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感染(完整版)

合集下载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疾病概述: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

其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其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

本病毒对热、消毒药和酸碱的抵抗力均很强。

病毒能凝集豚鼠、鸡、大鼠和小鼠等动物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猪是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

病猪和带病毒猪是传染源。

急性感染猪的排出物和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毒,子宫内感染的胎儿至少出生后9周仍可带毒排毒。

一般经口、鼻和交配感染,出生前经胎盘感染。

由于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内生存数月之久,容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

猪场在大鼠感染后,其粪便带有病毒,可能也是本病的传染源和媒介。

本病发生无季节性。

发生本病的猪群,1岁以上大猪的阳性率可高达80%~100%,传播相当广泛。

许多种猪场常有本病存在。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在其体内很多组织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均有病毒存在。

怀孕母猪被感染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如多次发情而不受孕,或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只产出少数仔猪。

在怀孕早期感染时,则因胚胎死亡而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孕中期感染时,则胎儿死亡后,逐渐木乃伊化,产出木乃伊化程度不同的胎儿和虚弱的活胎儿,在1窝仔猪中有木乃伊胎儿存在时,可使怀孕期间或胎儿娩出间隔时间延长,这样就易造造成外表正常的同窝仔猪的死产。

怀孕后期(70天后)感染时,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并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若将这些猪作为繁殖用种猪,则可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扎根,难以清除。

本病最多见于初产母猪,母猪首次受感染后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甚至可持续终生。

细小病毒感染对公猪的性欲和受精率没有明显影响。

病理变化怀孕母猪感染后本身没有病变。

胚胎的病变是死后液体被吸收,组织软化。

受感染而死亡的胎儿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等病变。

《猪细小病毒感染》课件

《猪细小病毒感染》课件
通过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等,维持猪只正常的生理功能 。
调节酸碱平衡
根据猪只酸碱平衡状况,适当使用酸碱调节剂进行治疗。康复猪的管理 Nhomakorabea01
02
03
隔离饲养
将康复猪只隔离饲养,避 免与易感猪接触,防止病 毒再次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 持猪舍清洁卫生,提高猪 只的抵抗力。
定期检测
对康复猪进行定期检测, 确保病毒不再存在。
繁殖障碍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发情期延长、配种率降低等。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出现死胎、畸形胎等问题,影响繁殖效率。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影响母猪的卵巢和子宫健康,导致母猪提前淘汰或生产能力下降 。
死亡率高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母猪和 仔猪的死亡率上升,给养殖业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疗并发症。
谢谢聆听
《猪细小病毒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猪细小病毒感染概述 • 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场的影响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治疗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
01 猪细小病毒感染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猪细小病毒感染是由猪细小病毒 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母 猪和仔猪。
特点
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 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可在猪 群中迅速传播。
案例三:某实验室感染情况
01
感染情况概述
某实验室进行猪细小病毒感染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不慎导致感染。
02
临床症状
感染者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心脏疾病等
并发症。
03
防控措施
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怀孕母猪流产、死胎、配不上为主要特征。

该病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目前呈世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本病病原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

本病毒能凝集豚鼠、大鼠、小鼠、鸡、鹅、猫、猴和人O型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的红细胞最好。

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在56℃恒温48小时,病毒的传染性和凝集红细胞能力均无明显的改变。

70℃经2小时处理后仍不失感染力,在80℃经5分钟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

0.5%漂白粉、2%氢氧化钠5分钟可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猪是唯一的已知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家猪、野猪都可感染,但发病常见于初产母猪。

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

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后,可持续多年。

感染本病的母猪、公猪及污染的精液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和交配感染,公猪、育肥猪、母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多发生在每年4~10月份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

母猪早期怀孕感染时,其胚胎、胚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

本病的感染率与动物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为8%~29%,11~16月龄阳性率可高达80%~100%,在阳性猪群中约有30%~50%的猪带毒。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

感染的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只产出少数仔猪,或产大部分死胎、弱仔及木乃伊胎等。

怀孕中期感染母猪的腹围减少,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

此外,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状。

【病理变化】母猪流产时,肉眼可见母猪有轻度子宫内膜炎变化,胎盘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和被吸收的现象。

大多数死胎、死仔或弱仔皮下充血或水肿,胸、腹腔积有淡红或淡黄色渗出液。

肝、脾、肾有时肿大脆弱或萎缩发暗,个别死胎、死仔皮肤出血,弱仔生后半小时先在耳尖,后在颈、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内侧出现淤血、出血斑,半日内皮肤全变紫而死亡。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病原本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

其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左右。

能凝集猴、豚鼠、小鼠、鸡、狗、猫、猪等动物和人O型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和绵羊红细胞。

猪细小病毒通常在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肝、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

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查出组织细胞浆和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

猪感染后3-7天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

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种公种的精液中都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经感染前后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即可发现猪群的感染状况。

猪细小病毒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70℃2h、胰酶及pH3-9时都不能破坏其感染力。

2%NaOH热溶液能杀灭该病毒。

流行特点1.猪是已知的惟一的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尤以初产母猪为典型。

2.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种公猪和母猪。

带毒猪经粪、尿、鼻涕、唾液、精液以及死胎、弱胎、胎衣、胎水向环境排毒,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猪舍等。

病毒一般可在猪舍存活数月。

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于3个月内全场所有的猪只都会被感染,后呈地主流行或散发,并持续多年。

3.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

一般经口鼻为主传播。

带毒种公猪也可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怀孕母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猪。

鼠类也可机械性带毒散毒。

4.本病可见于一年四季(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但农村散养为主的地区,仍为春、秋两季产仔时多见。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主要症状为病猪母源性繁殖障碍。

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屡配不孕,或窝产仔数明显减少。

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分娩时大部分胎儿为木乃伊。

回顾性分析可知,怀孕过程中怀孕母猪腹围逐渐缩小。

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大部分胎儿为死胎。

妊娠70天时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

妊娠70天后感染,此时的胎儿已具备产分免疫应答能力,能产生抗体,因此不宜送检以分离病毒。

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

感谢您的观看神经症状诊断方法 Nhomakorabea1
临床症状:母 猪流产、死胎、
木乃伊胎等
3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血
清学检测、 PCR检测等
2
病理变化:胎 儿组织器官水 肿、出血、坏
死等
4
治疗方法:抗 病毒药物、提 高免疫力、改 善饲养管理等
治疗方案
抗病毒药物:使用 抗病毒药物进行治 疗,如干扰素、利 巴韦林等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 的营养,如电解质、 维生素等,以维持猪 只的正常生理功能
易感猪群
母猪:怀孕母 猪、哺乳母猪、
断奶母猪
仔猪:新生仔 猪、断奶仔猪、
保育仔猪
生长猪:生长 猪、育肥猪
种猪:公猪、 母猪
猪群:猪场、 家庭农场、散
养户
流行季节
01 春季和秋季为高发期 02 夏季和冬季相对较少 03 潮湿环境容易传播 04 猪场密度高,卫生条件差,容易爆发
猪细小病毒的预 防措施
03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避免 不同批次猪群交叉感染
04
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05
加强猪群的营养管理,提 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猪场管理,保持猪舍清 洁卫生
A
加强猪群免疫接种,提高猪
C
群免疫力
加强猪场监测,及时发现并 处理疑似病例
E
B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防止 病毒传播
D 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物品 进出猪场,防止病毒传入
疫苗接种
1
2
3
疫苗种类:灭活 疫苗、弱毒疫苗、
亚单位疫苗等
接种对象:母猪、 仔猪、种猪等
接种方法:肌肉 注射、皮下注射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病,可引起仔猪的严重死亡。

即便是小猪顺利生产,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死亡,不仅提高了养殖成本,还会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猪细小病毒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持续的损失,所以要重视对该病的防控。

另外,该病很容易混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要注意鉴别诊断和控制。

1 病原特征细小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的一种。

猪肾、猪睾丸等原代细胞和PKps、ST、IBR2 等传代细胞中均可产生该病毒。

该病毒为单一的血清型,与其它微小病毒没有任何的抗原联系。

可凝集人、猴、豚鼠、鼠、鸡等动物的红血球。

该病毒对热、消毒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且对pH 值有较大的适应性。

可耐70℃2h,但80℃加热5min 后,其感染性及凝集活性均消失。

2 感染症状仔猪与母猪感染一般以亚临床表现为主,但在许多组织、特别是淋巴组织中均可检出病毒。

不同的母猪在不同的妊娠期间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死胎、木乃伊胎、流产。

妊娠30~50d 内,感染以产木乃伊胎为主;妊娠50~60d 内,感染多见死胎;感染70d 的母猪一般会有流产的表现。

妊娠中期和晚期感染后,可出现经胎盘感染,但在此期间,胎儿通常可以在没有明显的临诊情况下存活。

由于大部分胎儿在妊娠70d 后会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但是这些小猪往往携带了抗体和病毒。

另外,该病还会导致产仔瘦小、弱胎、发情异常、长期不育等。

对雄性母猪的生育能力和XY 无显著影响。

3 流行特点对热、酸性、碱性有很好的抗性。

消毒可用0.3%的氯酸钠溶液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猪细小病毒会感染怀孕母猪,导致胎猪的发育受到影响,会引起母猪流产、胎猪早死。

同时,由于母猪感染后会以胎盘感染为主要表现。

所以,要严格控制感染后的母猪,避免其扩大病毒的传播。

公猪对猪细小病毒病也易感,很可能会通过配种将病毒传染给母猪,从而波及整个猪群。

公猪、母猪、育肥猪等都易感。

该病多见于春、夏季节,所以,春夏季节应注意防控该病。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它是由猪细小病毒引发的疾病。

猪细小病毒最大的受害者是繁殖母猪,如果患有此病,将会引发繁殖母猪滑胎、流产、不孕、生产弱胎或者是畸形胎等状况,毫无疑问,这肯定也会极大地影响生猪养殖的整体效益,同时对于整个养猪行业也会造成相对较大的危害。

分析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发现,其在猪繁育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最为明显,如果猪只患了此病症,将会让生猪品质越来越低,生猪总数量越来越少,最终会影响到猪肉的市场供应状况。

猪细小病毒病,会借助于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比如胎盘、空气等都是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路径,患有此病的母猪,生下的小猪仔,体内也会长期携带病毒,这肯定也不利于小猪仔的生长,所以,猪只养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相关工作。

一、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特征猪细小病毒就是该病的病原体,猪细小病毒具体包括弱毒株、强毒株两种,就弱毒株而言,它会感染健康的猪,同时还会在猪只体内发生免疫,但是,它不会对猪只胎盘造成感染;强毒株不但能导致猪只发生毒血症,同时也会对猪只胎盘造成感染,最终将会导致死胎。

猪细小病毒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它可以在超过50℃的高温环境中存活长达数天,但是,在80℃的环境中,它只能存活5分钟,pH值的变化也不易对其产生影响,且不易被一般性质的消毒液消灭,需要长时间使用乙醚、甲醛等消毒剂才能起到一定的消毒效果。

再就是,如果使用1%~5%的NaOH溶液,在5分钟之内就能够将其消灭干净。

二、猪细小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1、流行病学特征猪细小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有种公猪、患病母猪,通常来讲,和后备母猪相比,经产母猪患得该病的几率要小很多,死胎、新生猪仔、子宫分泌物等等都携带病毒,这会大大增加病毒扩散范围。

就猪细小病毒而言,它的传染和猪的年龄、种类都没关系,不管是自然交配,还是人工授精,都很有可能引发病毒感染,水、饲料等也都很容易被污染,它们被污染后,也成了该病的传播路径,甚至有时还可通过口鼻传播,感染猪细小病毒之后的母猪,它的所有排泄物中均携带猪细小病毒,所以,病猪猪舍,成了病原体的主要扩散地点,有的时候,甚至是过去了好几个月以后,仍然有猪细小病毒存活,就算是严格的消毒措施,也不能保证100%将猪细小病毒消灭。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

流行病中心 2003/07/28
13
临床症状
• 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程随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 异。 • 哺乳仔猪最为敏感,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 为最急性型,病程不超过72h,死亡率100%, 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拉稀、发抖、运动不协 调、流涎、颈部肌肉僵硬、四肢划水样运动, 最后昏迷死亡。
流行病中心 2003/07/28
15
病理变化
妊娠初期(1-70日龄)感染胎儿出现死
亡、木乃伊化、骨质溶解、腐败等病理变 化,母猪流产,有轻度子宫内膜炎变化, 胎盘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被溶解吸收。 大多数死胎、死产、弱仔皮肤皮下充血或 血肿。 胸膜腔积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渗出液。
流行病中心 2003/07/28
16
病理变化
流行病中心 2003/07/28
26
灭活疫苗
细胞培养的病毒用福尔马林、乙酰乙烯
亚胺等灭活,加入佐剂制成灭活疫苗。 最为有效的控制方法。
流行病中心 2003/07/28
27
流行病中心 2003/07/28 6
病毒的血凝性
PPV能凝集鼠、豚鼠、鸡、鹅和人O型红
细胞。 55℃经30min加热处理病毒凝集红细胞的 能力均无明显的改变,75 ℃以上,病毒 的血凝价几乎全部消失; 弱酸性到中性的介质适于血凝特性的保 持。
流行病中心 2003/07/28 7
病毒的培养
病毒感染后主要症状表现为母源性繁殖
失能,感染母猪可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 只产少数仔猪、大部分死胎、弱仔、木 乃伊胎等。怀孕中期胎儿死亡后被母体 吸收,唯一可见母猪腹围减少。在同窝 仔猪中有木乃伊存在时,可使怀孕期和 分娩间隔延长,易造成外表正常的同窝 仔猪死亡。

猪细小病毒病治疗方法.doc

猪细小病毒病治疗方法.doc

猪细小病毒病治疗方法概述:猪细小病毒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养殖者平时应注意免疫预防,发病后对症治疗,注意控制继发感染,这样才能在猪发病后及时的控制损失。

猪细小病毒病治疗方法1.怀孕期患病的母猪可以注射头炮注射液,每日用药2次,持续用药3-5天。

2.有延迟分娩的发病母猪应及时注射前列腺烯醇注射液帮助引产,防止胎儿在发病母猪的子宫内腐败,从而引发母猪子宫内膜炎,或不育不孕。

3.对心率不齐的患病母猪可以使用强心药剂,有脱水症状的可以静脉注射补充体液。

以上就是猪细小病毒的治疗方法。

在猪场有发生母猪流产、木乃伊、死胎症状发生,这可能是疑似猪细小病毒病,所以不要擅自用药,可以咨询有关兽医医师,在兽医师的指导下治疗。

如何处理感染细小病毒的病猪?1.要妥善处理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器具、场所和环境等。

2.患猪场要进行消毒。

由于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进行消毒时要采用其敏感的消毒剂,如0.5%漂白粉或2%氢氧化钠。

3.有治疗价值的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猪进行无害化消毒处理。

猪细小病毒病的综合防控1、防止收带毒猪引入无本病的猪场。

引进种猪时,进行猪细小病毒后的血凝抑制试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才能引进。

2、人工免疫接种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灭活疫苗,初产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注射。

3、处女母猪推迟在9月龄后配种,将血清学反应阳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中,或将处妇女猪赶到污染猪圈内饲养等方法,使其受到自然感染而产生自动免疫的办法,在流行地区可考虑试行。

4、因本病发生流产或木乃伊同窝的幸存仔猪,不能留作种用;同亲,头胎母猪的后代也不宜留作种用。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一、猪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导致妊娠母猪繁殖异常或者失去繁殖能力。

患病母猪常发生不孕、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者弱胎。

部分妊娠母猪在染病初期会有体温升高,也有可能造成屡配不孕、发情异常等。

未妊娠母猪和公猪感染此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公猪的精液带毒,不影响受精率。

二、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和治疗1.免疫接种灭活疫苗有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和猪细小病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种公猪和母猪要在6月龄和配种前半个月进行接种。

成年公猪和经产母猪每年要接种1次,但是此疫苗不适合妊娠母猪。

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妊娠前几周接种,可以保证妊娠期都有抗体。

初产母猪在6月龄时母源抗体会消失,应在这时接种疫苗。

如果不打算马上配种,可以先不免疫,在7月龄后再进行免疫。

对于发病的猪场,每年要进行2次抗体检测,对抗体浓度低的猪要及时补接疫苗。

2.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按时清扫卫生,定期对猪舍和饲喂用具消毒。

猪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来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模式,如果必须引种的话,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而且种猪需要有检疫证明。

新引进来的种猪需要先隔离一段时间,观察无问题后进行合群。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传播率高、发病广泛,其对养猪业造成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养猪业效益。

此病暂无特效药,所以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养殖人员应提高防病意识,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此病,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和免疫计划,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猪细小病毒PPV(完整版)

猪细小病毒PPV(完整版)
坚持经常性消毒用05漂白粉或1烧碱可杀灭病原体减少猪与病毒的接触种群管理加强检疫工作引进种猪要隔离观察并检疫从未发生过猪细小病毒病的猪场和地区应该杜绝引进病猪和带毒猪发病猪场应特别防止小母猪在第1胎受孕时被感染或把其配种期拖延到9月龄此时母源抗体己消失自动免疫力已经产生经免疫后方可正常饲养
猪细小病毒(PPV)
不同阶段的木乃伊和死胎
该病的防控
• 猪细小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药进行治疗。为避免该病的 发生,只能采取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 毒和疫苗免疫。疫苗目前主要分灭活苗和弱毒疫苗。 • 坚持经常性消毒,用0.5%漂白粉或1%烧碱可杀灭病原 体,减少猪与病毒的接触 • 种群管理,加强检疫工作,引进种猪,要隔离观察并检疫, 从未发生过猪细小病毒病的猪场和地区,应该杜绝引进病 猪和带毒猪,发病猪场应特别防止小母猪在第1胎受孕时 被感染,或把其配种期拖延到9月龄,此时母源抗体己消 失,自动免疫力已经产生,经免疫后方可正常饲养。
弱毒疫苗:在细胞培养上经过50多代已驯化成为一种活疫苗。将疫苗 经口服、鼻内接种血清阴性的怀孕小母猪不引起胎儿感染,但子宫内 接种对胎儿有致病性。 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的病毒用β 丙内酯、福尔马林、乙酰乙烯亚胺 (AEI)以及二乙烯亚胺(BEI)灭活,加入佐剂如氢氧化铝胶可制成灭活 疫苗。用β丙内酯灭活病毒,加氢氧化铝佐剂而制成的灭活疫苗可使 猪产生HI抗体,至少持续4个月 。
电子显微镜下的猪细小病毒

2.致病性
• 该病毒最早由Mary和Mahncle于1966年发现,接着 Cartwright等在1967年对猪的不孕、流产、死产等进行 病原学研究时,从病料中分离出了猪细小病毒,从而首次证 明了它的致病作用。 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其特征是 出产母猪出现死胎畸形胎现象,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除 此之外还能引起猪渗出性皮炎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 征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预防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预防

生流产和产死胎外 ,公猪发生睾丸肿胀 ,育肥猪和仔猪呈现体温 升高 ,精神沉郁 ,后肢轻度麻痹,关节肿胀 ,视力障碍等 ,与细 小病毒病有明显 区别 。 猪伪 狂犬 病 ,除引起怀孕母猪流产 和产死胎外 ,仔猪也发
技信息 ,2 0 0 9 ,( 7 ): 5 9 — 6 1 . [ 2 】 李红超 ,卿柳庭 ,周锐 ,等 . 猪细小病毒感染 与疫苗免疫猪鉴 别 诊 断的研究 [ J 】 . 检验检疫科学 ,2 0 0 7 ,( 3 ):1 5 — 1 6 . [ 3 ] 谢 红玲 ,岳 丰雄 ,崔玉东 ,等 . 猪 细小病毒 的分子 特征 、流行现 状 、诊断与疫苗叨. 畜禽业 ,2 0 0 7 ,( 1 2 ):9 o . 9 2 . f 4 】 崔尚金 ,苗岚 飞. 猪细小病毒病 流行的新 特点 、流行趋 势与防控 对策册. 养猪 ,2 0 0 8 ,( 6 ):1 3 2 — 1 3 3 . [ 5 】 邓 位喜 ,涂丽君 ,曾贵英 ,等 . 遵义 地区猪细小病 毒病 的血清学 调查 [ J ] . 猪业科学 ,2 0 0 8 ,( 2 ):1 5 7 . [ 6 】 李斌 ,赵武 ,梁家幸 ,等. 猪细小病 毒疫 苗研究进展及应 用情况 [ J 】 . 猪业科学 ,2 0 o 8 , ( 2 ):7 2 — 7 5 .
久便会死亡。感染母猪可重新发情而不分娩 。母猪的不同孕期感 引进 种猪 时 ,应 对猪 群进 行猪 细 小病 毒病 的血凝 抑 制试 验 ,当H I 染 ,表 现也 不 一致 ,如果 在 怀 孕 3 0 —5 O d 感 染 时 ,怀 孕 多是 会 产 滴 度在 I: 2 5 6 以下或 阴性 时 ,才 能引 进 。 出木乃伊胎。如果是在怀孕5 O一 6 0 d 感染时 ,怀孕多是会产出死 有本病毒污染猪场时 ,应对育成母猪在配种前1 个月 ,注射猪 胎。如果怀孕7 0 d 感染时 ,则 常常会发生流产。如果是在怀孕7 O 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或将后备母猪赶到污染猪舍内饲养 ,使其 自 d 后感染 ,母猪多能正常生产 ,而产出的仔猪多带猪细小病毒,有 然感 染本 病 而产 生 自动 免疫 。 些甚 至会成为终生病毒的携带者。与仔猪和母猪感染有所不同的 参考文献 [ 1 】 宋 维发. 猪细小病毒病 的诊 断与防制方法研究进展 [ J 】 . 畜牧兽 医科 是 ,公猪感染本病毒后,其受精率和性欲没有明显的影响。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细小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导致繁殖障碍。

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

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浮现发病。

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

猪细小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病毒粒子外观呈圆形或者六角形,衣壳由 32 个壳粒构成,核心存在单股负链 DNA,大约在整个病毒粒子中占到 26.5%。

该病毒能够在猪细胞中无限繁殖,通常原代猪肾细胞比较常见。

只要细胞发生感染就会浮现病变,如裂变、固缩或者变圆等。

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反抗热及消毒药的能力,如其在56℃温度下经过 30 min 热处理依旧无法对其红细胞的凝结能力以及传染性造成明显影响,在70℃温度下也需要经过 2 h 才干够使其感染力降低,在80℃温度下加热 5 min 才干够使其死亡,且其还具有较轻的反抗氯仿和乙醚等溶剂的能力。

流行特点。

目前,已知猪细小病毒的惟一宿主是猪,且任何阶段的家猪和野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初产母猪最容易感染。

普通母猪在交配后容易感染病毒,并对胚胎以及新生仔猪造成较大的伤害。

该病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同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反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在被污染环境中能够长期存活,因此猪场只要发生该病,就很难彻底清除病原,从而导致多年连续浮现发病。

2、临床症状在临床上,主要是初产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而经产母猪、育肥猪、公猪则不会表现出症状。

患病母猪在精神、食欲等方面表现正常,且能够正常发情,但部份尽管能够浮现发情但较难受孕。

在妊娠中期发生感染,有些病猪会表现出腹围缩小,部份发生彻底流产或者足月后产出体型较小的仔猪;部份在产出活仔的同时还会产出不同数量的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该病,部份病猪会产出畸形胎、死胎,往往导致其发生难产而造成死亡或者被淘汰。

猪细小病毒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PP)病因及防治技术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PV)引起的一种猪繁殖障碍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特别是初产母猪发生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但母猪本身无明显的症状。

本病毒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其后在欧洲、澳洲也有此报道,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也分离出该病毒。

宁波地区于80年代中期从外地引进种猪时带入本病。

⒈病原。

为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

病毒能凝集人(O型)、猴、豚鼠、猫、鸡、大鼠和小鼠等的红细胞。

病毒耐热力强,60℃2小时也不能灭活。

对乙醚、氯仿、胰酶、胆盐、酸均有抵抗力。

⒉流行特点。

本病既可水平传染又可垂直传染。

消化道、交配、胎盘感染是最常发生的传染途径。

污染物及鼠亦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感染的公猪和母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一旦病毒传入阴性猪场,于3个月内几乎100%的猪只都会感染。

感染后3~7天开始从口、鼻和肛门排出病毒,以后可不规则地排毒。

被污染的工作服、工具、车辆也是传播本病的一个原因。

本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产仔季节。

⒊临床症状。

主要特征是母猪繁殖障碍,表现为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胎及母猪不育。

⒋病理变化。

只在子宫内膜和固有膜深层出现单核细胞的聚集。

被感染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有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及核内包涵体。

⒌诊断要点。

①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②实验室诊断,主要有血凝(HA)试验、血凝抑制试验(HI)、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⒍防治措施。

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进种猪,必须从无此病感染的场引进,且严格隔离,直至确定无病才可混群饲养。

②采取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

③免疫接种。

初产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用灭活苗接种两次(间隔3~4周)。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
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原代猪肾、猪睾丸细胞和传代细胞PK-15,IBRS-2等) 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 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另外,不同毒株间存在培养温度依赖性差异,从而可以解 释不同分离株在猪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毒力差异的现象。
血清学检查: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最为常用)。PPV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病料采集: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睾丸、肺、肝、肠系膜淋巴结或母猪胎盘、阴道分泌物,制成无菌 悬液,备用。
防治
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细小病毒(PP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要使一个无感染的猪场保持下去,必须 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如需要引进种猪,必须从无细小病毒(PPV)感染的猪场引进。当HI 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准许引进。引进后严格隔离2周以上,当再次检测HI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发 病猪场,应特别防止小母猪在第一胎采食时被感染,可把其配种期拖延至9月龄时,此时母源抗体已消失(母源抗 体可持续平均21周),通过人工主动免疫使其产生免疫力后再配种。
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 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胎儿,可见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疫苗预防公认使用疫苗是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是提高母猪抗病力和繁殖率的有效方法,已有10多个国家研制 出了细小病毒(PPV)疫苗。疫苗包括活疫苗与灭活苗。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高,而且维持时间较长,而灭活 苗的免疫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半年。疫苗注射可选在配种前几周进行,以使怀孕母猪于易感期保持坚强的免疫力。 为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可采用两次注射法或通过测定HI滴度以确定免疫时间,抗体滴度大于1:20时,不宜注射, 抗体效价高于1:80时,即可抵抗PPV的感染。在生产上为了给母猪提供坚强的免疫力,最好猪每次配种前都进行 免疫,可以通过用灭活油乳剂苗两次注射,以避开体内已存在的被动免疫力的干扰。将猪在断奶时从污染群移到 没有细小病毒(PPV)污染地方进行隔离饲养,也有助于本病的净化。

(动物传染病学)猪细小病毒病

(动物传染病学)猪细小病毒病

实验室诊断
➢ 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培养鉴定、PCR、荧光 抗体染色检查等。
➢ 血 清 学 诊 断 : 血 凝 和 血 凝 抑 制 试 验 、 SN、 ELISA、琼扩、补体结合试验等。
➢ 鉴别诊断:注意与PRV、乙脑、蓝耳病、布病 等鉴别。
猪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疾病 母猪症状 胎儿年龄 胎儿及胎盘病象 诊断
感染途径:除了胎盘感染和交配感染外,还可通 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易感动物: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 别的猪都可感染。
猪细小病毒流行特点
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大多数猪都感 染,其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8~29%, 11~16月龄阳性率80~100%,猪群感染后很难净化,可连续几 年内持续发病。
隔2~3周。 ➢ 经产猪通常抗体水平高,不必要接种,但在清
主要发生于春、夏或母猪产仔交配后一段时间。
母猪怀孕早期感染时,胚胎和胎猪死亡率可达80~100%。妊 娠期55天前感染可产生免疫耐受,感染胎儿出生后无抗体, 终生带毒排毒。
4.症状与病变
仔猪和母猪自身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形 式,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可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 胎和流产等不同症状。
PRRSV
发热、不吃, 任何年龄,通 皮肤发红发绀 常是相同年龄
脐带动脉坏死炎症、 水肿
病毒分离
细小病毒 感染

胎儿常在不同 发育阶段死亡
胎儿被再吸收,木 乃伊胎常见,死胎, 胎盘紧裹胎儿
病毒分离
伪狂犬
轻度到严重打
胎儿炎性坏死区,
喷嚏,咳嗽, 胎儿常在不同 木乃伊胎,死产。
不吃,呕吐, 发育阶段死亡 胎儿被吸收,坏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细小病毒感染
PP是由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性传染 病。 临床特征是受感染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 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而母猪本身或其他 非怀孕母猪无任何临床表现。
病原学
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的细小病毒属,无囊膜, 核酸型为单链线状DNA。 PPV能凝集人、猴、豚鼠、猪、鸡、大鼠和 小鼠的红细胞,但血凝试验时常用豚鼠红 细胞。
病毒抗原检查
取妊娠70天前流产的木乃伊化胎儿,或胎儿的肺 脏送实验室进行检验。 妊娠70天后的木乃伊化胎儿、死产仔猪和初生仔 猪则不宜送检,因其中可能含有干扰检验的抗体。 病料接种细胞培养物可进行病毒分离,再用HA 和HI鉴定分离物,但该方法需时较长,不适合作 为常规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常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新鲜病料触片或切 片中的病毒抗原。
流行病学
猪是 PPV 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 猪和野猪都可感染。 传染源是感染母猪、公猪和持续性感染的外表健 康猪。感染母猪所产死胎、活胎、弱仔及子宫分 泌物,感染公猪精细胞、精索、附睾和副性腺等 都含有高滴度病毒;妊娠55天前感染母猪所产仔 猪呈现持续性感染,会终生带毒排毒。 除胎盘感染和交配感染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 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几乎存在于所有猪场, 多见于初产母猪,经产母猪偶尔发生;
感染母猪的胎儿
木乃伊化胎儿
大小不一的流产胎儿
木乃伊化胎儿
病理变化
该病缺乏特异性的眼观病变,仅见母猪子 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儿在子宫内溶解、 吸收,或感染胎儿出现充血、水肿、出血、 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现象。
诊断
当出现胚胎或胎儿死亡、胎儿木乃伊化等 为主的母猪繁殖障碍,而母猪本身及同一 猪场内公猪无变化时可怀疑为该病。 此外,还应根据流行特点、猪群的免疫接 种以及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等现象时进行 初步诊断。 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验。
综合性防制措施
加强检疫防止尚未感染猪场从国外或国内其他 种猪场引入阳性猪只。 由于PP分布广泛,对生产母猪以外的其他猪群 无威胁,故应加强种猪群特别后备种猪群的免 疫接种。目前应用弱毒苗和灭活苗,配种前 2 个月接种。母源抗体持续约3~6个月干扰猪群 主动免疫力,应评价免疫效果。 猪群发病后应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和产出的胎 儿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环境等进行合理的处理。 选用福尔马林、氨水和氧化剂类消毒剂等。
PPV可在猪肾、猪睾丸等原代细胞以及猪源 传代细胞如PK-15、ST、IBRS-2等细胞培养 物上生长繁殖并产生核内包涵体。 适应细胞培养的PPV病毒可使受感染细胞变 圆、固缩和裂解等,即产生细胞病变 (CPE)。
PPV对热、脂溶剂和一般消毒药的抵抗力很 强,对pH适应范围很广,能耐受56℃48小 时、70℃2小时,因此来自急性感染猪分泌 物和排泄物的病毒可在污染圈舍中存活九 个月之久。
血清学试验和鉴别诊断 包括 SN 、 HI 、 LA 、 ELISA 、 AGP 和 CF 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LA 和HI。但应根据免 疫接种情况采集发病母猪和健康母猪血清 同时检测,或对发病期和发病后 10 ~ 14 天 的相同病猪采血检测。 诊断时应与衣原体感染、PRRS、HC、PR 等相区别。
临床症状
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为亚临床形式; 主要临床特征是母猪的繁殖障碍,表现为: 妊娠早期感染可能再度发情;可能既不发情也 不产仔;可能每胎只产出几个仔猪或产出木乃 伊化胎儿。 怀孕中期或后期胚胎死亡后胎水被母体重吸收, 母猪腹围逐渐缩小,最后可出现木乃伊胎、死 胎或流产等。 其他表现包括发情不正常、返情率升高、新生 仔猪死亡、产出弱仔、妊娠期和产仔间隔延长 等现象。 感染对公猪受精率或性欲没有明显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