地关系理论两方面的内容,即自然地理信息主要是通过自然现象和空间分布所获得的数据。
人地关系主要是通过人地间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关系等方面来获取的。
(2)自然地理方法可分为区域规划方法、区域综合环境保护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式方法等三类:(1)区域规划方法:即以城市为主体或某一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规划方法和资源综合规划方法进行空间研究和规划工作的方法。
(2)区域综合环境保护方法:简称环境规划方法,是以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结合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要素而进行的规划活动。
(3)区域综合环境保护方法:主要是通过系统地研究区域内各类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各要素之间相互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其空间布局方法。
二、污染防治方法污染防治方法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污染物的排放或控制不达标,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并能保证环境质量的一种防治方法。
防治污染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限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污染物能被环境所自然吸收或者利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具体措施包括:停止生产和使用高能耗、高排放生产设备;限制某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工艺或技术;采取经济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采取防治技术和措施进行生态修复等。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要点分析(树状图)
区域生态环境 类型 基本特征 规划特点与要求 自然区域环境 社会区域环境 农业区域环境 旅游区域环境 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行政地域的分割性 2. 区域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特点 3. 环境污染出现工业、城市、农村共存的状态 1. 应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3. 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社会要素分析 4. 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
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准备阶段
编制阶段
报批阶段 1. 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
2. 调查研究,弄清问题
3. 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4. 部署编制任务
1. 明确规划目标和指标
2. 环境预测及生态预测
3. 编制规划方案
4. 生态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5. 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6. 完成规划文本
完成审批,履行法律手续 划分生态环境功能区的主要原则
1. 环境功能区与区域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区域 或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
2. 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特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 条件划分功能区
3.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
4. 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区域划分 功能区
5. 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
6. 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 规划实施措施 1. 把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2. 规划与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3. 有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法律保证 4. 进行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 规划内容 环境调查与评价 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四大区域环境类型 三大基本特征 四个规划特点要求 三大步骤 5个主要内容 六大主要原则 4个实施措施。
生态规划课件 绪论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概念和作用
3、生态规划的作用
(一)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 (二)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 实。 (三)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 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 据。 (四)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 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 提供科学依据。
(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的原则。
(二)系统原则。 (三)可持续原则。 (四)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 (五)整体优化原则。
(六)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
第二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原则 和内容
三、生态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一)内容
中国经济区划
建国以后的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区划一直采用“两分法”,即全国划分为沿海 与内地。 1954年又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 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全国划分为十大经济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 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九五”期间又形成七大经济区,即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和东南部分省区、西北地区。 1984年5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经济 学家于光远先生发表了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看法,先按降雨量为400毫米的等 降雨线把中国划分为西部和北部、东部和南部两半。 1985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上,与会学者将 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界 定为西部地区,至此“西部地区”、“西部经济”的概念和思想便形成了。与 西部地区界定的同时,“中部地区”的构想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1985年11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交流会”上,学术界开 始提出中国经济“三分法”,即东、中、西三部分。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案——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
第九章生态环境规划第一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生态规划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I . L . McHarg在《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指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
⏹日本一些学者则将生态规划定义为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李博等人提出,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生态规划对象是社会¡ª经济¡ª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任务:(1)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础设施密度限值。
(3)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1. 生态调查的内容(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自然环境状况调查主要侧重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调查,包括:气候气象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状况;人类开发历史、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和编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和土壤侵蚀图等。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社会结构情况和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等。
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2013
城市生态规划
一、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1.生态城市概念 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 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 念。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人与自然环境互惠 共生,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 2.生态城市建设指标 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设生 态型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社会进步三类共28项指标。
二、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内容
1.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主要是在区域和企业层次上进行。物质、 能量、信息的循环与共享是通过具体的集成方案得 以体现的。在系统集成方案中,将应用生态学和系 统工程方法,把最先进的工艺、最具有市场前景的 产品融入到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中。系统集成包括 物质集成、水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4个方面。
2.线性与非线性因子组合法
线性组合法是用一定的度量值来表示适宜性等级,并给 每一因素视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将每一因素的 适宜性等级值乘以权重值,得到该因素的适宜性值。最 后综合各因子的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即可得到综合适 宜性值及其空间分布。计算公式:
Si
B
k 1
n
ki
Wk
3. 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3.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应从整体出发,实行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实 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 的要求。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 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物 管理规划等。
生态规划(EcologicalPlanning)
概念 生态关系的调节,以及系统复合生态序的诱导,
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 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 1.生态规划的概念 而非单纯的系统组分数量的多少。 经济的高效、生态的和谐为目的,提出资 2.生态规划的内 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 涵 规划对策的规划方法。与传统的规划相比, 3.生态规划的目的 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4.生态规划的任务
生态规划的任务
一、生态规划的 概念
1.生态规划的概念 2.生态规划的内涵 3.生态规划的目的 4.生态规划的任 务 5.生态规划与生态 建设 6.生态规划与环境 规划的关系
按照生态规划的目的,生态规 划的任务是探索不同层次生态系 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 法,辨识系统中局部与整体、眼 前与长远、人与环境、资源与发 展的矛盾冲突关系,寻找解决这 些矛盾的技术手段、规划方法和 管理工具。
生态规划的目的
一、生态规划的 概念
1.生态规划的概念 2.生态规划的内涵 3.生态规划的目 的
生态规划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保护人体健康和创建优美环
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完整性三个方 面。生态规划的目的可以概况为: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 以区域的生态调查与评价为前提,以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 依据,把区域内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建 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 美的生态景观,诱导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
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规划不仅关注区域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 态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 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规
区域生态规划方法
区域生态规划总体思路:遵循区域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证城乡发展的水源、绿色食品供应,协调流域上下游、开发与整治、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区域内生态环境整治为先导,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两大系统工程,加速建设科学合理的城乡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以科技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加大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的环境治理力度。
生态规划的原则:生态规划作为区域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管理的依据,与其他规划一样,具有综合性、协调性、战略性、区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规划要遵守以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从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生态规划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规划的目标不只是生态系统结构组分的局部最优,而是要追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整体最佳效益。
生态规划还需与城市和区域总体规划目标相协调。
(2)协调共生原则复合系统具有结构的多元化和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子系统之间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着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在生态规划中就是要保持系统与环境的协调、有序和相对平衡,坚持子系统互惠互利、合作共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功能高效原则生态规划的目的是要将规划区域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高效的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物质循环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高效。
(4)趋势开拓原则生态规划在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的条件下,积极寻求最佳的区域或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以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强化人为调控未来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改善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区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势条件
• 矿产资源种类丰富 • 生物资源优势明显,加工业前景广阔 • 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 • 特色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 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白河实现
突破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全国产业梯度转移和消费方式升级,为白
河优势资源开发提供了机遇
制约因素
• 资源种类多,规模小,资源储备不足 •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 工业建设用地成本高 • 工业结构不合理 • 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依然严峻
单位GDP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 水耗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 系数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 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 植面积的比重
元/人 ≥4500
元/人 ≥12000
吨标煤 /万元
≤0.9
m3/万 元
≤20 ≥0.55
%
≥60
2008 年现 状
2739
2010 年目 标
3200
总体目标
•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 以自然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生态工 业和生态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提 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 以综合治理现有各种污染源为重点,以中心城镇生态环境 系统建设为重心,加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带动县域 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使全县优质生态资源不断增 加,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建设高质量的城乡人居环境。
第九章 区域生态规划
区域发展中主要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 • 地方割据现象比较严重 •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 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 • 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 • 水资源紧缺,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 大气污染趋势难以改变 • 固体废弃物总量不断上升 • 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激化 • 自然灾害与环境事故频繁
才能可持续发展,而是不这样发展就不可能持续。生态承 载力(含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市场潜力)、内禀增长率 (技术、体制、行为)以及系统整合力(景观整合、产业整合、 文化整合)的动态变化是生态政区规划调控的切入点,是 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
生态政区建设规划的指标体系
• 生态政区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 体和具体方式。国家环境保护部从1995年 起开始启动以生态示范区为主的生态政区 建设试点,目前已形成生态省、生态市、 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完整的生态 政区建设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考核 指标体系。
•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倡 导绿色文明,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全面提高国民 素质,使全县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综合素质达到国内较高 水平,人民生活进入比较富裕阶段。
白河生态县建设指标及指标预测
类序 型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1 2 3 经 济 4
5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 配收入
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辩识 • 区域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选择 • 区域生态分区与发展方向 • 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规划 •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 实施生态规划的保障措施
生态政区建设规划
• 生态政区(Ecopolis)是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 (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规划、 建设和管理一个行政单元(可以是一个省、 一个市、一个地区、一个县或一个乡镇)的 简称,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 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人 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 挖掘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建设一类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社会文明 的生态社区。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 山东段,汉江中游。地理坐标介 于东经109°37′-110°10′,北纬 32°34′-32°55′之间。东西长 53.5公里,南北宽41.5公里,总 面积1455平方公里。北邻汉江, 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 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 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素有 “秦头楚尾”之称,县城位于本 县东北角,汉江之滨,襄渝铁路, 316国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极 为便利,有“小汉口”之美誉。
区域生态规划
• 区域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 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条 件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和发展决策, 合理布局与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 通事业,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设施等,调控区 域内社会、经济及自然亚系统各组分的关系,使 之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 性循环。区域生态规划特别强调协调性、区域性 和层次性,充分运用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循环 再生原则、区域分异原则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
指导思想
• 立足于白河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根据 白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运用生态经 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 境、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基础,以循 环经济发展为中心,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城 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对社会、 经济、环境的统筹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 骤地开展生态建设,建立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 模式、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保护模式和可持续的环 境支撑体系,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的整体优化和最佳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 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 生态政区建设规划属于生态概念规划,是一种新思路、大 手笔、粗线条的战略规划、目标规划和概念规划,它不是
代替,而是引导、促进、补充、协调城市总体规划、环境
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为这些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提供
战略指导和生态协同方法。其功能在于指明方向、孕育机
制、推荐方法、控制进程。主张一种逆向思维:不是怎样
白河县 生态县建设规划
规划编制的范围、时段
• 本规划编制范围为白河县行政管辖的区域, 辖9镇5乡,124个行政村。规划总面积 1455平方公里,人口20.9万人。
• 本次规划基期为2008年,规划期限为12年, 近期规划:2009-2010年,为生态县建设的 初步阶段;中期规划:2011-2015年;生态 县建设的达标阶段;远期规划:2016-2020 年,为生态县建设的提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