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第八

合集下载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篇一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最近读了《论语泰伯第八章》,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这一章里讲的那些道理,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有点老掉牙了。

但我觉得吧,它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比如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说得在理啊!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让人别多管闲事嘛,可我觉得吧,它不是让我们对别人的事情完全不理会,而是告诉我们要有分寸,别瞎掺和。

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我看到同学在做小组作业的时候方法不太对,我就忍不住指手画脚,结果人家根本不领情,还觉得我多事。

那时候我就想,我这不就是没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再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难道不是让我们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吗?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啊,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思飘忽不定。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可能今天想做这个,明天又想做那个,结果啥也没做好。

不过,我也在想,这是不是有点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呢?也许有时候我们需要突破一下“位”的限制,才能有新的发现和进步。

哎呀,我也不确定,这可真是让人纠结啊!总之,这一章让我思考了很多,可能我理解得还不够透彻,但我会继续琢磨的。

你们觉得呢?篇二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论语泰伯第八章》,读罢真的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难喽!你说,在生活中,看到不公平的事儿,咱能忍住不管吗?我觉得可能很难。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每个人都随便插手别人的事情,那岂不是乱套了?就像我上次看到小区里有人乱停车,挡住了通道,我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想上去理论。

可转念一想,这好像也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啊。

那我到底是管还是不管呢?真让人头疼!还有“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有远大的梦想和追求了?难道只能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我可不这么认为!也许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可以思考一下更高层次的东西,说不定能给自己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呢!我就常常幻想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超级厉害的人,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但谁知道呢?万一实现了呢?这一章的内容,有时候让我觉得很有道理,有时候又觉得太绝对了。

论语翻译 泰伯第八

论语翻译 泰伯第八

泰伯第八『8.0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的品德可以说是极其崇高了。

多次推辞君位,把天下让给了三弟季历。

人们都找不出词汇来赞美他的这种伟大的品德。

”『8.0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光注重容貌的端庄却不知礼节就未免使自己劳倦;光知道小心谨慎却不知礼节,就未免畏葸懦弱;光知道敢作敢为有胆量却不讲礼节,就会盲动惹祸;光知道心直口快讲话,却不讲礼节就会尖酸刺人。

当官的能对待自己的亲人宽仁深厚,老百姓就会学习他,趋向仁德。

当官的腾达了,不背弃自己的穷酸的亲人旧友,老百姓也会学习他,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礼是变通的,是温润的,在交际中以悦人为度,彼此处的愉快就不失礼。

居于高位的君子,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践行仁义。

『8.0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病得厉害,把学生们都叫来说:“看看我的脚,再看看我的手,都还完整吧?诗经上说过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小心谨慎啊,就像处在深渊之侧,薄冰之上一样’不可使其受伤,不要触犯法律被行刑,以免让父母担心。

从今往后,我就不会再担心自己触犯刑罚,被砍手跺脚了。

因为我要挂了。

徒弟们,你们要谨记啊!”『8.0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病得厉害,孟敬子来探望他。

曾子说:“飞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叫声是哀悯的;人要死的时候,他的遗言往往都是善意的。

我告诉你,作为当官的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注重三条:一、自己的容貌要严肃,这样可以避免上司的粗暴和下属的懈怠;二、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自己讲话别人就容易相信;三、讲话时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措辞,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避免鄙陋粗野和犯错。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狂:狂放、急躁、急进。

侗:音tóng,幼稚无知。

愿:小心、朴实、谨慎。

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论语对“狂”的解释中华书局版论语P63公冶长第五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P197子路第十三13.2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朱熹四书集注侗,音通。

悾,音空。

侗,无知貌。

愿,谨厚也。

悾悾,无能貌。

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

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

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

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

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张居正点评狂是疏狂,侗是昏昧无知的模样。

愿是谨厚,悾悾是愚拙无能的模样。

信是诚实。

吾不知之者是甚绝之之词。

孔子说:“赋性疏狂的人,宜乎行事直率方好。

今却只好高夸大,及至到那有利害处,自家要讨便宜,外面却以道理责人,这等样奸狡不直,赋性昏昧的人,凡事既不知道,宜乎谨厚方好,今却轻举妄动,又不谨慎重厚,赋性愚拙的人,凡事既不能干办,宜乎诚实方好,今却诡谲虚诈,又不诚信笃实。

这三样人,我也不知道他是何等的人。

”盖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镕。

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而习染愈蔽,终不可以化诲者也,故孔子绝之。

我的理解孔子指出了三类人,分别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狂而不直”,狂妄的人多爽直,狂妄是其病,爽直是其值得肯定之处,孔子也认为“狂”并不是坏事,虽然他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其心地坦然敢作敢为,能够慷慷慨慨地做人。

但“狂而不直”则一无可取。

一方面狂的没边儿,天底下唯他最能,一方面又狡诈得很。

“侗而不愿”,幼稚的人多老实谨慎,幼稚是其病,谨慎是其值得肯定之处。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篇一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最近读了论语泰伯第八章,哎呀妈呀,感触还真不少!这一章里讲的那些道理,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这颗有点迷茫的心。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就在想,这话说得可太对啦!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就得有坚定的意志和广阔的胸怀。

也许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想着怎么轻松怎么来,怎么赚钱快怎么干。

但这样真的对吗?我觉得可能不太对。

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想想自己的责任,多追求点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说“仁”,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包含着太多的东西啦,善良、友爱、宽容……要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真的不容易,可难道因为不容易就不去做了吗?我想起自己以前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想着退缩,觉得太难了,我不行。

现在想想,这多丢人呐!“任重而道远”,可不就是说的我这种情况嘛!我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放弃呢?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我也会怀疑,我真的能做到吗?我真的有那么大的能力和毅力吗?也许我现在还不行,但未来呢?谁知道呢!反正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去试试,万一成功了呢?总之,读了这一章,我心里是五味杂陈,有惭愧,有决心,也有迷茫。

但不管怎样,我都决定要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担当,更有追求!篇二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我读论语泰伯第八章的感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好像被人在脑袋上敲了一棒子,一下子清醒了不少。

咱想想啊,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就会想,哎呀,要不放弃算了。

可是再看看曾子说的这话,我就觉得自己太没出息了。

一个真正的有志之士,怎么能随随便便就被困难打倒呢?我觉得吧,“仁”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很虚,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里。

对朋友真诚,对家人关爱,对陌生人友善,这都是“仁”啊!但要一直坚持这样做,还真不容易。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篇一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哎呀,最近读了论语泰伯第八章,这感受可真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觉得这东西古老又难懂,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啥用?”可当我耐着性子读下去,好像还真有点意思。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就在想,这“弘毅”到底是啥?可能就是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宽广的胸怀吧。

像咱平常遇到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这不就是缺了那股“弘毅”的劲儿吗?说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比古代好多了,可为啥有时候还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也许就是因为少了那种把“仁”当成自己责任的觉悟。

“仁”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我觉得可能就是对人友善、多关心别人,别总想着自己。

但有时候我又会想,要是我对别人好,别人不领情咋办?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再想想,我们学习、工作,压力山大,常常抱怨累得要死。

可曾子说了,这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不得坚持到死啊!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但反过来一想,要是没有这种决心,可能啥事儿都干不成。

我觉得吧,这一章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鼓励我们要有大志向,鞭策我们别轻易放弃。

不过,要真做到,那可不容易!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也许慢慢努力,能靠近一点点?篇二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嘿,读了论语泰伯第八章,我这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话一出来,我就懵了。

啥叫“弘毅”?我琢磨了半天,可能就是要刚硬点儿,有股子倔劲儿,还得大气,不能小家子气。

咱就说现在,找个工作都难成啥样了,压力山大!可曾子倒好,说什么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我就想问,这“仁”到底值几个钱?能当饭吃吗?也许在古代,这是高大上的追求,可在如今这现实社会,能行吗?不过呢,静下心来想想,要是人人都只想着自己,那这世界不就乱套了?我们总抱怨社会冷漠,人与人之间没感情,可不就是因为少了那点儿“仁”心嘛!有时候我也想做个好人,对谁都友善,可结果呢?被人当傻子,吃亏的总是自己。

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八(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八(权威直接打印)
让 ,民 无 得 而 称 焉。”
zǐ yuē
gōng ér wú lǐ zé
8.2 子 曰:“ 恭 而 无 礼 则
láo shèn ér wú lǐ zé xǐ yǒng ér
劳, 慎 而 无 礼 则 葸, 勇 而
wú lǐ zé luàn zhí ér wú lǐ zé
无 礼 则 乱 ,直 而 无 礼 则
xià zhì wǔ wáng yuē
yú yǒu luàn shén è yī fú ér zhì měi hū fú
下 治。武 王 曰:“予 有 乱 神 ,恶 衣 服 而 致 美 乎 黻
chén shí rén
kǒng zǐ yuē
cái nán miǎn bēi gōng shì ér jìn lì hū gōu
jiǎo jūn zǐ dǔ yú qīn zé mín xīng
绞 。君 子 笃 于 亲,则 民 兴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yú rén gù jiù bù yí zé mín bù
于 仁;故 旧 不 遗,则 民 不
tōu
偷。”
zēng zǐ yǒu jí zhào mén dì zǐ
8.3 曾 子 有 疾,召 门 弟 子
不 能 ,以 多 问 于 寡;有 若 弘 毅,任 重 而 道 远 。仁 以
wú shí ruò xū fàn ér bú jiào xī wéi jǐ rèn bú yì zhòng hū sǐ ér
无,实 若 虚,犯 而 不 校 。昔 为 己 任,不 亦 重 乎?死 而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zhě wú yǒu cháng cóng shì yú sī
死,其 鸣 也 哀;人 之 将 死, 者 吾 友 尝 从 事 于 斯

论语泰伯篇

论语泰伯篇

【原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 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 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还向比自己才能低的 人求教,学问多还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求教有学 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丰富却表现得很不足 ,别人侵犯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好友就曾经这 样做的。”
【原文】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 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原文】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 yú )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拥有五位贤臣就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善于 治国的大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从 唐尧和虞舜的时候到周武王这时的人才最为兴盛,其中还有一 位女性,实际上不过是九个人罢了。周文王拥有了天下的三分 之二,还能服侍殷朝,周朝的美德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了啊。 ”
【原文】8.8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生命的修炼开 始于学诗,因为学礼有了自己的人 生立场,最后完成于对乐的学习。 ”
【原文】8.9子曰:“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 他们按照礼法做,却无需让他们懂 得为什么这么做”。
【原文】8.10子曰:“好勇疾贫, 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译文】孔子说:“谦恭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白白辛劳; 谨慎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胆小懦弱;勇猛但不会用礼节制 就会犯上作乱;率直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尖酸刻薄伤害他人 。君子如果能够真诚善待亲人,老百姓就会仁德厚道,老朋 友就不会被遗弃,民情就不会淡薄。”

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8.4【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释】: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动:作,这里指整肃。

暴:粗暴无礼。

慢:懈怠不敬。

鄙:粗野。

倍:同背,背离,不合礼仪。

笾(biān)豆:祭祀用具。

有司:主管某方面的官吏。

【译文】: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探问,曾子说:“鸟快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君子所重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让自己的容貌从容恭敬,就可以避免粗暴无理;让自己的脸色严肃起来,就可以得到信任;言谈优雅,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

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在那里管理。

”朱熹《论语集注》: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

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

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

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

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

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

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

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

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言行和道虽然无处不在,但是被君子所看重的就是这三件事情。

他们都是修身和执政的根本,学习的人应当仔细审查自己,不可以随意颠倒是非和违背它。

对于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的官员负责君子不应该太过于将重心放于此。

程子说:动容貌,就是言行举止。

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们应该远离它们。

对人态度不妄自菲薄,这样接近诚信。

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野无礼。

这三样是不能从外面求到的,所以说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官员管理。

张居正讲评:孟敬子是鲁大夫仲孙捷。

昔曾子有疾,孟敬子往问其疾。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1. 泰伯在论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被誉为一个忠诚而又勇敢的人物。

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孔子对泰伯的许多言行都予以赞扬和肯定。

2. 泰伯的忠诚和勇敢,正是他作为一个君子的品质所在。

他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畏艰难,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展现出了非凡的品质。

3. 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泰伯是一个坚守信念、忠诚勇敢的君子。

这种评价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以及他对于忠诚和勇气的重视。

4. 泰伯的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比如忠诚、勇敢、诚实等。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5. 通过泰伯的形象和言行,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儒家思想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以及对于忠诚和勇气的崇尚。

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品行修养和行为规范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6.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而泰伯这一形象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

总结回顾:泰伯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被赞扬为一个忠诚而又勇敢的君子,他的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这一形象和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个人观点:泰伯的形象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忠诚和勇气,不仅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传承,也是对于品行和行为规范的一种引领。

身为撰稿人,我深感泰伯的形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比宝贵的,而这也对我的写作思路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希望我写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泰伯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的形象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忠诚和勇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勇敢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泰伯篇】第八全文_原文【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8 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

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8 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

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8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8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8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八章论语泰伯篇zǐ yuē tài bó qí kě wèi zhì dé yě yǐ yǐ sān yǐ tiān xià ràng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mín wú dé ér chēng yān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泰伯:周朝的祖先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

古公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

古公见孙子姬昌有圣德,想把王位不传给长子泰伯,而传给季历,从而让姬昌能做君主。

泰伯就偕同仲雍出走,把王位让给季历。

至:极至。

【大意】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人民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称赞他。

国学宝典《论语》:泰伯第八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泰伯第八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泰伯第八原文翻译泰伯第八【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共61张PPT)

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共61张PPT)

“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诸多研究家认为: “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朱熹认为:“此一节 与上文不相蒙”,即不相连属。笔者以为:“君子”前后两节,文 气贯畅,义脉相属。全书谈的是“德”与“礼”,“德”与“仁”, “仁”与“中”的关系,简言之,“君子”前谈的是“仁德”与 “中”的关系,“君子”后谈的是仁德的具体运用,全章以“仁德” 为中心展开论述。君子前谈“仁”与“礼”,君子后谈“仁”与 “用”,“用”亦属“礼”。前后各有侧重而已,无所谓“不相 蒙”。
【解读】 本章较复杂,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恭、慎、勇、直四德与礼
的关系;二、“亲”与“仁”的关系;三、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 “恭”大而言之,孔子侧重强调有三:①“居处恭。”②“貌思 恭。”③“其行也恭”。居处,外貌,行动,必须要恭敬,朱熹认 为“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内。”郑玄认为“不懈于 位曰恭”。恭与仁、与智、与勇三德相配,有仁者之恭,智者之恭, 勇者之恭,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在“恭”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 同。
其次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 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
【原文】8.1 子曰:“泰伯⑴,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⑵让, 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⑴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 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 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
【原文】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⑴,慎而无礼则葸⑵,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⑶。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⑷。”
【注释】⑴礼——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⑵葸——xǐ,胆怯,害 怕。⑶绞——尖刻刺人。⑷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

泰伯篇第八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泰伯篇第八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泰伯篇第八|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8 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

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8 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

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论语泰伯第八(8.17)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7)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7)详解及心得体会论语第八篇十七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生怕丢失。

”【朱熹】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

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

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张居正】孔子说:“人之为学将以致知力行,而求进乎圣人之道也。

然使无勤敏之功,则其心徒劳而无益。

使心(?感觉应该是“无”字?)警醒之心,则其功终怠而不前。

所以,君子之为学也,研穷以求进其知,体验以求进其行,孜孜汲汲,惟日不足,常如有所追而不能及的一般。

其用功之勤如此,而其心犹不敢有一时之或惰,当日进之时,怀日退之惧,惟恐失其所学,而果有所不及也。

”夫以君子之学,其勤励警惕有如此者,此所以能成其学也,不然,则心不在焉,或作或辍,终亦岂能有成也哉?【评析】本篇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做学问不能有所懈怠,要有明确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要有追逐的目标,才能终有收获,学有所成,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他还说“学而不厌”。

但是只顾着追逐也不行,不能学了新的,忘了旧的,还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才能始终保持在“赶上”的状态,既要追逐新的,还要复习旧的,才能不失,所以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当学到新的东西以后,就要锁定下一个目标,开始新的征途,这时候原来新的已经变成旧的,变成需要温习的知识,如此循环,不断前进,唯有如此,才能逐渐积累,学问才能越做越深,越做越大。

《增广贤文》中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和追赶某种东西一样的道理。

学习不能松懈,时刻保持一种紧迫感、危机感,没有保持原状,要么进,要么退,不仅要前进,还要付全力,当别人在全速前进时,你的速度慢下来就会离竞争对手越来越远,其实就已经在退步了。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译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译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里面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泰伯篇第八是经典中的一篇,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泰伯问:“夫子(指孔子),恭而无礼,何以致之?”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泰伯问孔子:“夫子一向恭谦有礼,为何能达到如此威严?”孔子回答说:“君子若不威严,便不能让人敬重;若不学习,则不会有所提高。

主张忠诚和真诚,没有朋友能比得上自己,若犯了错,用不著畏惧改正。


这篇泰伯篇第八是孔子关于做人的训诫,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礼。

孔子说,一个人必须懂得恭敬、有礼貌,但礼貌绝不等于沉闷乏味。

孔子所理解的“礼”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形式,只有内心真正深刻地理解和遵守“礼”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另外,孔子还强调了君子的忠诚和真诚。

他说,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忠诚的态度,集中一切精力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还要保持真诚的态度,不管是和朋友相处还是处事,都必须真实坦率,不掩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总之,孔子在泰伯篇第八中所讲的内容,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现代社会需要的品质。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像孔子一样恭敬有礼、忠诚真诚,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满。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译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译

论语泰伯篇第⼋原⽂及翻译论语泰伯篇第⼋原⽂及翻译 泰伯是《论语》的⼀篇,共计21章,涉及到孔⼦及其学⽣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教学⽅法和教育思想的进⼀步发挥;孔⼦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在若⼲问题上的见解。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论语泰伯篇第⼋原⽂及翻译,欢迎阅读。

1、⼦⽈:“泰伯,其可谓⾄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得⽽称焉。

” 译⽂:孔⼦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的⼈了。

⼏次把王位让给季历,⽼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

” 2、⼦⽈:“恭⽽⽆礼则劳,慎⽽⽆礼则葸,勇⽽⽆礼则乱,直⽽⽆礼则绞。

君⼦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译⽂:孔⼦说:“⼀味谦恭⽽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味节制⽽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事⽽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隐⽽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

政治领袖对待亲族厚道,百姓就会渐渐⾛上⼈⽣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友⼈,百姓就不会冷漠⽆情。

”偷:感情淡薄。

3、曾⼦有疾,召门弟⼦⽈:“启予⾜!启予⼿!《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今⽽后,吾知免夫!⼩⼦!” 译⽂:曾⼦病了,把他的学⽣召集到⾝边来,说道:“看我的脚!看我的⼿!《诗经》上说:‘⼩⼼谨慎呀,就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踩在薄冰上⾯。

’从今以后,我知道我可以免于这种忧惧了,弟⼦们!” 4、曾⼦有病,孟敬⼦问之。

曾⼦⾔⽈:“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之将死,其⾔也善。

君⼦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斯近信矣;出辞⽓,斯远鄙倍矣。

笾⾖之事,则有司存。

” 译⽂:曾⼦病了,孟敬⼦去探望他。

曾⼦说:“鸟要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要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在上位的⼈应当重视的有三个⽅⾯:使⾃⼰的容貌庄重严肃,可以避免别⼈的怠慢;端正⾃⼰的脸⾊,就容易使⼈相信⾃⼰;说话时注意⾔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

⾄于祭祀和礼节仪式,⾃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篇一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最近读了《论语泰伯第八章》,真的是感触颇多啊!这一章里提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句简单的话,没啥大不了的。

但我觉得吧,这可没那么简单!诗,那可是能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的呀!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我们心里那朵含苞待放的花。

想想看,当我们读到那些优美的诗句,是不是感觉心里暖暖的,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涌动?礼呢,这就像是给我们的行为划定了一个框框。

有人可能会说,哎呀,这多不自由啊!可我觉得,正是因为有礼,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和谐相处,不会乱了套。

就好比在马路上,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不得乱成一锅粥?乐,它能让我们的修养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也许你会问,真有这么神奇?我觉得还真有可能!当我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和滋养,整个人都变得更加美好了。

我在想,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忽略了诗的魅力?每天忙着刷手机,都没时间静下心来读一首诗。

还有礼,虽然大家都知道要讲礼貌,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不过,我又觉得,要完全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境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毕竟,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和干扰。

但这难道就能成为我们不去努力的借口吗?哎呀,我这想法是不是有点乱?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你们觉得呢?篇二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论语泰伯第八章》,读了之后,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这话到底啥意思?我琢磨了好久。

诗,能让人的心灵变得丰富,就像给黑白的世界涂上了五彩的颜料。

可我有时候就在想,现在的诗好像没那么大魅力了,大家都忙着赚钱、追星,谁还在意诗呢?礼,这东西重要吗?也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讲那些老一套的规矩。

但你仔细想想,要是没了礼,人与人之间不就乱套了?就像排队的时候,要是都不遵守秩序,那不得打起来?乐,能成就一个人?我觉得可能有点夸张。

但听一首好听的歌,确实能让人心情变好,这倒是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解】本篇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句“泰伯”两字为篇名。

前此数篇以“仁”为中心展开论述,本篇以“圣”为主要内容,兼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本篇共21章,孔子言论有16章,曾子谈话5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6位圣人: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

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其仁如天。

”系圣之仁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选于众,举皋陶。

”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谦冲信睦,“义之与比。

”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王“有治乱之臣十人”,确立周代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

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而且有足够的文献可资参考。

其次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

【原文】8.1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②。

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①泰伯:又作太伯。

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

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有圣德,想把君位传给他。

长子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便与二弟仲雍出走,避居于句吴,使季历和姬昌顺利继位。

姬昌继位后增强了周的国势,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②三:泛指多次。

【语译】孔子说:“泰伯,他真可说是达到了仁德的最高境界,多次将王位让出不受,百姓简直不知如何赞扬他才好。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泰伯“至德”的赞扬。

儒家文化的“德”,是虚位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

诸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谦、慎、勇、直、敬……等等,均是“德”的具体内容。

“至德”是儒家文化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论语》全书中“至德”仅出现两次。

一次赞扬泰伯,一次赞扬周文王(参见8. 2),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泰伯让位给季历是兄让弟,大让小。

泰伯的“至德”表现为“谦让”,“三以天下让”。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以下让上,以下位敬上位,文王的“至德”表现为“仁敬”,以“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敬,可谓大敬,泰伯不仅谦让王位,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

民众知其德高而欲称赞,却无从赞誉,不为名而行善,“善行无辙迹”,为善而不着于善,这正是泰伯“至德”的境界。

【原文】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

君子笃于亲④,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⑤,则民不偷⑥。

”【注释】①礼:时中,恰当,也指礼度。

②葸(xǐ):胆怯,害怕。

③绞:指言语尖刻、刺人。

④君子笃(dǔ)于亲: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笃,忠厚。

⑤故旧不遗:君子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

⑥偷:薄。

这里指感情淡薄。

【语译】孔子说:“谦恭而不以礼节之,就会白辛劳;谨慎而不以礼节之,就会胆小懦弱;勇猛而不以礼节之,就会犯上作乱;率直而不以礼节之,就会尖刻伤人。

君子如能厚待亲人,则人们就会趋向仁德;不遗弃旧朋老友,则民情就不会淡薄。

”【解读】本章较复杂,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关系;二、“亲”与“仁”的关系;三、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

“恭”大而言之,孔子侧重强调有三:①“居处恭。

”②“貌思恭。

”③“其行也恭”。

居处,外貌,行动,必须要恭敬,朱熹认为“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内。

”郑玄认为“不懈于位曰恭”。

恭与仁、与智、与勇三德相配,有仁者之恭,智者之恭,勇者之恭,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在“恭”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同。

“慎”,一般说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即“慎言”,“慎行”,如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

”亦如“恭”一样,仁、智、勇三者在慎的应用上呈现不同的状态。

“勇”有四勇,仁者之勇,智者之勇,勇者之勇,匹夫之勇。

“直”有四直,仁者之直,智者之直,勇者之直,直者之直。

只有“仁者”之恭、慎、勇、直四德符合礼度。

其余的各种状态与“礼度”均有一段距离,勇者之恭、勇者之慎、匹夫之勇、直者之直,直接体现“劳”,“葸”,“乱”,“绞”四种弊端。

“仁”主于内,礼主于外。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是仁德的外化,“礼”相对于四德来讲,四德主于外,礼又主于内。

四德与礼,礼与仁之关系是层层内化。

“亲”“旧”与“仁”的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入则孝,出则弟。

”“仁者,爱人。

”“仁”首先是表现在“孝悌”。

“爱人”也从孝悌开始,然后是“泛爱众”,“故旧不遗”,所以“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亲”,“民”“旧”均是仁者关爱的对象,与“仁者”的关系是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君子施仁,由“亲”及“旧”,“民”,有亲疏之别,但仁者施仁爱之心则应“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泽被天下。

“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诸多研究家认为:“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

”朱熹认为:“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即不相连属。

笔者以为:“君子”前后两节,文气贯畅,义脉相属。

全书谈的是“德”与“礼”,“德”与“仁”,“仁”与“中”的关系,简言之,“君子”前谈的是“仁德”与“中”的关系,“君子”后谈的是仁德的具体运用,全章以“仁德”为中心展开论述。

君子前谈“仁”与“礼”,君子后谈“仁”与“用”,“用”亦属“礼”。

前后各有侧重而已,无所谓“不相蒙”。

另“礼”与“中”的关系,《礼记•仲尼燕居》记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为求中之器。

”(吴林伯语)礼是用来确定是否符合“中”的标准的器具。

【原文】8.3曾子有疾①,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②!启予手!《诗》云③:‘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④!”【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6岁。

疾:病。

②启:此指掀开被子。

③《诗》:三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小旻mǐn 》,意思是做人要小心谨慎才能避免灾祸。

④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语译】曾子得了重病,叫来弟子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

《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从今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祸害了。

小子们!”【解读】本章曾子谈“全体贵生”。

曾参小孔子46岁,年纪不大就随父亲曾皙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

他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孔子说他“参也鲁”。

他强调“内省”工夫,对“仁孝”,“礼仪”研究颇深。

尤以研究孝道著称于后世,他对孔子的孝作了极大的发展,“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而且孝,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普遍适用法则,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节谈的意思比较简单,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经》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全体贵生”谓之孝。

【原文】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②,斯远暴慢矣③;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④,斯远鄙倍矣⑤。

笾豆之事⑥,则有司存⑦。

”【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孟武伯的儿子。

问:慰问,看望。

②动容貌:使自己的容貌严肃。

③斯远暴慢:就避免粗暴傲慢。

斯:代词,那。

暴:浮躁,粗暴。

慢:傲慢。

④出辞气:说话注意言辞和语气。

⑤鄙倍:粗野。

倍:本义即“背”。

背理,错误。

⑥笾(biān)豆之事:指祭祀礼仪方面的具体事项。

笾:竹制的祭器。

豆:木制的祭器。

⑦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小官吏。

【语译】曾子患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

曾子对他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很悲切。

人快要死的时候,他的话很和善。

君子对道的尊崇有三点要注意:容貌严肃庄重,可避免粗悖傲慢;表情端正,就近于诚实守信;讲话注意言辞声调,就可避免鄙陋背理。

陈设礼器之类的事,自有主管祭祀的部门管理。

【解读】本章是曾子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谈个人行为礼仪诸项要求。

曾子病重,大约他自己预感生命垂危,临近死亡,不待孟敬子发问,就主动“言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曾子性格内向,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主动抢着说,相当于临终遗言,可见其语言的重要性。

而且曾子要说的是“行为礼仪”的话,他却不直奔主题,而是绕着弯子,先发一通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宏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设喻,推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强调其言辞的和善,强调其内容的重要。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一句总起,接着三句顺序相接的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凡是由“数词”总起的句子,都是讲授者深思熟虑的话,何况是临终遗言。

“贵乎道”的“道”,即行为礼仪。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礼容外貌端庄恭敬,那么就远离暴虐怠慢;减少暴慢之辱,端正仪容气色,满脸诚恳,那么就接近诚信,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言辞舒缓,语气谦和,那么就远离粗俗鄙陋,减少鄙倍之祸。

邢邴疏云:“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语言,故三者相次而言也。

”为什么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容貌”,“颜色”,“语言”呢?因为“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通过外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正如《大戴礼记•四代》所说:“盖人有可知者焉,貌色声众有美焉,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貌色声众有恶焉,必有恶质在其中者矣。

”内质与外美协调一致。

曾子强调其外美,孔子在《易传》中也告诉我们:“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一个内心不诚实,诡诈多疑的人,从容貌、颜色、语言一系列外部表情都可以表现出来。

话又说回来,孟敬子来探望一个弥留间的重病人,曾子自言自语滔滔不绝,是不是对天漫语而无所指呢?不是,是因为孟敬子,平素狂傲,举动任性,出言粗鄙无理,曾子明知这类人不可教,不能教,不屑教;但仍寄一线希望,喋喋不休,可见其拳拳仁慈之心,曾子的话是否仅仅只对孟敬子而言呢?千百年后的我们,在曾子所告诫的内容中又能体会出一些什么呢?【原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②。

”【注释】①犯而不校(jiào);别人冒犯了自己却不计较。

校:计较。

②吾友:前人大多认为,此处的“吾友”指颜回。

也有人认为,称“吾友”是说自己不具备这种德行的意思。

【语译】曾子说:“不仗己之能还向比自己才能低的人求教,不仗己之多识还向比自己知识少的人求教;拥有某种学问却如同没有这学问一样,知识学问充实却表现得空虚;受到别人挑衅也不去计较。

从前我的朋友中就有人这样去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