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与中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与中外交流
一、命题角度猜想: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并指出,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努力保持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稳定发展,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是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理清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反思中外交流对于文明演进的影响,树立积极开放、互利共赢的外交意识,是备考的重点。
二、知识储备摘要:
1.中国古代的开放与封闭
(1)汉唐宋元时期的开放。原因:主要是国力强盛、科技先进、文化领先、交通发达。特征:汉代主要是单向,即以中国输出为主,输出商品以丝绸为主,从交通上看以为主,即所谓的。
唐代则兼收并蓄双向交流,从商品、技术、文化上,都有交流,从交通上来看,呈现并举的特点。宋元主要是商贸,同时伴有四大发明中的、、完成外传。交通线以中唐为节点,有一个从向海上转变,这种转变也同时伴随着中国古代中心的南移。
(2)明清时期的封闭。根本原因:主要是政府出于维护经济和统治的目的。文化原因:宋朝国力衰弱,所产生的更为保守;客观原因:开辟,西方殖民者东来,骚扰中国沿海。另外,也为了防止沿海人民与海上反政府势力的联合。后果:中国错过第一次工业化和开拓世界市场机遇,并使中国隔绝于世界而闭目塞听。虽然依然领先,但缺乏创新性,呈现停滞状态,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最早对民间外贸严加禁阻的是,清朝时期,颁布禁海令的是,后又颁布“”。
2.鸦片战争后的被迫开放
(1)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多次以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强制签约的方式,强迫中国打开国门并与之交往。《》、《》、《》三大不平等条约在使中国被迫对外交流的同时,也使外交主动权被西方所操纵。列强侵华的目的也明显呈现阶段性特点,以为界,之前主要是为了获得和的商品输出,并以(国名)为主;之后,未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
(2)为了改变中国外交上的屈辱状况,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运动中“外争国权”,中共大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孙中山重新解释主义、大革命时期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1945年的持久抗战更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收回了治外法权,并且成为的创始国与常任理事国。
3.新中国的对外交流(从有限开放到全方位开放)
(1)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局势经历了从美苏“冷战”到美苏争锋,从两极格局下多极化的呈现,再到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中国对外关系与这一世界格局演变密切相关。
(2)“”是中国外交的原则。建国初基于两极对峙的现状实行“”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50年代中缓和与邻国、新独立国家关系,但总体上是与国家交往为主;60年代在反美反苏的同时,着力加强与亚非拉部分发展中国家关系;70年代恢复联合国席位和、关系正常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并形成建交高潮。1978年以来,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实行政策,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到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本质的提高:“”、“”等外交方针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力;在“”指导下,恢复了对港澳地区主权的行使;新时期,积极开
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进一步得到发挥;推进由中俄首创的以上合组织等新型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三.历史启发
1.对外开放是文明演进的方向。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各种文明只有在交融中才能得到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只有深入对外开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国家利益、国家实力是国际关系的两个基点。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在当今时代,尽管提供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四.重要概念解读
1.西学东渐
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政策
概念:海禁是明初与清初推行的一项贸易政策,是指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也不准外国人来中国经商;闭关政策是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指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后果和影响: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于海禁的严厉,使私自出海的人不敢再回来,于是留居南洋的华侨增加。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由于清朝统治行死板地执行这一政策以致使它拒绝接受新事物,甚至还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愚蠢地统统予以摈斥。这使中国人民耳目愈益闭塞,思想愈趋保守,并且失去了及时吸取西洋先进思想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用以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的机会,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同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这两种政策虽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巩固练习: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
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2.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4.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