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原子内部结构对元素性质有什么影响?
b.电子排布规律对化学反应有何作用?
2.教师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子结构。
3.小组分享: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难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现象,如肥皂泡、静电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模型等,形象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从原子核、电子到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概念,逐步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气球吸附在墙上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附在墙上?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原子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原子已经了解的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引导: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而原子的内部结构对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2.学生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教师寄语: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探索原子的奥秘,为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强调学习化学对生活、环保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填空题:请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填空题,巩固对原子结构的基本认识。
初中化学研究教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教学《原子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的基本知识。
3. 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教学难点: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子显微镜、原子模型、离子模型。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讲解原子构成:讲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模型,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原子的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正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活动,例如:1.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原子模型展览,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2. 让学生进行小研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2. 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3. 能够描述原子的电子排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模型和图片,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2. 利用实验和观察,探究原子内部构成;3. 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原子的构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对原子世界的认识和好奇心;3.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的定义和构成;2.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3. 原子的电子排布。
难点:1.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2. 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理。
三、教学准备教具:1. 模型和图片;2. 实验器材;3. 思维导图软件。
学具:1. 笔记本;2. 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定义和构成,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总结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特点;4. 知识拓展:介绍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理;5. 课堂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的构成;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原子的定义和构成,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以及原子的电子排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认识;3. 学生对电子排布的应用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和回答;2. 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3. 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4.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展示。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同位素和原子序数的概念;2. 探讨原子内部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3. 引入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理论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等。
2. 采用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结构。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原子的结构模型、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图。
2. 教具:模型、图片等。
3. 学具:笔记本、笔。
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化学的发展史,引入原子概念。
2. 讲解原子核的构成:讲解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的概念,介绍原子核的构成。
3. 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等概念,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 讲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示例,讲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5. 巩固知识: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原理,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让学生了解原子光谱的产生和应用,掌握原子光谱的线系和光谱类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电子排布原理,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原子光谱的产生和应用,原子光谱的线系和光谱类型的区分。
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3、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4、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教学重点、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2、相对质量的计算3、原子的构成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第一章:原子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使学生掌握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
原子基本性质: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结构。
分组讨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原子概念:向学生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1.4.2 展示原子结构: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的结构。
1.4.3 讨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章:原子核和电子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2 教学内容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4 教学步骤2.4.1 介绍原子核和电子:向学生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4.2 展示原子核和电子: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原子的化学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最外层电子的数量和排布。
元素:具有相同原子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3.4 教学步骤3.4.1 介绍原子的化学性质:向学生介绍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3.4.2 展示原子的化学性质: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第四章:原子的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其区别。
4.2 教学内容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原子的构成教案A原子的构成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点评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积极性,增大学生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的参与面,暴露了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案例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案例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案例(1)江苏无锡市山明中学钱冬明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将通过让学生想像、观看动画、再想像来得出原子的构成;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主要通过原子的实际质量数值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由师生一起得出要用一个相对值来表示,即相对原子质量,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查相对原子质量;关于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的教学,则通过表格列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析得出。
最后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二、教案课题原子的构成授课人钱冬明学校无锡市山明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4、培养善于想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原子、原子核的构成难点原子、原子核的构成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究归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屏显【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策略。
复习旧知:(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1、什么是分子?2、什么是原子?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一、原子的构成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观点同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
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阅读【教学目标】类比想象→分析归纳→练习巩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猜想:原子不能分。
学生发挥想象说: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教案教学教材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1、原子的发现史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重点让学生记住英国的汤姆逊发现了原子中有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2、原子的构成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如何?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那部分结构?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
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第一章:原子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一词的由来和原子概念的发展。
解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回顾,让学生了解原子概念的演变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验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二章:原子的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电子的排布。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讲解电子的排布和原子的电子结构。
2.3 教学活动通过模型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探索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三章:原子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的概念。
3.2 教学内容讲解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的概念。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测定方法。
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章:原子的反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反应性。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的概念。
介绍原子的反应性及其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原子反应的实质和条件。
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反应性的相关概念。
第五章:原子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
讲解原子在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5.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实质和条件。
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原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构成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原子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原子构成在科学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有关原子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化学反应等,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简要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以及原子的数量和质量。
3. 强调原子构成的重要性:解释原子构成在科学和工业中的应用,如核能、化学反应等。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的构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原子核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和性质。
2. 培养学生对原子核研究的重要性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存在和数量。
2. 解释原子核的性质:质量、电荷、稳定性等。
教学步骤: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原子核的构成:介绍质子和中子的存在和数量,解释它们对原子核性质的影响。
3. 探讨原子核的稳定性:解释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中子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核反应的原理。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子核的研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
2. 培养学生对电子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1. 介绍电子的基本性质:负电荷、量子化等。
2. 解释电子的运动:电子云、能级等。
教学步骤: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电子的基本性质:介绍电子的负电荷、量子化等特性,解释它们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与原子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原子的构成。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及其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模型原子核、电子、演示板、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原子的构成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阐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原子核的组成: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并解释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4. 实验演示:展示模型原子核和电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介绍原子的同位素现象,使学生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对元素周期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原理打下基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及时解答,确保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清晰的认识。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原子构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高一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a)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电子排布规则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b)利用网络资源或教材,学习原子构成相关的化学史,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和贡献,培养科学精神。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章节内容,了解离子、分子等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原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掌握有关原子构成的基本实验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观察原子结构模型,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结合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探究原子构成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学习原子构成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美妙与和谐,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的电性。
2、知道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及其近似计算。
(二)指导自学阅读课本70-71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电性如何?2、阅读本70页表4-2,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3、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4、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教材P69图4-2[体验]原子和乒乓球的体积比就像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比。
[设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其特征表现为小,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粒子构成。
(三)合作交流,解读操究一、原子的构成活动1:[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课件演示]原子内部的运动[提示]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原子的结构。
[归纳]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
[点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比喻]原子和原子核的体积划、关系就像—个庞大的体育场和一只蚂蚁的大小关系。
[注意]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活动2:[投影]教材P68表4-1和表4-2。
[讨论]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小结]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构成教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四合初中毛德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1.什么是原子?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讲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简单的实心球体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本单元我们将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首先学习原子的构成。
[板书]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展示] 原子的发展历程[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板书]一、原子的构成[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P70图4-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展示] “原子的构成”放大模型[课件演示] “原子的构成”视频(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和观看课件演示,随后小组讨论“原子的构成”)(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归纳并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投影] 课本P 70表4-1“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构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讨论]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如何?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2.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答案] 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实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使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实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回答] 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讲解] 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讲解] 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
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 二、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 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P69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
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作为标准碳原子质量的1/12为
1.66×10-27 kg,所以氢的相对原子质量=≈1。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16。
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对于这个计算过程大家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