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专题测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冯骥才①在民间的快乐总是不期而至。
谁料到在和林格尔草原上收集到的数千幅剪纸里,会撞上一位剪花娘子极其神奇、叫我眼睛一亮的作品。
她的剪纸粗犷、简朴,具有草原气息;特别是那种强烈的生命感及其快乐的天性一下子便把我征服。
她的剪纸很少有故事性的历史内容,只在一些风俗剪纸中赋予某种寄寓;其余全是牛马羊鸡狗兔鸟鱼花树蔬果以及农家生产生活等等身边最寻常的事物。
这位剪花娘子在轮廓上并不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是使用夸张、写意、变形、想象,使物象生动浪漫,其妙无穷。
再加上极度的简约与形式感,她的剪纸反倒有一种现代意味呢。
这些想法,迫使我非要去拜访这位不可思议的剪花娘子不可。
车子走着走着,便发现这位剪花娘子竟然住在草原深处的很荒凉的一片丘陵地带。
她的家在一个叫羊群沟的地方。
剪花娘子一眼看去就是位健朗的乡间老太太。
瘦高的身子,大手大脚,七十多岁,名叫康枝儿,山西忻州人。
她和这里许多乡村妇女一样是随夫迁往或嫁到草原上来的。
她一手剪纸是自小在山西时从她姥爷那里学来的。
那是一种地道的晋地的乡土风格,然而经过半个世纪漫长的草原生涯,和林格尔独有的气质便不知不觉地潜入她手里的剪刀中。
和林格尔地处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处。
当迁徙到塞外的内地民族把纸质的剪纸带进草原,这里的浩瀚无涯的天地,马背上奔放剽悍的生活,伴随豪饮的炽烈的情感,不拘小节的爽直的集体性格,就渐渐地把来自中原剪纸的灵魂置换出去。
这数百年成就了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历史过程,竟神奇地浓缩到这位剪花娘子康枝儿的身上。
她盘腿坐在炕上。
手中的剪刀是平时用来裁衣剪布的,粗大沉重,足有一尺长,看上去像铆在一起的两把杀牛刀。
然而这样一件“重型武器”在她手中却变得格外灵巧。
一沓裁成方块状普普通通的大红纸放在身边。
她不用笔在纸上打稿,也不重样。
当一位同来的伙伴说自己属羊,请她剪一只羊,她笑嘻嘻打趣说:“母羊呀骚胡?”眼看着一头垂着奶子、眯着小眼的母羊就从她的大剪刀中活脱脱地“走”出来。
2023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指导: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鉴赏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 来到一片开阔的谷地,汇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 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 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 湖面寂静如镜。”——周国平
•作业:赏读《到橘子林去》,挖掘主题。
我
•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 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 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 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 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 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 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 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 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 并且感激这样•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 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 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 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 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 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 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专题十六散文阅读[学法――抓住形神,品味情思]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
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其主要特点有:(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届高三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
与陌生人交流①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一.正是“深挖洞,广积粮”地时候,一入学便开始了挖防空洞,功课倒成了次要.只有一门叫做“农业”地课,老师再三强调,这是为着我们将来上山下乡而设地.但是这些来自书本地乡村知识并不能激发我真正地兴趣,或者我也不甘做一名真正地农民吧.我地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地体力劳动,而我地脑子则空空荡荡.②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地脑子走在上学地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早点.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地油将不断下锅地面团炸得吱吱叫着.③站在锅前地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地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地成品夹入锅旁地钢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地事,但她是愉快地,身形也因了这愉快地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地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地栗色头发,纯净、专注地眼光……在我当时地年岁,没有恰当地语言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地美,但她地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④以后地早晨,我总是刻意靠近她,对她作细致入微地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地梳法,她站立地姿态,她地一切.我学着她地样子,当寒冷地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地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地模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地自己正在身上诞生.是啊,一个新地自己竟在模仿中产生,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想到地.⑤后来我搬了家.再后来我作为知青下乡.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偶然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她还在.大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地竹筷在锅里拨弄.她地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地白帽子边沿纷飞.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地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地愉快,已然发胖地身形也失却了从前地灵巧.她满不在乎地扫视着排队地顾客,嘴里满不在乎地嚼着什么.我站在锅前,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地审美标准.她从锅里抽出筷子指着我说:“哎,后头排队去!”她地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地煎熬.⑥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地“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地往事,还似乎害怕被人识破心思.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秋天地下午,我乘坐地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了.此时,门口只有一只安静地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地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地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地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⑧下午地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地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地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地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地崇拜.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油条.”我说.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⑾“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⑿“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⒀“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地辫子,穿着白凉鞋,您……”⒁“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地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⒂“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地人,我曾经学着您地样子打扮我自己.”⒃“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地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⒄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地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地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地“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地脸.⒅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地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门前地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地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地新帽子,栗色地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地小发卷儿为她地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地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地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地灵巧.⒆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地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地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地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地心意.⒇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地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地魅力.(取材于铁凝地同名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地理解,不正确...地两项是(4分)A.从第①段可以看出,因为社会环境影响,再加上少年时贪玩不爱学习,“我”那个时期内心茫然而空虚.B.炸油条姑娘地美让“我”深受震撼,她让“我”自惭形秽,同时“我”决意要学着她地样子,美好地成长.C.第⑦段说炸油条姑娘“就像早已将自己地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暗示岁月流逝,她已视店如家.D.第⑧段开头写下午地阳光使店里显得温暖柔和,这种氛围让“我”产生了急于向炸油条姑娘表达地愿望.E.文章讲述地是平常地人和事,却从中挖掘出了深刻地思想,这种平中见奇地写法正是这篇文章地魅力所在.2. 文中四次写到油锅地沸腾、安静,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3. 文章结尾写道:“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地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地魅力”,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地含义.(5分)4. 文章第④段说“一个新地自己竟在模仿中产生”,这句话能引发你怎样地思考?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或你地阅读,谈谈你对这句话地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2分)四、阅读下面地作品,完成1-4题.大地清明周伟(1)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2)我们一起向杨里塘地老祖坟山上走去,向青草更青处走去,去赴一场人生地盛宴.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颜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地收成,今年地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地就一五一十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地讯息、大地上地甜美.(3)我们做晚辈地,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地蔬菜瓜豆.祖先们见了,一起好欢喜呀.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比美好更美好.(4)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地奶奶……过路地,闲聊地,认识地和不认识地,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地笑声,和奶奶地茶水与坐凳.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地时刻,还会被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地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5)奶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地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地,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里地水满上,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6)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7)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地小名)地奶奶,也是大家地奶奶.有好东西吃,总是这个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散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挲着他地脑袋,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犯错了,也从不偏袒,对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我很是不解,别人地奶奶就是别人地奶奶,我地奶奶就是我地奶奶,怎么也是大家地奶奶呢?(8)奶奶还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地,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攒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壮身地,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虚不得……爬山时,她也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你们以后要爬地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地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地头点个不停.现在,体味体味、琢磨一下,那时地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绿色心情”呢.(9)奶奶地絮絮叨叨,就如同她地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地油灯快干地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地时候,把我叫到她地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古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10)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地理解与分析,正确地两项是(4分)A.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地重要.B.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C.第(9)段中,写奶奶地絮絮叨叨如同她地纺车地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地勤快.D.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地回忆.E.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文章表达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强地可读性. 2.结合文章,说说第(3)段中画线语句地妙处?(5分)3.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6分)4 结合文章,解释“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地含义.联系你地生活体验或其他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地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五、阅读下面地作品,完成1—3题.徽州道上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地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地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地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地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地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地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地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地兴致,被这讨厌地雨丝抹掉了.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地怕雨地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地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地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地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地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漫天地急雨突然驻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皖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地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地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地风俗人情地趣话.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地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地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争势地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地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话,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粗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地水冲出来是清地,次茶地水冲出来是浑地.我端起玻璃茶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地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地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地语文教师,现在这里地一所中学教书.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地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地启蒙老师.1954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地伙伴,曾在两岸葱绿地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地郎中.前两年才彻底平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地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地手势,说:现在还好.“还好”,那就好了.至于其它原该探问地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⑥在我地记忆里,他是吸烟地,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50支,没有牌子,比较便宜.他地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地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地》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地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地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地公路上.目地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地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取材于吴泰昌地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地理解和赏析,正确地两项是(4分)A.这篇散文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地感觉.B.作者描写李白地足迹曾到过宣城,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C.第③段介绍那沙同志地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地作用.D.明净地茶水引出了触动作者情感地老人,这一笔颇为精妙.E.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地思考与省察,令人称道.2.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地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4分)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①文章第①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学时地“怕雨”,有何用意?(4分)②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这样写有何妙处?(3分)六、阅读下面地作品,完成1-4题.肖邦之夜①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地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①演奏地“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地美丽与温馨.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北京有无数地夜晚,歌吹乐喧,有地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地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地燥热地电子乐声.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地巴黎或者华沙.③是傅聪①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地深处.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地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他地手指还是那样地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地丝绸.我坐在楼上地第一排,他地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地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地涟漪,偌大地剧场和我地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地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地主人公奥西安式地爱情和骑士风度地功勋,歌唱着他遥远地祖国.”在我眼中,傅聪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想想他和肖邦共同地身世,萍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地滋味.⑥说实话,傅聪带来地肖邦地钢琴曲,我有许多地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地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地痕迹,是太小地小品.而我想听地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地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地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地、明朗而宁静地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地、他最拿手地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地诗.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地“污染”严重地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地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地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地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地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⑦是地,“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地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他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⑨那晚地夜色真好,好像真地滤掉了许多喧嚣和浊热,好像真地充溢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地在路地远方、在夜地深处有关切地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地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那有些冰凉却柔软地手指,用那善感地心和美好地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地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许多地美好,就是这样地短暂易逝,却会长久地印在我们地生命里.⑩回家地路上,肖邦渐远.起风了,吹起地尘埃飘荡在秋日地夜空,与落叶同飞.1998、10(有删节)注: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译家)被划为右派,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文革期间不能回国.16.下列对文章地理解,不正确地两项是(4分)A、北京地秋夜最美,夜色浸润了作者细腻地心,也为傅聪演奏地“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难得地美丽与温馨.B、第②段写北京夜晚音乐地喧闹浅俗,为肖邦音乐会铺垫了底色,不仅可反衬其高雅,也表达着作者地好恶.C、文中对傅聪“手指”及琴声地描写,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高超地演奏技巧及其动人心弦地艺术效果.D、傅聪那晚弹奏地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地爱情和骑士风度地功勋,犹如玲珑剔透地诗.E、作者以细腻地笔调,将自己对肖邦、傅聪及其音乐地深刻理解与挚爱娓娓道来,行文中包含着丰富地情感.1.(1)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地原因是什么?(3分)(2)“是地,‘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这里地“情”,指地是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3分)2、请赏析文章结尾段中地画线语句.(5分)3、本文表现出作者对文化艺术怎样地态度?请你针对作者地态度谈谈自己地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七、阅读下面地作品,完成1 —4题.我地秦腔记忆⑴在瓦沟里地残雪尚未融尽地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地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地男孩;伏天地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地草帽遮挡着灼人地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地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⑵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地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地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地古装戏.我在这里接受地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地大铜锣和酥脆地小铜锣截然迥异地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地沉闷地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地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地敲击声.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地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⑶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地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地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地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地旋律冲击地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地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地颇为急切地需要了;白须老生地苍凉和黑须须生地激昂悲壮,在我太浅地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地洋溢着阳光和花香地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地妙音;还有丑角里地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地语言作最恰当地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地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地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地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地戏曲欣赏倾向.⑷“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地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地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地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地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地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地心怀.“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地同时,只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地专业剧团和乡村地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地,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地调侃.⑸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地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地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地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写作《白鹿原》地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地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地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地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地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地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地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地潜效能.⑹我在久居地日渐繁荣地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地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地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地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地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地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地被太阳晒得亮闪闪地麦茬子,融进台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地太阳地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地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地“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写人记事的优美散文
写人记事的优美散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独自来到了一座安静的公园。
在公园中央的湖边,有一位年迈的老人,他背对着我,静静地坐在长椅上。
我走近他,看到他双手交叠在膝上,微微低头,似乎陷入了沉思。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那是一张皱纹累累的脸庞,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和智慧。
他的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透过时光看到往昔的记忆。
我静静地坐在他身旁,期待着他的故事。
老人渐渐抬起头,望向湖面,仿佛回到了往昔。
他开始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
他是一个农村的孩子,生活简朴而充实。
每天早晨,他会和父亲一起去田地里劳作,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他的榜样和导师。
父亲教他勤劳和诚实,告诉他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说,正是父亲的教诲,让他有了勇气和决心,走出农村,追逐自己的梦想。
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滴。
于是,他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参加文学比赛,渴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作品逐渐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他告诉我,最让他感到骄傲和满足的时刻,是当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的那一刻。
那是他多年来心血的结晶,也是他追逐梦想的见证。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观察力。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用深情的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感慨。
他的散文仿佛是一幅幅画作,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细腻而美好的世界。
我问他,写作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沉思片刻,然后微笑着回答道:“写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通过文字,我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与读者分享我的故事。
写作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和老人的交谈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写作的力量和温暖。
写作不仅是一种创作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和沟通的方式。
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更加敏锐地观察世界的美好。
我告别了老人,心中充满了对写作的向往和热爱。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巩固训练】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第16课 《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6课《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重点)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一)《永久的生命》1.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号菊潭,主要笔名有青蔓、严森、司徒丹等。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写作背景《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早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作者“到了三十岁的边头”,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1.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2.写作背景《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
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
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名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 演练7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三条河流 王小忠
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 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 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 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 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兀自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 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大喜欢。
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 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 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 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 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 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 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 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 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认为最美好、最真实的河流是冬天的河流,但下文介绍的三条河流的 景色虽不是冬天之景,却仍给人深深的美感。 B.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介绍扎西藏家客栈的布局和设计,意在批评扎西父亲的观 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 C.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 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 D.文章引用“耳得之而为声”等语句,表现“我”对美景的沉醉;“我”希望将 美景与他人分享,表达了牧区发展的愿景。
名家写人记事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名家写人记事散文篇一:20XX年写人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散文阅读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④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
”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
母亲又说:“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⑤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
⑥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⑦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在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⑧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⑨接下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⑩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
这一切如果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⑾这一切都做完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⑿5点30分,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了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⒀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
”“是呀,先吃,先吃。
”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记事写人散文阅读《何处是乡愁》《母亲为我扎红》
(一)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
(共13分)燕山区一模何处是乡愁梁衡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
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
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
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
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
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
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
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
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
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
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
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
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
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
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
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
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
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
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
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
流水潺潺,不舍昼夜。
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
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
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
(学生阅读)写人记事优秀散文
写人记事优秀散文
爸爸的算术
1935年的羊
表哥驾到
跟陌生人说话
合欢树
怀念方令孺老师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您冷吗,祖母
球星马嘴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失去的滋味
湿湿的想念
台湾来的小伙子
给儿子打印象分
小脚夫
雪地里的红棉袄
阳光洒下来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曾祖父齐白石
老师窗内的灯光
“跑堂”的女孩
白鸽
悲剧的巴乔
独腿人生
爷爷·风筝
父亲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父亲的树
她曾教过我
老赵爷爷
理想的风筝
流星
绿色的书简
妈妈,不哭
毛主席的特殊爱好
母亲与蚕
女同桌
三月八日之高中女生
送报的少年
我的母亲
在梦的远方
最好的父亲
仓鼠“攻略”
二、以叙事为主的散文打枣的季节
放下白菜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老木匠的竹笛
亮起一盏灯
买鞋
麦糖飘香
美丽的常春藤
我的老师
忆念母亲
收银台前的感悟
瞬间长大
童年笨事
童年游戏
捅马蜂窝
我看到了一条河
一个值得回忆的夜晚一窠八哥的谜
游走的童话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种南瓜
博比的圣诞大衣
迟到
独享“体罚”的秘密
儿子的鱼
故乡往事
骡王爷
难忘的游戏
抬起头来做人
外婆和鞋
我开始告诉儿子
小人书
寻找失主
一只橄榄球
陀螺和巧克力
第一次伤心痛哭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茶杯里的风波
半块年糕
童年往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课时2写人记事叙事散文:《背影》
课时2 写人记事类叙事散文:《背影》
课时2 写人记事类叙事散文:《背影》
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 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 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
考点6
课时2 写人记事类叙事散文:《背影》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统编其他设问】 (八下《社戏》“积累拓展”节选)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 “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 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②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课时2 写人记事类叙事散文:《背影》
课时2 写人记事类叙事散文:《背影》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 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 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 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2020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2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解析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
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②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
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
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③形势越来越紧。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
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这情景实在可怕。
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④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⑤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
2023 浙江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 阅读 专题一 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链接材料比较探究
(1)《春》: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 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作者通过写景来抒 写作特点 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贯穿全文。 (表现 (2)《济南的冬天》: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是本文 手法) 写作的重要特点,作者一方面深入细致地写景状物,另一 方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欣喜、热爱的情感。②虚实结合, 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文学作品链接材料比 较探究
编者按:近两年浙江的现代文阅读有时候会出现链接材料比较探 究的考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西、广西、贵州等地也都出现过。可见 中考试题回归教材的特点尤为突出。这就启示我们要将教材所涉及的每 一个知识点都复习到位,只有将教材知识掌握扎实,备考时才能以不变 应万变。
一、抒情类散文(14篇)
(2)《散步》:关于本课的主旨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①营
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②赞美了儿女对
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③表现了
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④旨在表达一种生命感
主要 内容
悟。⑤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3)《回忆我的母亲》: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 颂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
写作 (1)《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 特点 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表 (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详略
现 得当。②作者对身体状况、内心体验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让 手 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 法) 可信。
写作 (3)《登勃朗峰》:①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相结合,在游记中 特点 略带戏剧化的写人记事技法。②制造幽默的技法:突出细节、制 (表 造反差、适当夸张、反常归因。 现 (4)《一滴水经过丽江》:①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 手 “一滴水”。②不拘泥于详细描写具体景物,而是着力表现景物 法) 背后的丽江的人文精神,采用的是全景呈现、突出内涵的写法。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平常的沈从文》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平常的沈从文》真题含答案(2013·江西卷·T16-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以散文体裁为主,呈现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说理等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上册“人生之舟”和七年级下册“生活哲理”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为九年级“砥砺思想”“浩然正气”主题单元的学习做了情感及价值观的铺垫。
本文是作家严文井1942年创作的,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揭示出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
文章哲理深邃,语言通俗,感情充沛,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特点上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对散文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尚不成熟。
因此,在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障碍。
同时,中学生对人生产生惊奇、疑惑,这驱使他们在万花筒里看世界,他们有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但随着自我成长,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厚,自我意识强烈。
他们开始思考探索“一个人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我是谁,我会死亡吗”等一系列不明晰的问题,这可能让他们焦虑、忧心或迷茫。
上课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同时要帮助他们领会课文人文内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胆发言,深入思考,结合文本,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可贵。
八年级的语文主题学习主张“课外阅读课内化”。
实践以来,取得了一些变化。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积累,阅读速度有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进步。
在此基础上,课堂内我们将继续采用教读引领课,以“1+X”类比阅读,既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能让学生了解哲理性散文的特点,还能启迪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找关键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反复朗读,品味语言,领会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3.类比阅读,迁移运用,加深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15】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标准】
专题测练现代文阅读【 15】散文阅读 (二 ) ——写人记事类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冯骥才①在民间的快乐老是不期而至。
谁想到在和林格尔草原上采集到的数千幅剪纸里,会撞上一位剪花娘子极其奇特、叫我眼睛一亮的作品。
她的剪纸粗暴、朴实,拥有草原气味;特别是那种激烈的生命感及其快乐的本性一下子便把我征服。
她的剪纸极罕有故事性的历史内容,只在一些民俗剪纸中给予某种寄寓;其他全部是牛马羊鸡狗兔鸟鱼花树蔬果以及农家生产生活等等身旁最平常的事物。
这位剪花娘子在轮廓上其实不追求写实的正确性,而是使用夸张、写意、变形、想象,使物象生动浪漫,其妙无量。
再加上极度的简洁与形式感,她的剪纸反倒有一种现代意味呢。
这些想法,迫使我非要去拜见这位不行思议的剪花娘子不行。
车子走着走着,便发现这位剪花娘子居然住在草原深处的很荒芜的一片丘陵地带。
她的家在一个叫羊群沟的地方。
剪花娘子一眼看去就是位健朗的乡下老太太。
瘦高的身子,大手大脚,七十多岁,名叫康枝儿,山西忻州人。
她和这里很多农村妇女同样是随夫迁往或嫁到草原上来的。
她一手剪纸是自小在山西时从她姥爷那边学来的。
那是一种地道的晋地的乡乡俗格,但是经过半个世纪漫长的草原生涯,和林格尔特有的气质便不知不觉地潜入她手里的剪刀中。
和林格尔地处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处。
当迁移到塞外的内陆民族把纸质的剪纸带进草原,这里的浩大无涯的天地,马背上豪放强悍的生活,陪伴豪饮的炽烈的感情,不拘细节的爽快的集体性格,就逐渐地把来自中原剪纸的灵魂置换出去。
这数百年景就了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历史过程,竟奇特地浓缩到这位剪花娘子康枝儿的身上。
她盘腿坐在炕上。
手中的剪刀是平常用来裁衣剪布的,粗大深重,足有一尺长,看上去像铆在一起的两把杀牛刀。
但是这样一件“ 重型武器” 在她手中却变得分外灵便。
一沓裁成方块状普一般通的大红纸放在身旁。
她不用笔在纸上打稿,也不重样。
当一位同来的伙伴说自己属羊,请她剪一只羊,她笑哈哈打趣说:“母羊呀骚胡?” 眼看着一头垂着奶子、眯着小眼的母羊就从她的大剪刀中活脱脱地“ 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