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发菌阶段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平菇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平菇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1、污染问题无论是发菌前期还是出菇后期,菌袋极易被各种杂菌污染,常见的主要有木霉、毛霉、曲霉等,主要原因是菌丝抗性差、环境及菇棚杂菌基数偏高、菇棚过于潮湿、通风不良等。
处理措施:下批栽培更换脱毒菌种;彻底清理环境,尤其多年的老菇棚,更须严格消(毒)杀(菌)处理,室外用主要药物有多菌灵,棚内主要用百病去无踪以及赛百09、百病傻等;发生污染的菌袋,可采取药液浸泡或涂刷的办法予以处理;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2、生理问题2.1发菌困难,菌丝不吃料:主要原因是原料颗粒过细;基料配比有问题;基料酸化、酸败;基料含水率过高;菌种老化。
处理措施:检查基料含水率,过高时,将菌袋立放后,用直径12毫米的钢钎纵向打2~3个孔,使沉淀(游离)水自然控出。
原料过细时,也可采取该法,也可横向打孔,使之能增加通透性。
基料有酸味或酸腐味时,说明已经酸化或酸败,可将料倒出晒干,再次利用。
配方问题,见该节配方,如果菌种老化、退化,则没有办法即时解决,只有下一批栽培时更换脱毒菌种。
2.2菌丝淡化,纤弱稀疏:主要原因是品温过高。
处理措施:加强通风,打开扎口,将菌袋纵向打孔,置于发菌室继续发菌。
出菇时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尽可能提高产量,降低损失。
2.3菌袋变褐,菌丝变少:大部分原因一是发生烧菌,二是虫害。
处理措施:已经烧菌的菌袋,只能作废料处理;如确定虫害如螨类、菇蚊(蝇)幼虫等,若发现得早,可采取磷化铝杀灭的办法:约100个菌袋为一单位,根据虫害发生数量,放置2~4片磷化铝后予以密封,6小时后打开,即可杀死全部害虫。
注意;该药物剧毒,吸潮放毒,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3、退菌问题2008年秋冬季节发生该类问题较多,今年春夏也有个别发生,退菌的症状表现为:菌种块萌发正常、吃料较正常偏慢,种块处呈放射线状生长,当菌丝长度在4~5厘米时,从种块开始菌丝逐渐稀疏,尖端菌丝较为浓密、浓白并继续发展,后边的随之淡化、稀疏,最后整个菌袋表面呈略灰白甚至无菌丝状;打开菌袋,内部情况亦是如此;播种后发菌40天,菌袋呈灰白色,没有正常的洁白,看不到浓密的菌丝;早播种的菌袋,也是该类现象,50多天后多不出菇,勉强现蕾,很是稀少,完全没有头潮菇的生机。
袋栽平菇不发菌、发菌慢等原因及解决办法
袋栽平菇不发菌、发菌慢等原因及解决办法问:近日丰南蔚秀毛建明等农户前来咨询,袋栽平菇不发菌、发菌慢等原因及解决办法?答:平菇袋栽由于成功率高、质量好、操作容易、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生产上仍是菇农采用的一种主要栽培方式,现就提出的问题作一简要答复:一、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1、原因:①培养料含水量过多,已变质,产生了大量杂菌,抑制了平菇菌丝生长;②菌种已老化,生活力差;③菌种用量过少;④培养料PH值不适宜(PH值为酸碱度)。
2、防治对策:①选用新鲜未霉变的棉子壳,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②选择健壮、种性纯、菌龄适宜的菌种;③适当加大播种量以12%-15%为宜;④在配制培养料时,严格掌握控制石灰或过磷酸钙的用量,以保证料的PH值7.5-8.0(弱碱性)为宜。
二、培养料酸败发臭、杂菌污染严重。
1、原因:①培养料陈旧,带有大量杂菌;②培养料含水量过多,料发生厌气发酵,产生大量有害气体;③拌料时加入了过多的尿素产生了游离氨气。
2、防治对策:①陈旧的棉子壳或代料在配料前应在太阳下暴晒2-3天,并在拌料时加入0.1-0.2%多菌灵;②拌料时应控制用水;③已污染的料应及时挖除,用2%明矾水拌匀除臭;④应把已经发黑腐烂的菌袋拣出。
三、发菌后期吃料慢、迟迟不满袋。
1、原因:①装料过紧或菌袋两端扎口过紧,料中氧气不足或料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积累过多,抑制了菌丝生长;②遇低温天气,积温不够。
2、防治对策:①装袋应松紧适宜,扎口不宜过紧,或用针在接种部位扎些通气孔;②遇低温,应采取保温措施,减少通风换气次数。
四、烧菌。
1、原因:①菌袋堆叠过高过密,未及时翻堆;②培养场所温度过高或通气不良。
2、防治对策: ①高温天气,应松散直立放置,待袋温稳定后再堆叠;②培养场所应注意通风换气、降温。
五、菌丝未发满就出菇。
1、原因:①菌种用量过大;②菌种太老,老菌块提前进入生殖生长,未等菌丝完全发满就出菇;③袋口松开过早。
平菇生理性病害应对措施
平菇生理性病害应对措施
一、高腿状平菇
发生原因:
1.平菇形成原基向珊瑚期转换时,菇棚没有转入开放式通气供氧管理,所处环境通风不良,光照强度偏弱,子实体不能正常分化,各组成部分生长比例失调,会造成高腿状菇、长柄菇或喇叭菇。
2.低温季节,特别是寒冷地区,为了保温,棚内通风少,二氧化碳浓度增多,引发菇体高腿状等畸形现象甚至死亡。
解决办法:遇到以上这两种情况要立即进行加大通风换气管理,下一茬菇就有望改善。
二、花边平菇
发生原因:
1.棚内外温差过大或者过小。
2.子实体受气候(如雾霾)或者低温刺激的正常生理反应。
解决办法:遇到此类现象一般无需治疗,气温适宜后,下潮菇会自然消失。
三、头潮菇长不大
发生原因:头茬菇如果无任何病害,菇体长不大就老熟卷边,大都是由于菌丝内部生理成熟度不够造成的,如菌丝生长没有完全满袋或刚刚满袋就出菇,由于袋内营养未积聚成熟,所以不能向菇体输送养分。
解决办法:针对这种现象,通常到第二潮菇就会恢复正
常。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平菇因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型较多且营养较丰富、产量较高,因而目前成了人工栽培最为广泛的一种食用菌,但若掌握不当,同样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了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培养料变质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后,有的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长。
原因是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带有大量杂菌。
特别是经过夏季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杂菌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性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重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
若用麦粒做栽培种时,可能由于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袋壁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料内氮素营养过高,碳氮比失调,且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
解决办法:栽培前选好原料。
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拌料前在日光下暴晒两天,拌料时准确掌握水分。
用生石灰粉或水调PH值为8~8.5,最好用发酵料,有条件的用熟料栽培好,若用生料要在培养料内加0.1%的多菌灵或托布津等杀菌剂。
2.只在料袋一端长菌丝在一个料袋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菌丝则萎缩死亡。
原因之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过多,抑制了菌丝生长。
另一原因可能是:一端袋口扎得过紧,造成氧气不足也会使菌丝生长受阻。
解决办法:灭菌灶灶顶建成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能回流入锅;料袋摆放与灶壁间应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袋口若是用橡皮筋扎的或用线绳扎的,改用大头针固定袋口;若是麦粒菌种宜在袋中部打孔,把菌种接入内部,把口封好。
3.菌丝满袋后迟迟不出菇有的菌袋菌丝生长十分旺盛,但菌丝长满后迟迟不出菇,有的经过2~3个月仍不现蕾,其原因有:1)菌种选择不当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如在春末夏初播种,当菌丝长满后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就难以出菇。
平菇发菌阶段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发菌阶段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平菇发菌阶段常出现问题,种植户要特别注重发菌阶段的管理,以下是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有经验的菇农总结的解决措施一、菌丝不萌发,不吃料发生原因:料变质,孳生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种老化,生活力弱;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加石灰过量,pH值偏高。
解决办法: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使用适龄菌种(菌龄30-35天);掌握适宜含水量,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珠不滴下为度;发菌期间棚温保持在20℃左右,料温25℃左右为宜,温度宁可稍低些,切勿过高,严防烧菌;培养料中添加石灰应适量,尤其气温较低时添加量不宜超过1%,pH 值7-8为宜。
二、培养料酸臭发生原因:发菌期间遇高温未及时散热降温,细菌大量繁殖,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料中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厌氧发酵导致料腐烂发臭。
解决办法:将料倒出,摊开晾晒后添加适量新料再继续进行发酵,重新装袋接种;如料已腐烂变黑,只能废弃作肥料。
三、菌丝萎缩发生原因:料袋堆垛太高,发酵时未及时倒垛散热,料温升高达35℃以上烧坏菌丝;料袋大,装料多,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料过湿装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
解决办法:改善发菌场地环境,注意通风降温;料袋堆垛发菌,气温高时,堆放2-4层,呈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料袋发酵放热期间及时倒垛散热;拌料时掌握好料水比,装袋时做到松紧适宜;装袋选用的薄膜筒宽度不应超过25厘米为好,避免装料过多发酵热过高。
四、袋壁布满豆渣样菌苔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大,透气性差,引发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积,料内出现发酵酸味。
解决办法:用直径1厘米削尖的圆木棍在料袋两头往中间扎孔2-3个,深5-8厘米,以通气补氧,不久,袋内壁附着的酵母菌苔会逐渐自行消退,平菇菌丝就会继续生长。
五、霉菌污染发生原因:培养料或菌种本身带菌;发菌场地卫生条件差或老菇房未作彻底消毒;菇棚高温高湿不通风。
解决办法:选用新鲜、无霉变、经暴晒的培养料,发酵要彻底;避开高温期播种,加强通风,防止潮湿闷热;选用优质、抗霉,吃料快的菌种;霉菌污染发现早,面积小时,可用pH值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养料,同时搬离发菌场,单独发菌管理。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入的尿素等肥料超标 , 产生烧 料情况 。
12 防治 措 施 .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菌种 ; 菌种满袋后要在低温 条件 下储 存 , 并且放 置时间不能超过 1 ; 周 合理 安排 菌种培育 与培 养料处理 时间 , 二者要衔 接好 ; 在拌 制 培 养料 时应该严格控制各种成分比例 , 尤其是尿素不 能超过 0 %,加入尿 素就不能放二铵 等其它 复合肥 . 3 料 。在 6 8月份装袋 ,  ̄ 由于气温过 高 , 尿素最 好不放 。 如果发 生烧料 , 可以把培养料 倒出晾晒儿 日, 再调整 含水率 , 重新装袋灭菌接种。
Te
平 栽 常 的 题 防 措 菇 培中 见 问 及 治 施
●张 印 张 巍 祝 晓光 张 颖 ( 东市林 业科 学研 究 所食 用 菌研 究 室 辽 宁 丹 东 18 1 ) 丹 10 1
平菇栽培 , 由于原料来 源广泛 、 栽培 管理 技术相 对简单 、 生产周期短 、 投入产 出比高而成为越 来越多 菇农的一项重要致 富产业 。但是在栽培过程 中, 菇农 都会遇到 各种各样 的问题 , 者减产 减收 , 者整个 轻 重 菇棚菌袋报废 , 造成不可挽 回的经济损失 。笔者经过 几年的栽培实践和走访 调查 , 针对平菇整个栽培周期 所 出现 的一些 现象问题 , 进行归纳分 析总结 , 并提 出 相应 的解决措施 , 希望能对广大菇农有所帮助。
2 栽培袋杂菌污染严重
21 原 因 .
培养料发酵或灭菌不彻底 ;接种操作不严格 ; 发
菌温度过高 ; 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场所卫生条件差 。
22 防治 措 施 I
拌制培 养料时 , 要严格掌握 含水率 , 温偏高 时 气 含水率适当小些 , 正常情况下以 6 %一 5 2 6 %为宜 。平菇 菌丝生长期问需要大量的氧气 ,接种后的 4 5天 , - 要 在袋 口用细木棍扎 5 6 - 个孔透气 , 深度为 l 1 c 有 一 . m。 5 条件的菇农可用径 圈加报纸封 口, 这样既解 决了缺 氧 问题 , 又能最大 限度地保持 菌袋水分 , 菇的商 品性也 好。冬季栽培 , 由于气温低常常 出现发 菌迟缓情况 , 可 以在棚 内挂一层遮 阳网 , 既起 到遮光作用 , 又能提 高 棚内温度 。接完种的菌袋 , 中在一处 , 集 上面盖上棉 毡 或草帘 , 每隔 3天要倒 垛 1 , 样就能有效 保证发 次 这 菌时的温度 。
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摘完怎么发第二次
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摘完怎么发第二次堆垛发菌后,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温,观察堆温变化。
堆垛后每隔5-7天翻垛一次,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的往下垛。
当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3厘米时,可在菌丝生长带上面1-2厘米处用大头针刺孔8-10个孔,这样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达到通气补氧的作用。
一、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1、堆垛发菌后,必须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垛的温度,同时要注意堆垛温度的变化。
天气温度有变化时,必须改换菌袋的打垛方式,发菌最适温度是25°C-30°C,高于30°C时必须要散堆。
2、堆垛后每隔5-7天必须翻垛一次,翻垛时要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料袋往下垛,里面的料袋往外垛,外面的料袋往里垛。
这样可以使菌袋的受温一致,发菌也会整齐,翻垛时如果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必须要将其拣出。
3、菌丝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大,如果袋内供氧量不足就会影响菌丝生长,当菌丝长进料内2-3厘米时就必须采取供氧措施。
可在菌丝生长带的上端1-2厘米处用大头针刺8-10个孔,或用竹筷从袋口往里面扎3-4个孔进行通气,也可以将料袋两头扎紧的绳子松开一点,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
二、平菇摘完怎么发第二次1、发第二次时首先要保持一定温差刺激和适宜的空气湿度,可以喷一点水在平菇菌包上面,平时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和光照刺激,但是不能让菌包晒干,要保持湿润。
2、平菇在出完一茬菇后10-15天才会长出第二茬,这时必须清理菌板表面的老菇根和死菇,然后轻压菌板使老菌皮破裂,这样有利于新菇再生。
新菇在生长时一定要通风4-5小时,然后用清水将薄膜洗干净,用菌板覆盖即可。
3、平菇的采收时间,应掌握在平菇长到七八成熟时。
这时菌盖边缘由内卷变平,颜色变浅,下凹部分会出现白色茸毛。
平菇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平菇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一、菌丝徒长。
在平菇生产中,常因菌丝徒长而造成菌丝密集成团,形成老菌皮不出菇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是菌种老化或在一级菌种转管时用气生菌丝进行转接造成的。
生产中如果菇房通气不良,温度过高,薄膜覆盖时间过长也会造成菌丝徒长而不出菇。
防治方法:加强制种管理,在子实体分化期,增加菇房通气量,降低菇房温度。
栽培中出现老菌皮时,及时除去老菌皮,划破菌块、菌膜催菇。
二、菌丝退化、萎缩。
在发菌或出菇阶段菌丝变黄、变褐、萎缩死亡。
这是因培养料碳氮比不适,或含水量过高,通气不良,菇房闷热等造成的。
防治方法:调好培养料碳氮比,降低培养料含水量,适时播种,避免高温危害。
三、子实体萎缩、死亡。
这主要是在出菇期因环境条件不适造成的。
如低温型品种温度超过23℃、中温型品种超过28℃、空气湿度低于80%,子实体因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喷水过多,造成小菇水肿,出菇很密时,营养不足,小菇因饥饿而死亡等。
防治方法:根据栽培季节,选择适宜品种,避开高温季节出菇;出现菇蕾后,将菇棚湿度提高到90%,随着子实体长大加强通风。
尽量避免直接往菇体上喷水。
四、畸形菇。
(1)皱缩菇:菌盖小,皱缩,菌柄长,质硬。
是因温度偏高和湿度过低引起。
(2)大脚菇:只长菌柄,不长菌盖。
是因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
(3)长柄菇。
菌柄细长,菌盖很小。
原因是揭膜过晚,光照不足所致。
(4)菌盖上长疙瘩: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冬季,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二氧化碳积聚浓度过高,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引起菌盖生长失控而起疙瘩。
防治方法:控制好菇房温度,出菇期最好控制在15~28℃,遇到高温时,要通过洒水和通风降温,出菇阶段,给予200勒克斯左右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适量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
春末夏初栽培平菇常遇异常现象和处理措施
春末夏初栽培平菇常遇异常现象和处理措施春末夏初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
但是,有些菇农由于操作不当,使菌棒出菇后变黄坏死、培养料变酸发臭、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等异常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群众经验,现将其异常现象原因及处理措施小结如下。
一、菌袋出菇后小菇大批死亡春末夏初,有时菌棒出菇后,小菇大批变黄发软,基部变粗,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
原因:一是桑椹原基形成后,气温持续高温超过30℃,致使菌盖逐渐枯萎,造成小菇大批死亡;二是培养基过干,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蕾形成后出菇室或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若低于80%,小菇因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三是通风不良、菇室(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高,超过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
当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会被闷死;四是喷水过多,使小菇体易致水肿,尔后变黄溃烂,引起病菌感染得病死亡。
处理措施一是在出菇期间,气温过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可用井水喷洒出菇室或棚地面及四周,使温度降低到30℃以下,室外菇棚要加厚草帘或稻草遮阴,并加强通风换气管理;二是菌袋现蕾后,出菇室或棚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90%左右,每天喷水要达4~5次,每次喷水要做到少、细、勤、匀,幼蕾时切忌向菇体直接喷水;三是随着子实体长大,应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时期,更要注意通风,确保出菇室或棚内空气新鲜;四是要正确掌握喷水量,既不能不喷水,也不能喷水过多。
提高空气湿度主要是经常往地面及墙壁上洒水,尽量避免直接往幼菇子实体上喷水。
二、部分料袋只有一端长菌丝在一个料袋的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则菌丝萎缩死亡。
原因: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太多,抑制了菌丝生长;二是料袋紧靠锅壁排放,锅装水太满,相互间空隙太少,使蒸气循环受阻,冷凝水从灶壁流入靠一端的袋口,造成此端培养料过湿,影响菌丝生长受阻。
平菇生产中发菌期应注意哪些问题
平菇生产中发菌期应注意哪些问题1、菌丝表面出现”菌冻”。
发菌期间,平菇菌丛的生长和其它微生物的繁殖产生热量,使料温和环境温度形成温差,这个温差使膜内菌块表面的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珠,培养袋两端通气不畅,水分来不及蒸发,聚集在菌袋的下凹处,形成隔氧层,时间一长,受害的菌丝处会因缺氧和淹渍而自溶死亡。
生产中应注意经常倒袋,通风及培养袋扎孔增氧。
2、培养料变酸发臭。
如果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带有大量杂菌,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料内的各类真菌和细菌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产生酸臭味。
因此,应注意配制培养料前对培养原料进行杀菌消毒,通常将主料置日照下,曝晒几天。
3、部分料袋只有一端菌丝发育较好。
灭菌锅水装太多,部分袋进水,使袋内过湿,影响菌丝生长。
或袋口扎得太紧,造成氧气不足,使菌丝生长受阻。
通风倒袋是解决的主要方法,具塞式扎口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菌丝满袋后迟迟不出菇。
菌种的温度类型选择不当。
若采用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如果在春末夏初播种,菌丝长满袋后,正好是夏季高温季节,就难以出菇。
此外,还可能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
第三,在母种扩大培养接种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使原种、栽培种产生结块,严重影响子实体形成。
第四,菌丝长满袋后,在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厚菌膜,菌蕾不能分化。
5、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培养料保存过久,已发霉变质;菌种转代次数过多,培养条件不良,生命力降低;播种时,消毒药量过多,熏蒸时间过长,杀伤了菌种;培养料含水量过多太湿,装袋时太紧太实,满足不了菌丝呼吸对氧的要求;培养温度过低或过高;培养料碱性太大;接种量太少。
6、菌丝未满袋出菇。
菌丝培养阶段环境条件不适宜,培养基内营养成分差,光线过强,温差较大,酸碱度不适宜等都会造成提早出菇。
平菇栽培中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平菇生产只要根据栽培季节、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配制栽培料,按各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进行精心管理,避免造成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因素的发生,就会获得高产、稳产,增加生产效益。
平菇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该怎么办?
平菇栽培过程中,发菌成熟的菇床迟迟不出菇,或采过1-2潮菇的菇床,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较为常见,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5.菌丝徒长。培养料含水量过高,菇床表面湿度饱和,干湿差变化小,会造成菌丝徒长,在菇床表面形成厚厚的菌皮。
6.虫害影响。杂菌污染菇床后,不但与平菇菌丝争夺养分,而且能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平菇菌丝的正常生长;害虫侵入菇床后,则大量咬食平菇菌丝,并使平菇菌丝断裂失水死亡。病虫危害重的菇床,平菇菌丝的正常生理代谢和物质转换要能受到破坏,进而造成不出菇。这种现象在整个产菇期内均可发生。
7.通风不良。菇床通风不良,供氧差,膜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太弱,均不利于出菇。这种现象在地下菇场较为常见。
在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平菇各生育阶段的特性,进行精心管理,避免造成以上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因素的发生.而获得稳产高产。
冬季平菇不出菇和出菇少的原因分析
冬季平菇栽培中经常出现不出菇或出菇少的现象,致使效益降低。现结合多年栽培实践,浅谈一些冬季节不出菇或出菇少的原因。
五、光照、通气不良,发菌不好,难出菇或不正常出菇 平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而在原基分化时需要一定量的散射光。菌丝生长阶段能耐较低的氧气压,可以在半嫌气条件下生长。而子实体发育阶段,对氧气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应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培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应高于0.5%,缺氧时不能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有时在菌盖上产生许多瘤状突起。所以,生产中在原基分化时期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并且适当通风增加氧气量。如果栽培料面菌丝长成老菌皮,长时间不出菇,说明料面板结,应尽早用小铁耙等在料面菌皮上进行浅层抓挠,深度不要超过0.5厘米,这样可以促进菌丝尽快扭结、出菇。
平菇栽培中菌丝体生长阶段常见的问题食用菌,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中菌丝体生长阶段常见的问题食用菌,栽培技术1、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1.1 原因。
①培养料变质,杂菌大量繁殖;②菌种太老,生活力差;③使用农药过量;④培养料含水量不当或接种后通风过大;⑤接种后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⑥ pH值不适宜。
1.2 防治措施。
①培养料不能霉烂变质,使用前应在阳光下晒1-2天,生料生产的要堆积发酵2-3天,熟料生产的要严格灭菌;②菌种质量要有保证,大量种植前要做发菌试验,以检验菌种质量;③配料时可在培养料中加入一些杀菌剂以抑制杂菌生长,常用的有多菌灵,使用浓度控制在0.10%-0.15%;④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手紧握指缝有水渗出,但不成股流下),播后如料温达30℃时应加强通风以降温;⑤接种后环境温度控在25℃左右为宜;⑥接种量应为培养料干重的10%-12%较适宜,不能过少;⑦将培养料pH值调节到7.5左右。
2、培养料酸败发臭2.1 原因。
①培养料带大量杂菌;②拌料加水过多,发生嫌气发酵;③堆温过高,菌丝生长不良,杂菌趁机大量繁殖;④培养料发酵处理不彻底,或氮素过多与石灰反应生成氨气。
2.2 防治措施。
培养料应新鲜,使用前充分腐熟或高温杀菌,并调节好含水量和酸碱度,同时加入多菌灵等杀菌剂,如备料时发现培养料有酸臭味,要及时翻倒晾晒,晒干后重新调节含水量及pH值,氨味过重的可加2%明矾水拌匀除臭,已经发黑腐烂的不能使用。
3、烧菌3.1 原因。
①菌袋堆叠太高太密,没及时翻倒;②生料栽培中菌袋较大,且堆叠过高,或床栽时铺料过厚;③培养场所温度过高或通风不够。
3.2 防治措施。
①菌袋栽培接种后气温偏高时要先将菌袋松散直立放置,切忌大堆密集,防止烧坏菌种,待袋温稳定时,再堆成4-7层的墙状;②菌袋一般长40-55厘米,宽15-20厘米,薄膜厚度为4-5微米,******用聚乙烯袋(常压杀菌)或聚丙烯袋(高压杀菌),不要过大,袋两头开口,以利通风;③床栽时铺料厚度10-12厘米为宜,不要过厚;④注意观察料温和环境温度,及时通风降温。
平菇接种后菌丝生长异常现象的原因及防治
平菇接种后菌丝生长异常现象的原因及防治平菇生产中,菌丝生长阶段出现异常的现象,主要包括菌种不萌发、接种后料面和菌块上出现绿霉、菌种萌发后不吃料。
分析以上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仅为广大菇农参考。
一、接种后菌块不萌发:1、菌种存放时间过长,发生老化,生活力很弱。
2、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的烫伤。
3、遇高温天气,接种和培养环境的温度超过30°以上,菌种受高温伤害。
4、原料处理不当,没有进行平晒,由各种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有害化学毒素存在于培养基中。
5、装瓶或者装袋后没有及时灭菌,培养基因酵母作用而发酸发臭,产生大量的抑菌物质。
6、石灰加入过量,使碱性过高。
7、原料混入松杉柏木屑较多,芳香油等抑菌物质含量高。
8、培养料中加入过多的尿素等化学肥料使料中氨气过多,一致菌种萌发。
防治措施:1、使用适龄菌种,菌龄在20~30d菌丝活动力较旺;2、高温天气,安排在早晨或夜间接种,培养室加强通风降温或适当推迟栽培时间,避免高温伤害。
3、接种时防止菌丝烫伤。
4、培养料适时适当加入石膏用量,装瓶后及时灭菌。
5、石灰用量不能过大,一般为2%左右。
6、选用晒干无霉变的原料,对混有松杉柏原料应该自然堆放风化半年以上,经日晒雨淋出去芳香油类抑菌物质。
7、根据所选材料加入适量化学肥料,尿素添加量不超过0.1%或不要添加。
二、接种后料面上或菌块上出现绿色杂菌产生绿霉杂菌属于木霉和青霉,这两种杂菌孢子在空气中分布广,活动频繁,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萌发生长,造成危害。
原因主要是接种时无菌操作规程失误或接种环境消毒不彻底,杂菌孢子在接种过程中与菌种一起寄居在培养基上。
由于刚接入的菌种没有萌发,没有抵抗力,一旦产生杂菌,首先就在料面上出现。
防治措施:菌种制作中,接种箱应密封好,接种前用紫外线、臭氧机、气雾消毒剂等做好消毒处理;栽培接种时,对接种产地(接种室)消毒要彻底,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增大用量,让菌种铺满整个料面。
平菇播种后菌丝不萌发、菌丝萎缩怎么办?
平菇播种后菌丝不萌发、菌丝萎缩怎么办?塑料袋栽培是目前我国平菇栽培的主要形式,从菌袋制作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在平菇菌丝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给菇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今日小编将平菇菌丝生长期的常见问题及采取措施建议总结如下。
一、播种后菌丝不萌发或长势极弱菌丝不萌发或长势极弱的主要原因:菌种老化活力差;接种箱或接种室用药过量且接种后未及时移出接种箱;接种室,培养料已受大量杂菌侵染,变质;培养料过干或过湿;播种后温度过低或过高等。
发现菌丝不萌发或长势较差时,应及时对照上述提到的各种情况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菌丝萎缩、黄死菌丝生长过程中发生萎缩、黄死现象,往往是料内温度太高(俗称烧菌)或培养湿度太大,透气性差,有时也可能是培养料中添加尿素过量所致。
发现此情况时,应及时加强通风,同时散堆降温。
袋栽的应降低堆放层数,最好每层用竹片隔开,床栽的要揭膜通风降温。
若因添加尿素太多,可通过通风换气来减少危害,并在下次栽培时减少尿素用量。
三、菌丝分片、分块生长菌丝分片、分块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将不同品种混播或有杂菌污染,此现象会严重影响产量,在制种时多加小心可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四、菌丝未长满或未长透培养料即出菇菌丝未长满或未长透培养料即出菇的主要原因:培养期间见光过多;菌种较老;栽培时,培养料过松,且光线充足,料与塑料袋之间留有空隙会使袋内中部出现子实体原基。
防治方法是尽量使菌丝培养的环境保持黑暗。
五、菌丝长透栽培料却迟迟不出菇菌丝未与季节搭配好,如将高温型种在冬季栽培、低温型种在夏季栽培。
光线不足、通风不良、空气相对湿度偏低。
防治方法是尽量了解新用品种的特性,防止用错菌种。
若真的弄错菌种,菌丝长好后好好管理,待温度合适时会正常出菇。
至于因光线不足、通风不良导致的不出菇的问题,要改变栽培场地的采光、通风条件并采取适当的搔菌措施刺激出菇。
平菇出菇期常见问题
平菇出菇期常见问题
作者:暂无
来源:《乡村科技》 2014年第12期
1.菌丝长满后长期不出菇。
①缺少温差。
菌丝发好后,未给予冷热刺激。
②菌丝发育差。
菌丝发育不成熟、活力不够,也不能形成菇蕾。
③阳光直射。
无遮阴措施,菌袋或菌床被阳光
直射。
④养分比例失调。
培养料中氮素过多,其他营养元素偏少。
⑤菌膜过厚。
培养料表面形成菌膜,水渗不进去导致迟迟不出菇。
2.菌丝未发透即零星出菇,菇体小。
揭膜过早,菌丝未发透时,所出的菇多为老化菌种形成,此时要再次覆盖薄膜,待菌丝发到底后再揭膜。
3.小菇大批死亡。
采用阳畦、床架工式栽培时用水过多、通风不良会引起小菇死亡。
栽培
袋严重缺水或菇体很小时喷高浓度的营养液也会使菇体死亡。
4.菇盖生长缓慢,薄而弱小。
菌柄粗长,菌盖弱小,甚至菌盖表面龟裂、萎缩干枯卷边,
常是由于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及通风不良造成的。
5.菇柄细长、色白、肉薄。
这是因为子实体在生长发育中得不到光线照射和通风不良。
6.粗柄菇、菌盖薄小、发育迟缓。
原因是通风不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氧气不足、菇体内养分失去平衡。
也与湿度过小,温度过高有关。
7.幼菇呈杯状。
幼菇形成不久,菌盖边缘即向上翻卷呈酒杯状,多是由于菇房内用化学农
药熏蒸杀虫使平菇中毒所致。
刘丽霞河南省清丰县农技推广韩村区域站。
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1播种后不发菌或部分菌丝生长不良。
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湿,薄膜封盖过严,通气条件差,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不足。
处理方法:一是揭膜通风,每天2-3次。
每欢15-20分钟;二是在局部菌种未萌发的料面上稀疏地撒一层石灰粉,以调节酸碱度;三是用5%的石灰水直接与床面未发菌的料拌合。
拍平后重新补种覆膜。
这样处理后3-5天,菌丝即可很快萌发生长。
2菌丝生长浓密但不出子实体。
播种后菌丝生长旺盛,其原因是料温过高和湿度过大,或氮素肥料过多,不适于菌丝转入生殖生长。
处理办法:一要揭膜降温,使料温控制在15-18℃以内;二要开窗通风降低相对湿度;三要“搔菌”,用小铁耙或竹扫帚将表层老化菌丝菌膜刨松除掉,少量喷水覆膜;四要白天盖膜晴天晚上揭膜,造成一定温差,促使菌丝扭结形成菇蕾。
3子实体长不大而枯萎死亡。
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干,空气湿度偏低或阳光直射、寒潮袭击、病虫为害等。
如果是缺水,应立即补水,用筷子或细木捧在料面上打些小洞,再喷水,每天2-3次;或将菌块浸入水中,使其吸足水分。
处理后不久即可长出新的子实体。
4出畸形菇。
常见的畸形菇有:①高脚菇。
主要原因是光线太暗,二氧化碳浓度过大;②花球菇。
主要原因是通风换气不良;③水肿菇。
主要是温度过高;④无柄菇。
主要是温度偏低;⑤兰色菇。
主要是室内升温或菇房距厨房较近,受烟雾熏染,造成菇体中毒。
防止办法,要针对产生的原因,分别采取通风、补光、降温、调湿、改进升温条件等措施加以处理。
珍稀食用菌——黄伞的栽培技术胡清秀黄伞又名又脂鳞伞、柳蘑,其子实体色泽鲜艳呈金黄色,菌盖菌柄上布满黄褐色鳞片。
该菇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食之黏滑爽口,味道鲜美,风味独特。
该菇菌盖上有一种特殊的黏液,据生化分析证明这种物质是一种核酸,对人体精力、脑力的恢复有效果。
黄伞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生产工艺简单,产量较高,市场售价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食用菌新品种之一,1栽培季节。
平菇出菇推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平菇出菇推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在生产中,有时发菌良好,但就是不能及时出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料中含水量不够
平菇子实体形成的适宜基质含水量为70%左右。
当播种时的料含水量不足时,完成发菌时料的含水量就达不到70%,这种情况下菌丝需要再长数日,通过呼吸作用,料的含水量会逐渐增至这个数值,那时即可出菇。
若含水量亏欠太多则需要补水。
2、通风不良或光照不足
发菌中平菇菌丝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当通风不良时,料中沉积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出,菇房的二氧化碳浓度也比较高。
这种情况下要打开口袋或在袋上打孔。
块栽的每日掀动几次薄膜以增加氧气的进入,同时菇房加强通风,如此几日便可有菇蕾形成。
光照不足,子实体形成也会推迟。
实际生产中,为了及时出菇,可在菌丝长满前5~7天增加光照。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菇发菌阶段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尊重版权:原文出自8090院子美食专区:/ 合作站点
通过走访示范户和菇农,归纳总结了一下几条经验。
一、菌丝不萌发,不吃料。
发生原因:料变质,孳生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种老化,生活力弱;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加石灰过量,pH值偏高。
解决办法: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使用适龄菌种(菌龄30-35天);掌握适宜含水量,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珠不滴下为度;发菌期间棚温保持在20℃左右,料温25℃左右为宜,温度宁可稍低些,切勿过高,严防烧菌;培养料中添加石灰应适量,尤其气温较低时添加量不宜超过1%,PH7-8为宜。
二、培养料酸臭。
发生原因:发菌期间遇高温未及时散热降温,细菌大量繁殖,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料中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厌氧发酵导致料腐烂发臭。
解决办法:将料倒出,摊开晾晒后添加适量新料再继续进行发酵,重新装袋接种;如料已腐烂变黑,只能废弃作肥料。
三、菌丝萎缩。
发生原因:料袋堆垛太高,发酵时未及时倒垛散热,料温升高达35℃以上烧坏菌丝;料袋大,装料多,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料过湿装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
解决办法:改善发菌场地环境,注意通风降温;料袋堆垛发菌,气温高时,堆放2-4层,呈“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料袋发酵放热期间及时倒垛散热;拌料时掌握好料水比,装袋时做到松紧适宜;装袋选用的薄膜筒宽度不应超过25厘米为好,避免装料过多发酵热过高。
四、袋壁布满豆渣样菌苔。
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大,透气性差,引发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积,料内出现发酵酸味。
解决办法:用直径1厘米削尖的圆木棍在料袋两头往中间扎孔2-3个,深5-8厘米,以通气补氧,不久,袋内壁附着的酵母菌苔会逐渐自行消退,平菇菌丝就会继续生长。
五、霉菌污染。
原因:培养料或菌种本身带菌;发菌场地卫生条件差或老菇房未作彻底消毒;菇棚高温高湿不通风。
解决办法:选用新鲜、无霉变、经暴晒的培养料,发酵要彻底;避开高温期播种,加强通风,防止潮湿闷热;选用优质、抗霉,吃料快的菌种;霉菌污染发现早,面积小时,可用pH=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养料,同时搬离发菌场,单独发菌管理。
对污染严重的则清除出场,挖坑深埋处理。
六、发菌后期吃料缓慢,迟迟长不满袋。
发生原因:袋两头扎口过紧,袋内空气不足,造成缺氧。
解决办法:解绳松动料袋扎口或刺孔通气。
七、软袋。
一般袋料表面长有菌丝,但袋内菌丝少,且稀疏不紧密,菌袋软而无弹性。
发生原因:菌种退化或老化,生活力减弱;高温伤害了菌种;添加氮过多,料内细菌大量繁殖,抑制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大,氧气不足,影响菌丝向料内生长。
解决办法:使用健壮、优质的菌种;适温接种,防高温伤菌;培养料添加的氮素营养适量,切勿过多;发生软袋时,降低发菌温度,袋壁刺孔排湿透气,适当延长发菌时间,让菌丝往料内长足发透。
八、菌丝未满袋就出菇。
发生原因:发菌场地光线过强,低温或昼夜温差过大刺激出菇。
解决办法:注意避光和夜间保温,提高发菌温度,改善发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