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合集下载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本次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我们对勘察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工程地质概况1.勘察区域位于山区,地形较为陡峭,山势复杂,地势起伏大,地面易发生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2.勘察区域岩层以第三系为主,出露山地面积大,岩层稳定性差,地质构造复杂,分布较分散,反射波形态复杂,地震反应较大。

3.在现场勘察中,未发现活性断层和危险地质现象,但局部存在较大的地质体影响,需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

二、工程建设条件1.在勘察区域以及周边地区,存在大量地下水,平均水位深度大约在200米左右。

同时,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作业面下方的水文地质环境。

2.勘察区域周边的道路和河流交通比较便利,但山区气候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防雨、防洪等措施。

3.由于工程所在地处山区,能源和物资供应比较困难,所以需提前做好供应计划和保障工作。

三、隧道工程的选线1.结合地质环境和勘察条件,我们建议隧道路线走向东西向,隧道长度为5.5km 左右,避免穿越较大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流。

2.由于路线存在山体切口和填方,应对其进行优化和分段设计,尽可能减小影响范围,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施工安全。

3.在隧道设计方案中,需考虑较大的水文压力和地质应力,采用合适的隧道断面和支护方案,确保施工顺利和隧道的稳定性。

四、勘察方法与综合判断1.本次勘察采用现场调查、钻探、地质雷达、解释钻孔等技术手段,对勘察区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地质调查研究,在对勘察数据进行分析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勘察结论判断。

2.综合分析勘察结果可知,隧道所经之处主要是第三系地层,在地力发展的历史阶段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形态,对此需要在设计方案中提前进行充分的预防和防范措施。

3.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综合分析勘察结果后,建议采取恰当的隧道设计方案,选取合适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及安排合适的施工进度,尽可能减少安全隐患并保证施工质量。

以上为本次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结论。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此次用大气降雨渗入法计算见表3。
里程桩号
表3
降水渗入法预测隧道涌水一览表
含水岩组
降雨入渗 长度 L 影响宽度 系数α (km) B(km)
单元 面积 (km²)
涌水
量Q (m3/ d)
2.5 水文地质条件
K0+232~K0+482
灰岩
0.2
0.250
0.23
0.0575 2047
2.5.1 地表水
(2)柯斯嘉科夫
178mm;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²);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
表 2 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
样品名 称
统计参数
标 修正 变异 标准 样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准 系数 系数 值 本

密 度 (g/cm 3)
2.75
2.70
2.72
12
中风化 饱和抗压强度MPa 45.80 33.20 39.93 5.03 0.91 0.13 35.78 12
伏基岩为石炭系中、上统黄龙、马平群(C2-3hn+mp)灰岩。 2.4.1 岩土构成
第1页共5页
综合地质调绘、钻探资料,场地岩土构成自上而下为:
(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
(1) 覆盖层
隧道区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雨时,雨水下渗后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溶蚀孔
块石土(Qc):灰黄色、灰色,块石成分为灰岩,块径为 200~2000mm,含量 60%~
B2 崩塌堆积体:位于 K0+454~K0+507 中轴线及其左侧附近,长轴近北东向,长约 98m, 宽约 50m,崩积层物质成分为灰岩块石,结构松散,根据钻探及地调资料显示,其最大厚度 为 3m,目前该崩塌体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对进口洞门及洞外引道有影响。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汇报B-S11、序言1.1工程概况王家岩隧道是拟建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道安改线段(YK248+800~6K251+700)旳一座上下行分离隧道。

隧道左线起讫里程桩号为ZK249+091~ZK250+100,全长1009m,属长隧道,最大埋深208m;右幅起讫里程桩号为YK249+113~YK250+115,长1002m,属长隧道,最大埋深201m。

洞轴线走向方位角约为164°,洞门型式均采用端墙式,洞室净空:10.25m×5.0m。

1.2 勘察措施及完毕旳勘探工作量隧址工程地质补勘重要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物探、钻探等勘察措施。

根据设计规定,共布置2个钻孔,运用初勘钻孔2个、详勘钻孔3个以及初详勘旳室内试验成果资料。

布置物探剖面测线4条,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异常带,隧道土石、风化带界线、确定隧道围岩分级,隧道进口至K249+400段运用详勘物探成果资料。

工程地质调绘采用1:地形图为底图,对初、详勘地调成果进行核算和补充,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

野外施工日期为09月29日~10月8日,完毕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完毕实物工作量表表1-11.3工程地质详勘质量控制本次勘察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顿,均以现行公路行业有关规范、《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道真至瓮安段)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实行细则》和设计规定为根据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中交二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OHSEMS301-)旳各项规定,勘察质量经项目部自检、企业组织检查和院总工办验收合格,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规定。

2、工程地质条件2.1气象水文路线所在地区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降水量1148.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26.3小时,年无霜期平均261天。

灾害气候重要为春旱、冰雹和暴雨。

此外,地质调查期间常见短时浓雾以及雾霾现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一、引言本工程勘察报告以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为主题,旨在详细介绍隧道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全面分析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以及相关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

二、工程背景隧道工程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建造隧道来解决地理障碍的通行问题。

本工程位于XX地区,总长度约XXX米,主要贯通一座山脉,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工程的建设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勘察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察结果,本工程地质背景主要包括岩层类型、构造形式、断裂走向等方面。

1. 岩层类型根据岩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地质层分为砂岩、泥岩和硬岩三种类型。

其中,砂岩为主要构造岩层,其力学强度适中,适合进行隧道开挖。

泥岩层较薄,力学性质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硬岩层强度高,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爆破等措施进行处理。

2. 构造形式根据地层构造的不同特点,将地质背景划分为折叠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三种类型。

这些构造形式对隧道工程的穿越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精确地确定隧道线路和相应的施工技术。

3. 断裂走向通过勘察,我们确定了主要断裂的走向及位移量。

这些断裂面对隧道工程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勘察数据分析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

这些数据对于隧道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1. 地下水位根据实测数据,我们确定了地下水位的深度和变化规律。

在隧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地下水的渗流压力和水位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确保隧道的排水性能。

2. 地表水位通过监测地表水位的变化,我们评估了地震、降雨和河流等因素对地表水位的影响。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一、地质概况潼洛川隧道位于省潼洛川河岸,是一项地铁工程的重要部分。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由晚新生代新秦岭运动带和晚第三纪倾斜岩体组成。

地表主要覆盖着淤泥和壤土,地下则由两种主要岩层组成:上层为寒武纪麻黄峡群二叠系碎屑岩,下层为古生界三叠系岩体。

二、岩层描述1.上层寒武纪麻黄峡群二叠系碎屑岩该岩层主要由麻黄峡群沉积物组成,包括砂岩、页岩和粉砂岩。

岩石中夹杂着少量砾石和石英脉。

岩层整体呈倾斜状,逆河床层状展布。

岩层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2.下层古生界三叠系岩体该岩体主要由火山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组成。

岩层产状受晚第三纪构造运动的影响,呈倾向河水流向的舌状展布。

岩体较为坚硬,含有较多的岩脉和节理。

三、地质构造该地区主要有两个构造线路,分别是东北向的断裂构造带和东西走向的褶皱构造线路。

断裂构造带的活动会导致地层的错动和剥离,增加了岩层的不稳定性。

褶皱构造则会产生地层的褶皱变形,使得岩层厚度和强度有所变化。

四、地下水状况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滑坡和崩塌风险:上层麻黄峡群岩层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需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包括加固岩层和设置防护网。

2.断裂活动风险:断裂构造带活动可能会引起地层错动和剥离,增加隧道开挖的困难度。

需要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及时清理断层滑坡松动物。

3.水有风险:地下水位变化对隧道工程具有较大的影响。

需要采取合理的抽水和防水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六、工程建议1.隧道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包括锚杆支护和喷射混凝土补强。

2.在断裂带附近进行开挖时,需密切关注断裂的活动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断裂带设置岩钢网,以防止断层滑坡物对隧道的损害。

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设置合理的水井和泵站,及时抽排地下水,以确保施工安全。

4.隧道建设后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应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项目背景二、地理位置和区域地质概况三、地质勘察方法和范围为了全面掌握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勘察方法,包括:1.钻探勘察。

在施工区域设置了33个钻探孔,用于获取地下岩层情况。

每个钻探孔的钻孔深度为50米。

2.地球物理勘察。

我们使用了地震勘探仪器,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地震波速率测试,以确定岩层的性质和稳定性。

3.古地磁勘察。

根据该区域的地磁特征,我们使用了古地磁方法,分析了施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4.岩层采样和实验室测试。

我们在施工区域进行了岩芯采样,并进行了室内试验,以评估岩石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四、地质勘察结果根据我们的地质勘察结果,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施工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褶皱,对隧道的施工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2.施工区域主要由片麻岩和页岩组成,岩质较硬,但存在部分脆性岩层,需要特别注意。

3.施工区域存在一定的地下水位,地下水含量较高,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

4.地下岩层的断裂度较大,裂隙水的渗透性较强,隧道施工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岩体支护。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的地质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1.针对隧道施工区域的复杂地质构造,需要合理调整隧道的布置和设计,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和方法。

2.针对施工区域的脆性岩层,需要进行合理的爆破控制,减少岩爆和坍塌的风险。

3.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地下水的排水和处理,以避免给施工带来不利影响。

4.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包括钢筋混凝土衬砌、锚杆支护等,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地质勘察工作,我们详细了解了王家岩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这些信息将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某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某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贵州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左幅:ZK48+894~ZK49+840 右幅:YK48+895~YK49+838)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前言1.1 任务依据、工程概况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受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委托,对贵州省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院将该隧道的勘察任务交由院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执行。

老鱼庄隧道为分幅隧道,左幅起讫桩号为ZK48+894~ZK49+840,全长946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58.90m、938.97m,最大埋深94.3m;右幅起讫桩号为YK48+895~YK49+838,全长943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60.24m、939.57m,最大埋深80.4m。

隧道单洞建筑界限宽×高为10.25×5m,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1.2 勘察目的、方法及设备本次勘察按照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的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及本院技术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执行。

本次勘察目的:详细查明隧道所处地段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对隧道方案的合理性及场地适宜性、稳定性作出评价,确定围岩级别及力学指标,为隧道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声波测井、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

勘察使用XY-180型钻机2台、RSM-SY5型非金属声波检测仪1套。

1.3 起讫时间、完成工作量地勘分院接受任务后,于2011年3月25至4月3日,历时15天,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

勘察中所用1/2000地形图、轴线图、BM点位置及高程均系本院第二测设分院提供,隧道设计方案系本院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所提供。

2011年4月28日,经院技术主管部门到现场验收,认为外业资料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至此勘察外业工作圆满结束。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隧道勘测是在隧道修建前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确定隧道工程的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预测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隧道勘测分为初勘和详勘两个阶段,下面是一份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的范例,字数为700字。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市隧道工程,全长10千米,位于X市X区,起始坐标为XXXXX,终点坐标为XXXXX。

隧道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千米/小时。

二、初勘工作1. 台风观测根据历史台风数据和当地气象条件,对隧道所在地的台风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根据观测结果,隧道所在地台风频率低,风速一般较小,对隧道工程影响不大。

2.地质勘查采用了多种地质勘查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位监测等。

初步勘查结果显示,工程路段地层主要由片麻岩和砂砾岩组成,地下水位深度较浅,地下水流速度较快。

3.地质灾害调查对工程线路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工程线路周边地区地质灾害较少,无明显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和使用的因素。

4.设计参数确定通过对工程线路的地质勘查数据分析,确定了隧道开挖的设计参数,包括开挖截面形状、支护形式、顶部开挖和底部开挖的方法等。

并据此编制了初步的施工方案和预算。

三、详勘工作1.地质详勘在初勘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地质勘查。

详勘结果显示,地层主要由布闽岩和片麻岩组成,岩层结构相对稳定。

局部地区存在岩层发育较弱的情况,需要进行支护。

2.水文测量详细测量了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度和水质等水文数据。

结果显示,地下水位的变化范围较小,地下水流速度适中。

水质方面,水质清洁,对隧道工程施工和使用无明显影响。

3.地震勘测进行了地震勘测,研究了隧道工程所在地震活动的情况。

根据勘测结果,所在地的地震频率较低,地震烈度一般较小,属于低烈度地震区。

四、勘测成果根据以上初勘和详勘工作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隧道施工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小,地层相对稳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支护。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隧道工程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隧道工程进行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

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勘察数据,我们对该隧道工程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下水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二、地质构造调查1. 区域地质背景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图和相关文献,该区域属于XX地质构造带。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为XXXXXXX。

2. 断裂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地质测量,我们发现了几个重要的地质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对于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施工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勘察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断裂带的走向、倾向、宽度等参数。

3. 岩层调查通过取样和实验室测试,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岩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由XXX组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也进行了测定。

4. 地质构造分析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地质构造特征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相结合,评估了地质构造对于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地下水勘察调查1. 地下水位调查通过观测井和水位计等设备,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位进行了连续监测。

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较为稳定。

2. 地下水化学成分调查我们对地下水进行了取样,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中主要含有XXX元素,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性。

这对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3. 地下水动态调查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动态进行监测,我们得到了地下水的含水层厚度、渗透性、水流方向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隧道工程的排水设计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分析与建议综合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我们对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和工程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针对地质构造特征的影响,建议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钢支撑、岩锚等。

2. 根据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以避免地下水对隧道的侵蚀。

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新建铁路田东至德保线定测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K11+970~DK13+535)编写者:刘柏林复核者:时环生审核者:审定者: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2006年6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定造隧道进口位于右江南岸低山丘陵区的山体斜坡处;出口位于岩溶中低山区的山体斜坡上,起迄里程DK11+970~DK13+585,全长1565m。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在综合分析利用1:20万区域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地质调查,采用了地质调查、钻探、原位测试、物探等勘察手段,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对拟建场地进行了综合性勘察,综合分析和评价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及成果资料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完成成果资料统计如下:1.工程地质调绘2.地质观测点 3个;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册;4.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两张;5.隧道进出口放大纵断面图两张;6.隧道洞口横纵断面图两张;7.隧道洞身纵断面图一张;8.定造隧道浅埋段放大纵一张;9.定造隧道浅埋段横断面一张;10.定造隧道浅埋段平面图一张。

四、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工点位于低山丘陵区及岩溶中低山区,地形起伏不大,山体自然坡度15°~30°。

高程为130~290m,相对高差60~160m,地表灌木及杂草丛生。

隧道进出口处地形较缓,植被较发育。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气象特征场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主要特征为: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偶有奇寒,干湿季节明显。

右江谷地夏热冬暖,夏湿冬干,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22℃,最高气温40.0℃,最低气温-0.2℃,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雨量集中在5~9月份,无霜期多在300天以上。

最大风速16m/s,其最大风时的风向为ESE。

(三)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苏埃隧道勘察报告

苏埃隧道勘察报告

苏埃隧道勘察报告苏埃隧道勘察报告1. 简介苏埃隧道是位于某地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旨在连接两个重要城市,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通道。

本报告旨在对苏埃隧道进行全面的勘察,包括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测、隧道设计参数等方面的内容。

2. 地质调查首先,我们对苏埃隧道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勘察结果,该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多种岩性,包括片麻岩、砂岩和页岩等。

地质构造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断层带,对隧道的建设和稳定性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3. 水文地质勘测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我们进行了水文地质的勘测工作。

勘测结果显示,在隧道所处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并且在雨季时,地下水位会进一步上升。

这需要在设计和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隧道水涌和渗漏。

4. 隧道设计参数根据勘测结果,我们确定了苏埃隧道的设计参数。

考虑到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我们建议采用深埋法施工,并在隧道内设置排水系统,以确保隧道内部的排水通畅。

此外,隧道的结构设计应以抵抗地质灾害和地震荷载为前提,以保证隧道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5. 施工建议针对苏埃隧道的施工,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地下水位和地质变化情况。

其次,应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如岩锚和钢支撑等,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和灾害事件。

综上所述,苏埃隧道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工程。

通过对其进行综合勘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该隧道所处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四、自然地理概况 (1)(一) 地理位置 (1)(二) 地形地貌 (1)(三) 气象特征 (2)(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五) 地震动参数 (2)五、工程地质特征 (2)(一) 地层岩性 (2)(二) 地质构造 (3)(三) 水文地质特征 (3)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3)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一、附件:二、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 2000)三、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四、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五、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六、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七、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八、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九、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一、地质柱状图十二、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十三、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一、工程概况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 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 全长1610m, 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 外业钻探日期为XXX, 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 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 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 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 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 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 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集坊公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

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

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长度为m。

隧道最大埋深约78.00m,属长隧道。

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560.0m,出口端设计高程m。

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

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

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⑴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40km/h⑵隧道建筑限界主洞建筑限界〔m〕1.2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标准》(JTG F60-2009)等技术标准、规定进行,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⑹初步查明地震情况,明确隧道区的基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⑻初步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大宝山瓦斯隧道勘察报告

大宝山瓦斯隧道勘察报告

目录1 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 (1)2 工程地质条件 (1)2.1地形地貌 (1)2.2地层岩性 (1)2.2.1 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f) (1)2.2.2 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 dl) (2)2.2.3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2)2.2.4 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fgl) (2)2.2.5 第三系~第四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Qx) (2)2.2.6 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T3bg) (2)2.2.7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3)2.3地质构造及地震 (3)2.3.1 地质构造 (3)2.3.2 地震 (4)2.4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4)2.4.1 水文 (4)2.4.2 水文地质条件 (4)2.5不良地质作用 (5)2.6岩土体地球物理及动力学特征 (5)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5)3.1隧道的稳定性评价 (5)3.2围岩分级及设计参数建议 (6)3.2.1 围岩分级 (6)3.2.2 与工程有关的各地层岩土体的设计参数建 (7)3.3洞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7)3.3.1 进口 (7)3.3.2 出口 (8)3.4洞身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8)3.5对岩爆和围岩大变形评价 (9)3.6瓦斯评价 (9)3.7地下水水质、腐蚀性评价及隧道的涌水量预测 (9)3.7.1 地下水水质及腐蚀性评价 (13)3.7.2 隧道的涌水量预测 (13)3.8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 (13)3.8.1 建筑材料 (13)3.8.2 施工用水 (13)3.9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3)4 结论及建议 (13)5 报告所附图件 (14)大宝山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隧道位于石棉县永和乡狮子口~大堡桥村之间的大宝山,与国道108线隔河相望,有石棉~永和乡沥青公路通过,距石棉县城约6km,进口只有乡间公路通过狮子口,交通不方便。

隧道为分离式双线隧道,左线起止里程桩号为K108+290~K1110+320,全长2030m;右线起止里程桩号为YK108+295~YK110+310,全长2015m。

隧道勘测和设计报告

隧道勘测和设计报告

隧道勘测和设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针对X隧道的勘测和设计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X隧道位于XX市,总长度为XX公里。

本文重点描述了隧道勘测和设计的整体流程,包括勘测要求、实施过程和设计结果等。

2. 勘测要求对于隧道工程的勘测,首先需要明确勘测的目标和要求。

X隧道的勘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勘察通过对地质情况的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解隧道穿越区域的地层结构、岩性分布和地质断裂带等地质条件,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

2.2 水文勘测水文勘测主要针对隧道周边的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隧道的防水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2.3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为了了解隧道穿越区域的地形起伏情况、坡度和曲线半径等地形特征,为隧道的线形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4 环境勘测环境勘测主要调查隧道周边的环境污染源、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等环境因素,为隧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3. 实施过程基于上述勘测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和方法来实施隧道的勘测工作。

3.1 调研和规划在勘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了研究区的背景信息和相关工程要求。

然后,根据勘测目标和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勘测方案和工作计划。

3.2 勘测仪器与设备为了保证勘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我们选择了先进的勘测仪器和设备。

包括全站仪、地质雷达、水位计和环境监测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勘测的精度和效率。

3.3 数据采集和处理根据勘测方案,我们进行了实地勘测工作,并采集了大量的数据。

然后,通过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最终,得出了详细的勘测结果。

3.4 设计方案制定基于勘测结果和相关要求,我们制定了隧道的设计方案。

该方案包括了隧道的桩号、线形、断面尺寸、支护措施和排水方案等内容。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地质和水文等因素,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设计结果根据勘测和设计工作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设计结果:4.1 隧道基本参数- 隧道全长:XX公里- 隧道断面形式:圆形/矩形- 隧道净宽度:XX米- 隧道净高度:XX米4.2 支护结构- 隧道围岩稳定性良好,仅需局部锚杆喷射支护。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4.水文地质条件
4.1 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裸露地表,主要分布于低山重丘区沟谷部及山麓的 残坡积层中。山间沟谷冲积区含水岩组主要为含粘性土碎石,透水性相对 较强,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明 显;同时还有少量的基岩裂隙水补给,含粘性土碎石分布于山麓部,由于 其厚度较薄,相对富水性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同时还有少量的 基岩裂隙水补给,总体上水量较小,因其含水层透水性极差,基本为滞水 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蒸发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侵 蚀性。 4.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直接沿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渗透补给,降雨是 其主要补给来源,隧道区主要岩性为上侏罗统高坞组晶屑熔结凝灰岩,其节 理裂隙较发育,基岩裂隙和风化裂隙带在接受大气降水后,多变为地下迳 流,潜入基岩裂隙中,由于受构造的影响,局部岩石十分破碎,其内含水 量可能较丰富。
裂隙带发育。
5.2 隧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5.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隧道区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裸露地表,除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少量的基岩裂隙
水补给。因其含水层透水性极差,基本为滞水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蒸发是其
1.4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4.1 浅层地震
1.4.1.1 方法技术及设备
xx 勘察院
1
xx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为完成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根据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地形地物条件,采用 了地震折射波法工作。本次勘测采用 12 道展开排列。采样参数如下:
道间距:5.0m; 采样间隔:0.2ms。 仪器采用 SWS-Ⅲ多波列工程地震勘察仪,检波器为 CDJ-100 型纵波检测器,激 发方式为重锤锤击。 外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数据采集质量可靠。 1.4.1.2 资料处理 由野外实测地震折射波记录读取折射波初至时间,采用 T0 法和射线追踪法综合确定覆 盖层厚度、速度及基岩面速度。

剑门关口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剑门关口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剑门关口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剑门关口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报告一、序言(一)工程概况该隧道从既有公路G108线的K1937+554=GDK0+000处与原路相接,穿越中低山,至剑门关镇中心医院附近改线终点GDK1+350止,线路全长1.350公里,其中剑门关隧道全长1145米。

(二)勘察任务依据及目的根据剑阁县交通局与铁二院签订的“该勘察阶段为初勘和详细勘察阶段,勘察范围自设计起点GDK0+000,终点至GDK1+350包括隧道和路基工程的可研委托书。

我院于2006年7月~9月,对该隧道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达到以下目的:1、详细查明了该隧道范围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岩土的分布、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

2、详细查明了隧道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和基岩的风化程度及风化层厚度、软弱夹层、构造破碎带和地下水情况,为隧道设计提供依据。

3、详细查明了隧道进出口围岩分级及洞身围岩分级。

4、测试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岩体强度指标,为隧道围岩分级提供依据。

5、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

(三)本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1、准备工作在充分研究初勘资料基础上,确切掌握初步设计审批的有关内容,了解设计意图,明确勘察要点。

查明该隧道与所涉及的工程地质情况。

2、调查与测绘现场对初勘资料进行核实、补充和修正,进一步查明改线路线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用多种方法预测隧道涌水量,为隧道防排水提供依据。

3、测试测试工作,采用野外抽水试验与室内岩土物理力学试验。

以满足各类工程构造物设计需要。

(四)本次工程地质勘察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为(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4)《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5)《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1992)(六)参考地质资料(1)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图件(广元幅)(2)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及图件(广元幅)二、自然地理概况本隧道位于广元市剑阁县的剑门关风景区内,属中低山剥蚀地貌,地面高程600~1000m,相对高程100~400m,地形复杂,沟谷深切,呈“V”字型(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2.2地层岩性场地内经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及印支期黑云花岗岩(γ51),现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坡坡残积层(Q4dl+el):粉土:黄~褐黄色,致密,稍湿,可塑状。

矿物成分以石英及泥质物为主,局部为粘土。

少量强风化花岗岩分布其中,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摇震反应。

该段地在山体地表广泛分布,钻孔揭露厚度6.30~12.30m。

印支期花岗岩(γ51):黑云花岗岩:灰~灰白色,成分以石英、钾长石、黑云母为主,其次为角闪石、白云母等,等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呈全~强风化状态,结构基本或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地区采取岩心完整,多呈2~6cm 短柱状及砂状,少量10~30cm长柱状,但基本都能用手捏碎。

2.3地层构造项目区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相当发育,总观全区构造,测区东部以大型断裂为主,西部紧密褶皱和断裂构造相间分布,南部构造形迹呈向南撒开的特点。

隧址区位于北西向三岔河断裂的北东侧,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隧址区未见断层通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云南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属次稳定区,建议构造物按相应参数设防。

2.4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区地势较高,地表径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顺畅,地表水量较为贫乏。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残积层粉土中,孔隙水因松散层地势高,富含粘粒,富水、透水性差,无统一潜水面,多具上层滞水特点,其水量贫乏。

基岩孔隙主要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的风化带裂隙和构造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上覆松散层孔隙水补给,顺地形就近向坡下及下游溪沟中排泄,由于地形切割较深,沟谷狭窄,地表、地下水排泄距离短。

因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活动微弱,故水量不丰富。

2.5不良地质隧址区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3、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区覆盖层主要成分为粉土。

粉土在地表广泛分布,松散,可塑状,厚度为 6.30~12.30m ,力学性质差。

隧道进口、出口及洞身段均于全风化黑云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力学性质差,洞身主要为强风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力学性质较差。

3.2 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土层参数主要依据野外定性判断结合工程地质类比获得。

岩体参数主要依据取样室内试验成果,结合野外定性判断并参考了相关规范和手册的相关参数建议值,综合取得。

各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表1本次勘察对两个钻孔进行声波测井工作,其物探资料见下表2,成果汇总表: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取Kv =0.18。

4、隧道围岩分级隧道围岩分级标准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隧道围岩分级执行。

根据已取得的测试资料,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按下式计算:BQ =90+3Rc+250Kv当Rc >90Kv+30时,应以Rc =90Kv+30和Kv 代入计算BQ ; 当Kv >0.04Rc+0.4时,应以Kv =0.04Rc+0.4和Rc 代入计算BQ 。

围岩详细定级时,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值进行修正:1、有地下水;2、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起控制作用;3、存在高初始应力;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计算公式为:[BQ]=BQ-100×(K 1+K 2+K 3) 式中:[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K 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 2-主要软弱结构面影响影响修正系数K 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影响修正系数由于隧道围岩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主,故此次围岩分类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依据取值,隧道以点滴状出水为主,地下水修正系数K 1取0.5。

岩石裂隙不发育,K 2=0。

不存在高应力区,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K 3=0。

具体分类如下表3。

隧道围岩分级表 表35.1 场地稳定性评价隧道所穿越的山体,未发现影响隧道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内构造简单,未见断层,适宜隧道工程建设。

5.2 隧道分段工程地质评价5.2.1 隧道进口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该段里程桩号为K31+268~K31+309,长度41m,洞顶最大埋深为29.40m。

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5~25°。

坡体地表上部为残坡积粉土,厚度6.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80m)未揭穿全风化带。

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破碎,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

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岩质极软,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开挖后进口段两侧边坡和仰坡容易发生坍塌,洞身浅埋段则有冒顶的可能。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5,应做到分级开挖、及时支护,并做好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极差,建议采用管棚法或超前小导管辅助施工。

5.2.2 隧道出口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88~K31+480,长度92m,洞顶最大埋深为22.6m。

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0°~20°。

坡体表层为残坡积粉土,厚度10.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50m)未揭穿全风化带。

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

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扰动后易坍塌,开挖后可能出现小规模的掉块和坍塌。

对于洞脸上方仰坡则可能出现垮塌或冒顶。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25,并进行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并采用相应支挡、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差,建议采用超前小导管或地表锚杆和注浆加固辅助施工。

5.2.3隧道洞身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09~K31+388,围岩主要为强风化黑云花岗岩,隧道埋深为22.60~45.20m。

围岩岩性为强风化花岗岩,属软岩,节理发育,层间结合差,多呈碎裂状结构,围岩稳定性一般,开挖后可能出现小掉块及坍塌现象,建议及时跟进支护隧道开挖时,地下水以点滴状或线状出水为主。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25。

5.3 隧道涌水量预测常用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有地下水动力学法(如裘布依公式、柯斯嘉科夫公式等),地下水均衡法(地下径流模数,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等)。

隧址区内地表水、地下水不发育,在岩层风化界面有裂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影响。

进口段岩体极破碎,雨水会沿裂隙下渗,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状;洞身和出口段岩体较完整,地下水可能呈滴水状审处。

根据有关文献和工程经验,结合本区地质条件,本隧道涌水量预测采用降水渗入法,计算公式如下:Q=2.74α·W·A式中: Q—涌水量,m3/d;α—降水入渗系数;按区域经验,取α=0.25W—年降水量(mm);按本区资料,取2088.60mm(年最大降水量);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2),根据1:2000地形图量测,为0.42 km2;故:Q=2.74× ×W×A=2.74×0.25×2088.6×0.42=600.9(m3/d)由于雨季施工时隧道涌水量可能有较大的增幅。

按照经验,一般选取1.5~2.0的经验系数与枯水季节涌水量相乘作为雨季涌水量,即本隧道最大涌水量:600.9×2.0=1201.8m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