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01154c8e9951e79b8927a9.png)
剧中写毛岸英在和父亲谈话后,“他沉思着”,接下来就用字幕并画外音进行了交代:“一年多一点,他奉父亲之命出发了,一个月以后,即1950年11月25日,他牺牲在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年仅二十八岁。”结合剧情思考一下:毛岸英“沉思”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表演了接待相亲一段戏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
请每一组推举一位学生交流作业,并请学生自我点评。
三、新课教学;
请学生表演“接待乡亲”一段戏,有条件的可安排布景,演员化装。
讨论: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平凡小事和细节作分析。示例:这位叱咤风云、领导中国革命的伟人,在生活中是如此平凡、普通。有两处细节描写特别富有生活气息:
并找出了咱们最感兴趣的小事和细节,同学们演的认真,找的认真,大家体会了戏剧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的生动性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Fra bibliotek“思考与练习”
师生交流后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者要作出积极性评价。
教师多媒体展示实例。学生学习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语文版上册九年级语文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
2016年月日总课时
课题
开国大典
教时
第二课时
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体会剧本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的生动性。
2.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人物言行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人物言行刻画人物
26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
![26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8be64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2.png)
26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26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一、教育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3、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激动,自豪的感情。
三、难点学写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课型:新授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让我们一起乘时间隧道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2.板书课题:开国大典(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按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的顺序记叙的)2讨论课文典礼中讲了几部分内容?(典礼盛况、阅兵盛况、群众游行)(三)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1.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每一部分各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成果(1)典礼盛况A典礼盛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你对典礼中的哪个场面最有感触?请大家谈谈你们的体会。
领袖出场,宣告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的顺序写的。
B出示重点句子a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思考:这个句子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呢?(表达了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对开国大典的急切期盼。
从“排上倒海”“一齐”“投向”等词可以体会到。
)B课文是怎样描写宣布场面的,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呢?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7《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7《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e3de7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8.png)
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阅兵式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阅兵式的雄壮,气势恢宏。
3.学会写法迁移,会使用点面结合来写生活中的场面。
教学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写法迁移,会使用点面结合来写生活中的场面。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概括场面1、在开国大典的过程中,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2、能否把这几幅画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呢?开国大典由群众入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几部分构成。
3、通过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人民军队气势威武、庄严、气势恢宏二、点面结合,体会震撼1、请同学们齐读第11到13自然段,看看大典中的阅兵式包含几个环节呢?检阅部队——各种兵行进——群众欢呼2、课文是怎么描写阅兵这一场面的呢?我们再次回到课文,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
3、学生汇报:我看到了这样的词语:“开头”和三个连用的“接着”,这些都说明“检阅部队”是按照各方阵的行进先后顺序写的。
4、当我们对比几个方阵的时候,有什么发现?预设:海军写的是服装特点;步兵突出的是方阵行进特点;炮兵强调的是武器特点;战车师突出的是战车和战士的特点;骑兵师突出的是战马的特点;空军突出的是飞机队形的特点。
按照行进顺序写出检阅部队的出场,而且选取了不同的角度,突出各兵种的特点,更有层次,更具立体。
这样的描写是对“点”的描写。
齐读各种兵行进的这一部分。
5、除此之外,在阅兵式中还有其他的描写吗?预设:“由东往西,缓缓进入”“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这是对整个阅兵式的概况的描写6、小结:有点有面,这就叫——点面结合。
1949年开国大典上,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人。
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5ce85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7.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优质教案《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要求: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理解课题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六课《开国大典》!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70年前,回到祖国诞生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现在请大家伸出手,跟着老师来一起板书课题《开国大典》――齐读:第六课《开国大典′》!好,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开国是什么意思?(建立新中国)大典又是什么意思?(大典是隆重而盛大的典礼。
那么“开国大典”连起来就是为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二、新授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看来同学们上一节课学习的真不错。
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重点写了四个场面: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中~群众游行)(板书)请同学们读一读,画一画,品一品,并把自己的感悟批注旁边。
2、逐段分析课文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大典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到4自然段,找出大典前是什么样子的?(1、30万人看出了人数多;2、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看出了典礼的盛大。
3、群众入场时的情景。
)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看看哪个词能代表群众入场时的心情?(直奔)可不可以换成“走向”或者“赶去”呢?(不能。
因为直奔更能体现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那种急迫兴奋的心情!)(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大典盛况那么,群众入场之后呢,就开始举行盛大典礼。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5到10自然段,找出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并好好地读一读吧!“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排山倒海”是什么意思?(形容力量强声势大!)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形容30万人民对毛泽东领袖,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起欢呼起来。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46940c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a.png)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
2.分析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意义,分析描写方法,激发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培养爱国热情。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开国大典的意义。
(2)提问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感受。
2.精读课文
(1)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
(2)分析场面描写的方法,如点面结合等。
(3)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成就。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写作指导
(1)引导学生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活动场景。
(2)点评学生的写作。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但在体会场面描写作用时,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深。
拓展环节中,学生对新中国成就的了解可能比较有限,需加强介绍。
写作指导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4394f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c.png)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气氛。
2.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热烈、庄严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板块二品读语句,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典礼仪式”“群众游行”两部分,用上节课品读重点语句的方法学习这两部分,画出反映盛况空前、庄严肃穆、人们激动心情的句子,并在空白处作批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全班分享成果。
句段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谁能说说“排山倒海”是什么意思?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气势大。
用在这里,突出了掌声的响亮而持久,一阵接着一阵,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气势磅礴。
(2)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殷切盼望见到毛××,表现了人们对毛××的无限热爱、拥戴和对祖国的热爱。
从“爆发”“排山倒海”“一齐投向”可感受到。
(3)引导学生带着对领袖的热爱之情齐读这段话。
句段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教师范读,读出气势来。
学生再读,读出感受来。
(2)在读的过程中强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意思,在这里指全中国,用语义反复来突出了毛××宣告的影响力。
(3)品析两个“一齐”。
师:你从两个“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要点1:从第一句中的“一齐”体会到人很多,三十万人一起欢呼,是多么壮观的场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bb031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a.png)
五、知识拓展
运用场面描写。所谓场面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场面描写应描写人物的活动和气氛,是对这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本文记叙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向我们展示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文章描写得有顺序、有气势,场面壮观,主题鲜明。
从早晨的六点钟群众陆续入场,到晚上九,点半“才”完全 走出会场,整个开国大典持续了十几个小时,但可以想象的是,尽管从主场撤离,但这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兴奋的人们可能还会带着新中国成立的兴奋与欣喜,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继续狂欢庆视。最后一句“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更具有深意,这“光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自己当家做主的国家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人民的未来生活也将充满美好与光明。语句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读之令人久久回味。
教学
重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引入课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楼檐下,八盏五彩缤纷的大红宫灯分挂两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2、词语辨析
“宣告”“宣布”
【相同】都有把事情告诉别人让人知道的意思。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dd05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6.png)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第二课时,学生能够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内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敬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二、教学内容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仪式3.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引入开国大典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学习内容呈现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文字的描述,生动地展示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仪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问题解答的活动。
学生可以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讨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并就开国大典的重要性展开思考和讨论。
4. 学习总结教师对开国大典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开国大典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敬爱之情的培养。
5. 课堂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研究或实地考察。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表达,以及学生的书面作业或小组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或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99fdc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0.png)
7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全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品析课文的描写方法,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当时的气氛,体会自豪激动的心情,感受爱国之情。
二、教学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理解阅兵式的场面描写,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2.写法导读,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指导,品析掌握“阅兵式”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朗读描写“游行群众”的重点语句,体会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联系背景理解“开国”的象征意义。
感受爱国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内容梳理:学生自主回顾课文内容和结构顺序。
用“这是一个______的开国大典”的方式表达阅读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内容梳理:依次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视频和70周年国庆节阅兵式视频。
提问:与开国大典的大阅兵相比,70周年的阅兵式有什么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二)走进文本1.开篇引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日子的标志性意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
2.叙事要素:出示关键词: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场的位置和布置。
根据关键词找出相应的内容并批注。
3.场面描绘:大典前,入场群众。
(1)批注:朗读第4、5自然段,哪些词句表现了人们兴奋的心情?明确:老远、清早、直奔、五更天……(2)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品析。
4.举行典礼:你对典礼盛况中的哪个场面最有感触?批注体会并交流。
典礼过程:典礼开始——宣布成立——升旗仪式——鸣放礼炮——宣读公告5.体会句子: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点拨:“站起来”——独立自主;穷苦人民翻身做主人。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af8d3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f.png)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教材简析: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本课词句。
过程与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合作交流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教师适当归纳小结。
二、品读体验1、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开国大典情况)出示评价方案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表达方法。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朗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四、巩固延伸1、体会加黑词所表达的意思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开国大典新闻报道稿。
板书设计:开国大典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上,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教师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长文短讲,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自然就增加了。
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并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d98d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d.png)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学生自读第二、三部分,理清典礼的过程。
2.在整个典礼的过程中,作者着重写了毛主席的言行,这样的描写叫做正面描写。还写了群众的反应,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同桌交流一下,再向老师汇报。
二、研读文本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生读课文,标记关键词。
2.生答: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工人队伍,有农民队伍,有学校师生,有机关工作人员,有城防部队,估计总数达三十万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3.生答:课文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不仅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了开国大典的典礼流程,还深入探讨了作者在描写中的手法。特别是通过正面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侧面描写群众的反应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突出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更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性。这种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重与威严,以及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自豪。同时,通过感悟阅兵式的情况,学生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阅兵式的特点,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感悟阅兵式的情况。
学习要求:用一两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教师总结: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e7b53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69.png)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过程与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所描写的场面,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进而聚焦“阅兵式”,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自豪,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爱戴。
2.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小练笔。
给学生提供相关素材,运用本课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识记了生字词,了解了大典的盛况。
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描写了大典的哪几个场面?(板书:会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3.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那庄严、盛大的历史瞬间,到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去感受大典的盛况和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感悟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一)出示课件:读课文,哪些句子能够表现出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气氛?用波浪线画出来,并用着重号把关键词标出来,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设计意图:画出表现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句子,这是在为后面揭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奠定基础,同时,简单的批注,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具体体现。
(二)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三)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1.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第5自然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开国大典》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开国大典》优质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05617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2.png)
《开国大典》优质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
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2.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回顾课文,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指名答: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回顾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聚焦“典礼”,感受盛况过渡: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热烈、庄严的气氛。
1.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汇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①“排山倒海”是什么意思?②体会“三十万、一齐”。
A.三十万人有多少?你能想象得到吗?B.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有人指挥吗?没有人指挥,却做了相同的动作,这说明什么?C.一齐投向主席台,看谁?终于见到毛主席了,心情怎样?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激动、喜悦、热爱领袖)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过渡:文中还有没有描写人们热爱领袖的句子?(2)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①你知道这掌声想要表达什么吗?是啊,尽管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热爱领袖的心却是相同的。
②人们为什么这么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学生交流资料)③读句子,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吧!④这位当年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
他说当时他就在天安门东侧,当时他的表现是激动得眼泪流个不停,高兴得蹦啊跳啊。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b596e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6.png)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7篇)《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篇1授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课时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具准备:碟片、挂图、图片。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悟情,交流探讨,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当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我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啊!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出示挂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板书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盛况(放录像)二、品读语句,构建形象画面欣赏着这样盛大的开国大典,再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1、自主读书,读中悟情打开课本,速读课文,从中选择出你体会最深,认为最能表达人民激动、自豪的一个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
2、合作品读,点拨深化(1)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朗读,师生适当评价。
(2)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想象,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景,强化爱国之情(放录像)1、展示学生自编自办的“庆国庆”手抄小报。
2、播放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录像。
四、设问促思,升华情感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开国大典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不禁心潮起伏,那么你想说些什么?五、作业设计,拓展延伸(任选)1、我会读(有感情地品读课文)2、我会写(生字新词)3、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4、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变化,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等或写写生活中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2b472ab9f3f90f77c61b2e.png)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背国学忆伟人背《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背毛泽东诗词你有什么感觉,透过诗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去领略伟大领袖的风采,齐读课题。
2、老师写几个词,请同学们回忆课文情节进行排序(板书:会场、典礼、阅兵、游行)能否颠倒?写文章要有序。
这样写使读者看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因此,层次清楚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板书(层次清楚)二、聚焦“大典镜头”,学写法。
1、首先跟着老师走进第一个场景(会场)学习一下本课最突出的写作方法。
出示相关语段,体会点面结合的方法(所谓面是指描写场面时,要对场面进行总体概括,让读者对整体面貌有所了解。
所谓点,是对重点人物的祥细描写。
写作的过程中,既要写出总体面貌,又要有对典型人物的的细节刻画,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进行祥细描写,还要写出来这个人物的什么感情,这样才能做到点面结合,情景交融)2、出示课件,引导请同学们再次走进其他三个场景,继续学习点面结合和写出氛的写作方法。
2.交流汇报。
语段一: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2、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3、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4、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在“典礼”这么大的场景里,那个重要的“点”频繁出现,具体描写了这个点”语言、动作、神态等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人们对领袖的热爱。
语段二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们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还正确读写,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内容、重难点分析及教学媒体的应用
1、《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因为事情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精点及新课标的精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