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课件(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课件(共39张PPT)

“李崇之印信”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轮台古城)遗址
在新疆沙雅县出土 ,铜质方形。李崇 是王莽末年最后一 任西域都护。
位于新疆省轮台县,就是传说 中的乌垒城,汉代西域都护府 的治所,即官邸所在地。
新疆自古以来 就一直是中国领土的 一部分!
西汉
战国
秦西朝汉
古道新途
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大力推进“一带 一路”建设,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 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共同体。
(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或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②大学产生的背景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分析: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的兴起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希腊、罗马古典著名和阿拉伯文化则成为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③大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 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分析: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办前,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大学”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院系,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和现代大学的学科设置以及学位制度基本相同。 发展:12世纪,巴黎出现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分析:教师私人办校要取得授权许可证,相当于今天的教师资格证。随着人数的扩张,为了保障权利、利益和提供法律保护,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也就是教师行会,相当于现代大学的院系;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④著名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巴黎大学最初是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1200年,法王承认巴黎大学的学者具有合法的牧师资格,有司法豁免权。1215年,教皇特使为巴黎大学制定了第一个章程,取消圣母院对巴黎大学的控 制权,巴黎的教师协会获得了合法团体的资格,成为被法律承认的大学。1168年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来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了剑桥大学。13世纪的牛津大学,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也是西方近现代的科学的萌芽之地。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引导学生阅读P44“相关史事”)以最早兴起的博罗尼亚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持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法国(巴黎大学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以法 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地的大学,则多属此种类型。 ⑤大学的自治地位: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⑥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⑦大学的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⑧大学课程的设置及其评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2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24张PPT)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
实行管辖;
重难点
2.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
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学习张骞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
国精神和开拓进取意识。
神秘的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 丝绸之路 开始形成
陆上丝绸之路
对外
海上丝绸之路
中原地区和 新疆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班超经营 西域,加强了 联系。第一次 出使欧洲
中国和西方的 经济文化交流
史海拾贝 班超在西域
班超( 32 ~ 102 )东汉 名将、外交家。出使西域, 在西域经营三十来年,进一 步加强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
课堂练习
D ❖ 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 汉武帝
B张骞
C 班超
D 甘英
❖ 将下列内容进行合理连线: 丝绸之路
东部起点 西部起点 北部起点 南部终点
长安 印度南端 广东港口 西亚、欧洲
课后探究
❖ 查找有关“新丝绸之路”的资料,了 解一下它指的是什么?对我国的经济 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汉朝还开辟了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
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中湾南沿岸半,岛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 _马__六___甲__海__的峡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印之路度”半。岛 斯里兰卡
(三)探究案的完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37张PPT)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37张PPT)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在马来西亚发掘汉代 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 ,在印度尼西亚出现 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 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 什么问题?
马来 半岛
印度半岛南 端和斯里 兰卡岛
孟 加 拉 湾
穿过马六甲海峡
马来半岛
马六甲 海峡
现 代 丝 绸 之 路
亚欧大陆桥:
今天的第二亚欧大陆桥东 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
知识模块三 西域都护的设置
自主阅读课本P65内容,完成第4 题。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 限,意义。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
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
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 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 人有事做。
在疏勒 ( 今新疆喀什 ) 一间丝绸店里,老板向
我们炫耀:店里有一种丝绸——古罗马执政官凯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
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 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 进取意识。
【学习重点】
目的
成果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他(张骞)是一个冒险 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 ,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 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 物也。” ——翦伯赞(历史学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课件

课程导入
结合教材思考:
你知道张骞是谁?西域在哪? 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又有什么
关系?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西汉疆域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 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 的广大地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1.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 时间:公元前60年。 (2) 地点:乌垒城。 (3) 作用: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正式归 属中央政权。 (4) 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 区。
夯实基础
三、 经营西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2.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1) 背景: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东汉派兵出击匈奴。 (2) 概况: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派甘英出 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如何评价张骞?
“他(张骞)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 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 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历史学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2)开通后的状况:
经济上:
中国
丝绸、漆器、茶叶……
西方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
开渠、凿井、铸铁技术…… 文化上: 中国 多种乐器、歌舞…… 西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答案:A:长安;B:敦煌。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材料二 绿洲之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在绿洲之路的物品往来交往中,除了著名的丝 绸向外传播,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也是通过这条线路传播到中国的,它就是冬小麦。小麦并不是 中国原生的东西。它是沿着绿洲之路,在很早的时候传到中国的。现在一半以上的中国人离不开 小麦。
切联系③印证了汉时西域“各有君长,兵重分弱,无所统一” ④反映出汉朝与欧洲国家的密切友
好往来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15.(2021日照)图中的A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B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16.(2021眉山)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 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B ) A.商品买卖发达 B.文化交融密切 C.人员往来频繁 D.丧葬文化相同
——唐晓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探究2]根据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和传入中国的物品分别是什么?
答案:丝绸;冬小麦。
材料三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 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 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 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11.(2022黔西期末)他投笔从戎,随军出击匈奴,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 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称“班定远”。他是( B ) A.班勇 B.班超 C.班固 D.甘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23张PPT)
“一带一路” 的前世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 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影响。
2. 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理解丝绸之路开
通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3. 识记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北 葱 岭 山 玉门关
西



阳关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也 新疆地区 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就是现在 张骞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2.背景
① ②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西汉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 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单于还把大月氏国王的头盖骨制 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派人出使西 成“饮器”。 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一、张骞通西域
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思考:壁画描绘了什么情景?汉武帝亲自相送,说明了 什么?张骞能否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西域之行呢?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3)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 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
张骞通西域
参照课本64页和65页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文 字说明,尝试将丝绸之路的路线说给你的同桌 听。(说出起点、终点、所经过的主要地区)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 洲 亚、西亚 再到 欧洲的 沟通欧亚 西域 西 亚

的陆上交通要道为“丝绸之
路”。
长安
二、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课件(含视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课件(含视频)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结果: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熟 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中央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
的 衰
2.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太平道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阿尔泰山
准葛尔 盆地 天山
塔里木 盆地 昆仑山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今新疆地区和更远 的地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 的将军,外交家。史学家 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 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 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 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 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 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凉州词》(《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西域之玉多从此进入内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遗址(今甘肃敦煌西南)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公元前138—前126年,历经13年磨难的张骞 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反 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名的“丝绸之路”(共27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名的“丝绸之路”(共27张PPT)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西域”指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包 括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西 域
玉门关 阳关
西汉初年,匈奴征服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西域各国征 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匈奴单 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颅作为饮酒器。
一、张骞通西域
陛下放心,然匈 奴一日未了,则 国无宁日,臣一 定不辱使命,完 成任务。
匈奴的 强大的匈奴控制着西域 力量 各国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目的 结果
目的没达到,但使汉 朝了解了西域
材料研读: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 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思考: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 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 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一、张骞通西域

大月氏

西汉
一、张骞通西域
“(大月氏)地肥饶,少 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 (远离汉朝),殊无报胡 (匈奴)之心” ——《汉书·张骞传》
张骞没能联合大月氏,返回长安
匈 奴
大月氏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达到,是否能就此否定张 骞的这次西域之行呢?
张骞通西域
时间
第一次 前138 第二次 前119 匈奴败于汉朝,西域多 国已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友好访问西域各国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 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
创造 条件
丝绸之路形成,沟通中外文明
结 果
汉朝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域都护)
爱卿,此去西 域凶险异常, 多多保重!
请依据图片和材料,描述当时西域的情况 当时没有人去过西域, 传说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 的漫漫黄沙,还有烈火熊熊 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仑山上 还有长着豹尾的食人怪兽。 ——译自《山海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0张PPT)

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0张PPT)

张骞通西域之誉
汉与西域联系加强
“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 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 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小试牛刀
你能写出丝绸之路路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或国名吗?
张骞通西域之艰
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内容:说说张骞出使西域,大致经过哪些地区,会遇到哪 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被匈奴捉住, 扣留了十年
到达 大月氏
又被匈奴捉住, 扣留了一年
看影视 谈张骞
立志报国 高度责任感
勇于开拓 不屈不挠
“初,骞行 时百余人, 去十三岁, 唯二人得还”
孟玮说,随着疫情全球蔓延,许多海运、空运货物加速向铁路运输转移,中欧班 列运力增长赶不上需求增加。为促进中欧班列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 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全力提升中欧班列运能运力。
今天的一带一路在加强沟通联系,交通方面有哪些进步? 到了哪些作用?与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同的作用?
“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之间的商贸通道, 对汉朝有什么影响?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影响?
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中老铁路全线隧道实现贯通,中泰铁路一期线上工程 合同达成一致,雅万高铁建设实现节点目标,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EPC主承包合同 正式生效。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运营通车。
健康丝绸之路也取得新突破。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 极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 力所能及的物资和技术援助,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80多批紧急抗疫物资 援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24张PPT)

历经13年之久,百余名随从只剩下一人,但是他临走时汉武帝赐给他的汉节,他却 一直带在身边。张骞把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西域各族人民很 想同汉朝往来。 ,向汉武帝做了详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 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 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路线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 丝绸等货物,从长安 穿过河西走廊,经西 域运往中亚、西亚, 再转运到更远的欧 洲;又把西域的物产 和奇珍异宝运到中 原。这条沟通欧亚 的陆上交通道路,就 是著名的“丝绸之 路”。
区分哪些是源自西域,哪些是中原传入西域的?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 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良种马、香 料、玻璃、宝石等,以及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孟加拉 湾沿岸
印度半 岛南端
广东沿 海港口
马来半岛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设置西域都护
时间: 公元前60年
最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
职能: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标志西域(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
意义: 权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字(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2、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
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中西方的交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古代的交通、贸易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彩色军旗展开晃悠起来,在阳光的照耀下,丝绸制作的军旗光 芒万丈。第一次看到丝绸的罗马士兵感觉非常恐慌,结果,罗 马军团惨败。 中国的丝绸真正西传始于汉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绸、瓷器 等沿着一条连通东西方的彩带流向了西方。这就是历史上著 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共同了解丝 绸之路吧!
★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 (1)用历史角色扮演的形式,显示丝绸之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的情 景。 (2)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还是沟通 异域文化的道路。联系现实议一议,丝绸之路对我们的日常文化 生活有哪些影响? 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的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宗教以 及一些科技成就等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例如,今天的佛教、伊 斯兰教等都融入中华民族文化。
2.提新问题 通过本课学习,可能激发了你对丝绸之路的兴趣,你还想知道 什么?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请写在下面: 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1.和小组同学一起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提示:如果你代表小组发言,请注意发言时应该用“我们”这样 的称呼展示小组的内容,而不是用“我”。因为你是代表小组发 言的啊!
良种马、香料、苜蓿、葡萄、核桃、石榴、琉璃、宝石等 ,乐器、歌舞
输出
输入
丝织品、漆器及凿井、 铸铁等技术
良种马、香料、苜蓿、葡萄、 核桃、石榴、琉璃、宝石等,乐 器、歌舞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了解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的情况;掌握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据古代西方的一些记载, 中国的丝绸有很大的魔力,不 仅非常漂亮,穿着舒适,而且 还可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可 以防虱子臭虫,也不怕夏天的 下雨、打雷和闪电。那么,罗马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丝绸的呢? 根据西方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执政官之一、叙利 亚行省总督克拉苏,带领军队同安息帝国在卡莱大战。战斗 中,安息军队包围了罗马军团。正午时刻,安息军队把绣金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19页)
4、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 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海上丝绸之路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 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5、海上丝绸之路
印 度 孟加拉湾 斯里兰卡
广东沿海 中 南 半 岛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 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自主探究3:
1、西域都户设立的时间? 2、西域都护的职责是哪些? 3、西域都户设立有什么意义?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 公元前60年 (2)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
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班超经营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课堂小结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 一件大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 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各国正式归 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2. 两条丝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
3. 三位人物:出使西域的张骞;经 营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 他们为中西交通畅通和文化经济 交流做出贡献非凡。
欧洲←中亚、西亚←西域 ←河西走廊←长安
讲授新课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 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瓷器、茶叶……
1、物资上: 中国
西方
香料、琉璃、胡椒……
2、文化上: 中国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西方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西域。
自主探究1:
1、匈奴和西域的关系怎样? 2、西汉初年西汉政府和匈奴的关系如何? 3、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历史学对本课内容的共识性和学术性解释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本课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解释。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虽未完成使命,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状况,这次出使被司马迁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率300人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是与西域大国乌孙结盟,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联络西域其他国家,彻底击败匈奴。

张骞在此停留期间派其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展开外交活动,强化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张骞通西域对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均有着深远意义,一是促进了西域诸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汉朝对西域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汉书·郑吉传》言:“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始自张赛而成于郑吉”;二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于丝绸之路的解释。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首次将这条这条横亘亚欧大陆, 绵延七千多公里, 荟萃人类几种主要文化系统(古罗马、古中国文化、古印度、古波斯)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命名为“丝绸之路”,一开始“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路,后来又发育出海上丝路、草原丝路、西南丝路等不同概念。

丝绸之路的开通打破了东西方文明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亚、非、欧洲等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其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由这条丝绸之路传递的东西方世界文化、艺术上的思想交流,并为广阔的欧亚大陆的民族迁徙、融合提供了一种机制。

二、课标要求和教科书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内容总要求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结合课标及历史核心素养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时空观念):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历史理解):通过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比较表”,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通过联系当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探寻丝路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价值观):学习张骞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忠于国家的优秀品质;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本课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本课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三、学生对课目内容了解情况和需求
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不足,对丝绸之路虽有一定了解,但对西域的地理位置、张骞的事迹与贡献等缺乏基本认知。

而且七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历史分析理解能力较弱,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与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等问题会存在认知困难。

为此我将图片考古史料来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

此外,通过创设情境、提问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四、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新课:播放有关丝绸之路的短视频。

师: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冲破闭塞、织就繁华?如今它又焕发出怎样崭新的面貌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请大家翻开课本62页,带着屏幕上的3个问题预习本课。

(一)丝路溯源——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依据《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标出阳关、玉门关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地图,培养空间观念和识图能力
过渡:张骞问什么要去西域?在出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的两次出使有何历史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张骞通西域的FLASH)
2、张骞通西域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从历史教科书和视频资料中提取和处理历史信息,更好地感悟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3、经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西汉王朝如何管理经营西域的?
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
职责:颁行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投笔从戎·班超经营西域
问题:东汉如何管辖西域?
教师:东汉有位穷困书生为了像张骞一样为国立功,毅然投笔从戎,用智慧和谋略经营西域30多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他是谁?
学生:班超
教师:他派谁出使大秦?
学生:甘英。

教师:班超死后,谁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学生:班勇
教师:班超投笔从戎是受到张骞的感召。

张骞的影响远不止如此,史书记载,在张骞去世后,汉朝派出的使者都打着他的旗号,自称博望候,以此来取信各国。

可见张骞的人格魅力在西域诸国影响之深远。

展示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问题: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学会论从史出,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凿,开;空,通也。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在这之前东方与西方文明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开辟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就是丝绸之路。

(二)丝路逐梦
创设情境:我们穿越到唐朝,来到丝绸之路的枢纽敦煌,左边一组的同学是从西域来的胡商,右边一组的同学是从长安而来的汉商,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1、驼铃古道·陆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1)汉商如何从长安来到敦煌?
(2)西域商人从敦煌如何把丝绸运到大秦?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识记丝绸之路路线,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过渡:当时从中国到欧洲还有没有别的交通方式和路线?
2、瀚海扬帆·海上丝绸之路
问题:在当时还有一条海上要道——海上丝绸之路。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路线?
3、文明纽带·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理解感悟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识到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并且知道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和平的、互利的,中国在传播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大量吸取外来文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进步,从而感悟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师: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一条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它就像织造丝绸的经纬线一般,将中西几大古代文明编织在一起,冲破闭塞,织就繁华。

如今这条带来繁荣与文明的“丝绸之路”穿越时间的长河,以一种崭新而令人欣喜的面貌延伸而来。

播放视频:一带一路
(三)丝路复兴——一带一路
问题: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认识和感想。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带一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

教师:教师:“一带一路”,它赋予了两条古路新的活力、新的内涵、新的面貌。

他就像像一对翅膀一样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崛起、实现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堂小结: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总结本课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二是两件大事,一件是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三是三位人物:张骞、班超、甘英。

他们为丝绸之路的开通、畅通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结语: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为丝绸之路的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