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谚语与歇后语的特点和联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的特点和联系

成语,谚语,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特点包括,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同样,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本文从他们的概念、结构、功能、修辞等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一、成语

1、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的固定性表现在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增减其中成分。如“任重道远”就不能变成“道远任重”或“任重路远”。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灵活应用,如:“揠苗助长”中的“揠”由于较难书写,也不便理解,就换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字“拔”。谚语、歇后语却没这样严格要求,它们可以增加、减少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2、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大多是音节整齐、诵读时结构两两相对。“一衣带水”本是“一衣带”那么宽的“河水”。事实上这种情况有

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同汉语语言片段双音节化有相当的关系,读时二字一顿几成惯例。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绝大多数成语都使用了这种节奏。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3、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历史故事: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口头俗语: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4、成语的结构:

主谓结构:德才兼备,夸父追日;

述宾结构:异想天开,横少千军;

并列结构:

(一)两部分并列。从两部分意义关系上分析:

a.重复。两部分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万紫千红,欢天喜地;

b.承接。后部分承接前部分而来,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如:过河拆桥,水到渠成。

(二)四个词素并列:青红皂白,生老病死。

然而谚语与歇后语没有这种规则性,很难对他们进行分析结构。

二、谚语

郭绍虞:“认为谚语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主于知‟,来源于…民众‟,或是经过几个人修改的结果,即融合多数人的经验,或是…只借口头引述以为流传‟,是无法知道作者的。谚语…重真‟,表现在观察社会…以世

态人情为材料‟,对于人的…处事理事‟有指导能力。”由于谚语内容包含经验的总结,所以可拿来作论据,具有某种科学性,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是谚语的本质特征,像“庄家要好,犁深肥饱。”⑴语言形式比较对仗、工整、讲究和谐,有韵脚,是个完整的句子,大多数是复句,亦有单句,这与成语有了一定的区别,成语只是叙述一般的客观现象,表达一种概念,没有训诫功能。

谚语有以下几类:

农谚:麦子胎里富,种子六成收

气象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规诫谚:打蛇要打七寸

生活常识谚:急走冰,慢走泥

成语与谚语不同,成语书面性强,具有经典性,多出自古权威的著作。谚语口语性强,多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口头语言中。与歇后语有较相似的特点。“谚”:《尚书·无逸》:“俚语曰谚”可见传统的观念,“谚”就是俗语,由于谚语切合人的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容易明了,大半有韵,便于记忆。例如:肉包子打狗,自作自受。

成语与谚语形式之间的比较如:

见异思迁饮水思源

一山望那山高喝水不忘掘井人

虽然说谚语、成语在词句上都比较固定,但成语比谚语更加定型化。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志成城三个臭皮匠,变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词,能充当句法成分。谚语多数可独立成句,或独立句外,不做句子成分。并且成语保持各地的一致性,谚语有明显的地域性;成语表示一般的概念,仅一种客观的现象,谚语表示一种判断和推理,它概括反映深刻道理和总结斗争经验,多有主观色彩。

三、歇后语

歇后语原是俗语的一种,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并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它有特别的结构,有上下两半组成,同成语性质很相近,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把一个成语的意义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时只说出上半,下半省略,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部分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后半的解释说明同整个歇后语的意义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比喻。狗撕烂羊皮,东一口,西一口。意思是讲话做事无一定目标、计划。

(二)双关谐音。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来源。民间风俗:老太太纫针——离得远。历史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由于生活中可供创造歇后语前半部分形象表述的材料很丰富,它表达的也不必是经验或某些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比起谚语更易构成。歇后语形象风趣,在文艺写作和人民大众口语中场运用。有时谚语与歇后语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如:汗珠落地摔

八瓣;口朝黄土背朝天。都是形容劳动辛苦。这些都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说话写文章能恰当的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四、歇后语、成语、谚语的应用

歇后语、成语、谚语都可作为语言建筑材料,但成语一般可充当句法成分,不成为独立的句子,谚语与歇后语可成为独立的句子来说明一种意思。谚语流传各个阶层,歇后语则仅流行于民间下层,并且歇后语讲求偕皮,求感受上的一种快感。缺点就是不严肃,不庄重,所以正规的政论文中不易使用。谚语是成语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唯一的来源,谚语需要加工、提炼才能进入书面,成为成语。谚语主要来源群众创造,也有文人创造,但为数很少。谚语的精炼性低于成语,但能保持生动性的特点。歇后语与成语的差别较大,不易混淆,两者的风格色彩也很不同。比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自作自受,但是成语可以充当歇后语的某一构件。

歇后语是谚语的“近邻”,也是习用于人们口语中的定性语句,语体风格和谚语一样通俗易懂,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区别:语言形式上,歇后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风格上,歇后语的基调是俏皮、幽默,谚语的基调是通俗平易;创造方法上,歇后语有谐音,而谚语没这种现象。并且谚语在发展过程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但很少转化为歇后语,歇后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谚语具有单义性,所传授的知识是确定的,而歇后语会存在双关语。如孔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与谚语在意义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社会上所流行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