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教案沪教版
沪教版高一上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word教案
![沪教版高一上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deafb80eb6294dc886c0d.png)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第一框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理解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背景、内涵、必要性。
基本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特征及其内涵,知道其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了解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直观的视频资料,了解我国的工业化道路的前沿发展和与工业化伴随着的代价。
通过与传统工业化比较,了解两者的区别。
通过工业革命史的介绍,让同学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选择的发展道路。
通过数字的展示,让学生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示现代先进科技带来的工业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立足本国国情思考当下现实,并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对国情有准确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2.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三、课前准备教师:搜索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结构指标搜索反映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最新数据和成果,用图表和视频制成ppt课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第一节中我们知道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我们了解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明确了构成社会生产的五个基本要素。
那么我国是怎样发展生产的?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什么道路?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
【板书】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活动】首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2页,看一下阅读与思考,试着回答课后的两个问题。
好,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做法,而下面的则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做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同学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使用的任何一样物品,大到我们的学校、小到你现在身上穿的衣服、你写字用的笔,都是工厂里生产出的工业品,代表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媒体呈现】视频:天宫一号发射【小结】天宫一号是一个太空空间站,未来将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实现空中对接。
高一政治 3.1.2《现代产业发展趋势》教案2 沪教版
![高一政治 3.1.2《现代产业发展趋势》教案2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d0be704b73f242326c5f00.png)
(新教材教案)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第一节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结构第二框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第二框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产业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社会生产进步的方向,为后课将要学习的劳动就业打下基础。
同时学会收集资料,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对课本产业变化发展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课堂上讨论、辩论和探究性学习等方法,突出教师的指导性、学生的参与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协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经济生活,对国家的经济现象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逐步树立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1〉大产业发展状况的资料〈2〉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完成就业意向的调查表3.教师学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前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三大产业的划分、特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知道了三大产业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会的三大产业是如何发展进步的。
【板书】二、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上海“十一五”规划关于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发展“两个优先”,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服务经济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质量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师:以上材料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体现了上海未来五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发展趋势。
【板书】(一)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一般指在产业总体中各产业的比重和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师: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产业结构是否一样,请看以下材料。
高一政治 8.1.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教案2 沪教版
![高一政治 8.1.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教案2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7b3aeb1ed9ad51f01df2de.png)
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懂得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了解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经济全球化的标志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事实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内阅读、讨论及课外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能够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能够结合实例指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体会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政策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领会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学生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树立对外开放意识.国家观念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1、课前请学生收集能反映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的资料2、请学生调查班级学生家庭拥有外国品牌商品的情况3、请学生调查收集上海市化工区的有关资料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录像:黄金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提问: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略)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出示课题】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板书)思考: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学生活动】汇报收集的资料投影材料:海尔---一个来自中国的家电企业,将这幢美国标志性建筑作为其在美国的总部。
2000年4月中旬,德国、法国、意大利经销商专程到青岛海尔科学园,买断五条生产线,分别称为德国线、法国线、意大利线,专门为三国生产海尔空调,使海尔空调出口率一次性提高50%。
至今海尔集团已在国外建立了13个工厂和18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到近100个国家。
投影图片:欧洲空中客机思考:欧洲客车由哪些国家联合生产?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生产和技术的全球化投影材料:【学生活动】放映学生拍摄录像:上海化工区(学生讲解)我国从1979年开始利用外资工作。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2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2](https://img.taocdn.com/s3/m/e48c205e8e9951e79a892722.png)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2第一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第一框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B)教学设计:上海市第八中学林振荣审核:卢立臻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和主要特征,体会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能够根据提供的图像及字资料分析推导出有关我国发展道路的科学结论。
2、过程和方法:通过前资料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堂展示、讨论交流等自主性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注热情,认识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以及它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使命感。
二、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的有关信息;上网查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热门词汇的含义;搜集“英国工业化进程”和“上海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有关资料。
2、师生合作,共同制作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学生时政新闻发布:介绍近日举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的概况,从本届博览会的主题引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话题。
【学生多媒体演示】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见【附1】)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板书)教师: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工业化道路呢?【阅读与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页栏目,并思考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有哪些不同?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生产小麦自己磨成面粉自己加工成馒头供自己消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生产小麦面粉厂加工成面粉食品厂加工成食品去超市买食品吃提问:你能从图示中得到哪些信息?两种生产方式有何不同?【小组讨论】【学生发言交流】:(略)教师总结:两种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生产规模、从业人数等方面均有差别,这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与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工业经济)的区别,优劣十分明显。
高一政治教案: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政治教案: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80708080722192e4536f645.png)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标与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3)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4)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1)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前进的。
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唯一指标,忽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只强调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上册 1.1.2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教案2 沪教版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上册 1.1.2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教案2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e477d7f915f804d2b16c1d8.png)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上册 1.1.2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教案2 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理解各个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具体的问题。
通过完成企业投资策划书幻灯片制作,锻炼学生电脑操作和制作技能。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小组活动,分工合作完成企业投资策划书,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内阅读、讨论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举例说明各类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领会各类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都与人的素质有密切关系,感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教兴国”的认同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完成企业投资策划书,部分学生制作幻灯片。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三、教学内容:【导入】:【多媒体演示】请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交流企业投资策划书。
学生投资策划书(作者:蔡杨珺、许奕琛、沈超、俞艳)●投资方向:智能玩具公司●投资理由:如今社会充满压力,适当放松,利于健康。
●投资理念: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玩具。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需求,推出系列玩具。
幼儿——智力,行为,感官开发儿童——智力,行为,爱心培养,素质,娱乐少年——智力,心理,思维,纯娱乐成年——实践模拟,纯娱乐,怀旧●公司选址、厂房规划:●设备技术要求:☞先进的设备,技术与国际接轨(次品少、低噪音、低消耗)☞新型的安全的材料(柔软、耐磨、无毒)☞全自动流水线(智能终端电脑控制)☞全自动回收装置●员工招聘条件:☞经理: 年龄不限,男女不限,本科以上学历,能领导群众,有较强的号召力,口才好,人际交往能力强。
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设计师:男女不限,年龄20~45岁,本科以上学历。
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对儿童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有美工基础和电脑绘图制作能力者优先考虑。
高一政治教案-42018《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案及习
![高一政治教案-42018《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案及习](https://img.taocdn.com/s3/m/cdfa94dabb4cf7ec4afed0e2.png)
第二课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识记工业的含义和划分;②、能用事实材料说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觉悟目标:①、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从而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②、树立劳动光荣和服务也构成社会财富的观点。
【教学重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学难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学方法】阅读法讲解法讨论法举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课堂活动:阅读——答疑——比较——举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画面:工业生产场面剪辑——煤炭工人井下采矿;炼钢工人炉前操作,钻井平台忙碌不停,装配作业线井然有序……工业产品剪辑:飞机航天,汽车奔驰,输变电线,化工管道,各种家用电器……设问:我们刚才从画面上看到了工业生产场面的一片繁荣景象。
那么,什么是工业?工业内部包含哪些行业和门类?建国后我国工业有了哪些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当前,应该振兴我国工业中的哪些支柱产业?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6页最后一段和107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展示课件:①工业是怎样产生的?②工业的基本含义是什么?③工业的门类是如何划分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问题①:工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把工业划为第二产业的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所谈的工业并不是最初的手工业,而是现代机器大工业,那么,机器大工业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②:同学们注意比较一下工业和农业,看看有何区别?引导学生从劳动对象,劳动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问题③:展示课件: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重工业(主要生产燃料动力工业生产资料)机器制造工业按产品在社会再生其它产中的作用划分纺织工业工轻工业(主要生产食品工业消费资料皮革工业造纸工业业其它采掘工业:以原始的自然物质资料为对象,进行开采或采集按劳动对象不同划分加工工业以各种原材料为对象,进行加工、组装教师提问:明确了上述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一政治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文字素材1 沪教版
![高一政治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文字素材1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ece4370b4e767f5acfcec6.png)
第一框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附教学资料:1.英美模式: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但是,两者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经济发展,都是在经济系统中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工业化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当完善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力量和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实现的。
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提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到后来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自由放任”思想在英国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并成为英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此后,“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自由竞争奠定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自由贸易使英国的出口保持持续扩张,出口的扩张引起国内生产结构的变化,英国因此完成了工业化。
我们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机制完善,出口扩大——产品需求结构变化以及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圈地运动(土地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
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它同样是在市场经济成熟后从经济系统内部实现工业化的。
不过,美国作为稍后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起了一定作用。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
针对美国当时人力缺乏,资源丰富的特点,企业、工厂在利益诱导和市场选择中,自主地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高一政治 8.1.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教案1 沪教版
![高一政治 8.1.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教案1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41e53e59eef8c75fbfb340.png)
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具体材料的展示以及学生的举例,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现象,并由教师的设问引导,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特征;通过学生课前准备以及课内交流,加深对经济全球化特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客观必然性,拓宽国际视野,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同主题资料,精研基本原理,设计基本问题,制作课件。
2.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名单,并选择其中一家公司,具体了解它的经营情况。
写一个同学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事例。
三、教学过程师:今天,先给大家看几组数据(展示课件)(让学生体验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材料一:(生产的全球化)波音公司推出的新型客机,将在华盛顿和日本设计,在西雅图组装,尾部整流器将来自加拿大,机尾部分产于意大利,发动机则由英国制造。
日本生产的袖珍计算器,其微处理器芯片来自美国,外壳由印度生产,一部分零件从韩国采购,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或阿尔及利亚装配,然后贴上“日本制造”的商标,最后销往世界各地。
全球闻名的“耐克”球鞋年产9000万双,每年推出一百多种新产品和新款式,但是,美国“耐克”公司的职工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和销售,而生产却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四十多家工厂来完成。
[材料二:(资本的全球化)材料三:(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科技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传播的全球化、科技目标的全球化和科技影响的全球化。
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在全球内有16个实验室、1100位科技专家参加,涉及到美、英、日、德、法和中国等国家。
目前,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加入了100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参加了人类基因组、伽利略空间探测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高一政治:1.2.1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A教案 沪教版.doc
![高一政治:1.2.1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A教案 沪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fb125259eef8c75fbfb3e3.png)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第一框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通过对工业化涵义的剖析,对英、美、德、日等国家工业化模式的分析,以及总结我国工业化的历程,从而诠释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涵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课内阅读、讨论、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结合实例得出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构架书本世界和学生世界的桥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以及它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增强公民应有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能的热情。
形成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感。
二、课前准备:科技含量高1.教师准备:⑴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经济效益好理清教材知识框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⑵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②查找相关资料,巧妙设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美英模式”、“德日模式”有什么特点?各国工业化模式对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教师课前对学生查找案例做简要指导。
2.学生准备:学生对老师设置的问题分组完成并完成P34操作平台,部分学生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导入】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都不可能脱离本国的基本国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课题: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材料】:介绍“美英模式”和“德日模式”(多媒体配以图片、文字打印发给学生)师:“美英模式”和“德日模式”有什么特点?各国工业化模式对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讨论时间控制在5-8分钟,)略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个人(或小组)观点的积极性,并做简要评价。
高一政治《4121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案
![高一政治《4121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091be17fd5360cbb1adb3c.png)
板书设计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统筹城乡发展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教导入新课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什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板书)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板书) (1) 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随机给同学们讲几个因片面追求经济导致环境破坏、资源科目政治 年级 授课时间 备注 课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 学 目 标(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宏观要求;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二)能力目标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评析不同发展观的认识、分析能力,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重点 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如何促进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学过程浪费的实例,结合P87探究一和专家点评。
探讨片面追求GD P的后果,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战略机遇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理论。
泸教版思想政治高一上册《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课件(共24张PPT)
![泸教版思想政治高一上册《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2f08d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c.png)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一旦调整就能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 C.分配方式的变革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D.能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只能成为社会主义
经济的主体形式,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形式。这说明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2013年9月4日,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一系列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
A 气等能源资源被称为 A.实体性要素 B.联结性要素 C.渗透性要素 D.再生性要素
5.社会生产过程必须有多种要素的参与,其中,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
量和质量的是
A
A.劳动者的素质
B.科学技术水平
C.企业家的才能 D.资本充盈程度
3.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
B 80%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较低。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B.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起着组织、联结、整合作用 D.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D 1.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文明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这体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
A.科技பைடு நூலகம்量高和信息化程度高
B. 经济效益好和生产成本低
C. 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D. 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2.某工业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将钢铁、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产业有效链接,资源循环使用,成为集港口
1.近日,上海市领导韩正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与GDP数据相比,现在他更为关心环境数
沪教版高中政治教案
![沪教版高中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bdfcf749649b6648d7475a.png)
沪教版高中政治教案【篇一:政治高一上册提纲沪教版】高一上册政治提纲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
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
一部分用作积累、一部分人们的消费。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核心:全面发展基本要求:协调发展根本方法:可持续发展第一课发展经济生活与改善生活? 社会生产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
不可再生性特征。
资本“三态”: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商品形态。
经营管理——联结性要素组织、联结和整合。
科学技术——渗透性要素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0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传统的工业化是以大量人力或资本的投入为特征的,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突出问题。
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特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密不可分。
高一政治沪教版第二学期教案 8.1.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2
![高一政治沪教版第二学期教案 8.1.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2](https://img.taocdn.com/s3/m/fe71492052d380eb62946d48.png)
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懂得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了解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经济全球化的标志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事实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内阅读、讨论及课外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能够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能够结合实例指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体会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政策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领会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学生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树立对外开放意识.国家观念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1、课前请学生收集能反映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的资料2、请学生调查班级学生家庭拥有外国品牌商品的情况3、请学生调查收集上海市化工区的有关资料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录像:黄金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提问: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略)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出示课题】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板书)思考: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学生活动】汇报收集的资料投影材料:海尔---一个来自中国的家电企业,将这幢美国标志性建筑作为其在美国的总部。
2000年4月中旬,德国、法国、意大利经销商专程到青岛海尔科学园,买断五条生产线,分别称为德国线、法国线、意大利线,专门为三国生产海尔空调,使海尔空调出口率一次性提高50%。
至今海尔集团已在国外建立了13个工厂和18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到近100个国家。
投影图片:欧洲空中客机思考:欧洲客车由哪些国家联合生产?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生产和技术的全球化投影材料:【学生活动】放映学生拍摄录像:上海化工区(学生讲解)我国从1979年开始利用外资工作。
沪教版高一政治教案 1.3.2《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
![沪教版高一政治教案 1.3.2《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https://img.taocdn.com/s3/m/f31346efb52acfc788ebc9c1.png)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第三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第二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了解我国贯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学会判断和分析哪些经济行为是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过程和方法:课前师生共同调查、收集,课内交流、展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各种信息的能力;运用情景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并把贯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际行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中去的情感,培养学生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信念,学会判断什么行为是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乐于善于为我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结合上海的“科教兴市”战略,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二、教学准备:1.学生:拍摄校园内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照片2.教师:(1)调查本地区内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2)查找典型的自然生态遭破坏的图片(3)与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亭东毛豆不结荚村民盼望知真相(2005年9月1日《金山报》)往年的八月,正是毛豆开花、结荚“挂牌”的时期,村民们往地头一站,仿佛都能听到它们那“嗦嗦"的生长声.然而2005年,亭林镇亭东村出了怪事,许多村民种植的毛豆居然不会开花,就是勉强开出几朵也马上就隐掉,不结一个豆荚,毛豆地边不见生机,一片“死寂"。
同学你们思考一下,这可是怎么回事?学生答(略)【多媒体展示】:亭东村化工区的照片师:这一两年中,该村的土地上陆续有10多家化工企业落户开工,村里的河水经常发黑,有时还变绿、发黄,恶臭难闻.而这11个毛豆不结荚的村民小组位置都在这些企业的周围和下风处。
师:我们再来看一组自然界遭人类破坏的图片:看了这一组照片,同学们你又想起什么?(学生答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框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和主要特征,体会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能够根据提供的图像及文字资料分析推导出有关我国发展道路的科学结论。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前资料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课堂展示、讨论交流等自主性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注热情,认识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以及它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时政新闻发布:介绍近日举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的概况,从本届博览会的主题引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话题。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板书)教师: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工业化道路呢?【阅读与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5页栏目,并思考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有哪些不同?提问:你能从图示中得到哪些信息?两种生产方式有何不同?【小组讨论】【学生发言交流】:(略)教师总结:两种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生产规模、从业人数等方面均有差别,这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与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工业经济)的区别,优劣十分明显。
纵观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实现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工业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1、工业化的含义及其发展进程① 工业化 :一般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现状:(图表显示)农业产值占GDP 比重 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工业化的国际标准小于15% 小于20% 大于60% 中国目前状况 15% 50% 38%② 工业化的进程:【学生多媒体演示】英国的工业化历程(见【附件2】)【学生思考】: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教训给我们什么启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生产小麦 自己磨 成面粉 自己加 工成馒头 供自己 消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生产小麦 面粉厂加 工成面粉 食品厂加 工成食品 去超市 买食品吃【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及教训。
如果中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其能源消耗是整个世界无法承受的;我国不应该重蹈西方国家工业化“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
我们应该选择既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播放录像片】:“蒙牛”集团迅速崛起(见【附件3】)教师:为什么“蒙牛”集团能够迅速崛起?其成功的妙诀有哪些?指导学生结合录像资料和教材内容,分析归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并展示板书2、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教师对每个特征作简要解释,或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每个特征的具体内涵。
这实质上是党和政府确定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多媒体演示】:瑞典迅速崛起的启示(见【附件5】)瑞典迅速崛起的奥秘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信息技术、无线通讯产业被认为是瑞典经济的特别优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建设这个核心。
3、信息化的含义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现代通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过程。
【议一议】“信息化”与“工业化”是怎样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发言)【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总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起到倍增的作用和催化的力量;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以工业化的物质技术成果为基础,使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发展。
【案例展示】:森达在国内制鞋业首家实施了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见【附件6】)结论:实现工业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我们要走的是一条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
展示板书:4、“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成课本34页“操作平台”】在上海,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你能举出这方面的实例吗?【学生活动】列举信息化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例证教师总结:上海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数码城市”、“信息港”的口号。
显然,在上海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生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是完全可能的。
【多媒体演示】上海信息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水平(见【附件7】)师:申办、筹办20XX年世界博览会是上海的又一次发展机遇,“数字世博”将助推上海的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六、教学资料附录【附件2】英国的工业化历程及其教训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
英国的工业化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大概用了100年时间。
(到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0—70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当然,英国的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弯路:由于面对的是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
这种工业化过程一直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接近完成或完成之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2年12月,伦敦大雾笼罩,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飞机取消航班,汽车白天行驶要开车灯,行人只能沿人行道摸索前行。
相隔10年后又发生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
英国的工业化导致了泰晤士河在近现代近百年时间里看不到鱼,经过二战后的环境治理,才于1968年在泰晤士河中重新发现40种鱼。
【附件3】从“蒙牛”集团迅速崛起看“新型工业化道路”①、科技含量高(从奶牛育种饲养方式到牛奶加工储藏保鲜工艺,均合理选用当代世界最先进科技成果)。
②、经济效益好(产品适销对路、产出投入比率高,组建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已发展成为我国奶制品企业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③、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以环境保护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内蒙古大草原的资源优势,成本低、见效快,污染少)。
④、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奶牛散养在牧民家里,科学饲养,既保证了公司有充足的奶源,也带动了广大牧民迅速致富)。
【附件4】:世界四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中--19世纪末),由于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应用,带动钢铁、机械、煤炭、造船、纺织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后半期)由于电的发明和应用,电力、汽车、飞机、冶金、化学、石油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
第三次产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进入到自动化生产的电子时代。
第四次产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时代迈进信息化时代。
【附件5】瑞典迅速崛起的启示二十世纪初,瑞典还是一个农业国,是欧洲落后国家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加大科研与发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带动了通讯、交通、医药保健、信息、环保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强国。
信息技术为瑞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使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在工业化的过程也造就了一批成功的跨国企业和世界著名品牌,如爱立信、沃尔沃、伊莱克斯、利乐包装、阿斯利康、宜家等等。
爱立信公司,今天已经是遍布全球一百四十多个国家,为运营商和用户提供全套通信设备和技术解决方案的跨国企业。
从第一代电话到今天人人都在谈论的第三代电话,爱立信一直是世界通信行业中领先的佼佼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网供应商,全球40%的移动呼叫是通过爱立信的系统进行的,而在目前全世界近百家运营第三代电话的合同中,一半以上使用的是爱立信的技术支持。
【附件6】森达在国内制鞋业首家实施了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制鞋工业历来被认为是最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与信息业没有关系,但“中国皮鞋大王”—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说:“皮鞋不再是小作坊式的产品,而是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支撑的艺术产品。
”森达集团首家实施了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比如按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脚的特征,轻点鼠标,系统就会自动设计出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比如通过电脑系统进行模拟试穿等。
【附件7】上海信息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水平1996年“上海信息港工程”正式启动;2000年上海信息港被列为当年上海市政重大工程建设的“一号工程”20XX年1月5日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建成开通;20XX年6月上海信息港成功组织“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20XX年上海信息港成功入选“百姓心目中的上海近年重大工程”。
目前,上海拥有全球最大的城域有线电视网,是全球国际光缆登陆地和无线通讯设施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信息枢纽城市。
为上海构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提升城市功能作用做出了贡献。
【附件8】学生列举的信息化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例证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上海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数控机床大大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银行联网“一卡通”使经济活动更便捷,更方便;电子站牌为上海交通排堵保畅做贡献;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远程教育(没有围墙的学校)成为现实;国际经贸、海关通关的信息化,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