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菌期管理
平菇的发菌期管理
平菇的发菌期管理发菌期管理。
从播种覆盖薄膜到出菇前称之发菌期,此时系营养生长阶段,管理的目的是,尽量使菌丝迅速发足发好,及早长满培养料,不使杂菌害虫污染。
秋栽平发菌期的管理任务是,保湿,防止高温烧菌,结合检查病虫,通风换气。
床面覆盖薄膜草帘后,菌丝在料内很快定植、伸展、向深层发展。
一般在播种后7—10天,要逐床揭膜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菌种生长发育进度,结合通风换气一次。
待到20天左右菌丝已封面,再检查一次。
若发现有病虫危害,要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发现有不同颜色的杂菌,要辨明杂菌由料面向料内生长,还是由料内向料外扩展。
若料面杂菌侵袭不深,可用3%的甲醛或5%的石炭酸擦去杂菌,或用生石灰将有杂菌的地方封盖起来(封盖区一定要大于病区),均能达到抑制杂菌扩展的目的。
并对出菇无明显的影响。
若杂菌是从料内向外扩展,一般数量较大危害凶,处理难,多半是原料带菌造成,应引起重视。
可用0.6—0.8%的多菌灵药液或0.1%的高锰酸钾药液浇灌病区,可以抑制杂菌的扩展。
或将有杂菌的一部分料,用消毒过的工具挖去,再补上新料。
挖除杂菌时,严格注意防止再扩散污染其它培养料。
若发现菌丝不发,是因高温影响,应加厚膜上草帘防高温。
若废气重影响发菌,要及时通风排除废气。
重新补种应及时。
一般播种20天菌丝封面后,杂菌感染机率就少了。
这时在正常的条件下,不必去揭膜通风换气或浇水。
因平菇菌丝能耐受较高的湿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性防止其它微生物入侵危害。
有些管理人员怕二氧化碳浓度高对菌丝有害,每天掀动海膜1—2次通风换气,结果杂菌污染严重,损失很大。
因此,群众在总结经验时说:平菇生产,在菌丝生长阶段管理上“懒”一点比“勤”一点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管理。
发菌期间料中有时发现害虫,常见的以螨类、菌蛆为多。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繁殖快,危害菌丝凶,影响产量大,如不及时除去,极易造成绝产。
要查明是局部发生,还是全部发生,通常局部发生较多。
食用菌发菌期常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有效防控?
食用菌发菌期常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有效防控?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发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采取一切措施创造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就有可能导致菌种过干过湿死亡。
但是在发菌期间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些常见问题的原因所在,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提高发菌的效果,增加出菇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一、食用菌发菌期间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在食用菌发菌过程中,一定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菌丝快速健康生长,这样才能缩短发菌期,尽可能地减少病虫害的浸染,从而造成发菌失败或者是最终减产的结果。
但是不管如何提高管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总是会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食用菌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生长不良,甚至有可能出现萎缩死亡的情况。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第二,菌床覆土之后,只长菌丝,造成营养过分消耗,从而导致正常出菇的程序被打乱,降低了食用菌栽培的产量。
第三,菌床覆土之后,菌丝不上土,甚至出现料面发黑的情况,造成了食用菌栽培失败。
这三种情形是在食用菌发菌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作为栽培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的话会影响出菇的质量和产量。
二、导致食用菌发菌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讲,如果在食用菌发菌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三种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菌种培养料以及温度、湿度和病虫害控制方面没有做好。
当然,出现不同问题的原因可能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
第一,菌种问题如果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选用的菌种出现了老化退化,质量欠佳的问题,非常容易引起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的情况。
特别是在受到高温或者高湿伤害,并且携带了一些病虫杂菌时,甚至有可能导致菌种萎缩死亡,所以栽培者在选购菌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第二,培养料问题如果培养料配置不当,特别是碳氮比失调的话,就容易导致食用菌菌丝不发菌或者是覆土之后菌丝土长以及菌丝不上土等问题,特别是氮素过量会造成原料分解不足或者是腐熟过度,导致速效成分增多,培养料酸化或者产生大量氨气,播种后营养生长快,但是却不利于出菇。
食用菌种植技巧,食用菌秋季生产技术指南
食用菌种植技巧,食用菌秋季生产技术指南秋季食用菌播种的季节,做好各食用菌品种的菌种、菌棒制作,发菌和出菇前的管理工作,可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生产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土壤和棚室消毒严禁使用违禁农药。
一、香菇(一)栽培管理秋季种植选择中低温型品种,一般9月份开始对菌棒进行转色(8月份菌棒制作完成),陆续移入出菇棚,控制湿度进行出菇管理,低海拔地区可推迟到10月中旬。
秋菇10月中下旬第一茬出菇结束,第二茬出菇结束约在11月底,每茬出菇结束后通风晾棚1周补水。
(二)病虫害防治秋季栽培由于温度较低,病虫害发生较少,以预防为主,出菇期间注意防治菇蚊、菇蝇、干腐病等病虫害。
二、黑木耳(一)发菌管理黑木耳秋季管理包括:发菌、排场、出菇、采收等环节。
要注意培养室清洁卫生、干燥、通风良好、避光,室温保持24℃左右,每天通风2次左右。
(二)菌袋划口、催耳用打孔机把菌袋打成“一”字型或“人”字型口,一般打孔180个/袋左右。
根据天气情况,如能保证5-7天不下雨,可直接排场催耳,阴雨天气需在室内催耳。
(三)摆袋排场对收割好的水稻田或其他地块,撒石灰消毒处理,有条件铺上稻草。
交叉摆放,袋间距125px左右,一般8000袋/亩。
(四)出耳管理耳芽形成并封面后雾状喷水30分钟/次,使耳芽保持湿润,根据气温和空气湿度,适当增减喷水次数,一般一天两次,维持7天-15天左右,至黑木耳逐渐成熟。
(五)适时采收耳片即将展平、边缘变薄、耳根收缩,八成熟时采收,此时耳片品质最好。
采摘下来的黑木耳及时烘干贮藏。
注意采收前1-2天停止浇水,根据天气情况,选择连续晴天、阳光充足时抓紧抢收。
要采大留小,不留根。
(六)采后管理采收后经过10天左右菌丝恢复期(期间最好有避雨设施,不沾水),让菌丝重新积累营养,恢复生长活力,耳芽长出后再开始喷水,继续采收。
(七)病虫害防治加强制种、发菌和出耳管理,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风。
食用菌的湿度要求以及掌控要点
食用菌的湿度要求以及掌控要点各类食用菌的湿度要求1、杏鲍菇养菌期间温度应控制在24℃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60%-65%,走菌期间不需光线,每天需通风1-2次,每次0.5-1小时。
2、姬菇属中低温型菇类,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28摄氏度,最适25摄氏度,出菇10-22摄氏度,超过22摄氏度原基难分化,夏季炎热不出菇,转潮期养菌最好20-22摄氏度。
湿温:丝菌体生长期培养料为65%,空气相对湿度为60%,出菇期空气湿度要求85%-95%,转潮期养菌要控制在80%以下。
3、秀珍菇菇丝生长温度2~35℃,但以24~26℃为最适;子实体生长5~30℃之间,以10~26℃为最适。
各地可根据气候,选择合理栽培季节,一般均可出菇生长。
湿度:菌丝生长要求培养料湿度为60%~65%,发菌期环境湿度以65%为好,出菇及生长要求场地湿度提高到85%~95%。
调节方法是:栽培场地挂湿度计,通过打开门窗通风,降低湿度;地面四周及空间喷雾加湿,可提高湿度。
4、白灵菇是一种中温偏低型品种。
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28℃,在35—38℃即停止生长,菇蕾分化温度为0—18℃,以8—13℃为最适宜子实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8—25℃,以13—18℃为最适宜。
5、茶树菇生长在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因此该菌较抗高温也能耐低温。
茶树菇栽培料含水量可控制在65%左右,生长较快,若培养料偏干或偏湿测不利于菌丝生。
子实体形成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较高,生长过程则要求较低,因此在菇期先保持空气相对温度100%,待出菇后降至85%则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食用菌湿度如何控制众所周知,菌类种植对环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主要有通风、湿度、温度、光照、酸碱度,等等。
在这里我们先关注一些湿度方面的问题。
湿度离不开水,水不仅仅是食用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它新陈代谢,吸收营养必不可少的物质,食用菌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水分,在子实体发育阶段更需要大量水分,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由于蒸发或采收而使培养料的水分减少,因此平时必须经常加湿使菇房中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防止培养料水分过度蒸发。
食用菌的种植技术流程
食用菌的种植技术流程
食用菌种植技术流程:
①培养基配料:选择适合目标食用菌种类的主料,如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稻草粉,以及辅助料如麸皮、玉米屑、磷酸二氢钾、生石灰等,按比例调配培养基。
②培养基预处理:将配料混合均匀,加水调整至适宜的含水量,使手捏指缝有水溢出但不滴下。
③灭菌: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消除其中的杂菌,确保接种环境无菌。
④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纯菌种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
⑤发菌期管理: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如22℃~25℃)下发菌,期间注意观察并控制杂菌污染。
⑥搔菌及催蕾:菌丝覆盖整个料面后,进行搔菌处理,刺激菌丝形成原基,准备出菇。
⑦催蕾出菇:调节环境条件,如降低温度至10℃~15℃,提高湿度至90%~95%,加强通风,促使菌蕾形成。
⑧出菇管理:维持稳定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促进子实体健康成长。
⑨采摘:当子实体成熟,达到最佳食用状态时,进行采摘。
⑩休养期管理:采摘后给予培养基一定时间的休养,恢复其活力,准备下一茬的生长。
⑪重复出菇:在适宜条件下,食用菌可连续出菇多茬,直到培养基养分耗尽。
⑫废料处理:处理完的培养基可作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一节香菇栽培技术香菇栽培历史悠久,是我们常见的菌类,营养价值丰富,市场需求非常大,目前很多种植户都是人工栽培。
香菇的功效和作用有补肝肾、健脾胃、益气血、益智安神、美容养颜,还可化痰理气,益胃和中,解毒,抗肿瘤,托痘疹。
主治食欲不振、身体虚弱、小便失禁、大便秘结、形体肥胖、肿瘤疮疡等病症。
香菇香菇栽培一生长发育条件1.营养香菇以多种有机氮和无机氮作为氮源,小分子的氨基酸、尿素、铵等可以直接吸收,大分子的蛋白质、蛋白胨就需降解后吸收。
香菇菌丝生长还需要多种矿质元素,以磷、钾、镁最为重要。
香菇也需要生长素,包括多种维生素、核酸和激素,这些多数能自我满足,只有维生素B需补充。
12.温度香菇属变温结实性菌类。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为5~32℃,适温为25~27℃,籽实体发育温度在5~22℃,以15℃左右为最适宜。
变温可以促进籽实体分化。
温度过高,香菇生长快,但肉薄柄长质量差;低温时生长慢,菌盖肥厚,质地较密;特别在4℃雪后生长的品质最优,称为花菇。
3.湿度香菇菌丝生长期间湿度要比出菇时低些,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0%为适宜,一定的湿度差有利于香菇生长发育。
4.光线香菇是好光性菌类。
香菇菌丝虽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籽实体则不能发生,只有在适度光照下,籽实体才能顺利地生长发育,并散出孢子。
但强烈的直射光对菌丝生长和出菇都是不利的。
光线与菌盖的形成、开伞、色泽有关。
在微弱光下,香菇发生少、朵形小、柄细长、菌盖色淡。
5.酸碱度香菇菌丝生长要求偏酸的环境。
菌丝在pH 值3~7 之间都可生长,以pH 值4.5上下最为适宜。
栽培香菇时,场地不宜碱度过大。
用水喷洒时,要注意水质;防治病虫害,最好不用碱性药剂。
二播种期的安排在进行接种时,应该将温度控制在10~15℃之间,南方地区可选在3 月左右进行。
接种前要先在菇树上打好接种穴,对于相邻的穴要控制在距离断面6cm,穴的直径要在15mm 左右,深度和直径差不多。
室内床栽食用菌出菇期如何管理?
室内床栽食用菌出菇期如何管理?
菌丝体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积累了足够的养分,达到生理成熟,菌丝逐渐扭结而形成菇蕾,进入出菇期。
出菇期的管理内容主要是降温保湿,加强通风和保证充足的散射光照。
其管理要点是:
(1)当菇床两端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或淡黄色小突起后,2-3天即可遍及床面,此为原基期。
又经2-3天,原基堆上出现小米状的菌蕾胚芽,为桑椹期,这一期间主要是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范围内,并降温至18℃以下,因其对水分比较敏感,故不能直接向菇床表面喷水,以免造成原基发黄萎蔫、死亡。
(2)桑椹期约维持2~4天后,菌蕾胚芽开始伸长,基部粗,上部细,形成参差不齐的原始菌柄,小菌盖也历历可见,成为珊瑚状的菌蕾群,此称珊瑚期。
珊瑚期重点是加强通风,要揭掉薄膜,适当打开门窗,换入新鲜空气。
如果通风不良,将会导致畸形菇的发生,诸如高脚菇、大肚菇、菜花状菇等。
此外,还要注意轻喷勤喷水。
使空间、走道和墙壁均保持潮湿状态,床面和菇体也略有湿润。
(3)珊瑚期约经7天左右即可发育成子实体。
随着子实体的长大,需水量也相应增加,故应增加喷水次数。
同时要更加注意增加通风和光照。
无风晴天,可打开大部分门窗,阴雨天则全开门窗,以保证空气清新和足够的散射光。
如此管理,直至采收,平菇从现蕾到采收,一般低温型约15-20天,中温型10天左右,高温型7天以内。
第一茬菇采收后,随即把菇床上的碎菇花、残渣清理干净,停水1-2天,覆盖薄膜,进行养菌。
几天检查一次,若床面偏干,可轻喷少许水,使菌丝有扭结的条件。
约两周左右,即有新的菇蕾发生,待床面大部分出现菇蕾后,揭去薄膜,照第一批菇方法管理。
食用菌发菌期重点管理技术窍门
食用菌发菌期重点管理技术窍门一、选择发菌场地。
好菌种的木腐菌菌袋,或草腐菌发酵料(草腐菌发酵料进入菌棚铺料、接种后即进入发菌阶段),下一步就是要转移到发菌棚或场地进行发菌管理。
所以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发菌场地、对发菌棚或发菌场地进行清理、消毒处理。
发菌棚或发菌场地应选择在通风良好、交通方便,周围300-500米内无畜禽圈舍的场所。
确定好场所后,要对发菌场所或发菌棚进行清理、消毒处理。
尽可能清理掉发菌场所或发菌棚的任何垃圾、杂草,整理平坦后,表面可撒一薄层生石灰;对老的发菌棚还要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用喷雾器喷洒多菌灵或杀虫剂,也可采用气雾熏蒸消毒。
二、发菌阶段主要管理措施。
第一点是尽可能使发菌棚温度控制在20-23℃左右,这样的温度下发菌最快;二是尽可能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发菌,避免阳光直射;三是保持发菌棚相对湿度在65%-70%;四是保持发菌棚通风良好,定时通风。
3、如果外界气温较高,发菌阶段的注意事项。
秋季发菌由于气温不稳定,一定要有防高温、降温措施,控制好菇棚温度,以防造成发菌失败。
同时也要注意菇棚相对湿度不宜超过70%,以防杂菌污染。
可将接种后的菌袋单码摆放在发菌棚,一般摆4-6层。
此外,2周左右进行第一次翻堆检查,挑出污染袋。
接种后3-4周菌丝生长快,呼吸旺盛,此时要适当松动一下袋口绳或用灭菌牙签在袋口周围扎孔增氧;并注意室内通风降温,袋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以免造成烧菌。
5周左右,菌丝基本发满袋后,可进行第二次翻堆,将菌丝已长满的和未长满的分开摆放管理。
高温条件下发菌还要防止温度过高烧菌。
可通过倒垛来避免。
观察菌袋温度,一旦发现垛中菌袋温度达到或超过35℃时,应立即倒垛,散热降温。
发菌前期每2~5天倒垛一次,中后期每7~10天倒垛一次。
倒垛时要将垛中的菌袋上下里外位置互换,以利均衡发菌。
同时,每天要定时通风,菇棚不能封闭太严,一旦菌袋或菌床温度过高(达到或超过35℃)应立即大通风,降温散热,以防烧菌。
食用菌正常生长对环境的要求有哪些?
食用菌正常生长对环境的要求有哪些?了解食用菌正常生长对环境的要求特点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发菌、出菇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
总的要求特点是:通气好;适宜的温、湿度;适宜酸碱度;散射光照。
具体如下:(1)通气好。
食用菌是异养生物,它要消耗氧气来分解栽培料中的有机质,以获取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分解有机物质时会产生有害的二氧化碳。
栽培管理的通风换气既可满足食用菌对氧气的需要,又可排放代谢废物二氧化碳。
食用菌菌丝对二氧化碳的耐受能力较强,但出菇阶段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子实体的发育,造成畸形菇。
(2)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不同的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多在25℃左右(高温型品种除外);出菇适宜温度一般比菌丝生长温度低。
湿度可表现为栽培基料的含水量,一般为55%~60%,即干料与水的比例为1:1.2~1.5;对发菌和出菇阶段,湿度主要是空气的相对湿度,可通过在菇棚里悬挂干湿度计来测定。
发菌期要求在70%左右;出菇期要求在85%~95%。
出菇期一般不能低于65%,否则会影响到子实体形成,但高于95%,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3)酸碱度(pH)。
多数食用菌喜欢偏酸环境。
菌丝适宜的pH 值为5~5.5,大于7则菌丝生长缓慢,8以上则停止生长(草菇除外)。
配制栽培料时加生石灰主要是为了改善基料的pH值,使其偏碱(7.5~8),一方面为了防污染;另一方面是为了缓冲菌丝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
多数食用菌耐碱能力较强,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可以加生石灰,但有少数食用菌对碱敏感,如猴头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人工栽培时最好不加生石灰或少量添加。
(4)光照。
食用菌发菌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照,保持黑暗条件或弱光有利于发菌。
但大多数食用菌菌丝生理成熟分化成子实体后,都需要散射光,光照强度可用光度计测量,单位为勒克斯;实践经验表明,对大多数食用菌来说,如在出菇的菇棚内可以看清报纸上的字,就说明光线基本合适。
不同菇出菇期对光线要求强度不一样,双孢菇、大肥菇可在完全黑暗条件下生长;灵芝、香菇、滑菇、草菇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虽能形成子实体,但生长畸形,只长柄,不长盖,也不形成孢子。
食用菌设施生产养菌及出菇怎么管理?
食用菌设施生产养菌及出菇怎么管理?春季持续升温,干燥多风。
当年春夏茬食用菌陆续进入制棒、养菌期,上年度的秋冬茬菌棒仍处于出菇期。
为实现食用菌设施生产的安全、有序、平稳,现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一、控温通风养菌,培养健壮菌丝平菇、黑木耳、灵芝等正处于春茬制棒、养菌期,在做好防风应对的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温度,通风散热、换气。
(一)接种避开不利天气大风天气,空气中灰尘增大,杂菌基数增大,污染风险高。
因此,食用菌设施生产中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棚内开放式接种。
使用接种箱、接种室接种的也要做好除尘、杀菌工作。
(二)合理码放菌棒春季温度回升较快,要降低菌棒码放密度,减少菌棒码放层数。
先期发菌的菌棒,要随着菌丝生长和气温升高,及时散垛,拉大菌棒间距离,该墙式码放为“井”字形,并降低码放层数至3-4层。
(三)注意菌棒运输中的发热养菌结束后,菌棒在转场过程中,翻动菌棒也会加快菌丝代谢,产热明显。
因此,需要注意运输过程中的散热问题。
菌棒在货运装车时要注意留散热空间。
合理安排装车时间,装车后立即启程。
运输最好安排在夜间温度低时。
尤其是菌棒的远距离运输,需要提前在冷库中对菌棒打冷,然后装箱或装袋,进行冷藏运输。
到达目的地后,及时卸车,并将菌棒散开。
(四)加强通风养菌过程中,随着菌丝生长和气温上升,要加大通风量,降低养菌室温度(不超过22℃)。
最好在养菌室墙角底部安装排风扇,在对向墙壁顶端开进风口,以形成空气对流,排出二氧化碳,补充新鲜空气。
二、控温调控出菇,平衡产量和质量随着气温逐步回升,秋冬茬食用菌,如设施平菇、香菇等易集中出菇,需根据市场需求,做好温、光、水、气等调控,尽量平衡市场需求和出菇潮次的控制,提高出菇质量。
(一)控制温度一般应控制棚内气温在15-28℃,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但建议依据市场销售情况,均衡上市。
畅销时,适当增温;销售困难时,适当调低出菇棚温,以减少出菇。
(二)加强通风换气要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
平菇培养料发酵及发菌管理期注意事项
1 培 养料 发酵
传 统 平 菇栽 培方 式 主要 有 生 料 、 酵 料 和 熟 料 栽 培 三 种 。 发
由于 平 菇 发 酵料 栽 培 方 式 具 有 简 便 易 行 、 本 低 、 成 成功 率 高 等 优 点 , 到 了栽 培 户 认 可 , 得 目前 常 规 季 节 栽 培 平菇 多数 均采 用 发 酵 料 栽 培 技 术 。 是 , 酵 栽 培 技 术 也 受 一 些 不 确定 因素 影 但 发 响 , 响 培养 料 的 发 酵 质 量 , 致 培 养 料 发 酵 程 度 不 一 , 而 影 导 从 影 响 栽 培 成 功 率 。 因此 , 格控 制培 养 料 发 酵 程 度 、 制影 响 严 控
应 加 克 霉 灵 lg k。
1 . 防 虫 防止 培 养 料 生 虫 , .8 2 若发 现有 虫 , 加 入食 用 菌 应 专 用 杀 虫 剂 堆 闷 杀虫 。
培 养 料 发 酵 因 数 可有 效 提 高 菌 丝 吃 料 速 度 和 生 长 速度 ,培 养
健壮菌丝。
2 平 菇 发 菌 期 注 意 事 项
发 菌 期 管 理 主要 是 对 发 菌 场 地 的 温 度 、 气 、 线 、 度 空 光 湿 进 行 控 制 调 节 , 造 适 宜 菌 丝 生 长 的 环境 条 件 , 使 菌 丝 快 速 创 促
生长。
11 发 酵 方 法 培 养 料 用 2 . %石灰 水 预 湿 ( 养 料 一 定 要 湿 培 透 )预 湿 后 可 建 成 高 1 1 , ~. 2m、 2 5m、 度 不 限 的 梯 形 堆 , 宽 ~ 长
菌 , 水 量在 6 % 。 含 5 1 . 培 养料 发 酵 注 意 事 项 2
冬季平菇出菇期管理要点
冬季平菇出菇期管理要点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
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
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月份~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月份~11月份。
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潮~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
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增温、保温工作平菇出菇期对温度适应性较广,在5℃~28℃均能出菇,但最适温度为12℃~18℃,所以只有创造合适的出菇温度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具体做法:①有条件地方可采取棚内煤火升温,但必须通过火墙或烟道将有害气体排出棚外。
②对于缺乏燃料的地区,为节省费用,降低成本,以保温或用太阳能升温为主,菇棚的墙体要厚,一般为0.8米~1米,棚膜上加盖草苫,晴天打开,晚上盖严,靠太阳能提高棚温。
为避免光线过强,可在棚膜下加遮阳网降低棚内的光照强度。
2.适时适量通风平菇属好氧菌,在出菇期如果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会产生畸形菇,并且抑制菇蕾的分化。
所以要定时通风换气。
但由于冬季外界气温较低,通风会使棚温迅速降低,因此掌握通风时机与通风量相当重要。
具体做法:①菇多多通风,菇少少通风。
当分化的菇蕾多时,随着籽实体的发育,呼吸代谢逐渐加强。
二氧化碳浓度积累过高,极易产生畸形菇。
因此要加大通风量,即每天通风3次,早晚通风半小时,中午通风1.5小时~2小时。
当发生的菇蕾少时,可适当减少通风量,早晚通风半小时,中午通风1小时,既能保证棚内空气新鲜,又能避免因通风造成的棚温过低。
②冬季大风天气通风时,要注意打开背风一侧的通风孔进行通风,以防止棚温迅速下降,同时也利于保持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
3.补充水分是关键平菇出过2潮菇后,当培养料内含水量低于40%时,很难分化原基,即使分化出了原基也很难长大,此时应适时补水。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羊肚菌(学名:Morchella esculenta)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下面将介绍羊肚菌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基质配方羊肚菌的主要基质是木屑,适合用高温蒸压过的或进行过化学处理的木屑。
常用的木材包括柳木、橡木、柏树等。
基质的湿度要保持在60-70%之间。
二、菌种繁育1. 菌食培养:将羊肚菌菌种加入到采样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3周。
2. 菌丝繁育:将菌食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菌丝培养基上,培养时间为10-15天。
三、发菌环境1. 制袋:将培养好的菌丝与木屑基质混合均匀,装入菌袋中,压紧并封口。
2. 穴插:在菌袋上打孔,用消毒的木筷子插入30-40个孔,孔的长度应达到菌袋的中央位置。
四、发菌条件1. 温度:最佳的发菌温度为15-20℃,菌丛开始出现在孔口时可将温度调高至25-30℃,刺激菌丛的快速发育。
2. 光照:羊肚菌对光照要求不高,而且光照会抑制其生长,因此发菌时要保持较低的灯光强度。
3. 湿度:发菌过程中保持基质的湿度在60-70%之间,可经常对菌袋进行喷水保湿。
4. 通风:保持菌房的通风良好,每天进行2次左右的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新鲜。
五、收菌管理1. 发菌期:发菌后4-5天开始形成菌丛,可以通过孔口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调整温度和湿度,避免菌丝过度生长。
2. 催菌期:菌丛开始出现后的5-8天为催菌期,此时菌丛逐渐变大。
3. 收菌期:菌丛出现后的8-15天为收菌期,此时菌丛的大小和质量都达到最佳状态,可进行采摘。
六、病虫害防治1. 疫病防治:定期对羊肚菌菌房进行消毒,可使用10%的漂白粉水进行喷洒。
注意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流通。
2. 蚜虫防治:如发现有白粉虱等蚜虫危害,可使用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注意控制药剂的浓度和喷洒量。
猴头菇出菇期管理要点
猴头菇出菇期管理要点1. 猴头菇的生长环境介绍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又称猴头真菌、禅芝、猴头菇头,是一种常见的可食用菌类。
猴头菇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其形状酷似猴子的头部而得名。
猴头菇生长在适当的温湿度环境中,通常在温度为18-25摄氏度、湿度为80-9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它通常在木材上生长,比如橡木、枫木和柏木等,对光照的要求不高,可以在低光照条件下生长。
2. 准备工作在进行猴头菇出菇期的管理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确保菌袋的质量和生长环境的适宜性。
2.1 菌袋的选择选择优质的菌袋是确保猴头菇生长成功的关键之一。
菌袋应具有以下特点:•外观完整,没有破损或漏气的情况;•透气性好,可以保证菌丝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密封性能好,可以防止外界的污染;•材质耐用,可以承受菌丝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2 基底的准备猴头菇喜欢在木材上生长,所以我们需要准备适当的基底供菌丝生长。
常用的基底包括切碎的木材或木屑。
在使用木材基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使用新鲜的、无污染的木材;•对木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切碎、消毒等,以提高其适宜性;•控制基底的湿度,保持在适宜的水分含量,过湿或过干都会对菌丝的生长和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3. 猴头菇出菇期的管理要点猴头菇出菇期是指菌丝转变为菌盖并开始菌类的生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以下要点需要特别注意:3.1 温度控制适宜的温度是猴头菇出菇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猴头菇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8-25摄氏度。
因此,在管理猴头菇出菇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温度较低的季节,可以通过增加室内温度或使用加热设备来提供适宜的温度;•在温度较高的季节,可以通过通风、降低室内温度或使用降温设备来控制温度;•定期测量菌房内的温度,确保温度始终在合适的范围内。
3.2 湿度管理猴头菇对湿度要求较高,因此在出菇期的管理中,湿度的控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湿度管理的要点:•保持菌房内的空气湿润,维持在80-90%的湿度范围内;•定期喷水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使用加湿设备或湿度控制系统来维持湿度稳定;•防止过度湿度和干燥,避免对猴头菇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一、栽培技术1. 准备原料:栽培食用菌需要准备充足的原料,包括农作物秸秆、木屑、麸皮、玉米粉等。
这些原料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如消毒、拌料、发酵等,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2. 灭菌:原料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高温灭菌,以杀死其中的杂菌和虫卵,保证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3. 接种:灭菌后的原料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接种,一般采用固体接种法或液体接种法。
接种时要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数量,以获得较高的出菇率。
4. 发菌:接种后的原料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发菌,一般需要2-3周时间。
发菌期间要注意通风、保湿、防虫等管理措施,以保证菌丝的健康生长。
5. 出菇:发菌后的原料需要进行出菇管理,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促使食用菌形成子实体。
出菇期间要注意及时采收和保持环境的卫生。
二、管理要点1. 温度控制:食用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温度,因此要合理控制温度。
一般来说,在发菌阶段温度要控制在20-30℃,出菇阶段温度要控制在15-25℃。
2. 湿度控制:湿度对食用菌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发菌阶段湿度要控制在60%-70%,在出菇阶段湿度要控制在80%-90%。
同时要注意防止湿度过大导致霉菌滋生。
3. 通风管理:在发菌和出菇期间都需要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和避免二氧化碳积累。
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4. 光照控制:光照对食用菌的生长也有影响。
在发菌阶段需要保持黑暗环境,以避免光线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出菇阶段需要适当的光照,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
一般需要提供散射光或弱光环境。
白灵菇菌丝生长特性及发菌期管理技术
菌丝开始吃料 , 随后菌丝开始快速生长 , 菌袋温度也
菌类似的方法进行管理 , 常常造成菌袋不出菇 , 或者 开始逐渐升高 ,此时应采取翻袋和通风等措施加强
即使出菇其产量和品质也很低。针对 白灵菇发菌期 降温管理 , 及时降低袋温 。 接种后第 5 天为升温高峰
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总结了一套发菌管理 期 , 此时要及时检查袋温 , 加强降温措施 , 以防出现 的关键措施和注意事项 , 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烧菌现象。正常情况下 , 接种 1 周后菌丝可吃料 2 —
■ 墅 墅
维普资讯
 ̄ 食用菌
hy n n io 萄u
氧。 供氧的方法非常简单 , 主要通过拍打和揉捏使菌 即出菇。此时菌袋松软 、 菌丝稀疏 , 必须在温度 2 — 0
袋松动 , 促进袋内外的气体交换 。但需要注意的是 ,
2 ̄ 、相对湿度 7%~ 5 52 ( 0 7 %和光线适宜的环境下再
由于菌丝体对培养料酶解时间短 , 子实体 气雾消毒剂定期消毒 ,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6% 0 值 。此外,
左右、 温度在 2 — 7 这样就可以把污染率控制在 2 2 ̄ C, 5 %以下 。此期污染的杂菌主要是曲霉 、 绿霉和链孢
后期营养补充不及时 , 发生软腐病的比例也会增大。
6 低温刺激
但是, 白灵菇栽培要想获得成功 , 除了选用合适 袋温上升的第 1 个高峰期 , 一般情况下 , 2 — 7 在 2 2 ̄ C 的菌种外, 发菌期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由于许多栽培 条件下,接种 2 小时后菌种就开始萌发 ,8 4 4 小时后 者不了解白灵菇菌丝的生长特性 ,采用与其他食用
3 严 防杂菌
接种后第 3 周是菌丝的均匀生长期 ,也是杂菌 培养时间则要相应延长 ,后熟不完全很难出菇 。当 污染高峰期。 此期应确保培养室的环境卫生 , 控制室 然,有的菌袋在后熟不完全的情况下也可以刺激其
食用菌室内种植方法
食用菌室内种植方法一1、准备培养料配方:将稻草、菜饼、尿素、菇乐素、过磷酸钙、石灰采用二次发酵法,在室外堆制15天左右,其间翻堆3至4次后将其移进室内,加温至65摄氏度左右保持6小时后降温至52摄氏度保持3天,进行后发酵;2、播种及发菌期管理:采用二次撒播法。
即先把菌种量的三分之二撒于料面,将菌种翻入料内,再把余下的三分之一菌种撒在料层表面,用木板拍平。
播种量为每平方米用麦粒种2瓶或棉壳种3瓶。
播种后以紧窗发菌为主,温度高时适当通风;3、覆土:当菌丝基本长到料层底部时进行覆土,覆土材料用细泥、砻糠灰或河泥、砻糠灰,砻糠灰与泥土的比例为二十比一,覆土厚度3至4厘米,每平方米喷清水2、25公斤,土层缝隙里有菌丝冒出时补土;4、出菇管理:覆土后15天后菌丝开始扭结成原基时进行通风、喷水,使床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达到百分之85至百分之九十,十天后等待收获即可。
二准备一些稻草、石灰、玉米粉等原料拌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堆在一起发酵三四个小时,然后装入袋中进行接种。
接种前要用高锰酸钾对塑料袋及接种箱进行消毒,然后放入栽培时,将室温控制在22度左右准备一些稻草、石灰、玉米粉等原料拌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堆在一起发酵三四个小时,然后装入袋中进行接种。
接种前要用高锰酸钾对塑料袋及接种箱进行消毒,然后放入栽培时,将室温控制在22度左右,菌丝就会慢慢生长了。
栽培期间,要及时刮出老菌丝,控制好温湿度就可促进菌体生长了。
食用菌怎么增产?1、骚菌促蕾。
在菌料长满菌丝后,用干净的竹扫把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徒长的老菌丝,待露出新菌丝后,及时喷水和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
此法不仅可以促进出菇,而且可增产10%左右。
2、压力刺激。
用旧报纸、麻袋片、细土等覆盖在食用菌培养料面上,通过压力刺激和保温保湿,可促进菌丝迅速生长。
采用此法,一般可增产15%左右。
三1、准备菇房菌菇生长的环境较为湿润,在室内养殖菌菇时,应该选择背光的房间,并在房间的地面和墙壁盖上塑料膜,避免水分蒸发,如果房间内有窗户,则应该使用遮光布将其挡住,并向房间的中心位置安装一个白炽灯。
食用菌发菌期间的杂菌及防治措施
食用菌发菌期间的杂菌及防治措施一、发菌期间的杂菌及防治措施1、木霉:俗称绿霉、绿霉菌等,这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并且发生的温度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地区曾发生毁灭性污染,木霉就是主要杂菌之一。
防治措施:(1)制种或熟料栽培拌料时,按0.3%比例加入保成功并严格灭菌,以彻底杀死其孢子;生料栽培时,可按0.4%比例添加保成功药物。
发酵料栽培时,加入保成功后,基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抑制其孢子。
(2)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实践证明,基料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增强菌丝的抗性,亦可有效抑制杂菌。
(3)接种操作要严格、规范,不使霉菌孢子落于料中。
(4)菌种或菌袋发菌以及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对菇棚空闲处喷洒80~12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或10倍强优戊二醛,是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
(5)发现木霉后,及时予以菌绝杀药粉直接撒施覆盖污染区,也可对配菌绝杀150倍左右溶液浸洗菌袋、培养室喷施40倍蘑菇祛病王、挖除霉点等处理。
2、曲霉:又称黄曲霉、黄霉病等,是目前除木霉外第二大杂菌品种。
该霉菌除直接与食用菌菌丝争夺营养和水分以及生存空间外,还可分泌毒素严重危害食用菌菌丝;同时,其毒素还是一种致癌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措施:(1)参考木霉菌的相关内容。
(2)培养室使用蘑菇祛病王和消毒粉进行严格消毒杀菌处理,将菌种移入后,应阻止无关人员随便进入。
(3)发现初期污染时,小心移出培养室,对栽培袋采取切开塑膜、直接撒施菌绝杀药粉或150倍菌绝杀溶液浸洗等措施,对菌种则可挖除病斑后再用药;对污染较重者,应予以深埋或焚烧处理,以防造成二次污染。
3、毛霉:又称长毛菌、黑霉菌、黑毛菌等。
毛霉的典型特征是菌丝发展迅速,成熟后其黑色孢子很快生出,适宜条件下,7天内其菌丝可将菌袋表面占领并变为黑色,严重时可使食用菌菌丝不再发展,危害较大。
大球盖菇管理措施食用菌
大球盖菇管理措施食用菌栽培大球盖菇具有以下特点: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
使用稻壳、稻草、玉米秆、玉米芯等作培养料,在大棚或温室内进行生料栽培或发酵料栽培;栽培技术简单,不需生产设备和装袋、灭菌、接种等复杂技术环节,成功率高,风险低;大球盖菇可鲜销,也可加工成干品或罐头,市场价格稳定;栽培大球盖菇经济效益高。
栽培667平方米大球盖菇投入1.5万元,产鲜菇4000千克,市场价格8-10元/千克(鲜),纯利润1.5万元,投入产出比1:2。
·发菌期管理大球盖菇播种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1℃-27℃之间,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70%-75%之间,二氧化碳浓度小于2%,不需要光照。
接种后2-3天菌丝开始萌发,发菌期间可以通过向畦床上覆土喷水增加培养料含水量。
发菌50-60天、当菌丝长透培养料时即可喷水进行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出菇期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
大球盖菇出菇适宜温度为14℃-25℃,气温低于12℃时采取增设拱棚、加厚覆盖物、减少喷水等措施,以提高料温。
出菇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之间。
当土层表面出现白色菇蕾时,每天早晚向畦床表面喷雾化水。
要求培养料呈淡黄色,用手捏紧培养料既松软又湿润,稍有水滴出现。
如果攥压后水珠持续滴落或出现霉烂,表明含水量偏高,应停止喷水,及时排水,并加强通风换气。
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有充足的氧气,可以采取通风措施使二氧化碳浓度低于0.15%。
子实体生长阶段保持100-500勒克斯的光照强度。
·大球盖菇采收及采后管理大球盖菇现蕾7-10天、当子实体长至菌盖直径4厘米左右、菌膜未破裂时采收。
大球盖菇采收原则“宁早勿晚”,不可“过熟、开伞”时采收,丧失商品价值。
采收时注意将菌索一并带出,或采收后及时挑出土层中的菌索,凹穴处及时补土、补水。
如果第一潮菇催蕾整齐,应尽量一次采收,以便处理畦床表面,调控温湿度养菌。
如果有50%左右待采收的幼菇,可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加大空气相对湿度,促进大球盖菇快速生长,以便早日采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发菌期管理一、食用菌发菌管理1、菌丝培养期堆垛有讲究装好的菌袋可一层层堆积在地面或架子上。
气温低时,地面应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麦秸或稻草,以免下层温度太低,菌丝生长不良,一般堆放10~12层;气温高时,堆放2~3层即可,并摆放成品字形垛。
夏秋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下旬)气温高时,垛与垛间应留出宽35~40厘米的人行道,单层摆放,以利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垛用。
如果垛温超过30℃,应及时翻垛降温;冬季或早春(11月至翌年2月)堆垛发菌时,可利用堆积菌袋的方法发热保温,促进菌丝发育。
方法:堆积菌袋时,垛与垛间只留少许空隙或不留但也不紧挨,每4垛为一堆(垛长为4米左右),然后用塑料布和草苫盖好,堆放在半地下式塑料棚、温室和空屋内均可。
另外在棚内或室内应放一个干湿温度计,以观察棚内或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应控制20~2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及时调控,以利菌丝健壮生长。
翻垛是菌丝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每5~7天翻一次(上、下、里外翻均匀),以使菌丝受温一致,发菌整齐。
在翻垛时要注意检查有无杂菌污染,有杂菌污染的可单独放置或处理,不可乱扔乱放。
若发现菌丝不吃料,应查明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大,还是原料发霉变质,或是室温太低、菌种老化等),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冬季棚内或室内需生火,要注意通风换气排出废气。
2、发菌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1)首先,在发菌阶段,应特别注意发菌室的温度,室内温度指标应体现在菌袋上。
在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于两袋之间插上温度计,架式培养的应放在架子的最上层。
垛式培养的应放在堆放的中心位置。
所应控制的袋温因品种不同而异。
平菇、香菇、木耳应控制温度于28℃以下,金针菇、杏鲍菇应控温于26℃以下,如温度超标,应于早晚通风并延长通风时间,还应时刻注意疏袋降温。
(2)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害虫也开始活动,发菌期间应坚持每周喷洒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杜绝虫害滋生。
二、发好菌迟迟不出菇造成菌丝发好后迟迟不出菇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排查,寻找具体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了解菌株特性和质量若菌株退化、出菇能力弱,稍受外界因素影响即会迟迟不出菇,减产甚至绝收。
另外,要考虑食用菌品种的特性,早熟型品种在发菌完成后即可以开袋出菇,中熟型和后熟型品种有一段后熟期,需静置一段时间,等原基出来后方可开袋出菇。
2、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有些品种需要一定的温差刺激或者搔菌刺激,如有些香菇、秀珍菇需要低温刺激才能出菇,蛹虫草栽培过程中一般需要搔菌处理才会出草旺盛。
对于需要温差处理的品种应在发满菌后进行温差刺激,促使出菇。
3、温度不适菌丝在培养料内长透之后,如室温是在平菇品种适宜的温度范围之内,便很快出现菇蕾。
如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抑制原基形成。
处理方法:①针对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适时播种;②破块灌水,即菌丝长满料后,破块灌水3~5天后,在缝隙处有大量原基形成。
③加压。
当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在菌床表面放若干小鹅卵石,平菇很快从石头缝隙处长出。
④曝光。
利用平菇的光效应,适时进行光照,可促进子实体形成4、菌床湿度菌床通风不良,或不适当施用氮素营养,都会造成菌丝徒长,料面出现大量气生菌丝,倒伏后形成厚菌被—菌膜,会影响到原基的分化。
处理方法是搔菌,即在菌膜出现后,应用铁器在培养料表面全面或打方格进行耙动,除去老菌丝(膜),再压实,同时注意保温保湿,刺激子实体形成。
5、氧气食用菌菇房内要有适宜的氧气含量,氧气含量太低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容易造成不出菇或者畸形菇现象。
必要时在菇房安装排气扇,定时换风,促使出菇。
三、菌丝体脱水菌筒脱水的表现是表面粗糙,手摸有刺手感,质量明显下降。
1、主要原因(1)发菌期菌袋受强光曝晒,或接种穴胶布脱落,袋内水分蒸发;(2)脱袋时遇干热风袭击,菌丝断裂,营养基质外流,菌筒表层干燥;(3)培养场地与菌丝体干湿反差大,多发生在旱地菇场,因其湿度小,菌筒水分反被地面吸收;(4)菌床薄膜保湿条件差,如采用旧薄膜有破洞,或罩膜不严密,造成菇床内气流过畅失水;(5)通风不当,揭膜时间长,受干热风影响。
2、采取的措施(1)出现脱水应加大喷水量于菌筒上,连续2天,达到手摸不刺手有柔软感为度;(2)罩严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为90%;(3)可采取灌“跑马水”于菇床的两旁沟内,增加地面湿度。
四、菌丝稀疏,生长不旺栽培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在原种接种后常常出现长势不旺,菌丝稀疏的不正常情况,个别的甚至接种块不萌发,这不仅影响栽培食用菌的产量,也使其品质大大下降,效益受到极大影响。
1、原因分析(1)基料pH值偏高。
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大多喜微酸或弱碱条件,一般pH值应在5.5~7.5范围。
(2)基料含水率偏高。
一般原种基料含水率应调至65%左右,最高可达70%左右,超过75%时造成通透性差,严重者菌瓶下部呈水渍状或有积水,菌丝在该环境下无法正常生长,呈束头延伸是不得已而为之,严重者还将发生菌丝自溶现象。
(3)基料酸败。
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菌种生长出现异常(非污染现象),基料酸败是主要原因之一。
(4)基料营养不丰富。
大多数菇农喜欢从营养投放方面找原因,其实不然。
即使使用纯棉籽壳甚至是纯玉米芯、纯木屑基料,只要正常操作,菌丝也会正常生长,只是速度有所下降,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该原因可予排除。
2、采取的措施(1)适当调配基料的pH值。
平菇、鸡腿菇等原种的基料,可参考下述基本配方:棉籽壳95公斤、麦麸5公斤、过磷酸钙2公斤、石灰粉2~3公斤,尿素0.30公斤,水150~160公斤。
平菇原种可在拌料后随即装瓶,鸡腿菇基料应堆放发酵5天左右再装瓶,因此可适量增加石灰粉用量。
但进行装瓶时基料应调pH值至8,经过灭菌后,pH可降至7~7.5,正好适合菌丝生长。
(2)掌握合适的含水率。
生产中一般应掌握料水比在1:1.50~1.60之间,但如经堆放发酵处理时,可适量增加用水量,以补充发酵过程散失的水分。
生产中大多采用手握法来测水分,可根据经验判断。
但基料则无法测出水分,应当根据加水量和水分的流失以及补充情况灵活掌握,备有水分测定设备当然更好。
(3)及时进行灭菌处理,以杀死料内微生物。
掌握好装瓶(袋)的操作与灭菌处理间的时间距离,可有效地防止基料酸败。
一般要求是:装瓶时应集中人力,最好使用机械操作,在离结束装瓶前约1小时,将灭菌锅进行加温,使之产生蒸气,灭菌室内温度达到80℃左右。
尤其是在5-9月份高温季节,更要严格。
此后一边继续装瓶,一边装锅,两项工作基本同步结束,加大火力,使瓶内温度尽快达到规定的100℃,此后小火维持沸腾即可。
使用高压灭菌设备时,也应使灭菌室预热,以避免基料在达到规定温度前产生酸败。
常压灭菌应维持6~12小时,高压灭菌压力达0.15公斤力后维持2小时。
五、接种后菌丝“不吃料”食用菌接种有时出现“不吃料”现象。
所谓菌丝“不吃料”就是接入菌种瓶内的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块的菌丝不生长;有些菌种块上的菌丝虽然生长,但不往料内生长,以后逐渐萎缩变黄。
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是:(1)培养料过干,菌丝不能长入料内。
防止的办法是补加水分。
(2)接种箱内消毒时,熏蒸药量过多或温度过高,致使菌丝因药害而死亡。
要求消毒用药必须按规定量使用,防止过量;接种箱在连续接种中,必须有一个通风冷却的间歇时间,防止箱内温度过高和氧气缺乏。
(3)高压灭菌以后,菌种瓶内温度尚未冷却即接种,致使菌种块菌丝遇高温而死亡。
防止办法是:高压灭菌后,菌种瓶必须在室内自然冷却,接种前要注意瓶温是否过高。
(4)接种铲(钩)未冷却或菌种块靠酒精灯火焰太近,种菌丝被烫死或烧死。
防止办法是:在按种时,接种铲(钩)在火焰上灼烧后在管壁或瓶壁上冷却后,再去铲菌种。
铲出的菌种块不要靠火焰太近,要迅速通过火焰的上方送入菌瓶内,以免菌丝烧伤。
(5)培育基配方不合理,配制不科学。
例如碳氮比不合理、pH值不适、有不良气味等,致使菌种块不萌发或不吃料。
因此,要选择科学配方,原料要新鲜无霉变,调整适宜的pH值。
(6)接入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的菌丝体,因在不良环境下长期贮藏,已经衰老,生活力极差,因而失去生长能力。
接种前要必须选择菌丝生长正常,生活力旺盛的菌种。
(7)菌种瓶内潜入螨类,咬食菌种块,致使菌丝消失。
防止办法是:应仔细检查菌种瓶内是否有螨类孽生并及时采取杀螨措施。
六、菌丝未发透就零星出菇正常的情况是菌丝发透以后,恢复几天就开始出菇。
而有时菌丝只发了菌筒的2/3,甚至l/2就出现子实体,是不正常现象。
有的宣传自己的菌种未发透就出菇是优良的“早熟丰产菌种”,那是骗人的鬼话,实际出现这种情况,是菌种退化的一种表现。
也有的属外界因素,如:(1)使用菌种量太大,老菌种块出菇。
(2)装料时装得太紧,栽培袋袋口打开过早。
(3)低温期太长,含水量偏高等。
防止方法:有退化表现的菌种决不能用,选择优质、生活力强的菌种栽培;菌种的使用量控制在20%以内,将菌种块掰成胡桃大小;配料时严格掌握65%的水分,低温季节要采取升温措施;菌丝发后,袋子的任何部位发现小菌蕾,证明菌丝生长阶段已告成熟,下一步是出菇期,此时应打开袋口进行出菇管理。
七、退菌、不发菌或菌丝生长十分缓慢1、退菌(1)在发菌期间,菌丝生长不旺,以后逐渐萎蔫,平贴于料面,最后完全消失。
此时,培养料很潮湿,呈腐烂状,为线虫污染所引起。
用0.1%的碘化钾喷雾,并及时开窗通风,降低菇房相对湿度。
为防止线虫发生,播种前可用20%甲醛喷射墙壁及床架,或用等量甲醛和敌敌畏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混合液40毫升,拌料时,含水量不可太重。
(2)菌丝发育正常,以后逐渐消失,并伴随有死菇现象,是螨类危害所引起。
多发生在温度高、湿度大的6—8月或9月上、中旬,以棉壳上较常见,严重时,创面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
发现后,立即涌0.1%的三氯杀螨矾防除,平时注意菇房清洁,及时清除床面死菇及碎片。
2、不发菌或菌丝生长十分缓慢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干或过湿。
如果室温正常,培养料没有酸味、臭味、不发粘,大部分是水分不适所造成,可以适当补充水分或揭膜通风,以调整水分。
此外,在10℃以下播种,菌丝也不会萌动,要采取保温措施。
也不要在28℃以上播种,菌丝很快衰老死亡,难以定植。
八、菌种出现菌丝徒长食用菌制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菌丝徒长现象,具体表现为培养料表面生长过旺,形成一层粗壮菌束网并且在培养料表面形成菌被。
菌种出现菌丝徒长与培养料的营养。
菌种的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光。
1、培养料营养过剩营养过剩是指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
食用菌菌种制种时经常会用到麸皮、米糠、蛋白胨、酵母膏、尿素、生长素等氮素营养物质。
菌丝生长阶段对氮素的营养需求量偏高,但是,实际调研中,我发现,有一些菇农总片面的认为培养料中营养物质越多越好,总喜欢在拌料时加入过量的营养物质,致使麸皮或尿素等氮素物质营养过多就会造成碳氮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菌丝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