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合集下载

浅谈对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思考

浅谈对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思考

浅谈对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思考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顶岗顶岗企业顶岗学生论文摘要:中职学校“2+1”模式的实施,无论是从饭炼学生的心智、磨练学生品质,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是从其所带来的效益来看,都是可喜、可取的。

但一种教育模式的改革,应是由全社会共同参与,而不应是仅由校,企单打独斗,更希望能把“1”做得有声有色有保障。

近几年,中等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蓬勃的发展,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成为了中职职业教育的目标。

“1+2”,“2+1”,“1+1+1”等教育模式的提出,旨在引导中职学校学生结合,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实现与就业的零对接。

本人实践"2+1”教育模式多年,觉得中职学校在“1”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下面就一些存在的现状与大家共同探讨。

1顶岗企业鱼龙混珠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完成了在校学习两年的任务后,从第三年开始就要进行顶岗实习,即是“2+1”教育模式中的“1”,到企业实习一年,锻炼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做准备。

而学校在筛选顶岗实习企业的时候,未能做到深入了解、严格把关。

对企业的运营状况、用工要求、工作、工作时间、工资待遇、规章制度等问题没有做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劳动力的复杂性,学校方面显得经验不足,学生上岗以后与企业常发生矛盾。

曾经出现某餐饮企业经营亏损,要遣散员工,但对实习学生的工资问题悬而不决,双方要闹到到劳动部门进行仲裁,才发现公司连正常的营业执照都还没办齐就匆忙开业的情况。

顶岗企业的鱼龙混珠,给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同时,顶岗岗位多数偏离学生所学的专业。

由于学生上岗时间比较集中,学校一时不能找到更多专业对口的企业,只能采取岗位填充的办法。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初探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初探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初探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高职阶段完成两年的学习,然后在职场中实习一年,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模式下,学校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习和就业的需求。

课程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实践。

课程整合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高职课程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经验的获得主要通过实验课程来实现。

而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应该通过增设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整合要强化跨学科的融合。

现实工作环境中,不同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整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实习和就业非常重要。

课程整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课程整合要关注行业需求和就业导向。

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就业导向,使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增设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职场需求和就业机会。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

课程整合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跨学科的融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关注行业需求和就业导向。

通过合理的课程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和就业准备。

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式 建 立 了 良好 的实 训 基 地 。 ③ 在 “+ ” 2 1 人才培养 方案具体实施 中 , 一个育人 环节 。 第 组 织教师加 强学 习, 解放思 想 、 转变观念 , 建立 课程知识结构体 现 “ 须, 必 够用 ” 四新 ” “ 的教 学 理 念 , 派 最 强教 师 把 好 的 质 量关 , 选 通 过教研室教研活动 , 认真研究本专业知识点 的取舍和新知识的补
关键 词 : 养模 式 产 学 结合 育 人 环 节 核 心 技 能 培
中 图分 类 号 : 6 20 G 4. 文献 标 识 码 : c DOI1 . 6 / i n 1 7 — 1 1 0 1 11 6 :03 9j s . 2 8 8 . 1 . . 9 s 6 2 0 0
近年 来 , 等 职 业 教 育完 成 了高 职 办 学 观念 上 的转 变 和人 才 高 培 养 模式 创 新 的 发 展过 程 , 这得 到 了 国家 的高 度 重 视 并 被 明 确地 列入到“ 大力发展 ” 的范畴 。它非常重要 的一点就是在产学结合 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因此 , 从某种 意义上说 , 产学结合是高职
堕 垫 宣
NO 1

T M E U A I N I E D C TO
J n a
高职 教 育 2 1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人
林金 泉 牟 明朗
摘要: 高职“+1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 的产物 , 2 ’ ’ 多年 实践取得显著成绩 , 实用性人才培养发挥积极 的作 用, 对 本文主要对高职 “ + ’ 才培养模 式实施 , 2 1人 ’ 产学结合办学理念的认识、 所取得成果 , 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 索。

评, 我系毕业生供不应求 , 就业率 始终 名列前茅 。为我院在产 学 合作的道路上积 累了成功经验 , 在我院人才培养方面取得 了可喜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为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般认为,“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高专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

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1”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两年和一年的简单叠加。

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拍,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

然而,无论是实习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大量反馈信息均表明,这种模式的培养结果并没有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即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那么,这种目前被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问题吗?如果有,又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事实往往只是学校一方情愿,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多方压力,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他与企业发展无直接相关的问题,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企业为了应付学校,节省时间和精力,只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安排在并不重要的岗位进行着重复性劳动,与学校初衷相去甚远。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摘要: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企业顶岗实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从企业用户的需求出发,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服务产业的贯通融合,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职业培训深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实现了双赢。

学院积累了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拓展了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95年10月~1998年10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学研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

第二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提出并尝试产学合作教育。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首届旅游专业(中专99级)学生在绵阳金龙宾馆毕业前的顶岗实习。

第三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案。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5月,学院在绵阳仙海会议中心召开的制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大会上,管理工程系提出了“2+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大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学院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申报旅游管理为省级试点专业并获得了批准。

对职高机械专业“2+1”模式教学的探究

对职高机械专业“2+1”模式教学的探究

对职高机械专业“2+1”模式教学的探究摘要在当前的职高机械专业教学工作中,“2+1”课程设置模式较为普遍,在第三年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实现机械教学与岗位实训的紧密结合与无缝对接,一直以来都是机械专业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当教育学生珍惜实训时机,有效整合实践资源,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之中深化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2+1”模式机械专业研究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1 当前职高“2+1”模式发展现状在职高教育中,机械专业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科目,侧重于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知识过硬、操作能力过关”。

各地职业教育普遍推广的“2+1”教育模式让学生前两年主要开展文化与机械专业知识学习,以及部分科目的实践操作,在第三年时间主要到相关专业企业实体进行实践操作锻炼,能够使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缩短学校与社会岗位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效果。

当前,虽然“2+1”教学模式在诸多职业学校运用较多,但是尚未整理出一套统一的标准,部分学校在课程改革配套方面没有同步跟进,在前两年教学中将全部的专业科目教学内容结束,第三年全部是岗位实习活动,没有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直接把学生交给企业当做员工使用,甚至对学生这一期间的学习活动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在职高教育中,包括机械专业在内的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相对偏弱一点,专业知识教学本身难度系数就比较大,本应该三年完成的专业教学内容,压缩在两年之内,对学生来讲是难上加难,加上部分学校在教学设备投入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实训器材的短缺以及专业教师的不足,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针对这样的教学状况,机械专业教学中,教师在第三学年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给企业实体一放手了事,而是应当利用学生这一实践平台,弥补前两年因为实训条件不足而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锻炼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的学习更具实效性。

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4页word文档

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4页word文档

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

5+0。

5”改革趋势的思考【主持人语】当前中职校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是“2+1”学制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应该说,“2+1”模式实施,无论是从锻炼学生的心智、磨炼学生品质,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是从校企合作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都是可取的。

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各种因素的制约,实际模式实施中1年顶岗实习大都是表现对学生“放散羊”,工学互不关联,直接影响到中职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对“2+1”教育模式改革有一种呼声:中职校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实行“2.5+0.5”学段,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年,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以0.5年为宜。

最近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中提出: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推进学制改革,全面推行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创新,用半年时间集中进行实习实训,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在校系统学习。

本期摘编一篇反思的文章,以期引起更多的理性思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2+1”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研习了“2+1”教育模式的异化与缺失,提出“2+1”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策略。

辨证审视中职校“2+1”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中职教育模式发展的趋势,明确中职教育“2.5+0.5”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2+1”教育模式的背景分析——顺应发展需要1.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结论。

就事业规模而言,大致可描述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滑坡,2000-2004年间的徘徊到2005年后的持续发展,经历了螺旋曲折的发展历程。

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职业学校规模快速增长,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经大体相当。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2+1”教育模式,它是对两年制高职的主动适应。

高职“2+1”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2+1”模式;“1+3+N”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年起,德州科技学院开始进行两年制试点改革,总体运行顺利,目前1000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实习。

根据两年制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进而提出并开始实践高职新“2+1”教育模式,下面就对高职“2+1”教育模式作探讨。

一、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1.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若干年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职业教育学术化的一次强力更正。

在这次高职两年制的改革中,应该可以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专业领域的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核心能力。

以职业特有能力即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整合成四大类,即通识课程(政治、体育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工艺性、操作性课程)、专业拓展创新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等课程),以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2.两年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两年制学制改革实践,从结果看,存在两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够高。

从统计2006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率可以看到,毕业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80%为中级证书,只有20%获得了高级证书,而技师和高级技师获证率为0。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内实施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两年高职高专的学业后,可以选择在合作院校攻读本科学位,完成三年的学习。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历水平,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议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转学适应问题。

由于学生需要在两个不同的院校进行学习,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课程安排。

这对学生来说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惑和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提供转学适应的相关支持,例如开设专门的转学适应课程,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其次,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的重叠和冲突问题。

由于两个院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学生在转学后可能会面临一些重复学习的情况,或者课程之间存在冲突,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作院校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对接和整合,确保学生不会重复学习或遗漏重要内容。

第三,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不同院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可能存在差异,合作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师资培养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合作院校之间的师资共享,使得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

此外,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和认可问题。

在学生转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评价和认可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之间对于学分的转换和认定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转学后的学分无法被完全接受。

浅析高职院校“2+1”模式项岗实习指导工作

浅析高职院校“2+1”模式项岗实习指导工作

摘要:“2+1”教育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国家教育部推行的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如何确保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实习指导工作是影响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就如何做好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2+1”教育模式顶岗实习实习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教育模式的概念,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实习。

1实习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顶岗实习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水平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实施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人才质量。

学校是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肩负着本职的教学功能,应发挥基本的教学指导与管理职能,学校如何有效的在顶岗实习各个阶段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有效性,以满足新时期地方经济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必须重视的工作。

2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常见不足2.1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情况不同,实习岗位专业知识要求多样化,目前职业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水平不一,岗位专业知识指导工作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强度大、要求高,有的教师因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对学生实习的专业知识指导实际上有名无实。

2.2有的高职院校对实习指导工作不重视,顶岗实习期间直接将学生推给了企业管理,相关的实习指导流于形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提升完全依赖企业,如果企业管理不规范,或对实习生不够重视,便极可能让学生的顶岗实习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2.3顶岗实习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由于顶岗实习人员和地点一般都较为分散,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难度增加,并且实习指导老师还有其本身应完成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加上受异地教学管理的经济条件限制,仅靠电话、QQ、邮件等简单的指导方式难以高效的保证指导质量。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初探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初探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初探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则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能力。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进行课程整合,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实践环节,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课程整合需要从教学大纲入手。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对于“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衔接。

在前两年的课程中,可以逐渐引入实践相关的案例分析、项目实施等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明确第三年实践环节的目标和要求,以便在前两年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所需的实践能力。

课程整合需要进行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教师是课程整合的关键和推动力量,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应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专业实践和项目研究,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课程整合需要进行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是课程整合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帮助学校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并定期组织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和改进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整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规划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评价参与度,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实践环节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也可以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摘要]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再用一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2+1”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具有很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办学理念,是一种从观念到操作的全面改革。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模式初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要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作为一项主要任务。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一,产学一体化。

随着企业对人才实践技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扩大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高职院校的唯一出路。

“2+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推出的一种具有较大创新性的教育改革。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再用一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那么,全新的“2+1”会带来什么根本性转变?首先,把大时间跨度的职业培训及实习实践作为传统教学计划的扩充,可以弥补部分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实验实训设备不足,克服实践课开不起来或者即使开起来了也不能紧贴本专业的最新行情的弊病。

实验实训的条件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是受资金的制约,部分院校很难做到校内实训室与企业一线技术要求的融合一致,往往是选用一些相对廉价却已经过时的设备,甚至是采用应付指标的态度,设立一些目前已经完全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项目。

浅析高职“2+1”教学模式改革

浅析高职“2+1”教学模式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学模式 ; 目 教 项 化教学
时,学校为企业和社会输送 的不仅是一个毕业 中注意学生的学 习态度等索质考核因素 。顶岗 生,更是—个有一定职业能力 的技术工人 。所 实习考核主要 由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和学校抽 以, “ + ”教学模式 比传统 教学模式更适合 查给出的成绩构成。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主要 21 现代企业 的招聘需求 。 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态 2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 - 3 度给出 ,学校应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 综合 实训阶段 的项 目化 教学没有 固定 的 并根据检查情况给出实 习成绩。 设计模式和正确答案 ,学生根据项 目 要求进行 4结论 个性化设计 , 这样有利于培养 学生 的创新能力 “ + ”教学模 式是一种适合 现代高职教 21 教 学 ,05年 进 行 毕 业 实 习 和 毕 业 设 计 ,这 种 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掘学生 的潜能 。顶岗实习 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 . 教学模式不能突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术应用 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岗位 “ 零距离”接触的机 单一性 ,对学 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 型专门人才 为根本任务 的办学特点 。而 “ + 会,拓宽了学生的专业 知识面 ,使学生有机会 培养具有很大 的促进作 用。但是 , “ + ”教 2 21 r 教学模式 ,是在三年 的高职教学 中 ,用 2 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 学模式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年完成基础理论和实践 的教学 ,用 0 . 5年综合 创业精神和创新 能力 。 41 .如何落实 0 . 5年的企业 岗位实践 实训 ,0 年顶 岗实习 ,也称 “ + . o ”教 . 5 20 +. 5 5 3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 “ + ”教学模式 21 “ + ”教 学模式实施 的关键在于如何落 21 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应 “ + ”教学模 式的实 质是高职教 学模 式 实 0 年 的企业 岗位实践。学校应与当地某些 21 . 5 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原 的变革 ,它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企业建立一种长期 、稳定、友好的实习合作关 31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 发挥学生主观能 系 ,是实施 “ + ”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 。否 . 则, 更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 中 21 的 重要 性 。 动 性 则 , . 年的企业 岗位实践将流于形式 。 O 5 “ + ”教学模式 改革的意义 在于它改变 21 “ + ”教学模式 的实施应 以学 生为 主体 , 21 42 .教学项 目设计应科学可行 了 “ 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模式 ,改变了注重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 在综合实 综合实训 阶段的教 学项 目设计应科学 可 论的学习 和研究 【,更加突 出了高职 “ 中 训中, l 】 学 教师只提供项 目的框架 和参考材料 。 对具 行 。教学项 目 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能 干、干 中学 ”的教学特点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 体 的实训方法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可根据教师 力训练与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衔接 。以及学生 的培养 ,为学生营造了仿工厂的学习环境 , 建 提 出的要求和提供 的资料 , 搜索文献、 寻找方法 职业能力 的提升。因此 ,教学项 目的设计 , 应 立 了一种循序渐进的从校 园到岗位的学习和适 和设计方案等 , 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教师对 当是慎重 的、集思广益 的 日 。 应过程 , 为培养学生 的岗位角色意识 。为学生 学生的设计进行把关 , 指出不足与遗漏r z l 。这种 4 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 3 提前进入 岗位角色创造 了条件 , 并适应了现代 项 目 化教学 , 了学生对教 师的依赖 , 减少 培养了 “ + 教学模式 不但要求教 师有着坚实 21 企业 的招 聘 特 点 。 他们独立思考、 独立操作的能力 , 充分发掘了学 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样才 2 “ + ”教学模式 的特点 21 生的潜能 ,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 可 以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 21学习环境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并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能力 的全面发展 ,就业能 题 P . l 。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 比较缺乏 在 “ + ”教学模式 的实施 中,学生的学 力大大提 高。 21 实践经验 的硕士研究生 ,所以学校应加强对 教 习环境是渐渐过渡的 ,从教室到实验室 ,再到 3 . 论 教学 与实 践 教 学 相 融合 2理 师 的培训 ,培养 真正 的 “ 双师型 ”教师 。另 综合 实训室 ,再 到实 习岗位 ,最 后到工作 岗 在 “+ ”教学模式 的实施过程 中,根据 外 ,如果学校没有配套的硬件教学设施。 “ + 21 2 位 ,而教师的教学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 ,从单 高职教学的特点 ,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 。 l ”教学模式也只是纸上谈兵 。 地讲到边讲边演示 ,再到边做边指导 , 最后 项 目的开展是一个 “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后深 参 考 文献 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学习环境和教 化理论 ,再指导下一次实践”的过程 ,是一 … 王 懿. 1 浅谈 高职教 育职 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 学 形式 的不 断 变化 ,有 利 于 调动 学 生 的学 习 兴 个 “ 中干 ,干 中学”的过程 ,也是—个将理 式 Ⅲ . t. 场 ,2 0 ,4 学 N- 广 t 08 . 趣,提高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 的岗位 论与实践相统 一的过 程。在项 目开 展的过程 【]汤晓 ,朱建华.“ 目化教学”在 高职教 学 2 项 实践能力 、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 中 ,教 师应 适 当对 理 论知 识 进 行 拓 展 。开 阔学 改革 实践 中的探 索 . 考试周刊 ,2 0 。3 . 08 1 22 加 强 调 学 生职 业 能 力 的 培养 .更 生 的知识 面,避免理论 的片面化和局限性 。 【】洪霄,付彬 ,李涤非. 3 高职院校项 目化教 学 、 “ + ”教 学模 式下 ,学生有 1 岗位实 21 年 3 建立科学合理 的考核体系 . 3 探 讨 m . 国成 人 教 育 ,2 0 ,6 中 08 . 践能力强化培养。在综合实训阶段,以职业能 科 学合理 的考核应做 到对学生 全面 、合 作者简介:贾朱植 (9 8 ),女 。满族 。 17 ~ 力为主线 ,以就业岗位群与就业 岗位要求为导 理 的评价。 “ + ”教学模式 的考 核方式主要 辽宁鞍 山人 ,辽宁科技 大学高等职业技 术学院 21 向,进行项 目化教学 ,这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 采取理论考核、项 目考核和顶岗实 习考核三方 讲 师 .硕 士 。 模拟工厂或车间的环境 ,学生扮演 ‘ 目负责 面。理论考核主要采取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 ‘ 项 本 文 为 辽 宁省 教 育 科 学 “ 十一 五 ”规 划 人” “ 目工程师”等角色 ,使学生成为学 等形式 ,考试难度要适当 ,范围要全面 。项 目 立项课题 《 、 项 生产过程 自动化专业职业 能力培养 习 的主 体 ,充分 发 掘 了 学 生 的学 习 主动 性 和 积 考核是在项 目实施完毕后,每个项 目组会得 到 的课程标准》 ( 课题编号 :J o DB 4 )的阶 G 8 o8 极性 。在顶岗实习阶段 ,已经与企业签订就业 该项 目的成绩 。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教师给予 段 性 研 究成 果 。 协议的学生可以到就业单 位实习 ,其他学生可 的成绩 ;学生小组 的自评成绩 ;若现场教学 , 以到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这样 ,为 还需有专家评价的成绩 。项 目的实施过程 ,是 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提供 了提前适应本企业环 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根据项 目的设 计方案 、 境 的 机会 ,为 没有 签 订 就 业 协议 的学 生 提 供 了 实现方法 、操作步骤、涉及 内容 多少 等因素 , 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岗位学习环境 。在学生毕业 可以制定不同的得分权重。同时 , 在考核过程

浅析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

理 ,学生的实习成果考核无法有效评价 。最后是企业与学校两个主体之 间的利益不 能均衡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 ,而学校想要的是学生未来 的职业发展 。二者之间的利益点不同 ,不能达成长久的合作关 系,“ 2+ 1 ” 恐 难 以持 久 进 行 。 三 、优化构建 “ 2+1 ”教学模式的建议 1 、未来 的高职学校 “ 2 + 1 ”教学模式首 先需要 明确 以培养学生综 合能力为 目 标 ,在帮助提高学生就业率 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终生学 习 的能力。即要注意学生的 当前职业能力 的锻炼 ,也要让学生做好个人未 来职业生涯规划 ,所 以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科学安排 ,让学生不仅掌握 本学科知识 ,更要强调对从业技能的掌握 ,提升学生对本专业和未来工 作的兴趣 , 提高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为确保 “ 2+ 1 ”人才培育模式 能在 学生最后一年 岗位实习的时候能顺利实施 ,学校应该从入学时就加强这 方面的宣传教育 ,从转变学生思想观念人手 。在学校管理上也应该适度 引入企业 管理理念 ,避免学生出现不适应 的状况 。同时 ,为 了确保实 习 的质量 ,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应该做好思想引导 、管理沟通等工作 ,严 格企业实习的评价考核 ,确保实习学生不会 出现厌烦 、旷工 、迟到早退 等违反企业规章纪律的现象 ,使学生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意识形成 。 2 、高职教育 “ 2+ 1 ”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利于企业 、学生和学校 的 , 要加大对该教学培养模式 的宣传 ,提高学生特别是企业的认识 ,得 到企 业的大力支持,通过舆论宣传 、政府社会支持等手段 ,提高企业在参与 “ 2+1 ”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同时建立一 套切实可行 的机制 ,保障校企 双方能互 惠互利 ,学校根 据企 业需求 和专业 、职业特 点 ,调整 教学安 排 ,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 ,为企业提供优 秀的实 习大学生源 。政府也 可以 对实行 “ 校企合作” 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通过政府 或者第三方机构审 计监督校企合作 ,提高合作质量。 3 、学生对企业实习反响不强烈 的另一个重 要原 因就是企 业提供 的 岗位或者不合专业所学 ,或者只是一个 简单劳力 岗位 ,学生无法通过实 习来提升 自我能力 ,因此积极性不高。针对此种情况 ,学校应该严格考 察企业所 提供 的实 习岗位 ,保证实习岗位是专业的主干 ,让学生把所学 知识与实际结合 ,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检验教学成果 ,培养合格人 才。在校内课堂教学时 ,应与时俱进 ,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论知识 ,确 保学生学有所用 。最后就是学生实习应 与之后 的就业相 结合。 “ 2+1 ” 人才培养就是为 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成 功率和就业质量 ,实习应该是就业 的演练 ,学生在实 习期 间能 得到锻 炼 ,为顺 利找 到合适 的工作 提供机 会。( 作者单位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后MOOC时代高职院校“2+1”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后MOOC时代高职院校“2+1”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体, 创造 性地 将课 程 内容 、 教育技术 、 教 师、 学 生、 教学 资源和 教学 环境 等 要 素有机 地 集 成在 一起 , 开展 智慧 学 习与智 慧教
年在 企 业 进行 顶 岗实 习。 该 模 式 突破 了学 科模 式 的框 架 ,
将专 业与 产业 岗位 对 接 、 教 学 过程 与 生 产 过程 对 接 、 专 业课
( 一) 高职 “ 2 + 1 ” 人 才培养 模 式 。《 国务 院关 于 大力 发 展
职 业 教育 的决 定 》中阐 释了 “ 2 + 1 ”教育 模 式 的概 念 , 即高 职 人 才 培养 的三年 时 间中, 有两年 在 校 进 行 理论 和 操 作学 习 ,

在 当今智 能 时代 数字 技术 的支持 下, 以视频 作 为主要 载
师资和 设备 进行 请教 学 习和操 作 练习等。 表1 中根 据 近几 年学
生顶 岗企业分类 , 列 出了5 门上 网课 程 , 每 门课 程均 针对不 同的
使得M 0 0 C 由完全 自 主学习向混合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转变;
同时, M 0 0 C 平 台的发展 呈现 多元 多样化趋 势, 平 台功能也不再 受 限制 于传统 的M 0 0 C 平 台模 式 , 不断 地进 行着 调整和创 新 ;
并且 随着 线上在 线教育模 式越 来 越多样 化 , M0 0C 平 台上很 多
工作 岗位设 置 , 学生可 以根 据 自 己的实 际需求 , 选 择 相关课 程
进行 学 习, 完成相应 的学分 要求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课 程 内容 的制作 上尽量 短 小而 精致 , 把握 高 职学 生 的 基 础特点 , 将 整门课 程 内容进 行分 割 , 选 择能 让学 生 自己看得 懂 学得 会 的, 不需要在 课堂 听老师讲 授传授 的知识 点、 重点 内 容进 行线 上传输 , 每 个教 学视 频都 针对 一个 特定 的问题 , 用时 1 0 — 2 0 分钟 , 尽量做 到有书 写、 有讲解 、 有仿真 或现 象演 示 , 使 该 门课 程 的学 习任务 既可 以当作岗位实 习之余 的知 识补充 , 也

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与管理“2+1”模式的研究

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与管理“2+1”模式的研究

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与管理“2+1”模式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与管理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高职学生是我国未来的社会主力军,他们的德育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和发展。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方式单一等。

急需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素质。

“2+1”模式是近年来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被广泛提及的一种教育模式。

该模式通过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资源整合,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学生德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通过对“2+1”模式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该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德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于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与管理“2+1”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与管理“2+1”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2+1”模式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研究,可以完善现有德育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鲜劳动力,其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借助“2+1”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2. 正文2.1 “2+1”模式的理论框架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德育教育,实现双向发展。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与专业学习相分离,导致学生对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之间存在隔阂。

而“2+1”模式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在专业学习中渗透道德教育内容,促使学生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

浅谈高职院校21教学

浅谈高职院校21教学

浅谈高职院校2+1教学摘要: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加强能力培养,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2+1”教学改革是指学生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实习。

较好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关键词:高职院校;“2+1”教学;就业高职院校能否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应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自身发展特色,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着力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以“2+1”为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 “2+1”培养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1.1明确培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

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的基础。

长久以来,由于社会上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偏见,再加上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对较差。

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强,岗位要求操作性和技术性强,因此,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目标定位为具备一定管理知识背景的技能型人才,为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时都不能偏离培养目标。

1.2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适应“2+1”教学模式,必须改传统单向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方式,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2+1”教育模式,它是对两年制高职的主动适应。

高职“2+1”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2+1”模式;“1+3+N”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6年起,德州科技学院开始进行两年制试点改革,总体运行顺利,目前1000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实习。

根据两年制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进而提出并开始实践高职新“2+1”教育模式,下面就对高职“2+1”教育模式作探讨。

一、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1.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若干年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职业教育学术化的一次强力更正。

在这次高职两年制的改革中,应该可以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专业领域的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核心能力。

以职业特有能力即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整合成四大类,即通识课程(政治、体育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工艺性、操作性课程)、专业拓展创新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等课程),以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2.两年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两年制学制改革实践,从结果看,存在两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够高。

从统计2006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率可以看到,毕业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80%为中级证书,只有20%获得了高级证书,而技师和高级技师获证率为0。

第二,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还不够强。

面对职业市场和未来的职业变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和迁移能力还需继续加强。

二、高职“2+1”模式的提出
针对两年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对高职教育使命的再思考,学院提出了“2+1”教育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现场实习。

“2+1”模式再结合我校所提出的“1+3+N”人才培养模式相,即在完成两年制高职学历教育(或相当于高职学历)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项目的培训,“1”可以是一个综合培训包。

既可以是面向具
体岗位的订单培训、提升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可以是关键能力的培训或其他继续教育的培训。

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内容和培训的时间跨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设定。

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下的思考:
首先,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探求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技能与企业相关岗位群职业要求的零距离适应,探求学历教育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打通学校与企业间人才供需的隔离带,引入企业的内容,通过培训的方式,完成对人才的培养,把实训做实,使高职毕业生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转变,实现高职学生具备动态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尤其是我国现在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使高职院校承载了重要的人才培养使命,“2+1”模式是对构建新型高职教育体系和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探索。

三、“2+1”教育模式与“1+3+N”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的运作方式
1、总的模式。

“2+1”模式总的运作方式是以两年制高职教育为基础,通过专项培训或综合培训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操作方式。

“2+1”教育模式的操作方式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两年制高职毕业+直接培训,另一类是为具有两年制高职学历或同等及以上学历的社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培训。

现在具体构想了四种操作方式:(1)两年制高职毕业生直接培训。

在招生时直接注明为新“2+1”教育模式,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此种模式,其培养方案是两年制方案与培训内容的融合,“2+1”是一个整体。

(2)两年制高职毕业十自愿培训。

(3)同等及以上学历+脱产培训。

(4)两年制高职毕业(同等及以上学历)+边工作、边培训。

四、“2+1”教育模式培养方案的设计
“2+1”教育模式培养方案的设计包括两部分:第一,在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与高职后培训项目的衔接,要着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全部具备中级职业资格认证或部分高级职业资格认证的能力.针对性包含两方面,一是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弱项设计,二是针对职业市场的需求设计,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实现企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五、高职“2+1”教育模式的考核方式
“2+1”教育模式的考核方式包括两部分,一是两年制高职学历教育的考核,二是培训项目的考核。

1.两年制高职学历教育的考核。

随着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实践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多样性发展的局面,但总的原则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2)采取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考核方
法。

根据专业考试课程的特点,(3)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核。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将“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及“外语应用”八种能力列为我国劳动者为应对现有的职业岗位和未来的职业变动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培训项目的考核。

直接“2+1”模式的项目考核完全按照两年制的考核办法执行,最后考取高级职业资格或等级(国家二级)证书;分段“2+1”模式采取资格审查+高职后培训项目内容单科结业+综合项目高级职业资格认证。

各个专业的各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

参考文献:
[1]单嵩麟,张成铭,王武林,翟向阳.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 12号文件)[Z].2004-9-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