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的哲学革命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和文化
上的变革,受到启发的哲学家康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分别代表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方面。
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境界的提升。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流派。
这种关注人类理性的思潮,带动了人们对常识和权威的质疑,推动了现代思想的发展。
哥白尼则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推翻了以往地心说的常识,引发了天文学和科学思想上的变革。
这种科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验,推崇知识的实证和验证,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思潮的开始和发展。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对康德的评价
对康德的评价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哲学和道德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的思想体系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康德革命”,他的评价在学术界广泛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评价,探讨他的贡献和限制。
首先,康德的哲学思想在伦理学和认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伦理学方面,康德提出了“德行的目的论”,强调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以理性的原则为基础,而不是基于欲望和情感。
这一观点引发了对道德普遍性的深入思考,对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以其“先验知识”的理论而闻名。
他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不仅仅是通过经验获得的,还有一部分知识是先验的,是基于我们的认识结构和理性的。
这一观点对于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后续哲学家对认识的本质和限制的深入探讨。
其次,康德的思想对于道德和政治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了“人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的原则,强调每个人都应被视为具有尊严和自主性的个体。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人权理论和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康德的批判哲学对于解决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于纯粹理性的界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于知识的可能性和限制进行了严谨的分析。
他的批判哲学不仅仅关注知识的问题,还关注伦理、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的问题,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然而,康德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他的道德理论强调普遍性和自律性,但对于道德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指导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这导致了对康德道德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受到了质疑。
其次,康德的先验知识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仅仅依赖于理性,而是受到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些批评认为康德的先验知识理论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
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身,其核心就是实体的存在;根据本体论的观点,本体论所研究的本体也是存在、有。所以,形而上学的对象和本体论的对象是相通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是相通的。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说形而上学的意义是求真与求善的统一,但从实质上和从形而上学的发展史上看,形而上学的求善体现在求真之中,形而上学的意义主要表现为或者干脆不如说就是求真,具体地(也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在直观的基础上,用理性演绎的逻辑方法去认识实体、寻求关于实体的绝对真理,其结果或目的是使形而上学成为具有绝对确定知识的科学之科学,成为科学的女王;这种目的达到了,求善的目的也就自然达
二、康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针对形而上学的危机,特别是休谟怀疑论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威胁和否定,康德指出,休谟的因果性理论把传统所谓的客观必然性证明为一种来自观察的心理习惯,这就等于说没有,也不可能有形而上学这样的东西(《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他承认说, 休谟的揭示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同上书,第9页)。但他反对因噎废食的办法, 主张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同上书,第16页),并且这种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同上书,第168页)。这科学不是或然的,而是普遍必然的。
察,而没有将人看作以全面的(认识的、实践的、情感的)方式能动地统一客体于自身之中的主体。因此,近代形而上学仍然不能找到真正确证客观世界本体的中介,最终陷入了独断论。只有一种真正立足于人本身(而不是立足于人的一项能力)的人类学,才能完成主体向客体、思维向存在、现象向本体的飞跃。这正是康德哲学所指向的方向。
从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看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
高清 海教授 曾说 过 : 要走 出传统 哲学 观念 , “ 最根 本 的是 要转 换 哲学 的思 维 方式 。哲 学 的根 本 意识 就 体现 在它 为人们 提供 的思 维方式 之 中。一 种新哲 学 , 提供 一种新 的思 维方式 , 意味着 为人 们开 拓 了一 个 就
新视 野 、{ 了一 个新 世界 。思 维方 式 的转 变 是根 本 性 的转 变 。 在 这 一 点上 , 开 ”J 一道 数 学 智 力游 戏 给 了 我有 益 的启示 : 道数 学智力 游 戏要求 用六 根火柴 棒 组成 四个等 边 j角 形 , 常 理 , 们首 先 想 到在 平 面 这 按 我 中去解 决 , 经过 努力 , 但 终不 能在 平面 中解决 这一 问题 , 如果 我们试 图转 换一 下思 维方式 , 将它 放在 空间 中 来 考察 , 看能 否寻求 解 答 , 结果 我们 惊异 地发 现 , 平 面 中不 能解决 的 问题经 过转换 到空 问 中之 后 , 一 问 在 这 题便 迎 刃而解 了。可见 思维方 式 的转换 在这 里起 了大 作用 。正如 有人 说 过 : 想 史 上 的每 一 次大 的进 步 思 都是 由于转换 思维或 思 维方式 的结 果 。本文试 图从 康德 “ 白尼式 的革命 ” 哥 看哲 学思 维方 式 的特 质 。
的, 因此 他 的哲学 的任 务就是 要 寻求普 遍必然 性 的东西 在什 么地方 。他 的答 案是 : 具有 普遍必 然性 的规律
不 存在 于外 在世界 , 而是 认识 主体 给予 自然界 的 , 在感性 中是 时 间和空 间 , 知性 中是 十二个 范畴 , 德 的 在 康
先 验哲学 所蕴 涵 的“ 白尼式革 命 ” 哥 从根本 上 改变 了人类 的思 维方式 , 如他在 《 正 纯粹 理性 批判 》 二 版序 第
康德哲学总结
1简述康德提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主要原因,基本内容和主要影响主要原因: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是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
当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为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且极大地推进了认识论的发展。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
早期近代哲学家们为了解释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和范围等认识论问题而分成了两大派别,这就是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
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结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于是在认识论问题上,这两派哲学家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他们的片面性则决定了谁也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休谟的怀疑论就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
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
休谟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
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
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不同了。
由于关于事实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
由此可见,经验论的理想固然破灭了,唯理论的理想也一样陷入了困境:唯理论试图从理性固有的一些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而休谟却证明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一)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一)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康德是德国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思想革命,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
这种革命的核心是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列举并解释这些名词。
1. 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式革命是指康德推崇的一种认识方式,它以哥白尼为代表,表示思维的一种转变,即从以往的通过直观经验来认识世界,转向通过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
这种革命对于哲学、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指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包括感知、思维、判断、想象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提出了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综合认识能力,即“纯粹理性”,人类可以通过这种认识能力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3. 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指人类思维能力中与经验无关的部分,它包含了形式、结构等普遍的思维方式。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认为人类具有纯粹理性,通过纯粹理性可以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本质。
4. 理性理性是指人类的思考和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和机制,包括逻辑推理、判断能力、批判思维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强调理性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思维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5. 经验经验是指人类通过感知和观察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认为经验是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但同时也强调经验的局限性,主张通过纯粹理性来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普遍性。
6. 物自体物自体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即事物存在于自身独立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能直接认识物自体,只能通过经验和纯粹理性的结合,间接地去认识物自体。
7. 现象现象是指事物在我们感知和认识中所呈现的表象,即我们所能观察到和感知到的外部形态和特征。
康德认为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认识事物,而不能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属性。
康德哲学简述
康德哲学简述康德哲学简述引言西方哲学向来是以理性作为基础的,只是理性的表达方式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从西方哲学史的阶段来看,从公元前6世纪到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时期被称为古代哲学,或称作古希腊哲学;从公元2世纪教父哲学登上历史舞台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这一时期被称作中古哲学,或称作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时期被称作是近代哲学。
古代哲学的理性是一种关于宇宙的思辨,这一时期的哲学普遍探讨的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中古哲学的理性则是转变为信仰的助手、论证上帝存在的根据,这一时期基督教发展壮大,理性成了连接哲学与宗教的工具;近代哲学的理性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迅猛发展这一社会背景的影响成为了一种科学精神,这一时期的哲学探究的是思维与存在的认识论的问题。
西方哲学发轫于古希腊,为以后的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是这一时期的哲学毕竟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而显得朴素;中世纪的哲学则是成了“神学的婢女”,可以说在整个黑暗的中世纪,哲学是被紧紧的钳在基督教的笼子中而畸形发展的;从20世纪到现在,哲学步入了现代阶段,虽然哲学的发展呈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但并没有树立起任何一座高峰,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哲学家的研究大多基于以往哲学家的理论,在体系上并无多少新的创建。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与它相临的近代哲学因为锋芒太盛而显得现代哲学略有些平淡。
近代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高潮,不仅前无古人能超越而且至今也后无来者可以打破这种局面。
近代哲学冲破宗教的束缚,一方面全面地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很多古代、中古哲学留下的问题。
最为重要的,近代哲学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一种新的研究角度,是之后的哲学家无出其右沿用至今。
按照哲学形态的不同特征,近代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经验论与唯理论时期、法国哲学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以及黑格尔后哲学,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近代哲学的特征。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的内涵及其现代启示
在 康 德 “ 遍 立 法 ” “ 是 目的” “ 志 普 、 人 、 意
自律 ” 的道 德 法则 中 ,揭示 了人 之所 以为 人 的根
人 之 所 愿 望 的 、至 少 是 可 能愿 望 的 另一 目的 的手
的道 德 哲 学 在 近 现 代 西 方 思 想 界 始 终 占有 特 别 重
要 的地 位 。康 德 认 为 ,人 在 道 德 上 是 自主 的 ,人
的行 为 虽 然 受 客 观 因 果 的 限 制 ,但 是 人 之 所 以成
J OURNA OF F I NS I UT OC AL S UJAN I T T E OFS I I M
No5 2 09 . 0 s ra No 4 e i l .7
浅析康德厘德 哲学昀 内涵 及其 坝代启示
张 耀 3
普遍性 。
无 条件 的 ,即绝 对 的善 。相 对 的 善 是 为 了达 到 善 以外 的 目的 ,绝 对 的善 以 自身 为 目的 ,要 求 人 们 为 了 善而 善 。 “ 良意 志 ,并 不 因 它 所 促 成 的事 善
收 稿 日期 :20 - 8 2 09 0- 6
基金项 目:2 0 0 9年度福建省 党校 系统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研 究基地课题
一
、
对 康德 道德 哲学 的阐释
段 。定 言 命 令 ,即 绝 对 命 令则 把 行 为 本 身 看 作 是 自为地 客 观 必 然 的 ,和 另 外 目的无 关 。 假 言 命 ”
令 是 为 了其 他 目的 而 做某 事 ,是 有 条 件 的 。而 定
( 一) 关 于善 良意 志 、责任 、规 律 的先验 性 康 德从 道 德 动机 着 手 ,认 为人 们 行 为 的道 德 与否 ,只能 从 行 为 的 动 机 来 考 察 判 断 ,决 不 能 掺 杂情 感 的爱 好 、同情 等 因素 以及 对 行 为 效 果 的任
浅析康德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
浅析康德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康德的历史观念仍然带有浓烈的自然权利哲学的残余,他生活的时代恰好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种强烈的时代意识促使康德去仔细思考当然是通过哲学的力式历史的本质意义因此他的历史首先是一种反思的历史,即凸显哲学功能的历史观这种观点的基本前提就是历史的可塑性各种人为的活动,汇聚在历史的大潮流中,最后各种小自觉的行为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康德对于历史的乐观主义态度是自然权利学说在历史哲学中的具体反映如果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成为一种进步力量,那么,康德对于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度就是正确的当然,从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来看,人类正如康德所言: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有幼稚的罪恶和毁火欲所交织成的但是,这并小意味着康德对于人类已彻底绝望相反在普遍的历史观念下,康德通过命题的推导,指出了人类进步的具体路径这就说明了康德并没有绝望,他只是希望在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或者规划下,人类能够走上一条通往永久和平并实现自身完美性的康庄大道。
1启蒙主义与个体价值康德的历史哲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康德哲学正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启蒙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承认并尊重人的价值,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个体的独立性在历史运动中日益彰显出来一个多世纪后,人与神的地位之争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已经画上了一个体庄符但是人的价值一日突现,他就急需要通过各种实践行为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康德在对启蒙运动的思考中,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究竟是否具各充足的理性来完成自身的历史任务康德继续从自然权利论出发,指出了人具各的自然票赋会促使其行为合乎自然的目的人类能够走出自然状态已经说明了,对于自然的认知使人类反思了原始状态的野蛮性进入刹_会状态即是进入到文明状态中,而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状态转换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个体理性的出现理性引领人类走出荒野林莽,走入了村庄和城镇,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发展,对康德而言,理性在其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小但,个体价值借由理性的引导在历史上第一次展现出来,而且人类历史也有充分的证据去证明,理性推动历史进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康德亲身经历的启蒙运动,人类的个体价值在此实现了再一次的飞越,这场运动将中世纪的宗教神权掀翻在地,给予人以崇高的地位在康德看来这正是人类第一次接收了理性的引领,从而为成为公民提供了精神前提和思想基础。
康德的哲学革命与先验自由观
当时 占统 治地位 的宇 宙 不 变论 , 立 了关 于天 体起 创
收 稿 日期 :0 l— 3— 0 21 O 2
作 者 简介 : 福 岩 ( 98一) 男 , 宁辽 阳人 , 阳 师范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学 院教 授 , 士 , 究方 向为 社 会 政 治哲 学 和 马 克 思主 义 哲 学 。 李 16 , 辽 沈 博 研
武 陵学 刊
第3 6
康德 的 哲学 革 命 与先验 自由观
孥福 老
( 阳 师 范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学 院 , 宁 沈 阳 10 3 沈 辽 0 4) 1
摘
要 : 康 德 开 创 了理 性 的 、 判 的哲 学革 命 体 系。 “ 批 前批 判 时期 ” 康德 的哲 学革命 首 先是 在 自然 科 学领 域 ,
他学会 了尊重人 , 梭 的画像 成 了他 工 作 室里 惟 一 卢 的装饰 品 。康德 认为 , 顿完成 了外界 自然 的科学 , 牛 卢梭完成 了人 的内在宇宙 的科学 。卢梭使 康德认识 到, 哲学不 是知识 而是 比知识 更高 的道德 实践 , 这才 是 形而上学 的本体 。
康 德 的哲学 革 命 首 先 是在 自然科 学 领 域 进 行 的, 最重 要 的贡献是 打破 了 当时 占统 治地 位 的僵 化 自然观 。在 17 7 0年 前 的 “ 批 判 时期 ” 他 最 主 要 前 , 从 事 自然科学 的研究 。当时欧洲 乃至整 个世界 的 自 然科学研 究领域 , 顿经 典 力学 的思维 方 式居 于 主 牛 导地 位 , 牛顿也 自然成 为 了康 德 自然 科 学研 究 的典
行 的哲学革命蕴含着社 会政 治革命 的巨大能量, 具有崇高境界。
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一)康德问题的形成(the shaping of Kant’s problem)康德使哲学产生了革命,导致康德的心灵产生这个革命的是他对一个问题的关注:即:“the philosophy of his day could not deal with successfully or adequately.”他的问题由他最著名的一句话表述出来: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 e…the starry heaven above and moral law within.对康德来说,星星密布的天空会提醒人们:世界正如牛顿、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由运动物体构成的系统(world is a system of bodies in motion)。
其间,每一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确定原因。
而同时,所有的人都有道德责任感(sense of moral duty)。
这就意味着,人不像自然界的其它事物服从于自然,人是有行为的自由的。
问题就在于,如何来调解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情。
一方面,一切事情都是必然性的产物;另一方面,在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自由。
当康德考察科学思想的趋势时,他发现了其中有一个企图,即把现实中的一切人性都包含在一个机械模型里,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统一机械装置的部分的一切事件,都可以用因果律来加以解释,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取消对某些不适用于这种方法的因素的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把知识限定在现实的感觉经验领域,限定在对这些经验的归纳概括上。
通过寻求这种方法,科学无须也不能说明自由、上帝等概念。
康德对科学知识成功和不断进步的印象极为深刻。
在康德看来,牛顿物理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当时哲学的充分性提出了几个问题。
当时的哲学传统是大陆唯理论(Continental Rationalism )和英国经验论(British Empiricism)。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三大批判哲学的人文主义倾向伊曼努尔·康德在西方哲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康德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伟大的改革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郑昕先生说过:“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①而在康德的众多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三大批评哲学。
康德在他的三大批评哲学中,围绕“理性批判”提出各类哲学问题,他的理性批判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运用理性对思想行为进行是非的批评判断,而是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客观地考察和反思。
这就让康德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纯理性主义者,然而除了理性之外,康德依然是一个充满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者,本文我将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中对其涵盖的人文主义倾向加以评论。
康德的一生都过着一种平淡的学者生活,以教书谋取生存,他一生都居住在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小城里,仅有一次离开故乡哥尼斯堡,到附近其他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的著作却表达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道德实践的探索。
在大学里担任哲学老师时,据说他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懂得哲学教育不是教哲学,而是传授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不带成见的批判性思维。
②康德对哲学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接受性的认识,在我看来,他的教育方式正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言的一种“知性”,一种思考性的认识能力,在哲学教育方式上,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据说慕名而来上康德哲学课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当时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他的教学魅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特殊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康德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在他的哲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知识,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思考、对自己思想更深刻地探求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
在康德的教学方式上,他以一种极具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以先进的引导式人文教育带领学生走进哲学这扇知识的大门。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汪光宇09724126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思想主张:人非工具,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可知论者,他调和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矛盾,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的理性无法认识,人又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不被动消极的面对世界,而是运用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也可以看出康德极大的调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怀疑主义者休谟对自然科学的摧毁他拯救了自然科学,也打破了大陆独断论的机械论。
但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当人类的理性企图去认识物自体是就会导致幻想和二律背反。
他在这里限制了人类的理性,为宗教留下了地盘!康德思想的简单评价一、何谓“启蒙”,何谓“成熟”?“自由”乃是“自己”。
一切出于“自己”,又回归于“自己”。
“启蒙”精神,乃是“理性”精神,“自己”精神,“自由”精神,乃是“摆脱”“外在”支配,“自己”当家作主的“自主”精神。
所谓“外在”,乃是“它者”,包括了“人-他人”和“事-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支配;“摆脱”一切羁绊,也是“自由”的基本意义。
所以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
“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
康德的历史哲学
事实上,很难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划出截然地分界线 来,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本能的产物。幸福感恰恰是以 那种动物性的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为基础的。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的人,很难有多少幸福感。大自然不会作劳 而无功的事,生物因某种需要进化出的某些器官必然 是为了某种功能而有的。但是不止于此,这个器官除 了这种特殊需要而外,往往还有一些剩余的功能,这 些功能可能暂时无用,甚至是自身的某种妨碍,但也 许有一天这种剩余功能就会变成必要的了。没有这种 功能的生物在生存中就会处于劣势。
第二十二页,共71页。
命题六,这个(建立公民社会的)问题既是最困 难的问题,同时又是最后才能被人类解决的问题 。
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希望有一条法律来规定 所有人的自有界限,以便大家可以和睦相处, 但是他身上自私自利的动物的倾向性又诱使他 要把自己除外,这就需要一个主人,迫使他去 服从一个可以使人人都可以自由的普遍的有效 的意志。但是这样的主人只能在人类中去寻找 ,无论是一个人或者是为此选出的若干人组成 的集体也好,他们都具有人类特有的弱点,具 有那种动物性,其中每一个人,当其没有另一 个领导者对他行使有效权力的时候,是倾向于 滥用自己的自由。
第二十三页,共71页。
康德说,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不 可能的。大自然向我们所提出的,只是向这 一观念的接近而已。但是康德认为,人类在 经历了多次徒劳无功的尝试以后,可以获得 对一部可能的宪法的性质的正确理解,有了 经历许多世事的磨练的伟大经验,具有准备 接受这一问题的善意,从而使这一问题获得 最终解决。
• 唯物主义:机械论 • 唯心主义:目的论 • 马克思主义:综合了机械论与目的论
第六页,共71页。
• 他的前提是他的人类学,他在《实用人 类学》里指出,人具有自我意识,使他能够 无限地提升到一切其他的生命存在物之上。 人具有自我认知与认识能力。具有自我意识 的人首先是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包括三种 狂妄:理性的狂妄,鉴赏的狂妄和实践利益 的狂妄。与这种狂妄的个人主义相对立,人 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类的共同体中,因此,共 同体中具有同样个人主义倾向的其他人限制 了他的狂妄,他必须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世界 公民,从这里开始了康德的人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康德的哲学革命
摘要:本论文的论述核心是在康德区分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对康德在认
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与在本体论问题上的研究思路的转向进行探究,突出地强调了他的理
性主义道德学说在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一总体性的把握。
关键词:理性哥白尼革命本体论
康德的哲学革命是从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考察开始的,通常称为“批判哲学”。
康德之前,洛克和休谟都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人类理智进行过批判考察。
但是,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经验论者。
因为他对理性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理性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发扬,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批判。
而不像经验论者那样是消极性、破坏性的。
一、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认为,任何经验都是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那么解决这一关系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象使概念可能,另一种是概念使对象可能。
但是,康德否认了第一种可能性。
同时,康德还发现任何个人的经验的认识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偶然的、有限的。
这类经验不可能从其对象或内容方面提供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知识。
所以康德认为,我们只有从概念使对象可能来研究人的认识。
这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从认识形式来分析经验的客观性。
康德把心灵从其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称为知性。
康德认为,在知性中,并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概念才是人的思维的根据。
康德将这种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概念称为范畴。
按照康德的思路,范畴是在经验知识之中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前条件。
正是范畴使得经验具有了客观有效性。
这就从哲学上回答了康德认识论“哥白尼革命”的可能性问题。
因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作出了一个著名的类比,把他在哲学中提出的新的思维模式与哥白尼在天文学中提出的新学说相类比。
他认为,在提出“客体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这一立场时,他正“沿着与哥白尼假设同样的路线前进”。
可以把经验的明显特征归属于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经验对象。
此外,哥白尼命题只是一个假说,康德则宣称,他通过考察直观形式和范畴的本性已经无可置疑的论证了他的命题。
康德将他的这一思维模式的转变称为“哥白尼革命”。
可以看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主义认识论。
康德力图消除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所说主体、自我的个体心理成分,赋之予先验性,把主体引向先验主义。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思维主体不可避免的带
有一定的个体心理成分。
这种思维实体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普遍性,由此去解决存在和意识的问题必会陷入困境。
康德先验性的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形式均独立于经验,不依个体为转移,是永恒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它们正是人们知识的基础。
二、康德在本体论上的转向
康德在哲学上的创新和突破更重要的表现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变革。
即将传统本体论问题从认识转向实践,。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把本体归结为一种实体,这种终极的实体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而且通过不断求知的途径是可以达到最高实体的。
但是康德认为,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最高实体、终极原因都是自己的思维之物,是先验的幻相。
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不属于人类认识的范围,不是理论理性的功能所达到的领域,因此本体论不是认知的问题,不能通过求知的途径来解决。
康德认为,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最高实体、终极原因和终极存在都与灵魂、宇宙、上帝相关,它们虽说不可能被加以认识,但是康德又认为,这三者是实践理性的对象是实现道德理想所必需的公设。
因为在他看来,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必须按道德律行事,这是善,是德;人又是感性的存在,具有欲望,他要追求尘世的幸福。
实践理性要实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必须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自由是道德律存在的理由。
我们正是由道德律认识到自由,由于积极促进我们去自我立法的自由存在,道德律的存在才是可以被设想的。
道德律、意志自律、自由这三者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
道德律除了表示我们的实践理性所进行的自我立法,或者说除了表示自由之外,别无他能。
灵魂不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证德性的完整性,促进至善的可能性上面。
因为处在自然感性世界中的有限理性人有欲望存在,不可能指望他完全按照道德律而行为;同样,至善作为德性与幸福的统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悬设灵魂不朽至善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他指出,唯一能够证明上帝存在的途径就是通过道德悬设或者说是信仰。
他说,道德的论证不是要对上帝的存有提供任何客观上有效的证明,不是要向怀疑的信徒证明有一个上帝;而是要证明,如果他想要在道德上一贯地思考他就不得不把这个命题的假定接受进他的实践理性的准则中来。
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但应该相信上帝存在,因为如果没有上帝,甚至就不会有作为理性的人去行为的动机了。
所以就道德而言,我们必须悬设上帝存在。
因为只有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他是道德的(理智)世界的全知、全善、全能的统治者,我们才能期望道德与幸福的合理匹配得以可能,至善才能可能。
参考文献:
[1] 安倍能成著,于凤悟、王宏文译:《康德的实践哲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2] 康德著,庞景仁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7年
[3] 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改革出版社19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