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第三讲 教育目的
人的需要。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第三讲 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五、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智育: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 展智力才能;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指导身体锻炼;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基本 技能、方法;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习惯; 发展良好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高校取消中长跑)
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艺术活动技能;培养学生 美好心灵和行为。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第三讲 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德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政治观;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健康的心里品质; 培养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1940年,一个15岁的男孩写下了一生中要完成的127条目标,迄今,他已
完成了127条中的111条。
“去尼罗河、刚果河探险,攀登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环游世界、登上月 球;学会飞行,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学习法语、西班牙语以及阿拉伯语;结婚 生子,体重保持在175磅以内,活到21世纪 ……”
第三讲 教育目的
第三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对象发展 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 狭义的教育目的: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 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 和标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 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来确定的。 解说: 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 (为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 规定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
第六章_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 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定向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一)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路标)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 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1、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2、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 到自然发展,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3、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及其自身完善的天然 需要选择确定教育目的。
(二)代表人物:卢梭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不能同时把人教育成人(自然人) 与公民(社会人),而要在人 (自然人)与公民 (社会人)之 间作出的选择。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 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 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社会)对培养什么 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规 格、标准,反映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方面的要求。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关系图
(三)教育目的的结构(内涵)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构成: 1、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规定
即对受教育者应形成的思想、道德、心理、知识、 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观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服务”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者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上来看,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些。
教育目的普通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而教育方针对“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性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的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惟独教育目的确立以后,教育事业才干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材的总要求,按照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动。
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
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地自始至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
惟独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教育目的始关系着教育全局性的问题,它贯通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和一切方面,并对教育工作起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都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上海教资考试题库及答案
上海教资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A. 传递知识B. 培养人才C. 促进经济发展D. 社会服务答案:B2.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包括()A. 个人本位论B. 社会本位论C.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D. 以上都不是答案:C3.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A. 传授知识B. 发展智力C. 培养品德D. 增强体质答案:C4.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 爱岗敬业B. 教书育人C. 为人师表D. 终身学习答案:B5.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A. 教学实践B. 教育科研C. 专业培训D. 自我反思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6.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全面性B. 基础性C. 发展性D. 创新性答案:ABCD7.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A. 教育教学能力B. 组织管理能力C. 沟通协调能力D. 自我发展能力答案:ABCD8.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A. 身心发展规律B. 认知发展规律C. 社会性发展规律D. 道德发展规律答案:ABCD9. 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包括()A. 诊断功能B. 激励功能C. 导向功能D. 反馈功能答案:ABCD10. 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A. 物质文化B. 制度文化C. 精神文化D. 行为文化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答案:√12. 教师的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答案:×13. 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
()答案:×14.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答案:√15.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答案:√16.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案:√17.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8. 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答案:√19. 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联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日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回复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回复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提供知识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技能和能力、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理解。
在这方面,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历史、文学等。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获得广泛的知识,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教育还要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达到个人成长的目标。
这种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学生具备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具备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技能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专业技能和实用能力对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技能将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从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后,教育还应该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种教育注重人的精神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提供知识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技能和能力、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目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永久发展和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
通过这些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实现个人目标,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目的的分类与研究
教育目的的分类与研究
1.认知目的与非认知目的
认知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逻辑思维等。
非认知目的是指
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社交能力等。
认知目的与非认知目的是教育目的的
两个基本维度,两者相辅相成,在教育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个体发展和个体价值实现的目标,
例如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人格完善等。
社会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旨在培
养社会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社会责任感等。
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两者相互关联,在教
育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传统目的与创新目的
传统目的是指传统教育中既定的、相对稳定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
基础知识、批判思维等。
创新目的是指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而提出的新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等。
传统目的与创新目的
是教育目的的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阶段,传统目的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和持久的价值,而创新目的则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方向。
4.国家目的与个体目的
国家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资源的目标,例如培养国家需要的科学家、工程师等。
个体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为个体
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持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国家目的与个体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两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在教育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 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 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 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培尔 康德 爱伦· 凯……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谢谢观看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 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 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费希特……
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评价: 积极方面:有助于动员社会和国家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并且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以国家社会的名义抹杀个性,否 定人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 则。
个人本位论
人的本性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
社会的要求
针对社会现实损害 了个人发展而强调 人自身发展需要
针对个人发展脱离 或违背了社会规范 而强调社会发展需 要 辩证统一
推荐用书: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 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 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年版
课前回顾: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
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基本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定义(名词解释)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教育的定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该概念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2)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3)该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4)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2)学习者—学习者的特征: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不同;D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学习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3.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的分类)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划分)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来的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2.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 教育目的
3.理论的基础
(1)国家利益至上(相对于个人利 益或其他公共利益而言); (2)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3)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或狭隘 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别国、其他民 族或其他地区的利益而言)。
4.评价
(1)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 育目的考察的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 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 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 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 (2)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 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 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 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 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也是既 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 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 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 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 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 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 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2)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 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 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二)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7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 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958)
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 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 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其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其基本类型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塑造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知识取向、能力取向、人格取向和社会取向四个基本类型。
知识取向是传统教育目的的重要体现,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
知识取向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取向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传承,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能力取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力取向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能力取向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变革要求。
人格取向是全面发展人的重要目标,它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人格取向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格取向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心态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社会取向是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社会取向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取向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取向、能力取向、人格取向和社会取向四个基本类型,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多元价值取向。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综合运用各种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它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
功用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过程性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阶段性要实现的结果。
总的来说,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也是教育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回复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回复【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教育是一种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的智力、品德、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帮助个体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对于教育而言,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内容和方法。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认知目的、德育目的、技能目的、创造目的等等。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教育目的各个类型的相关问题。
一、认知目的认知目的是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这一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认知目的教育,学生将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掌握、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1. 认知目的的重要性:认知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关系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成绩。
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如何实现认知目的:为了实现认知目的,教育者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取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
二、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是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成为有德行的公民。
教育应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善良、正义和公平,并以此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
1. 德育目的的重要性:德育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发展。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2. 如何实现德育目的:为了实现德育目的,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提供真实的道德范例和榜样,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行为规范,并通过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德育效果。
三、技能目的技能目的是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和功用性之分;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从其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
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