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

————迷雾中的“皓月”

小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会陌生,一提到小说就会情不自禁联想到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一系列的作品,而关于叙述战争场面的小说,《三国演义》①给我们留下的往往是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三国演义》在我们的记忆之中留下的印迹,是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无所不能,关羽的忠义等等一系列的三国人物,而在整部《三国演义》对于智者的谋略的代表人物的追寻,我们的视线终究没有离开过诸葛亮,似乎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唯一的主角,而今天我要在这里浅析的却是与诸葛亮不分伯仲的司马懿,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是狡诈多疑和老谋深算的代名词,而传统的司马懿的形象则是“空城计”中的狼狈不堪,以及“祁山斗智”中的畏敌不前,坚壁不出,甚至在传统京剧脸谱中也是以白脸的反面形象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固了司马懿的“被忽视”形象,同时在于诸葛亮神话的形象的深入人心,使得司马懿的光芒无法被人关注,一位在《三国演义》中“被忽视”的“重量级”大人物。

司马懿的出场在整部《三国演义》之中是很少的,在前六十回中司马懿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第一次提到了司马懿,“却说曹操罢三公之职,自以丞

相兼之。以毛玠为东曹掾,崔琰为西曹掾,司马懿为文学掾。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司马懿的出场简单而直白,只是平白的点出司马懿这个人物,以及被曹操授予官职的事,由于司马懿的家族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姓世族,曹操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对于自身势力发展的考虑以及感念司马防的引荐提携之恩而数次征召,但却都被司马懿拒绝了,作为忠实拥护汉室正统的传统文人,司马懿一方面对于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不感兴趣,甚至是鄙视,另一方面出于对长远利益的考虑,不敢轻易加入曹操的阵营,直至曹操完成对中国北方的统一之后,在公元208年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在之后的六十七回,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五,七十七以及七十八,八十,八十五,八十六,九十一,九十四直至一百零八回司马懿去世这些章节司马懿都出现了。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有二十六回与司马懿有关,在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所占到的比重是与诸葛亮相比是相对较低的,使我们容易对这个人物产生模糊性,与诸葛亮的比较使司马懿的形象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选择了忽略,司马懿慢慢的成为了小说中的配角,一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人物,而司马懿无论谋略,胆识,远见皆不在诸葛之下,对于司马懿的才能曹操甚为了解,知其与自己是同一种人,对于曹魏基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又不委以重用,至于不为所用的原因则是华歆所说的“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曹操的“三

马同槽”的梦,这个梦在曹操身上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马腾父子,由于第一次的验证而使得曹操在晚年再次对于曹魏的江山社稷感到了担忧,最终在曹操的重孙曹芳时代发生了“三马同槽”的悲剧,当然这是后话了,即使是这样,司马懿的智谋也得到了展现的机会,第一次是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统大军,收降张鲁,占据汉中、东川,时逢刘备刚刚从刘璋手中夺取西川,自领益州牧,立足未稳。司马懿立即向曹操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第二次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于沔阳登坛受贺,进位汉中王。曹操闻讯大怒,准备起倾国之兵,再亲往两川征讨,欲灭刘备而后快。而此时,司马懿在深入分析了蜀、吴之间外密内疏,因争夺荆州“彼此俱有切齿之恨”的矛盾关系之后,建议曹操不必急于出兵,而是利用孙刘矛盾,联吴击蜀:首先说服孙权攻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回救,待其首尾不能相顾之时,再出兵取汉川。司马懿的这一策略是有很深见地的:联合孙权共同攻打刘备,既能使刘备遭受重大打击,又可以节省自己在兵力、财力和物资方面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还将使孙刘反目,免去了以倾国之兵入蜀作战时孙权与刘备联合,乘虚而入,使曹操首尾难顾,陷入两线作战危险境地的后顾之忧,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三得。这两次的结果则不同,这也从侧面展示了司马懿的谋略与智慧,最终的历史证明了司马懿的正确,在此时期司马懿的一次重要的事件证明也是曹操对其打消了猜忌和顾虑,这就是是同年秋,关羽攻占襄阳,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又将曹军大将曹仁围困于樊

城,“威名大震,华夏皆惊”,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就在这关键时刻,司马懿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今孙、刘失好,云长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差使去东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围自解矣。”司马懿的这一建议最终为曹操所接受,同时对于未来魏蜀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这关乎全局的事件中,司马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他洞察和分析不同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能力,以及基于这种关系而产生的政治联合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都使他明显的区别于曹操身边的其他谋士。他从中表现出的智慧、干练、冷静和统领全局的魄力无疑是其自身非凡将才的一次预演,另一方面,通过此次事件曹操对于司马懿的顾虑和担忧也降低了,为其后来建立司马氏王朝提供了机遇。正如: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所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司马懿的发展或多或少也证明了了这句话的合理性。

在小说的后三十回中的重点集中在了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身上,来看看诸葛亮对于司马懿的反应, 当听到司马懿提督雍、凉兵马时,“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后来闻之司马懿被贬,诸葛亮的反应,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

忧!”听到魏主曹睿诏司马懿复职时,“孔明大惊。参军马谡曰:‘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惊讶?’孔明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可见司马懿的在对手中的地位之高,这也在一方面体现了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在刘备逝世后,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司马懿向曹丕提出了五路伐蜀的计谋,虽然最终诸葛亮以“安居平五路”化解了蜀汉的危机,但却给诸葛亮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诸葛亮开始慢慢关注司马懿,最终得出了司马懿使其“恢复中原”的最大劲敌,在此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器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司马懿展示自身实力提供了机会,如:魏黄初五年秋,文帝曹丕亲统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伐吴,临行前“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曹丕在位时的几次亲征,都命司马懿留守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还曾下诏说“吾东(征东),抚军(司马懿)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黄初七年夏,魏文帝曹丕病逝,十五岁的明帝曹睿即位。曹丕临终前召见曹真、陈群和司马懿,托付后事,命其辅政。显而易见,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进入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与曹丕在位时期主要镇居后方,调理内政不同,因为客观形势的变化,在曹睿当政时期,司马懿开始走上战场,为主实施与蜀、吴之间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在擒孟达,粉碎新城叛乱中向我们展现了司马懿作为军事家的素质和实力,蜀汉建兴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兵三十余万,出屯汉中,令赵云、邓芝为先锋,第一次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