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安排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跨文化意识,提高相互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3.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沟通策略和技巧;4.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灵活性,提高文化敏感度;5.发展解决跨文化冲突和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导论-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2.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 理解文化影响对行为和沟通方式的影响 - 培养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态度3.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 霍尔的高/低上下文文化理论- 霍芬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 艾德·霍尔的地区交际模型4.有效跨文化沟通策略-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社交礼仪和文化差异- 适应文化差异的沟通策略5.跨文化冲突解决- 跨文化冲突的类型和原因-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和策略- 跨文化团队合作和冲突管理6.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跨文化解决方案的实践经验分享四、课程评估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小组项目和演讲;3.论文或研究报告;4.跨文化交际模拟实践。

五、参考资料- Lustig, M.W., & Koester, J. (2019).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Jandt, F.E. (2019).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 Samovar, L.A., Porter, R.E., & McDaniel, E.R. (201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六、备注该大纲仅供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说明具体要求和安排。

跨文化交际(含教案)(高中英语选修课)

跨文化交际(含教案)(高中英语选修课)

跨文化交际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英文名称:跨化交文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课程类别:专业专选课程3、课程学时:18学时4、学分:2分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文化和交际的各个层面,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和信仰等。

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不同文化语境中语言交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使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一)课程的重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员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通过典型实力分析,模拟交流联系,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掌握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二).基本要求:1、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和目前发展的动向。

2、掌握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运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奠定向该学科研究纵深发展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语言及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大学跨文化交流教案

大学跨文化交流教案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

4. 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教学内容:一、引言1. 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及重要性2.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1. 文化差异理论2. 跨文化交际模型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1. 文化适应能力2. 跨文化沟通技巧3. 跨文化冲突解决四、案例分析1. 国外留学生在中国遇到的跨文化问题2. 中国学生在海外的跨文化适应五、实践活动2. 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为什么跨文化交流如此重要?2. 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讲解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及重要性1. 跨文化交流的定义2.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三、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1. 文化差异理论2. 跨文化交际模型四、案例分析1. 国外留学生在中国遇到的跨文化问题2. 中国学生在海外的跨文化适应第二课时:一、讲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1. 文化适应能力2. 跨文化沟通技巧3. 跨文化冲突解决二、实践活动1. 跨文化交际角色扮演三、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强调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3. 布置课后作业: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分析实际问题。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体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课后作业:1. 针对所学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收集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案例,撰写一篇短文,分析案例中的跨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本教学大纲旨在修订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1.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

3.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4.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5.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a.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范围。

b.分析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意义。

c.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2.文化差异的认知a.介绍文化差异的概念和分类。

b.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c.比较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和非语言交际。

3.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a.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b.探讨有效的交际策略和技巧。

c.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和倾听技巧。

4.跨文化冲突与解决a.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b.介绍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c.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解决冲突的能力。

5.文化影响与应用a.介绍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b.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独特性。

c.讨论如何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合理应用文化差异。

6.跨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性培养a.介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和方法。

b.探讨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途径和技巧。

c.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和教学软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案例。

2.讨论和演练: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策略。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故事。

5.实践活动: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5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5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5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5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一、“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依据构建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如何能吸引同学的爱好,激发同学的才智活动,引发同学专注于学问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使同学能乐观主动参加到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现了老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同时也展现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同学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有效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在2021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当代闻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在2021年提出的“五星教学原理”,其核心主见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当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学问”---激活阶段、“展现论证新知”---展现阶段、“尝试应用练习”---应用阶段和“融合贯穿把握”---整合阶段,其核心实质是:详细的教学任务(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详细任务绽开教学,接着再展现如何将学到的详细学问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基本程序为: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轮回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上文提到的激活阶段、展现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供应了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完成一个由“问题中心”转化的任务解决中,同时,能有效促进同学问题意识和思辨力量的提升。

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序列,可以分解难度,让同学在层层推动中,把握学问,有利于提升同学参加课堂教学乐观性,通过中心问题和序列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同学参加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动力,符合“以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文化概论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4.误解和歧视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a) 跨文化团队合作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5.案例研究:学生将选择一个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等;2.课堂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案例分析等;3.个人报告:学生需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社交礼仪的实用性课程, 包括礼仪的概论、社交礼仪、涉外礼仪以及不同场合的礼节和规范。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相关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1、通过对现代礼仪以及外事礼仪和商务礼仪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不同场合的得体的举止,学会如何有效地展现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2、体现出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能使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五、教学内容Unit 1Language Tools: Suggesting PossibilitiesEncounter: The Taxi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Projected Cultural Similarity六、教学安排该课程每周32学时,16周,16学时为课堂授课教学时间,14学时为课内实验教学时 间,2学时为期末复习答疑。

建议教学进度如下:难点内容: Ethnocentrism 教学内容: Unit 5, Unit 6 第7, 8章 Dealing with Conflict (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K'ar Stories 难点内容: Dealing with Conflict 教学内容: Unit 7, Unit第9, 10章 Friendship Pa tterns (支撑课程目标4、5)重点内容: Friendship Patterns 难点内容: Friendship Patterns 教学内容:Unit 9, Unit 10第1, 2章Intercultural Communica tion and Understanding Wes terners(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Cultures 难点内容: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Cuiturcs教学内容: Unit 1, Unit第3, 4章 Generalizations and stereotypes (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Di fference in Rank and Power 难点内容: Difference in Rank and Power教学内容: Unit 3, Unit 4第5, 6章 Conformity in Wes torn Cui turcs (支撑课程目标4、5)重点内容:li'osterncrsUnit 1Language Tools: Suggesting PossibilitiesEncounter: The Taxi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Unit 6Letter To Fran: CarsFran's Response: Car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Family Relationship in the USUnit 7Language Tools: Acknowledging Other Points of ViewEncounter: The English ClubT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Tn^groups and Out-GroupsUnit 7Letter To Fran::CriticsFran's Response: Critic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In / Out-Groups i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Unit 8Language Tools: Conceding a PointEncounter: Borrow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War StoriesUnit 8Letter To Fran::ExceptionsFran's Response: Exception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Dealing with ConflictUnit 9Language Tools: Checking and ClarifyingEncounter: Left out of the Conversation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War StoriesUnit 9Letter To Fran::An American FriendFran's Response: An American FriendCuiture Difference Reading: Friendship Patterns七、课内实验内容、要求及学时无课内实验内容。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2023年10月目录一、课程信息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任务 (2)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2)(一)课程目标 (3)(二)课程要求 (4)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5)(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5)(二)教学内容组织构架 (6)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8)六、教学实施与保障 (9)(一)教学实施 (9)1.教学理念 (9)2.教学模式 (9)3.教学方法与手段 (10)4.学法 (11)5.教学实施过程 (12)(二)教学实施保障 (14)1.师资保障 (14)2.教学资源保障 (14)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时:64学分:4适用专业: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导游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旅游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开展跨文化旅游交际活动的基本素质,达到有效解决各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问题的职业要求。

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后续课程有:旅游英语、英语口笔译实务、目的地和客源国概况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服务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任务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礼仪,经由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指导下主要国家交际的介绍、理解和必要的运用,以培养学习者开展日常交往、接待、策划、谈判等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十二个模块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 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导言: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互动。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2. 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3. 培养学生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文化意识和认知- 教学内容:- 介绍不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探讨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

2. 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教学内容:-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 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的技巧。

- 教学方法:- 结合真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 利用录像和音频材料进行听力和口语练习。

3. 文化冲突的解决- 教学内容:-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 探讨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和策略。

- 教学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和团体项目,鼓励学生共同探寻解决方案。

- 分析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

4. 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教学内容:- 学习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和策略。

- 讨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 教学方法:- 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提供实践机会。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交际方式,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估- 监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 按照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因素进行评估。

2. 书面作业评估- 布置书面作业,包括文化分析和跨文化交际方案设计。

- 根据作业的内容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

3. 期末考核- 设计综合性的跨文化沟通项目,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时总数:32学时学分总数:2学分适用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正确使用交际策略,增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自信以及交际的准确性,帮助他们避免交际失误,能够适应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所以,它不同于其它英语专业的课程,实践性较强。

三、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篇,包括跨文化交际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如何理解交际与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篇,主要阐述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特别是世界观与价值观如何因文化而异,并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为言语交际篇,包括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介绍中西方人对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认识和在交际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为详细的说明中英语言存在的差异,探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和英语口、笔语交流中的语言迁移问题。

第四部分为非语言交际篇,探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跨文化差异。

第五部分为跨文化交际的提高篇,重点探讨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基本建议与教学建议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正确使用交际策略,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自信以及交际的准确性,避免交际失误,能够适应不同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建议:建议以教师授课居多,学生探讨辅以;教材自学居多,影音材料音像辅以;教学中以个案分析为先导,科学知识传授为主导,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技能。

五、主要实践环节与要求本课程建议学生认知中文化差异,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展开探讨,以培育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环境中遇到的挑战,并在国际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主要文化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维度、文化价值观等。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化沟通、文化适应等。

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文化智慧。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国际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安排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2. 课程学时:36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4. 主要内容:- 文化概念和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 文化差异分析与比较- 文化冲突与解决- 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 跨文化合作案例研究四、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2. 课堂表现3. 作业4. 期末论文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跨文化交际》2. 参考书目:-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全球商务交际实务》 - 《国际文化比较》六、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师将由具有丰富跨文化交际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七、总结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文化广度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课程安排
Syllabus
Cour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structor: Prof. LI Benxian
Office: Room G205 ,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fice Hours: Subject to appointment
Course Overview:
This course, as rudiment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s about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come together to share ideas, feelings, and information. More
specifically, it addresses how cu lture influences one’s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explains
why miscommunication and non-communication occur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Thru the
course, you are expected to acquire some concepts and learn ABC theory popular in the field. With
the foundation and global view of IC, you can further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IC such as ICC and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reconciliation strategies, culture and confrontations
between civilizations.
Objectives:
◆Enable you to explore the not ion of culture and the ways it is conceptualized.
◆Familiarize the participants with the commonly used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roaches in the
discipline.
◆Guide the participants to perceive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 thru group
discussion and extensive critical reading.
◆Develop your bias-free attitude towards different insights into the major dimensions of selected
cultures.
◆Enhance your cultural awareness and ICC to reduce inter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Course Requirement:
1. Attendance is mandatory. 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inform instructor ahead of time of your
possible absence. Three unexcused absences will result in a failure in the course.
2. You are expected to read all the assignments and come to class well prepared. You must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by contributing rather than simply listening to your peers.
3. All the coursework should be typed according to MLA format and turned in promptly.
4. A valid email account is needed for convenient contact.
Evaluation:
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a three-thousand-word term-paper exploring an issue concerning
intercultur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urn it in before the vacations starts. In the paper
you should try to demonstrate your own thinking and make your judgment with regard to the
question you put forward. Too much citation without appropriate indication will result in low
grade or failure. When time permits, e ach of you will have some 6 minutes’ presentation before
class to share the views addressed in your paper. Remember a term-paper without a clearly-written
abstract will be considered an incomplete job. .
1).An Examination around Nov. tenth accounts for 25%
2).Term Paper with a clear abstract accounts for 65 percent
Active participation accounts for 10 percent .
Textbook and references:
1. 《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杜瑞清田德新李本现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称
(Du )
2. Li Benxian, Wen
Xiaoli, Yuan Yizhou 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称(Li )
3.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required) 简称(Sa )
4.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by Xu Lisheng (许力生) (optional)
5. Handouts
(没有基础的同学请同时准备赵编的和许编的教材以方便理解。


Schedu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