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教案(系列四)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7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和介绍时代背景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看过后对其中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提出来。

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1. 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2. 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3.把记叙刘和珍烈士事迹的内容理出来,准备复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整理精校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整理精校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必修教案0708 08:38::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

2.运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思考感情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运用摘录关键语句的方法,理清全文思路。

三.教学难点:体会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

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交流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

2.运用摘录关键语句的方法,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1.鲁迅你知多少,再用一个词形容你心中的鲁迅。

(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请你写出关键词,概括时代背景事件。

(明确:“三·一八”惨案。

1926年春,奉系军阀在日本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在苏联的支持下,率领国民军与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冯军,被冯军击退。

3月14日,北京2万多名人士集会抗议日军炮击大沽口。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的着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二、介绍背景:观看视频——《无声的中国·三一八惨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刘和珍君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解决练习2、3练习2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追求进步思想,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是一位热血青年。

练习3明确:①爱国青年:包括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猛士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

(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对他们的态度:尊敬、颂扬、激励。

感情:悲②反动派:段祺瑞执政府、流言家、当局者、有恶意的闲人对他们的态度:控诉抨击,揭露他们丑恶的嘴脸。

感情:愤、恨结合句子理解A、如:作者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为什么?明确:第一小节:“我实在无话可说”——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第四小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唤。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记念刘和珍君》教案4教学目标: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心情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好像认为她死得不值得。

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讽刺庸人的生活观,为什么会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同学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法。

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尝,理清感情的进展。

教学设计:预习: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关于资料文件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闻名人物与这一大事关于?教学过程():共用三课时一、介绍背景。

除课本说明外,简要叙述两点:1.这时期的“政体”,精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大事,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力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争论]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文件资料状况。

除了课本资料文件资料以外,还有: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大事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谈四则》《死法》等文,生气责备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2、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1

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1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材料1.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意义: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徘徊——前来——正告—--很爱看——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为什么?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材料:“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论睁了眼看》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事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思路,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及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刘和珍牺牲的经过,引出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缘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文本研读(20分钟)1.分析刘和珍的形象提问: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引导学生从刘和珍的行为、言论等方面进行概括,如“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出她的温和善良;“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体现她的勇敢无畏。

2.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情感。

探讨作者在文中既悲愤又赞扬的复杂情感。

3.学习夹叙夹议的手法分析文中记叙和议论的段落,如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然后发表议论,揭示反动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无耻。

体会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主题和抒发情感的作用。

(五)语言品味(10分钟)1.选取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讨论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理解其内涵。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语句分析: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 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 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 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 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 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虚 词 卫队惨无人道
刘遇害出人意料
表意 丰富
事实之确凿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4.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
“惨象”指反动 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 文人的无耻诬蔑。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激烈后 来人奋然前行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语句分析: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
反动派高压的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局 面,“三一八”事件就像几颗石子投入大海,未能掀 起波澜,依然死水一潭。“太平”蕴涵作者的愤懑、 不平和辛酸。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_PPT课件(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第一类:爱国青年 突出代表: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
作者感情: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其勇毅,称她们的“为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英勇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第2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第2课时)

四、自学指导一
5分钟
研读第三到五部分,
1、明确作者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情,并分析总结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赏析语句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 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注意重点研读标红的词语,它们有什 么含义?作者写这句话想表达什么?)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遇难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 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 精神,并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 义,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五、精讲点播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用反复手法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指出“沉默”的 两条出路——“爆发”和“灭亡”。
含意: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又有对世人的呼唤、激 励和鼓动,只有斗争才有希望。
五、精讲点播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 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1.把新授课所学的内容再看一遍。 2.把新授课所涉及的知识背 会,默写一遍,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交给老师。 3.把本节课的错 题上错题本。 4.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 5.把所有资料上的 题全做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能力】1、联系社会背景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价值】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过程方法】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动态阅读法”,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1926年3月18日,北京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

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

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

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二、研习文章(一)从第四部分切入,研习抓住关键句子、词语体会作者在惨案发生后内心的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叙述这次惨案发生经过的章节。

———第四、五部分。

2、学生齐读第四节。

问: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关键词语:“居然、怀疑、不料、不信”等说明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惊愕。

“无端”:士兵开枪射击。

———作者情感:惊愕、悲愤。

(二)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

1、反动政府的暴行———分析虐杀的整个过程问: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这是虐杀?———如“从背部入”、“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一个兵……”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以杀人为乐、残无人道的屠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教案(系
列四)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研讨课文,揣摩重点语句
一、研讨一、二节
、二小节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祭奠烈士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唤醒庸人
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
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二章,提到了哪几种人?他们对烈士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真的猛士程君等人
悼念、悲痛、怀念悲
所谓的学者文人反动势力
阴险、诬蔑愤愤揭反动当局
愤斥文人嘴脸
庸人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愤批庸人麻木
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

“庸人”是些怎样的人?鲁迅为什么很注意他们的存在?
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这是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本原因。

那么庸人呢?
社会中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他们善于遗忘,善于麻木自己的精神,偷生在这黑暗的世界;对于他们,革命者的牺牲的惨痛最后只会成为饭后的谈资。

非人间依然能维持,在于庸人太多。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专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觉维护,还有不觉醒的人民的不自觉的维护。

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急风暴雨的革命运动中去的。

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们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鲁迅对反动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于民众的觉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无恶意的闲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这类人有过深刻体验。

47位青年的死,能否唤醒国人?无恶意的闲人不过以此为“饭后的谈资”,而时光流逝,没有希望的人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

鲁迅极
其敏锐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只要想一想《药》中茶馆里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就能知道,三一八惨案47个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
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他担心的是“在沉默中灭亡”,而并不怕“在沉默中爆发”。

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名句赏析
A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更深入地体会到浓黑的悲凉“非人间”
警告反动军阀,不要肆无忌惮杀人高兴的太早,血债一定血来还;
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愧疚。

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人生淋漓鲜血——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血腥屠杀
哀痛者和幸福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们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二、作业:背诵二、四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