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吉的时间_奥古斯丁式的永恒意识_喧哗与骚动_中的时间问题解析

合集下载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隐时现

《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隐时现

《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隐时现【摘要】福克纳的小说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福克纳其作品中的很多人物由于沉迷于已逝去的时间中,不能自拨,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从而引起了人生的悲剧。

本文将以《喧哗与骚动》为例浅析时间的妙用,以及时间与昆丁的死亡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叙述时间;心理时间;昆丁之死一、小说的叙述时间《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主要共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是用具体时间来表示的:第一部分(即班吉部分)的标题是“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即昆丁部分)的标题是“1910年6月2日”;第三部分(即杰生部分)的标题是“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即迪尔西部分)的标题是“1928年4月8日”。

一方面作者别出心裁地将4个不同时间设为4个部分的标题,同时,也更加巧妙的是这4个具体的时间都与《圣经·新约》中所记载的基督在人间最后几天的遭遇相对应:班吉部分的1928年4月7日恰是复活节前的星期六,杰生部分的1928年4月6日与基督受难日相对应,昆丁部分的1910年6月2日与圣经神话中的濯足节相对应,迪尔西部分的1928年4月8日与复活节相对应。

小说的这4个部分在时间上与宗教神话故事相对应、重合,“以基督庄严圣洁、轰轰烈烈的一生来反衬康普生家后代自私、得不到爱、受挫、失败、互相仇视的生活……‘把现代人的生活和基督的神话相比较,赋予它一种人类普遍命运的色彩’”。

但同时以耶稣的圣洁和复活来反讽康普生家族的衰落和颓败,寓意南方大背景下的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已无法回到昔日的繁荣,在现在文明的激烈冲击,旧日的淑女观和封建大家长制也随之衰落。

二、小说中的心理时间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时间超越了自然时序的限制,令人难以捉摸。

福克纳的时间并非历史的、时钟的时间,他的时间是一种流动状态,只在个人身上存短暂的体现,是一种超越时钟时间的心理时间。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

校园英语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张丽媛【摘要】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突破物理时间的束缚,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意识流及多角度的叙述手法,揭露美国南方贵族衰败的景象。

结合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本文主要分析该小说中时间的处理方式及小说中人物的时间意识及时间价值观,并探讨时间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时间观,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时间 心理时间 意识流一、引言《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性小说,以典型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及多角度的时序颠倒而著称。

小说先以第一人称先让三个兄弟班吉、昆汀和杰生分别以自己的视角按照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讲述故事,接着以黑人女仆迪尔希为主线,用第三人称这种“全能的角度”来叙述剩下的故事,最后一部分附录对整个康普生家族人物的命运讲行了综述,分五部分来讲述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的家庭悲剧,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

作者对该小说赋予了独特的时间意识,它是解开和理解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对小说中时间的分析能使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的深层含义。

二、叙事时间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时间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而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它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在创作小说时,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有时保持一致的顺序,但也经常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作者不直接以直接明了的方式把故事时间告知读者,而是通过显性的叙事时间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在《喧哗与骚动》中则采用了多角度的错乱的时间叙述手法,提炼了主题、塑造了人物的性格。

表面上来看,该小说包括四个独立的章节和一个附录,前面四章围绕康普生家族生活的4天展开,分别选用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作为标题和顺序,使读者一开始就有了一种时间意识。

推书《喧哗与骚动》:时间的针脚与忍冬花

推书《喧哗与骚动》:时间的针脚与忍冬花

推书《喧哗与骚动》:时间的针脚与忍冬花喧哗与骚动书封当窗框的影子出现在窗帘上的时候差不多到了七八点钟,那个时候我一直听着手表的声音。

手表是祖父的,当爸爸把它给我的时候,他告诉我说:“我给你的是一切希望与愿望的陵墓,你要用它来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错误的reducto absurdum。

人类所有的经验对于你的祖父或曾祖父来说不见得是有用的,对于你来说也未必是有用的。

我把它送给你不是说让你记得时间,而是要你有时候忘记时间,不要想着用太多力气去征服时间。

因为从来没有人能战胜时间,他说。

甚至没有人和时间较量过。

战场表现的只是人类自己的愚蠢和绝望,胜利是哲学家和傻子的错觉。

萨特在评论《喧哗与骚动》一书时用过这样的比喻:“福克纳的人物就像面朝后坐在一辆敞篷的奔驰的列车上,未来无从得观,当下暧昧难明,而过去却极其清晰。

” 尽管意识流的写法模糊了时间的边界,但福克纳还是借由昆汀的独语对时间的存在与流逝做出了诠释。

“基督不是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他是被那些小齿轮轻轻的喀嚓喀嚓声折磨死的。

”在小说的五个部分里,主人公们的时间线被有意的交叠起来,如同杂沓相叠的碎玻璃,折射出一种纷杂的、扭曲的但却极富张力的色彩。

三十三岁的“孩童”班吉无法意识到时间的存在,在他的叙述里,时间是颠倒错乱,回环往复的,如同逆水行舟,总是不断地回到过去。

班吉在福克纳笔下是“一个空白的灵魂”,“在这灵魂上面没有任何杂质,只有几道深浅不一的皱纹,有时候会像湖水一样波动起来。

”他似乎能敏锐的察觉到一些变化,会因姐姐凯蒂身上香水气息的变化而大哭不止,更多的时候他的记忆混乱,荒草丛生,小说的开初给读者呈现的正是这样颠倒而杂乱无章的时序。

白痴班吉的呓语,似乎正印证了书名的出处——《麦克白》的第五幕,“人生犹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但却没有任何意义。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小说的第二部分,时间回到了一九一零年的六月二日。

二元对立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意识

二元对立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意识

二元对立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意识作者:朱天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二元对立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三位康普生兄弟的时间意识,试图说明在内战后的南方社会转型中,南方人的时间不再是连贯的整体,而是出现了裂缝,过去左右了现在,他们无法摆脱这一二元对立。

关键词:二元对立;《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49-02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提出的历时与共时语言研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便是一对二元对立。

之后,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森在他的语言学诗学中进一步发展了二元对立原则,他认为隐喻和转喻是语言学上的二元对立:“隐喻是选择的、联想的、共时的,而转喻是组合的、句段的、历时的”[1]。

二元对立原则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国结构主义也产生了影响,列维·斯特劳斯在分析俄狄浦斯神话时,就采用了历时与共时的二元对立分析法。

二元对立虽然是语言学中的概念,但是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也常使用,例如《创世纪》中描写神创造万物的段落里就涉及很多组二元对立。

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讲述了新旧南方过渡中,昔日的名门望族康普生一家的衰落过程。

小说分为四部分,在前三部分里,着重讲述了凯蒂的童年、青春期和婚后被弃;第四部分采用全知视角,讲述康普生家的萧条现状。

通过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意识流等手法,福克纳不仅证明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叙事革新大师,也是一位深谙时间哲学的作家。

小说中的人物便是因他的时间哲学而富有质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

本文从二元对立原则这一理论视角分析了康普生三兄弟在时间长河中的痛苦挣扎,在此基础上探讨《喧哗与骚动》中蕴含的时间意识。

一、班吉——搜寻遗失的美好班吉的叙述从一开始就呈现给读者两种不同的搜寻。

《喧哗与骚动》赏析

《喧哗与骚动》赏析

《喧哗与骚动》赏析作者:荷风来源:《青春期健康》2015年第05期故事梗概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

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

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创作背景福克纳是在1928年2月至10月写成这部杰作的。

但糟糕的是,他原来的出版者又不愿接受他的新作,幸而那里的一个合伙人哈里森·史密斯独具慧眼,愿意让作者加入新成立的一家公司出版。

于是《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在1929年10月7日由乔纳森·凯普与哈里森·史密斯出版,发行量仅一千七百八十九册。

人物介绍班吉《喧哗与骚动》的开头是由白痴班吉叙述的,时间是1928年4月7日,这天正好是他33岁的生日,但智力却停留在3岁阶段。

他不会说话,只能用哭嚎表达自己的心情,极度地渲染了康普生家颓败的气氛。

由于他只能索取,不能给予,对他的爱只能是无私和真诚的;由于他是白痴,不能开口讲话,人们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因此在他面前不需掩饰,直接展示出自己的本象。

所以有评论家指出他实际上“是一面道德镜子”,真实地反映周围人的本性,或丑恶,或美好。

凯蒂在班吉这面镜子里看到童年时候的凯蒂是一个纯洁的、充满爱心的、爱打抱不平的姐姐形象。

步入青少年时期渴望追求爱情与幸福,但是由于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加上挚爱的兄弟(即班吉和昆丁)的阻拦失去爱情,最终无法抗拒来自亲人的压力,接受母亲的安排跟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不久就遭抛弃,只好忍痛割爱将女儿送回家,而自己却无家可归,沦落风尘。

论《喧嚣与骚动》中的时间观

论《喧嚣与骚动》中的时间观

论《喧嚣与骚动》中的时间观作者:徐丽耿珍珍葛佳鑫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福克纳《喧嚣与骚动》中的独具匠心的时间观念为依据,对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这四个主要人物的时间态度进行了深刻探讨,研究时间观对人物的塑造,具体分析原文错乱时空里展现的井然有序。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时间;错乱;井然有序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24-01《喧嚣与骚动》作为福克纳的主要代表作,其名出自莎士比亚所著《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主人公的一句台词, "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该书通过记述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中的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反映了南方旧体制的崩溃给现代人造成的困惑与绝望。

在故事中,福克纳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顺序的顺叙的叙事方式的情节构思,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中的内心独白的写作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以及故事情节。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打破时间结构,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追赶时髦,也不是做一次构思巧妙,但是没有实践意义的尝试,而是作者的别有一番用心。

换句话说,小说的这种错误的时间结构和作者的时间观念有关,也是塑造人物,表达小说内容和主题的需要。

虽然小说四个部分的日子是倒错的,但四个部分所涉及四个人物的意识活动却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在小说的第一部分,33岁的班吉在智力上仍然是一个孩童,"三十年来一直是3岁". 他记起的仍是康氏兄弟姐妹孩提时代的事,特别是祖母过世和他的改名以及凯蒂少女时代的几件往事.对班吉而言,时间是停滞的,在他的叙述部分中,对往事的联想和当前发生事件的画面纵横交错,构成共时性的联缀,使过去和现在在读者眼中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主题探讨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主题探讨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主题探讨闵信洲【摘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以时间为主线,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了人物时间化以及时间主体化。

文章立足于梅洛-庞蒂所主张的时间—主体间性哲学,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一书中的人物时间意识以及时间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the criterion of time, in a certain "sense, this book realized the time and spatial character time, this also is on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generalizations. The author based on merleau-ponty on time-inter-subjective philosophy of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time of consciousness and time view the 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1【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时间;主题;主体间性【作者】闵信洲【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高邮学院,江苏高邮22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点评,主要就是“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作品貌似杂乱繁复,实则是作者刻意用夸张、变形,甚至是扭曲的手法对生活进行描述,从而使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司空见惯的生活进行审视。

在这些描写手法之中隐含着作者见解独特的时间观主线。

其小说的核心元素首先是流动的情节线索,或者说这种情节线索与传统小说记叙流程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以潜意识的混乱的思维为主要线索,所以没有线性发展的情节。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主题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主题

逝于喧哗中的时间潜流——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主题[摘要]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在其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对时间的处理,福克纳显示了他对作品主题的非凡控制能力及卓越的艺术才华。

通过非理性叙事手法,福克纳描绘了一个没落的美国南方家族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共同困境。

这部作品深刻地表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新旧秩序在南北战争后的斗争与挣扎,传统秩序在新的工业文明中的毁灭以及那段南部社会崩溃瓦解的历史阵痛。

[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浸;时间主题《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关于约克纳帕塔法小说里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表变化的一个历史侧面。

福克纳把故事的时间打乱,运用时间倒错的文学方法,使他的作品在开初时显得杂乱无章,但读完后能给人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

小说有结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是整个约克纳帕塔法作品体系中制作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斯喜欢称作‘‘创作艺术’’的毋庸质疑的杰作。

[4](p13)这本书由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及黑仆人迪尔西大婶从各自的角度叙述,班吉叙述的部分的时间是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昆丁的叙述则回到在一九一零年六月二日,杰生的叙述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

迪尔西的叙述是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小说出版十五年后,福克纳又把康普生家的故事做了一些补充,因此,福克纳常对人说,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五遍。

从时间顺序上看,作者没有让应该最先出场的昆丁先讲,而是采用了CABD的时间顺序,但是主人公所讲的事情是顺着正常的时序,而且是连接颇为紧密的。

一﹑构与时间音符上的华丽乐章在小说中,福克纳采用沉浸的方法来创作,把他的读者催眠,一直沉浸在他用时间注成的河流里,《喧哗与骚动》的读者一开始就会对它的写作方法的奇特感到突兀。

为什么福克纳要把它故事的时间打乱,把一个个片段安排的七颠八倒?为什么让一个白痴的心灵来给福克纳的想象世界揭开第一扇窗户?他们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的线索,自己重新建立起时间次序。

浅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

浅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

浅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作者:朱晓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时间的处理在威廉·福克纳的杰作、意识流经典小说《喧哗与骚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小说中人物截然不同的时间意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关注时间的处理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小说,也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时间观。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时间意识;人物塑造;主题作者简介:朱晓琳(1989-),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扬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1《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坛上公认的意识流经典小说之一。

这部长篇小说出版后不久,法国存在主义大家萨特就注意到了时间在作品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并认为《喧哗与骚动》就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

福克纳处理时间的特别之处,首先在于构成小说内容的四个部分的标题,均用时间来表示;其次,这四个部分的叙事时间的先后顺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而更为独特的是,小说四个部分的叙事主人公,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时间意识。

1.班吉的时间意识是既混乱又客观的。

班吉出场时的实际年龄已经33岁了,但他的智力水平却只相当于一个3岁的孩子,显然是个白痴,因此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

1928年4月7日,是班吉33岁的生日。

班吉所叙述的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几乎都与他从中联想到的过去的事情相互交融,从而跨越了30多年的时间。

对于白痴班吉而言,时间是停滞不前、无法流动的,生命也只不过是由一连串的影像、声音和记忆构成的碎片。

班吉可谓是一个毫无时间概念,丧失主观思维能力的叙述者。

然而,也正因为班吉的白痴形象,才显现出其叙述的客观性。

在班吉看似混乱然而完全客观的叙述中,康普生家族的悲剧事件和衰败氛围支离破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谈《喧哗与骚动》里的心理时间

谈《喧哗与骚动》里的心理时间

谈《喧哗与骚动》里的心理时间谈到时间,必然会谈到人类对时间的主观划分,即过去、现在和将来。

就这一点来说,人类对时间的划分是单一的。

而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把时间分为两种,他把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用钟表仪器所记载度量的时间称为客观时间或物理时间,认为它是按照过去——现代——未来依次延伸的表示人生或事物存在长度的数量概念;另一种表现人的意识流的意象化的时间,称为主观时间,主要指人物心理活动的心路历程,即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互相渗透,在心理深处没有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是表示生命深度与广度的质量概念。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成功的采用心理时间创作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班吉混沌迷狂的意识叙述,昆丁分裂痛苦的自杀心理,杰生功利冷漠的生活追求,迪尔西温情平和的客观描述,白痴脑中颠倒错位的时序一步步恢复到正常人的叙事时序,一开始让读者思维混乱,摸不着头脑的叙事时序在文本发展中一步步变得有迹可寻。

作者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 用心理时间来代替传统的时空观,通过前后穿插和多次反复的叙述,将许多零碎和分散的记忆碎片,疏浅的印象和各种混乱的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来表现人物的时空错位感,表现小说中人物混乱不堪的思想状态,从而更真实、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幻灭感,在有限的按序排列的时空中显示流动的、无限的、杂乱无序的心理流程与直觉。

小说共有四个章节,福克纳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按照时间的线性发展故事的限制,打破了各个部分叙述者出场的顺序,他采用了先由班吉,而不是由老大昆丁,来讲述康家的故事。

在整个文本的叙述过程中,叙事时序慢慢地向故事时序靠拢,最终和故事时序完全同步。

四个篇章从叙述的错乱无序到齐整有序,逐渐形成了一个叙事时序的变化链。

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在此,时序的颠倒有着深刻的含义。

_喧哗与骚动_中时间的意义

_喧哗与骚动_中时间的意义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5喧哗与骚动6中时间的意义钱中丽*内容提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在小说5喧哗与骚动6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品中的叙述时间、心理时间在塑造人物、展示主题、表现内容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时间的处理,福克纳表达了对当人类丧失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时的悲哀之情和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忧患意识,同时表达了他对人类这些美好情感回归的呼唤。

关键词:5喧哗与骚动6叙述时间5喧哗与骚动6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约克拉帕托法世系0中的一部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福克纳独具匠心,牢牢把握时间哲学这根主线,巧妙地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通过四个人的叙述展示了南方豪门大户康普生家族的衰亡史。

福克纳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刻画了康普生家族的精神痛苦,揭示了南方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对现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进行了猛烈抨击,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丑陋。

5喧哗与骚动6由四个各自独立的章节组成,每一章节涉及发生在一天内的事情。

第一、二、三章分别是班吉、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第四章由黑人奴仆迪尔西叙述。

小说中的主要事件极其简单:童年时代,4个孩子在小溪边玩耍;1899年祖母的葬礼;1909年凯蒂与达尔顿的恋情;1910年4月凯蒂与赫伯特的婚礼;之后,凯蒂私生女小昆丁的出世;1910年6月昆丁自杀;1912年康普生先生的去世;1928年小昆丁的出逃以及杰生的搜寻。

这些简单事件在4次叙述中反复交替出现。

尽管小说四个部分的叙述时间顺序是杂乱的,但四位叙述者的故事衔接紧密,按照康普生家族孩子成长的顺序讲述。

第一部分是整部小说的雏型,小说中的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在班吉的回忆中展现出来。

班吉的意识流主要展现了家族中孩子们童年时代的生活情景。

由于班吉是个白痴,他的思想没有时序与逻辑,只有消极、被动、低级、混乱的感官印象,他的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习惯的语言,混乱无序的精神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他对康普生家族所发生事件的最初的、原始的、不加情感干扰的印象。

福克纳在其“文学王国”中对时间的探索——以分析《喧哗与骚动》为例

福克纳在其“文学王国”中对时间的探索——以分析《喧哗与骚动》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福克纳在其“文学王国”中对时间的探索——以分析《喧哗与骚动》为例李东霞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莫言与福克纳‘文学王国’的建立对文学创作的意义”,项目编号:syjs201758。

摘 要:西方哲学的发展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福克纳作品中对时间的探讨即与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具有相关性。

《喧哗与骚动》的真正主题是时间,作者以昆丁为喉舌逃避时间,以班吉为喉舌打乱线性时间,更以迪尔西为喉舌战胜时间、打破时间的限制。

一个故事乃是作者哲思的旅程,通过对几种时间观的分析比较,作者的倾向已彰明较著。

关键词:时间;意识;过去;现在;未来作者简介:李东霞(1993.9-),女,汉族,新疆乌苏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中英(美)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33-01一、引言福克纳对时间的探索在《喧哗与骚动》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福克纳关于时间的哲学与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有人的意识参与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才是真正的时间”(徐铮 4),而钟表是衡量时间的错误装置。

在《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丁对线性时间观的反响有较大差异;迪尔西作为作者希望的象征,在与时间的博弈中获得了全胜。

二、线性时间观的突破与禁锢康普森家的三个男孩中,班吉生来是个白痴,昆丁因为不敢面对现实与未来而选择了投水自尽。

然而,不论是白痴或是哈佛的高材生,作者在时间问题上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班吉:模糊、混沌的时间观班吉对时间的认知十分模糊,他总是将现在(班吉33岁)与有凯蒂疼爱的曾经混淆。

看到凯蒂用过的物品,走过凯蒂带他去过的地方,都会使得班吉回到过去的时间里。

班吉的叙述多由简单句构成,过去与现在在他的脑海里、叙述中纵横交错,多年以前发生的事与此时此刻紧密相连,似乎它们就发生在刚才或昨天。

对《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解读

对《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解读

对《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解读
《喧哗与骚动》(原名: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国作家莫兰·费恩的代表作,于1929年出版。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南方一个贫穷的费恩家族的悲惨命运。

小说用不同的时间顺序来展示不同的人物的观点,每一章的时间都是不同的,且交错在一起。

这部小说的时间解读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了多个人物的观点和记忆,并且时间是交错的。

第一章从费恩家族的一个儿子——詹姆斯·费恩的观点出发,讲述了1891年4月7日的情况。

第二章从费恩家族的另一个儿子——威廉·费恩的观点出发,讲述了1910年4月6日的情况。

第三章从费恩家族的一个孙子——杰克·费恩的观点出发,讲述了1928年4月8日的情况。

尽管这部小说的时间顺序非常复杂,但它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如果你对这部小说感兴趣,建议你仔细阅读并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地体会其中的主题和深刻的人物形象。

《喧嚣与骚动》中班吉部分的“时间”体系探微

《喧嚣与骚动》中班吉部分的“时间”体系探微
小说中的时间观得到了彻底颠覆时间顺序在过去与现在中不断跳跃且中间并无任何提示传统小说中故事按过去现在将来一条直线表示的钟表时间发展在班吉这部分中却没有这样的时间顺序而是按角色意识与心理过程上的时间而进行的
喧 嚣 与 骚 动 中班 吉 部 分 的 “ 时 间’ ’ 体 系 探 微
◆林 【 摘 要】《 喧 嚣 与骚 动 》 是福 克纳“ 约 克 纳 帕 塔 法 ”系列 小 说 的 最 重 要 的作 品 , 被 认 为是 当时 美 国 小说 中最 具 革 新性 的 实验 体 小说 。 小 静 班 吉 在 过 栅栏 时衣 服被 钩 住 , 故 事 便 转 到 他 脑 子 立 刻 浮 现 出 另 ~ 次 他 的 衣 服 在 栅 栏 口处 被 挂 住 的 情 景 , 那 时 凯 蒂 帮 助 了 他 。 在 与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说 第一部分是 由康普 生家族的小儿子 白痴班吉独 白叙 述, 从分析班 吉部 分的 时间体 系的文体特征入手 , 一窥其” 史诗” 般的魅力。 【 关键词】实验体 时间体 系 史诗
凯蒂特玩耍的这一 场景中 , 不断穿插着过 去凯蒂 出现 的画面 , 时间 穿梭于过去与现在之间 。时间顺 序被 打乱 了, 或重叠 了 , 这是 意识 流小说的一个 重要 特点 , 可 以在 有 限空间里 涵盖更 多时 间长度 和 描述角色的无限丰富的经历 , 给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运 的 运用 “ 时间” 主要 源 于柏 格 森 对 他 的 影
美 国作家福克纳 的《 喧嚣与骚 动》 是 一部意识 流小说 的经典 , 小说 的故事发生在美 国南方杰 弗生镇 上 的康 普生家 , 描 写 了康 普
响 。柏 格 森是 法 国 哲 学 家 , 他 提 出 了一 种 新 的 时 间 概 念 , 即 心 理 时 生家 的没落史 。家 中原来广有 田地 , 黑奴成群 , 现在败落 下去。康 间。他把人们 的常识所公认 的客观时间或通常用 钟表计算 的时间 普生先生成 天醉醺醺 , 满腹牢骚 , 失望 的情 绪传给大儿 子昆丁 。康 称为“ 空间时 间” 或“ 物 理时 间” , 把它看 做各 个时刻 依次延 伸 的 、 普生太太 自私冷酷 , 不具 有作 为母 亲 和妻子应 有 的温情。女儿 凯 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而把 人们 的深 层意流动 或绵延 的 自我称为 蒂是全书的中心 , 家族的衰落 和家庭 的衰败 , 使本 她从一 个“ 南 方 “ 心理时 间” , 把 它看做 各个 时刻 相互 渗透 的 、 表 现 强 度 的 质 量 概 淑女 ” 变成了轻佻放荡 的女人 。凯蒂 的沦落给她 家庭 , 给她 的三兄 念 。他 认 为 理 时 间 才 是 纯 粹 的 时 间 、 真正的时 间, 我 们 越 是 进 入 弟造 成毁 灭性 的影 响。本作 品第一章班吉 的部分 , 这个“ 由 白痴所 意识的深处 , 空 间 时 间 的 概 念 就 越 不 中 用 。 他 还 认 为 时 间 不 是 单 讲述 的故 事”, 既是小说 的中心 , 也是整部小说 的一个缩影 。但 其

试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意识

试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意识

试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意识
张岩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1
【摘要】正如萨特在其著名的探讨时间的论文中所指出的"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时间哲学可以看作是20世纪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构思<喧哗与骚动>的哲学基础,而与时间哲学相对应的时间意识则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题与结构基础.无论是小说的结构和意识流写作技法,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赋予了作者独特的时间意识.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时间意识,使这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痴人说梦式的喧哗与骚动,从而折射出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人性价值的失落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张岩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062;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27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一个白痴意识流中的“美”与“爱”——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意识流[J], 王洁莹
2.二元对立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意识 [J], 朱天龙
3.不可割裂的时间与不可背叛的传统--试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 [J], 余民顺
4.再谈《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时间意识 [J], 陈子诺
5.《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观与历史意识 [J], 王巾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克纳的时间观

福克纳的时间观

福克纳的时间观福克纳的时间观在福克纳的作品中,他所呈现的时间观并不是按照钟表的顺序来进行,纵观他的作品,可以感觉到他的作品时间顺序更像杂乱无章的,可以说是超越钟表的心理时间,例如经典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顺序。

主人公是已经有33岁的班吉,他是一个白痴,基于这种人物设定,此文的叙事时间上便没有顺序,更可以说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又是一种符合常理的叙述。

《喧哗与骚动》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而这种无序的时间也算得上是一大亮点这体现了福克纳对现代时间的深刻理解。

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更是认为只有按照自己的“思”才能把这种时间观表现出来。

作为美国南方社会文化中的一员,他认为这是恰到好处的表现南方历史变迁的最好方式,而时间更是一种见证历史的方式。

在此文中,福克纳融入了他自己独有的时间观,将南方历史的落败和后人的哀思相结合,人们所能抓住的只有回忆,所以此文的大篇幅是将读者带回过去那个看起来似乎很美好的南方。

福克纳的时间观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自己的作品添加了属于他的特色和风格,不直面描述,不遵循钟表的时间,不按套路出牌的叙事技巧,种种都表现出了福克纳的作品更接近于现代的生活的时间视觉。

福克纳的创作观纵观福克纳的作品,大多是向人们展示那个时代旧南方所发生的一切,那里的一切废旧,一切罪恶,因此福克纳希望借此在以往生活过的世界里寻找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救赎。

他的创作观其实也就是为读者重建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作家,用一生的时间将眼光和向往投在了那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前期叙述着这片土地的不幸与罪恶,后期则竭力于打造一个他内心深处所向往的那个家园。

所以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多是对社会问题、民族歧视以及人类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的思考。

例如其早期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就竭力指出各种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其中也展现了旧时南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比,而福克纳始终看不惯那些作家对旧时南方的轻描淡写,他则是打破那些读者认为的太平,深刻揭示了旧时南方所存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Benjy’s time in The S oun d an d t he Fury is not p hysical time , but A ugustine’s sacred time. In Benjy’s world , time has been co nverted into t he co n2 scio usness of love. Wit h t he spirit ual power of int uitio n , he goes beyo nd t he his2
二 、班吉的时间 :以爱为 中心的永恒意识
班吉对时间的体验属于奥古斯丁的神圣时间范畴 。这 体现在 ,班吉完全没有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观 ,在他的世界 里 ,没有关于过去 、现在 、未来的明确观念 ,只有对爱的记 忆 、感觉和渴望 ,时间转化成了以爱为中心的永恒意识 。与 其他人物相比 ,福克纳突出了他的心灵直觉能力 ,正是心灵 的直觉能力使他得以超越流逝的时间和世俗生活的表象 , 持存爱的记忆 ,这种爱既包括凯蒂对他的爱护 ,也包括他在 黑人教堂中听到的有关基督拯救的事迹 。
to rical appearance to reach eternalit y. According to Faulkner’s descriptio n abo ut Benjy , a heart f ull of love is t he power so urce of human existence , which can
班吉是《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的叙述者 ,是康普生家 最小的儿子 。33 岁的班吉只有 3 岁孩童的智力 ,对世界只 能进行直觉式 、印象式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无法对时间进行 理性的把握和机械的计算 。在他的叙述中 ,时间脱离正常 的次序 ,过去的事 、现在的事 ,以及对未来朦胧的恐惧和期 待都如漂浮的碎片 ,不分先后 ,一起涌现在他的脑海里 ,其 叙述的混乱 、无逻辑恰如小说题名的典故所暗示的 ,这是 “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其实 ,班吉叙 述的混乱只是相对于线性时间而言 ,撇开线性历史时间的 认知模式 ,我们发现班吉的叙述其实有他自身的规律 。班 吉叙述的事件虽然不是按物理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但却 是依照感觉的相似原则排列在一起 ,对语词 、场景 、相似感
的时间》探讨了福克纳的时间哲学 ,认为福克纳笔下的人物
大都停滞在过去 ,现在像窟窿 ,只是承接变化的通道 ,时间 缺乏未来的向度 ,失去了潜在性和可能性 。[1 ] (P111~112) 萨特的
观点对后来人理解福克纳的时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 ,罗
德里格斯 ( Rodrigues) 认为 “ : 福克纳的主人公总是被钉在 过去的十字架上 。”[2 ] (P61~67) 国内研究者用柏格森的“意识
的 ,他分析说 “ : 如果过去和将来都有存在 ,我愿意知道它们
在哪里 。假如目前为我还不可能 (知道它们在哪里) ,那么
我至少知道它们不论在哪里 ,绝不是过去和将来 ,而是现
在 ,因为如作为将来而在那里 ,则尚未存在 ,如作为过去 (在
那里) ,则已不存在 ,为此 ,它们不论在哪里 ,不论是怎样 ,只

疑问 ,奥古斯丁提出 ,上帝是超越时间的永恒 “, 创世之前”

是个伪问题 ,时间是伴随着上帝的创世活动而产生的 ,上帝

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时间 “, 你 (上帝) 创造了这个变化

不定的世界所赖以存在而又不真实存在的万物 ; 在这个变

化不定的世界中 ,表现出万物的可变性 ,我们便从而能觉察
能是现在 。”因此 “, 将来和过去并不存在 。说时间分过去 、
现在和将来三类是不确当的 。或许说 :时间分过去的现在 、
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 ,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
1 40
们心中 ,别处找不到 ;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 ,现在事物 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 ,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4 ] (P247)
[ 关键词 ]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班吉 ;时间 [ 中图分类号 ] I1061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 8179 (2010) 06 - 0139 - 04
Benjy’s Time : Augustine2style Eternal Consciousness
整体的研究模式基本趋同 : 对福克纳的时间哲学的解读局
限在了线性历史时间上 ,研究者固有的线性历史时间观使
其更多关注的是《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时间 ,而较少关注
其他人物如班吉的时间 ,即使有人注意到了班吉时间体验
的独特性 ,也将之草率地归于他作为白痴的病理性特征 。
早在 1939 年 ,萨特就以《〈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小说中
help people t ranscend linear historical time.
Key Words :William Faulkner ; The S oun d an d t he Fury ; Benjy ; time

间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尤其是小说《喧 哗与骚动》中的时间问题研究由来已久 ,但综观国 内外已有的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 ITIES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 32 卷第 6 期 □2010 年 11 月 VOL. 32 NO. 6 □ NOV. 2010
———An Analysis of Time in The S oun d an d t he Fu ry
L I Zho ng2min , CA I Yo ng2qing
( Guan g x i U ni versi t y f or N ationali ties , N anni n g 530006 , Chi na )
文 学
李 忠 敏 ︐蔡 勇 庆 班 吉 的 时 间 奥 古 斯 丁 式 的 永 恒 意 识
1 39
间与运动 、变化相关联 ,将之定义为“时间乃是就先与后而 言的运动的数目 ,并且是连续的 。”[6 ] (P120) 也就是说 ,时间
是由物体运动标志的周期变多德将时间视为机械的物理之流 ,宇宙万物都

被时间之流挟裹销蚀 ,这一认识给现象世界的真实性和人

的存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 ,人不可能只生活在暂时

性和流逝性之中 ,没有根基的存在等于是不存在 。基于此 ,
︐蔡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 ,奥古斯丁对时间的思考首先是从信仰

的角度开始的 。针对人们提出的上帝可能也受时间制约的
也就是说 ,时间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 ,所谓过去 、现在 、将 来不过是“记忆 、注意 、期望”这三种主观意识 ,三者统一于 人的心灵之中 ,在人的心灵中产生相对的永恒性 。
伊利亚德在《神圣与世俗》中对时间进行了区分 ,指出 时间可以分为神圣时间和世俗时间 ,世俗时间是动态的 、线 性发展的 、不可逆转的 ,神圣时间则是静态的 、超历史的 、可 逆的和永恒的 “ , 它是一个本体论的 、巴门尼德式的时间 。 它总是依然故我 ,既不改变自己也不会耗尽自己”。[5 ] (P33) 依据这一区分 ,奥古斯丁的时间属于神圣时间的范畴 ,时间 的静态 、可逆乃因为心灵意识在起作用 。奥古斯丁在对时 间的界定和论述上始终突出的是人的主体作用 ,尤其是心 灵意识的作用 ,心灵通过记忆 、注意和期待渗透到过去 、现 在和将来的存在中 ,从而使流逝的存在留下永久的痕迹 。 奥古斯丁为什么如此强调人的心灵的作用呢 ? 在基督教信 仰中 ,上帝不但创造了宇宙万物 ,还创造了人 ,圣经特别提 到 ,上帝是依据自己的形象造人 ,并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 , 这样人便成了“有灵的活人”。也就是说 ,在人的所有构成 部件中 ,只有这个“灵”直接源自上帝 ,它不仅是人与上帝得 以沟通的介质 ,也是人类之间彼此相通相惜的桥梁 。心灵 、 精神可以使人超越线性历史的表象 ,与神秘的永恒相通 ,从 而达于不朽 。不朽并不是说人不会受到死亡的干扰 ,而是 说人依凭心灵而始终保有存在的根基和力量 ,不会轻易地 被时间之流征服 ,被历史的烟尘和世俗的表象遮蔽 。奥古 斯丁对时间的论说为我们理解班吉的时间提供了极有价值 的角度 ,它对于敞开班吉的时间的特质和意义是有益的 。

事物变化的永恒意识 。因此 ,对于“时间是什么”这个使人

一旦问起便感到茫然不解的问题 ,奥古斯丁给予了明确而

坚定的回答 “ : 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 ,别处找不到”;它是“思
恒 意
想的伸展 。”[4 ] (P247~253) 既然时间只是心灵意识的延伸 ,在奥

古斯丁看来 ,把时间截然分为过去 、现在和将来就是不恰当
鉴于上述存在的局限 ,本文拟从奥古斯丁的神圣时间 范畴重新解读班吉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福克纳 在《喧哗与骚动》中所表现出的超越线性历史时间的尝试 。
一 、奥古斯丁的神圣时间 : 上帝的创造与心灵意识的延伸
在西方思想史上 ,时间问题源远流长 ,对时间的认知并 不是单一的 ,既有亚里士多德所奠定的机械物理时间 ,也有 奥古斯丁从信仰角度开启的神圣时间观 。对时间较早形成 成熟看法的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把时
流”“绵延”来描述福克纳的时间 ,虽然论及了其时间的不可
分割性 ,但并未脱离萨特的窠臼 ,仍然执著于时间运动变化
的一面 。[3] 萨特及其后继者是用线性历史时间观念来解读
福克纳的时间哲学 ,所以他们只注意到了时间变化流逝的
一面以及人物为超越流逝的线性时间而将自己禁锢在过去 的历史烟尘中 。除此之外 ,也有研究者察觉到《喧哗与骚 动》中的班吉不受机械物理时间的影响 ,超然于时间之外 , 但却认为这种时间体验源于他的动物性或白痴的病理特 性 。笔者认为 ,此类解读存在着偏颇之处 ,误读源于人们头 脑中固守的线性历史时间 ,当这种模式无法适用于班吉的 时间时 ,班吉的时间就被简单地归结为与动物性和病理性 有关 ,这显然是一种单一时间模式的误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