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的: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色2、写景诗的特色3、剖析写景诗的境界4、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重点难点:如何赏识写景的诗歌的境界[ 教课重点 ]认识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朗读、商讨、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久主题,是公众。
更是诗人的永久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异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外国诗两首》,去倾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以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 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战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因为抗争**** 统治,所以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战,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怀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优异的长篇小说《今世英豪》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毅,手法上既能优异地运用浪漫主义,又善于现实主义的描绘。
《祖国》发布于 1841 年 4 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 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布一首《祖国》,以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公司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夸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唇枪舌剑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怪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奋的人民视为祖国观点的真切内涵,表现出他想认识和靠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激烈梦想。
2.休斯 (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外国诗两首》,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详细内容包括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两首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句解析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操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飞鸟集》作者:泰戈尔背景: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人生哲理b. 《夜莺》作者:济慈背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
b. 请从《夜莺》中选取一句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示例:《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b. 示例:例如“夜莺,不是凡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
《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色
2、写景诗的特色
3、剖析写景诗的境界
4、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
要点难点:如何赏识写景的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
教课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赏识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三、读熟诗歌,注意领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掌握 ;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绘,赞叹“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想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素来没有暂停“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境界优美。
)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颂扬大自然的无穷美好和勃勃活力,表达了对
大自然的无穷热爱和赞叹之情。
第二首:《夜》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诚挚,风格清爽,并善于描述大自然风景。
二、赏析,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领会诗歌所描绘的境界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漂亮
第四节:再次写到漂亮的月色
三、联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如何的心境?
四、频频朗读这首诗,领会诗中所描述的美景
五、部署作业。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一、教学假想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
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二、学习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二、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领会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用意,明白得诗人什么缘故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的感叹。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写景诗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硕多彩的情感、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咱们。
每一首诗,确实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确实是一支美好悦耳的歌,确实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确实是奔涌的热血,确实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咱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二、检查预习1.依照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出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闻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象丰硕,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阻碍。
他的诗对后世的阻碍专门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刻画大自然景色。
他的抒情诗情感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刻画农村大自然景色三、组织学生朗诵诗歌1.听朗读带。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诵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括的思想情感别离是什么?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西风颂》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第四章《诗歌》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风和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风和生活给我们启示。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对比分析两首诗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讲解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课文分析(1)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方法,对两首诗进行鉴赏。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2.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两首诗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谈谈你对两首诗情感表达理解。
2. 答案:(1)象征意义: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生活代表人生道路。
隐喻手法:通过西风和生活象征,表达诗人思想和情感。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两首诗情感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象征意义把握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查找更多关于雪莱和普希金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2)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或生活为主题诗歌,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你》,我设计一个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是某某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
这个单元是诗歌,选编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颂。
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外国诗两首》是田园诗。
田园诗一般都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一诗,作者借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表现出大自然的无比美好无限生机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诗《夜》是诗人通过描写出的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将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蕴含其中。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涉猎不多,从教材角度也对现代诗选编不多。
但从初四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对古诗理解赏析的体验和诗歌本身特点两方面考虑,我认为学生学习这两首诗不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2、情感与态度: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诗情,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和对待生活的情趣。
『说明』这些目标就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及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习惯与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同时,学习诗歌,一定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理解诗情,体会蕴涵其中的自然诗意、人生情趣。
『说明』诗歌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3、比较阅读,把握匠心构思。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把握诗歌具体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品析感悟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感悟诗歌意境、赏析语言美等特点。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外国诗两首》,分别为雪莱的《西风颂》和泰戈尔的《飞鸟集》。
《西风颂》以雄壮激昂的笔触描绘了西风的力量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而《飞鸟集》则通过短小精悍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掌握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西风颂》中的象征意义,把握《飞鸟集》的哲理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西风和飞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讲解:分析《西风颂》的象征意义,如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等;解读《飞鸟集》的哲理,如生命的短暂、自然的美好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仿写或赏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两首——《西风颂》《飞鸟集》2. 板书内容:《西风颂》:主题思想、象征意义、艺术特色《飞鸟集》:哲理内涵、艺术特色、诗歌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分析《西风颂》和《飞鸟集》的异同点,结合诗句进行论述。
2. 答案提示:从主题、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外国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西风颂》中的象征意义,把握《飞鸟集》的哲理内涵。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夜莺,不是凡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请结合所学,分析《飞鸟集》和《夜莺颂》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2.答案:
(1)分析要点:两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情感表达。
(2)示例:以《飞鸟集》为例,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确保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在重要环节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注意提问的顺序和深度,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
四、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创造与诗歌氛围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读《夜莺颂》中“夜莺,不是凡鸟”的寓意。
4.随堂练习:
(1)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并分享感受。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
1.标题:《外国诗两首》
2.内容:
(1)飞鸟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的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课堂互动。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分析作业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思评价方式是否全面,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具体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飞鸟集》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主要描绘了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而《夜莺》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展现了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飞鸟集》和《夜莺》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和评价泰戈尔与济慈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济慈在《夜莺》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飞鸟与夜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之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a. 分析《飞鸟集》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飞鸟与天空的和谐关系。
b. 讲解泰戈尔在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飞鸟象征自由,天空象征包容等。
c. 分析《夜莺》中的象征手法,如夜莺象征永恒、美好等,以及济慈如何通过描绘夜莺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飞鸟集》a. 主题: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b. 意境:自由、包容c. 艺术手法:象征2. 《夜莺》a. 主题: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b. 意境:永恒、美好c. 艺术手法: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包括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和济慈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2)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独特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的世界,领略两首经典诗作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第一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具体作者及背景根据所选诗歌而定)2、介绍第二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1)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2、体会诗歌的意境(1)提问: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初三九年级上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初三九年级上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
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
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1、介绍两位诗人: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⑴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2(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教案2(鲁教版初三上)doc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明白得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差不多上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摸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爱好。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明白得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漂亮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青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大夫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许多闻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愁闷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适的月光,充满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 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专门大阻碍。
诗人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那个地点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外国诗歌的美丽世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欣赏外国诗歌,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形式的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外国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外国诗歌选集,包括两首适合九年级学生的诗歌。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外国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二、欣赏诗歌(15分钟)1. 分发选定的两首外国诗歌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通过投影仪展示诗歌的原文和翻译,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诗歌鉴赏(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技巧,如押韵、节奏和意象等,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3. 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写作活动(20分钟)1. 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短诗。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互相评价和改进的机会。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回答关于外国诗歌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艺术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提供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外国诗歌的美丽世界。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外国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翻译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分享给同学们。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一个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展示给全班。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1. 两首精选的外国诗歌,如《The Road Not Taken》和《Daffodils》。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外国诗歌,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询问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主体:1. 分发诗歌《The Road Not Taken》和《Daffodils》,让学生先默读,然后与同桌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全班进行讨论。
3.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分析两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或情感,运用所学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以选择写一首与《The Road Not Taken》或《Daffodils》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可以进行朗读或展示。
总结:1. 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他们的影响和启发,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欣赏文学作品。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外国诗歌,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
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
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