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度量教案沪教版
沪教小学数学一下《4.2. 度量》word教案 (4)

度量教学目标:1. 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并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 初步认识米尺,知道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建立1毫米、1厘米、1米长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的认识。
2. 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厘米和1米长的表象。
教学准备:工具尺、米尺等各种不同的尺、多媒体和度量的工作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 复习旧知师:上次我们帮工人叔叔度量了课桌的长度,还记得用什么方法吗?要精确度量就要用到“尺”,我们今天还要继续学习“度量”。
练习:看图直接说出物体的长度。
(工具尺)说说你是怎么看的?2. 认识各式的尺师:小巧要度量自己的手臂长,她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尺,你们认识吗?(出示各种不同的尺:直尺、绘图尺、米尺、卷尺等。
)量不同的物体,我们会用到不同的尺。
小巧要度量自己的手臂长,哪把尺合适?(有部分学生认识一些尺并且知道其功用,通过交流学生会对各种持有一定的了解。
要度量小巧的手臂长用什么尺合适,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应用的机会。
)二、认识米尺1. 初步认识:1米=100厘米问:打开信封,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它有多长?(1米)师:像这样1米长的尺我们叫它米尺。
把米尺垂下,一端碰到地面,看看另一端到身体的什么部位?问:一米到底有多长呢?(1米有100厘米。
)100厘米是几米?(生互相说一说)师:我们还可以说:1米=100厘米 1m=100cm。
2. 对半平分米尺师:小朋友,把100厘米对半平分,其中的一半是多少厘米?生:50厘米。
(生可对折米尺)师:再对半平分呢?(25厘米。
)问:从把米尺对半平分,你们知道了什么?再对半平分呢?生:我们知道100厘米中有2个50厘米,4个25厘米。
(通过把米尺对半平分,再对半平分,让学生知道100厘米中有2个50厘米,4个25厘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1米的长度建立清晰的表象。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3)

度量
一、教学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初步体会统一单位测量物体的必要性。
2、整体认识尺的特征,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量感。
3、会用尺度量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方法。
二、教材分析
《度量》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几何小实践”单元的第一节课,是长度测量的定量分析,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度量概念。
在上节课《长度比较》中,学生学习了用视觉进行物体定性比较的方法,但是在生活中单用定性比较来作描述长度是不够的。
本节课开始进入长度的定量比较,也就是通过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即用长度单位与物体进行比较。
对量数的理解也是数概念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首先通过“猫和老鼠”这一故事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初步认识,引入厘米尺。
之后引出1厘米和几厘米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最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测量长方形边的长度,归纳度量的方法。
三、学生分析
生活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度量经验,知道可以用尺进行测量,但为什么要发明尺学生并不了解,1厘米究竟有多长学生没有正确的量感,对于尺上的刻度、正确的使用方法也是不清晰的。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正确的量感、掌握度量方法,感知度量单位的产生源自生活需要,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能用尺度量实物的长度。
2. 猜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度量_沪教版

度量教学目标1、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用自己的度量单位去量实物。
3、用米尺上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去正确测量实物。
4、感知米(m)、厘米(cm),毫米(mm)和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厘米尺等。
课前准备1、1米=()厘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1)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度量的知识。
出示课题:度量2、出示一把没有标上数字的米尺,请学生填上数字。
010()()()()()()()()1003、用10张10厘米长的纸条连起来和米尺比一比,发现了什么?①一样长。
②说明1米=()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③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有几个20厘米?半米是多少厘米?二、感悟新知:1、用米尺量一量橡皮长多少?有什么问题?归纳:米尺适合测量较大的物体,对于较小的物体我们可以请一位新朋友:厘米尺来帮忙。
2、认识厘米。
(1)仔细观察自己的厘米尺,你看到了些什么?直尺上面的线叫做“刻度线”,观察一下,直尺上面有几种刻度线?(三种)有哪些数字?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这些数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最左边的刻度对着的数字是什么?(0)单位是什么?(厘米,用cm表示)(2)认识1厘米、几厘米。
①在尺上指出1厘米。
汇报:从几到几是1厘米。
②想一想,0到2是几厘米?从几到几也是2厘米?汇报:要求学生说出“从…到…是几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出示一个大约长度为1厘米的粉笔头,用尺子量一量,告诉学生1厘米就是这么长。
生活中还有许多1厘米长的物体,如:手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
用你的尺子量一量,看一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4、认识毫米①数一数:0和1之间被分成了几小格?②介绍: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度量》获奖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度量》获奖教案•相关推荐沪教版一年级数学《度量》获奖教案教学目标:1. 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 初步认识米尺,知道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建立1毫米、1厘米、1米长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的认识。
2. 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厘米和1米长的表象。
教学准备:工具尺、米尺等各种不同的尺、多媒体和度量的工作单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师:我们学校正在改建,要请木工叔叔为大家定做一些桌子,可工人叔叔不知道桌子的长度,你们能帮助叔叔吗?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知道桌子的长度?(从一个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事,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用拃、脚底、脚步等方法来度量1. 初步了解用各种不同的度量方法师:(媒体出示)看!小丁丁、小巧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量的?①生:小丁、小亚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张开来量桌子的长。
辨错(媒体出示小丁的正确量法和小巧的错误量法)②生:小胖用脚步量黑板的长,小巧用脚底来度量橱的长度。
(说明:本节课已经进入了长度的定量比较,也就是通过两数来表达长度。
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不变的器官延伸,如:拃。
脚底、步子等都可充当计量单位。
但由于并不精确,只可作为估测工具。
)2. 与生活联系师:观察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用脚步/脚底/拃来量比较好?3. 小组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度量①师:每组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并到老师这儿领表格记录量的结果。
(小组活动)汇报:我们是用xx方法量的,量出的结果是。
问:都是量桌子的长,为什么大家量出的结果不一样?(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喜欢的方法去两课桌的长度。
由于选用的方法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用一样的方法去测量结果会如何。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2》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2》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长度、时间和质量三个度量标准的概念。
–掌握用厘米、秒和千克等单位进行度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度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进行度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度量的兴趣,主动参与度量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用厘米、秒和千克等单位进行度量的方法。
•难点: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进行度量。
三、教学准备•课件或黑板;•尺子、钟表和秤等度量工具;•图纸、铅笔和橡皮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度量知识,并激发学生对度量的兴趣。
2. 新知呈现(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常见度量单位,如尺子、钟表和秤等,并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单位的用途。
•呈现新的度量单位:厘米、秒和千克,并解释它们分别用于度量长度、时间和质量的概念。
3. 操作练习(30分钟)•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或黑板,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厘米、秒和千克的度量方法。
•请学生使用提供的尺子、钟表和秤等度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完成一系列关于长度、时间和质量的练习题。
4. 应用拓展(2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度量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给学生分发图纸,让学生根据实际尺寸和单位绘制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度量,并鼓励他们尝试多种方式。
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从中总结归纳出度量的基本原则。
•引导学生思考度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延伸1.将度量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如物理学中的速度、化学中的质量等。
2.给学生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度量问题,鼓励他们探索并解决。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长度、时间和质量三个度量标准的概念,并掌握了用厘米、秒和千克等单位进行度量的方法。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度量》一等奖创新教案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度量》一等奖创新教案度量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用自己的度量单位去量实物,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尺。
3、认识米(m)和厘米(cm),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
4、用米尺上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去正确测量实物。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引入:1、师:小朋友们,我们的学校正在实施加固工程,今后我们的教室也要加固。
在加固前我们要将教室里的东西都搬出去,那怎样将我们的讲台搬出去呢?(到底横着搬好还是竖着办好呢?动作演示)生1:可以竖着搬出去。
生2:横着搬出去。
师: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又不搬动讲台,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门和讲台谁比较宽?(是否可以用身体的一部分当尺?边说边做动作,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量讲台再量量门。
)师:你真会动脑筋!在没有测量工具却又要量长度时,我们可以请身体的一部分当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度量》。
(出示课题)二、新授:(一)、认识身上的“尺”。
拃:1、师:看看我们的小伙伴小丁丁和小亚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当尺?他们分别测量了什么?生:小丁丁和小亚用手测量课桌的长与宽。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你能模仿他们的样子演示一下吗?(学生尝试)师:你做的真标准!大家拍拍手表扬他!这种方法叫作“拃”(板书)。
伸出你们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学习用拃测量长度的方法(请学生把手举起来学)。
介绍拃:打开大拇指和食指,并将它们伸直,我们把从大拇指到食指的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há。
(演示拃的测量方法)步测:2、师:谁来说说小胖在测量什么?是怎样测量的?(学生尝试)师:你们看懂了吗?谁来说说小胖是怎么测量的?小胖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叫做步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度量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目标:1、能选用身上的尺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经历用不同的量具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4、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爱动脑、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从直接比过渡到间接比,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3根1厘米的小棒、1根2厘米的小棒、1根3厘米的小棒、1根4厘米的吸管……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微视频:①3个小朋友在量教室;②2个小朋友分别用脚量橱柜和教室;③1个小朋友用手作拃量课桌的长。
一、引入再次看微视频,交流预习结果1、师:视频里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生:他们在用自己身体的部位量教室。
2、用脚量的2个小朋友师:这个小朋友在用脚底量教室橱柜的长。
这个小朋友在用脚步量教室的宽。
3、用拃量课桌桌面长的小朋友师:那这个小朋友在用什么量课桌桌面的长?生:用手。
师:像这样(手势)我们就叫一拃,他在用拃量课桌桌面的长。
揭题:师:看来这几位小朋友都在用自己的身体部位量教室,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度量》。
(板书:度量)二、新授【活动一】用拃量1、尝试量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来用拃量一量我们课桌桌面的长。
①交流:出现正确的和错误的量法。
②微视频演示正确量法纠正:教师示范正确用拃量的方法,并让学生记录教师量的结果(学习单)。
2、再次量生用正确方法量,汇报量的结果并记录于学习单上。
3、产生矛盾师:为什么我们量的是同样的课桌,结果却不同呢?生:因为我们手小,老师手大。
师小结:对呀!每个人的手大小不一样,也就是标准不一样了,所以我们量到的拃数也就不同了。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度量,它就是尺。
(一)认识度量工具——尺师:每个人都有一把尺,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尺上有什么?生:线、数字、字母cm……师小结:这些线叫刻度线,比较长的这几根刻度线下面对应了数,相邻两个数之间就组成了这样的一大格,每个大格里有10小格。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度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选择适当的量具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认识厘米(cm),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正确使用厘米尺度量实物。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用“身体上的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并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通过测量等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和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文具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引入1师:春暖花开,小朋友们去森林公园春游,小胖和小丁丁发现了两棵大树,他们想知道这两棵大树哪棵更粗些,可是又没有带测量工具,你们能帮助他们吗?师:确实我们可以利用两臂平伸环抱大树的方法来测量哪棵树更粗一些。
其实我们身上还有一些部位也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
2出示课题二、学习用拃、脚底、脚步等方法来度量1.猜猜看,我们身上的哪些部位也可以作为度量的工具?老师来介绍几种。
媒体演示:脚底可以直接作为一种度量的工具,脚后跟到脚尖的距离就是1个脚底的长度。
打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
前脚跟到后脚跟之间的距离用脚步来表示。
板书:脚底拃脚步2. 如果老师想知道教室的宽,你觉得用哪种方法度量最合适?(脚步)请一个学生走一走,说一说教室的宽大约是几步。
师:这是讲台的长,你们课桌的长在哪里呢?用手摸摸看。
我想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用那种方法合适呢?(拃)请大家用拃量一量。
师:在度量时如果1拃不到,或超过一点,就可以称为大约1拃。
那么像刚才这样x拃多一点就可以怎么说?(大约x拃)集体说。
质疑:我们一起用“拃”“脚步”“脚底”来量的同一物体长,量出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小结:每个人的一拃,一脚步,一脚底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出的结果就不同,由于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这样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于是聪明的人类发明了尺,尺是标准的度量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准确的度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米的认识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米的认识▏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一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第4节,主题为“度量-米的认识”。
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尺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并能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简单转换。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米”的定义,学会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准确读取长度数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测量,学生能够培养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测量,特别是起始点的选择和读数的准确性。
2.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之间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米尺2. 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3. 白纸和彩笔4. 课件或黑板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长度。
2. 提问:“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长?”引导学生思考长度测量的必要性。
第二阶段:探究与讲解1. 介绍米尺,讲解其刻度和使用方法。
2. 演示如何用米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强调起始点的选择和读数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用米尺测量预先准备的物品,记录数据。
第三阶段:巩固与实践1. 让学生独立测量教室内的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记录结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测量中的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第四阶段:总结与拓展1. 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简单介绍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的换算关系。
3. 提出思考题:“如果没有米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长度?”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以下要点:1. “米”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起始点的选择和读数技巧。
3. 测量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4.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测量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分享。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 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长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尺子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此外,本节课还将介绍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及换算。
2. 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3.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运用长度测量的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直尺、卷尺、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直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度测量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观察尺子,学会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并进行记录。
4. 活动二: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长度测量的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长度测量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长度测量方法3. 长度单位换算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与长度测量相关的题目。
2. 观察身边的物品,尝试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下来。
3. 与家长一起讨论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1》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1》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度的基本概念,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长度的大小和比较长度的大小。
2.能够使用标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行长度的测量。
3.能够应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与长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长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2.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长度单位的区分和转换。
2.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比较。
3.长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章节主要内容教学时间第一章长度的基本概念、长度的大小比较 1 课时第二章长度的测量方法和技巧,标准长度单位 2 课时第三章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课时五、教学方法及师生活动安排本次教学以讲解、实践操作为主,辅以多媒体展示、互动讨论等形式。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学习小组,让学生多进行组内合作互动,彼此之间及时交流。
学生课后需要按时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总结、归纳。
六、教具及材料准备1.课件:包含课程要点、案例演示等。
2.长度标尺:对于测量、比较长度有实际操作需求。
3.实际样本:比如图书、文具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进行测量。
七、教学评价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采用考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规评估。
评估重点及标准:1.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是否准确,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恰当。
2.对于长度大小进行比较和判断的准确性。
3.对于实际应用的操作能力。
该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长度的基本知识和测量技能,通过动手操作、互动讨论等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优秀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学校
课题
度量
教时
1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选用不同量具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厘米尺度量实物。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用尺度量实物的长度。
教学难点:
从直接比拟过渡到间接比拟,并通过间接比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3)感受身边物体的长度。
小结:我们认识了尺,学到新的长度单位:厘米。那么我们如何使用直尺去度量物体呢?
认识直尺、米尺
通过教学课件认识直尺,直观感受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
第三环节:
工具测量
活动三:如何度量
〔1〕认识了直尺,我们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去度量。
〔2〕练习〔纸,ppt〕
〔3〕如果我们有一把断尺,我们该如何去测量?
学生认识直尺后通过观察总结如何度量物体的方法,并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第一环节一样桌子长的边的长度,直观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度量工具——尺。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进展度量。我们还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厘米。真棒!
课后练习
今天学会度量之后,教师希望小朋友回家利用适宜的度量工具去度量一下你的学习用品。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学第二册的几何小实践内容中“度量〞,是在长度比拟的根底上进展的教学。在“长度比拟〞中,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分析去答复“谁长谁短〞,而“度量〞那么定量的分析“它们各有多长〞。从思维上讲,这两个阶段即是区分的,又不是完全割裂的。长度的度量是可以用感官和工具来测定的,从思维开展来说,长度度量的几个阶段包括:第一个阶段,长度的初步感知;第二个阶段,长度的直接比拟;第三个阶段,长度的间接比拟;第四个阶段,用统一的单位来比拟;第五个阶段,长度单位概念体系的形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第四、五阶段的问题。教材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用“身体上的尺〞来度量,从而发现:测量一样的物体,结果却五花八门。让学生有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引出活动二:认识直尺,并建立厘米的量感。活动三是通过认识直尺后测量身边的物体,主要解决学生实际操作中测量的问题。最后活动四是回到最初测量的课桌边长,再一次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课堂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在活动操作中体悟。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度量4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度量4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度量4,主要包括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度量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厘米和米的概念的理解。
2.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尺子。
2. 一段绳子或线。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
2.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学习1. 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
2. 演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让学生跟随操作,学会测量物体长度。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度量的过程,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他们的疑问。
四、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2.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度量4一、厘米和米的概念1. 1米等于100厘米二、使用尺子进行测量1. 指示线对齐2. 读取尺子上的刻度三、实践活动1. 测量物体长度2. 体验度量的过程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尺子测量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他们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度量(1)》(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度量(1)》(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度量(1)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您介绍我的教案《度量(1)》。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材,主要包括度量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长度单位的转换。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第二节《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度量的基本概念,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转换,特别是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
教学重点:度量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条绳子,让学生观察并猜测绳子的长度。
学生通过观察和猜测,对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概念讲解我利用尺子,向学生讲解度量的基本概念,如厘米、米等长度单位。
并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出示一道例题:一根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请问这根铅笔的长度是多少米?我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度单位转换的理解。
4.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20厘米等于多少米?3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等等。
5. 板书设计我将板书设计为:长度单位转换表。
表格中列明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如:1厘米=0.01米,1米=100厘米等。
6.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填空题:1厘米等于_______米,1米等于_______厘米。
2. 判断题:20厘米等于2米。
(对/错)3. 应用题:妈妈买了一根30厘米的绳子,请问这根绳子的长度是多少米?作业答案:1. 1厘米等于0.01米,1米等于100厘米。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度量学习教案沪教版本

度量教课目的:能用数目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m)和厘米(cm),能用米和厘米去正确丈量实物。
发展学生估测能力、着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数学识题的能力。
领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欢乐与知识的价值。
教课要点:指导学生亲自实践体验丈量的过程。
教课难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课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等。
学具:统计纸、米尺等。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谈谈:你看懂了什么?四人议论,实时沟通,反应建议。
师:小胖在用脚步丈量教室的长与宽,小巧在用脚底丈量讲台的长,小丁丁和小亚在用手丈量课桌的长与宽。
介绍:翻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há。
3.本来我们身上的很多器官都能够帮助我们来丈量物体的长度。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胸怀。
(出示课题)二、实践感知1.下边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同去量一量吧!自主选择达成若干小统计:(1)用脚步量:教室的长与宽、走廊的长。
2.(2)用脚底量:门宽、橱宽、走廊宽。
(3)用拃量:课桌、窗台、黑板。
3.把“课桌的丈量结果”记录下来,请学生报告,写于黑板上。
4.怀疑:相同长的一个课桌,为何用拃丈量出来的结果不相同呢?3.聪慧的人类发了然一种公正的胸怀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一致的标准去丈量。
它就是“尺”。
小朋友已经和尺交上了好朋友,谈谈尺的用途是什么?今日我们请米尺来帮助我们丈量,它很柔嫩便于携带和胸怀。
4.介绍丈量有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演示1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米的长度。
(大体两手张开的距离)演示1厘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厘米的长度。
(大体1个手指宽的距离)米和厘米是一对好朋友:1米=100厘米,也能够表示:1m=100cm(齐读)5.议论:半米=()厘米2米=()厘米300 厘米=()米600厘米=()米教师演示:用米尺丈量课桌的长度。
用米尺的起点0瞄准课桌的左端,再看右端瞄准数字几就表示几厘米。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1》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1》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度量的概念,包括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基本单位;2.掌握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换算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长度的度量和换算1.1 长度的基本单位•学生通过教师展示实物,了解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长度大于1米和小于1米的物体。
1.2 长度的换算•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长度的换算关系,如1米等于10分米等于100厘米等于1000毫米;•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练习长度的换算。
2. 重量的度量和换算2.1 重量的基本单位•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重量的基本单位为千克;•参考具体物品的重量,引导学生体验千克、克的概念。
2.2 重量的换算•通过简单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量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等于1000克;•学生通过实际体验,练习重量的换算。
3. 容量的度量和换算3.1 容量的基本单位•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容量的基本单位为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并感受1升的容量。
3.2 容量的换算•通过简单实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容量的换算关系,如1升等于1000毫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容量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出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了解度量的兴趣,如:你们见过什么长度大于1米的物体?什么容器能盛装很多水?2. 学习新知2.1 长度的度量和换算… #### 2.2 重量的度量和换算… #### 2.3 容量的度量和换算…3. 拓展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书包的重量是多少千克?水桶里有多少升水?等。
4.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合理运用度量知识,例如购买物品、做饭等。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1)

度量【教学目标】1.能用拃、脚步等人体部位估测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表象。
3.能用尺以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能用尺以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能用尺以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设计】一、引入出示课题:你知道度量的意思么?(长度的测量)学生交流。
提问:我们平时都用什么工具进行度量?(尺)猜想:古代的人是没有尺这种工具的,那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进行的度量的么?二、新授1.探究用身体部位测量的方法1)认识一拃、一步小组讨论: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将如何进行度量?介绍一拃、一步:打开拇指和食指到最大程度,叫做一拃;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叫做一步。
2)用拃测量操作:用拃来量课桌的长度(量靠近身体的一边)。
学生操作并交流。
提问:我们以拃为标准进行度量时,发现什么问题?预设:每人的度量结果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手的大小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一拃不一样长。
提问:是啊,古人在度量时由于单位长度不统一,度量的结果不准确。
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2.探究用尺测量的方法1)认识1米和1厘米介绍数学史:长度计量单位“米”的发展。
出示米尺,感知1米。
交流:生活中有哪些长度近1米的物体?提问:我们的课桌能用米来度量么?介绍1厘米:课桌的长度不满1米,度量时仍旧不太方便,所以数学家又发明了一个更小的单位,他们把1米分成相等的100份,把每一份叫做“1厘米”,即“1cm”。
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感知1厘米。
交流:生活中有哪些长度近1厘米的物体?操作:用手指比划1厘米。
2)认识尺并用尺测量师:后来,我们将厘米的这个标准刻到尺上,形成了尺上的刻度。
活动1:在尺上找到1厘米(哪两个刻度之间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活动2:在尺上找到2厘米,3厘米,5厘米。
思考:数字刻度与厘米数之间的关系。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2》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2》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了解毫米、厘米、分米及其简单换算关系。
2.能够正确使用卷尺进行测量,并初步观察和描述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培养观察认识、测量估计等基本数学思想。
2.发展学生手眼协调,培养测量技能。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注意力和对实物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细心仔细、互帮互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物体尺寸、形状的感性认识。
3.提高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毫米、厘米、分米及其换算关系的认识。
2.卷尺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毫米、厘米、分米的认识和换算关系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有效方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课件、课件软件、卷尺、几个物体,如书、水杯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本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度量”的概念,与学生讨论物体的尺寸和形状,并让学生观察几个物体并描述其尺寸和形状。
2.引入新知教师通过教材页面演示毫米、厘米、分米的认识,用实物向学生展示大小不同的尺。
3.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毫米、厘米、分米的大小关系及互相转换的方法。
并用例题演示。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让学生互相问答。
5.讲解测量方法教师向学生讲解卷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示范使用卷尺进行测量,让学生模仿练习。
6.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几个物体的大小并计算其面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毫米、厘米、分米的换算。
7.学生总结学生总结毫米、厘米、分米及其换算关系,并用笔记记录下来。
8.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毫米、厘米、分米及其互相换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学会了使用卷尺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技能,同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锻炼了实际操作的能力,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度量▏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沪教版在度量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使用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第5.4节讲述了长度单位以及如何使用尺子和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我们将学习厘米和米作为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测量来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能够使用尺子和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选择合适的单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尺子和直尺进行测量。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尺子2. 直尺3. 各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等4. 作业纸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条尺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尺子的长度。
然后,我拿起一本书,让学生估计书的长度,并与尺子的长度进行比较。
2. 讲解长度单位:我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通过尺子上的刻度来解释1米等于100厘米。
3. 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测量对方的手掌长度,并记录下来。
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来表示测量结果。
4. 实际操作:我将学生带到教室外的空地上,让他们选择一个物体,如铅笔或书本,并使用尺子或直尺来测量其长度。
学生需要将测量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5. 作业讲解:我将几个学生的作业纸展示在黑板上,并一起讨论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1米 = 100厘米3. 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单位,使用尺子或直尺进行测量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尺子或直尺测量你桌子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学生的桌子高度不同,答案也会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2》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2》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重量的概念,以及使用千克、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能够通过读数、观察、把握问题的关键,解决重量的实际应用问题。
二、教学重点1.重量的概念。
2.使用千克、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3.解决重量的实际应用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将读数、观察、把握问题的关键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结合起来。
2.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使用问题导入新知识:小明想要购买一瓶饮料,他在超市里看到两瓶饮料,一瓶重1千克,另一瓶重800克。
请问哪瓶饮料更重?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答案:1千克=1000克,因此1千克的重量比800克更大,所以更重的饮料是1千克的。
2. 重点讲解知识点1.讲解“重量”的概念: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的一种表示方式。
2.解释如何使用千克、克表示物体的重量:1千克=1000克,因此如果物体的重量小于1千克,使用克表示,否则使用千克表示。
3.使用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亲手感受千克、克的重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练习环节1.进行一些简单的读数训练,让学生掌握使用千克、克读数的方法。
2.根据实例进行一些解题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拓展练习1.自主探究活动:老师提供一些有关重量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法,并与同桌分享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拓展题目:比如一件物品的重量超出了电子秤的最大承重能力,如何测量该物品的重量等。
五、课堂总结1.总结本课实际上的学习内容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2.强调本课所讲的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家长协助检查学生的课外读物:如何正确读数重量。
2.布置一些与重量相关的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2.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用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布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练习巩固
1.每人都用自己的米尺测量自己的指宽、拃、脚步各是多少厘米?记录在书 本P47的练习上。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度量小实验:
(1)用指宽和米尺分别去测量橡皮的长度,说说你的体会。
(2)用拃和米尺分别去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谈谈你的感想。
度量
教学目标:
1.能用数量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m)和厘米(cm),能用米和厘米去正确测量实物。
4.发展学生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5.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
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等。 学具:统计纸、米尺等。
演示1厘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厘米的长度。(大概1个手指宽的 距离)
米和厘米是一对好朋友: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1m=100cm(齐读)
5.讨论:半米=()厘米2米=()厘米
300厘米=()米600厘米=()米
6.教师演示: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用米尺的起点0对准课桌的左端,再看右端对准数字几就表示几厘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四人讨论,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师:小胖在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小巧在用脚底测量讲台的长,小丁 丁和小亚在用手测量课桌的长与宽。
介绍:打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ha
3.原来我们身上的许多器官都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度量。(出示课题)
3.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公正的度量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
测
量。它就是 “尺”。小朋友已经和尺交上了好朋友,说说尺的用途是什么? 今天我们请米尺来帮助我们测量,它很柔软便于携带和度量。
4.介绍测量有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演示1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米的长度。(大概两手张开的距离)
二、实践感知
1.下面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去量一量吧!自主选择完成若干小统计:
(1)用脚步量:教室的长与宽、走廊的长。
(2)用脚底量:门宽、橱宽、走廊宽。
(3)用拃量:课桌、窗台、黑板。
把 “课桌的测量结果 ”记录下来,请学生汇报,写于黑板上。
2.质疑:同样长的一个课桌,为什么们对长度进行估测,使用简单方
便,但是不够精确。如果要得到精确的度量结果,我们就必须用尺进行度量。
4.自由活动:用你身上的 “尺 ”或米尺去度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四、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