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君子论

合集下载

论语之论君子

论语之论君子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讲究,居住上 不求舒适豪华,对于自己不足之处要快快 努力、小心说话,亲近贤达之士,以合于 道德的要求来纠正自己,这样才可以算是 好学。”
3.子曰:君子不器。

子说:“君子应博学通 才,不能像器具一样,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 途)。”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 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篇)
论语——论君子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要厚重,不厚重就没有 威严,所学的东西也不会坚固。在与人相 处中要以忠信为主。不能与德才不如自己 的人做朋友。如果有了过失或错误不要害 怕改正。”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 也己.”

君子有九种思辨能力:看要看明白,听要 听清楚,表情要温和,形貌要恭敬,言语 要忠诚,做事要认真,有疑问一定要问, 愤怒要考虑后果,财富取得要合法。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总是帮助别人完成好事, 不会帮助别人成其坏事。小 人正好相反
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yue) 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 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与君子相处容易,但难以取悦。如果刻意讨好、 奉承他们,他们反而不高兴。但他们在用人时, 能根据一个人的长处而重用。与小人难以共事却 容易取悦。取悦他们不是按常理那样规规矩矩, 他们反而能接受。但他们用人时责求完备、处处 挑剔,所以很难服侍
1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 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 自然规律,敬畏品德高尚的人,敬畏圣 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 不知道怕,不尊重德高望重的人,轻侮 圣人的言教。

君子之道(2):《论语》的君子之道(上)

君子之道(2):《论语》的君子之道(上)

君⼦之道(2):《论语》的君⼦之道(上)君⼦之道(2):《《论语》的君⼦之道(上)《论语》的君⼦之道主要表现为仁⽽不佞、贫⽽不滥、贞⽽不谅。

1、仁⽽不佞——不⼆的说话之道(1)佞者,⾮君⼦也。

“佞”,虽然与现在的佞⾂、奸佞⼩⼈中的“佞”意思不太⼀样;但孔⼦不喜欢佞者(能说会道甚⾄夸夸其谈的⼈),因为孔⼦慎⾔,说得太多往往⾔⾏不⼀。

《论语》中的“佞”是“巧⾔”、能说会道、⼝若悬河的意思,其反义词是“讷”,即⾔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的意思。

⼦⽈:“君⼦欲讷於⾔⽽敏於⾏。

”(⾥仁24),因此孔⼦认为“讷”即“不佞”是君⼦必备的素质之⼀。

孔⼦在《论语》中曾⼀再声明反对佞者的“巧⾔”。

⼦⽈:“巧⾔令⾊,鲜矣仁!”(学⽽3)“巧⾔”的⼈很少有仁德之⼼,当然不是君⼦。

⼦⽈:“巧⾔、令⾊、⾜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友其⼈,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25)孔⼦不仅把“巧⾔者”排除出君⼦之列;⽽且以佞者“巧⾔”为耻辱了。

⾔语科的特长是“佞”,他们⾮常擅长说话,尤以宰我、⼦贡为代表。

孔⼦对他们的批评很多、宰我是,甚⾄连被现在⼈信奉为“儒商”⿐祖的⼦贡也⼀样,孔⼦认为⼦贡远远⽐不上颜回。

(2被孔⼦点名的君⼦全是“不佞者”⼦⽈:“⼦⽈:“圣⼈,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者,斯可矣。

”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孔⼦不奢望在现实⽣活中见到孔⼦,能见到君⼦,孔⼦就知⾜;能培养出⼏个君⼦学⽣更是孔⼦的最⼤愿望。

《论语》中被孔⼦称赞为君⼦的共有8个:他们分别是颜渊、闵⼦骞、冉伯⽜、冉仲⼸、南宫适、宓⼦贱、蘧伯⽟、⼦产。

前6个是孔⼦的学⽣,其中4个是德⾏科的,后两个的是当时的⼠⼤夫。

他们全部都是不善于说话的“不佞者”。

南宫适问於孔⼦⽈:“羿善射,奡荡⾈,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有天下。

”夫⼦不答。

南宫适出,⼦⽈:“君⼦哉若⼈!尚德哉若⼈!”⼦⽈:“直哉史鱼!邦有道,如⽮;邦有道,如⽮。

君⼦哉蘧伯⽟!邦有道,则仕;邦⽆道,则可卷⽽怀之。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谦恭、正直等。

而孔子则认为人们不应当是君子,但也不应成为小人。

为此,孔子和孟子之间有过多次辩论。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基本一致。

在这里我觉得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人事物,不能以主观眼光去对待每件事情。

孔子所谓的君子,大概指的就是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而非世俗意义上的那种“高尚”人士。

简单地说,我认为孔子的君子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那种温文尔雅,更非仗义疏财,仁慈爱民的类型。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去干有损国家利益的勾当,相反的,他会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不会违背自己的信念与道德准则。

因此,他是可敬的。

其次,孔子的君子精神是指代那些有原则有骨气的人。

我想,大多数国人应该都认同“义”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言出于《左传》。

而孔子则进一步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将好的让给别人,就算自己的内心再怎么愧疚,也要保持风度,忍辱负重,绝不去做有损原则的事情。

君子也有七情六欲,但决不会被情感牵着鼻子走,即使有人犯下大错,君子也只是尽力规劝,以达到道义的制高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出手。

君子之志在于天下,小人之志在于一己。

君子是怀抱理想而活着的人。

小人虽有恻隐之心,但往往却将私心放在第一位。

小人从不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只求自己的目的达到,无论对象是什么。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比小人可爱。

小人没有善恶之分,而君子却需要强调自己的良知。

最后,关于君子这一称呼,很多人认为儒家宣扬君子有失偏颇,应该摒弃。

因为当今社会,许多暴发户或权贵都具有君子的品质,但实际行动上却是卑鄙的小人。

因此,现代人对君子这个词语表示否定。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君子,但它却不是泛指所有的君子。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自私的小人而贬低君子。

君子应该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恶人试图颠覆我们的世界观,但这些君子往往会站在最前面,用他们的坚持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论语》之君子篇

《论语》之君子篇

《论语》之君子篇➢ 1.02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舆!➢ 1.0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 2.12 子曰:君子不器。

➢ 2.13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3.0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立上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4.02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4.0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4.24 子曰:君子欲袦于言而敏于行。

➢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7.2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02 君子笃于亲,则民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1.11 《孟子》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含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2.01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2.02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03 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12.22 子曰:爱人,拳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27 子曰:刚毅、木、袦近仁。

➢13.29《孟子》孟子曰:有为者辟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4.23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4.28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14.42 (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散,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5.02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之者,友其士之仁者。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论语》多次提及“孝弟”。

“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您提到的“论仁论孝论君子”可能是指孔子的思想中关于“仁”、“孝”和“君子”的相关论述,这些主要可以在《论语》中找到。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其中涉及了仁、孝和君子等核心儒家思想。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原文摘录:
1.论仁: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颜渊》)
2.论孝:
“孝乎唯孝,与亲为友。

”(《论语·学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孝弟》)
3.论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伦理和人格典范的深刻见解。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孝是人伦的基础,而君子则是理想的人格典范。

孔子的这些教导至今仍对东亚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

《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

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

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

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

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

”“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

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

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

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作者:刘思禾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4期1.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解说】孔子讲过:君子怀德。

所谓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

所以,当子路问怎么做一个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子路很奇怪,难道就是这样吗?他觉得这太不够了。

孔子补充说,修养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人有益。

子路又追问,孔子就回答说,修养到最后,君子对所有人都有益。

不过,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尧舜还为难啊!子路层层追问,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发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

”(《宪问》)【注释】器,器物。

【解说】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一个器物而已。

什么是器物呢?有专门用途的东西就是器物。

比如鼎是烹饪用的,笔是写字用的。

对人而言,专注于某项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样了。

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偏重于培养专业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识。

一个国家需要专门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识的优秀人才。

君子不器,而贵在求道。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释】质,内在的质地。

文,外在的文饰。

【解说】本章孔子强调说,君子内在的朴实与外在的文雅要统一起来。

质,人的内在品格朴实厚重;文,人的言谈仪表优雅得体。

一个人太注重内在,忽略了优雅的风度,这是有缺憾的。

反之,一个人华丽优雅,却没有真实的道德感,这更不够。

孔子希望二者能够统一起来,这样作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里仁》)【注释】适,音dí,一定。

莫,不肯。

比,音bì,执守。

【解说】《论语》中几次提到君子和义的关系。

《里仁》篇讲到“君子喻于义”,《卫灵公》篇讲到“君子义以为质”,《阳货》篇讲到“君子义以为上”,本章讲到“义之于比”。

论君子——《论语》串读

论君子——《论语》串读

《 主 言》谈 “ 明主之道 ” ,举 “ 昔 者 明主 内修七教 , 外 行三至 ……”:谈 “ 施 政不劳 ” ,举 “ 昔者舜左 禹而右 皋 陶 ,不 下席而天下 治 ”的史 例 ;谈 “ 理财不 费 ”举 “ 昔
行 “ 贵德 、贵贵 、贵老、敬长 、慈幼 ”的五条法 律 。这 是

者说应对君 子有什 么要求 与期待 ?这 里就 《 论 语》 中的论 也 ,禄在其 中矣 。君子忧 道不忧贫 。” (《 卫灵 公篇》 )
述 ,试 为 辑 录 。 先从道义 说起 , “ 子 曰:君子义 以为质 ,礼以行之 ,
君 子只着急得 不到道 ,不着 急得不 到财 。君子忧虑 的是行 道 , 而不 担忧 贫 穷 。 “司马 牛忧 日 :人 皆有兄 弟 ,我 独
下 也 。”所 谓贵德 ,为其近于 圣也 ;所 谓贵贵 ,为其近 于
君 也 ; 所 谓 贵 老 , 为其 近 于 亲 也 ; 所 谓 敬 长 , 为 其 近 于 兄
也 ;所 谓慈幼 ,为其近 于弟也 。 《 尚书 》把 “ 孝 ”提到法 律的 高度 , “ 不孝 ”属 于最重 的犯 罪行 为。治天 下必须履
“《 记》 日”又显然是进 行 “ 人文 ”或 “ 天 文 ” 的 哲 理 教
也 。明主 舍 其 四者而 节 其二 者 , 明主 焉取 其 费 也 ”;谈 育 。 曾子 的 “ 诗 教 ”和 “ 书 教 ”往往 互 相结 合 、彼 此渗
“ 治 民之 法 ” ,举 “ 昔 者 明 主 之 治 民 有 法 , 必 别 地 以 州 透 。 《 大学 》与 《 孝 经 》表 现 最 为 突 出 。 可 以看 出 , 在 曾
之 ,分属而 治之…… ”;谈 “ 三至之 境 ”,举 “ 昔 者明主 子 的文章文化 教育 中, 以尽 知天下 良士之名 ,既知其名 ,又知其数 ,既知 其数 ,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关于“君子”《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

《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

这才是君子啊!”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

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

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君子之道——《论语》中的“君子”思想阐发

君子之道——《论语》中的“君子”思想阐发
l 6
度而 言也 加 深 了我们 对 君子 含 义 的把 握 。 总之 , 无论 是在 高 位 的贤者 ,还 是 道 德 高 尚的人 而言 ,
还有 其他 的标 准呢 ?孑 子 的弟子 子 贡 曾经 也 向孔 L 子询 问有关 君 子的 问题 : 贡问君 子 。子 日: 行 子 先
都使 我们 对 君子 崇高 的人 格 有所 审 视 , 了君 子 明 与小 人之 间 的界 限 。 加 促使 我 们对 君 子 人 格 的 越 钦佩 . 加地 激励 我 们立 志 进修 , 勉 治 学 , 练 更 勤 磨 意志 , 培养 一种 高 尚 的人 格情 操 。
相对应 。
引郑注《 礼器》 “ 云:君子 , 谓大夫以上。 以上所称 ”
君子 , 皆指 在 高 位 的人 , 即个 人 所 处 的社 会 地 位
的符号 象征 。随着社 会 的发展 与 变迁 .君 子 ” “ 称 谓 也具 有 了另一 种含 义— — 德行 高 尚的人 , 即个
我们 把 握君 子 含 义 的另 一 个 角 度 是可 以把 “ 君子 ” “ 与 小人 ” 系起来 。 君 子 ” 联 “ 这一 范 畴最 早 是与 “ 小人 ” 相对 应 的。如 《 传 ・ 左 昭公 八 年》 “ :叔
2 君子 的标 准
其 言而后 从 之 。 (论 语 ・ 政 》孑 子 的 回答 暗含 《 为 )L
了要 想成 为一 名君 子 , 特 别 注重 言行 举 止等 自 要 身德 行 的修养 , 为人 处事 方 面 要采 取一 种 慎独 的
态 度 “ 君 子 必 慎其 独 也 ”《 学》 在 孔 子 心 目 故 (大 )
“ 子之道 ” 君 的内涵与 实质 . 终落脚 于君 子在价 值追 求层 面所彰 显 的人 格 魅力 . 对于 我们 最 这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孔子论君子一、孔子人格体系的结构在孔子的人格体系结构中,以“君子”为中心,在之上有“圣王”和“圣贤”两格,而在之下有“狂狷”、“小人”和“乡原”三类。

所谓“狂狷”,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篇》)意即: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的人罢!狂放之人向前进取,狷介之士有所不为。

”对孔子的这段话,孟子有所解释。

孟子认为,所谓“狂者”,“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

”(《孟子·尽心下》)意即:狂放之人,他们志大而言夸,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吻合。

通过孔孟二人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狂者”是一些志大言狂之人,这些人的缺点是狂妄自大,或言过其实,但优点是志气高昂,富有进取之心。

孔子对于“狂者”还作了“古之狂”和“今之狂”的分别,他认为:“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论语·阳货》)“狂也肆”,即狂放直率,不拘小节,肆意直言;“狂也荡”,即狂傲而轻浮。

相比之下,孔子更喜欢“古之狂”,因为,“今之狂”大多是“狂而不直”(《论语·泰伯》),没有了“古之狂”那种“狂而直”的坦率品格;有的“今之狂”虽然有直率之性,但是又走向了“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的极端,变得十分地尖酸刻薄。

至于“狷者”,孟子认为乃“不屑不洁之士”,行为有点“踽踽凉凉”(孤独无助,落落寡欢)(《孟子·尽心下》)。

“狷者”的缺点是自信不够,明哲保身,但其优点是知耻自好,能独善其身。

“狷者”与“狂者”比,孟子把前者看作是比后者更次一级的品格,曰:“狂者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

”(《孟子·尽心下》)这是因为,“狷者”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不甚显著的人格形态,他的“有所不为”与“明哲保身”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极大,而“狂者”恰恰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人格类型,“直率”与“无礼”都是一望而可知的。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论《论语》中的君子《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治国平天下的书;是一部教人在浊世中洁身自好的书。

《论语》中的精髓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我认为无论是作为一个君主、朝廷命官亦或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身处乱世都应该洁身自好。

而《论语》中也正正提到了这一点,孔夫子这位伟大的学者认为立身处世就应该本着“君子”的身份。

那么,对于“君子”,《论语》中又是怎么样定义的呢?《论语》中孔夫子曾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由此可见,孔夫子对于“君子”这个名词是从三方面来定义的。

孔夫子认为君子包括仁者、知者、勇者。

《论语》中孔夫子常常把君子与小人一起提出,作为对比,使得君子的形象更加饱满。

君子与小人从根本上就是两个对立的形象,他们在行为、思想、追求上截然不同。

现在就来讨论一下孔夫子口中的君子。

何谓“仁者不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只有君子才能够做到“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每天反省自己对待别人是否足够真诚,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问心无愧,即心中无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做到这样,那么就是达到了孔夫子所说的“仁”的标准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仁者都是心怀美事,他们体谅、帮助他人,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唯恐天下不乱。

所以,仁者可以每天心情舒畅,而小人忧虑常常。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孔子论君子原文

孔子论君子原文

孔子论君子原文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孔子论君子是他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孔子所谓的君子,指的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该品质心怀仁爱、克己德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楷模。

孔子在《论语》和《大学》中都有详细论述关于君子的思想,以下便是对其相关内容的阐述。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的修身之道。

他认为,君子应该心怀仁爱,天下为己任。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以喜悦的态度对待学习和交友。

同时,君子应该明智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受人言的影响。

其次,孔子论君子还强调了克己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必须克己以律己,秉持正道之心,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应该遵循道义之心,而不是追逐一时的利益,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行。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的高尚品格,即“君子不器”。

他认为,君子应该超越利己主义,关注社会大众和全人类的福祉。

孔子在《大学》中讲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学》)孔子意为君子应该心平气和,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意见,而且能够高度认可别人的价值和贡献。

相比之下,小人则只会团结自己的阶级或者团体,并且固执己见,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君子治国的理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首先站在公共利益立场上,以身作则,领导群众进行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意为君子应该首先在自身修养和家庭教育上下功夫,并且努力争取国家治理权,秉持高尚品格,领导国家的发展。

总之,孔子论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提出了人类高尚品格、高尚理想、高尚目标,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君子之论

《论语》君子之论

8《论语》君子之论■王 勇/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已见诸各文献典籍。

而后孔子在《论语》中百余次谈及“君子”,赋予其道德规定性,“君子”成为理想社会秩序中的理想人格典范。

本篇论文先是简明扼要说说“君子”词义流变,进而以《论语》为基阐述孔子君子之论的内涵,以及以“君子”立人极的现实理想。

关键词:论语 君子 人极 道德规定性一、“君子”语义流变“君子”一词由来已久,并非孔子所创。

早在《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就已经见诸于《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等各文献典籍,并在其中使用甚广,频频有现。

譬如《周易•乾》中载:“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尚书•大禹谟》中载:“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诗经•关雎》中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又《左传•襄公九年》中载“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之制也。

”这只是各典籍其中之一例。

其实,“君子”一词在这些典籍中出现多次,甚至上百,它的语义也不尽相同。

其意义要么指君主,要么指有身份的贵族。

总的来讲,“君子”是就身份和地位而言的,无论是君主,还是贵族,要么是身份崇高,要么是地位显赫,反正都是指统治阶级。

而当封建贵族势力衰落,“君子”才从特指权贵的意义上有了转向。

所以,这才有了后来一般男子的意义。

虽如此,这时“君子”的语义还是比较单一,它的文化内涵也并不十分丰富,这一情况的改变就要言及到《论语》的出现。

二、《论语》中君子之义从《论语》开篇章《学而》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末章《尧曰第二十》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有一百零七处,只是略逊于“仁”的次数。

“君子”的语义也从指称贵族,转变到附着有德行的含义。

“君子”在《论语》里既指身处高位的人,又指有德行的人,既为政,又有德。

但是,《论语》里的“君子”绝大多数指有德行的人,只有一处指身处高位的人。

所以说,“君子”语义的转变,孔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于之前,在位的“君子”被加赋了道德规范。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复杂饱满,以仁为内在品质,以礼为外在表现,形成了立体的君子修养体系。该体系对今人如何做人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频率非常高,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关于仁的定义,虽然孔子没有明确说明,但从《论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仁是指厚重宽厚、充满爱心、善良、正直、勇敢等人之本性。如“君子爱人”即泛爱众,亲爱一切人,与一切人友善。仁爱是君子的基础,不仁者不具备做君子的基本条件。同时,“克己复礼为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克服自身的私欲,人人守礼,就能达到仁的境地。此外,《论语》还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都是君子所强调的重点。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了孝、学、德等方面,使得君子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名句及其解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如何做人的重要参考。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

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关键词:君子;小人;仁;信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

《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

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

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

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

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

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

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

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

“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

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

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

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

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

子曰:“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逃避。

可见,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时代,内心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难以平静下来用心地思考。

我们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对待事情经常万分谨慎,三思方行。

我们经常都用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却弄不清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欺骗了自己还是世界欺骗了自己?有的人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

”于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为了得到本不是自己的利益,开始了恐怖的勾心斗角。

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生活,生活本就是这样的,
剥下那张皮,谁又比谁更高贵呢。

是的,世界原本便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可是,世界若就此这么恶性循环下去,而终达到一个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如何获得生存的安稳。

我们之所以这样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然后活得好。

可是整日诚惶诚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我们提倡孔子的“君子”思想,并不是说要损害自己的利益,然后成全别人的利益。

而是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孤屿,而是与世界这个广袤的大陆连在一起。

有的时候,损害别人利益便是变相地损害自己的利益。

所以,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

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

《论语》一书中,关于君子的叙述,还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
来发人深省。

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