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合集下载

关于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金融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农村金融创新是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八篇文章中的重要一篇,也是破解农村资金瓶颈,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市政府安排,我们对固始县、新县、光山县农村金融创新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市农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客观调查,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当前农村金融创新的现状近年来,我市抢抓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把农村金融创新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断加大政策引导,优化金融环境,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健全目前,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分工有序、互为补充,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一批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拓宽了融资渠道,满足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二是担保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新县成立了金源担保有限公司,固始县成立了金鼎、仁德、恒信3家担保公司,光山县成立了金财、鑫晟、豫南等5家担保公司。

这些担保公司的成立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金融担保服务,有效缓解了部分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

三是扩大抵押物范围。

各县均成立了县、乡、村三级产权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库面、鱼塘承包经营权和房产、地产、大型农场实用设备、牲畜等抵押方式,有效地扩大了抵押物范围,缓解了贷款抵押难问题。

(二)农村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固始、光山、新县的金融机构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品种,共开发金融产品50多个品种,盘活了资金,方便了群众,不断满足群众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农村建设筹资难题。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四 、 好 配套 措 施 改 革 做
( )I Z J强对农村金融机构 的监管力度 J
有关 监管部 门要加 大对 农村金融 的监管 力度 ,严格监督
农村金融 问题 是农 村各方面问题 的综合 反映 ,纯粹从金 融角 度出发 的政 策设 计难 以对 农村金 融发展 起治本 的作用 。 需要政府多方面配套措施 , 包括加快农村征 信体系建设 、 完善 法律体系和建立有效 的监管框架。
金过分集中在大城市 、 大项 目和大企业 , 而规范金融机构境 , 大力开展信用村镇建 设 , 健 全社会 信用制度 , 培育 诚实守信 的文 明风 尚 , 推动 信用村镇 ,
社会 责任 , 解决“ 三农 ” 资金问题 。
二是 制定 《 农村 政策性金融法》 。明确农村政 策性金融机
强全国社会信用意识 。另外 , 金融积极争取政府 和司法部 门对 维护金融债权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 充分利用 法律手段 , 加大对 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 。金 融机 构之 间要建立 信息资
三是制定 《 民间借贷 法》 。规范 、 指导 、 合理约束 民间金融
行为 , 引导 民间金融服务 “ 三农” 。
和支持 , 对一些特 困户等弱势 群体 加大补贴力度 , 从而推 动农 村保险市场 的快速发展 。
是制定《 社区金融 服务 法》 。为解 决金融机构 以赢利 为
目的, 导致农村弱势贷款 主体遭遇不 公平待遇 的问题 , 国应 我 借鉴 国外先进 的做法 , 台《 区金融服 务法 》 规定任何金 融 出 社 , 机构只要吸收县及县 以下 农村存款 ,就应有 一定 比例必须用 在其吸存业 务所在 社 区, 如果不 用 , 就退 出存 款市 场 , 避免 资
农发 行 、 农村信用社 、 有关商业 银行和其他金 融机 构认真贯彻

关于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情况的调查

关于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情况的调查
流动资金 短缺 的 问题 。 至 2 1 年 3 末 , 辖 已完成 了 单 ” 截 00 月 全 农业 。 对 2 7 户农 户 的授 信评 级 。 960 2 0 年 以来 , 改 进农 村 金 融 服 务 方 式 , 极 打 造 09 为 积


4 以“ ” 、 卡 为依托 , 灵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模


推动农 村金 融产 品和服 务方式 创新 的主要 做法
3 增加评级授信等级 , 、 加大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
持 力度 。
1搭建电子对接平台, 、 畅通银行支农信息渠道。

评定结束后 , 将所评定农户信用评级 近年来 , 为扩大农 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面 , 更好地 质做进一步考核。 满足农户对大额资金的信贷需求 , 白山市农村信用社从 情 况张 榜公 示 7 , 示期 间如 有不 同评 级意 见者 , 天 公 需重 评 年 次 3 信用评级着手 , 对农户实行差 别授信管理 。 信用评级等 新 评定 。 定 工作 每 3 1 , 年 中如 有 出现 擅 自改变
级 由原来 的 A级 、 B级 、 c级增 加 为 A A级 、 A级 、 B级 、 贷款用途 、 c 恶意拖欠贷款等情况的农户 , 将不予评定 , 永
“ 信贷” 信用担保模式 的有效推广 , 级。 对增设 的 A A级授 信采 取 精细 化 管理 政策 , 据农 户 不授信。村委会担保 + 根 的贷款项 目以及 贷款项 目的发展前景 , 确定贷款额度 , 充分利用了村委会对当地农户的信息资源 , 搭建 了金融 村 农户 三 方之 间 的信 息共 享 平 台 , 实 提高 切 上不 封顶 , 户 只要项 目自筹 资金 达到 3%, 可 向当地 机构 、 委 会 、 农 0 即 农村信用社申请 。 授信评级 A A级 的增加满 足了农户对 了农户信用贷款的资金安全性。 6推出“ 司+ 户” 、 公 农 的担保 贷款 方 式 , 大力发 展 “ 订 大额 资金 的需 求 , 效解 决 了农 户 开发 项 目发 展过 程 中 有

农村金融 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 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农村金融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金融服务不足、金融产品缺乏创新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特进行本次农村金融调研。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首先,我们对调研对象进行了初步了解,包括村民、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等。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并邀请到相应的调研对象参与。

最后,我们以访谈的形式与相关人员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农村金融方面的需求和问题。

三、调研结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果和发现。

首先,我们发现农村金融服务缺乏覆盖和创新。

许多农村地区仍然缺乏金融机构,村民难以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

同时,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缺乏针对农村经济特点的创新。

其次,我们还发现农村金融风险较高。

由于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农民自身的经营风险,农村金融存在着更大的风险。

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难以有效应对潜在的风险。

最后,我们还发现农村金融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有限,农村金融的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

这不仅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拓展和创新,也影响了农民的金融服务体验。

四、建议与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和发现,我们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优化金融服务的布局和覆盖范围,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水平。

其次,应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确保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应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体验。

五、总结通过本次农村金融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在农村金融领域还存在着许多挑战和不足,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方向和路径论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方向和路径论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摘要: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因。

本文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动因出发,初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方向,并就具体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对策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动因方向路径1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动因在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紧密结合“三农”,进行有效合理和科学的农村金融创新,是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其经营目标和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1 金融创新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有关协议,金融市场正不断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抢占我国各类金融市场。

外资金融机构普遍运用金融创新产品,注重市场细分化和服务的差异化,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取得越来越主动的地位。

虽然对扎根农村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暂时还不明显,但农村作为我国最具有潜力的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延伸到农村的机率也越来越大。

农村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早作准备,从容应对。

就国内的金融业而言,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感受到“狼来了”的压力,积极重新组合金融要素,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

而国内股份制银行的崛起,邮政储蓄的改制重组以及民营银行的“诞生”,也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如果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转变观念,墨守成规,躺在原有存、贷业务上高枕无忧,必然会在未来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被淘汰。

1.2 金融创新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满足客户需求的客观要求客户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上帝”和“衣食父母”。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3 金融创新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当前以实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经济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革新或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创新模式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创新模式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创新模式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的创新模式也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金融创新模式的调研,揭示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金融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无法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信贷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范围有限、风险认定不精准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农村金融的创新模式亟待研究,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农村金融创新模式调研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实地走访、访谈、资料收集等,以全面了解农村金融创新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 政府引导型模式政府引导型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的一种模式。

在该模式下,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

3.2 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是指农村居民自愿组成合作社,通过集体经营、分享风险等方式进行金融活动的模式。

合作社模式将农民的个体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

3.3 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服务不便利的问题,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度。

3.4 农村小额信贷模式农村小额信贷模式是指专门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通过针对性地设立小额贷款机构,为农民解决了因缺乏抵押品和信用记录而难以获得贷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金融创新模式的效果分析通过对不同创新模式的调研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政府引导型模式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推动了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产品的销售。

其次,合作社模式利用规模化经营和集体经济的优势,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并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之一,农信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深入了解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发挥,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一、农信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和作用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有着深厚的农业资源和服务优势,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信社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1. 农村金融服务农信社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它通过提供贷款、储蓄、保险和理财等金融产品来满足农民需求,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

例如,在提供贷款方面,农信社可以提供低利率的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鼓励农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同时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田种植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储蓄方面,农民可以将自己的财富存到农信社,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同时农信社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理财服务,助力农民实现财富增值。

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信社可以通过自身的农业资源和服务优势,为农民提供前沿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率和农田产量,同时也可以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 农村社会服务除了金融和农业科技服务外,农信社还可以为农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例如基础设施维护、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公益事业支持等,为农村社会打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提升农村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农信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网络覆盖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网络和基础设施不足,农信社无法像城市银行一样实现全网络的覆盖,对于一些地区的农民来说,农信社的金融服务可能无法到达。

2. 农民金融意识不足由于农民的金融意识不足,对于农信社的金融服务缺乏信任,导致很多农民无法真正从农信社的服务中受益。

这也需要农信社在服务农村发展中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和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调研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调研

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村开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主旋律。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聚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开展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难点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和生态型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效劳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开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效劳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效劳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进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上呈现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民间借贷一片混乱的为难局面,农业开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广泛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开展之间处于互相制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

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有效需求缺乏而导致的金融抑制现象。

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中。

1、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固有的双重风险导致农村领域自然需求与投资需求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与经营风险固有的双重风险的制约,减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

2、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制度缺陷与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缺乏。

一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开展银行不为农户发放贷款。

二是商业性银行——农业银行名不副实。

三是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比例缺乏刚性约束。

四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挤出效应。

3、弱势的农户群体与有限的归还能力难以有效获得金融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十清楚显的社会结构,其中处于最底层的那么是我国农村居民中为温饱所困扰的弱势群体。

关于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新农村的调研报告关于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就调研涉及的相关问题,广泛征求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分析研讨,提出了深化我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金融支撑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加大政策引导,优化区域环境,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了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和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惠.(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我市目前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组织分工有序、互为补充,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与经营优势,各司其职,各展所能,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求精心策划、合理布局,不断地将金融点延伸到农村和基层,服务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而在各金融机构中,地方金融在农村金融创新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所起的主力军作用十分突出,全市农业贷款90%以上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同时,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转变作风、改进服务,在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各县市区均已基本建成了由台州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在农村开设和延伸的金融服务络,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整体金融功能进一步提升.(二)农村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各县市区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创新农村特色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农户小额贷款等信贷产品20多个,盘活了资金,方便了群众,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农村建设筹资难题.比较有影响的如临海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丰收小额贷款卡发放试点工作,现已于全市全面铺开.仙居县积极创新推广九贷一卡工程,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生产,至今年3月底,各项贷款余额达16亿多元.其他金融产品创新还有惠农卡、小额贷款、创业贷款、新农村新家园康居小额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等,惠及面不断扩大,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和农民创业增收的资金需求.黄岩区农村合作银行自2019年以来累计发放外出务农创业贷款20289户、106074万元.路桥区农合行的涉农贷款覆盖面.占全区农户数近50%,这一比例处于全国、全省前列.三门县2019年推出的11项有关农村金融的创新产品,当年就发放贷款3亿多元.(三)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具有农村金融特色的服务创新深受欢迎.一是进一步设立延伸金融服务点,以农行台州路桥支行为例,其辖属12个二级支行和分理处,除本级大楼营业中心之外,11个点分布在路桥各大重点集镇.截止2019年5月末,全行涉农贷款达31.2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66.1%.二是积极打造便农支付工程,如仙居县农行为加强服务渠道建设,方便农民存取款和各类结算业务,目前已投入ATM机23台,POS机164台,电话转帐宝286台,很大程度上方便和满足了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坚持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各金融机构主动下乡下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如温岭市农村合作银行积极走访农户和企业,开展了送信贷政策、送金融产品、送金融服务、送金融信息和送信贷资金活动.玉环金融机构加大对扎根农村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需求.特别是我市地方金融机构,担保抵押机制比较灵活,积极探索建立县、乡、村农村流转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农房改建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贷款管理办法,为开展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实现产权流转咨询和交易作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四)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小法人银行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继续深化.2019年,农村信用联社开始向农村合作银行升级转变,现全市农合行已增至6家.2019年11月,临海市涌泉镇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成立营业,标志着农民经营主体自身金融合作步出了可喜的一步.2019年3月22日,首家由我市本土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三门县村镇银行开业.市场主要定位于涉农、小额、无贷户,秉承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理念,积极致力于满足本地区三农资金需求,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输入新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势头较好.截至今年1月底,我市已经有14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区域覆盖性发展,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发放短期小额贷款为主,有效缓解了部分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解决了还贷与再贷时差问题,补充完善了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各县市区国有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十分重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稳定的建设和发展,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单位和个人征信数据库覆盖率稳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形成,推动了全市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完善.如仙居县开展了信用仙居、共赢未来信用工程建设活动.目前共创建信用村137个,信用户16580户.临海市还出台了星级信用村(社区)评定实施细则,农户信用档案建档面达90%,信用户评定面积82.8%.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正在逐步健全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二、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必要的金融制度安排,使得农村金融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国有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很小.当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就是金融中的弱势,靠弱势服务于弱势,便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状况.现在还有一种趋势,即使是规模小的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城市服务向城市进军,而不愿意呆在农村服务三农.这些因素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依然严重.(一)现有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当前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变化趋势来看,80年代中期前,我市的农业还处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业阶段,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经济;之后,进入小规模农业发展时期,以货币缓慢积累和滚动的发展特征,伴有少量民间借贷,基本没有银行信贷;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进入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的订单农业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需要银行信贷资金来扶持、发展、壮大.因此,需求大、供给小,地域广、机构少,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缺失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源于1993年起的金融体制改革,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国有银行金融点的大举撤军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愈加薄弱,支农供给体系不健全,大量资金被抽走,在一些乡村还存在金融服务盲区.二是严重失衡的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给总量不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贫血.主要是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多存少贷等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流向非农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三是原有单一服务品种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产品推广普及的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缓慢.比如,各县市区普遍反映农房抵押贷款推进速度缓慢.至2019年末,三门县农村信用联社发放农房抵押贷款仅仅10万元.路桥区虽然出台了《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意见》(路政办发〔2019〕89号),但截止2019年5月,该项业务仅开展8笔.(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全,风险偏高.农业是弱质产业,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卖难价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全,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尚需健全完善,金融机构在信贷支农上缺乏足额的抵押和担保,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农村金融市场整体风险水平依然偏高.二是农村金融内在商业竞争压力与外在金融需求环境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商业化经营动机明显强化,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其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大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权上收及农村资金外流,直接掐断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血脉.三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在调研中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环境表现出较大隐忧,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信用观念比较淡薄,造成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难,农民又贷款难的现象.原因有农村留下的阴影,原基金会事件的影响等给老百姓留下守信还款吃亏、失信赖债得利的坏印象;农户创业能力弱,经营亏损致使逃、废、赖债行为非常普遍.特别是有极个别村干部不以赖债为耻,反而把骗贷、逃贷看作是一种本事,造成一些村民纷纷仿效,故意拖债、躲债、赖债等现象逐步蔓延.(三)新设农村金融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是新设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者总体素质不高,学历较低,金融业务水平与能力明显不足,在经营管理决策中行为不够规范,容易出融风险意识较差、贷款发放与回收行为不规范、逾期贷款处理方法不适当、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新设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和运作中的培训需求比较突出.二是新设农村金融组织广泛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上,小区域小农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对称是其开展资金融通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边界效应,一旦突破了地缘和血缘边界,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借贷风险也会大幅增加.因此,这种新设农村金融组织规模很难做大做强.三是新设农村金融组织抗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组织资金和发放贷款两难,运营成本偏高.同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有些村镇银行还面临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无法启用征信系统等问题,势单力薄,无任何优势可言.(四)农村金融支农体制机制不健全.首先,尚未建立统一的政银企支农协调沟通平台,信贷投入与市场需求缺乏统一的信息调配;其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与农业特色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之间还缺乏有效对接,缺乏金融产品对接农业特色产业金融平台;再次,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薄弱,信用环境不优,农业融资担保体系急须拓展提升.同时农村金融配套管理建设滞后.无论是从条还是从块管理来看,农村金融管理配套不足.比如,各县市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评价、评级、信用体系的建立或者征信体系的建立,行业协会、络,包括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外审机构等方面的系统性建设比较薄弱,即使有相应的机构设施,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权威作用.又如,目前各区(县)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征信系统还不能涵盖所有基层的低端客户等等.另外,从台州地方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地方金融还处在体制转型期和发展起步期,无论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还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都还不够强.从制度性安排看,缺少主动权;从产品创新看,缺乏监管权;从风险控制看,缺少风险补偿机制.三、深化我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深化农村金融创新,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克服各种障碍与不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经过研讨分析,现提出以下建议:(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正面临第二次深刻变革,即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体系的变革.我市农村经济活力较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步子迈得比较早、比较快,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大额化的特征.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民处于创业致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高度,从统筹城乡发展,扩内需、保增长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深化农村金融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建议成立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和市金融办,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为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及市相关职能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程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此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工作部署制度,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程中有关问题,部署落实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由办公室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确保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建立信息上报和宣传制度.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大信息上报和宣传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中重大信息和进展情况要及时上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舆论宣传,使城乡各级全面了解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研究随着全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求就有着提高,新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由于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就会对新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带来影响。

基于此,主要就农村建设中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及新时代发展要求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需求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就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发展问题和原因进行详细探究,最后探究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策略。

标签:新农村建设;金融机构;创新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541 农村建设中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及新时代发展要求1.1 农村建设中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分析从我国的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系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农村金融组织的初始阶段是在建国初期,为能对农民利益的保障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促进,农村信用社就由此而成立。

在当时只是创建了总行,还没有分支的机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信用合作社就开始大量的增长,成为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在停滞阶段,农村信用社开始向着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进行演变。

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实行了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在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就逐渐的进入到重建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国家对信用社进行了整顿,允许民间自由的借贷,这就对农村的经济资金需求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1.2 新时期农村建设中金融体系发展要求分析新的发展阶段,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创新就有着相应的要求。

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建设需要金融体系进行支持,通过金融体系的创新发展,就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发展动力。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资金方面相对比较缺乏。

为能进一步对民营经济进行推动,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发展就比较重要。

[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1)

[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1)

[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1)随着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逐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也逐渐得到了关注。

近日,笔者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背景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凝聚起了全社会对于“三农”事业发展的共识,并借势推动了农村地区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实地调研情况在本次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是以小额贷款和保险服务为主。

其中,小额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农村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产业发展,覆盖范围广、申请流程简单。

而保险服务则主要以“农业保险+订单农业”模式为主,既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收益,也为订单农业提供了保障。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农业信贷联合体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模式。

通过联合,信用社、银行等不同机构可以共同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三、思考与建议虽然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广度并不足够快、广,有些地区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基础设施薄弱,提供的服务远达不到需求。

为此,我们建议:1.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优先级。

2.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投入,借助新一代科技手段(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提高农村金融产品的普及率、可靠度和安全性。

3.加强金融扶贫政策的互联互通,深化农村金融信贷联合体的发展,构建全国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总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进一步加强,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腾飞。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3篇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3篇

【导语】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

以下是整理的农村⾦融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篇⼀】农村⾦融调研报告 ⾦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越来越重要。

⼤⼒发展⾦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资⾦的供求⽭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增长的重⼤制约因素。

推动农村⾦融改⾰,改善农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员,对全市⾦融业发展情况进⾏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的情况通报,召开了⾦融界⼈⼠座谈会,并⾛访了有关⾦融机构,企业界⼈⼠和农村,了解我市⾦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榆林⾦融业的现状 (⼀)榆林⾦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前,我市共有银⾏业⾦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农业发展银⾏;4家⼤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中国⼯商银⾏榆林分⾏、中国农业银⾏榆林分⾏、中国银⾏榆林分⾏、中国建设银⾏榆林分⾏;3家银⾏类农村合作⾦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神⽊农村合作银⾏、府⾕农村合作银⾏;9家县级农村信⽤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长安银⾏榆林分⾏、交通银⾏榆林分⾏、招商银⾏榆林分⾏;1家邮政储蓄银⾏——中国邮政储蓄银⾏榆林分⾏,构成榆林银⾏业⾦融机构的基本框架。

其中法⼈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融机构),⾮法⼈机构9家。

从业⼈数5064⼈,营业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和农村信⽤社325个,邮政储蓄银⾏79个,农业银⾏61个,占营业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府⾕、定边、靖边和横⼭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点的69.4%。

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融机构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洲县。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
1. 实地走访:调研团队前往多个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金融机构和农民的金融需求。

2. 问卷调查:通过向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发送问卷调查,获取更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3. 网络调研: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
1.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范围较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农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城乡间金融资源的差距。

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条件不足、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适应性弱等。

同时,农民金融素质较低,缺乏金融意识和知识。

3.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1)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对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3)推动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的融合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4)加强金融宣传,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知识水平,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适应性和便利性,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21世纪中国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

21世纪中国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

21世纪中国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摘要】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而经济发展建设首先应从金融业开始,这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保障新农村快速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

下面就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理论,从研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体系创新的针对性对策以及配套战略措施,为21世纪中国新农村建设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服务新农村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对融体系,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配套措施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方法不同,那样会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发展的方向不同,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根本出发,根据不同案例的建设方法找共同点,这样发展才会更加具有方向感,进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下面就21世纪中国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一、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在农业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理论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方面方针,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导性的作用。

在农村金融理论领域,主要有3种理论从三个学派出发: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每个学派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都占有重要的为之,并且随着时间的递增而逐次被替代。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金融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进步,虽然目前而言,新农村的发展依然不够完善,也尚存在各种的问题,所以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跟随着新农村的发展互相作用,互相发展,共同进步。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农村资金并非用于农业生存。

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依靠的是农业生产,对于发展新农村同样需要扩大农业,以农业经济为主,其他方面的发展为辅,这样才能建造出新农村的特色。

但是农业资金的逆向流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更加“储蓄”化,只进不贷,使农村经济得不到大力支持,或用于其他方面的建设,将农村资金转移到其他行业上,这对于新农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信贷风险高。

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加上自然灾害的打击,对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没有足够的资金预防,这对于有贷款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

金融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金融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金融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金融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进程,金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1. 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能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 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乡村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例如,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贷款、小额信贷,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合作社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推动农民组织化经营等。

金融产品创新使得金融服务更加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

3. 金融扶贫:金融机构通过开展扶贫贷款、消费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还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当前金融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由于许多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对乡村振兴缺乏信心,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金融扶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2. 金融服务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仍然不完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在乡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

农民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能力相对较弱。

这导致一些农民难以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限制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3. 风险管控不到位:由于乡村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风险管控的能力有限。

一些不良贷款可能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压力,使其对乡村振兴的态度保持谨慎。

三、建议与对策1. 政府引导: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扶持力度。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服务质量
部分地区金融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培训 和人才引进。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传统金融服务产品
农村地区仍以传统金融服务产品为主 ,如存取款、转账等,缺乏创新性和 个性化。
产品创新需求
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的需求 日益增强,需要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 度,推出符合当地特色的金融产品。
创新理财产品
设计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理财产品,引导农村居民合理配置资产 。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 场秩序。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的风险 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增强其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
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业 务时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06
思考与建议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服务网点,支持新型农 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 方面的支持作用,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
新型金融服务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金融机构开始 推出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如网络银行 、手机银行等,但普及程度有限。
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
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 、个性化趋势。
金融服务供给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也需要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 服务需求。

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创新——对昌黎县和临西县农村金融的调研

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创新——对昌黎县和临西县农村金融的调研

由于认识和理解等方 面的原因 ,农户往往难 以应 付复杂 的贷款手 续 , 之 , 加 农户贷 款需求具有很 强 的时效性 , 烦琐 的
手续经常会贻 误时间 。农村信用 社 的贷款服务需要 改善 , %的人 6 3 2
认为 比较 满意 ;0 %的被调查人认 为国家金融机 构有必要 建 10

了一系列规范操作 的改进 , 总的来说 还是 比较繁琐 , 但 中间环 节多 , 办事 效率低 , 农户 办理一笔贷款 须多 次往返 , 时一周 费
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河北省 社会 主义新 农村建 设 中的金 融创新 对 昌黎 县和 临 西县 农村金 融 的调研
郭 净 任 倩
中国是农业大 国 ,长 期以来农业一直是 我国 国民经济 的 基础产业 , 但与其他产业部 门相 比 , 农业始终 是 国民经济发展 的薄弱环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帷幕 的拉开 , 彻底解决 “ 三农 ” 问题越来越迫切。经济决定金融 , 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 融 。多年来 , 农业 、 农村和农 民的落后状况 , 导致 了信贷资金 的 流失 , 金融机构 的撤离 。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落后 , 服务不足 , 缺 乏创新 , 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 ) 二 农村资金缺乏 , 品种金额远不能满足需求 贷款 就昌黎县 十里 堡信用社来说 , 主要 以短期贷 款为主 , 中长 期贷 款几 乎没有 ,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 及农 业结构调整所需 资金 的要 求 ;而临西县龙旺信用社20 年末 的涉农贷款余额 07 仅有 14万元 ( 台市全辖 累计发放贷款 17 90 邢 2 亿元 )其 中企业 ,
新农村建设 、 解决“ 三农 ” 问题 , 关键 在于发展农村经济 和
立农业保 险制度来 落实农业贷款补偿 , 完善 农业贷款担保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主旋律。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聚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难点
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和生态型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进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上呈现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民间借贷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广泛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制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

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金融抑制现象。

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中。

1、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固有的双重风险导致农村领域自然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与经营风险固有的双重风险的制约,减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

2、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制度缺陷与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一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为农户发放贷款。

二是商业性银行--农业银行名不副实。

三是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比例缺乏刚性约束。

四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挤出效应。

3、弱势的农户群体与有限的归还能力难以有效获得金融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十分明显的社会结构,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则是我国农村居民中为温饱所困扰的弱势群体。

(二)供给型金融抑制。

供给型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贫困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当前农村金融贫困的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给体系残缺不全、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供给产品传统单一。

1、金融网点的大举撤军导致支农供给体系残缺不全,部分乡村出现金融服务盲区。

2、严重失衡的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给总量不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贫血”。

3、单一的服务品种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缓慢。

(三)生态型金融抑制。

生态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各种外部环境的贫困性不适合于金融的生存和发展,从而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掣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1、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与低层次的文化素养导致农村大面积的知识贫困。

2、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与特殊亚文化的侵染性导致农村弱势群体的精神贫困。

3、信用控制体系的缺失与社会地位分配规则的改变导致农村领域的信用贫困。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深化对策
1、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金融支农合力,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

一是重新界定农发行的职能,切实承担起政策性金融职能,使农发行逐步建成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综合性政策银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力量。

二是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策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方面需要。

要注意发挥基层行靠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
动基层行市场开拓的积极性。

三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增强支农服务功能。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地处农村、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在防范风险条件下,简化贷款手续,加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是完善邮政储蓄制度,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以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契机,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网点多、深入农村的优势,按照商业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以适当形式回流农村,增强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等功能,增强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五是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和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实行激励政策,鼓励开办小额农贷业务,增加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供给,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六是推进农业保险进程。

农业保险制度由于与世贸组织农业“绿箱政策”的理念相符而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扶持本国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应通过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方面所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

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政策。

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以避免农业巨灾风险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

2、增加制度供给渠道,建立政府支农正向激励机制,减少需求型金融抑制。

一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土地制度供给渠道。

土地承包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农户的生产性投资增长,应该
赋予农户长期的、完整的、独立的土地承包权,这种承包权包括流转、继承、抵押、入股等合理的处置权,这样也有利于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增加收入制度供给渠道。

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了,消费增加了,投资也必然增加,自有资产也随之增加。

自有资产的多元化必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解决农户贷款缺少抵押的问题。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保体制,增加保障制度供给渠道。

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有了社会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构建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产品收购制度等方式消减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可以减少农户非生产性借贷,从而提高生产性借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激励农户进入市场并进行投资。

四是加大对金融业服务新农村建设风险补偿力度,增加补偿制度供给渠道。

对用于支持农户生产经营性的小额贷款,按照其成本和利率上浮的适当比例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而不是由农村信用社上浮利率,向农民转嫁成本。

国家尝试建立一种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的专项支出为主体,按农村信用社存款量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为辅助的特别基金,对“三农”贷款实行政策性补贴。

政府每年直接用于投资农业的专项资金,转变成对农业投入的补偿基金,并按财政增收率逐年增加补偿基金额,用于部分农业贷
款贴息和补偿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风险损失,调动农户和金融机构双向贷款的积极性。

3、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综合素质,减少生态型金融抑制,脱贫必须先脱盲。

教育对于改变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贫困处境,其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

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必须创建和实施普教与职教并存的“双轨”教育模式,即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将扫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通过教育与激励的方式,引导农村弱势群体成员学习、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以减少知识贫困、精神贫困,并进一步达到减少信用贫困的目的;通过实施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使广大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弱势群体成员学到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与发展。

<div 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