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发菌阶段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食用菌

合集下载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食用菌类栽培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帮助您更好地进行食用菌类的栽培。

一、菌种失效或效果不佳1. 问题描述:菌种生长速度缓慢,产量不理想,甚至菌丝根本无法生长。

2. 解决方法:检查菌种是否过期,如果是,请购买新的菌种。

同时,注意保存菌种的条件,确保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存放。

此外,也要检查培养基是否过期,确保使用合适的培养基。

二、发霉问题1. 问题描述:发现菌包或菌块出现发霉的情况。

2. 解决方法:首先,检查培养基的配方是否正确,确保使用干燥而无霉菌的培养基。

其次,注意消毒操作,以避免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另外,选择耐病性良好的品种进行栽培,这有助于减少发霉问题的发生。

三、水分调控问题1. 问题描述:菌包或菌块过湿或过干,影响了菌种的正常生长。

2. 解决方法:根据食用菌的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湿度。

可采用浇水、喷水或覆盖湿毛巾等方式增加湿度,同时注意保持通风良好以避免过湿导致病害。

如遇到过干的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可以使用喷雾器增加湿度。

四、温度控制问题1. 问题描述:菌包或菌块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了菌种的生长和发育。

2. 解决方法:根据所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控制适宜的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时,可采取通风降温的方法,如安装风扇或调整通风口;温度过低时,可增加加热设备或改善保温措施。

五、病虫害防治问题1. 问题描述:发现菌包或菌块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减少或菌体质量下降。

2. 解决方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清除害虫和病菌。

可采用生物防治或合理使用农药,注意选择对食用菌无害的防治方法。

此外,保持栽培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六、施肥问题1. 问题描述:菌包或菌块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导致生长缓慢或产量低下。

2. 解决方法:合理施肥,根据菌种生长需要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或无机肥料。

在施肥过程中注意控制肥料的浓度,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养分失衡或对菌种造成伤害。

平菇的发菌期管理

平菇的发菌期管理

平菇的发菌期管理发菌期管理。

从播种覆盖薄膜到出菇前称之发菌期,此时系营养生长阶段,管理的目的是,尽量使菌丝迅速发足发好,及早长满培养料,不使杂菌害虫污染。

秋栽平发菌期的管理任务是,保湿,防止高温烧菌,结合检查病虫,通风换气。

床面覆盖薄膜草帘后,菌丝在料内很快定植、伸展、向深层发展。

一般在播种后7—10天,要逐床揭膜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菌种生长发育进度,结合通风换气一次。

待到20天左右菌丝已封面,再检查一次。

若发现有病虫危害,要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发现有不同颜色的杂菌,要辨明杂菌由料面向料内生长,还是由料内向料外扩展。

若料面杂菌侵袭不深,可用3%的甲醛或5%的石炭酸擦去杂菌,或用生石灰将有杂菌的地方封盖起来(封盖区一定要大于病区),均能达到抑制杂菌扩展的目的。

并对出菇无明显的影响。

若杂菌是从料内向外扩展,一般数量较大危害凶,处理难,多半是原料带菌造成,应引起重视。

可用0.6—0.8%的多菌灵药液或0.1%的高锰酸钾药液浇灌病区,可以抑制杂菌的扩展。

或将有杂菌的一部分料,用消毒过的工具挖去,再补上新料。

挖除杂菌时,严格注意防止再扩散污染其它培养料。

若发现菌丝不发,是因高温影响,应加厚膜上草帘防高温。

若废气重影响发菌,要及时通风排除废气。

重新补种应及时。

一般播种20天菌丝封面后,杂菌感染机率就少了。

这时在正常的条件下,不必去揭膜通风换气或浇水。

因平菇菌丝能耐受较高的湿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性防止其它微生物入侵危害。

有些管理人员怕二氧化碳浓度高对菌丝有害,每天掀动海膜1—2次通风换气,结果杂菌污染严重,损失很大。

因此,群众在总结经验时说:平菇生产,在菌丝生长阶段管理上“懒”一点比“勤”一点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管理。

发菌期间料中有时发现害虫,常见的以螨类、菌蛆为多。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繁殖快,危害菌丝凶,影响产量大,如不及时除去,极易造成绝产。

要查明是局部发生,还是全部发生,通常局部发生较多。

平菇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平菇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平菇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平菇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1、污染问题无论是发菌前期还是出菇后期,菌袋极易被各种杂菌污染,常见的主要有木霉、毛霉、曲霉等,主要原因是菌丝抗性差、环境及菇棚杂菌基数偏高、菇棚过于潮湿、通风不良等。

处理措施:下批栽培更换脱毒菌种;彻底清理环境,尤其多年的老菇棚,更须严格消(毒)杀(菌)处理,室外用主要药物有多菌灵,棚内主要用百病去无踪以及赛百09、百病傻等;发生污染的菌袋,可采取药液浸泡或涂刷的办法予以处理;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2、生理问题2.1发菌困难,菌丝不吃料:主要原因是原料颗粒过细;基料配比有问题;基料酸化、酸败;基料含水率过高;菌种老化。

处理措施:检查基料含水率,过高时,将菌袋立放后,用直径12毫米的钢钎纵向打2~3个孔,使沉淀(游离)水自然控出。

原料过细时,也可采取该法,也可横向打孔,使之能增加通透性。

基料有酸味或酸腐味时,说明已经酸化或酸败,可将料倒出晒干,再次利用。

配方问题,见该节配方,如果菌种老化、退化,则没有办法即时解决,只有下一批栽培时更换脱毒菌种。

2.2菌丝淡化,纤弱稀疏:主要原因是品温过高。

处理措施:加强通风,打开扎口,将菌袋纵向打孔,置于发菌室继续发菌。

出菇时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尽可能提高产量,降低损失。

2.3菌袋变褐,菌丝变少:大部分原因一是发生烧菌,二是虫害。

处理措施:已经烧菌的菌袋,只能作废料处理;如确定虫害如螨类、菇蚊(蝇)幼虫等,若发现得早,可采取磷化铝杀灭的办法:约100个菌袋为一单位,根据虫害发生数量,放置2~4片磷化铝后予以密封,6小时后打开,即可杀死全部害虫。

注意;该药物剧毒,吸潮放毒,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3、退菌问题2008年秋冬季节发生该类问题较多,今年春夏也有个别发生,退菌的症状表现为:菌种块萌发正常、吃料较正常偏慢,种块处呈放射线状生长,当菌丝长度在4~5厘米时,从种块开始菌丝逐渐稀疏,尖端菌丝较为浓密、浓白并继续发展,后边的随之淡化、稀疏,最后整个菌袋表面呈略灰白甚至无菌丝状;打开菌袋,内部情况亦是如此;播种后发菌40天,菌袋呈灰白色,没有正常的洁白,看不到浓密的菌丝;早播种的菌袋,也是该类现象,50多天后多不出菇,勉强现蕾,很是稀少,完全没有头潮菇的生机。

促进春季平菇菌丝生长的几项措施食用菌,栽培技术

促进春季平菇菌丝生长的几项措施食用菌,栽培技术

促进春季平菇菌丝生长的几项措施食用菌,栽培技术
春季外界气温比较低,平菇菌丝生长缓慢,影响产量及效益,要解决这一难题,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增加石灰:拌料时增加石灰用量提高到5%。

使拌好的料pH值在8~9之间,这样可抑制杂菌生长,提高菌丝生长速度。

2、直接装袋:生料拌好后不发酵直接装袋,使袋内培养料产生较多热量,从而加快发菌速度。

3、增加接种量:装袋时适当增加用种量,变三层接种为四层接种。

中间菌块也要适当增大,菌块要紧贴塑料袋,一圈4~5块。

袋两端的菌种块可稍小,每端6~7块。

扎口后,用一根直径10~12毫米的棍在袋两端的菌种处各扎4~5个通气孔,孔的深度各为袋长的一半,使袋内菌丝生长有足够的氧气。

采用此技术,可使菌袋发菌时间由过去的30~35天,缩短至15~20天,且菌丝粗壮、洁白,污染率可控制在2%以下。

4、码堆发菌:把菌袋搬入菇棚后,菌袋两两碰头叠放6~8层高,盖上草苫保温。

生产实践证明:菌袋叠放越高,堆距越近,基堆际温也越高。

采取这种码堆方式,可使菌袋料温提高到23~28℃。

菌丝在这种温度下生长,速度最快。

5、提高棚温:菇棚上盖半无滴膜及草苫。

白天只要有太阳,全部拉开棚顶草苫,靠阳光就可以使棚内温度达10~23℃。

第1页共1页。

解析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

解析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

解析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平菇长“绿毛”,属于杂菌污染生产袋的问题,菇农称之为“坏袋子”,该情况近几年来发生较为普遍,是平菇发菌期最大的生产“障碍”。

假若生产袋被杂菌污染,长了绿毛,轻者可通过隔离治疗,继续发菌,重者只能扔掉废弃。

既然平菇长绿毛对菇农的生产效益影响甚大,那么,生产中该如何加以防治?下面,我们听听本报食用菌专家孙庆温老师的分析:在平菇发菌前期,栽培料易被各种杂菌(木霉、毛霉、曲霉等)污染。

近几年,受菌丝抗性差、环境及菇棚杂菌基数偏高、菇棚过于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影响,绿霉菌(又叫绿色木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污染生产袋呈上升趋势,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长了绿毛”。

多年种植平菇的老菇农可能对绿霉菌污染比较熟悉,在其污染初期就能一眼识别出来,而后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但是,对于种菇新手来讲,正确识别绿霉菌污染显得比较困难,往往会把平菇发菌误认为绿霉菌生长,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正确识别。

识别要点:绿霉菌污染菌袋初期,可透过塑料菌袋看到,在栽培料上出现纤细的白色菌丝,数天后菌丝变成绒状,并出现淡绿色的粉状霉层,最后霉层逐渐转为深绿色,导致部分或整个料面变为绿色。

被绿霉菌污染的菌袋易腐败发软,导致发菌失败。

在我下乡与菇农交流中了解到,之所以他们在防治平菇长绿毛问题上感到有难度,不理想,其原因在于重治不重防。

在此,建议菇农朋友,做好预防措施,综合进行防治平菇污染。

措施一:栽培料处理。

由于平菇生产属于生料栽培,其栽培料未进行高温灭菌处理,故而栽培料中易携带大量病原菌或易被周围环境中的杂菌“侵染”。

因此,建议菇农在混制栽培用料时,可加入生石灰和杀菌剂进行栽培料处理,做好预防杂菌污染的“第一关”。

一般生石灰施用量占总栽培料的2%左右,其既能杀菌除虫,又能调节栽培料的酸碱度和补充钙元素,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料袋调理剂”。

生产中,杀菌剂可选用二氯异氰尿酸钠(克霉灵),其使用方法为:在用料加水掺混时,拌入克霉灵,每500克克霉灵可伴1000斤料,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闷12小时左右便可装袋。

食用菌发菌期常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有效防控?

食用菌发菌期常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有效防控?

食用菌发菌期常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有效防控?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发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采取一切措施创造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就有可能导致菌种过干过湿死亡。

但是在发菌期间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些常见问题的原因所在,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提高发菌的效果,增加出菇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一、食用菌发菌期间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在食用菌发菌过程中,一定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菌丝快速健康生长,这样才能缩短发菌期,尽可能地减少病虫害的浸染,从而造成发菌失败或者是最终减产的结果。

但是不管如何提高管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总是会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食用菌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生长不良,甚至有可能出现萎缩死亡的情况。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第二,菌床覆土之后,只长菌丝,造成营养过分消耗,从而导致正常出菇的程序被打乱,降低了食用菌栽培的产量。

第三,菌床覆土之后,菌丝不上土,甚至出现料面发黑的情况,造成了食用菌栽培失败。

这三种情形是在食用菌发菌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作为栽培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的话会影响出菇的质量和产量。

二、导致食用菌发菌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讲,如果在食用菌发菌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三种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菌种培养料以及温度、湿度和病虫害控制方面没有做好。

当然,出现不同问题的原因可能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

第一,菌种问题如果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选用的菌种出现了老化退化,质量欠佳的问题,非常容易引起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的情况。

特别是在受到高温或者高湿伤害,并且携带了一些病虫杂菌时,甚至有可能导致菌种萎缩死亡,所以栽培者在选购菌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第二,培养料问题如果培养料配置不当,特别是碳氮比失调的话,就容易导致食用菌菌丝不发菌或者是覆土之后菌丝土长以及菌丝不上土等问题,特别是氮素过量会造成原料分解不足或者是腐熟过度,导致速效成分增多,培养料酸化或者产生大量氨气,播种后营养生长快,但是却不利于出菇。

平菇发菌过程中杂菌怎么防

平菇发菌过程中杂菌怎么防

平菇发菌过程中杂菌怎么防
近期很多的菇农来电话咨询,平菇菌袋发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杂菌侵染,特别是绿霉菌、连孢酶占多数,应当如何防治?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1.培养料受潮污染
新鲜、干燥、贮存管理好的培养料,含病害数量相对较少,适应于生料栽培,但贮存期限较长,受潮结块的培养料,含病害数量会比较多,若未经杀毒处理,直接用于生料栽培,则极易造成杂菌污染。

若培养料有结块受潮现象,应做发酵处理或进行熟料栽培,进行发料栽培和发酵栽培时应在培养料中拌入克霉灵、菌绝杀等食用菌专用杀菌剂,生石灰加入量可为3%~6%。

2.栽培种带杂菌
平菇菌种应发满菌立即使用,否则会因菌龄过长形成很厚的老化菌皮或遇到低温导致种袋大量出菇,以上两种都应属于老化菌种,使用了这些老化菌种,菌丝萌发慢,菌丝抗污染能力低,杂菌污染率肯定会高于低龄菌种。

因此,菇农朋友们购买栽培种时,一定从正规菌种场预定购买适龄菌种,以免造成损失。

3.菌种质量差
有的菇农只图价格便宜,不顾菌种质量,购买了质量差的菌种。

这种菌种萌发后菌丝稀疏,色泽发灰,菌丝长好后
培养料不易接块,这种菌种分解能力差,抗杂能力很弱,因此接种后也很容易遭受杂菌污染。

4.发菌管理不当
平菇菌丝适宜发菌温度在20~32℃之间,温度高于35℃则菌丝停止生长,此时应注意及时倒垛,严防烧堆,温度高于40℃则菌丝很快即会死亡,鬼伞等杂菌就会大量发生。

但发菌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一定要适度,若温度低于15℃,这时平菇菌丝生长很慢,而绿霉菌等杂菌则发生机会高,尽量调整菌袋的发菌温度在适宜范围之内。

平菇发菌阶段的管理

平菇发菌阶段的管理

平菇发菌阶段的管理平菇发菌阶段的管理一、平菇发菌期温度管理平菇菌丝生长粗壮,发菌成功率就高,特别在熟料栽培过程中,菌丝受杂菌感染的几率比其他品种要少。

但在生料栽培过程中,其菌丝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却非常严格。

因此,正确掌握适宜的发菌温度是保证平菇生料栽培成功的关键。

平菇菌丝在20℃~30℃条件下生长健壮,抗杂菌能力强,即使偶尔有杂菌污染,平菇菌丝也能将其穿透、吃掉,而且发菌快,菌丝浓白粗壮,菌龄短,出菇转潮快,出菇期菇体健壮,转化率高。

菌袋料温高于35℃时,平菇菌丝便停止生长因此,在平菇发菌期应严防料温过高,平时应用温度表测量,一旦发现料温超过33℃,就应及时倒堆。

可采取在菌袋之间预留空隙,适当减少摆放层数,在层与层之间用小竹竿隔开的方法防止料温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平菇的发菌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在较低的温度下发菌也不好。

如果料温长期在15℃以下,平菇菌丝发育缓慢,而木霉等杂菌发生的几率却很高,一旦绿霉菌等菌丝大量发生,会与平菇菌丝争夺营养,并分泌大量毒素,抑制平菇菌丝生长,使整个菌袋霉烂发软,造成损失。

因而寒冷季节应在保暖的大棚中或温暖向阳处发菌。

二、创造条件使平菇菌丝充分后熟平菇菌丝发满菌袋后,应给予充足时间和创造适宜条件促进菌丝充分后熟,以增加产量。

1、严格避光培养从播种开始严格避光培养,尤其是转入发菌棚后,更应严格避光。

2、避免温差刺激菌丝发满菌袋后,温差稍大些菌丝即可扭结现蕾,这样就使出菇量减少,产量下降。

避免棚内温差大,可以根据气温适当调控发菌棚温度,有条件的可以安装空调调节棚温。

一般要求在菌袋表面发满菌丝后保持棚温在15℃左右,并力求温度稳定,夏季可以适当提高棚温,但不能超过25℃。

3、湿度低而稳定发菌期间尽量降低空气湿度,一般保持湿度在60%以下。

夏季潮湿多雨,很难达到规定的湿度要求,可以顺其自然,但应力求稳定,以保证后熟的持续性。

三、平菇生产袋快速发菌简易方法袋料栽培平菇接种后一般需25~30天菌丝才能长满袋。

春末夏初栽培平菇常遇异常现象和处理措施

春末夏初栽培平菇常遇异常现象和处理措施

春末夏初栽培平菇常遇异常现象和处理措施春末夏初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

但是,有些菇农由于操作不当,使菌棒出菇后变黄坏死、培养料变酸发臭、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等异常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群众经验,现将其异常现象原因及处理措施小结如下。

一、菌袋出菇后小菇大批死亡春末夏初,有时菌棒出菇后,小菇大批变黄发软,基部变粗,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

原因:一是桑椹原基形成后,气温持续高温超过30℃,致使菌盖逐渐枯萎,造成小菇大批死亡;二是培养基过干,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蕾形成后出菇室或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若低于80%,小菇因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三是通风不良、菇室(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高,超过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

当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会被闷死;四是喷水过多,使小菇体易致水肿,尔后变黄溃烂,引起病菌感染得病死亡。

处理措施一是在出菇期间,气温过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可用井水喷洒出菇室或棚地面及四周,使温度降低到30℃以下,室外菇棚要加厚草帘或稻草遮阴,并加强通风换气管理;二是菌袋现蕾后,出菇室或棚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90%左右,每天喷水要达4~5次,每次喷水要做到少、细、勤、匀,幼蕾时切忌向菇体直接喷水;三是随着子实体长大,应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时期,更要注意通风,确保出菇室或棚内空气新鲜;四是要正确掌握喷水量,既不能不喷水,也不能喷水过多。

提高空气湿度主要是经常往地面及墙壁上洒水,尽量避免直接往幼菇子实体上喷水。

二、部分料袋只有一端长菌丝在一个料袋的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则菌丝萎缩死亡。

原因: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太多,抑制了菌丝生长;二是料袋紧靠锅壁排放,锅装水太满,相互间空隙太少,使蒸气循环受阻,冷凝水从灶壁流入靠一端的袋口,造成此端培养料过湿,影响菌丝生长受阻。

平菇菌丝生长期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平菇菌丝生长期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量为干料重的 1% 一 0 ; 5 2% 菌种不能弄的太碎, 如果太碎菌丝损伤过大 , 长势差. 播种时袋子两端菌种以玉 米粒大小 , 中间层菌种以大枣的大小为宜 , 中间层菌种紧贴袋壁. 3 菌种从母种开始控制转管代数 , () 从分离 得到的母种到生产母种不能超过三代. 严禁直接用原种接原种 , 栽培种直接制作栽培种 的扩繁方式. 栽培种 长满袋后存放时间不能过长 , 菌龄 以不超过 4 d 天) 0 ( 为宜.4 播种后 由于菌丝体及料内有益微生物的代谢 ()
成败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在平菇菌丝生 长过 程中 , 常常会 出现很 多问题 , 响平菇 的产量 和质 量 , 影 给菇农带 来
较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根据多年来的生产栽培经验 , 对平菇菌丝生长期的常见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 取得 了
较好 的效果. 关键词 : 平菇 ; 菌丝生长期 ; 处理措施 中图法分类号 :6 6 1 ¥ 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1 8 2 (0 6 0 0 0 — 2 17 — 17 20 )2— 1 1 0
V 15. . o N。 2 Ar 2 0 p 06



平菇菌 丝生长 常见问 处理措施 期的 题及
翟兴 礼 , 原 松 马
( 商丘师范学院 生物系, 河南 商丘 460 ) 700 摘 要: 塑料袋栽培平菇是我国目前平菇栽培的主要形式, 从菌袋制作到出菇的发生长缓慢 、 长势差
主要原因: 1 培养料内含水量过高 , () 透气性差 , 内缺氧.2 接种量少 , 袋 () 菌种块小 , 分散 , 菌丝损伤后愈 合慢.3 菌种退化.4 培养料 的 p () () H值不合适. 处理措施 : 1 培养料的含水量不宜过大, () 一般控制在 6 % ~ 5 如果含水量较大 , 以适当开窗换 0 6 %. 可 气, 注意经常调换菌袋的位置 , 以改善菌袋内的水分分布 , 促进菌丝的生长. 2 适 当加大播种量 , () 一般播种

平菇生产中发菌期应注意哪些问题

平菇生产中发菌期应注意哪些问题

平菇生产中发菌期应注意哪些问题1、菌丝表面出现”菌冻”。

发菌期间,平菇菌丛的生长和其它微生物的繁殖产生热量,使料温和环境温度形成温差,这个温差使膜内菌块表面的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珠,培养袋两端通气不畅,水分来不及蒸发,聚集在菌袋的下凹处,形成隔氧层,时间一长,受害的菌丝处会因缺氧和淹渍而自溶死亡。

生产中应注意经常倒袋,通风及培养袋扎孔增氧。

2、培养料变酸发臭。

如果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带有大量杂菌,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料内的各类真菌和细菌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产生酸臭味。

因此,应注意配制培养料前对培养原料进行杀菌消毒,通常将主料置日照下,曝晒几天。

3、部分料袋只有一端菌丝发育较好。

灭菌锅水装太多,部分袋进水,使袋内过湿,影响菌丝生长。

或袋口扎得太紧,造成氧气不足,使菌丝生长受阻。

通风倒袋是解决的主要方法,具塞式扎口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菌丝满袋后迟迟不出菇。

菌种的温度类型选择不当。

若采用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如果在春末夏初播种,菌丝长满袋后,正好是夏季高温季节,就难以出菇。

此外,还可能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

第三,在母种扩大培养接种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使原种、栽培种产生结块,严重影响子实体形成。

第四,菌丝长满袋后,在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厚菌膜,菌蕾不能分化。

5、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培养料保存过久,已发霉变质;菌种转代次数过多,培养条件不良,生命力降低;播种时,消毒药量过多,熏蒸时间过长,杀伤了菌种;培养料含水量过多太湿,装袋时太紧太实,满足不了菌丝呼吸对氧的要求;培养温度过低或过高;培养料碱性太大;接种量太少。

6、菌丝未满袋出菇。

菌丝培养阶段环境条件不适宜,培养基内营养成分差,光线过强,温差较大,酸碱度不适宜等都会造成提早出菇。

平菇栽培中菌丝体生长阶段常见的问题食用菌,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中菌丝体生长阶段常见的问题食用菌,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中菌丝体生长阶段常见的问题食用菌,栽培技术1、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1.1 原因。

①培养料变质,杂菌大量繁殖;②菌种太老,生活力差;③使用农药过量;④培养料含水量不当或接种后通风过大;⑤接种后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⑥ pH值不适宜。

1.2 防治措施。

①培养料不能霉烂变质,使用前应在阳光下晒1-2天,生料生产的要堆积发酵2-3天,熟料生产的要严格灭菌;②菌种质量要有保证,大量种植前要做发菌试验,以检验菌种质量;③配料时可在培养料中加入一些杀菌剂以抑制杂菌生长,常用的有多菌灵,使用浓度控制在0.10%-0.15%;④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手紧握指缝有水渗出,但不成股流下),播后如料温达30℃时应加强通风以降温;⑤接种后环境温度控在25℃左右为宜;⑥接种量应为培养料干重的10%-12%较适宜,不能过少;⑦将培养料pH值调节到7.5左右。

2、培养料酸败发臭2.1 原因。

①培养料带大量杂菌;②拌料加水过多,发生嫌气发酵;③堆温过高,菌丝生长不良,杂菌趁机大量繁殖;④培养料发酵处理不彻底,或氮素过多与石灰反应生成氨气。

2.2 防治措施。

培养料应新鲜,使用前充分腐熟或高温杀菌,并调节好含水量和酸碱度,同时加入多菌灵等杀菌剂,如备料时发现培养料有酸臭味,要及时翻倒晾晒,晒干后重新调节含水量及pH值,氨味过重的可加2%明矾水拌匀除臭,已经发黑腐烂的不能使用。

3、烧菌3.1 原因。

①菌袋堆叠太高太密,没及时翻倒;②生料栽培中菌袋较大,且堆叠过高,或床栽时铺料过厚;③培养场所温度过高或通风不够。

3.2 防治措施。

①菌袋栽培接种后气温偏高时要先将菌袋松散直立放置,切忌大堆密集,防止烧坏菌种,待袋温稳定时,再堆成4-7层的墙状;②菌袋一般长40-55厘米,宽15-20厘米,薄膜厚度为4-5微米,******用聚乙烯袋(常压杀菌)或聚丙烯袋(高压杀菌),不要过大,袋两头开口,以利通风;③床栽时铺料厚度10-12厘米为宜,不要过厚;④注意观察料温和环境温度,及时通风降温。

食用菌生长异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食用菌生长异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食用菌生长异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秋栽香菇、平菇、黑木耳、白灵菇等食用菌,已基本完成原种和栽培种制备。

一般在品种优良,母种生长良好,培养基适宜,灭菌彻底,接种操作规范,培养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就能够生产出优良的原种和栽培种。

然而在生产实践中,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影响菌种的生产。

现将食用菌菌种生长异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一、接种后萌发不正常主要表现为接种后不萌发或萌发缓慢及萌发的菌丝纤细无力,扩展缓慢。

以下这几个原因必有其一,甚至可能是多个原因的共同影响:1.培养温度过高。

2.培养基含水量过低。

3.培养基原料霉变。

4.灭菌不彻底。

5.菌种菌龄过长。

二、发菌不良发菌不良的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生长缓慢,生长过快但菌丝纤细稀疏,生长不均匀,菌丝不饱满,色泽灰暗等。

造成发菌不良的原因主要有:1.培养基酸碱度不适。

2.原料中混有有毒物质,如松、杉、柏、樟、桉等树种的木屑,原料霉变产生了霉菌毒素。

3.灭菌不彻底。

4.装料过紧,透气性差。

5.培养室温度和湿度过高,空气流通交换不够。

6.培养基含水量过大,这种情况下,往往长至瓶(袋)中下部后,菌丝生长变缓,甚至不再生长。

三、杂菌污染一般污染率在1%至5%,超过10%则必须找出原因。

原因很多,有以下几个方面:1.灭菌不彻底。

这一原因导致的污染发生特点是污染率高,出现早,污染出现的部位不规则,袋内各部位均可出现污染,这种污染培养3天至5天就可出现。

灭菌不彻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培养基的原料性质。

不同材料导热性不同,微生物基数不同,灭菌时间也不同。

常用的培养基灭菌时间关系是锯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谷粒。

锯木需时最短,谷粒需时最长。

培养基的含水量和均匀度。

如果培养基配置时预湿均匀,吸透水含水适宜,灭菌就容易彻底。

相反,若培养基中夹杂有未浸透水的干料,俗称“夹生”,蒸汽就不易穿透夹生处,达不到彻底灭菌的效果。

灭菌容量和堆放方式。

灭菌容量不能太满,菌袋堆放时要留有空间,以利蒸汽流通。

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病害!如何有效防治?

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病害!如何有效防治?

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病害!如何有效防治?胡桃肉状菌是食用菌重要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常导致平菇等菌丝发满袋后不出菇,严重时可能导致绝收。

1.发病症状侵染菌种时,在未长满的菌种瓶中出现浓密的白色菌丝,菌丝较短,有许多小白点,不形成菌被,易被误认为是菌丝徒长或发生菌丝变异。

拔掉棉塞,会闻到一种漂白粉味道。

该菌主要侵染平菇菌袋两端,产生短而密的白色菌丝,之后形成胡桃仁或菜花状的子实体。

子实体为浅黄色至奶油色,老熟后呈浅褐色,菌肉致密,压破后有腥臭味。

子实体形成后还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掰开受害菌袋会发出刺鼻的漂白粉味。

培养料感染此病,会出现成串、不规则的白色小菇蕾,向四周扩散,并有浓烈的漂白粉味,蘑菇菌丝逐渐消失。

在覆土层中与培养料上形成不规则脑状物,表面有不规则的皱褶,极似核桃仁和花椰菜。

它的子囊果有时可集成很大一团,直径可达5~10厘米。

但很容易分开成许多小块,直径0.5~1.5厘米不等。

菌肉疏松质软,捏破后有一股令人厌恶的腥臭味。

2.发病规律胡桃肉状菌生活在土壤中,土壤是主要传染源。

没有充分发酵的培养料及感染有胡桃肉状菌的食用菌菌种,也是它的传染途径。

操作人员的手、工具、昆虫都可以传播此病。

旧菇房原有的床架、地面没有彻底地进行消毒就继续使用,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原因。

胡桃肉状菌在16~29℃的温度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超过食用菌菌丝生长速度,特别是食用菌菌丝能刺激该菌的萌发和生长。

在28℃的条件下,经过9~10天就可以形成许多子囊果。

该病菌适于在含水量65%~70%的培养料上生长,空气湿度在95%以上时生长最旺盛。

酸碱度生长范围在pH值4~10之间,菇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

受害菇房会连年感染并越来越严重;pH值5~6,胡桃肉状菌多发生在出菇后期,在高温高湿、培养料偏酸性、菇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受害菇房会连年感染并越来越严重。

3.防治方法胡桃肉状菌有较强的耐热和抗药能力,又是土壤中的一种常见菌,发生危害时,它和食用菌菌丝混杂在培养料中,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平菇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答食用菌,病害防治

平菇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答食用菌,病害防治

平菇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答食用菌,病害防治平菇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会吃到的一种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人们公认为营养保健食品。

但平菇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问题的解答。

什么时候栽种平菇好?如何获得较高效益?(1)春季栽培用低温型品种,袋装发菌宜早不宜晚,头年装的料袋,发菌可在今年的3-4月份进行,出菇5月底即可结束,用中、高温型品种在二月上旬、中旬开始或可在3月份开始装袋发菌,但不得晚于3月底,可在4-6月份出菇,7月份结束。

(2)夏季栽培对于我县不建议夏季栽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易受杂菌感染。

(3)秋季栽培宜迟不宜早,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装袋发菌,掌握在10~11月出菇。

(4)冬季栽培应8月下旬开始制种,11月份装袋发菌,此时正好利用新棉籽皮,产品可在淡季鲜销,既满足人们需要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2、有的蘑菇长得菌盖小、薄且皱缩、菌柄长、粗且坚硬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温度高、湿度小、通风不良所引起。

3、有的菇房出现柄细长、盖很小、形似长柄型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揭膜过迟,光照不足而引起的。

4、有的菇房只长菌柄、不长菌盖、成大脚型菇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所致。

5、有的菇房出现大面积幼菇萎缩枯死这是什么原因?因为通气不良,湿度过大或过小所造成。

6、还有的菇房出现菇体生长发育极慢,菌盖表面长有瘤状物或颗粒状突起物,菌盖僵缩,菇质硬化这是为什么?是由于生育期间温度过低,通气不良,光线不足而引起。

7、有的菇房出现,菌盖呈现蓝色,整个菇体如同泼上了蓝墨水,呈蓝色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增温方式不当,生炉火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通风不良或温度过低,造成菇体中毒,产生变色,此时保证培养料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前提下,要加强通风换气,控制温度和增加光照,子实体则迅速正常生长。

第1页共1页。

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1播种后不发菌或部分菌丝生长不良。

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湿,薄膜封盖过严,通气条件差,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不足。

处理方法:一是揭膜通风,每天2-3次。

每欢15-20分钟;二是在局部菌种未萌发的料面上稀疏地撒一层石灰粉,以调节酸碱度;三是用5%的石灰水直接与床面未发菌的料拌合。

拍平后重新补种覆膜。

这样处理后3-5天,菌丝即可很快萌发生长。

2菌丝生长浓密但不出子实体。

播种后菌丝生长旺盛,其原因是料温过高和湿度过大,或氮素肥料过多,不适于菌丝转入生殖生长。

处理办法:一要揭膜降温,使料温控制在15-18℃以内;二要开窗通风降低相对湿度;三要“搔菌”,用小铁耙或竹扫帚将表层老化菌丝菌膜刨松除掉,少量喷水覆膜;四要白天盖膜晴天晚上揭膜,造成一定温差,促使菌丝扭结形成菇蕾。

3子实体长不大而枯萎死亡。

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干,空气湿度偏低或阳光直射、寒潮袭击、病虫为害等。

如果是缺水,应立即补水,用筷子或细木捧在料面上打些小洞,再喷水,每天2-3次;或将菌块浸入水中,使其吸足水分。

处理后不久即可长出新的子实体。

4出畸形菇。

常见的畸形菇有:①高脚菇。

主要原因是光线太暗,二氧化碳浓度过大;②花球菇。

主要原因是通风换气不良;③水肿菇。

主要是温度过高;④无柄菇。

主要是温度偏低;⑤兰色菇。

主要是室内升温或菇房距厨房较近,受烟雾熏染,造成菇体中毒。

防止办法,要针对产生的原因,分别采取通风、补光、降温、调湿、改进升温条件等措施加以处理。

珍稀食用菌——黄伞的栽培技术胡清秀黄伞又名又脂鳞伞、柳蘑,其子实体色泽鲜艳呈金黄色,菌盖菌柄上布满黄褐色鳞片。

该菇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食之黏滑爽口,味道鲜美,风味独特。

该菇菌盖上有一种特殊的黏液,据生化分析证明这种物质是一种核酸,对人体精力、脑力的恢复有效果。

黄伞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生产工艺简单,产量较高,市场售价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食用菌新品种之一,1栽培季节。

食用菌发菌期的管理

食用菌发菌期的管理

食用菌发菌期的管理食用菌发菌期的管理一、食用菌发菌管理1、菌丝培养期堆垛有讲究装好的菌袋可一层层堆积在地面或架子上。

气温低时,地面应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麦秸或稻草,以免下层温度太低,菌丝生长不良,一般堆放10~12层;气温高时,堆放2~3层即可,并摆放成品字形垛。

夏秋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下旬)气温高时,垛与垛间应留出宽35~40厘米的人行道,单层摆放,以利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垛用。

如果垛温超过30℃,应及时翻垛降温;冬季或早春(11月至翌年2月)堆垛发菌时,可利用堆积菌袋的方法发热保温,促进菌丝发育。

方法:堆积菌袋时,垛与垛间只留少许空隙或不留但也不紧挨,每4垛为一堆(垛长为4米左右),然后用塑料布和草苫盖好,堆放在半地下式塑料棚、温室和空屋内均可。

另外在棚内或室内应安放一个干湿温度计,以观察棚内或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应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及时调控,以利菌丝健壮生长。

翻垛是菌丝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每5~7天翻一次(上、下、里外翻均匀),以使菌丝受温一致,发菌整齐。

在翻垛时要注意检查有无杂菌污染,有杂菌污染的可单独放置或处理,不可乱扔乱放。

若发现菌丝不吃料,应查明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大,还是原料发霉变质,或是室温太低、菌种老化等),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冬季棚内或室内需生火,要注意通风换气排出废气。

2、发菌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1)首先,在发菌阶段,应特别注意发菌室的温度,室内温度指标应体现在菌袋上。

在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于两袋之间插上温度计,架式培养的应放在架子的最上层。

垛式培养的应放在堆放的中心位置。

所应控制的袋温因品种不同而异。

平菇、香菇、木耳应控制温度于28℃以下,金针菇、杏鲍菇应控温于26℃以下,如温度超标,应于早晚通风并延长通风时间,还应时刻注意疏袋降温。

(2)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害虫也开始活动,发菌期间应坚持每周喷洒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杜绝虫害滋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菇发菌阶段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食用菌,栽培技术一、菌丝不萌发,不吃料
发生原因:料变质,孳生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种老化,生活力弱;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加石灰过量,pH值偏高。

解决办法: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使用适龄菌种(菌龄30-35天);掌握适宜含水量,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珠不滴下为度;发菌期间棚温保持在20℃左右,料温25℃左右为宜,温度宁可稍低些,切勿过高,严防烧菌;培养料中添加石灰应适量,尤其气温较低时添加量不宜超过1%,pH值7-8为宜。

二、培养料酸臭
发生原因:发菌期间遇高温未及时散热降温,细菌大量繁殖,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料中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厌氧发酵导致料腐烂发臭。

解决办法:将料倒出,摊开晾晒后添加适量新料再继续进行发酵,重新装袋接种;如料已腐烂变黑,只能废弃作肥料。

三、菌丝萎缩
发生原因:料袋堆垛太高,发酵时未及时倒垛散热,料温升高达35℃以上烧坏菌丝;料袋大,装料多,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料过湿装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

解决办法:改善发菌场地环境,注意通风降温;料袋堆垛发菌,气温高时,堆放2-4层,呈“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料袋发酵放热期间及时倒垛散热;拌料时掌握好料水比,装袋时做到松紧适宜;
装袋选用的薄膜筒宽度不应超过25厘米为好,避免装料过多发酵热过高。

四、袋壁布满豆渣样菌苔
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大,透气性差,引发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积,料内出现发酵酸味。

解决办法:用直径1厘米削尖的圆木棍在料袋两头往中间扎孔2-3个,深5-8厘米,以通气补氧,不久,袋内壁附着的酵母菌苔会逐渐自行消退,平菇菌丝就会继续生长。

五、霉菌污染
发生原因:培养料或菌种本身带菌;发菌场地卫生条件差或老菇房未作彻底消毒;菇棚高温高湿不通风。

解决办法:选用新鲜、无霉变、经暴晒的培养料,发酵要彻底;避开高温期播种,加强通风,防止潮湿闷热;选用优质、抗霉,吃料快的菌种;霉菌污染发现早,面积小时,可用pH值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养料,同时搬离发菌场,单独发菌管理。

对污染严重的则清除出场,挖坑深埋处理。

六、发菌后期吃料缓慢,迟迟长不满袋
发生原因:袋两头扎口过紧,袋内空气不足,造成缺氧。

解决办法:解绳松动料袋扎口或刺孔通气。

七、软袋
一般袋料表面长有菌丝,但袋内菌丝少,且稀疏不紧密,菌袋软而无弹性。

发生原因:菌种退化或老化,生活力减弱;高温伤害了菌种;添加氮过多,料内细菌大量繁殖,抑制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大,氧气不足,影响菌丝向料内生长。

解决办法:使用健壮、优质的菌种;适温接种,防高温伤菌;培养料添加的氮素营养适量,切勿过多;发生软袋时,降低发菌温度,袋壁刺孔排湿透气,适当延长发菌时间,让菌丝往料内长足发透。

八、菌丝未满袋就出菇
发生原因:发菌场地光线过强,低温或昼夜温差过大刺激出菇。

解决办法:注意避光和夜间保温,提高发菌温度,改善发菌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