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菌期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发菌期管理
一、食用菌发菌管理
1、菌丝培养期堆垛有讲究
装好的菌袋可一层层堆积在地面或架子上。气温低时,地面应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麦秸或稻草,以免下层温度太低,菌丝生长不良,一般堆放10~12层;气温高时,堆放2~3层即可,并摆放成品字形垛。夏秋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下旬)气温高时,垛与垛间应留出宽35~40厘米的人行道,单层摆放,以利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垛用。如果垛温超过30℃,应及时翻垛降温;冬季或早春(11月至翌年2月)堆垛发菌时,可利用堆积菌袋的方法发热保温,促进菌丝发育。方法:堆积菌袋时,垛与垛间只留少许空隙或不留但也不紧挨,每4垛为一堆(垛长为4米左右),然后用塑料布和草苫盖好,堆放在半地下式塑料棚、温室和空屋内均可。另外在棚内或室内应放一个干湿温度计,以观察棚内或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应控制20~2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及时调控,以利菌丝健壮生长。
翻垛是菌丝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每5~7天翻一次(上、下、里外翻均匀),以使菌丝受温一致,发菌整齐。在翻垛时要
注意检查有无杂菌污染,有杂菌污染的可单独放置或处理,不可乱扔乱放。若发现菌丝不吃料,应查明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大,还是原料发霉变质,或是室温太低、菌种
老化等),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冬季棚内或室内需生火,要注意通风换气排出废气。
2、发菌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在发菌阶段,应特别注意发菌室的温度,室内温度指标应体现在菌袋上。在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于两袋之间插上温度计,架式培养的应放在架子的最上层。垛式培养的应放在堆放的中心位置。所应控制的袋温因品种不同而异。平菇、香菇、木耳应控制温度于28℃以下,金针菇、杏鲍菇应控温于26℃以下,如温度超标,应于早晚通风并延长通风时间,还应时刻注意疏袋降温。
(2)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害虫也开始活动,发菌期间应坚持每周喷洒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杜绝虫害滋生。
二、发好菌迟迟不出菇
造成菌丝发好后迟迟不出菇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排查,寻找具体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了解菌株特性和质量若菌株退化、出菇能力弱,稍受外界因素影响即会迟迟不出菇,减产甚至绝收。另外,要考虑食用菌品种的特性,早熟型品种在发菌完成后即可以开袋出菇,中熟型和后熟型品种有一段后熟期,需静置一段时间,等原基出来后方可开袋出菇。
2、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
有些品种需要一定的温差刺激或者搔菌刺激,如有些香菇、秀珍菇需要低温刺激才能出菇,蛹虫草栽培过程中一般
需要搔菌处理才会出草旺盛。对于需要温差处理的品种应在发满菌后进行温差刺激,促使出菇。
3、温度不适
菌丝在培养料内长透之后,如室温是在平菇品种适宜的温度范围之内,便很快出现菇蕾。如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抑制原基形成。
处理方法:
①针对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适时播种;
②破块灌水,即菌丝长满料后,破块灌水3~5天后,在缝隙处有大量原基形成。
③加压。当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在菌床表面放若干小鹅卵石,平菇很快从石头缝隙处长出。
④曝光。利用平菇的光效应,适时进行光照,可促进子实体形成
4、菌床湿度
菌床通风不良,或不适当施用氮素营养,都会造成菌丝徒长,料面出现大量气生菌丝,倒伏后形成厚菌被—菌膜,会影响到原基的分化。处理方法是搔菌,即在菌膜出现后,应用铁器在培养料表面全面或打方格进行耙动,除去老菌丝(膜),再压实,同时注意保温保湿,刺激子实体形成。
5、氧气
食用菌菇房内要有适宜的氧气含量,氧气含量太低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容易造成不出菇或者畸形菇现象。必要时在菇房安装排气扇,定时换风,促使出菇。
三、菌丝体脱水
菌筒脱水的表现是表面粗糙,手摸有刺手感,质量明显下降。
1、主要原因
(1)发菌期菌袋受强光曝晒,或接种穴胶布脱落,袋内水分蒸发;
(2)脱袋时遇干热风袭击,菌丝断裂,营养基质外流,菌筒表层干燥;
(3)培养场地与菌丝体干湿反差大,多发生在旱地菇场,因其湿度小,菌筒水分反被地面吸收;
(4)菌床薄膜保湿条件差,如采用旧薄膜有破洞,或罩膜不严密,造成菇床内气流过畅失水;
(5)通风不当,揭膜时间长,受干热风影响。
2、采取的措施
(1)出现脱水应加大喷水量于菌筒上,连续2天,达到手摸不刺手有柔软感为度;
(2)罩严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为90%;
(3)可采取灌“跑马水”于菇床的两旁沟内,增加地面湿度。
四、菌丝稀疏,生长不旺
栽培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在原种接种后常常出现长势不旺,菌丝稀疏的不正常情况,个别的甚至接种块不萌发,这不仅影响栽培食用菌的产量,也使其品质大大下降,效益受到极大影响。
1、原因分析
(1)基料pH值偏高。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大多喜微酸或弱碱条件,一般pH值应在5.5~7.5范围。
(2)基料含水率偏高。一般原种基料含水率应调至65%左右,最高可达70%左右,超过75%时造成通透性差,严重者菌瓶下部呈水渍状或有积水,菌丝在该环境下无法正常生长,呈束头延伸是不得已而为之,严重者还将发生菌丝自溶现象。
(3)基料酸败。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菌种生长出现异常(非污染现象),基料酸败是主要原因之一。
(4)基料营养不丰富。大多数菇农喜欢从营养投放方面找原因,其实不然。即使使用纯棉籽壳甚至是纯玉米芯、纯木屑基料,只要正常操作,菌丝也会正常生长,只是速度有所下降,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该原因可予排除。
2、采取的措施
(1)适当调配基料的pH值。平菇、鸡腿菇等原种的基料,可参考下述基本配方:棉籽壳95公斤、麦麸5公斤、过磷酸钙2公斤、石灰粉2~3公斤,尿素0.30公斤,水150~160公斤。平菇原种可在拌料后随即装瓶,鸡腿菇基料应堆放发酵5天左右再装瓶,因此可适量增加石灰粉用量。但进行装瓶时基料应调pH值至8,经过灭菌后,pH可降至7~7.5,正好适合菌丝生长。
(2)掌握合适的含水率。生产中一般应掌握料水比在1:1.50~1.60之间,但如经堆放发酵处理时,可适量增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