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虽有嘉肴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篇一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5)困:不通。

(6)自反:反躬自省。

(7)强(qiang):勉励。

(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

.。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这短短几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就像面对美味的佳肴,如果只是看着而不去品尝,永远无法真正领略其美味。

学习也是如此,无论知识多么精妙,如果不去亲身学习和探索,就难以理解其中的精髓。

这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而要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认知。

其次,它指出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自身不足的过程。

当我们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往往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

这种对不足的认知并非坏事,反而是进步的契机。

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寻找改进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再者,教导他人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在教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这会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新的启发。

“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积极反馈,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对于个人的自我提升来说,“虽有嘉肴”的启示也非常实用。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

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答案。

《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20课 虽有嘉肴》
戴圣
作者及作品简介
字次君,世称小戴,梁国睢阳(今河 南商丘)人。西汉官员、学者,汉代 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 (生卒年不详)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 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 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 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 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 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 述。
字词句归纳
• 一、通假字 •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二、古今异义 • 1、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 三、词类活用 •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学习)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它,它的

其此之谓乎 (表揣测)
三、问题研究:
1、文章开篇即采用比喻,有什么用意?
以嘉肴为喻,表明学习实践的重要, 强调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理解 “至道”,引出下文。
2、本文主要论证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二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教然后知困。
教学以后就会知道理解不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道不通,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课件2:第20课 虽有嘉肴

课件2:第20课 虽有嘉肴

文意疏通
(学习小组形式) 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将组内不 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翻译原则: 逐字译文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增添删补
译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 也有理解不了的问题。
《礼记·学记》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 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③典于学。”其此之 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 终始:始终想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 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 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 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第20课 虽有嘉肴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 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 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 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走进《礼记》
本课内容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礼记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礼记原文及解析

《虽有嘉肴》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归纳课文背景:《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词语解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主题思想:课文通过“嘉肴”与“至道”的比喻,阐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强调了学习使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使人知道自己的困惑,进而自我反思和自强不息。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论证方法:课文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课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对比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结尾引用:课文结尾引用了《兑命》中的“学学半”,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总结《虽有嘉肴》是一篇论述教与学关系的经典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和逻辑推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语言简练、意义深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虽有嘉肴》《礼记》一则
虽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

虽有至道③,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后能自强⑥也。

故曰;教学相长⑦也。

《兑命》⑧曰:学学半⑨,其此之谓乎⑩?
【注释】
①佳:美好的。

肴:带骨头的肉。

②旨:甘美的味道。

③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④困:困惑,理解不透。

⑤自反:反躬自省。

⑥强:勉励。

⑦相:相互。

长:促进,提高。

⑧兑(yuè)命,即说
(yuè)命,《尚书》的一个篇名。

⑨学学半,前一学音xiào,指教人。

后一学字音xué,指向人学。

⑩其,表委婉的语气词。

此,这个,作谓的宾语。

意思是: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了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继续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的过程一半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20课 虽有嘉肴
《礼记》

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弗食 ( fú )
其旨( zhǐ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故曰:教学相长也。 / 《兑命》曰:“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文意疏通
(学习小组形式)
虽 有 嘉 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学记》
背景资料
课文节选自《学记》(它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 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 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 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 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 和理论的阐述。
你能背诵全文吗?
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 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
学 教 知不足
知困
自省
自强
能教 要学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嘉肴
类比
至道学的重要性Fra bibliotek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教学相长)
拓展延伸
在日常学习中,有同学担心给 别的同学讲解题目会影响自己的学 习。
这种想法对吗?请你给TA合理 的建议好吗?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一、课文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现象及戴圣介绍

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现象及戴圣介绍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现象及戴圣介绍虽有嘉肴戴圣〔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文言现象通假字(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戴圣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文言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及注释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

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1)——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教学相长的翻译和原文

教学相长的翻译和原文

教学相长的翻译和原文教学相长的翻译和原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相长的翻译和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注释:佳(嘉(yáo))肴:美味的菜肴。

肴,熟肉食。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

强,勉力,勉强。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口)尝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

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知困(4)教学相长也2.翻译(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成语典故编辑播报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做过鲁国莒父宰。

子夏才气过人,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

虽有嘉肴注释及译文

虽有嘉肴注释及译文

虽有嘉肴注释及译文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说说这“虽有嘉肴注释及译文”。

嘿,你们知道不,这就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那知识的大门呢!
就说这“虽有嘉肴”吧,它就像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得慢慢去品。

注释呢,就像是给这道菜加上了各种调料,让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味道。

译文呢,那就像是把这道菜翻译成咱能听懂的话,让咱更清楚它到底是啥意思。

我记得我以前学习的时候啊,看到那些文言文就头疼,哎呀,那一个个字都不认识,更别说理解意思啦。

但是后来有了注释和译文,哇塞,就感觉一下子明白了好多。

就好像在黑暗里突然有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你们想想啊,要是没有注释和译文,那咱得多费劲才能搞懂那些文言文呀。

可能得花好多好多时间,还不一定能理解对呢。

但是有了它们,就轻松多啦。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会想,要是我自己就能直接看懂文言文,那该多牛啊!也许我得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知识才行。

我觉得吧,学习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来,慢慢积累,总会有进步的。

哎呀,我说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听懂呀?反正我就是这么个想法。

你们要是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跟我说呀,咱一起讨论讨论。

嘿嘿,说不定还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呢!你们说是不是呀?哎呀呀,不说啦,
我得继续去研究我的文言文啦!。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0 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新版)新人教版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0 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新版)新人教版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

()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奇特。

肴,做熟的鱼肉等。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是故,连词,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清。

()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故,连词,所以。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0.《虽有佳肴》教学内容:义务训练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班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老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生疏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生疏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训练史上,也是世界训练史上第一部训练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白训练的目的及作用,训练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训练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1)虽:纵然,即使。

(2)嘉肴:美味的食物。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味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困惑。

(7)自反:自我反思。

(8)自强:自我勉励。

(9)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10)《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11)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为:是,表判断。

(3)与:通“举”,选举,推举。

(4)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6)壮:青壮年。

(7)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孤:幼而无父的人。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废疾:残疾人。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赏析魏“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意思: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办。

”其此之谓乎?解释:1.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到达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想。

句解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解释】肴:荤菜。

弗,不。

旨:美味。

道,道理、学说。

【简析】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出处】《礼记·学记》。

【解释】困:困惑,疑难。

【简析】经过学习方能发觉自己只是的欠缺,通过教学才能发觉自己也有疑难不解的地方。

知道学问欠缺,回过头来更加努力学习;有了疑虑,才能够深入钻研,自我提高。

所以说,教与学是同步增长的。

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缺乏,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缺乏,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第20课_虽有嘉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_虽有嘉肴 七年级语文上册

2.有人认为:把短文最后一句引用的话 去掉 也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和所要说 明的道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 的理由。
• 引用《尚书》中的话作结,再次点明“教 学相长”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点此播放讲解视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点此播放讲课视频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其
向别人学习 表推测。大概,恐怕 它的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B、不能知其旨也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虽有嘉肴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礼记》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点此播放诵读视频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参考译文虽有佳肴,弗食,不 Nhomakorabea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 道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原文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原文翻译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的用法。

(重点)
2.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和古代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

(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
..也:
(3)至道
..:(4)弗学,不知其善.也:
(5)是故
..:(6)困.:
(7)自反
..:
..:(8)自强
(9)故.:(10)教学相长
....:
(11)学学半
.....:
...:(12)其此之谓乎
3.填空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和《》合称为“三礼”。

为儒家论礼丛书,《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在。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学学半
(4)其此之谓乎?
5.文章前两句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句与第二句有什么关系?
6.短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二)当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礼记》,又名《___________》,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编撰。

(2)宋代的理学家选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把它们合称为“四书”,
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3)儒家经典著作“五经”指《》《》《》《》《》。

2.重点句子默写。

(1)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一句是
(2)文中指出进行实践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文中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各学科科代表,你很想当某学科科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你要怎么说才能取得同学的信任与支持呢?(不超过40字)
示例:我热爱语文,责任心强,有你们的信任与支持,我有信心当好语文科代表,请大家给我一个机会。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罕辞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献诸.子罕
B尔.以玉为宝
3.翻译下列句子。

A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B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学习体会
(五)教师评语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及写骈偶句的方法。

(重点)
2.理解短文阐发的教育思想。

(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短文如何论证得出“教学相长”?
2.如何理解“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明确“之谓”的用法?
4.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5.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种什么写法?
6.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当堂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
“___________”这个结论。

2.本文集中论述了___与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解释下列字的古今异义
虽:古义:今义:
旨:古义:今义:
困:古义:今义:
自强:古义:今义:
(三)拓展延伸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董遇①字季直,性质②讷③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④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陈寿《三国志·董遇传》)
【注释】①董遇:汉末三国魏人,著有《周易注》十卷,《春秋左氏传章句》三十卷,《老子训注》二卷。

②质:质朴。

③讷:口齿不流利。

④渴:急切,迫切。

1.翻译下列句子。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2.你怎样理解乙文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
3.甲文的观点是“教学相长”,这在乙文中有体现吗?请简要分析。

(四)学习体会
(五)教师评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