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程教学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工具的使用:尺子、卷尺、测高仪等。

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三角测量等。

3. 测量误差及处理:误差的概念、减小误差的方法。

4. 实际操作: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物体的高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误差的处理。

难点: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误差的处理等基本知识。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物体高度的测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测量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物体的高度。

5. 讨论:学生交流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享测量心得。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方法的选择。

2. 完成课后练习,选取一个物体进行高度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3. 思考如何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测量方法的选择和测量误差的处理,能够独立完成物体高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合作,运用测量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地测量不同物体的身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 实际操作:分组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高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准确地测量物体高度,并进行数据处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测量工具、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需要测量物体高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讲解注意事项。

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成果分享:各组学生展示测量成果,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6.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测量教室外的物体高度。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有关测量物体高度的家庭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测量物体高度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成果分享”教学法,让学生展示测量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测量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测量成果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合理性以及总结反思的深度。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1.5 测量物体的高度【学习目标】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会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学习过程】一、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来探索:探究一:1、自学课本27页-29页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小组讨论每个活动的活动原理.探究二: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2、(辽宁)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以直接测得。

从A、D、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员工具有皮尺,测倾器(即测角仪).(1)清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F D AH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二、我的课堂我做主1、(黑龙江哈尔滨)今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航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3≈1.73)三、看我有多棒1、(2007云南双柏县)如图,在某建筑物AC 上,挂着“多彩云南”的宣传条幅BC ,小明站在点F 处,看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 处,看到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 的长(小明的身高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数学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第一篇:《数学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数学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2.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小结、归纳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课本在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介绍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既丰富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又有利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利用平行投影,测量物体的高度;利用中心投影,测量路灯杆的高度;利用视点、视线、盲区的相关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利用光学原理测量物体的高度(习题10.7第7题)等.第二层次:组织测量活动.实地测量物体高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选择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当天气晴好时,可利用平行投影,光学原理,视点、视线、盲区的相关知识等测量物体的高度;阴天时,可利用视点、视线、盲区的相关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夜晚,可利用中心投影,测量路灯杆的高度.又如:当被测物体的底部不能直接到达时,设计的测量方案有可能要相对复杂一些,等等.第三层次:完成“数学活动评价表”.在“测量物体高度”的数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被测物体的精确度.第二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测量物体的高度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测量物体的高度》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师:现实生活中需要测量像旗杆、高楼、塔等较高且顶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有哪些测量方案?生:(1)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测量;(2)利用标杆测量;(3)利用镜子的反射测量师:这些测量的方法都用到什么知识?生: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比求其高度。

数学活动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学活动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学活动: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活动简介本活动主要围绕着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展开,旨在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测量的方法和重要性,掌握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同时还能学习到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

2. 活动目标•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使用工具进行测量的技巧;•理解高度、角度、比例等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活动过程3.1. 活动前的准备•安排好活动时间与地点;•确保有足够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用纸;•进行相关安全教育,确保安全。

3.2. 实践环节在校园或者周围的建筑物中选择一栋高楼,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测量。

具体流程如下:1.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2.使用测量用具(直尺、测角器等)测量每个点的高度、角度等信息,并记录测量结果。

3.将每个点的信息填写在测量用纸上,绘制测量图。

4.根据测量图计算建筑物的高度。

3.3. 活动回顾时间安排:本活动耗时约45分钟,其中实践环节占据大部分时间。

3.4. 活动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测量的方法和工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测量并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并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

4. 活动延伸4.1. 数学知识扩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更深入地理解高度、角度、比例等数学概念;•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数学工具的使用,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4.2. 其他学科整合•历史课程中可以介绍相关建筑物的历史沿革,增强学生对建筑物的认识;•物理课程中可以进一步探讨高度、角度等概念与力学、电学、光学等学科的关系。

5. 总结本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测量的方法和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活动的延伸中,也有机会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课件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课件
测 得 数 据
MN=Ltanα+ a
α
L
E
N
C a A
测量项目 测倾器高a
第一次
a =1.23m
第二次 α=19°49 ′
a =1.21 m
平均值
倾斜角α α=30°15′
AN的长L
L=20.15m
α=30°2 ′
a =1.22m
L=19.97m
L=20.06m
计 算 过 程 活 动 感 受
≈ 在Rt MCE中,ME = ECtanα= ANtanα=20.6× tan30° 2′ 20.6× 0.578=11.60m, MN=ME+EN=ME+AC=11.60+1.22=12.82m
根据测量数据,你 能求出物体MN的 M 高度吗?说说你的 理由.
E N
(p21)
β
D B
α
b
C
a
A
根据测量数据,物体MN的高度计算过程:
在Rt△MDE中, ED=
ME tan
ME a
ME
ME tan
M
在Rt△MCE中,
E
β
D
α
b
C a A
EC = tan
EC-ED= tan a

=b
N
B
ME tan ME tan a tan a tan
90° 90°
60° 30° 30°
60°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M
根据刚才测量
数据,你能求出
水平线 1 2 3
目标M的仰角或
俯角吗?说说你
4
的理由.
活动二: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6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6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学案例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测量高度的概念。
3. 设计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曾经测量过物体的高度吗?是如何测量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4. 利用多媒体展示测量物体高度的实例,如建筑物、树木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测量物体高度打下基础。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4. 学生展示测量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测量过程,总结经验,提高测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师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其他物体的高度,巩固课堂所学。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测量准确性。
2. 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如使用直尺、三角板、标杆等工具。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课题:§1.5 测量物体的高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重点)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教法及学法指导:采用“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学 .基本程序设计为: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反馈运用.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前准备: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师:现实生活中需要测量像旗杆、高楼、塔等较高且顶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有哪些测量方案?生1: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测量;生2:利用标杆测量;生3:利用镜子的反射测量.…………师:这些测量的方法都用到了什么知识?生: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比求其高度.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刚学过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这方面的知识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呢?生:一脸期待……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既复习巩固了三角形相似的内容,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效果非常好.二、活动探究,凸显规律活动一:测量倾斜角如下图,是老师自制的一个测倾器的外观图.一般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师:制作测倾器时应注意什么?生: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 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 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师:用测倾器如何测仰角?生:1.把测倾器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较高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的仰角.P支杆师:你能说明你的理由吗?生:如图,要测点M 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 ,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 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 +∠ECB =90°,∠MCE +∠ECB =90°,∴∠BCA =∠MCE .因此读出∠BCA 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 的度数.∴测倾器上铅垂线所示的度数就是物体仰角的度数.师: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很强,回答相当精彩!下面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如何用测倾器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生: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师:回答得太棒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利用测倾器测量物体的高度.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如何使用测倾器并讲解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使用工具的能力. 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要测量物体MN 的高度,336060 90 90 P P Q师: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 的仰角∠MCE =α.生1:量出测点A 到物体底部N 的水平距离AN =l .生2: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 =a (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师: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吗?试试看!生:MN =ME +EN =L*tan α+a .师:同意吗?生:同意!(掌声响起)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操作,相互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测量的原理.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如图,要测量物体MN 的高度,师:如何用类比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呢?生:(1)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物体MN 的顶端M 的仰角∠MCE =α.(2)在测点A 与物体之间的B 处安置测倾器(A 、B 与N 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 的仰角∠MDE =β.(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 =BD =a ,以及测点A ,B 之间的距离AB =b .师:根据测量的AB 的长度,AC 、BD 的高度以及∠MCE 、∠MDE 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 的高度.生:αβα+==-ME MN b MEME ,tan tan .师:说的好吗?大家都懂了吗?生:(齐声)懂了.师:同学们知道了不可以到达底部的物体高度的测量方案,利用这种方案你们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高度?生1: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大楼的顶端测量对面大楼的高度;生2:我们还可以测量小山上通讯塔的高度…… 学生进一步讨论这些高度的测量方案和计算方法.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意识.三、知识运用,拓展提高应用1:如图,为庆祝元旦节日,官桥中学设计在主教学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教学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教学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测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 M生:解:如图,作EM垂直CD于M点,根据题意,可知BE=1.4m,∠DEM=30°,BC=30 m,BE=CM=1.4m.在Rt△DEM中,DM=EMtan30° ≈30×0.577 =17.32(m) .CD=DM+CM=17.32+1.4=18.72(m) .答:学校主楼的高度约为18.72m.应用2:下表是王伟所填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β° 35’° 25’师:1.请根据王伟测得的数据,填表中的空格.2.通过计算得滕州龙泉塔的高为(已知测倾器的高CE =DF =1m)______米 (精确到米). 生:解:1. 30° 45° 60m2. 在Rt △AEG 中,EG =AG /tan 30°=1.732AG . 在Rt △AFG 中,FG =AG /tan 45°=AG , EG - FG =CD , 1.732AG -AG =60, AG =60÷0.732≈81.96(m) . AB =AG +1≈83(m) . 师:注意事项:在测量当中误差的处理办法.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四、当堂检测,形成能力CE DFAG α多媒体展示:1.如图,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植树,要求相邻两棵树的水平距离AC 为2m ,那么相邻两棵树的斜坡距离AB 为 m. (精确到0.1m) 2.为申办2010年冬奥会,需改变哈尔滨市的交通状况.在大直街拓宽工程中,要伐掉一棵树AB ,在地面上事先划定以B 为圆心,半径与AB 等长的圆形危险区,现在某工人站在离B 点3米远的D 处,从C 点测得树的顶端A 点的仰角为60°,树的底部B 点的俯角为30°. 问:距离B 点8米远的保护物是否在危险区内?3.某学校宏志班的同学们“五、一”期间去双塔寺观赏牡丹,同时对文宣塔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如图,他们先在A 处测得塔顶C 的仰角为30°;再向塔的方向直行80步到达B 处,又测得塔顶C 的仰角为60°,请用以上数据计算塔高.(学生的身高忽略不计,1步=0.8m ,结果精确到1m )生:自主完成,交流补充.设计意图:对本节知识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五、你圈我点,共同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生1:学会了怎样测量倾斜角.生2:学会了怎样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生3:学会了怎样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使其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六、布置作业,巩固升华必做题:习题1.7 问题解决1、2 选做题:完成本节数学助学P 182-P 185部分内容.60?30BDCAA B CD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题目间有层次的递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充分培养学生互动合作的精神.另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不足之处: (1)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还不充分;(2)在反馈和落实所学知识点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建筑物的高度》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建筑物的高度》优秀教学案例
5.学会整理和表达测量数据,培养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实地测量、数据处理、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小组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测量建筑物高度过程中的表现,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不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最后,我会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强调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5.引导学生了解测量建筑物高度的实际意义,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以下任务进行讨论:
1.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高度的方案,包括所需工具、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2.讨论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选择一种最适合本小组的方法。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三角函数(正切、余切)的概念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
2.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高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章:测量概述1.1 测量的概念与意义1.2 测量工具的分类与使用第二章:测量物体的高度2.1 直接测量法2.2 间接测量法2.3 测量误差与精确度第三章: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3.1 卷尺的使用方法3.2 标杆的使用方法3.3 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第四章:实际物体高度的测量4.1 室内物体高度的测量4.2 室外物体高度的测量4.3 特殊物体高度的测量第五章:测量数据的处理与表达5.1 测量数据的整理与分析5.2 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测量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测量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任务,评估学生的测量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测量工具实物(如卷尺、标杆、测量仪器等)。

2.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测量任务手册和测量报告模板。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场景,引发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测量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示范:进行实际测量操作,展示测量物体高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操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测量结果,总结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测量误差和精确度的重要性。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第一章:引入测量概念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1.2 教学内容:引入测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的意义。

1.4.2 演示: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

1.4.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结果。

1.4.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不同物体,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其高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第二章:使用尺子测量高度2.1 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教授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使用尺子测量高度的技巧。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4.2 示范:教师示范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2.4.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结果。

2.4.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第三章:使用卷尺测量高度3.1 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教授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使用卷尺测量高度的技巧。

3.4.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3.4.2 示范:教师示范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4.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卷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结果。

九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活动—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活动—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一、内容解析本节课主要通过测量和计算大树、塔高度的活动,巩固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并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和计算大树、塔高度的活动,巩固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

.2.通过测量活动,使我们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操作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构造直角三角形,建立三角函数的模型和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1.下图中仪器的名称是,它是用来。

2.自制测角仪:用手中的量角器制作一个1题中的测量工具:把一根细线固定在半圆形量角器的圆心处,细线的另一端系一个小挂件,如图1、2所示,就制成了一个简单测角仪。

测量仰角的方法如图3所示。

3.测量原理探讨:①测量底部可以达到的无题的高度,如图4;②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5。

4.探讨测量方案,设计活动报告①测量树高(底部可以到达),如图6②测量塔高(底部不可以到达)如图75.测量活动实施:活动一:利用制作的测量工具测量大树的高度。

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亲自测量后,回答下列问题:(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有:(2)你需要测得你到树根的距离是米,测量你看到的树的顶端的仰角是°,还需要知道:。

(3)在下面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4)写出求树高的公式:AB= 米活动二:利用制作的测量工具测量塔的高度。

请设计出实际操作方案,并根据方案回答问题:(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2)在下图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3)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的哪些数据,并分别用a、b、c、d等表示测得的数据:(4)写出求塔高的算式:问题:活动一与活动二的方法有何优缺点?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巩固练习】【达标测评】小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生活中一建筑物的高度AB。

(九年级数学教案)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九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核心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二)课时安排1课时或2课时(三)教学内容这是本章的最后一课,课本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从课本的练习制作简易测倾器开始,然后利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作为小组活动的第一个活动;第二个活动是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第三个活动是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三个活动逐步递进,最后通过议一议,归纳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的内容有三个,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因此本节课采用活动的形式,可以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

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五)教学建议1.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头准备测量所需的仪器;2.先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3.活动内容尽量安排那些学生比较熟悉、且易于开展小组活动,并能保证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问题;4.在活动课期间,教师应明确提出安全纪律方面的要求,并在现场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同时教师应作必要的记录。

5.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准备测量仪器、设计活动方案等,并能够在活动中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有合作精神等;6.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修改,最终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7.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综合运用包括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8.关注学生的活动报告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活动过程,并且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地测量不同物体的身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量方法的学习:学习使用直尺、卷尺、测高仪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高度。

2. 测量实践: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测量教室内的各种物体的高度,如讲台、课桌、窗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测量不同形状和位置的物体高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测高仪、教室内的各种物体(如课桌、窗户等)。

2. 学具:每人一份测量记录表,用于记录测量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测量方法:讲解使用直尺、卷尺、测高仪等工具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3. 分组测量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汇总各组的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测量家里的物体高度,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测量实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测量实践中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沟通协作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如建筑师、工程师等)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测量经验和技术。

2. 组织学生参观测量仪器生产厂家,了解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3. 开展校园测量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校园内的各种物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测物体高度初中教案

测物体高度初中教案

测物体高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教学难点:1. 测量物体高度的精确度。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3. 实验器材(如物体、桌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窗户等,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高度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物体高度。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以及如何保持测量工具的垂直度等。

2. 讲解如何准确地记录测量数据,以及如何处理测量误差。

三、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2. 学生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3. 学生计算测量误差,并讨论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四、总结(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2.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的主题: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学生通过计算测量误差,了解了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测量工具和技术,如激光测距仪等,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发展。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1.下表是小明同学填写活动报告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以上的条件,计算出河宽CD(结果保留根号).2.下面是活动报告的一部分, 请填写“测得数据”和“计算”两栏中未完成的部分.3.学习完本节内容后, 某校九年级数学老师布置一道利用测倾器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活动课题,下表是小明同学填写的活动报告,请你根据有关测量数据, 求旗杆高AB(计算过程填在下表计算栏内,用计算器计算).活动报告4.某市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计划修建跨河大桥,需要测出河的宽度AB, 在河边一座高度为300米的山顶观测点D 处测得点A,点B 的俯角分别为α=30°,β=60°, 求河的宽度(精确到0.1米)BDAC5.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 学校数学应用实践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实践一:根据《自然科学》中光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 设计如图(1)的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离树(AB)8.7(米)的点E 处,然后沿着直线BE 后退到点D,这时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再用皮尺量得DE=2.7米,观察者目高CD=1.6米,请你计算 树AB 的高度(精确到0.1米)实践二: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有:①皮尺一根;②教学用三角板一副;③长为2. 5米的标杆一根;④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一架,请根据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2)在图(2)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3)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哪些数据,并分别用a,b,c,α,β等表示测得的数据____.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___________.(1)(2)6.在1:50000的地图上,查得A 点在300m 的等高线上,B 点在400m 的等高线上, 在地图上量得AB 的长为2.5cm,若要在A 、B 之间建一条索道,那么缆索至少要多长? 它的倾斜角是多少?(说明:地图上量得的AB 的长,就是A,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AB ′,由B 向过A 且平行于地面的平面作垂线,垂足为B ′,连接AB ′,则∠A 即是缆索的倾斜角.)100m2.5cm×50000B B '7、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学校数学应用实践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实践一:根据《自然科学》中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设计如右示意图的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离树(AB )8.7米的点E 处,然后沿着直线BE 后退到点D ,这是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 ,再用皮尺量得DE =2.7米,观察者目高CD =1.6米,请你计算树(AB )的高度.(精确到0.1米)实践二: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有:①皮尺一根;②教学用三角板一副;③长为2.5米的标杆一根;④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仰角、俯角的仪器)一架。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教案、教学设计
c.结合地方特色,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张校园建筑物的照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座建筑物的高度吗?如何才能测量出它的高度呢?”
2.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几何画板、测量软件等,辅助教学,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3.教学过程:
a.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探讨;
b.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c.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给予适时引导和解答。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课堂练习,个别辅导。
3.教学过程:
a.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e.总结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b.终结性评价:以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教学策略:
a.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6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6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已有初步了解,但在实际测量中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地进行测量,还需进一步指导和实践。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沟通交流方面,仍需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测量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6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学会使用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测量物体的高度。
3.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如测高仪、皮尺等)进行实际测量,并准确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4.掌握用图形的相似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操作示范:现场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高仪、皮尺等)进行实际测量,并展示计算物体高度的过程。
3.知识拓展:介绍其他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使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你认为在实际测量中,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有哪些应用?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学生,经过前几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应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测量物体高度这一方面,仍需加强。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使用直尺、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

2. 测量物体高度的注意事项:保持测量工具的垂直度,避免误差。

3. 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际应用:测量教室的高度、书架的高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量游戏,引起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的兴趣。

2. 基本方法的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并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强调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高度、书架的高度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出物体的高度。

2. 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注意事项,减少误差。

3. 学生能够将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1.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测距仪等。

2. 实践场景:教室、书架等。

3. 教学课件: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4. 作业:布置测量物体高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

2. 讲解测量方法:教师讲解使用直尺、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的高度测量方法。

3. 演示测量过程: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如何保持测量工具的垂直度,避免误差。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高度、书架的高度等。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团队合作:分组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初中数学九年级《数学活动——测量旗杆的高度》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九年级《数学活动——测量旗杆的高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2.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技能,了解小镜子使用的物理原理.(二)技能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依据.2.指导学生相互协作、合理安排,让测量活动能有序、高效进行.●教学难点1.方法2中如何调节标杆,使眼睛、标杆顶端、旗杆顶部三点成一线;方法3中镜子的适当调节.2.活动中减小测量数据的误差.●教学方法1.分组活动.●工具准备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各10套.●教学过程1.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具体测量方案,明确个人分工与测量步骤.2.小组活动:根据测量方案需要测出各组数据并计算出旗杆的高度.3.小组总结汇报:a)填写测量报告表,并汇报小组测量结果.b)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c)今天所用的三种测量方法各有哪些优缺点?d)通过本次测量活动,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4.教师小结5.课后作业:完成一份测量报告.●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2.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技能,了解小镜子使用的物理原理.(二)技能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依据.2.指导学生相互协作、合理安排,让测量活动能有序、高效进行.●教学难点1.方法2中如何调节标杆,使眼睛、标杆顶端、旗杆顶部三点成一线;方法3中镜子的适当调节.2.活动中减小测量数据的误差.●教学方法1.分组活动.●工具准备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各10套.●教学过程1.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具体测量方案,明确个人分工与测量步骤.2.小组活动:根据测量方案需要测出各组数据并计算出旗杆的高度.3.小组总结汇报:a)填写测量报告表,并汇报小组测量结果.b)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c)今天所用的三种测量方法各有哪些优缺点?d)通过本次测量活动,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4.教师小结5.课后作业:完成一份测量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
2.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 理由;
3.回顾、整理已学过的测高方法及相关知 识.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广东省怀集闸岗镇中心学校
邓宁
二、新课引入
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东北方向,距离 灯塔 40 2 n mile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
E
广东省怀集县闸岗镇中心学校
D
邓宁
60 °G30 °F 1.5 10
四、归纳小结
回顾测量物体的高度的一般步骤.
1、在平地选择一个检测点A,并用测量仪 测出检测点A到物体顶端的仰角的度数。
2、在检测点A与物体之间再选择一个检测 点B,并测用测量仪测出检测点B到物体顶 端的仰角。 3、量出AB间的距离。 4、用三角函数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BD=CE=1.5m.


∴在Rt △ABC中,AB=tan60 °×3 E

=3 3
∴ AD=AB+BD= 3 3+1.5(米)
答:AD的高为(3 3 +1.5)米。
三、研学教材
a
知识点二 利用测角仪测量塔高
(1)如图在塔前的平地点选择一点A, 用知识点一中制作的测角仪测出你看塔顶 的仰角; (2)在A点和塔之间选择一点B, 测出你由B点看塔顶的仰角β; (3)量出A、B两点间的距离; (4)计算塔的高度.
BC
∴BC=
PC tan 30
=40
3
∴AB=AC+BC=40+ 40 3=40(1+ 3)(海里) 答:海轮行驶的路程AB为40(1+ 3)海里。
三、研学教材
认真阅读课本第81至82页的内容,完成 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广东省怀集县闸岗镇中心学校
邓宁
三、研学教材 知识点一 制作测量仪,测量树的高度 (1)(图一)把一根细线固定在半圆形量角器的圆 心处,细线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重物,制成一个 简单的测角仪,利用它可以测量仰角或俯角.
广东省怀集县闸岗镇中心学校
邓宁
我相信,只要大家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一定 会获得很多的发现,增长 更多的见识,谢谢大家, 再见!
广东省怀集县凤岗镇初级中学
黄柳燕
三、研学教材
练一练
在以上测量中,若测得仰角a =30°,仰角 β= 60°,量出A、B两点的距离是10米. 测量仪高是1.5米,你能求出塔的高度吗? (结果可保留二次根式).
C
广东省怀集县闸岗镇中心学校
E
D
邓宁
60 °G30 °F 1.5 10
三、研学教材
练一练
解:如图所示,已知AB=10米,β= 60°,
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0° 方向上
的B处,则海轮行驶的路程AB为多少n mile (结果保留根号).
广东省怀集县闸岗镇中心学校
邓宁
解:根据题意得,
∠APC=45°,PA= 40 2 ,PC ⊥AB
∴∵∵As∠iCBn==∠P3AA0P°●Cs,=iPnC45AP=CA°PA==4400,2×tan2B2 ==4P0C
例,请你用自己制作的测量仪演示测
旗杆高度的过程,并叙述方法:A
①在测点D处安装测角仪,测出旗杆
顶的仰角∠ACE=a= 75°;
②量出仪器的高CD=EB=1.6米 ;
③量出测点D到旗杆底B的水平距离

aC
BD=EC= 1.6米 ;


④由AE=EC·tana,得AB=AE+EB=1.6tan75 °+1.6.
温馨提示:测量时,不同同学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为了准确测量,需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练一练
2、如图所示,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测量旗杆
的高度AD,在离旗杆3m的E处,测得旗杆顶的 仰角为60 °,测角仪高1.5m,求AD. A
解:依题意知, ∠ABC= ∠D=90 °,
பைடு நூலகம்
DE=BC=3m, ∠ACB=60 °,
AF=1.5米,a=30 °,∠CEF= ∠D=90°,
∴GF=AB=10,DE=AF=1.5
Rt△CEG中,CE=tan60 °·EG= 3 EG
Rt△CEF中,CE=tan30°·EF= 3 EF
即 3 EG=
解得EG=15
3 (EG+10),
3
3
C
∴CE= 3 EG= 15 3 ,
则塔高为:
CD=CE+DE =15 3 +1.5(米)
(图一)
知识点一 制作测量仪,测量树的高度 (2)(图二)将这个仪器用手托住,拿 到眼前,使视线沿着仪器的直径刚好到 达树的最高点;
(图二)
知识点一 制作测量仪,测量树的高度
(3)得出仰角a的度数; (4)测出你到树的底部的距离; (5)计算这棵树的高度.
练一练
1、如图,以测量学校旗杆AB的高度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