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我参加学校名师优(二)评比活动执教的一篇。它选自《古代诗歌散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品味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意蕴美,主要突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张若虚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春江花月夜》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教材将这篇列为鉴赏示例,后有详细的引导评价。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将“置身诗境”作为授重点,以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本为载体,通过学生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严格压缩讲的时间,把更多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合作读议的形式,真正领悟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带给学生更深入的诗歌体验。

本节我紧抓诗题中“月”的意象设计导入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李白《静夜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白居易《琵琶行》、张继《枫桥夜泊》中有关“月”的诗句,将月总结上升到化层面,以更好引出本节。授中,我从“美”出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堂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品读——流淌在心中的“美”

本诗歌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

美、哲理美、情感美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景、情、理中选一个方面进行赏析交流。

小组合作要求:1、分部分、分角色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画出韵脚,划分节奏,读出情感。

2、自拟问题提纲,选择角度进行品读。

3、紧扣原,采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形式交流。

为了降低学生学习思考难度,我将问题分解为以下3个角度,7个鉴赏点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写景(画面/意境、写景顺序/角度、景的变化)说理(明月带的思考、与相似语句对比)抒情(关键词、形象)。从堂表现看,学生能够针对自己选择的角度设计问题,堂气氛较为活跃。从时间、效率方面考虑,我又将三个方面的问题指定给个组。三个方面都有涉及,学生兴趣比较高,参与度好。

第二个环节: 交流——流淌在笔尖的“美”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化的语言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副画面。以写促读,让学生反复品味语句,抓住中间的关键字词、修辞阅读、扩充、表达,通过学生自己的再创作,品味原作,拉近自己与诗作的距离,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第三个环节:诵读——流淌在人生的“美”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品读得基础上,大声读,读出诗作的情感,以小组形式展示诵读效果。

因为时间关系,堂教学中主要落实了第一环节,第二环节改为后练笔,第三环节分解融入在第一环节中。

反思这节,我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我将导入语设成名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通过不同诗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化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学习梳理“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学生自我设计问题,同伴互助回答。好的堂不是学生解决已有问题,而是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通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诗作,通过品味写景句、抒情句、说理句,自我质疑、自我品味,自我解决。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质疑,去领悟,这正是置身诗境,增强学生诗歌阅读体验的一个深入考虑。写作环节的设计。学生在两次阅读后,对诗作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散扩写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时设计这一环节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唤起了他们深入阅读诗作,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学生诗歌读得不够细、不够深,教师未能更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尽管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提问,自主质疑、反复品读上,但是在堂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去组织问题、归纳问题、

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质量不够高是因为学生读的较少,思考的过少过浅,形式热闹,但实质不够理想,与本环节教学设计意图还是有差距。

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较充分,但是不足在于讨论探究效果不够好,小组核心同学作用不够明显,气氛不够强。

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难点。本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