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内在联系08211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高发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治疗抑郁症,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神经通路的变化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通路存在异常变化,这些变化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连接。

例如,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杏仁核(amygdala)之间的连接异常增强,这可能导致情绪调节的问题。

此外,海马体(hippocampus)和纹状体(striatum)等脑区的功能也受到了研究的关注。

二、神经递质的异常神经递质在大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抑制或刺激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中,多个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已经被观察到。

例如,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种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其异常水平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另外,多巴胺(dopamine)和谷氨酸(glutamate)等神经递质也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三、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显示,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已被发现与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但是,基因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环境的压力和刺激也对抑郁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和忽视等不良经历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环境因素。

四、炎症反应的参与最新的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往往呈现出异常的状态,包括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

此外,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和神经通路的改变,进而影响情绪和情感的调节。

五、治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对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而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支持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抑郁与慢性疼痛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共同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与慢性疼痛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共同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310006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刘义);浙江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精神卫生科(高静芳)通讯作者:高静芳,导师,E -mail:gjingfang@hot m ail .com抑郁与慢性疼痛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共同机制研究进展刘 义 高静芳【摘要】 临床上,抑郁障碍可以伴随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也可以引发抑郁障碍,两者常常相互伴随、相互影响,本文试图阐述抑郁障碍和慢性疼痛在神经生物学机制上可能存在的共同机制,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调两方面,通过阐述原理、引用证据,从而揭示两者在病因学上的关系。

【关键词】 抑郁障碍 慢性疼痛 病理机制【中图分类号】 R749.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201(2010)-02-0155-03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4%到66%的抑郁障碍患者伴有慢性疼痛[1];两者常常相互伴随、相互影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2]。

一方面慢性疼痛往往造成患者痛苦不安,引发各种躯体与精神紧张,增加易患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另一方面抑郁障碍多伴随各种躯体症状,且以疼痛症状为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抑郁障碍与慢性疼痛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common underlying mecha 2nis m s ),这些机制被认为是导致两者易于共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3]。

对于这些神经生物学机制学说的探索目前多数的研究围绕着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二方面。

本文就近年来对这两方面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1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1.1 原理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学说认为:抑郁障碍是中枢神经的各类神经递质在传导过程中出现功能不平衡或功能缺失造成的,主要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该学说认为抑郁障碍与慢性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共同的上行或下行通路。

上行通路:疼痛信号来源于躯体外周,损害性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经脊髓后侧角传入髓质后上行,然后经中脑、下丘脑、丘脑、周边皮质区(前扣带和岛叶皮质),并投射到躯体感觉皮质、后顶叶皮层等;下行通路则与此通路平行向下传导[4]。

神经内科常见头痛与抑郁焦虑PPT

神经内科常见头痛与抑郁焦虑PPT
神经内科常见头痛与 抑郁焦虑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头痛与抑郁焦虑的关联性 • 神经内科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 神经内科抑郁焦虑的诊断与治疗 • 神经内科头痛与抑郁焦虑的联合治疗 • 研究展望
01
引言
头痛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1 2 3
头痛和抑郁焦虑常常同时出现
06
研究展望
头痛与抑郁焦虑的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头痛与抑郁焦虑的发病机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头痛和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针对特定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开展临床试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神经内科在头痛与抑郁焦虑治疗中的新进展
探索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治 疗、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在头
头痛和抑郁焦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很多人在 头痛的同时也伴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相互影响
头痛和抑郁焦虑之间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头痛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而抑郁和焦虑也可 能引发头痛。
诊断与治疗
神经内科医生在头痛与抑郁焦虑的治疗中起到关 键作用,他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研究发现,头痛和抑郁焦虑障碍 之间存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如 神经递质和荷尔蒙的异常。
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的心理压力、应激和不良情 绪可能导致头痛和抑郁焦虑的发 生或加重。
头痛与抑郁焦虑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神经生物学机制
研究表明,头痛和抑郁焦虑障碍之间 存在神经生物学联系,如中枢神经系 统的疼痛处理和情感调节环路。
对于头痛的急性发作,可适当使 用非处方镇痛药或处方镇痛药,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非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抑郁焦虑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内在联系0821

抑郁焦虑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内在联系0821
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
Bair MJ,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3;163:2433–2445.
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抑郁症患者疼痛的患病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共病GAD/MDD (N=559) 单纯GAD (N=422) 对照组 (N=336) 28.3
*†
78
* P<0.0001 VS 安慰剂
* 59
•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发生痛性不适的比例是正常人的2倍 • 抑郁症与广泛性焦虑障碍共病患者中,痛性不适的比例进一步大大增高,可达3/4以上
Irene Romera. et a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27 (2010) 160–168
疼痛的处理过程简介
知觉/经验
大脑
皮肤 脊髓背角
传输/调节
传导 转换
Slide courtesy of Walter Zieglgänsberger,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Munich, Germany.
• •
脊髓丘脑束从背角神经元投射到丘脑,然后到达躯体感觉皮层 脊髓延髓束的上行神经元投射到脑干神经元,然后到丘脑和边缘结构(情绪)
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ot et al. CMAJ 2009;180(3):305-13. ©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This work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nd the making of this copy was with the permission of Access Copyright. Any alteration of its content or further copying in any form whatsoever is strictly prohibited.

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兴趣丧失等症状。
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是一种与快乐、奖励和动 机相关的神经递质。抑郁症患者 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也可能降低,
导致快感缺失和动力不足。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与情绪调节和注意 力有关。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去甲 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可能异常,导
致情绪波动和焦虑等症状。
神经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不规 律的作息时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可能增加抑郁的风险。
积极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规律 运动、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有助于缓 解抑郁症状,促进心理健康。
05
抑郁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 抑郁症状。
抗焦虑药物
用于缓解抑郁伴随的焦虑症状 。
03
抑郁的遗传学基础
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是利用大规模遗传变异数据,寻找与抑郁相关 的基因变异位点的方法。
GWAS已经发现多个与抑郁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涉及神经递质、 免疫系统和应激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抑郁的发病机制,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 供依据。
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 础
目录
• 抑郁症概述 •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抑郁的遗传学基础 • 环境因素与抑郁 • 抑郁的治疗策略
01
抑郁症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以持续 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 体力不足为主要特征。
特征
抑郁症患者常伴随自我评价降低 、绝望感、睡眠障碍、食欲改变 、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症状。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事件和环境因素 等都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能够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神经生物学作为一门先进的科学研究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角度出发,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1.抑郁症的病因在抑郁症的病因方面,神经生物学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神经递质的失衡。

神经递质是一种特殊的神经信号,它能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当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或者分泌过剩时,就会出现失衡的情况,从而引起抑郁症。

此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也被广泛认为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2.抑郁症的神经影响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抑郁症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具体来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皮层的代谢率较低,而扣带回皮层和杏仁核区域则异常活跃。

这说明抑郁症患者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控制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也常常受到抑制,造成了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失调。

3.神经递质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神经递质在抑郁症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一些神经递质失衡的例子包括: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降低,以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升高。

针对5-羟色胺的治疗被认为在减轻抑郁症状方面非常有效,这也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SSRI)和治疗方法之一。

多巴胺在大脑内的积累和分泌还直接影响着抑郁症发生的概率。

4.科学家研究抑郁症的治疗方法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也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些科学家目前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新的抗抑郁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改善抑郁症的症状和疗效。

如一些研究表明,重金属元素锰与抑郁症发病有关,而利用脑电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5.展望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仍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未来几年,我们可以预见到更多的研究成果会在治疗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心情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睡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神经系统相关性很大,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第一,抑郁症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据研究,抑郁症与人脑灰质体积的变小有关。

灰质是大脑的组织区域,参与各种精神活动,包括记忆、学习、情感等。

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减少的表现主要在海马体、前额叶、杏仁体等区域。

此外,患者大脑额叶皮层皮层皮质内的密度和神经传递物质释放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量下降,这些变化综合影响了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能力。

第二,抑郁症的基因遗传。

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与遗传信息传递的学科。

许多学者认为,抑郁症普遍存在遗传因素,而基因表达主要集中在脑组织变化过程中。

比如CBP基因可以影响精神疾病的进程,影响患者的大脑功能。

一些研究认为,CBP基因所在的通路可以影响神经元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神经元的连接和活性。

另外,孤独感和缺乏恰当的照顾和爱护等早期经历可能会影响某些基因表达,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第三,抑郁症的神经化学基础。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的神经传递物质的变化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常见原因。

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量下降,与患者的情绪、认知等各个方面有关。

一些抗抑郁药物可能可以调节神经化学递质的平衡。

以上三种研究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明抑郁症的发生和进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重影响的过程。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虽然尚未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抑郁症的发生和进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们应该要越来越重视神经生物学研究,促进治疗方法的创新和进步,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分析

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分析

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忧、害怕等负面情绪。

焦虑情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掌握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焦虑情绪。

一、焦虑情绪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忧、害怕等负面情绪。

焦虑情绪常常伴随着生理和认知的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呼吸急促、思维混乱等。

焦虑情绪与压力密切相关,当人们感到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可能会出现焦虑反应。

二、焦虑情绪的神经调制实际上,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涉及到多个神经系统的调制。

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HPA轴是人体应对压力的重要机制,也是焦虑情绪的神经调制机制之一。

HPA轴主要涉及到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三个部位,它们共同合作,产生应对压力的激素。

当人们感到压力时,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CRH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和adrenaline等激素。

皮质醇等激素的增加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停止,从而引起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2.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中的一个小结构,是情绪调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位。

杏仁核参与人类情绪加工和记忆的形成,包括焦虑情绪的加工。

当人们面临引起焦虑的情境时,杏仁核会对身体产生紧张反应,从而引起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3.前额叶前额叶是大脑中的一个重要区域,涉及到人类对情境的评估和选择反应的过程。

前额叶在焦虑情绪发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是控制杏仁核的紧张反应,并指导人们进行更合理的行为和决策。

三、如何应对焦虑情绪了解焦虑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

下面是一些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1.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情绪,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

在焦虑情绪发生时,可以尝试深呼吸并慢慢放松身体。

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解析

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解析

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解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感到过度的担忧和恐惧,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摆脱这种情绪的困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对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焦虑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神经生物学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的水平异常,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负面刺激的过度敏感。

大脑中的杏仁核被认为是情绪加工的关键区域之一,它在焦虑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杏仁核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相互作用,调节了人体对压力的应对。

在焦虑症患者中,杏仁核对威胁性刺激的反应过度激活,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于潜在威胁的过度担忧。

除了杏仁核,前额叶皮质也在焦虑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高级认知功能的中心,它参与了情绪调节、决策制定和自我控制等过程。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异常,导致他们在面对焦虑情境时无法有效地调节情绪和注意力,从而加剧了焦虑症状的表现。

此外,神经可塑性也在焦虑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可变性和可调节性,它在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海马体和扣带回等脑区的神经可塑性异常,导致他们对负面刺激的记忆增强和持久化,从而加深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了解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对于治疗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焦虑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心理治疗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等技术,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苯二氮䓬类药物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减轻焦虑症状。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也逐渐受到关注。

例如,神经反馈治疗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皮肤电导等)并提供实时反馈,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理状态,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抑郁症的神经回路原因与发病机制分析

抑郁症的神经回路原因与发病机制分析

抑郁症的神经回路原因与发病机制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回路的紊乱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神经回路的角度,分析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紊乱的疾病,患者常常感到沮丧、失去兴趣和欢乐感。

他们可能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自卑感以及自杀或自伤的念头。

抑郁症的症状可以轻微到严重,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自杀。

二、神经回路与抑郁症神经回路是指脑内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连接和通信的路径。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通常与神经回路的功能紊乱有关。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神经回路。

1. 杏仁核-前额叶回路杏仁核是大脑中情绪调控的重要结构,主要参与情绪的形成和调节。

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功能异常,常常导致情绪的负向加工、注意偏向和认知扭曲,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

2. 海马体-杏仁核回路海马体和杏仁核之间的神经回路参与了记忆和情绪的调节。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杏仁核回路发生异常,可能导致记忆扭曲、情绪波动以及对负面刺激的过度敏感。

3. 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杏仁核回路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之间的神经回路在情绪调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杏仁核回路紊乱会导致情绪的负向加工、决策困难等症状。

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体内应激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增高,导致应激激素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影响心理和情绪的调节。

三、抑郁症的神经回路紊乱原因抑郁症的神经回路紊乱原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因素、早期经历和环境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家族中存在聚集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

一些基因可能与神经回路的正常功能有关,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神经回路的紊乱,从而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2. 早期经历早期经历对神经回路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情感上的痛苦,还常常伴随着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那么,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由众多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组成。

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

在抑郁症患者中,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抑郁症患者往往血清素水平较低,这不仅会影响情绪,还会干扰大脑的认知功能。

血清素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前额叶皮质负责诸如注意力、决策、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

当血清素不足时,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导致患者在注意力集中、问题解决和计划执行等方面出现困难。

另一个关键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

多巴胺与奖赏系统、动机和学习密切相关。

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多巴胺功能的异常,使得他们对积极的刺激缺乏兴趣和反应,学习能力下降,难以形成新的记忆和习惯。

这在认知功能上表现为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变慢,以及难以从经验中获得有效的反馈来改进自己的行为。

除了神经递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异常也是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存在一些结构上的改变。

例如,海马体是大脑中与记忆形成和存储密切相关的区域。

长期的抑郁症可能导致海马体体积缩小,从而影响患者的记忆能力。

同时,抑郁症患者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杏仁核等区域的体积和灰质密度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些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进而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

在功能连接方面,抑郁症患者大脑区域之间的协同工作模式也出现了异常。

大脑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网络,不同区域之间需要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来实现各种认知功能。

然而,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网络连接变得不稳定或减弱,特别是在与情感调节和认知控制相关的神经网络中。

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机制

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机制

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机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神经递质、神经回路和基因等方面探讨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机制。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

焦虑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

其中,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在焦虑症患者中的水平较高。

谷氨酸通过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结合,参与了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

而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在焦虑症患者中的水平较低。

GABA通过与GABA_A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焦虑情绪。

因此,谷氨酸和GABA的失衡可能是焦虑症的神经递质基础。

神经回路是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网络,它们在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下丘脑-垂体(HPA)轴是焦虑症的一个重要回路。

在焦虑症患者中,杏仁核的激活增加,导致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进而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最终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

这一过程加剧了焦虑症症状的出现。

此外,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下丘脑-垂体轴也参与了焦虑症的发生。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基因是个体遗传信息的载体,也在焦虑症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焦虑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率约为30-40%。

多个基因与焦虑症的发生相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BDNF基因和5-HTT基因。

BDNF基因编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其在神经元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BDNF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这可能影响了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

5-HTT基因编码5-羟色胺转运体,其在调节5-羟色胺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5-HTT基因存在多态性,与焦虑症的易感性相关。

除了以上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机制,环境因素也对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课件 (2)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课件 (2)

要点二
前额叶-纹状体-丘脑环路(PFCSTR-THA环路)
该环路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有关。抑郁症患者中,该环路 的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使患者容易受到负面情绪 的影响。
神经可塑性与抑郁症
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连接在结构 和功能上的可变性。抑郁症患者 的突触可塑性受损,可能导致神 经网络连接的异常,影响情绪和
寻找生物标志物
目前抑郁症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缺乏客观生物标 志物。未来研究可通过分析血液、脑脊液等样本中的 蛋白质、代谢物等,寻找潜在的抑郁症生物标志物, 提高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个性化治疗与预防策略的探索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 性化治疗
随着对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深入 了解,未来可能实现基于生物标志物 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检测患者的 生物标志物,制定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等干预措施,提高治疗效 果和减少副作用。
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
体重和食欲的明显变 化
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 缓
睡眠障碍,如失眠或 过度睡眠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
01
疲劳和缺乏精力
02
自责和无价值感
03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04
自杀意念或行为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数据
患病率
年龄和性别分布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全球范围 内终身患病率约为10%-15%。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 学机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抑郁症概述 •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抑郁症概述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
• 定义: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以持续低落、消 极的情绪为主要特征。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研究显示抑郁症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研究、等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病机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还伴有自杀倾向。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急速,压力沉重,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列世界十大疾病第五位。

据统计,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出现这种问题,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1亿人多人。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全球人类的第2号杀手。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形象地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抑郁症状,尽管大部分抑郁症不经治疗也能在3~6个月内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治疗。

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一般的情绪或性格问题,而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先天遗传因素、早年神经发育异常和后天不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病机理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二、相关文献综述(一)抑郁症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生物技术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特定部位,如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丘脑背内核,下丘脑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结构变化是抑郁症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已经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部位的体积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及海马结构有某些变化,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前脑体积缩小、海马容量减少。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课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课件
2023-11-19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课件
汇报人:XXX
目录
• 抑郁症概述 •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 总结与展望
01
抑郁症概述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
• 定义: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以持续低落、消 极的情绪为主要特征。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
症状 持久的悲伤、绝望感或空虚感
医疗资源消耗:抑郁症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关怀和治疗,增加了医疗资 源的负担。
抑郁症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 社会负担:抑郁症导致的自杀和残疾给社会带来重大的经 济和社会负担。
抑郁症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个人层面
职业和学业受损:抑郁症患者往往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 ,导致职业和学业发展受阻。
生活质量下降:抑郁症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 社交功能,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神经递质不平衡 炎症反应
神经元可塑性改变 遗传因素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 巴胺)的浓度和活性异常,导致情绪调节障碍。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炎症反应增加,可能导致神经 元损伤和功能障碍。
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可塑性(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数量 )发生改变,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调节。
跨学科合作
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遗传学等多学科 研究成果,深入探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为创新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杀风险: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对 个人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02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与抑郁症
血清素
血清素在抑郁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通常血清素水平较
低,导致情绪调节障碍。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抑郁症,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

虽然许多因素可以导致抑郁症的发展,但生物学因素在其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并对其背后潜在的机制进行分析。

一、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是大脑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在抑郁症患者中,常见异常表现为神经递质失衡。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

这两种神经递质被认为与情绪调节有密切关系。

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出5-HT水平降低和NE功能紊乱。

这些异常变化可能与复杂而互相关联的遗传、基因、环境和代谢因素有关。

二、海马体结构改变海马体是大脑内部一个与记忆和情绪密切相关的结构。

多项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存在结构改变。

具体来说,患者海马体体积减小和神经元退化现象明显。

这种结构改变与抑郁症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与压力、慢性炎症以及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

此外,一些基因与海马体损伤也存在关联。

三、神经可塑性调节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中神经元相互连接和信息传递能力的改变。

抑郁症患者通常伴随着大脑中部分区域神经可塑性调节异常。

例如,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等情绪调节中心的异常可导致记忆功能紊乱、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而苏丹黛斯综合征患者呈现出大脑皮层突触可塑性及其分子机制异常。

这些发现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在认知和情绪方面出现功能紊乱与原因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免疫系统紊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紊乱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是其中一个主要机制。

这种低度慢性炎症状态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并进一步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水平。

此外,免疫系统紊乱还可以与压力反应、慢性感染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五、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和双胞胎调查表明,抑郁症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已经发现多个基因与抑郁症风险增加相关。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药物治疗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药物治疗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药物治疗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09生科柳菁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 DEP)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增多,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提示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等。

神经生物化学机制理论是迄今最为“肯定”的发病机制。

本文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药物治疗1.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 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

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因此,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2.1 中枢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关系2.1.1 单胺类递质假说去甲肾上腺素( N E) :去甲肾上腺素起源于中脑蓝斑核的中枢NE 神经核团,向额叶皮层β3,受体的投射保持个体正常心境,向a1受体的投射保持一定的醒觉状态。

许多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NE浓度降低,提示抑郁症与中枢NE能低下相关联。

抑郁症可能还与突触前膜肾上腺素a2受体超敏有关, N E功能下降和增强都会发生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脑中 N E 不足所致,中枢神经系统中 N E含量下降,则发生抑郁症,反之则发生躁狂症。

血浆中N E水平较高,并有溢流现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5-羟色胺(5 hydroxytryptamine,5一HT):临床研究发现,5 一H T 含量减少或增多均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通过微量离子渗透技术测量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纹状体、额叶、海马区、杏仁核和外倒中隔核的细胞外 5 - H T含量发现,纹状体中 5 - H T含量增多,杏仁核和中隔核的 5 - H T含量下降,而额叶和海马区的5 - H T含量无明显变化,但这五个区域核的5 - H T含量均减少;并且严重抑郁症患者 5 - H T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这提示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这些核区的5 - H T功能状态有关。

抑郁症与大脑了解抑郁情绪的神经机制

抑郁症与大脑了解抑郁情绪的神经机制

抑郁症与大脑了解抑郁情绪的神经机制抑郁症与大脑:了解抑郁情绪的神经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持续的、无法控制的消极情绪和丧失兴趣的状态。

研究发现,抑郁症与大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脑的神经机制在抑郁症的发展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具体阐述抑郁症的神经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的研究与进展。

一、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异常众所周知,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一个重要区域,它在情感调节、决策制定和内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代谢活动的降低和连接失调。

这种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的障碍,进而造成抑郁情绪的产生和持续。

二、杏仁核的异常激活杏仁核是大脑中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区域,它在抑郁症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活动异常激活,尤其是对负面情绪刺激的反应增强。

这种异常激活可能导致情绪过度扩张和负性情绪的固化,从而加深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

三、海马体和杏仁核之间的连接异常海马体是大脑中与记忆和情感调节密切相关的结构,与杏仁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之间的连接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记忆的扭曲和情绪加工的障碍。

这种连接异常可能成为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的神经机制。

四、神经递质的紊乱神经递质是大脑中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对于情绪的调节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存在紊乱,包括5-羟色胺、多巴胺和谷氨酸等。

这种神经递质的紊乱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和消极情绪的加重。

针对抑郁症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发展相关的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药物疗法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

心理疗法则致力于帮助患者解决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建积极的生活态度。

此外,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也被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心理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心理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心理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疾病是指人们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

这些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社会压力等。

近年来,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为了解心理疾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一、神经递质与心理疾病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多种心理疾病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着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的改变。

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够调节情绪稳定和睡眠等生理功能。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5-HT的水平降低,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因此,调节5-HT系统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除了5-HT外,多巴胺(DA)也与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DA是一种调节奖赏、动机和注意力的神经递质。

神经成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中DA水平异常升高,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注意力和情绪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调节DA系统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二、神经回路与心理疾病神经回路是指大脑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

多种心理疾病与神经回路的异常有关。

例如,焦虑症患者的大脑中杏仁核-前额叶回路的连结发生了改变。

杏仁核是大脑情绪和恐惧中枢的核心结构,而前额叶则参与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杏仁核-前额叶回路过度活跃,导致他们在面对小事时产生过度的恐惧和焦虑。

因此,调节杏仁核-前额叶回路的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焦虑症的症状。

另一个例子是,自闭症患者的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异常。

镜像神经元系统负责模拟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感受。

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受损,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社交行为。

因此,调节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自闭症的症状。

三、遗传与心理疾病遗传也是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多个心理疾病与基因的异常有关。

例如,抑郁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与5-HT传输相关的基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焦虑、疼痛的 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内在联系
贾福军 教 ? 中枢机制的一致性
? 神经解剖学 ? 神经递质
? 治疗的一致性
疼痛和抑郁焦虑
? Vonkorff 和Simon(1996) 提出了两种可能 的模式来理解疼痛和抑郁焦虑的关系:
? 某些个体对生理和心理症状具有遗传易感性, 更可能将低落的情绪放大为躯体不适;
*p<0.05
A关rth节ri炎tis** H心e脏a病rt* Ba背c/k颈/N痛e*ckC慢h性ro头n痛ic* M多u部ltip位le疼 Disease Pain* Headache* Pa痛in**
Scott et al. J Affect Disord 2007;103(1 –3):113-20.
内容
? 临床特征的一致性 ? 中枢机制的一致性
? 神经解剖学 ? 神经递质
? 治疗的一致性
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的症状相关性
难以集中 注意力
疲乏
精神运动 性迟滞
抑郁情绪
睡眠障碍
兴趣/
愉快感 内疚感 /无 用感
自杀
胃口 /体重
抑郁症
难以集中 注意力
疲乏
精神运动 技能
焦虑
睡眠障碍
担忧 惊恐发作
恐怖、 回避
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共病很常见
? 58.1%-69.7%的GAD患者共病MDD(12个月内) ? 58%的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其中
GAD 17.2% ? 中国四省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障碍共病中抑
郁与焦虑障碍共病占63%
Kessler RC, DuPont RL. Am J Psychiatr y, 1999, 156: 1915- 1923 Stein D J. J Clin Psychiatey , 2001 ,62 (Suppl 11) :29 – 34 Philips M, et al. Lancet 2009;373:2041-53
* P<0.0001 VS 安慰剂
5*9 ? P<0.0001 VS 单纯GAD
28.3
单纯GAD (N=422)
对照组 (N=336)
?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发生痛性不适的比例是正常人的 2倍 ? 抑郁症与广泛性焦虑障碍共病患者中,痛性不适的比例进一步大大增高,可达 3/4以上
Irene Romera. et a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27 (2010) 160 –168
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air MJ,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3;163:2433–2445.
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抑郁症患者疼痛的患病率
90
*?
80
78
) 70
% 60
( 病
50
患 40
的 痛
30
疼 20
10
0 共病GAD/MDD (N=559)
抑郁症患者伴发疼痛症状的患病率
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
抑郁症
不伴疼痛症状 伴有疼痛症状
35%
65%
平均患病率数据来自于14项针对抑郁症 患者的疼痛症状的研究
? 研究同时针对抑郁症和疼痛症状, 包括:
? 头痛 ? 背部疼痛 ? 颈部疼痛 ? 肢体/关节痛 ? 胸痛 ? 骨盆疼痛 ? 腹部疼痛 ? 一般疼痛
? 患病率并不受精神科或初级保健机构而影响
抑郁症与疼痛(纤维肌痛)的症状相关性
纤维肌痛
注意集中 睡眠
疲劳 疼痛 抑郁
焦虑
? 抑郁患者和疼痛患者都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惫、睡眠障碍以及一 系列的情绪症状
Stephen M. Stahl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ird Edition 2008. CAMBRIDGE UNIVERSITY.
? 明显疼痛造成的应激诱发或恶化心理症状。
世界精神卫生协会 (WPA) 抑郁障碍教育项目 《躯体疾病与抑郁症 》抑郁障碍和疼痛
疼痛、抑郁、焦虑三角
抑郁 疼痛反应机制
睡眠障碍
焦虑
疼痛
Painful stimulus
Graphic with permission of Walter Zniesgblge?rger.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Munich, Germany.
慢性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世界精神健康调研 (N=42,249)
5.0
4.5
4.0
算比Ratio 胜ds
3.5 3.0 2.5 2.0 1.5
d O
1.0 0.5
0.0
A哮sth喘m* a*
高H血TN压**
D抑e郁pression A焦nx虑iety D抑e郁pre和s焦sion a虑nd Anxiety
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疼痛症状和心境或焦虑障碍可能性 的剂量 -效应曲线
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患焦虑障碍的可能性
难以解释的疼痛性躯体症状的数目 Stephen M. Stahl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ird Edition 2008. CAMBRIDGE UNIVERSITY.
疼痛和抑郁焦虑临床特征具有一致性
焦虑和心境障碍
焦虑障碍 亚型
广泛性焦 虑障碍
抑郁障碍
从心境和焦虑障碍多到疼痛性功能性躯体综合症的谱系
混合性
疲劳 睡眠
功能性躯体障碍
纤维肌痛
担心
认知
肠易激 头痛
心境/焦虑
疼痛
Stephen M. Stahl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ird Edition 2008. CAMBRIDGE UNIVERSITY.
易激惹
肌肉 强迫 紧张
焦虑障碍
? 焦虑障碍和抑郁患者都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疲惫、易激惹及多种躯体症状
Stephen M. Stahl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ird Edition 2008. CAMBRIDGE UNIVERS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