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文化的谚语有哪些

关于文化的谚语有哪些

关于文化的谚语有哪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源远流长。

关于中国文化的谚语也流传着很多,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文化的谚语,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会喜欢,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关于文化的谚语一】1、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2、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3、量大福大,心宽屋宽。

4、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5、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6、脚长沾露水,嘴长惹是非。

7、母大儿肥,种好苗壮。

8、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9、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10、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11、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

12、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

13、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14、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15、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16、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17、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18、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19、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0、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21、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22、懒人用长线,拙人用弯针。

23、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24、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2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6、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27、猫跟饭碗,狗跟主人。

28、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29、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30、好汉死在战场,懒汉死在炕上。

【关于文化的谚语二】1、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2、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3、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4、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5、好汗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6、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7、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8、家常饭好吃,常调官难做。

9、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10、若要好,问三老。

11、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12、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1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4、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15、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

16、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17、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18、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19、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体现文化的谚语

体现文化的谚语

体现文化的谚语范文一:谚语是一种既有深厚智慧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字表达方式。

我深深体会到了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以下我将就体现文化的谚语相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谚语中传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说明了“读书为了用”,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在反映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加深了读书的价值。

在谚语的传承中,历代先贤所传的思想和技艺都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更有许多谚语以历史典故为基础,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是以先秦诸子宋国人墨子之师为典故。

其次,谚语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

由于地域差异,文化表达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

例如俗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广东和香港地区非常常见,而在其他地方可能就不被传颂。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口语传统,它更是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这种文化的表达方式风格独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最后,谚语中传承了人民智慧和生活哲学。

谚语中的智慧,源于生活,源于思考。

比如出自《左传》的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表达了道德准则和品德追求,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又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表现出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之情,是人们的一种哲学追求。

这部分谚语无疑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

总之,当我们挖掘谚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时,不仅仅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多地是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

谚语传承了世世代代的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多加关注,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点分析:本文以三个方面阐述了谚语体现文化的问题,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到人民智慧和生活哲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入的问题。

写作手法灵活多样,既有出典、举例,又有对代表性词语的阐释。

论述间转折自然,段间接触流畅,条理性强。

用词得当,通过对谚语本身的分析,寄托出作者认同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承的思想。

范文二:谚语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总能察觉到一些谚语的存在。

谚语所蕴含的智慧,可以一言一语地表现出那些普通话语之外的非凡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与谚语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与谚语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与谚语解析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谚语。

这些典故和谚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从典故和谚语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文化遗产。

一、典故解析:1. 《左传》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一典故出自《左传》,通过描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言行,表达了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如何行事的道理。

穷困时,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做到“独善其身”;而达到富裕和成功时,则应该帮助他人,做到“兼济天下”。

这一典故教导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根据自己的处境选择适合的行为方式,既要注重个人修养,又要关心他人的利益。

2. 《史记》中的“焚舟破釜”。

这一典故出自《史记》,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领项羽带领军队攻打秦国时的故事。

项羽在攻打秦国的过程中,下令焚烧了自己的船只和釜具,表示不退缩,只有胜利才能生存。

这一典故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去面对,不退缩、不畏惧,才能取得成功。

二、谚语解析: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是一句古代谚语,意思是说只有积累小的进步,才能达到大的目标。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一步步地努力,每一次的小进步都是实现大目标的基础。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要有这样的觉悟,通过每天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 “温故而知新”。

这句谚语强调了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

通过温故,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通过阅读经典,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谚语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
谚语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口头语言,通常是由短小的语句组成,
表达出人们的生活经验,传授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凝聚人们
的智慧和文化。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以口头传统
的方式流传至今。

谚语的起源可以源远流长,有些谚语的来历已经无从考证,但绝
大部分谚语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它们是用精练的
语言表达出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简单明了,直戳人心。

比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
不断认识新事物,了解新人物的道理。

还有“衣食足而知荣辱”,这
句话告诉人们,生活的底线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只有满足食品和衣物
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荣誉和尊重等更高层次的生
活要求。

谚语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谚语的文化意义也在不
断深化。

在中国文化中,谚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代
表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的风貌。

自古以来,谚语就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同时,谚语还有
助于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使人类的文化各得其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谚语作为人民口头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具有的独特的价值
和意义,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沉淀,更寓意着人们身临其境的智慧,是我们舒畅的诉说,深刻的思考,乃至深层次记忆的载体。

农谚谚语大全及其含义

农谚谚语大全及其含义

农谚谚语大全及其含义新谚语句:“雨后春笋知多少”,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古老传统,其中包括大量有深远意义的农谚。

这些农谚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和生活的认识和指导。

古人用一句简洁的话就把复杂的含义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国农谚的魅力所在。

一、“雨后春笋知多少”“雨后春笋知多少”是一句中国农谚,出自《礼记曲礼上》,其含义是:雨后,春笋出土,数量可以反映出雨水量,用来预测收成。

这句谚语暗示着,如果人们认真观察,便可以从春笋的数量中知道大自然的状况。

这句话提醒人们关注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做出适当的应对,及时为自己的收获做好准备。

二、“秋分观雁归”“秋分观雁归”是中国古老的农谚,出自《诗经大雅瞻》,其含义是:秋分时节,鹰雁从北方归来,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规定,象征着冬天的临近。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认真观察大自然的规律,从而及早做好准备迎接冬天的来临。

在这个句子里,“秋分”代表着一种温暖的季节,而“雁归”则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它们之间的对比,让人们有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也提醒人们应当及时准备迎接冬天的到来。

三、“桃李春风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也是一句中国古老的农谚,出自《史记孝文帝纪》,其原意是:春天来了,桃树和李树盛开,花香四溢,那是一场美好的景象,值得用一杯酒来庆祝。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欢欣,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它不仅暗示着春天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季节,而且也意味着春天是一个喜悦的季节,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快乐之情藏起来,把它用来庆祝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优秀的人才源源不断,但是能够发现、培养、发挥这些人才的“伯乐”却不多见。

这句谚语说明,世上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能够发掘这些人才的“伯乐”,却很少见。

它告诉人们,培养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耐心、毅力和必要的智慧,以及对人才的尊重和厚爱,才能找到最优秀的人。

关于传统文化的谚语

关于传统文化的谚语

关于传统文化的谚语【篇一:关于传统文化的谚语】中国常见俗语、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二、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三、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常见俗语、谚语大全和解释:1、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3、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

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

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

溺:沉溺,陷入。

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

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6、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

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7、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

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8、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9、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

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0、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11、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

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12、拔赵帜立赤帜——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13、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

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14、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

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冬至传统文化中的谚语与俗语

冬至传统文化中的谚语与俗语

冬至传统文化中的谚语与俗语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农历的冬季中的最大日(也就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在中国的冬至,人们会根据传统习俗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

与冬至相关的文化中有许多谚语与俗语,它们承载着民间智慧和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冬至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谚语与俗语。

1. "冬至一阳生":这是冬至的一个重要谚语,意味着从冬至开始,阳气逐渐在天地间渐渐盛长,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2. "冬至吃饺子":吃饺子是中国冬至传统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饺子形状像冰凌,寓意过冬,象征着将不好的事物困在里面,表达对来年幸福和吉祥的祝福。

3. "冬至煮汤":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还会煮饮汤水。

这是因为汤水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团结,通过一家人共同享用汤水,表达对家人安康和幸福的期盼。

4. "冬至补身体":冬至也是补身体的好时机。

人们相信在冬至期间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汤、糖蒜等,可以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侵袭,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5. "冬至要守夜":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守夜,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

这是为了纪念祖先和老人,同时也是希望能够驱邪迎福,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

6. "冬至刺猬不打滚":传说冬至这天,刺猬会进入冬眠,因此有人认为如果在冬至这天不打翻刺猬的话,就能够得到一年的平安吉祥。

7. "三九四九关冬至":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人们认为从冬至算起的接下来的几天称为"三九四九"。

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冬天最寒冷的时期,人们会格外注意保暖和健康。

8. "冬至积食":冬至时天气寒冷,人们容易积食,因此在冬至这天,人们会注意调理饮食,多吃些温热的食物,避免不必要的饮食问题。

以上是关于冬至传统文化中一些常见的谚语与俗语。

总结文化底蕴:俗语谚语的意义与用途

总结文化底蕴:俗语谚语的意义与用途

总结文化底蕴:俗语谚语的意义与用途。

一、俗语谚语的意义俗语谚语之所以能够在人们中间流传并广为流传,归根结底在于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从积累经验到总结出规律,再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后人,就是俗语谚语的根本含义。

1、传递智慧俗语谚语代表了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了人际关系、政治、宗教等各个领域,因此,它们在人们的思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推广美德俗语谚语涉及到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往往是由关于人类社会的经典智慧和最高价值观念而组成的。

可以说,这些谚语是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指南,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表达情感俗语谚语往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经过数百年的沉淀,这些语言片段中富含着一种淳朴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代表了人们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积淀。

二、俗语谚语的用途1、启示人生俗语谚语是人们在摸索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心得之谈,因此,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引用丰富多彩的俗语谚语,我们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智慧和经验,还可以激励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2、丰富语言俗语谚语的语言形式独特,富有韵律感和格调感,因此,在日交流和文学创作中都有阐发其内涵和外延的用途。

合理使用和巧妙引用俗语谚语,能够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弘扬传统文化俗语谚语传承后人的智慧,也是传承文化的形式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俗语谚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能够更好地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俗语谚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意义和用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知我们的世界。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语言的优势,使其拥有更广泛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价值,以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中华民谚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乏关于家庭文化的智慧箴言。

这些谚语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则常见的谚语是:“家和万事兴”。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被认为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这一谚语提醒人们要在家庭中保持和谐、团结和互助的态度,以确保家庭的繁荣。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是:“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谚语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和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道德底线,是家庭文化的核心。

这一谚语告诫人们,不论身在何处,都应牢记父母的辛勤付出,并时刻关心和照顾他们。

此外,还有一句谚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句谚语强调了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老人被尊为家族的智慧和传承者,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被认为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

这一谚语提醒人们要尊重和珍惜老人,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尊严。

此外,还有一些谚语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兄弟如手足,儿女如弓弩”。

这些谚语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他们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谚语提醒人们要保持亲密的家庭关系,相互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强调了家庭和睦、孝顺父母、尊重老人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等重要价值观。

这些智慧谚语不仅反映了中国家庭的传统文化,也指导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家庭关系。

在当代社会,这些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促进家庭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谚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国谚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国谚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国谚语是一种流行于中国社会的口头表达方式,依靠简短而深刻的语言口号来表达出深层次的启示和教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们不仅包含着中国思维方式的特点,更承载着中国人文化传承的内涵和智慧。

古代谚语源远流长,历经岁月考验仍然似一柄锋利的刀刃,戳中人们心灵深处。

据考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了许多谚语,例如道家的“无为而治,以无事之事,及其极无为也”,以及儒家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

这些谚语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这种思想体现在一些谚语中,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勿以恶小而为之,伦常不修,何以为立”等。

这些谚语教人以平和之心应对人生百态,认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像人生的一种无奈,但做不了想做的事还可以有另外的出路。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强调仁爱之道并提倡君子之德。

许多谚语也秉承了这样的思想,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

此外的“举一反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谚语也彰显出儒家文化气息,强调了对普通人的关心,是实用、人性化的教诲。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佛家的思想,强调“如梦如幻”的世界观和顿悟思想。

由此产生的谚语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例如“患难见真情”这一谚语,教育人如何在困境中识别真正的感情,定可用来提醒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际关系。

中国谚语意蕴深刻丰富,其意义多层次、多维度的寓意,给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思考余地。

这些谚语为我们提供了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不断学习和进步。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学者总是忙碌的,愉悦着通过有趣的谚语使自己不断前行。

在中国的文化中,谚语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类。

我们通常能够在书法,绘画,武术等生活中看到谚语的运用,这也是谚语在中国艺术上起到的超常作用。

中国传统谚语文化鉴赏——《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来源与解读

中国传统谚语文化鉴赏——《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来源与解读
强调个人价值:谚语鼓励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才能。
避免平庸: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人们可以避免陷入平庸的状态。 人生选择:这句谚语提醒人们在人生中做出明智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 标和梦想。
谚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
鼓励人们要有独 立思考和自主决 策的能力,不要 盲目跟从他人。
提醒人们要珍惜 自己的权利和自 由,不要被他人 控制或束缚。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间的距离。
艺术表现形式: 谚语具有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感, 是语言艺术的体 现,丰富了文学 和艺术的表达方
式。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出自《史记·苏秦列传》,是战国时期苏秦为了劝说燕昭王联合韩、赵、魏等国抵抗秦国而引用的一句谚语。 意义:强调个人或国家的独立自主,宁愿小而强,不愿大而弱。激励人们要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甘落后,奋发向上。
告诫人们要注重 自我价值和尊严, 不要轻易放弃自 己的立场和原则。
激励人们要勇于 挑战和突破自我, 不要满足于现状 或安于平庸。
04
中国传统谚语的传 承与创新
THEME TEMPLATE
传统谚语在现Biblioteka 社会的价值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传递正能量:传统谚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
添加 标题
深层含义:这个谚语强调了个人或团体在选择职业或社会角色时,应该选择自己能 够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力的领域,而不是仅仅追求规模或地位。它也表达了对于个 人或团体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不愿意在别人的阴影下生活和工作。
谚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做小而有用之人,也不做大而无用之人。

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谚语浅析

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谚语浅析

育 意 义很 明显 。
千年 ,并 流传下 来 ,足 见其 生命 力 的强悍 ,谚语 中的精 髓是 永远 值
谚语 作为 中 国传统 文化 不可缺 少 的部分 ,它 与 中华 文 化具有 的 得我 们去 学 习的 。文章 当 中所列 举 的谚语 ,从 百姓 的衣 食住 行 到教
普 遍性 必然 是 一脉 相承 的 。谚语 的这 种 民族文 化特 性就 是 在传 统文 育大众 以及对 于社会 的意义 ,没 有哪 一条 是过 时 的 ,反 而 因为其 口
每天 吃上 三个 枣 ,人 一辈 子不显 老
谚语是在人们的实践生活中产生并演变而来 ,因此就具有 了精

练 性 、El语 化 、寓 意性 的特点 。精 练性 是指 谚语 篇幅短 小 、句式 整齐 。
金 窝窝 ,银 窝 窝 ,不 如 自家的 土 窝窝
比如 “人靠 衣裳 马 靠鞍 ” “一 了百 了” “岁月不 待人 ” “一个 将军
出门一趁早 ,二 趁饱 ,三趁 秋 清 (凉快 ),四趁 有 阵 (同伴 )
VI语方 式 的表达 。比如 “死 猪不 怕开水 烫 ” “瞎猫 碰到 死耗 子 ” “放
常在 河边 站 ,难 免会 湿鞋
长 线钓 大鱼 ” “摸 着石 头过 河 ” “不 见兔 子不 撒鹰 ”等 。这 些来 自
朝 霞不 出 门,晚 霞行 千里
比如 “百 艺通 ,不 如一艺 精 ”“一 寸光 阴一 寸金 ,寸金难 买寸 光 阴…‘害 社 会 文化生 活越 来越 丰 富 、在外来 文 化带来 的冲击 之下 ,谚 语是 否
人 终 害 己 ,报应 最 公平 ” 。这些谚 语都 阐释 了基本 的做 人道 理 ,教 还 能够 发挥 它原 来 的重要 作 用?答 案 当然 是肯 定 。谚 语 能够 保持 几

中国古代智慧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智慧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智慧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有很多非常有智慧的谚语,这些谚语在现代依然被广泛使用。

这些谚语通常由简短的语言组成,但是却能够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1.磨不烂的嘴皮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很会说话,但是他说的话却不能被证实或者是没有多少意义。

这个谚语表达了中国文化中重实用的观念,尊重实践和实际的价值,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和空言辞。

2.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情感和欲望有着很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自然却是客观的。

这个谚语是在告诉人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同时接受现实。

3.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是在告诉人们,自己的东西虽然可能不如别人的显眼,但是只有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能真正的得到快乐。

这个谚语表达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个人生活的观念,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家人和身边的人和事物。

4. 活到老,学到老这个谚语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尊重知识和教育的观念,这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经常学习,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5.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是在告诉人们,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个谚语表达了中国文化中注重品德和诚信的观念,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智慧谚语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重要的是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谚语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点,也总结了人类社会的智慧。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这些谚语,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智慧,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在中国的文化中,地理谚语和俗语被广泛运用,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传递智慧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江山如画“江山如画”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谚语,形容美景如画、风景优美。

这个谚语源自中国众多的山水画,山川如画、风光优美的景色被艺术家们用画笔表现出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而这个谚语又进一步比喻重要的位置或者地点非常美丽,给人带来愉悦和惬意的感受。

二、山高皇帝远“山高皇帝远”是中国民间俗语中的一句常用语,意为山区较远离皇帝统治中心,代表地理偏远、与政权疏远。

这个俗语常常用来形容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指代的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相对较为落后。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谚语意味深长,表达了水的双面性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在中国,大量的河流和水域给人们提供了交通和繁荣的机会,同时也有可能带来灾害和危险。

这个谚语告诉人们,在利用水源时要善于掌握平衡,明智利用水资源。

四、地大物博“地大物博”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形容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

中国的辽阔疆域使得各地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候、地形、水域、动植物等等。

这个谚语也暗示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也因此有所差异,形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中国的一句谚语,意味着有特殊人物存在的地方就能得到名声。

这句谚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人们认为一些山区中的仙人或者神仙存在,因此给这些地方带来了美誉和特殊的地位。

这个谚语也暗示着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相吻合。

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的一句谚语,表达了地理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中国文化)古代谚语与俗语

(中国文化)古代谚语与俗语

(中国文化)古代谚语与俗语0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0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0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0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0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0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0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0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0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11.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1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1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51.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与俗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与俗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与俗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包含着许多深入人心的谚语和俗语。

这些谚语和俗语既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生活智慧的凝练表达。

它们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人们对生活、道德和价值观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著名的谚语与俗语,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1. 谚语的智慧谚语作为一种智慧的表达形式,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和观念。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从小事做起。

它教导人们要脚踏实地、不放弃努力,重视每一次的起步与行动。

还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坚持就是胜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克服难关,取得胜利。

这些谚语凝结了人们多年来对生活和经验的总结,它们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

2. 俗语的生活智慧与谚语不同,俗语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形象的语言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道理和智慧。

比如,“礼尚往来”就是一种常用的俗语,表达了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尊重和回报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彼此的关心和付出是维系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常用的俗语是“和气生财”,它强调了相互和谐的关系对于事业和生活的重要性。

这句话提醒人们,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共同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财富。

这些俗语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智慧之言。

3. 谚语与俗语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和俗语不仅仅是一种智慧的表达,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

它们通过简练的语言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道德、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比如,“家和万事兴”是一句重视家庭和睦的谚语。

它强调了家庭和睦是人们经营一切事业和幸福生活的基石。

这句话传达了中国人对家庭和谐的重视和追求。

又比如,“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是一句强调个人努力的俗语。

(中国文化)古代谚语与俗语

(中国文化)古代谚语与俗语

(中国文化)古代谚语与俗语0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0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0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0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0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0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0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0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0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11.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1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1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51.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谚语对我们的意义

谚语对我们的意义

谚语对我们的意义谚语是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智慧、知识和人民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总结。

它们以简练而深刻的方式反映了生活中的真理和智慧,给人以启迪和指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

首先,谚语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数千年来,先贤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并用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

这些谚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孝顺、友爱、勤劳、诚实等,体现了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谚语有助于开阔思维、提高智慧。

谚语以简练而生动的方式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它们让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事物,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反思能力。

例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抓住机遇,不要错失良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谚语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他人评判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谚语,人们能够提升智慧,拓宽思维,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此外,谚语还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谚语体现了人们对不同情境和处事方式的总结和解读。

它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例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句谚语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创造性思维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熟能生巧”,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勤奋实践,才能达到专业水平。

通过遵循谚语所传达的智慧,人们能够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中更加成功和快乐。

总之,谚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

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经验,是智慧的结晶。

通过理解、研究和应用谚语,我们能够获得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示,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正确的行动。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谚语,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智慧的火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闪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与中国文化(文法学院汉语言081班赵彤 200850515133)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包罗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民族文化心理,小到个人的生活写照。

“谚语是人生的百科全书”①,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凝聚着特殊的文化精神,是民族语言修辞的精华之所在,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因而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

关键字:定义来源分类和意义语义特点民族文化特征引言关于谚语的定义,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将“谚”释为“传言也”,即大家口耳相传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说法;在陈彭年的《广韵》中则将“谚”释为“俗言也”,即一种口头常说的语词。

无论是“传言”还是“俗言”,它们都说明谚语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的一种书面形式,是对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总结。

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谚语的定义理解为它是人们在对生活和生命进行过一种哲理性思考后总结出来的经验的文字材料。

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不同的方言有自己特殊的语词,从而也就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熟语,各方言区的谚语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沿用至今,因而逐渐被整个社会成员所接受,渐渐就形成了现在的普通话谚语。

在普通话谚语中,一部分是从各个方言区的谚语中继承下来的,如“丑媳妇要见公婆面”,据考证就是最早见于吴方言;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话谚语角度来统一各个方言区的谚语的,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同的方言区就“癞蛤蟆”的发音是不一样的,最后仍是采用普通话的发音作为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自然会逐渐取代各个方言,但是保留在熟语中的方言特色是不会消失的,这也说明谚语在历史演变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保留着各自特色的谚语向使用者传递着它特殊的来源,其里面包含的故事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正文:一、谚语的分类和意义由于谚语是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反映,所以谚语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概括,以下从不同的类别对谚语进行一些分析。

(一)生活方面在《大学》中有“三纲八目”的追求,“三纲”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属于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修身则是核心,承上是独善其身,启下是兼济天下,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正好是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的总结。

生活方面的谚语包含修身、养生、交友、治家、治学、做人、识人、娱乐等。

1、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生活中的规律性的现象,一些社会中的“潜规则”,它们总是很直接的概括出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微妙的关系,什么是非恩怨、进退荣辱、世态炎凉,人们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从而人们通过谚语将其总结出来,每每有人自嘲一番的时候,总会在谚语中找出最符合自己心境的句子,这些谚语已经成了中国人固定的思维模式。

当然,这些谚语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华夏民族在智慧上的成熟,另一方面却又说明这个民族已经失掉了它的那份最初的纯真”②,这也是一种悲哀。

当把一切都看的太清楚的时候,人们就快要失去对美好的期待,失去在同一个物种中应该存在的那份信赖与真诚。

当任何人都需要带着“面具”面对彼此的时候,那种透心的凄凉让人会不寒而栗。

就如这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它很有穿透力地点明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冷漠、利用的关系,也刻画出了一个个趋炎附势、油滑狡诈的市侩嘴脸。

这听着虽然有些刻薄,却也是实话。

相类似的谚语还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等,这些谚语一方面是在批判那些追求利益、嫌贫爱富的人,另一方面却也符合自然之理,就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人不想有好的前途,谁人不想攀上人生的高峰,一无所求不代表一个人品性高洁,追名逐利也不代表一个人庸俗不堪,这其实是一种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才能表现出华夏文化心理的丰富多彩。

2、人生不满百,常怀百岁忧我们都听过“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它是用来讽刺愚蠢的人和他们那些没有必要的担心,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有些人所谓的“没有必要的担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猎奇心理,人们看似在思考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异想天开”中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们总说有人瞎操心,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关注,那什么新发现也就无从谈起,正是人们积极去思考人生,思考身边的事物,我们的心智才慢慢成熟起来,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有了某种期待,也就会不自觉的有了朝某个目标迈进的兴趣和动力。

又有人说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哪有时间去思考身后的事,还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喝凉水”来的实际,于是,忧天的杞人是越来越少,嘲笑杞人的“聪明人”是越来越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结在于我们漠不关心的心态,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这种人生态度我们应该予以坚决的摒弃。

3、不做杨柳随风倒,要做青松立山岗和青松一样,“梅兰竹菊”一向是文人墨客钟爱的象征物,它们代表了一种心理追求,一种品性标准,做人就要正直,这是一种最起码的要求,有梅花不畏艰难的勇气,幽兰不为世俗的淡然,青竹不屈强势的执着,菊花不同凡俗的追求,它们拥有的美好品质是对真正的贤士的总结,谚语中这些对自我有约束教化作用的句子不在少数,什么“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它们都阐释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所应具备的品德。

“中国人有许多的清规戒律,这些清规戒律来自人们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正因为有了这些道德约束,所以中国人看起来恭谨有礼,比较矜持,比较拘束。

并不是中国人缺乏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是因为中国人懂得应该‘发乎情,止乎礼’”③。

(一)生产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自古广大的劳动人们就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发现了不少自然的奥秘,用农谚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帮助人们克服自然灾害,征服自然,这可以算是劳动人们最早的科研的例证。

祖先们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劳动中观察出自然界的各种物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变化,与气候、土壤、时间等等的紧密联系,然后整理成一系列规律,现在看来仍是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而且在那种时代环境下,这种依靠自然物象来判断的方法既可靠又简单易接受,所以农谚至今仍是广大农民重要的参考。

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至关重要,因此在众多的农谚中关于气象的谚语不在少数,以下举些例子: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

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夏天有奇暑,冬必有奇寒。

同样,通过对农作物自身的观察,也有一些符合实际的规律可以利用:水是庄稼血,肥实庄稼粮。

要想豌豆肥,多施草木灰。

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

这些农民的经验之谈都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后得出来的宝贵的参考资料,在中国进入拥有现代文明的农业文明之前,都是靠掌握这些基本的道理来进行农业生产的,这些经验就是他们最好的“教科书”。

(一)事理方面谚语中有很多是教人如何把握人生,如何对待生活,它们从思想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方面给人莫大的触动。

1、岁寒知冷暖,患难见真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一类的谚语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长时间的相处,经历了磨难才能彼此了解、彼此信赖,真正的感情只有经过世事的考验以后才能真正确立下来,不能率性而为,妄下结论。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这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2、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这一类的谚语是说明实践的重要性,这完全符合行事的要求,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尝试了,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没有心想事成,付诸行动才会有收获。

3、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这一句谚语是说当自己有短处或受惠于他人的时候,就不能理直气壮的坚持自己的立场,秉持自己的原则,总处于气亏理短的状态。

这用来形容行贿受贿双方的心态很是恰当。

受贿的一方其实总是处于弱势,当你收受了别人的好处,就等于掉入了别人的彀中,难免要被别人所摆布。

所以要想做到不有求于人和不被人所求,有时真的很难。

中国人讲求“礼尚往来”嘛,利益的互换是必然的,这就要看个人的“道行”了。

二、谚语所表现的语义特点从语义的角度说,谚语是关于价值的判断,经验的总结。

谚语从大量生活经验中抽象出道理,但不用抽象的语言表述,而是用生动的语言通过反映具体的生活事例来喻指一种哲理。

很多谚语有价值取向,一条有价值判断的谚语是建立在对立价值基础上的。

谚语推崇了一种价值观的同时,也就贬低了与之对立的另一种价值观。

这在谚语中表现为几种基本的语义关系。

1、因果关系谚语的因果关系表现为立个类型:一种是如果甲则会有乙,甲是乙发生的必要条件;一种是如果甲则不会发生乙,甲是乙不发生的必要条件。

例如:“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这一句有些特别,它是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式,实际意义是只有挑过担子才能知道它的分量,只有走过长路才能体会它的漫长。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这一句是典型的由甲到乙类型,甲是因,乙是果;“有米不愁谷”属于第二种。

2、对立关系对立关系在谚语中很普遍,运用对立关系可以使说理更加有力度,在对比中能增强说服力,而且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

例如:“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等等这一系列的例子,都形象生动的反映出对比在谚语语义关系中的重要性。

3、比较选择关系比较选择是指在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之后从中选择更合理更重要的一种作为处事的原则。

例如:“万般皆下品,惟读书高”、“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一事全知,胜过万事半知”,这类谚语把两项对立得事物并列,加以比较后,选择其一,加以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反义词的运用,是其中一个更特殊的小类,在谚语表达的对立关系和因果关系中,反义词常常同时出现在同一条谚语中,以表现价值观的对立,或表现正反互为因果或相反相成。

例如:“见强不怕,遇弱不欺”、“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中的“强和弱”、“饱和饥”、“穷和富”都是互为反义词。

4、直接说理关系这一类谚语是没有通过比较选择来阐释道理,而是直接说明一种哲理,来以此起到教育人、启发人的作用。

例如:“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今日事,今日毕”等等。

谚语在意义上往往是独立的,它的意义绝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它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

三、谚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1、“四时更替”和历史循环论中国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再熟悉不过的话正反映了中国早期的历史循环思想,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我们不能用旧的眼光和见识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诸如此类的谚语还有很多,什么“风水轮流转”“此一时彼一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汉民族的时间观是深植于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从农事的劳动中观察到:四时是不断循环地更替、周而复始的……受到这种自然规律的启发,古人因而产生了‘历史循环论’的社会历史观,于是,后人就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