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提纲
一、填空题:
吴敬梓著述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
1、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尊八名家为效法的正统。
4、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5、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6、南施北宋:施润章和宋琬。
7、吴伟业的代表作《圆圆曲》七言歌行。
8、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为“南朱北王”
9、“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
10、“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11、纳兰性德,字容若,作词最为推崇南唐李煜,
12、杂剧----2本8折----刘东生-----《娇红记》
13、传奇----孟孙舜----《娇红记》
14、朱元璋的儿子是朱权,孙子是朱有燉。
15、明杂剧最具代表人:徐渭
16、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
17、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分别为:《狂鼓史渔阳三弄》、《玉蝉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
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18、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写林冲落草的故事
梁辰鱼---《浣纱记》---写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
无名氏---《鸣凤记》---写严嵩、严世藩父子专权故事
19、明代文言小说: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
20、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二、名词解释:
桐城派:(p325)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
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台阁体:盛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三杨”:杨
荣、杨士奇、杨溥。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以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特征:多为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
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其文学主张:①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
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
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学古:重视“法”的准则,而且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和“因意见法。”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钩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童心说:李贽在著名的《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
者也。”“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的文学创作特点: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见解,直率辛辣。
公安派:(p173)明神宗万历年间。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
(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摆脱道理闻识的束缚,反对拟古蹈袭。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追求浅率轻直的风格。
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重“性灵”、重“真诗”上与公安派一致,追求“幽情单绪,孤行静寄”,反肤浅轻直;看重向古人学习,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达到一种所谓“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他们标榜“孤行”、“孤情”、“孤诣”,却又局促不安,无法达到陶渊明式的宁静淡远,由此造成他们诗中的幽塞、寒酸、尖刻的感觉状态。
虞山诗派:(p216)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常熟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有冯
舒、冯班、钱曾等。其代表人物是冯班曾师从钱谦益,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其诗沉丽细密,抒亡国悲痛,出入温、李,婉而多讽。后来的吴乔、赵执信,或继承或私淑冯班诗论,批评王士禛之神韵说。
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二人是较早在清庭应仕、出仕,主要生活在顺治康熙时期的诗人)
南朱北王:(p222)朱彝尊、王士禛
格调说:是沈德潜提出来的论诗主张。强调写诗必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
情,亦须论法”。所谓“性情”,是指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温柔敦厚”,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怨而不怒”。所谓“论法”,就是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统派的诗论。
肌理说:是翁方纲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
理”,就是“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他要求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
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一人永占:李玉,吴县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戏曲。传奇约40种,现存18种。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园》《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
茶陵派:(p60)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
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派,它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他的有些作品还保留着台阁体的痕迹,但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如《春至》《茶陵竹枝歌》;有些作品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
梅村体:吴伟业号“梅村”,其诗歌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绝,一时尤称绝调。”他是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艺术个性的诗体,被称为“梅村体”。代表作有《圆圆曲》等。
四大谴责小说:在清末“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长篇小说,是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四部作品。这类作品抨击腐败,直抉时弊,形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学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