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2
4、旋转法: 体位同上,固定患儿双肩,在上法基础上,术者
托住患儿头部向患侧肩部旋转10-20次。
Page 23
接着再重复操作第一步。如伴有颜面部不对称及胸椎侧弯 ,可配合局部治疗。为提高疗效,在治疗期间也嘱家长适 当辅以温热敷,改变头部的睡姿,同时教给家长一些简单 的按摩和护理方法,在家辅助治疗。
Page 10
西医诊断标准
有产伤,胎位不正,羊水少,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病史。 头部倾斜,活动受限,头喜偏向患侧,下颌旋向健侧。 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条索状包块或卵圆形包块,或肌肉
挛缩。
Pag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西医诊断标准
患侧颜面小于健侧,病程长者,晚期可继有颈椎侧弯,耳、 眉、眼、嘴角都低下,两眼不在同一平面,伴有代偿性胸 椎侧凸。
等。
Page 17
条索状肿块
治则:活血散结 手法:点、摩、按、揉等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Page 18
非肿块型
治则:舒筋活络,牵张患肌 手法:揉、拿、拨、点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Page 19
采用揉捏牵转法:
1、推揉法: 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头,术者坐在患儿头前方,采用滑石
粉作为介质。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 处5分钟,以舒筋活血 重点在块状物或条锁状处
Page 27
疗效判定
治愈:胸锁乳突肌块消失,头部活动正常,患侧颜面等同 于正常颜面
好转: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患侧颜面等同于正常颜面, 头部活动稍差。
未愈:胸锁乳突肌肿块无改变,颜面小于正常,头部活动 较差。
Page 28
不适于推拿治疗的斜颈
1、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 2、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 3、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 4、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
Page 26
安全性评价
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6%~0.56%。 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分为先天性 及后天性。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 患儿有较好的疗效。本法采用“推揉、拿捏、牵转”六字 法,轻缓柔和、渗透力强,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可使患儿 免于手术之苦,易被接受,临床有效率可达95%,方法简 单,易于学习和推广应用。
3、颈部B超: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Page 8
主要症状
1、主症: 1)头向患侧歪斜、前倾; 2)下颌及颜面部转向健侧; 3)主动或被动的下颌转向患侧的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受
限。
Page 9
2、兼症: 1)患侧胸锁乳突肌处可出现块状物或条锁状物; 2)少数病人可出现眼睛和面部的不对称; 3)少数病人还可出现一侧代偿性胸椎侧弯。
中医诊断标准
肿块型
卵圆形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肿块大小不 一,大者约6*5cm轮廓清晰,不需接触,一望便知。小者 约1.5*1.0cm,需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其形状如卵 圆形。晚期颜面减小,头部畸形,活动受限。
Page 14
非肿块型 患侧胸锁乳突肌起先有肿块,因较小未被发现,待家长见
Page 24
注意事项
1、手法宜轻柔,局部用滑石粉做介质; 2、拿捏时要有软硬劲,注意避开患儿的气管; 3、牵拉旋转时宜轻柔,哭闹的孩子不要与之对抗; 4、家长平时可用轻快柔和的手法在患处按揉放松。
Page 25
疗效评价
本病应早发现,早治疗,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可不 留任何畸形。一般90 次左右即可治愈,疗程为3~6个月。
Page 20
2、拿捏法: 体位同上,术者用拇指、食指指腹捏拿、弹拨
患侧胸锁乳突肌往返5分钟,以松解其粘连。
Page 21
3、牵拉法: 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
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牵拉倾斜 ,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幅度由小渐大,在 生理范围内反复进行10-20次,以改善恢复颈部活 动功能。
小儿肌性斜颈
衢江区中医院推拿科
Page 2
定义
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 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属于中 医的“歪头”范畴。
Page 3
病因
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 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 缺血性改变所致;
X线摄片检查: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颈脊柱侧弯。 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有硬块物。
Page 12
排除标准
1、颈部淋巴腺炎; 2、眼性斜颈; 3、颈椎结核; 4、颈椎和颅脑畸形; 5、自发性环枢椎脱位; 6、痉挛性麻痹; 7、损伤性斜颈; 8、反射性斜颈。
Page 13
Page 31
对于斜颈的患儿,嘱其家属在哺乳、怀抱、睡眠 时,有意使患儿向健侧方向扭转,以帮助矫正畸 形,也可用无线卧位,玩具使患儿向健方转动, 用来纠正姿势。
Page 32
谢谢!
Page 33
Page 29
1周岁以内首选小儿推拿 1周岁以上首选手术治疗 12岁以上患儿,畸形恢复困难,手术效果较差
Page 30
日常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 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 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
家属在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作相反方向的 被动牵拉伸展运动。
家属揉胸锁乳突肌。
孩子斜颈明显时,患侧肿块已被吸收消失,仅留有患侧胸 锁乳突肌痉挛。
Page 15
条索肿块型 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起如条索状,质地坚硬,且
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患侧颜面明显小于健侧,头部畸形, 活动受限,多见于病程长者
Page 16
治疗
肿块型 治则:软坚,消肿,散结 手法:指揉、拿、摩、点
Page 6
病理
患侧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 toid发生纤维性挛 缩。
Page 7
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 现脸部不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 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 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 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 婴儿哭闹。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Page 4
生理解剖特点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 骨端,斜向后上止于颞骨乳突。
其上段主要由枕动脉,中段由颈 外动脉,下段由甲状腺上动脉供 血;
主要由副神经支配,神经入肌点 在成人约位于乳突尖下方4cm处 。
Page 5
一侧收缩,头侧屈 同侧,面部转向对 侧; 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其收缩有助于提胸 廓,助吸气;
4、旋转法: 体位同上,固定患儿双肩,在上法基础上,术者
托住患儿头部向患侧肩部旋转10-20次。
Page 23
接着再重复操作第一步。如伴有颜面部不对称及胸椎侧弯 ,可配合局部治疗。为提高疗效,在治疗期间也嘱家长适 当辅以温热敷,改变头部的睡姿,同时教给家长一些简单 的按摩和护理方法,在家辅助治疗。
Page 10
西医诊断标准
有产伤,胎位不正,羊水少,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病史。 头部倾斜,活动受限,头喜偏向患侧,下颌旋向健侧。 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条索状包块或卵圆形包块,或肌肉
挛缩。
Pag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西医诊断标准
患侧颜面小于健侧,病程长者,晚期可继有颈椎侧弯,耳、 眉、眼、嘴角都低下,两眼不在同一平面,伴有代偿性胸 椎侧凸。
等。
Page 17
条索状肿块
治则:活血散结 手法:点、摩、按、揉等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Page 18
非肿块型
治则:舒筋活络,牵张患肌 手法:揉、拿、拨、点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Page 19
采用揉捏牵转法:
1、推揉法: 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头,术者坐在患儿头前方,采用滑石
粉作为介质。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 处5分钟,以舒筋活血 重点在块状物或条锁状处
Page 27
疗效判定
治愈:胸锁乳突肌块消失,头部活动正常,患侧颜面等同 于正常颜面
好转: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患侧颜面等同于正常颜面, 头部活动稍差。
未愈:胸锁乳突肌肿块无改变,颜面小于正常,头部活动 较差。
Page 28
不适于推拿治疗的斜颈
1、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 2、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 3、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 4、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
Page 26
安全性评价
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6%~0.56%。 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分为先天性 及后天性。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 患儿有较好的疗效。本法采用“推揉、拿捏、牵转”六字 法,轻缓柔和、渗透力强,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可使患儿 免于手术之苦,易被接受,临床有效率可达95%,方法简 单,易于学习和推广应用。
3、颈部B超: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Page 8
主要症状
1、主症: 1)头向患侧歪斜、前倾; 2)下颌及颜面部转向健侧; 3)主动或被动的下颌转向患侧的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受
限。
Page 9
2、兼症: 1)患侧胸锁乳突肌处可出现块状物或条锁状物; 2)少数病人可出现眼睛和面部的不对称; 3)少数病人还可出现一侧代偿性胸椎侧弯。
中医诊断标准
肿块型
卵圆形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肿块大小不 一,大者约6*5cm轮廓清晰,不需接触,一望便知。小者 约1.5*1.0cm,需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其形状如卵 圆形。晚期颜面减小,头部畸形,活动受限。
Page 14
非肿块型 患侧胸锁乳突肌起先有肿块,因较小未被发现,待家长见
Page 24
注意事项
1、手法宜轻柔,局部用滑石粉做介质; 2、拿捏时要有软硬劲,注意避开患儿的气管; 3、牵拉旋转时宜轻柔,哭闹的孩子不要与之对抗; 4、家长平时可用轻快柔和的手法在患处按揉放松。
Page 25
疗效评价
本病应早发现,早治疗,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可不 留任何畸形。一般90 次左右即可治愈,疗程为3~6个月。
Page 20
2、拿捏法: 体位同上,术者用拇指、食指指腹捏拿、弹拨
患侧胸锁乳突肌往返5分钟,以松解其粘连。
Page 21
3、牵拉法: 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
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牵拉倾斜 ,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幅度由小渐大,在 生理范围内反复进行10-20次,以改善恢复颈部活 动功能。
小儿肌性斜颈
衢江区中医院推拿科
Page 2
定义
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 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属于中 医的“歪头”范畴。
Page 3
病因
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 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 缺血性改变所致;
X线摄片检查: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颈脊柱侧弯。 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有硬块物。
Page 12
排除标准
1、颈部淋巴腺炎; 2、眼性斜颈; 3、颈椎结核; 4、颈椎和颅脑畸形; 5、自发性环枢椎脱位; 6、痉挛性麻痹; 7、损伤性斜颈; 8、反射性斜颈。
Page 13
Page 31
对于斜颈的患儿,嘱其家属在哺乳、怀抱、睡眠 时,有意使患儿向健侧方向扭转,以帮助矫正畸 形,也可用无线卧位,玩具使患儿向健方转动, 用来纠正姿势。
Page 32
谢谢!
Page 33
Page 29
1周岁以内首选小儿推拿 1周岁以上首选手术治疗 12岁以上患儿,畸形恢复困难,手术效果较差
Page 30
日常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 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 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
家属在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作相反方向的 被动牵拉伸展运动。
家属揉胸锁乳突肌。
孩子斜颈明显时,患侧肿块已被吸收消失,仅留有患侧胸 锁乳突肌痉挛。
Page 15
条索肿块型 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起如条索状,质地坚硬,且
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患侧颜面明显小于健侧,头部畸形, 活动受限,多见于病程长者
Page 16
治疗
肿块型 治则:软坚,消肿,散结 手法:指揉、拿、摩、点
Page 6
病理
患侧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 toid发生纤维性挛 缩。
Page 7
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 现脸部不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 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 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 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 婴儿哭闹。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Page 4
生理解剖特点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 骨端,斜向后上止于颞骨乳突。
其上段主要由枕动脉,中段由颈 外动脉,下段由甲状腺上动脉供 血;
主要由副神经支配,神经入肌点 在成人约位于乳突尖下方4cm处 。
Page 5
一侧收缩,头侧屈 同侧,面部转向对 侧; 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其收缩有助于提胸 廓,助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