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合集下载

第2章方剂与治法

第2章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学习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八法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 一、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 • 方剂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手段是根据治
法而选用的。
•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法
一 方剂与治法关系
• 治法源于方剂
使寒去阳复,治疗里寒证

里寒成因 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

适应症:中焦虚寒
阳衰阴盛之亡阳证
血虚寒凝经脉
6 清法
概念: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作用,使里热之邪得以解除

适应症:热在气分
热在营血

火热毒盛
脏腑热盛
暑热证
虚热证
7 消法
概念: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作用,
使气、血、痰、食、水、虫等


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 八法的制定是以八纲为依据






此七法为
单一治法




泻吐

病在上部 病在下部 和
脏腑阴阳 法
表里失和

有形之 邪结聚
复合治法
1 汗法
概念:开泄腠理,促其发汗,

解除表证
适应症:外感表证
风寒-辛温 风热-辛凉

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
疮疡初起,有寒热表证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
下法与消法区别
相同:均用于治疗有形实邪

不同:
下法:病邪偏于下部,以胃肠道为主,

多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当下能下者。

教案方剂与治法

教案方剂与治法
(2)药物配伍的变化
方剂的主要药物配伍改变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该方的主要作用。
(3)药量的改变
小承气汤大黄大黄枳实厚朴
枳实120克3枚60克荡热攻实,主治
厚朴三物汤厚朴(主药)阳明腑实
120克5枚240克行气通便
主治气滞腹部胀满便秘之证
用实例来验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教案用纸年月日
(4)剂型更换
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药露、茶剂、锭剂、灸剂、条剂、线剂、浸洗剂、熏剂、生药、导法
麻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黄臣药――桂枝、辛甘温,温经和营,解肌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
汤佐药――杏仁、若温,降肺气以助麻黄平喘。
使药――灸甘草-甘温,调和诸药,并制麻桂之温燥(缓和药性)。
3.方剂的灵活应用――病症、体质、年龄、季节、方土习惯
(1)药味增减的变化
一般指一个方剂在主证、主药未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挟证的不同,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新的病情的需要,故又称随证加减。
教案用纸年月日
两热相配,一清一渗,对肝阳上亢的头昏头痛,目赤肿痛,口苦胁痛,都可应用,或下焦湿热引起的小便赤涩淋痛,妇女湿热带下之症,也可应用。
(3)减缓药物毒副反应
甘遂――苦寒有毒,为泻水逐饮要药,其逐水之力猛,且有毒性,不利于人体
大枣――缓和峻药泻下和毒性
2、常用的配伍形式
(1)相辅相成的配伍
丁香――辛温,暖胃温肾
2.组成原则
君药――针对病因/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药――协助和加强主药功能、增强疗效
佐药――协助主药治疗兼症,标本同治(正佐)
制约主药的偏性-安全用药(反佐)(佐制)
使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引经药)

方剂学试题集选择题

方剂学试题集选择题

方剂学试题集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史A型题1: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五十二病方》D.《药对》E.《集验方》2: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备急千金药方》D.《伤寒杂病论》E.《伤寒明理论》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 B.《圣济总录》C.《普济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妇人大全良方》4: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 B.《医方集解》C.《医方考》D.《古今名医方论》E.《普济方》5: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B.《古今名医方论》C.《医方考》D.《宣明论方》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B型题A.《五十二病方》B.《小品方》C.《集验方》D.《伤寒杂病论》E.《黄帝内经》1: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2: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医书是:3: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备急千金药方》D.《千金翼方》E.《普济方》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方是:5: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方书是:A.《医方集解》B.《医方考》C.《宣明论方》D.《普济方》E.《古今名医方论》6: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所著的医书是:7:明代朱橚编纂载方61739首的医书是:8:清代吴崑所著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D.《医方考》E.《金匮方论衍义》9:最早提出君药概念的医书是:10:最早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11:开后世之论之先河的医书是:D型题集唐以前医药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的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 B.《备急千金要方》C.《肘后备急方》D.《千金翼方》E.《普济方》X型题有关《普济方》的正确描述有:A.现存古医籍中最大的方书B.成书于清代C.成书于元代D.成书于明代E.载方20000首F.载方61739首G.载方16834首H.作者为朱橚I.作者为汪昂J.作者为严用和K.现存最早的方书第二章:方剂与治法A型题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A.汪昂B.程钟龄C.罗美D..王孟英E..吴鞠通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A.《医学心悟》B.《医方考》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E.《医林改错》3:组成方剂的依据是:A.药物B.证候C.治法D.病位E.病因B型题A.外感表证B.宿食不消C.热入营血D.阳气衰微E.心脾两虚1:汗法主要适用于:2;下法主要适用于:3:补法主要适用于: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温法4:邪犯少阳首选地治法为:5:肝脾不和首选地治法为:6:表里同病首选的治法为:D型题1.:“燥屎內结“宜用:A.涌吐法B.活血法C.寒下法D.温下法E.发汗法2:下列哪项属于和法范畴:A.寒热并用B.表里双解C.气血两清D.温中散寒E.补脾养心X型题1:“八法“的内容有:A.汗,吐B.下,和C.温,清D.消,补E.寒,热F.固,因G.攻,散H.滑,涩I.燥,湿J.宣,通K.轻,重2:下列哪些属“和法“的范畴:A.和解少阳B.开达膜原C.滋补肝肾D.回阳救逆E.调和肝脾F.疏肝和胃G.气血两虚H.气血双补I.调和寒热J.表里双解K.温血活血3: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A.消食导滞B.行气C.活血D.化痰E.利水F.驱虫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选择题A型题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太平圣惠方》E.《普济方》2:下列医书中以组成分类方剂的是:A.《外台秘要》B.《五十二病方》C.《张氏医通》D.《祖剂》E.《兰台轨范》3:明确提出“七方”的医书是:A.《伤寒论》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C.《药对》D.《祖剂》E.《五十二病方》4:提出“八阵”概念的医书为:A.《时方歌括》B.《景岳全书》C.《医方集解》D.《圣济经》E.《千金要方》5:“十剂”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A.《本草纲目》B.《五十二病方》C.《药对》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时方歌括》6: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方书首推:A.《祖剂》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张氏医通》D.《本草纲目》E.《景岳全书》7:哪项分类法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A.病证分类B.病因分类C.脏腑分类D.组成分类E.治法分类8:急方是指:A.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B.药性峻猛,以致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C.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D.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E.单位药味组成的方剂9:下列最早依据方剂的功能进行分类的方书是:A.《医方集解》B.《成方切用》C《成方便读》D《五十二病方》E《祖剂》10:《方剂学》规划教材的方剂分类法最接近下列哪一方书的分类法: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时方歌括》D《景岳全书》E《医方集解》B型题A《五十二病方》B《医方集解》C《祖剂》D《太平圣惠方》E《成方切用》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2:最早依据方剂功能进行分类的医书是:3:以组成分类的方书首推: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B《时方歌括》C《景岳全书》D《普济方》E《千金要方》4:明确提出“七方”概念的医书是:5:“十剂”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6:提出“八阵”概念的医书是:A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B药味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C药性峻猛,以致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D由单位药味组成的方剂E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7:大方指:8:急方指:9:奇方指:A病证B病因C脏腑D组成E功能10:《五十二病方》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1:《伤寒杂病论》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2:《医方集解》方剂分类的依据是D型题金代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方剂分类法有:A七方B八阵C十剂D十二剂E二十四剂X性题1:以病证分类方剂的医书包括: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济方》F《张氏医通》G《兰台轨范》H《备急千金要方》I《景岳全书》J《医方集解》K《成方便读》2:以治法分类的方书包括:A《伤寒杂病论》B《时方歌括》C《景岳全书*新方八略》D《医方集解》E《成方便读》F《成方切用》G《五十二病方》H《备急千金要方》I《张氏医通》J《普济方》K《太平圣惠方》3:《黄帝内经》提出的“七方”包括:A大B小C缓D急E奇F偶G重H 复I 寒J 热K 固4:《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一书提出:A古方八阵B七方C十剂D十二剂F新方八阵5:《景岳全书》的“古方八阵”包括:A补B和C攻D散E寒F热J 固H因I汗J吐K下6:方剂的分类主要包括:A病症分类B脏腑分类C病因分类D组成分类E治法分类F功能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选择题A型题1.组方原则最早见: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医学启源》D《脾胃论》E《成方切用》2.提出“力大者为君”的医家是:A张元素B李时针C李杲D吴仪洛E汪昂3.君药的作用是: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D消除或减缓方中他药的毒性与烈性E调和诸药4.“主病只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一句出自哪部医著: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医学源流论》D《成方便读》E《外台秘要》5.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A君药B臣药C佐制药D反佐药E使药6.反佐药的涵义为:A药力居方中之首B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C引方中诸药以达药所的药物D调和诸药的药物E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7.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A君药B臣药C佐制药D使药E佐助药8.属于药量增减变化的两方为:A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B麻黄汤与三拗汤C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D抵当汤与抵当丸E理中丸与人参汤9.“药力”居方中之首的药物是: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反佐药E使药B型题A《素问*至真要大论》B张元素C吴仪洛D 李东垣E徐大椿1.“主病只谓君”出自:2.“力大者为君”出自:3.“君药分量最多”出自:A君药B臣药C反佐药D使药E调和药4.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5.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是:6.“药力”居方中之首的药物是: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D用于消除或减缓方中他药的毒性与烈性E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7.君药指:8.臣药指:9.佐助药指:D型题1.属于佐药含义的有:A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C.在方中不可缺少药物B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D针对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E方中药力最大者2.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A君药的加减B臣药的加减C佐使药的加减D药物炮制的变化E煎煮方法的变化3.臣药的含义有:A制约君药的毒性B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D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E直接治疗次要兼证4.关于方剂组方原则的正确叙述为:A主病之谓君B佐君之谓臣C药力最大的为反佐药D引经药一定是使药E用量最大的为君药5.下列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有:A麻黄汤去麻黄B小承气汤去大黄C抵当汤改用抵当丸D理中丸改用人参汤E厚朴三物汤去厚朴X型题1.关于君药的正确叙述有:A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药力居方中之首D是一个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E主病之谓君F用量较作为臣佐应用时要大G可以具畚引经药作用2.关于佐药的正确叙述有:A佐助药B佐制药C反佐药D药力小于君,臣药E一般用量较轻F方中可以没有佐药G药力大于臣药3.关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有:A药味增减变化不包括君药的增减B药味增减变化包括君药的增减C药量增减变化D剂型更换变化E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功效发生变化F臣药的加减会使方剂的功效的根本改变G佐使药的加减不会引起方剂功效的根本改变第五章:剂型A型题汤剂的特点:A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B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C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D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E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B型题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将药物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或用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1:汤剂指:2:散剂指:3:丸剂指:X型题即可外用又可内服的剂型有:A汤剂B散剂C膏剂D酒剂E丹剂F锭剂第六章:方剂的服法一:选择题A型题煎煮中药忌用的工具为:A瓦罐B沙锅C搪瓷器具D铝制品E铜,铁器皿B型题A后下B包煎C烊化D冲服E先煎1.气味芬香的药物,煎煮时宜:2.矿物类药物,煎煮时宜:3.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解的药物,煎煮时宜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A型题1.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A桂枝汤B麻黄汤C射干麻黄汤 D 九味羌活汤E大青龙汤2.麻黄汤主治证的病机是:A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B外感风寒表实C外感风寒表虚D外寒内饮E风邪犯肺3.证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剂学习题及答案

方剂学习题及答案
绪言
三、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方剂是药物按( )配伍而成之有序组合。
A.组方原则B.升降浮沉C.寒热温凉D.有毒无毒 答案:A
(二)多选题:方剂学是研究方剂(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A.组方原理B.配伍规律C.四气五味D.寒热温凉E.升降浮沉答案:AB
上篇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三、习题及答案:
4.大黄若取其攻下作用,应()
A.先煎B.后下C.单煎D.包煎 答案:B
5.一般应单煎的药物是()
A.贝壳类B.角骨甲类C.贵重药物D.矿物类答案:C
6.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
A.饭前服B.食后服C•药食并服D.睡前服 答案:B
D.体积较小
E.便于携带与服用 答案:B
3.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密或糖炼制而成的半固体剂型属()
A.栓剂
B.膏剂
C.茶剂
D.露剂
E.锭剂 答案:B
(二)多选题:
1.下列哪项是内服散剂的特点()
A.制作方法简便
B.性质稳定
C.易于吞服
D.有效成分含量高
E.不易变质 答案:ABE
2.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剂型有()
D.温、清E.消、补 答案:ABDE
2.下列哪项属“和法”的范畴(

A.和解少阳B.开达膜原C.调和肝脾D.调和寒热E.表里双解 答案:
3.下列哪项属“消法”的范畴(

一)单选题
A
ABCDE
A.消食导滞B.行气C.活血D.化痰利水E.驱虫 答案:ABCDE
4.下列哪项治法理论出自《黄帝内经》( )
A.精不足者,补之以味B.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2.有关臣药的论述正确的有( )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2.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种。

3.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____》中说:“论治病之方又以______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B.程钟龄C.罗美D.吴鞠通E.王孟英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A.《医学心悟》B.《医方考》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E.《医林改错》第三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_、__、_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__、__、__、__十种。

”3.明代张景岳将诸多方剂“类为八阵,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学习内容
内容
方剂与治法 八法的内容
学习要点
1、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八法的含义、适应证。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当 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 配伍而成。
《医宗金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 方。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 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 执方而昧法也”
清法
• 举例
• 某,男,38岁。近月许工作压力较大,需 要连续熬夜加班,近一周出现明显口腔溃 疡,牙龈红肿,疼痛剧烈,口臭咽喉红肿, 舌红苔黄。
• 芦根、天花粉 • 龙胆、黄柏 • 青蒿、地骨皮 • 明显的上焦肺胃热盛,治疗宜清热泻火。
“八法”
温法是用温 热药祛除里 寒的一种治 法。适用于 各种里寒证 和阳虚证。
补法
注意: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 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 举例
• 某,女,48岁。素见面色萎黄,胃纳差, 四肢倦怠无力,脉细舌淡,近月余时见失 眠多梦,易惊醒,头晕眼花。
• 脾虚、血虚症状,治疗应健脾益气生血。
二、常用治法
程钟龄·《医学心悟》:“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
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
汗法
是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法, 使邪气从表而解。适用于各种有表 证,如外感表证,外感咳嗽、疮疡 初起,水肿中的风水等。
注意: 汗法不以出汗为目的,主要通过 出汗以祛邪外出。
• 举例:
张某,男,19岁,学生。3天前因天气突变 而受寒,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2℃), 无汗,身痛,咳痰清稀等症。

《方剂学》试题及答案(1)

《方剂学》试题及答案(1)

《方剂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东汉___张仲景___著《_____伤寒杂病论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314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E )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三、多项选择题1.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正确的有( B )A.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B.其中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剂之祖”C.最早提出佐药的概念D.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理方原理E.为金代成无己所著2.下列方书属于宋代的有( CE )A.《外台秘要》B.《千金翼方》C.《太平圣惠方》D.《圣济总录》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142.徐之才《药对》二、单项选择题1.C2.E三、多项选择题1. AB2. CDE四、简答题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清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等。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__君臣佐使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方剂学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ppt课件

方剂学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ppt课件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目的要求】 掌握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 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了解
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伤寒论》有关八法的方剂:
汗法----麻黄汤 吐法----瓜蒂散 下法----承气汤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理中丸 清法----白虎汤 消法----桃核承气汤 补法----人参四逆汤
《医学心悟》对八法的论述: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病之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法尽之”。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概述
治法 辨证审因,针对疾病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法特点
多层次 多体系
两个层次: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发展过程看 方先于法,法源于方 • 从辨证论治看 方从属于法
•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以法统方”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 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第三节 常用治法
八法
汗 吐下 和 温清 消 补 法 法法 法 法法 法 法
《内经》关于八法的理论:
•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 • “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 • “其实者,散而泻之”------下法 •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温法 •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清法 •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 • “损者益之”--------补法

方剂学教材

方剂学教材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根据证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 扶正解表。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
补法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
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方剂与治法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方剂与治法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方剂与治法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 热—清 虚—补 实—泻
汗 吐消 下
单一治法
八法
和法 (复合治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治法概述
“八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汗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 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 一类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关系:
1.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
依法组方
“方从法出” 、“依法统 方”
依法遣方 依法类方
依法释方
2.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即是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就是依据治法进 行合理的恰当的 组方或选方。

就是选用适当的 药物组合成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治法概述
下法
古代
2、适应病证
现代
有形积滞 无形热邪 肠痈
釜底抽薪
各种中毒症 腹部术后
治法概述
下法
3、使用注意
辨明病性,区别缓急 分清表里,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 作用峻猛,用宜谨慎 得效即止,糜粥养胃
治法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

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

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

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

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但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

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

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常用治法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

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

例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均可应用汗法治疗。

然而,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运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所以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广温疫论》)可见,和法是一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至于《伤寒论》中对某些经过汗、吐、下,或自行吐利而余邪未解的病证,宜用缓剂或峻剂小量分服,使余邪尽除而不重伤其正的,亦称为和法,是属广义和法的范围,它与和解、调和治法所指含义不同,不属治法讨论范围。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同时,里寒证又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由于里寒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至于寒邪伤人肌表的表寒证,当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

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

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

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的,又当清法与滋阴并用,更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必不除。

至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热证,当用辛凉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

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

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豪而成之瘕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消法也常与补法、下法、温法、清法等其他治法配合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主要目的。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

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时,也可以补法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助正祛邪的目的。

虽然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补法的具体内容甚多,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之侧重,但较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

在这些治法中,已包括了分补五脏之法。

上述八种治法,适用于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

对于多数疾病而言,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一治法能够符合治疗需要的,常需数种治法配合运用,才能治无遗邪,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配合运用之后则变化多端。

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病证,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