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
奥古斯丁时间观

奥古斯丁时间观作者:朱剑锋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首先论述了奥古斯丁时间理论的背景、困境,这种困境是由于古希腊哲学家将时间作为划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标准而产生的,由此引申出作为奥格斯丁改造古希腊时间观面临的两个任务:拯救现象与捍卫上帝。
接着从奥古斯丁主体时间观中引出了蕴含在其中的自由萌芽。
最后得到结论:奥古斯丁打开了自由得以展开的视野——时间,为自由的无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奥古斯丁时间自由中图分类号:B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32-02为什么要讨论时间问题?首先,时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根本抓不住时间这样的东西,深思时间就像在思虚无一般。
正如奥古斯丁说的:“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其次,时间也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时间问题属于那些最抽象的哲学问题,时间问题往往与存在、历史性、主体性、自由等问题缠绕在一起。
正是在时间是其他重大哲学问题之视野的意义上,我们在从传统到当代的时间观转换中可以折射出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不同之处,或者也可以说时间问题正好是一个哲学范式新旧交替的标志性问题。
一、奥古斯丁时间观的背景与意义在奥古斯丁的理论框架下来谈论时间对于基督教理论的重要性,即为什么对作为基督徒的奥古斯丁而言不得不改造古希腊时间观。
1.拯救现象巴门尼德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是指固定不变、我们思维能把握、语言能言说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他看来才是真的东西。
这种真的东西是超脱于流变时间之外的。
而现象就成了一种虚假而不可言说因而不可把握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处在时间之中。
由此变动的时间就成了判定存在与非存在的标准,这就在现象界与存在界之间画出了一条界线。
一直到柏拉图后期与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僵化的时间模式才有了转机。
他们开始把本体设定在自我运动之中,让本体与时间、运动沟通起来。
浅析奥古斯丁的“两座城”学说

浅析奥古斯丁的“两座城”学说作者:孙一令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有着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两者具有天壤之别,但在现世生活中“两座城”却相互交织、彼此相混,两者的重叠部分组成了“地上的和平”,对于追求终极信仰的基督徒,尘世的生活仍然有些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上帝之城地上之城地上的和平一、引言奥古斯丁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乐园、尘世、天国,分别对应上帝造人、人类堕落、上帝对人类的拯救。
在乐园中,人的身体不死,拥有丰厚无忧的物质条件,同时具有伦理选择上的自由,能够认识真理避免作恶,人的生活和谐且美好。
但是人类的始祖滥用自由而犯罪,于是人类遭到了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乐园,人的肉体和灵魂都将面临死亡,从此人类世界进入尘世,尘世中人们的生活是悲惨的,不断地遭受罪与罚。
始祖将他的罪遗传给了后代,所以人生来有罪,这是原罪,如果人到达一定年龄后继续犯罪,则是本罪。
所有的人都有罪,因此所有人都将面临上帝的惩罚。
然而上帝是仁慈的,他会在末世审判的时候从人类中拣选一部分人进入天国从而得救,天国是一个“新天新地”,这里的人们享受着永恒的幸福和真正的自由,天国中没有罪,人也没有犯罪的可能与倾向,人们得到灵性的身体,不朽不死。
这些被拣选的人就构成了“上帝之城”,而被抛弃的人则组成了“地上之城”,这个理论因此被称为“双城论”。
二、“两座城”理论(一)两座城的背景奥古斯丁将上帝最初造物时世界的状态定义为“自然本性”,上帝创造世界时只有善,因此这种自然本性在根本上是善的,而恶只能起源于始祖堕落之后。
因为如果恶的自然本性是存在的,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帝创造了恶,这就违背了上帝至善的信仰;另一种是上帝之外其他的神创造了恶,这又会违背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的信仰。
因此,世界上的恶不源于善的自然本性,而是源于理性的造物(天使和人),理性造物凭借自由意志犯罪,将恶带进了本不存在恶的世界。
两座城的开端,在于天使作出的自由选择:善的天使选择依靠上帝,恶的天使选择背弃上帝,两座城的区别由此产生。
奥古斯丁时间观

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本文提要: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历史引入哲学而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时间的追问而改变了古希腊人的传统时间观:时间不再是外在的物理之流,而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
对于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不仅使他得以捍卫上帝的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全知全能以及关于上帝从无中创有的创世学说,而且使他得以“拯救”被物理时间带入“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哲学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则使时间本身成了哲学的一个问题,并且是哲学切入其他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
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他对希腊时间观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于时间只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思想的伸展、持续,而不再是支配整个世界运动的物理之流,因而“无中创(生)有”的创世活动与创世图景也就成为可理解的,从而彻底改变了古希腊人关于不能从无中创有的创世观念。
这种新的创世观念改变了希腊人规定的宇宙论图景:最高的神不只是一个只给出形式以整理、规范质料的设计师,而是一个能从无中直接给出形式与质料结合在一起的万事万物的造物主。
也就是说,建立在新的时间观基础之上的宇宙论图景能够且必需为真正的造物主留下位置。
实际上,时间观的每次变革都会带来宇宙观甚至存在论的变革。
如果从时间的概念史来看,那么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经奥古斯丁到康德,这是一个时间逐渐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象世界的理解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古希腊,时间被理解为一种“物理时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理解时间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把“时间是什么”的问题看作是“时间是运动的什么”的问题,最后则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得到的所计之数。
”1这一时间定义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时间是一种可由运动得到测量的东西,另一方面,时间贯穿并展示着一切运动。
这种时间观实际上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已确定了的。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总结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总结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基督教和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涉及到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神学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对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一直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对神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
他认为神是唯一的真善美之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类智慧和幸福的源泉。
对神的认识是人类最高级别的认知活动,通过对神的认识人可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救赎。
在形而上学方面,奥古斯丁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存在,同时也是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存在。
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理和存在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而有实在性的存在物。
奥古斯丁还提出了宇宙的等级观念,认为宇宙是按照在神的爱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层次之分的。
在认识论方面,奥古斯丁提出了“内在照见”(inner illumination)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知识不仅仅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在的直觉和启示。
他认为只有通过神的启示,人才能有真正的认识,并能理解真理和道德。
奥古斯丁反对纯粹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需要和信仰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伦理学方面,奥古斯丁提出了一种个体主义的伦理观。
他认为人的幸福和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回应神的爱和实现对神的归属。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认为人应该自主选择善与恶,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时间理论和历史观。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认为时间是神的创造,只存在于神的眼光中。
他将历史看作是人类追求上帝的过程,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神的计划和意愿进行的。
他对罪恶的存在和人类的堕落也作出了解释,认为人类的罪恶是由于自由意志的滥用和背离神的旨意导致的。
在神学方面,奥古斯丁是一位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
他认为基督教是人类唯一的救赎之道,只有通过信仰基督才能实现永恒的救赎和完善。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深入地探讨了时间问题,通过一次次地面向心灵和上帝的追问,打破了以往物理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对时间问题的定义。
在古希腊的时间观中,时间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天然的永恒存在,把时间理解为一种均质的单向流逝。
而奥古斯丁则向人们揭示了时间的另一种形态,他认为时间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从而把时间问题的探讨从外在的宇宙秩序中拉回到人的内心,使之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实现了时间问题研究的重大转向。
标签:奥古斯丁;时间;转向;新鲜记忆奥古斯丁作为一名古罗马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其学说虽带有强烈的宗教崇拜色彩,但包含着对世界万物进行诠释的新视角,在时间问题上,时间具有被上帝创造的神秘性,又有被心灵度量的可知性。
一、奥古斯丁对时间问题的突破和认知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论著是流传至今的对时间这一现象的第一部详细解释,它基本上规定了后世所有人对时间的看法——包括柏格森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在总体上被看作是流俗时间观的代表。
但奥古斯丁却在流俗时间的壁垒中打开一个缺口,给时间以基督教形式的诠释。
(一)奥古斯丁对以往时间问题的突破亚里士多德说:“时间里的前后和运动中的前后,两者的存在基础是运动,但是在定义上前后有别于运动,也就是说,不是运动。
当我们用确定用‘前’‘后’两个限来确定运动时,我们才知道了时间。
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运动中的前和后时,我们才说有时间过去了。
”[1]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前有后,而前和后这两个词的变化就是时间。
他用时间来测量运动,运动在时间中进行,不仅如此,时间不仅计算运动,运动也在计算着时间,两者都是确定的量,他和柏拉图一样,没有把时间当成运动的原因,而是把永恒的静止的存在物当成物体运动的形式和原因,永恒物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但是他承认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在我们的感觉辨别到运动变化,我们才会察觉到时间。
美在秩序·适宜·上帝——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

275 Study of art 美在秩序㊃适宜㊃上帝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崇秀全ʌ内容摘要ɔ 奥古斯丁是教父美学的顶点和集大成者, 美在和谐 是奥古斯丁神学美学的核心主旨㊂围绕这一论旨,奥古斯丁通过长期的宗教思维实践逐渐丰富和扩展成 美在秩序 ㊁ 美是适宜 和 美在上帝 的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㊂本文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思想渊源㊁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㊂ʌ关键词ɔ 奥古斯丁 秩序 适宜 上帝 和谐美学奥古斯丁(A u r e l i u sA u g u s t i n e ,354 430),这位 古代美学的顶点 ㊁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㊁基督教哲学与美学的奠基人,被同时代的罗马教廷奉为圣徒㊂他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学者,但是却以他深广的智慧和才思影响了各种学术的发展㊂国内学者凌继尧先生在评价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时认为: 他在充分利用旧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㊂两个时代㊁两种哲学㊁两类不同的美学体系在他的著作中汇合在一起㊂他继承了古代美学思想,并加以改造,以新的形式介绍给中世纪㊂他的美学思想成为西方美学史中的一个交会点,其中即可看到古代美学的基本线索,又展现出中世纪美学的主要轮廓㊂ 1 通过凌先生的这番评价不难看出,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中世纪的重要地位,而和谐美学又是奥古斯丁美学的核心主旨和美学基体㊂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离希坡不远的小镇塔加斯特(T a -ga s t e )㊂早年,他接受修辞和文法教育,曾是摩尼教徒和二元论者,公元387年 花园觉醒 事件后,皈依了基督教,不久成为非洲希坡的主教以及整个基督教会的中坚人物㊂尽管当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土崩瓦解,但奥古斯丁的思想仍然充满活力㊂这要归功于他同时视自己为基督徒和罗马人,同时受益于新的基督教思想文化和古代罗马的学术传统㊂作为折衷的产物,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各种观点,其中以斯多噶学派为主,兼有西塞罗与新柏拉图学 1 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02页㊂派的观点㊂美学问题是奥古斯丁最早考虑的问题之一,他曾在处女作‘论美与适宜“中就美的问题作了专门而详尽的讨论㊂他在认真研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后,提出 美是适宜 ㊁ 美在秩序 和 美在上帝 等等美学思想,对后来基督教神学美学产生极大影响,尽管他将此书献给了当时极负盛名却与他并不相识的罗马演说家希埃利乌斯,以致遗失㊂幸运的是,这些思想在他后来的‘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中都能寻觅到踪迹㊂通过认真整理这些思想线索,我们发现, 美在和谐 是奥古斯丁美学框架的核心㊂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坦言: 奥古斯丁熟知古代流行的所有有关美的定义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其所需,但其基本观点却是古代的主导观点:美即各部分间的联系或和谐㊂ 1奥古斯丁在长期的宗教思维实践中围绕 美在和谐 这一核心论旨,逐渐丰富和扩展成 美在秩序 ㊁ 美是适宜 和 美在上帝 的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㊂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思想渊源㊁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㊂一㊁美在秩序美在秩序 的思想,是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发轫点㊂奥古斯丁指出: 没有一种有秩序的事物是不美的㊂ 2 但奥古斯丁首先肯定美具有客观性㊂387年,奥古斯丁写成‘论秩序“,在这部著作中,他就首先阐述了这个有着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 美是对物质事物的感受,即美是客观的存在㊂他说:对许多人来说,首要的目的是人的满足;他们不想为判明为什么可见事物给人以快感而对更为高深的问题劳神费思㊂因此,如果我问一位建筑师,为何建造一座拱门后,又要在另一侧再建相同的一座,我相信他会回答说:这使为使建筑的两个相等部分彼此对称㊂如果我再问他为何选择这种特殊的布局,他会说这样适宜㊁优美,能给观赏者以快感㊂他没有勇气说更多的,因为其目光仅限于12 [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3页㊂[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5页㊂277 Study of art尘世,不知应以何为依据做出估价㊂但对那些对这些事物为何给人快感抱有疑问㊁能深入问题的深层㊁捕捉到事物本质的人,我有兴趣继续说,让他拿出勇气,对人的快感行使判别㊂这样他就能超越其上,而非为它所束缚,因为他将不是根据快感进行评判,而是对它本身加以评判㊂我尤其要问:究竟事物是因其给人快感才美,还是因其美才给人以快感㊂我无疑将得到这样的回答:它们之所以给人以快感是因为它们美㊂于是我接着问:它们为什么美?如果他犹豫,我将提示他:是否因为各部分彼此相似,并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个和谐的整体里? 1奥古斯丁对给人快感才美和因其美才给以快感的回答是, 他们之所以给人以快感是因为它们美 ,建筑师不敢对建筑的适宜㊁优美作肯定的回答,是因为它没有认识到,事物本身是美的,美是对事物的感受㊂接受这一前提,奥古斯丁进一步推进他的逻辑,美是 因为各部分彼此相似,并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个和谐的整体里 ㊂也就是说,美是适宜㊁美是整体的和谐㊂如果我们把奥古斯丁的这一观点形而下到具体的艺术层面,特别是和建筑㊁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看,则美可理解成秩序㊁整体和数等三个方面㊂首先,美在秩序㊂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热爱并创造了秩序,宇宙万物皆遵循秩序㊂美学家吉尔伯特和库恩就曾指出, 奥古斯丁的主要论点就是:宇宙按照一定的秩序发展着,因为上帝热爱秩序,上帝创造了秩序㊂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创造出来的,并因此处于太一的和谐之中 ㊂ 2奥古斯丁在不同的著作中涉及与和谐中秩序相关联的概念有:对称㊁比例㊁尺寸㊁均衡㊁统一㊁秩序㊁重量以及数等㊂在‘论真宗教“和‘论秩序“中,他举出各种例证,如在建筑中门和窗的比例㊁尺度和对称是构成建筑之美的一些要素㊂在诗中适当的音节㊁舞蹈中的节奏运动以及躯体的和谐㊁均衡和统一都会给人以美㊂他进一步由和谐谈到秩序和统一,指出没有一种有序的事物是不美的,统一则是一切美的形式㊂在‘论音乐“中,奥古斯丁指出,声音的合理结合,即可以表现为最简单 1 2 转引自[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475页㊂[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80页㊂的算术比例,它比不合理的结合要好㊂美的东西以自身的比例而令人愉快㊂均衡不仅存在于听到的声音之中,而且可以在身体的运动中以及可见的许多形式中都能够找到㊂在这些形式中比起在音乐中,人们习惯上更是以均衡当作美㊂如果没有均衡,即没有几对相同的部分相互对应,也就没有匀称或节奏感㊂在‘论善的性质“一书中,他把事物的完善与它的尺寸㊁外观和秩序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三种特性决定了事物的价值,任何包含这三者的事物都是完善的,一个事物含有这三者的程度决定了该事物完善的程度㊂塔塔科维兹说: 奥古斯丁还以另一种方式,即揭示尺寸㊁形式㊁秩序三个概念的联系表达了上述观点㊂这三个特性决定了事物的价值,任何包含这三者的事物都是完善的;这三者的含有程度决定了事物的完善程度;一旦不具备它们,完善便荡然无存㊂在这里,奥古斯丁使用了 完善 一词,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中显然包含了美㊂ 1凌继尧先生在理解奥古斯丁的外观一词时,溯本求源,作了词源义的解读并做出神学美学的评估㊂他说, 外观(S p e c i e s)一词在拉丁文中是多义的,它既指外观的美,又指事物的种属或种型,同时作为知识对象还指事物的形式或本质㊂由此,奥古斯丁的这种三位一体式的界定 尺寸㊁外观和秩序便成为中世纪美学的固有公式之一 ㊂ 2综上,无论就建筑㊁音乐,还是事物完善方面,奥古斯丁在不同的著作中都把它们和谐的统一到秩序上来,这无可置疑地说明美在秩序是他和谐美学思想的基本线索和逻辑起点㊂其次,美在整一㊂美在整一是美在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奥古斯丁对古代美学的继承和超越㊂奥古斯丁说: 在我看来,整一体现了理性的精神㊁真理的本质以及至高之善,而在分裂中我以为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生命的实体和至恶之本性㊂ 3 我们援引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一段话就能够较好地加以说明:123 [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1页㊂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10 512页㊂[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任晓晋等译,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76页㊂279 Study of art奥古斯丁从古代美学中继承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涉及下列问题:美存在于什么之中?什么事物是美的?它们为何美?他认为 当事物的各部分彼此相似并处于一种和谐的关联之中 时,它们就是美的㊂换句话说,美存在于和谐㊁适当的比例之中,或是表现在线条㊁色彩㊁音响的各个部分间的关系中㊂如果说我们仅仅能以视觉和听觉来感受美,那是因为其它感觉无法捕捉事物间的联系㊂当事物的各部分处于适当的关系中时,整体的美便产生了㊂由于这一原因,整体通常给人以快感,而它的某一部分如果孤立出来,则不能给人以快感㊂一个人㊁一座雕像㊁一支乐曲或一座建筑的美,不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而是由这些部分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㊂各部分的适当的联系产生和谐㊁秩序及整体性,而美正存在于这三者中㊂但是,各部分间怎样的关系才是 适当的 ?是那些具有尺寸的关系㊂而尺寸取决于数㊂奥古斯丁指出,甚至鸟和蜂都按一定的数的关系建窠,而人类尤应有意识地这样做㊂他的典型公式如下: 理智……发现快感仅生于美;而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 ㊂尺寸与数带来了秩序和整体性,因而带来了美㊂ 1透过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看出,美存在于事物各部分的适当的联系产生和谐㊁秩序和整体性中㊂各部分通过尺寸和数带来了秩序和整体性,因而带来了美㊂也就是说,数带来整一,美便产生了;反之,美的产生取决于整一,而整一又取决于数㊂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 数的美㊂最后,有关 数的美 的相关讨论,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就已经将数的理论置于他哲学的中心位置,并进而提出 美是和谐与比例 的学说㊂毕达哥拉斯的后来信徒们组成毕达哥拉斯派,在他们看来,万物的本原是数,数是非物质的东西,是先于人们的认识的㊂ 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 , 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 ㊂ 宇宙中的万物是依照数的关系排列起来的 ㊂他们认为, 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1 [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1页㊂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1 ㊂毕达哥拉斯是历史上第一位将音乐艺术中声音的和谐以及音阶的高低归因于数的关系的人㊂ 2 他的这一学说后来对奥古斯丁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奥古斯丁也同样认为,艺术依靠数的关系㊂他说:试观天㊁地㊁海,和凡在上发光的,或飞翔的,或游泳的,它们有形体,因为它们都有数目,将数目取去,就没有什么剩下的了,除那为数目之源的他以外,它们之源在哪里呢?它们存在着,只因它们有数目 3 ㊂他还在‘智慧书“中引用了下列的话: 上帝按照一定的尺寸,数与重量排列成万物㊂ 这样,他同时利用了它的两个来源,即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关比例与和谐的观点,它在晚古时期曾被赋予双重意义㊂一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纯粹量的角度解释它,并由此导致了数的美学;另一方面,后来的斯多噶学派和西塞罗又给它以一种质的解释:他们把美建立在各部分的适当关联上,而这种关联又非数学意义上的㊂美学家吉尔伯特和库恩对奥古斯丁数的美学做出阐释:对圣·奥古斯丁来说,寓多于一中的这个美的形式原则决定了最美的几何形状㊂他认为,等边三角形比不等边三角形美㊂因为不等边三角形包含的相对性少㊂但是,三角形只能根据一般的相等把边与角组合起来,而在正方形中,相等则组合为一些恒等式:即边与边的相等,角与角的相等㊂因此,一般说来,正方形比三角形拥有更多的相等性,所以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正方形比三角形拥有更多的相等性,所以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正方形就比三角形更为可取了㊂但是,即使正方形,也有一定的缺陷,即某种程度的不123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第36页㊂转引自北大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页㊂[德]汉斯㊃约阿希姆㊃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吕叔君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77页㊂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第2部第16节㊂转引自阎国忠:‘美是上帝的名字 中世纪神学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7页㊂281 Study of art规则性,因为边不同于角,而且,中心与各角的连接线也不等于中心与各边中腰的连接线㊂因此,具有最高相等性的圆则比其它一切图形都美㊂ 1美学家们在这里针对奥古斯丁比较等边三角形更为不等边三角形美,做了适当的推演,从而得出结论,圆是最美的图形㊂通过这段演绎,我们不难看出毕达哥拉斯派的思想是奥古斯丁的直接来源㊂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在考察奥古斯丁数的美的问题时这样讲到:奥古斯丁的观点摇摆于两者之间㊂他的美学主要建立在数的基础上,他对于美的理解,尤其当涉及音乐时,是数学化的㊂他的美学基本概念是相等 时间的相等与数的相等㊂然而有时,他又把美视为各部分间的一种质的联系㊂这种摇摆是可以理解的㊂作为美学家,他倾向于从数的意义上把握美;但作为基督教徒,他不能放弃内在美的观点㊂因此他必须从更广的意义上把握美㊂这一点在两个在其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 节奏与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㊂ 2另外一个方面,神灵的整一和世间的杂多的这种联系,促成了美的和谐的出现;而人们对这种联系的认识,有时是依据抽象的数学意义,有时是依据较为广泛的意义㊂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影响最深的柏拉图的对话著作是‘蒂迈欧篇“㊂这部著作描述了几何图形的种子 等腰而不等边的直角三角形 是怎样创造世界的㊂同时,这部著作还以精密的数学原理解释了地球与星体的运转㊂由于这篇对话对后来思想界的支配作用,于是便引起了一种对数的近乎魔法性作用的信仰㊂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蒂迈欧篇“的这种影响,表现为他把数看成是事物的本质,即表现为一种基督教式的毕达哥拉斯学说㊂用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数和抽象的形式排列,如果它们在福音的洗礼盘中受了洗礼,那么,它们就成了使世界顺利发展的原则,并最12[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5页㊂[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2页㊂终把世界变成了与人们的心灵相通的音乐㊂数把现实世界变成了他所是的样子,数还把世界上每一物体变成了它们所是的那种特殊实体㊂数提供了一条拯救人类的途径㊂超越艺术家精神的是寓于智慧之中的永恒的数㊂美和存在物的本质都寓于数中㊂这样,美是形式和谐这一审美原则,就变成了宇宙学㊁宗教活动以及人类思维的原则 1 ㊂奥古斯丁还利用数的和谐解释灵魂归返上帝的规律㊂他问道,渴求在观照 神灵之美 中获得安宁的人的灵魂,怎样归返到它投胎肉体时所离开的那个 唯一精神 呢?他说,至善就是 M o n a s ,或是使人们伴随着性欲和倾轧而来的区分趋于消失的某种精神;恶是 D y a s (即根深蒂固的两重性),或是对 太一 权力的不归顺㊂实现人的灵魂的回归,可以通过认识事物(看到的和听到的)形式之本质来进行,直到最后领悟了形式本身(即纯精神实体)为止㊂ 2美学家朱光潜在其名著‘西方美学史“中追溯奥古斯丁美在整一㊁秩序和数思想的渊源时这样写道:通过柏拉图,圣奥古斯丁还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神秘主义的影响,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㊂现实世界仿佛是由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显出整一,和谐与秩序㊂他说: 数始于一,数以等同和类似而美,数与秩序不可分㊂ 人体的匀称,动物四肢的平衡,乃至地水风火的体积和运动都由数在统辖着㊂美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数,因为它就是整一㊂他又说: 理智转向眼所见境,转向天和地,见出这世界中悦目的是美,在美里见出图形,在图形里见出尺度,在尺度里见出数 ㊂这种从数量关系上找美的想法,上承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说,下开达㊃芬奇,米琪尔㊃安杰罗以及霍嘉兹诸艺术大师对于美的线形所求出的数量公式,以及费希纳和实验美学派对于美的形象所进行的试验和测量,在美学发展中一直是很有影响的㊂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形式主义㊂ 3123 [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2 173页㊂[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4页㊂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25 127页㊂283 Study of art朱先生的这段话能够恰当的说明奥古斯丁继承了毕达哥拉斯派数学化美学的成果,但他并没有完全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出发,而是吸收了斯多噶学派和西塞罗的观点,把美看作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㊂从而美的数学化的观念就被大大扩展了㊂结合上述,我们借用奥古斯丁的话得出结论, 身体的和平是各部分处于适当安排的比例中;非理性灵魂的和平是欲望安置适度的宁静;理性灵魂的和平是认识和行动的有序的一致;肉体与灵魂的和平是生命受造物的良好有序的生活与健康;世俗之人与上帝之间的和平是皈依信仰服从永恒律㊂人们之间的和平是心与心的协调一致㊂家庭的和平是共同生活者围绕付出与遵从秩序上的协调一致;天国之城的和平是在欢悦上帝中达到完美有序与完美和谐的共处㊂整个宇宙的和平是秩序的平衡 ㊂ 1二㊁美是适宜美是适宜的观点实际上是奥古斯丁美在秩序思想的补充和证明,我们在这里把它单独提出来讨论是想强调它在奥古斯丁和谐美学中的重要性㊂奥古斯丁给美与适宜作了以下定义, 我把事物本身所拥有的美的特性界定为美,把事物之间相互适宜的精妙关系界定为和谐,而我用以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就是有形的物质 2㊂他曾在年轻时写过一本名为‘论美与适宜“的小册子专门探讨了美与适宜的区分以及美是适宜的思想㊂这在他‘忏悔录“中谈到为什么写‘论美与适宜“时可以发现:我观察到一种是事物本身和谐的美,另一种是配合其他事物的适宜,犹如物体的部分适合于整体,或如鞋子适合于双足㊂这些见解在我思想中,在我的心坎酝酿着,我便写了‘论美与适宜“一书㊂ 31 23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V.2,ⅩⅨ1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70页㊂[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任晓晋等译,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76页㊂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4页㊂转引自北大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5页㊂美学家们认为, 在对美与适宜的区分中,他不仅肯定了美来自自身的和谐,而且也指出美与功利性效用的适宜之间有质的不同,这就隐含了对美的非功利性质的界定,由此比苏格拉底的美善统一说跨进了一步 ㊂ 1 陆扬先生认为,适宜作为一物对另一物的固然是不无和谐的依附,可见出一种明确的目的性,反之美则被界定为一种以自身特制令人愉悦的存在,两者或可相通,然而毕竟不同㊂至于美的自身特质究竟如何阐释,奥古斯丁很快将会表明,美是在于秩序 2 ㊂美是适宜的观点在他晚年著作中也有所体现,在‘上帝之城“中,他谈到人体美时指出: 因为所有人体的美都取决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并带有一种亮丽的色泽 ㊂奥古斯丁在抛出美是感性的客观存在之前,对美与适宜作了区分,他认为美是事物各个部分间的适当㊂我们把它理解成美是适宜㊂此外,奥古斯丁在谈论审美经验和丑的问题时,也是建立在美是适宜的前提上的,也从另外一些方面应证着他美是适宜的思想㊂奥古斯丁在讨论审美经验时认为,审美体验的产生依赖于主客体双方㊂在心灵与美的事物间必须有某种和谐与相似,否则心灵将不会为这一美的事物所感动㊂仅有美的事物还不够,我们必须欣赏美,仅因其本身而喜爱它㊂奥古斯丁指出,当我们向某一挚友出示一幅优美而又熟悉的风景画时,我们对它的久已淡漠的感情会突然苏醒,因为我们已把挚友的爱移寓其中,而这一景色的美也将因此重现于我们的面前㊂ 3奥古斯丁对丑的理解从反面说明美是适宜的观念㊂他指出,丑并非某种实在的东西,而只是某种缺陷㊂与以整一㊁秩序㊁和谐㊁形式为其特征的美相反,丑存在于这些特征的缺乏中㊂这种缺乏只可能是部分的,因为一个事物可能不同程度地具备整体性与秩序,却不可能完全没有它们㊂因此,不可123 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10页㊂陆扬:‘西方美学通史 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页㊂[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5页㊂。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论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形上起点

论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形上起点奥古斯丁,这位拉丁基督教哲学的巨匠,以其卓越的思辨和深邃的神学思想,为西方哲学界和神学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在形上哲学方面,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宇宙、神与人的关系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探讨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形上起点,以期为我们提供新的理解视角。
奥古斯丁的神哲学思想中,宇宙的存在和意义是他的重点。
他主张,宇宙的存在源于神的创造,而这种创造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持续不断的。
神不仅创造了宇宙,而且通过圣言“Let there be light”,赋予了宇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思想为我们理解宇宙和人类在神的世界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奥古斯丁的形上哲学中,时间的本质也是他的重要点。
他认为,时间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人类对变化的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将时间与人的意识起来,揭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同时,奥古斯丁强调,只有在神的永恒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永恒和不变。
对于人类的存在和意义,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是神的形象和荣耀。
他强调,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可以做出选择和决定。
然而,这种自由意志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在神的引导下行使的。
人类可以通过行善来荣耀神,也可以通过行恶来羞辱神。
这种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的道德责任和伦理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总结奥古斯丁的形上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体系是围绕宇宙、时间和人类的存在和意义展开的。
他强调神的主导地位,同时又赋予人类充分的自由意志和价值。
这种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宇宙、神与人的关系的宝贵视角,也对我们思考人类的本质、责任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奥古斯丁的神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
例如,面对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我们可以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借鉴奥古斯丁的思想,我们可能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
奥古斯丁的神哲学思想是一个富有启示的智慧宝库。
时间哲学

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时间作为经验循环完善的本性是永不消逝的,要把这一本性完全给予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造物神)决定设立永恒者的动态影像,即设立有规则的天体运动。
这样做时,永恒者的影像就依据数字来运动。
永恒者仍然保持其整体性,而它的影像便是我们所说的时间。
——柏拉图:《蒂迈欧》所有的这些事物都是被时间所判别,而且都有终结与起始,仿佛是按某个环形路线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甚至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某种循环。
其所以如此,因为时间是这种移动的尺度,时间本身又被这种移动所度量。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1 柏拉图:时间作为永恒的影像柏拉图在《蒂迈欧》中对时间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时间是造物主在创造天体的同时一并创造出来的,他“为了使时间产生而创造了太阳、月亮,及其他五个行星,它们被称作‘游荡者’(planêta)并看守着时间的数字”(《蒂迈欧》,38D),而且“人们几乎不知道时间事实上就是这些天体的漫游”(《蒂迈欧》,39D)。
时间是永恒的影像,作为时间的理念,永恒只具有“现在是”一维,变异的时间则具有“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三维。
在柏拉图看来,时间=运动。
那么,作为天体运动的时间为何必须是一种圆周运动?时间为何是循环呢?关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在《论生灭》中作出了回答。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事物的生成是纯粹必然的,那它就注定是循环(永恒复归)的。
生成要么是有限的,要么是无限的;如果生成是无限的,那它要么是直线式的,要么是圆环式的。
如果生成是永恒的,它就不可能是直线的,因为它没有开端,但生成必然有一个开端,可这开端本身就是永恒的,因此生成必然是一个循环,“正是在圆环式的运动和生成中,才有纯粹的必然,也就是说,如果过程是圆环式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必然会生成或已经生成,如果过程是必然的,它们的生成就是圆环式”亚里士多德的以上解释为柏拉图的时间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释,但这或许还没有触及到柏拉图理论的深层。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的主要内容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的主要内容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一部重要的基督宗教哲学著作,全书分为22卷,主要内容如下:
1. 第一卷:奥古斯丁回答了罗马异教徒对基督宗教的指责,解释了罗马帝国的崩溃与罗马神话信仰的关系,并提出了罗马灭亡与基督教真理的背离无关。
2. 第二至第十卷:奥古斯丁对异教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主要涵盖了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学派的辩论,试图证明基督宗教的教义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
3. 第十一至十四卷:奥古斯丁回顾了人类的历史,分析了宗教和社会的关系,为了证明灵魂的重要性,他详细探讨了自由意志、罪恶和神圣恩典等问题。
4. 第十五至二十二卷:奥古斯丁以新约中的圣经教义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上帝的教会与撒旦的城市的区别与对立。
他描述了人类历史上的两个城市:上帝的城市和人类的城市。
这两个城市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帝的城市追求上帝的爱和美德,而人类的城市则追求世俗的享乐和权力。
总的来说,《上帝之城》主要探讨了信仰与理性、灵魂与身体、自由意志与命运、罪恶与救赎等问题,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基督宗教的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论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

论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本文提要: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历史引入哲学而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时间的追问而改变了古希腊人的传统时间观:时间不再是外在的物理之流,而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
对于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不仅使他得以捍卫上帝的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全知全能以及关于上帝从无中创有的创世学说,而且使他得以“拯救”被物理时间带入“既存在又不存在” 的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哲学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则使时间本身成了哲学的一个问题,并且是哲学切入其他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物理时间思想-意识的伸展上帝现象世界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他对希腊时间观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于时间只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思想的伸展、持续,而不再是支配整个世界运动的物理之流,因而“无中创(生)有”的创世活动与创世图景也就成为可理解的,从而彻底改变了古希腊人关于不能从无中创有的创世观念。
这种新的创世观念改变了希腊人规定的宇宙论图景:最高的神不只是一个只给出形式以整理、规范质料的设计师,而是一个能从无中直接给出形式与质料结合在一起的万事万物的造物主。
也就是说,建立在新的时间观基础之上的宇宙论图景能够且必需为真正的造物主留下位置。
实际上,时间观的每次变革都会带来宇宙观甚至存在论的变革。
如果从时间的概念史来看,那么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经奥古斯丁到康德,这是一个时间逐渐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象世界的理解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古希腊,时间被理解为一种“物理时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理解时间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把“时间是什么”的问题看作是“时间是运动的什么”的问题,最后则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得到的所计之数。
”1这一时间定义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时间是一种可由运动得到测量的东西,另一方面,时间贯穿并展示着一切运动。
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与命运观

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与命运观时间和命运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永恒课题。
在西方哲学中,对时间观和命运观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与命运观。
一、时间观1.1 哲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存在,被称为“克罗诺斯”。
柏拉图认为时间是创造者的产物,是一个有序的连续流动,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时间视为运动的测量。
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思考的基础。
1.2 时间的线性与循环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提出了时间的线性观念。
他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是朝着终结的方向发展。
然而,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兴起,即时间的循环性。
尼采认为时间是永恒回归的循环,而赫尔德林则提出了时间的圆轮观念。
1.3 时间的存在与感知现代哲学家如康德和胡塞尔则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时间的存在和感知。
康德认为时间是主观的先验形式,是我们对事物感知的基础。
胡塞尔则认为时间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是我们构建意义和价值的框架。
二、命运观2.1 命运与自由意志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重点。
在古希腊,命运被视为超越个体的力量,人们无法摆脱。
但在基督教哲学中,人类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
康德则提出了“自由决定论”,认为自由意志是我们塑造自己命运的基础。
2.2 命运的确定与不确定在现代哲学中,对于命运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讨论也非常广泛。
尼采认为命运是人生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
相反,萨特则认为命运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3 命运的意义与价值命运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哲学中的重要议题。
尼采认为命运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我们对生活的肯定。
相反,康德则认为命运的价值在于我们对其的态度和应对,而不是命运本身。
三、时间观与命运观的关系时间观与命运观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时间的流逝和循环性塑造了我们对命运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我们对命运的选择和应对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奥古斯丁历史观研究

奥古斯丁历史观研究历史观或者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哲学与历史观的产生并不同步。
在古希腊时期,并不存在作为哲学的历史观,因为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的本原和原因,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作为探讨现象世界事件的历史学就在哲学视域之外。
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矛盾最终表现为基督教上帝论与古希腊哲学本原论、存在论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契机,则在于变革古希腊的时间观,这一变革是由奥古斯丁完成的。
古希腊时间观认为时间是运动变化的原因、是自在的物理时间流。
奥古斯丁则认为运动变化是时间的原因,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是心灵(思想)的伸展。
进一步,奥古斯丁通过对古希腊的时间观变革的一个方面——时间的受造性;将现象世界与本原(本体)世界的隔阂打破,认为现象世界的根据来源于上帝,由上帝的至真指示现象世界的真实,使得现象世界的历史成为哲学可以认识的对象,进而开创了哲学化的历史观。
奥古斯丁对古希腊时间观变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时间心灵化,使得人的自由意志活动通过心灵伸展为时间这一过程,进入哲学化历史观的视野,从而使得奥古斯丁历史观具有自由意志论的色彩。
在上述基础上,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十一卷的第二十八章中,提出了自己历史观的总纲:人们的活动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那么对整个人生也是如此;人生不过是人类整个历史的一部分,则整个人类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奥古斯丁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来看,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历史起源论、历史动力论、历史结构论以及历史目的论。
因为奥古斯丁认为历史起源于自由意志下的善恶分野,因此在其历史观的内容中又隐含了伦理属性。
奥古斯丁历史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线性历史观念、世界历史观念、自由历史观念、预定论历史观念,在这之中,自由历史观念与预定论历史观念产生了矛盾,而这一矛盾构成了解构奥古斯丁历史观的神学形式的内核,从而本文将自由与预定论的矛盾看作奥古斯丁历史观的辩证结构,进一步认为奥古斯丁历史观的人文内核就是将人类历史看作人类自由与有限矛盾发展的辩证过程。
奥古斯丁的时间说

三、奥古斯丁的时间说主要内容
传统分法:
过去
现在
将来
奥古斯丁:
关于过去事物的现在
现在事 物的现
在
现在 关于将来事物的现在
三、奥古斯丁的时间说主要内容
他认为,现在,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全部。 理由1: 任何时间都可以被度量。 “但是,过去的时间不复存在,将来的时间尚未存在, 谁能度量他们呢?除非有人档案说,他能度量不存在的 东西。” 理由2: 过去和将来都可被归结为现在。 “很明显,将来与过去都不存在,说过去、现在和将来 是三种时间是不妥的。妥当的说法似应是:有这样三种 时间,关于过去事物的现在,关于现在事物的现在和关 于将来事物的现在。”
忏悔录上帝之城三位一体轮二奥古斯丁的时间说形成的哲学史渊二奥古斯丁的时间说形成的哲学史渊源1自然界的物理时间重视自然科学的哲学家自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时间是对运动的量牛顿形而下的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形而上绝对时间伽利略开普勒哈雷拉普拉斯等达尔文拉马克华莱士生物进化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宇宙大爆炸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西方传统哲学
Thank you!
奥古斯丁的时间说
报 告 人:秦超 学 科:西方哲学史 任课老师:罗霄泉老师
奥古斯丁的时间说
一、奥古斯丁生平及著作 二、奥古斯丁的时间说形成的哲学史渊源 三、奥古斯丁的时间说主要内容 四、奥古斯丁的时间说的意义
一、奥古斯丁生平及著作
一、奥古斯丁生平及著作
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 城,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2、母亲,虔诚基督徒。 3、373年,19岁,读了西塞罗的一部著作,爱上了从上帝而来的智慧,
成为摩尼教的信徒。(二元论的神教)信9年,开始怀疑。 4、384年,30岁,出任米兰皇室修辞学教师,受到安布罗斯主教和新柏
2.1- 从沃伦的诗歌创作看奥古斯丁的时间观

文本分析库从沃伦的诗歌创作看奥古斯丁的时间观1.知识点:奥古斯丁的时间观2.知识点讲解: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一个核心,是否认有纯粹的过去和将来存在。
时间只存在于心灵之中,转化为直接感受、回忆或期望,成为精神的体验形式,建立了时间与精神活动的直接联系,成为时间直接进入诗歌这一艺术活动的基础。
3.实体内容:从诗歌题材上看,这种结构模式通常与动物的生死、人事的变迁(或生死)两种题材结合。
沃伦写过三十余首动物题材的诗歌,有多首重要诗歌使用了这种结构模式。
如收于诗集《在这儿》(1980)的“西拉”一诗,写一个男孩的大狗咬伤一只雌鹿,男孩面对濒死的雌鹿,毅然用刀尖切断了它的喉咙,免得“把雌鹿留在那儿,在日落中慢慢死去,让所有细小的牙齿”折磨它,如今,“六十年后,倚在死神的枕头上”(CP402),他再次沉思生死的秘密。
这种结构在沃伦诗歌中也用来表达人事的变迁或生死,如收于诗集《经纬》(1984)的“真爱”一诗。
其他如“红尾鹰和少年时代的火堆”、“老狗死了”、“地里的死马”等动物题材诗,“美国密。
肖像:老式风格”、“时间中的二重性”、“读到夜深,水银柱下降”等人事变迁题材诗,均有类似的时间结构。
这种结构模式通常与“(死亡)—生命—(爱)”这一生命(价值)进程相对应,从而凸显其诗歌的主题。
如“时间的传说”这首长诗中,三十年前母亲去世的情景再次展现在诗人眼前,诗人提问:“爱是什么?”而他的答案让人震惊:“但解决的办法:你/必须吃下死者”。
结合沃伦的时间观可以看出,沃伦在这里其实是从历史与自我的关系上说的,即人必须经历过去,才能发现一个人的真正的自我,到达爱的境地。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才在诗的结尾处写道:“不死并非不可能的,甚至快乐”(CP190)。
其次,沃伦诗歌结构形式上对于奥古斯丁时间的借鉴,还表现在中枢时间点的选择上,即选择过渡性的时间点,如傍晚和黎明(白天与黑夜的过渡)、生命弥留之际(生与死的过渡),从而关联起白天和黑夜、生命和死亡,向前或向后展开诗歌,借助于时间进行生命的探索(或时间和生命的双重探索)。
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

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
世界和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
时间只是对创造物而言。
上帝“创造了这个变化不定的时间所依赖以存在而不真实的万物,在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里,表现出万物的可变性,我们便从而能察觉时间和度量时间,因为时间的形成是由于事物的变化,相形的迁转”。
上帝是超越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
上帝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而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
他似乎把时间理解为事物的运动变化,但很快又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各种物体有动有静,时动时静,运动有快有慢。
我们不仅用时间来测量运动,而且也用时间来测量静止。
因此,物体的运动并不是时间,相反,物体只能在时间中运动。
时间只是一种绵延。
然而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是不确当的,因为过去已不存在,将来尚未存在,而现在又仅仅是一瞬间且正在过去,因而没有丝毫长度。
所以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奥古斯丁便把时间主观化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即期望,注意和记忆。
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
他首先把时间主观化的论证,可是这样的论证他自己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只好承认“我依旧不明了时间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作者:张荣内容提要: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之问”受到后世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往往只重视其中“心灵的伸展”这一向度,而忽视上帝的创造这一向度,忽视了永恒之维。
事实上,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者规定后者,阐明时间的起源;后者反映前者,说明时间的存在和本质。
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也就是说,心灵的伸展有一个界限,是不可超越的。
当文德尔班强调奥古斯丁的形而上学是“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时,他确认了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心灵向度;当吉尔松称之为“皈依的形而上学”时,则是强调“心灵伸展的界限”,即永恒上帝的创造。
关键词:奥古斯丁;时间;永恒;上帝创造;心灵伸展(一)时间问题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一个基本问题,除了存在问题外,恐怕没有别的问题能比时间问题更能把西方哲学从古代到现代如此经久牢固地贯通起来。
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世纪哲学在时间和存在问题上的贡献远比人们想象的重要而富有个性。
我们暂且撇开存在问题不论,在时间问题的追问史上,奥古斯丁就做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以研究存在与时间问题而著称的海德格尔就曾在其演讲“圣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中这样开头:“在西方哲学中有三种关于时间本质的沉思是里程碑式的:第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种是奥古斯丁的;第三种来自康德。
”([1](p.16)奥古斯丁被看作除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以外最重要的三位伟大的时间思想家之一。
海德格尔虽然不喜欢基督教哲学这个名称,但他却如此推崇奥古斯丁的“时间之问”,说明他认可其哲学家身份,至于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学家的角色不容置疑,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可以推断,奥古斯丁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和神学家。
然而,我们事实上很难把他的思想区分得如此泾渭分明,说一部分是哲学思想,一部分是神学思想。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就体现出基督教哲学的特色。
所以,我们在分析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时,就认可了基督教哲学这个称谓,论述时间的两个向度之水乳交融关系,凸现奥古斯丁时间观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个性化品质和突出贡献。
至于奥古斯丁时间观的现代意义,除了海德格尔外,胡塞尔、罗素等人也都纷纷肯定。
著名的现象学专家RudolfBernet说:“这一点(胡塞尔十分重视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一卷的阅读)并不奇怪,因为他在其《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描述中,研究了奥古斯丁的时间分析及其所隐含的前提,并且可能深受鼓舞,以至于人们甚至可以说,这是胡塞尔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一卷的眉批和注释。
”[2]( s.Ⅺ)[1](s.16)胡塞尔本人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对时间意识的分析是心理学描述和认识论的一个古老包袱。
深切感受到这里存在的巨大困难,并几乎为此付出绝望努力的第一个人是奥古斯丁。
”[3](s.70)[1](s.15)罗素曾经把奥古斯丁的时间理论和他的“我错误所以我存在(si fallor ergo sum)”一起看作是作为哲学家的奥古斯丁最纯粹的哲学理论。
他说:“在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忏悔录》第十一卷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4](s.434)他还说:“比起希腊哲学中所见的任何有关理论,这个理论[时间理论——引者]乃是一项巨大的进步。
它比康德的主观时间论——自从康德以来这种理论曾广泛地为哲学家们所承认——包含着更为完善、更为明确的论述。
”[4](s.436)尽管罗素认为“奥古斯丁的主观时间说取消了上帝创造时间说”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说:“从哲学上说,时间学说是他[奥古斯丁——引者]的最大成就,因为在这里,他真正开始了关于时间概念的思想的新时代。
”[5](s.180)Hans Poser也说:“奥古斯丁的提问听起来很现代,而且的确如此,因为它不只在中世纪产生了影响,而且在例如存在主义、生存论与生命哲学那里,在海德格尔以及萨特那里,同样在柏格森、胡塞尔和Ricoeur那里仍然具有主导意义。
”[6](S. 27ff.)[7] 可以看出,作为中世纪思想前驱者的奥古斯丁的时间之问在现当代获得了空前的声誉,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奥古斯丁的时间问题原本不像这些现代人所解读的那样是“纯粹哲学的作品”。
他们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基督教哲学特征,把时间理解单一化为心灵的伸展这一向度,忽略了上帝的创造这一时间向度,即时间首先和万物一样来自永恒上帝的创造,这是上帝绝对自由意志的体现。
因此,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最初的意图是要证明上帝的永恒和超时间性,为上帝的绝对自由辩护,即便心灵向度,也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是绝对存在,上帝是超越时间的,只有人的存在才是在时间中的存在。
正如有学者正确地指出的那样,“奥古斯丁试图通过时间的心灵化,也就是说通过把时间与人拉近来拉开时间与上帝的距离,从根本上把上帝从希腊人的物理学时间[作为自在之流的时间——引者]中解放出来。
”[8](s.25)可见,奥古斯丁时间观中存在两个向度——受造的时间和作为心灵伸展的时间,作为受造的时间,它与上帝永恒的超时间的创造相对;作为心灵的伸展的时间,它与人的存在与自由紧密相关。
我们认为,前一个向度体现了上帝的预定,后一个向度体现了属人的自由、人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两个向度之间是有张力的,即上帝的绝对自由与人的相对自由之间的张力。
而这种张力关系自康德以来就被平面化了。
正如Hans Poser指出的那样:“今天的时间理论和永恒概念无关,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莱欣巴哈,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爱利亚斯[Elias],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无论是Bieri 还是Deppert都不使用这个概念。
”[9](s.17-50)尽管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情况有些复杂,但康德起码在理论哲学中也在极力抽掉时间的永恒维度,只从纯粹理性的主观角度谈论时间,认为作为认识图型的时间是“先验想象力的产物”。
这是和康德的哲学使命分不开的,他为了给人的自由进行辩护,竭尽所能,连本属于上帝的能力也归之于人了[吉尔松语]。
因此,在康德那里,“时间只是人的时间。
”[8](s.26)我们试图通过追述奥古斯丁时间之问的希腊背景,分析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说明现代哲学家对奥古斯丁时间观的理解有失偏颇,遗忘了其基督教哲学的身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还时间观之本来面目。
让我们先来看看希腊人是如何看待时间问题的。
人们通常把希腊哲学的时间理解说成是物理时间观。
我们侧重从时间与永恒的关系角度,考察一下这种时间观与奥古斯丁时间之问的关联。
(二)罗素在比较基督教与希腊时间观的差异时指出:“无中生有的创造,对于希腊哲学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
当柏拉图论及创世时,他想到的是一种由上帝赋予形相的原始物质;而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看法。
他们所说的上帝,与其说是造物者不如说是一个设计者和建筑师。
他们认为物质实体是永远的,不是受造的,只有形相才是出于上帝的意志。
与此相反,圣奥古斯丁像所有正统基督教徒所必须主张的那样,主张世界不是从任何物质中创造出来的,而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
上帝创造了物质实体,他不仅仅是进行了整顿和安排。
”[4](s.434)。
可以看出,希腊时间观的特征是由其宇宙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宇宙观就有什么样的时间观。
Hans Poser 指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罗丁和奥古斯丁就是一些规定着中世纪时间反思的思想家,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把时间理解为一种本质性的辨别框架。
从一开始,时间和时间性在与永恒的关系中就被看作基本的对立一极。
这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初始状况;第二是柏罗丁的新解释;第三是奥古斯丁的解决方案。
”[9]首先,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在描述造物主的创世时指出:“制造一个运动着的永恒的影像,于是他在整饬天宇的时候,为那留止于一的永恒造了依数运行的永恒影像,这个影像我们称之为时间。
”[10](s.288)。
简言之,柏拉图把时间看作是“永恒之运动的形象”。
他认为,时间的出现伴随着“天”,即与开始创造宇宙一起出现,宇宙终结时它也结束。
柏拉图之于奥古斯丁的意义在于:时间与创造的关系问题被作为主题加以讨论。
例如,他说:“天是按照永恒的模型建构的,意在使之尽可能与永恒相似,这个模型是永恒的,所以被创造的天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时间中存在。
这就是神在创造时间的念头和想法。
”[10](s.289)两段引文中已经隐含奥古斯丁时间问答的两个向度:创造的和心灵的。
亚里士多德为了反对柏拉图的时间观,在《物理学》中把时间看作是“不动的推动者和记数的奴斯”,规定为“就先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
”[11](s.117)他在运动的范围内讨论时间。
在第四卷中他就把无限制的因而也非受造的时间看成是循环运动中有一定比例结构、可以度量的东西。
不过,这还是产生了与永恒的关联,但首先通过天体运动的确立而得以连接,这在《论天》中更明显。
当然,在时间概念的讨论中,对西方思想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发生在从希腊到中世纪的转折关头,这是通过柏罗丁出现的[7]。
他既不同意柏拉图把时间规定为“永恒的运动形象”的观点,也拒绝亚里士多德把时间看作是“不动的推动者和记数的奴斯”的观点,而把时间规定为“世界灵魂的运动”。
他认为,“时间不可能是运动,因为在时间中不可能有快或慢,而且被度量的不是时间,而只是一个时期”[12](III.7.5.)[9]。
不过,时间也不可能产生于某种绝对静止的东西,因为(按照莱布尼茨的话说):“理念本身不活动,活动的是心灵(ideae non agunt, mens agit),因此,其形象就被看作无时间的生命,即灵魂”[12](III.7.11.)[9]。
而且,时间不在世界灵魂之外。
Hans Jonas认为,“如果不安的心灵返回到其本源,那么,时间就会停止,而它的持存,只有在天的运动归于停歇的时候才可能。
” [13] (s.295-319)[9]在柏罗丁看来,时间是不依赖质料及其运动的。
《九章集》第3卷第7章专门论述时间与永恒问题。
柏罗丁认为永恒也是一个派生的概念。
“永恒不再是什么基础的东西,而是似乎从基础的东西中流溢出来的。
”[12](III.7.3)[9]而时间也不是什么永恒的摹本。
他解释道:“灵魂首先把自己时间化并作为永恒的替代物而创造了时间,可然后呢,它也使如此形成的宇宙处于时间的桎梏之下……因为既然宇宙是在灵魂中运动——因为除了灵魂外它没有别的运动场所——,那么,宇宙也必定在灵魂的时间中运动。
因此,时间就是永恒借助于灵魂的自我运动的产物。
”[12]( III.7.11)[9]他继续说:“如果我们把时间描述为其运动中由一种生命形式向另一种生命形式过渡的灵魂的生命,那不是很好的说法吗?如果永恒不断地以同一性方式不变和完全无限存在,而时间是永恒的摹本,与我们的宇宙跟来生的关系相适合,那么人们必须在生命的处所那里开始另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