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经典题型解析

合集下载

初中人教版数学勾股定理经典题型分析报告

初中人教版数学勾股定理经典题型分析报告

勾股定理经典题型分析类型一:勾股定理的直接用法1、在Rt△ABC中,∠C=90°(1)已知a=6, c=10,求b, (2)已知a=40,b=9,求c; (3)已知c=25,b=15,求a.思路点拨:写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写上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注意勾股定理的变形使用。

解析:(1) 在△ABC中,∠C=90°,a=6,c=10,b=(2) 在△ABC中,∠C=90°,a=40,b=9,c=(3) 在△ABC中,∠C=90°,c=25,b=15,a=举一反三【变式】:如图∠B=∠ACD=90°, AD=13,CD=12, BC=3,则AB的长是多少?【答案】∵∠ACD=90°AD=13, CD=12 ∴AC2 =AD2-CD2 =132-122 =25 ∴AC=5 又∵∠ABC=90°且BC=3 ∴由勾股定理可得 AB2=AC2-BC2 =52-32 =16 ∴AB= 4∴AB的长是4.类型二:勾股定理的构造应用2、如图,已知:在中,,,. 求:BC的长.思路点拨:由条件,想到构造含角的直角三角形,为此作于D,则有,,再由勾股定理计算出AD、DC的长,进而求出BC的长.解析:作于D,则因,∴(的两个锐角互余)∴(在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勾股定理,在中,. 根据勾股定理,在中,.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已知:,,于P. 求证:.解析:连结BM,根据勾股定理,在中,.而在中,则根据勾股定理有.∴又∵(已知),∴.在中,根据勾股定理有,∴.【变式2】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或延长AB、DC交于F,或延长AD、BC交于点E,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经典题型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经典题型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经典题型
第一章经典题型
1. 整数性质运用
题目:已知某数的两倍再加3等于15,求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目可得方程2x+3=15,解方程得x=6,所以这个数是6。

2. 一元一次方程组
题目:某班今天上体育课和音乐课的学生人数共60人,已知上体
育课的人数是上音乐课的人数的1.5倍,求上体育课和音乐课的学生
人数分别是多少。

解析:设上音乐课的学生人数为x,则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为
1.5x,根据题目可得方程x+1.5x=60,解方程得x=20,所以上音乐课
的学生人数为20人,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为30人。

3. 百分数运用
题目:某商品原价为400元,现在打8折出售,求打折后的售价
是多少。

解析:打8折即为原价的80%,所打折后的价格为400*0.8=320元,所以打折后的售价为320元。

4. 比例与比例运用
题目:某条线段长13cm,其中一部分长5cm,求另一部分的长度。

解析:设另一部分的长度为x,则根据题目可得比例5:13=x:(13-5),解比例得x=8,所以另一部分的长度为8cm。

5. 平行线角相关问题
题目:如图所示,直线l与m平行,求∠a、∠b、∠c、∠d的度数。

解析:由平行线性质可得∠a=180°-70°=110°,∠b=70°,
∠c=70°,∠d=110°。

希望以上经典题型的例题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七年级数学找规律经典题型

七年级数学找规律经典题型

七年级数学找规律经典题型一、数字规律1. 数列规律例1:观察数列1,3,5,7,9,…,求第n个数。

解析:首先观察这个数列,发现相邻两个数的差值都是2。

第1个数是1 = 2×1 1;第2个数是3 = 2×2 1;第3个数是5 = 2×3 1;第4个数是7 = 2×4 1;第5个数是9 = 2×5 1。

所以可以得出第n个数为2n 1。

例2:观察数列2,4,8,16,32,…,求第n个数。

解析:这个数列中,后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

第1个数是2 = 2^1;第2个数是4 = 2^2;第3个数是8 = 2^3;第4个数是16 = 2^4;第5个数是32 = 2^5。

所以第n个数为2^n。

2. 数字循环规律例:有一组数按照1, 1,1, 1,…的规律排列,求第n个数。

解析:观察这组数字,发现数字是1和 1交替出现。

当n为奇数时,第n个数为1;当n为偶数时,第n个数为 1。

可以用(-1)^(n + 1)来表示,当n = 1时,(-1)^(1+1)=1;当n = 2时,(-1)^(2 + 1)= 1。

二、图形规律1. 图形数量规律例1:用火柴棒搭三角形,搭1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棒,搭2个三角形需要5根火柴棒,搭3个三角形需要7根火柴棒,…,求搭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解析:搭1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棒,即2×1+1;搭2个三角形时,第二个三角形和第一个三角形共用一条边,所以需要3 + 2 = 5根火柴棒,即2×2+1;搭3个三角形时,第三个三角形和前面的三角形共用两条边,所以需要3+2×2 = 7根火柴棒,即2×3 + 1。

所以搭n个三角形需要2n+1根火柴棒。

例2:观察下列图形的点数规律:第1个图形有1个点;第2个图形有1 + 3 = 4个点;第3个图形有1+3 + 5 = 9个点;第4个图形有1+3+5 + 7 = 16个点;求第n个图形的点数。

初一数学重点题型归纳

初一数学重点题型归纳

初一数学重点题型归纳一、有理数相关1. 概念辨析题- 比如说判断“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这就是典型的坑人题。

实际上还有0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这种题就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

- 还有像“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这也是错的,因为0的绝对值也等于它本身呀。

做这种题就像当侦探,得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

2. 有理数运算题- 混合运算那是重点中的重点。

像“计算:- 2^2+(-3)×[(-4)^2 + 2]-(-3)^3÷(-1)^2023”。

这里面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就像盖房子,得一层一层来,先打好乘方这个地基,不然肯定会算错。

而且符号也很容易出错,负号就像调皮的小怪兽,随时可能把你的答案变得面目全非。

二、整式相关1. 整式的加减- 化简求值题是常考的。

例如“已知A = 3x^2 - 2x+1,B = 5x^2 - 3x - 2,求A - B的值,其中x = 2”。

首先要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减法运算,把同类项合并好。

这就好比整理玩具,相同类型的玩具(同类项)要放在一起。

然后再把x = 2代入求值。

要是同类项合并错了,那就像把玩具放错了盒子,最后答案肯定不对。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题- 比如“判断单项式-(2π x^2y)/(3)的系数和次数”。

系数就是数字因数,这里是-(2π)/(3),次数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x的指数是2,y的指数是1,所以次数是3。

这种题就像给单项式这个小生物做体检,要准确找出它的各种特征。

三、一元一次方程相关1. 解方程题- 像“解方程:3(x - 2)+1 = x-(2x - 1)”。

这一步一步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就像走迷宫一样,每一步都得小心。

去括号的时候,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就像进了一个魔法门,符号都会变。

移项的时候也要注意变号,这是很多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就像搬家的时候东西不能搬错地方。

初中数学题型解析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题型解析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题型解析方法第一篇范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题型解析方法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题目,本文将详细解析几种常见的初中数学题型,并提供相应的解题策略。

一、选择题选择题是初中数学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通常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解答选择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单选题解答策略:(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

(2)分析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对剩余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多选题解答策略:(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

(2)分析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对剩余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填空题填空题是初中数学考试中另一种常见的题型。

解答填空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填空,使句子或表达式完整。

1.解答策略:(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

(2)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需要填入的数学符号或数值。

(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使句子或表达式完整。

三、解答题解答题是初中数学考试中分值较高的一种题型。

解答解答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计算或证明。

1.计算题解答策略:(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

(2)列出计算式,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检查计算结果,确保答案正确。

2.证明题解答策略:(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

(2)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证明的结论。

(3)运用所学知识,按照证明步骤进行证明。

四、应用题应用题是初中数学考试中较为综合的一种题型。

解答应用题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解答策略:(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

(2)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

(3)运用所学知识,列出计算式或解决问题的步骤。

(4)检查答案,确保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掌握初中数学题型解析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数学经典题目专题讲解(含答案)老师版

七年级数学经典题目专题讲解(含答案)老师版

一.有理数及其运算有理数部分概念较多,其中核心知识点是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 通过数轴要尝试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抽象问题简单化.相反数看似简单,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这个性质有时总忘记用..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它贯穿于初中三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难点,我们要从七年级把绝对值学好,理解它的几何意义.乘方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会正向用,也要会逆向用,难点往往出现在逆用法则方面.【核心例题】例1计算:200720061......431321211⨯++⨯+⨯+⨯ 分析 此题共有2006项,通分是太麻烦.有这么多项,我们要有一种“抵消”思想,如能把一些项抵消了,不就变得简单了吗?由此想到拆项,如第一项可拆成2111211-=⨯,可利用通项()11111+-=+⨯n n n n ,把每一项都做如此变形,问题会迎刃而解.解 原式=)2007120061(......413131212111-++-+-+-)()()(=2007120061......41313121211-++-+-+- =200711-=200720062、已知│ab-2│与│b-1│互为相反数,试求:()()......1111++++b a ab ()()200620061++b a 的值. 1、20082007(提示:此题可看作例1的升级版,求出a 、b 的值代入就成为了例1.)例3 计算:⎪⎭⎫⎝⎛-⎪⎭⎫ ⎝⎛-⋅⋅⎪⎭⎫ ⎝⎛-⎪⎭⎫ ⎝⎛-⎪⎭⎫ ⎝⎛-211311 (9811991110011)分析 本题看似复杂,其实是纸老虎,只要你敢计算,马上就会发现其中的技巧,问题会变得很简便.解 原式=2132......9897999810099⨯⨯⨯⨯⨯=10012、代数式abab b b a a ++的所有可能的值有( )个(2、3、4、无数个)二.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部分核心知识是求代数式的值和找规律.求代数式的值时,单纯代入一个数求值是很简单的.如果条件给的是方程,我们可把要求的式子适当变形,采用整体代入法或特殊值法.【典型例题】例1已知:3x-6y-5=0,则2x-4y+6=_____分析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用“整体代入法”,先把条件化成最简,然后把要求的代数式化成能代入的形式,代入就行了.这类问题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可以用“特殊值法”,取y=0,由3x-6y-5=0,可得35=x ,把x 、y 的值代入2x-4y+6可得答案328.这种方法只对填空和选择题可用,解答题用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解 由3x-6y-5=0,得352=-y x所以2x-4y+6=2(x-2y)+6=6352+⨯=328例2已知代数式1)1(++-n n x x ,其中n 为正整数,当x=1时,代数式的值是 ,当x=-1时,代数式的值是 .分析 当x=1时,可直接代入得到答案.但当x=-1时,n 和(n-1)奇偶性怎么确定呢?因n 和(n-1)是连续自然数,所以两数必一奇一偶.解 当x=1时,1)1(++-n n x x =111)1(++-n n =3当x=-1时,1)1(++-n n x x =1)1()1()1(+-+--n n =1例3 152=225=100×1(1+1)+25, 252=625=100×2(2+1)+25352=1225=100×3(3+1)+25, 452=2025=100×4(4+1)+25…… 752=5625= ,852=7225=(1)找规律,把横线填完整; (2)请用字母表示规律; (3)请计算20052的值.分析 这类式子如横着不好找规律,可竖着找,规律会一目了然.100是不变的,加25是不变的,括号里的加1是不变的,只有括号内的加数和括号外的因数随着平方数的十位数在变.解 (1)752=100×7(7+1)+25,852=100×8(8+1)+25(2)(10n+5)2=100×n (n+1)+25(3) 20052=100×200(200+1)+25=4020025例4如图①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②,再分别连接图②中间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③.S 表示三角形的个数.n=1,S=1①n=2,S=5②③n=3,S=9(1)当n=4时,S= ,(2)请按此规律写出用n 表示S 的公式.分析 当n=4时,我们可以继续画图得到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找规律呢?单纯从结果有时我们很难看出规律,要学会从变化过程找规律.如本题,可用列表法来找,规律会马上显现出来的.解 (1)S=13(2)可列表找规律:所以S=4(n-1)+1.(当然也可写成4n-3.) 4、观察下面一列数,探究其中的规律:—1,21,31-,41,51-,61①填空:第11,12,13三个数分别是 , , ; ②第2008个数是什么?③如果这列数无限排列下去,与哪个数越来越近?.1、①111-,121,1311-;②20081;③0.三.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篇平面图形是简单的几何问题.几何问题学起来很简单,但有时不好表述,也就是写不好过程.所以这部分的核心知识是写求线段、线段交点或求角的过程.每个人写的可能都不一样,但只要表述清楚了就可以了,不过在写清楚的情况下要尽量简便.【典型例题】例1平面内两两相交的6条直线,其交点个数最少为______个,最多为______个.分析 6条直线两两相交交点个数最少是1个,最多怎么求呢?我们可让直线由少到多一步步找规律.列出表格会更清楚.解例2 两条平行直线m 、n 上各有4个点和5个点,任选9点中的两个连一条直线,则一共可以连( )条直线.A .20B .36C .34D .22分析与解 让直线m 上的4个点和直线n 上的5个点分别连可确定20条直线,再加上直线m 上的4个点和直线n 上的5个点各确定的一条直线,共22条直线.故选D. 例3 如图,OM 是∠AOB 的平分线.射线OC 在∠BOM 内,ON 是∠BOC 的平分线,已知∠AOC=80°,那么∠MON 的大小等于_______.分析 求∠MON 有两种思路.可以利用和来求,即∠MON=∠MOC+∠CON.也可利用差来求,方法就多了,∠MON=∠MOB-∠BON=∠AON-∠AOM=∠AOB-∠AOM-∠BON.根据两条角平分线,想办法和已知的∠AOC 靠拢.解这类问题要敢于尝试,不动笔是很难解出来的.解 因为OM 是∠AOB 的平分线,ON 是∠BOC 的平分线,所以∠MOB=21∠AOB ,∠NOB=21∠COB 所以∠MON=∠M OB-∠N OB=21∠AOB-21∠C OB=21(∠AOB-∠C OB )=21∠AOC=21×80°=40°例4 如图,已知∠AOB=60°,OC 是∠AOB 的平分线,OD 、OE 分别平分∠BOC 和∠AOC. (1)求∠DOE 的大小; (2)当OC 在∠AOB 内绕O 点旋转时,OD 、OE 仍是∠BOC 和∠AOC 的平分线,问此时∠DOE 的大小是否和(1)中的答案相同,通过此过程你能总结出怎样的结论.O AM CNO B CD E图1图2图3分析 此题看起来较复杂,OC 还要在∠AOB 内绕O 点旋转,是一个动态问题.当你求出第(1)小题时,会发现∠DOE 是∠AOB 的一半,也就是说要求的∠DOE , 和OC 在∠AOB 内的位置无关.解 (1)因为OC 是∠AOB 的平分线,OD 、OE 分别平分∠BOC 和∠AOC.所以∠DOC=21∠BOC ,∠COE=21∠COA所以∠DOE=∠DOC+∠COE=21∠BOC+21∠COA=21(∠BOC+∠COA )=21∠AOB因为∠AOB=60°所以∠DOE =21∠AOB= 21×60°=30° (2)由(1)知∠DOE =21∠AOB ,和OC 在∠AOB 内的位置无关.故此时∠DOE 的大小和(1)中的答案相同.四.一元一次方程篇一元一次方程的核心问题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初中数学题大题经典题型及解析

初中数学题大题经典题型及解析

初中数学题大题经典题型及解析一、平行线和相交线1. 同位角对顶角的性质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情况下,同位角对顶角的性质是初中数学中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位角是指两条平行线被一条交线切割后,同位于交线的对应两个角,对顶角是指两条平行线被一条交线切割后,位于交线的两侧且不相邻的两个角。

这两种角的性质分别为:同位角相等,即∠1=∠3、∠2=∠4;对顶角相等,即∠1=∠4、∠2=∠3。

2. 平行线与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当两条平行线被一条交线所切割而构成的多边形中有三角形时,其内角和的性质为:同位角和对顶角的性质相似。

即∠A+∠B+∠C=180°,∠D+∠E+∠F=180°,且∠1+∠2+∠3=180°。

二、圆3. 圆的性质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圆的性质又是学习圆相关知识的基础。

圆包括圆心、直径、半径等重要概念。

圆的性质有很多,其中包括:同弧相等、同角相等、圆心角的性质等。

这些性质在解决关于圆的题目时非常重要。

4. 圆的面积和周长圆的面积和周长是初中数学中涉及圆的题目时非常重要的内容。

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²,周长公式为C=2πr。

在解决圆相关的题目时,需要掌握这两个公式并灵活运用。

三、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其性质包括: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顶角等于180°减去底角的一半,等腰三角形的高、底边、斜边之间的关系等。

6.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指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其性质包括:三个内角都相等且等于60°,三条边相等,三条高相等等。

初中数学中关于平行线和相交线、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题经典题型包括同位角对顶角的性质、平行线与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圆的性质、圆的面积和周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

这些题型涉及了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性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这些题型的过程中,掌握其相关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解题中。

整式化简求值经典题型(九大题型)(解析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

整式化简求值经典题型(九大题型)(解析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

整式求值经典题型(九大题型)【题型1 直接代入】【题型2 整体代入-配系数】【题型3整体代入-奇次项为相反数】【题型4 整体构造代入】【题型5不含无关】【题型6 化简求值】【题型7 绝对值化简求值】【题型8 非负性求值】【题型9 定义求值】【题型1 直接代入】【典例1】根据下列a,b的值,分别求代数式a2―4ba的值.(1)a=5,b=25(2)a=―3,b=2【变式1-1】设a的相反数是2,b是绝对值最小的数,c是倒数等于自身的有理数,则a―b+c的值为()A.32B.―1C.―1或―3D.32或―12【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代数式的求值:先通过合并把代数式化简,然后把满足条件的字母的值代入(或整体代入)计算.也考查了倒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的含义.【详解】解:由题可得:a=―2,b=0,c=±1,当a=―2,b=0,c=1时,原式=―2―0+1=―1;当a=―2,b=0,c=―1时,原式=―2―0+(―1)=―3;综上,a―b+c的值为―1或―3,故选:C.【变式1-2】若|x|=4,|y|=3,且x+y>0,则x―y的值是()A.1或7B.1或―7C.―1或7D.―1或―7,且x+y<0,则xy的值为.【变式1-3】已知|x|=4,|y|=12故答案为:±2.【题型2 整体代入-配系数】【典例2】当代数式x3+3x+1的值为2022时,代数式2x3+6x―3的值为()A.2022B.4037C.4039D.2019【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求代数式的值,由代数式x3+3x+1的值为2022,求出x3+3x=2021,再把2x3+6x―3变形为2(x3+3x)―3,然后利用整体代入求值即可,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及整体代入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代数式x3+3x+1的值为2022,∴x3+3x+1=2022,∴x3+3x=2021,∴2x3+6x―3=2(x3+3x)―3=2×2021―3=4039,故选:C.【变式2-1】若代数式2x2+3x的值是5,则代数式4x2+6x―9的值是()A.10B.1C.―4D.―8【变式2-2】已知2y2+y―2的值为3,则4y2+2y+1值为()A.10B.11C.10或11D.3或1【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代数式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整体代入求值的方法.根据题意得2y2+y=5,整体代入4y2+2y+1求值.【详解】解:∵2y2+y―2=3,∴2y2+y=5,∴4y2+2y+1=22y2+y+1=2×5+1=11.故选:B.【变式2-3】若a2+3a―4=0,则2a2+6a―3=.【答案】5【分析】本题考查了代数式的值.正确变形,整体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a2+3a=4,∴2a2+6a=8,∴2a2+6a―3=8―3=5,故答案为:5.【变式2-4】已知x2+5x―3的值是4,则多项式2x2+10x―4的值是.【答案】10【分析】本题考查已知式子的值求代数式的值,先求出x2+5x的值,再作为整体代入2x2+10x―4即可求解.【详解】解:∵x2+5x―3=4,∴x2+5x=7,∴2x2+10x―4=2(x2+5x)―4=2×7―4=10,故答案为:10.【题型3整体代入-奇次项为相反数】【典例3】当x=1时,代数式ax5+bx3+cx―7的值为12,则当x=―1时,求代数式ax5+bx3+cx―7的值.【答案】―26【分析】此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掌握整体代入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x=1代入代数式值为12,列出关系式,将x=―1代入所求式子,把得出的代数式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详解】解:将x=1代入ax5+bx3+cx―7得:a+b+c―7=12,即a+b+c=19,当x=―1时,ax5+bx3+cx―7=―a―b―c―7=―(a+b+c)―7=―19―7=―26.【变式3-1】当x=3时,代数式ax2025+bx2013―1的值是8,则当x=―3时,这个代数式的值是()A.―10B.8C.9D.―8【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代数式的求值.熟练掌握整体代入方法是解题关键.将x=3代数式ax2025+bx2013―1中得:32025a+32013b=9,再将x=―3代入ax2025+bx2013―1中得:―(32025a+32013b)―1,之后整体代入计算即可.【详解】∵当x=3时,代数式ax2025+bx2013―1的值是8,∴32025a+32013b―1=8,∴32025a+32013b=9.当x=―3时,ax2025+bx2013―1=a×(―3)2025+b×(―3)2013―1=―(32025a+32013b)―1=―9―1=―10.故选:A.【变式3-2】当x=―2时,代数式ax3+bx―4的值是―2026,当x=2时,代数式ax3+bx―4的值为.【答案】2018.【分析】由已知得出―8a―2b―4=―2026,即8a+2b=2022,代入到x=2时所得的代数式计算可得.【详解】当x=―2时,代数式为―8a―2b―4=―2026,即8a+2b=2022,则x=2时,代数式为8a+2b―4=2022―4=2018.故答案为2018.【点睛】此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利用了整体代入的思想,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题型4 整体构造代入】【典例4】若a―5=3b,则(a+2b)―(2a―b)的值为.【答案】―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化简求值,先把所求式子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再求出―a+3b=―5,最后利用整体代入法求解即可.【详解】解:(a+2b)―(2a―b)=a+2b―2a+b=―a+3b,∵a―5=3b,∴―a+3b=―5,∴原式=―5,故答案为:―5.【变式4-1】已知m―n=3,p+q=2,则(m+p)―(n―q)的值为.【题型5不含无关】【典例5】已知多项式M=2x2―3xy+2y―2x2+x―xy+1.(1)先化简,再求M的值,其中x=1,y=2;(2)若多项式M与字母y的取值无关,求x的值.【答案】(1)―2(2)2【分析】本题考查了整式的化简求值以及无关型题型:(1)先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再将x=1,y=2代入求值;(2)将多项式变形为M=(―x+2)y―2x―2,若多项式M与字母y的取值无关,则―x+2=0,由此可解.【详解】(1)解:M=2x2―3xy+2y―2x2+x―xy+1=2x2―3xy+2y―2x2―2x+2xy―2=―xy+2y―2x―2,将x=1,y=2代入,得:M=―1×2+2×2―2×1―2=―2+4―2―2=―2;(2)解:由(1)得M=―xy+2y―2x―2=(―x+2)y―2x―2,若多项式M与字母y的取值无关,则―x+2=0,解得x=2.【变式5-1】综合与实践杨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了一道题,求代数式:x2―4y2―x2+6xy+9y2+6xy的值.(1)请思考该代数式与哪个字母无关? 知道哪个字母的值就能求出此代数式的值?【变式应用】(2)若多项式3(mx―1)+m2―3x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求m的值.【能力提升】(3)如图1,小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用7张小长方形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不重叠地放在大长方形ABCD 内,将大长方形中未被覆盖的两个部分涂上阴影,设右上角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1,左下角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2.当AB的长变化时,a与b满足什么关系,S1―S2的值能始终保持不变?【答案】(1)该代数式与字母x无关,知道字母y的值就能求出此代数式的值(2)m=1(3)a=2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加减中的无关型问题:(1)先化简多项式,再根据计算后的结果即可求解;(2)先化简多项式,再根据多项式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可得3m―3=0,即可求解;(3)设AB=x,观察图形得:S1=a(x―3b)=ax―3ab,S2=2b(x―2a)=2bx―4ab,可得S1―S2= (a―2b)x+ab,再由当AB的长变化时,S1―S2的值始终保持不变,即可求解.【详解】解:(1)x2―4y2―x2+6xy+9y2+6xy=x2―4y2―x2―6xy―9y2+6xy=―13y2,∴该代数式与字母x无关,知道字母y的值就能求出此代数式的值;(2)3(mx―1)+m2―3x=3mx―3+m2―3x=(3m―3)x―3+m2,∵关于x的多项式3(mx―1)+m2―3x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3m―3=0,∴m=1;(3)设AB=x,观察图形得:S1=a(x―3b)=ax―3ab,S2=2b(x―2a)=2bx―4ab,∴S1―S2=ax―3ab―(2bx―4ab)=ax―3ab―2bx+4ab=(a―2b)x+ab,∵当AB的长变化时,S1―S2的值始终保持不变,∴a―2b=0,∴a=2b.【变式5-1】(1)若关于x的多项式m(2x―3)+2m2―4x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求m值;(2)已知A=―2x2―2(2x+1)―x(1―3m)+x,B=―x2―mx+1,且A―2B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求m的值;(3)7张如图1的小长方形,长为a,宽为b,按照图2方式不重叠地放在大长方形ABCD内,大长方形中未被覆盖的两个部分都是长方形.设右上角的面积为S1,左下角的面积为S2,当AB的长变化时,S1―S2的值始终保持不变,求a与b的等量关系.【题型6 化简求值】【典例6】已知代数式A =6x 2+3xy +2y ,B =3x 2―2xy +5x .(1)求A ―2B ;(2)当x =1,y =2时,求A ―2B 的值.【答案】(1)A ―2B =7xy +2y ―10x ;(2)8【分析】本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一般先把所给整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再把所给字母的值或代数式的值代入计算.(1)把A =6x 2+3xy +2y ,B =3x 2―2xy +5x 代入A ―2B ,然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即可;(2)把x =1,y =2代入(1)化简的结果计算即可.【详解】(1)解:把A =6x 2+3xy +2y ,B =3x 2―2xy +5x 直接代入A ―2B 得:6x 2+3xy +2y ―23x 2―2xy +5x=6x 2+3xy +2y ―6x 2+4xy ―10x =7xy +2y ―10x ;即A ―2B =7xy +2y ―10x ;(2)解:由(1)知A ―2B =7xy +2y ―10x ,把x =1,y =2代入7xy +2y ―10x 得7xy +2y ―10x=7×1×2+2×2―10×1=14+4―10=8.【变式6-1】先化简再求值(1)―mn 2+(3m 2n ―mn 2)―2(2m 2n ―mn 2),其中m =―2,n =―1.(2)2(x 2y +xy 2)―32(43xy 2+23x 2y ―23)―2,其中(4y +x)2+|x +2|=0.【变式6-2】化简求值:2a2b―ab2―2(2a2b―ab2)―ab2,其中|a―1|+|b+3|=0.(1)求a,b的值(2)化简并求出代数式的值.【答案】(1)a=1,b=―3(2)6a2b―4ab2,―54【分析】本题考查整式加减中的化简求值,熟练运用整式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解;(2)先去括号,然后和合并同类项,得出最简式后,把a、b的值代入计算即可.【详解】(1)解:∵|a―1|+|b+3|=0,∴a―1=0,b+3=0,∴a=1,b=―3;(2)解:2a2b―ab2―2(2a2b―ab2)―ab2=2a2b―(ab2―4a2b+2ab2)―ab2=2a2b―ab2+4a2b―2ab2―ab2=6a2b―4ab2,当a=1,b=―3时,原式=6×12×(―3)―4×1×(―3)2=―18―36=―54.【变式6-3】先化简,再求值:4xy ―x 2―2y 2+3x 2―2xy ,(其中x =2,y =1)【变式6-4】已知A =3x 2―4x ,B =x 2+x ―2y 2(1)当x =―2时,试求出A 的值;(2)当x =12,y =13时,请求出A ―3B 的值.【题型7 绝对值化简求值】【典例7】有理数a、b、c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1)填空:|a|=_______,|b|=_______,|c|=_______(2)化简|a+b|―|b―c|+|b+c|;【答案】(1)―a,―b,c(2)―a+b【分析】本题考查了绝对值和数轴,整式的加减运算;注意数轴上a、b、c的位置,以及他们与原点的距离远近.(1)判断题干绝对值符号里面a、b、c的符号;(2)根据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判断a+b,b―c,b+c的符号,再去绝对值化简,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1)解:根据数轴可得a<0,b<0,c>0,∴|a|=―a,|b|=―b,|c|=c,故答案为:―a,―b,c.(2)解:根据数轴可得a<b<0<c,|b|<|c|,∴a+b<0,b―c<0,b+c>0,∴|a+b|―|b―c|+|b+c|=―a―b―(c―b)+b+c=―a―b―c+b+b+c=―a+b.【变式7-1】有理数a,b,c,在数轴上位置如图:(1)c―a______0;a+b______0;b―c______0.(2)化简:|c―a|―|a+b|+|b―c|.【答案】(1)<,<,<(2)2a【分析】本题考查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化简绝对值:(1)根据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判断式子的符号即可;(2)根据(1)中式子的符号,化简绝对值即可.【详解】(1)解:由数轴可知:b<c<0<a,|b|>a,∴c―a<0,a+b<0,b―c<0,故答案为:<,<,<;(2)∵c―a<0,a+b<0,b―c<0,∴|c―a|―|a+b|+|b―c|=a―c+a+b+c―b=2a.【变式7-2】如图,数轴上的点A,B,C分别表示有理数a,b,c.(1)比较大小:a 0,b ―2(填“>”、“ <”或“=” );(2)化简:|a|―|b+2|―|a+c|.【答案】(1)<;>(2)c―b―2【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数轴和绝对值的性质,整式的加减运算,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以上知识点.(1)根据数轴求解即可;(2)首先由数轴得到a<―2<b<0<c<1,然后推出b+2>0,a+c<0,然后化简绝对值合并即可.【详解】(1)解:由题意可知,a<0,b>―2;故答案为:<;>;(2)解:∵a<―2<b<0<c<1,∴b+2>0,a+c<0,∴|a|―|b+2|―|a+c|=―a―(b+2)―(―a―c)=―a―b―2+a+c=c―b―2.【题型8 非负性求值】【典例8】如果,|a―2|+(b+1)2=0,则(a+b)2015的值为()A.1B.2C.3D.―1【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以及求代数式的值.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和b的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和b的值,然后代入所给代数式计算即可.【详解】解:∵|a―2|+(b+1)2=0,∴a―2=0,b+1=0,∴a=2,b=―1,∴(a+b)2015=(2―1)2015=1.故选:A.【变式8-1】已知|x―3|+(y+2)2=0则xy的值为()A.6B.―6C.5D.―5【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代数式求值,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关键.根据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求出x、y的值,再代入计算求值即可.【详解】解:∵|x―3|+(y+2)2=0,∴x―3=0,y+2=0,∴x=3,y=―2,∴xy=3×(―2)=―6,故选:B.【变式8-2】若|y―2024|+|x+2023|=0,则x+y的值是()A.―1B.1C.0D.2【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非负性质,代数值求值等知识,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质得出y―2024=0,x+2023=0,进而求出x,y的值,然后代入x+y计算即可.【详解】解:∵|y―2024|+|x+2023|=0,|y―2024|≥0,|x+2023|≥0,∴y―2024=0,x+2023=0,∴y=2024,x=―2023,∴x+y=―2023+2024=1,故选:B.【题型9 定义求值】【典例9】对于有理数a、b,定义一种新运算:a⊗b=ab+|a|―b(1)计算5⊗4的值(2)若m是最大的负整数,n的绝对值是3,计算m⊗n【答案】(1)21(2)―5或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及代数式求值,理解新定义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根据已知新定义运算法则计算即可;(2)根据有理数的分类和绝对值的意义,得到m=―1,n=±3,再根据新定义运算法则分别计算求值即可.【详解】(1)解:5⊗4=5×4+|5|―4=20+5―4=21;(2)解:∵m是最大的负整数,n的绝对值是3,∴m=―1,|n|=3,∴n=±3,当m=―1,n=3时,m⊗n=(―1)⊗3=(―1)×3+|―1|―3=―3+1―3=―5;当m=―1,n=―3时,m⊗n=(―1)⊗(―3)=(―1)×(―3)+|―1|―(―3)=3+1+3=7;∴m⊗n的值为―5或7.【变式9-1】用“⊙”定义一种新运算:规定a⊙b=ab2―a,例如:1⊙2=1×22―1=3.(1)求(―8)⊙(―2)的值;(2)化简:(2m―5n)⊙(―3).【答案】(1)―24(2)16m―40n【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新定义下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新定义的运算法则.(1)根据新定义列式计算即可;(2)根据新定义的运算法则列出算式求解即可.【详解】(1)解:(―8)⊙(―2)=(―8)×(―2)2―(―8)=―8×4+8=―32+8=―24;(2)解:(2m―5n)⊙(―3)=(2m―5n)×(―3)2―(2m―5n)=9(2m―5n)―(2m―5n)=18m―45n―2m+5n=16m―40n.【变式9-2】定义:对于任意相邻负整数a,b,规定:a△b=1ab.(1)理解定义:例:(―1)△(―2)=1(―1)×(―2)=12;练习:(―2)△(―3)=;(2)探究规律:某数学兴趣小组发现:可将a△b转换为减法.你发现了吗?是什么?(温馨提示:你可再举几个例子试试,然后用含a与b的代数式将a△b转换为减法.)(3)应用规律:运用发现的规律求(―1)△(―2)+(―2)△(―3)+(―3)△(―4)+⋯+(―2023)△(―2024)的值.【变式9-3】给出定义如下:我们称使等式a ―b =ab +1的成立的一对有理数a ,b 为“共生有理数对”,记为(a ,b ),如:2―13=2×13+1,5―23=5×23+1,那么数对 2,5,“共生有理数对”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数对(―2,1)是“共生有理数对”;( )②数对3,“共生有理数对” .( )(2)请再写出一对符合条件的“共生有理数对”: ;(注意:不能与题目中已有的“共生有理数对”重复)(3)若(m ,n )是“共生有理数对”,则(―n,―m )是不是“共生有理数对”? 并说明理由.(4)若(a ,3)是“共生有理数对”,求a 的值.。

七年级经典数学题型

七年级经典数学题型

七年级经典数学题型七年级经典数学题型解析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很多学生不喜欢的学科。

在七年级,学生们将会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数学题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题目和解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题型。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比如下面这道题:小明买了一些苹果,每个苹果3元,一共花了18元。

问小明买了多少个苹果?这道题可以用方程的形式表示为3x=18,其中x代表苹果的个数。

解方程可得x=6,所以小明买了6个苹果。

接下来是二元一次方程的题型。

二元一次方程是指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比如下面这道题:某商店一千克的苹果和一千克的梨共卖出了180元。

若一千克的苹果比梨贵10元,那么苹果和梨的价格各是多少?这道题可以用方程组的形式表示为:x + y = 180x - y = 10通过解方程组可得x=95,y=85,所以苹果的价格是95元,梨的价格是85元。

接下来是关于比例与比例的题型。

比例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在购物时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下面是一个关于比例的题目:某工地有10个工人,他们8小时可以完成一项工程。

现在需要增加工人,缩短工期。

如果增加5个工人,那么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这个工程?这道题可以用比例的方式表示为:10:8 = 15:x,其中x代表新的工期。

通过求解比例可得x=6,所以如果增加5个工人,可以在6小时内完成这个工程。

最后是关于几何图形的题型。

几何图形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面积、周长等概念。

下面是一个关于面积的题目:一个矩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求其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可以用公式求解,矩形的面积公式是S = 长 ×宽,周长公式是C = 2 × (长 + 宽)。

通过代入数值可得矩形的面积是32平方米,周长是24米。

以上是七年级经典数学题型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需要多多练习,只有不断的积累和实践,才能在数学中取得好成绩。

加油吧!。

初一找规律经典题型(含部分问题详解)

初一找规律经典题型(含部分问题详解)

图1 图2 图3初一数学规律题应用知识汇总“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

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

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下面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一、基本方法——看增幅(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 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 ,其中a 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 为增幅,(n-1)b 为第一位数到第n 位的总增幅。

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

例:4、10、16、22、28……,求第n 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 位数是:4+(n-1)6=6n -2例1、已知一个面积为S 的等边三角形,现将其各边n (n 为大于2的整数)等分,并以相邻等分点为顶点向外作小等边三角形(如上图所示).(1)当n = 5时,共向外作出了 个小等边三角形(2)当n = k 时,共向外作出了 个小等边三角形(用含k 的式子表示).例2、如图,在图1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4个,在图2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7个,在图3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10个,……,则在第n 个图形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 个(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n =3 n =4 n =5 ……数列)。

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

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初一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数是最小的正整数?A. -3B. 0C. 1D. 2答案:C解析:最小的正整数是1,因为正整数是指大于0的整数。

2. 如果a和b是两个不同的质数,那么a+b的值一定是:A. 质数B. 合数C. 偶数D. 奇数答案:B解析:两个不同的质数相加的结果至少有3个因数(1,a,b),因此是合数。

二、填空题1. 一个数的平方根是4,那么这个数是______。

答案:16解析:一个数的平方根是4,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这个数是4的平方,即4*4=16。

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高为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

答案:12解析:根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底*高/2,代入数值计算得6*4/2=12。

三、解答题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周长:(15+10)*2=50厘米面积:15*10=150平方厘米解析: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a+b)*2和面积公式S=ab,代入长和宽的数值即可求出周长和面积。

2. 一个数的3倍加上5等于35,求这个数。

答案:x=(35-5)/3=10解析: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3x+5=35,移项得3x=35-5,再除以3即可求出x的值。

四、应用题1. 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问这个班级有多少男生和女生?答案:男生:40*2/3=26.67(人数不能为小数,所以取整数部分)女生:40-26=14解析:设女生人数为x,则男生人数为2x,根据题意可得x+2x=40,解得x=14,男生人数为2x=28,但因为人数必须是整数,所以这里取最接近的整数解。

2. 一个工厂生产了100个零件,其中不合格的零件有5个,求合格率。

答案:合格率=(100-5)/100*100%=95%解析:合格率是指合格的产品数占总产品数的百分比,根据题意,合格的零件数为100-5,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得出合格率。

初一数学经典题型详细解析(推理题)

初一数学经典题型详细解析(推理题)

初一数学经典题型详细解析(推理题)初一数学经典题型详细解析(推理题)推理类题目是初一数学的一个难点。

本讲义针对推理与论证的问题通过经典例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解答。

在解题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采用分段排除法找出突破口,通过推理得出结论.例1 .某超级市场失窃,大量的商品在夜间被罪犯用汽车运走?三个嫌疑犯被警察局传讯,警察局已经掌握了以下事实:(1)罪犯不在甲、乙、丙三人之外;(2)丙作案时总得有乙作从犯;(3)甲不会开车?在此案中能肯定的作案对象是( )A.嫌疑犯甲B.嫌疑犯乙C.嫌疑犯丙D.嫌疑犯乙和丙答案:B解析:首先,有“罪犯不在甲、乙、丙三人之外”知甲、乙、丙之中至少有一个罪犯;有“丙作案时总得有乙作从犯”知丙不可能单独作案,且丙作案时一定有乙;有“甲不会开车”知甲也不会单独作案?如果甲作案的话,他一定要有一个开车的人。

这个开车的人可能是乙,也可能是丙。

如果是乙开车,那自然作案的人中有乙;如果开车的人是丙,那丙一定会带上乙。

所以无论哪种情况都有乙。

对于D选项,由于没有足够的理由来判断丙一定是作案对象,所以不能选D。

解:采用分段排除法①首先考虑作案对象是甲。

显然,根据已知条件不足以得出这一结论。

但也不能就因此肯定没有甲。

②再考虑作案对象是乙。

有已知条件知,甲不会开车,而丙作案时总得有乙作案。

因此,如果是甲,那一定要有开车的,开车的不是乙就是丙,如果开车的是乙,当然能肯定作案的有乙;如果开车的是丙,根据“丙作案时总得有乙作从犯”就可以判断出作案的也一定有乙。

所以可以判定作案的一定有乙。

③现在来考虑作案对象是丙。

从已经条件来看也没有足够理由得出这一结论。

因为“丙作案时总得有乙作从犯”,但乙作案时并不总得有丙作从犯。

又因为已知条件中只说“甲不会开车”,并没有说明乙会不会开车。

所以如果乙会开车,就不能断定作案的人一定有丙。

所以,可以肯定的作案对象是乙。

应选B.本题关键点:甲需要有人开车;丙总带着乙。

初中数学题型解析

初中数学题型解析

初中数学题型解析一、常见的初中数学题型解析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型,有些题目看似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就能迎刃而解。

下面就来解析一些常见的初中数学题型。

1. 代数方程题代数方程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题型之一,通常需要用代数方法来解决。

在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立方程,然后通过化简和运算得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已知方程2x + 3 = 7,求x的值。

解:将方程化简为2x = 4,然后除以2得出x = 2。

2. 几何题几何题是初中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题型,需要运用几何知识和推理能力来解决。

在解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画图、运用几何定理和性质。

例如:已知△ABC中,AB = BC,∠ABC = 90°,求∠BAC的度数。

解:由已知条件可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AC =45°。

3. 概率题概率题是初中数学中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题型之一,需要运用概率知识和计算能力来解决。

在解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列出样本空间、事件的可能性和计算概率。

例如:已知一个骰子,求掷出奇数点数的概率。

解:掷出奇数点数的可能性为1、3、5,共3种,而骰子共有6个面,所以概率为3/6 = 1/2。

二、解题技巧和方法在解决初中数学题目时,除了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外,还需要注意以下解题技巧和方法:1. 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意,确定解题思路。

2. 善于画图,利用图形辅助理解和解决问题。

3. 注意化简和整理,避免计算错误和混淆概念。

4. 多做练习,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5. 学会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相信大家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习进步!。

七年级下册数学重点题型及解析大全

七年级下册数学重点题型及解析大全

七年级下册数学重点题型及解析大全在七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更为深入和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数学题型和解题方法,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题型进行全面评估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一、代数方程1. 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析:一元一次方程是代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核心是找到未知数的值,可以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进行求解。

2. 解含有绝对值的方程解析:含有绝对值的方程在七年级下册开始出现,需要深入理解绝对值的性质和求解方法。

可以通过分情况讨论,将绝对值拆解成正负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求解。

二、平面几何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析:直角三角形是最基本的三角形之一,在学习中需要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包括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从而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 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解析:学习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圆的面积和周长的相关公式,以及应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概率与统计1. 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解析:学习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是概率与统计的重要内容,需要理解各种统计图的意义和使用方法,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 简单概率计算解析:简单概率计算是概率与统计中的基础内容,需要掌握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包括等可能性事件和非等可能性事件的计算。

总结回顾: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题型进行全面评估和解析,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和解题方法。

在代数方程、平面几何、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个人观点和理解是,数学学习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从而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和总结,同学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初中数学《角度计算的经典模型》及答案解析

2024年初中数学《角度计算的经典模型》及答案解析

角度计算的经典模型(八大题型)【题型01:双垂直模型】【题型02:A字模型】【题型03:8字模型】【题型04:飞镖模型】【题型05:风筝模型】【题型0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8:内外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1:双垂直模型】【条件】∠B=∠D=∠ACE=90°.【结论】∠BAC=∠DCE,∠ACB=∠CED.1.AD、BE为△ABC的高,AD、BE相交于H点,∠C=50°,求∠BHD.2.如图,在△ABC中,∠BAC=80°,∠B=60°,AD是BC边上的高,∠ACB的平分线CF交AD于点E.求∠AEC的度数.3.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为D,E是AC边上一点,BE与AD交于点F,若∠ABC=45°,∠BAC=75°,∠BFD=60°,求∠BEC的度数.【题型02:A字模型】图1【条件】图1中三种情况【结论】∠1=∠2【证明】略图2【结论】∠1+∠2=∠3+∠4【证明】根据内角和定理,∠1+∠2+∠A=∠3+∠4+∠A=180°∴∠1+∠2=∠3+∠4图3【结论】∠1+∠2=180°+∠A【证明】∠1+∠2=(∠AED+∠A)+(∠ADE+∠A)=180°+∠A4.探索归纳:(1)如图1,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A,则∠1+∠2=.(2)如图2,已知△ABC中,∠A=40°,剪去∠A后成四边形,则∠1+∠2=.(3)如图2,根据(1)与(2)的求解过程,你归纳猜想∠1+∠2与∠A的关系是.(4)如图3,若没有剪掉∠A,而是把它折成如图3形状,试探究∠1+∠2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5.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交AB于点E.若∠A=70°,∠BDC=100°,则∠BED的度数为()A.120°B.130°C.140°D.150°6.如图,已知:AD∥EF,∠CAD+∠DEF=180°.(1)证明:AC∥DE;(2)若AC平分∠BAD,∠ADC=35°,∠ACD=∠ADE+45°.求∠G的度数.7.在△ABC中,已知∠A=80°,∠C=30°,现把△CDE沿DE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沿DE折叠在四边形ADEB内,则求∠1+∠2的和;(2)如图(2)把△CDE沿DE折叠覆盖∠A,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沿DE斜向上折叠,探求∠1、∠2、∠C的关系.【题型03:8字模型】【条件】AE、BD相交于点C【结论】∠A+∠B=∠D+∠E.8.(1)已知: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试说明:∠A+∠B=∠C+∠D.(2)如图(2),AP,CP分别平分∠BAD,∠BCD,若∠ABC=36°,∠ADC=16°.求∠P的度数.(3)如图(3),直线AP平分∠B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猜想∠P与∠B、∠D的数量关系是;(4)如图(4),直线AP平分∠BAD的外角∠F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猜想∠P与∠B、∠D的数量关系是.9.如图,∠1=60°,则∠A+∠B+∠C+∠D+∠E+∠F=()A.240°B.280°C.360°D.540°10.如图,求∠A+∠B+∠C+∠D+∠E+∠F+∠G+∠H+∠I=.11.如图,已知AB∥CD,∠B=∠D,CD与AE相交于F.(1)求证:AD∥BC;(2)若∠B=50°,AE平分∠BAD,求∠DFE的度数.12.已知:如图,FE∥OC,AC和BD相交于点O,F是OD上一点,且∠1=∠A.(1)求证:AB∥DC;(2)若∠B=30°,∠1=65°,求∠OFE的度数.13.如图,BP平分∠ABC,交CD于点F,DP平分∠ADC交AB于点E,AB与CD相交于点G,∠A=42°.(1)若∠ADC=60°,求∠AEP的度数;(2)若∠C=38°,求∠P的度数.【题型04:飞镖模型】图1图2图3【条件】四边形ABPC如图1所示【结论】∠BPC=∠A+∠B+∠C.14.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一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1)观察“规形图(1)”,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X+∠ACX=°.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的度数.15.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要求∠A=90°,∠B=32°,∠C=21°,检验工人量得∠CDB=148°,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零件不合格的理由.16.附加题:如图,试说明:①∠BDC>∠A;②∠BDC=∠B+∠C+∠A.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17.如图,△ABC中,∠A=30°,D为CB延长线上的一点,DE⊥AB于点E,∠D=40°,则∠C为()A.20°B.15°C.30°D.25°18.如图,点E在BC上,ED⊥AC于F,交BA的延长线于D,已知∠D=30°,∠C=20°,则∠B的度数是()A.20°B.30°C.40°D.50°19.如图,已知在△ABC中,∠A=40°,现将一块直角三角板放在△ABC上,使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经过点B,C,直角顶点D落在△ABC的内部,则∠ABD+∠ACD=( ).A.90°B.60°C.50°D.40°20.如图,若∠EOC=115°,则∠A+∠B+∠C+∠D+∠E+∠F=.【题型05:风筝模型】21.如图1和图2,在三角形纸片ABC中,点D,E分别在边AC,AB上,沿DE折叠,点A落在点A'的位置.(1)如图1,当点A′落在CD边上时,∠DAE与∠1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只填序号),并说明理由;①∠DAE=∠1②∠DAE=2∠1③∠1=2∠DAE(2)如图2,当点A落在△ABC内部时,直接写出∠DAE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22.如图,在△ABC中,∠C=40°,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A.40°B.80°C.90°D.140°23.将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A′处的位置.(1)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如图1),∠A′与∠1+∠2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BE边上,这时图1中的∠1变为0°角,则∠A′与∠2之间的关系是.(3)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如图2),这时∠A′与∠1、∠2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题型0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双内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ABC 、∠ACB 的角平分线.【结论】∠P =90°+12∠A .24.如图1,点A 、B 分别在射线OM 、ON 上运动(不与点O 重合),AC 、BC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BC 延长线交OM 于点G .(1)若∠MON =60°,则∠ACG =;(直接写出答案)(2)若∠MON =n °,求出∠ACG 的度数;(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如图2,若∠MON =80°,过点C 作CF ∥OA 交AB 于点F ,求∠BGO 与∠ACF 的数量关系.25.如图,BE 平分∠ABD ,CF 平分∠ACD ,BE 与CF 交于点G ,若∠BDC =140°,∠BGC =100°,则∠A =()A.80°B.75°C.60°D.45°26.如图,在△ABC 中,已知∠A =70°,∠ABC 、∠ACB 的平分线OB 、OC 相交于点O ,则∠BOC 的度数为.27.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1)若∠ABC+∠ACB=130°,求∠BPC的度数.(2)当∠A为多少度时,∠BPC=3∠A?【题型0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双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CP分别为∠EBC、∠BCF的角平分线.【结论】∠P=90°-12∠A.28.如图①,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1)如果∠A=70°,求∠BPC的度数;(2)如图②,作△ABC外角∠MBC,∠N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试探索∠Q,∠A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延长线段BP,QC交于点E,在△BQE中,存在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3倍,求∠A的度数.29.如图,在△ABC中,∠B=58°,三角形两外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30.如图,△ABC两个外角∠CBD、∠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OC的度数.31.如图,在△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BO的延长线交外角∠ACD的角平分线于点E.以下结论:①∠1=2∠2;②∠BOC=3∠2;③∠BOC=90°+∠2;④∠BOC=90°+∠1.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填序号).32.如图,在△ABC中,∠A=α,∠ABC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与∠A1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得A2;⋯;∠A2019BC与∠A2019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020,得∠A2020,则∠A2020=.33.【初步认识】(1)如图1,BM平分∠ABC,CM平分外角∠ACD,若∠A=80°,则∠M=°.【变式探究】(2)已知ABCD为四边形,E为边AB延长线上一点,如图2,∠ADC=110°,∠BCD=120°,∠DAB和∠CBE的平分线交于点F,则∠F=°.【继续探索】(3)已知ABCD为四边形,E为边AB延长线上一点,如图3,∠ADC=α,∠BCD=β,且α+β>180°,∠DAB和∠CBE的平分线交于点F,求∠F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终极挑战】(4)如果将(3)中的条件α+β>180°改为α+β<180°,再分别作∠DAB和∠CBE的平分线,且两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交于点F,那么∠F与α、β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用说明理由)角度计算的经典模型(八大题型)【题型01:双垂直模型】【题型02:A字模型】【题型03:8字模型】【题型04:飞镖模型】【题型05:风筝模型】【题型0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8:内外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1:双垂直模型】【条件】∠B=∠D=∠ACE=90°.【结论】∠BAC=∠DCE,∠ACB=∠CED.1.AD、BE为△ABC的高,AD、BE相交于H点,∠C=50°,求∠BHD.【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D是△ABC的高,∴∠BHD+∠HBD=90°,∵BE是△ABC的高,∴∠HBD+∠C=90°,∴∠BHD=∠C,∵∠C=50°,∴∠BHD=50°.2.如图,在△ABC中,∠BAC=80°,∠B=60°,AD是BC边上的高,∠ACB的平分线CF交AD于点E.求∠AEC的度数.【答案】110°【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ACB 的度数,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CD 的值,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解题即可.【详解】解:∵在△ABC 中,∠BAC =80°,∠B =60°,∴∠ACB =180°-∠CAB =∠B =180°-80°-60°=40°,∵CF 是∠ACB 的平分线,∴∠ECD =12∠ACD =12×40°=20°,∵AD 是BC 边上的高,∴∠ADC =90°,∴∠AEC =∠ADC +∠ECD =90°+20°=110°.3.如图,在△ABC 中,AD ⊥BC ,垂足为D ,E 是AC 边上一点,BE 与AD 交于点F ,若∠ABC =45°,∠BAC =75°,∠BFD =60°,求∠BEC 的度数.【答案】9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 ,然后求出∠DBF ,进而得出答案.【详解】∵∠ABC =45°,∠BAC =75°,∴∠C =180°-45°-75°=60°.∵AD ⊥BC ,∴∠ADB =90°.∵∠BFD =60°,∴∠DBF =90°-60°=30°,∴∠BEC =180°-∠EBC -∠C =180°-60°-30°=90°.【题型02:A 字模型】图1【条件】图1中三种情况【结论】∠1=∠2【证明】略图2【结论】∠1+∠2=∠3+∠4【证明】根据内角和定理,∠1+∠2+∠A=∠3+∠4+∠A=180°∴∠1+∠2=∠3+∠4图3【结论】∠1+∠2=180°+∠A【证明】∠1+∠2=(∠AED+∠A)+(∠ADE+∠A)=180°+∠A4.探索归纳:(1)如图1,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A,则∠1+∠2=270°.(2)如图2,已知△ABC中,∠A=40°,剪去∠A后成四边形,则∠1+∠2=220°.(3)如图2,根据(1)与(2)的求解过程,你归纳猜想∠1+∠2与∠A的关系是180°+∠A.(4)如图3,若没有剪掉∠A,而是把它折成如图3形状,试探究∠1+∠2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和为90°∴∠1+∠2=360°-(∠A+∠B)=360°-90°=270°.∴∠1+∠2等于270°.故答案为:270°;(2)∠1+∠2=180°+40°=220°,故答案是:220°;(3)∠1+∠2与∠A的关系是:∠1+∠2=180°+∠A;故答案为:180°+∠A;(4)∵△EFP是由△EFA折叠得到的,∴∠AFE=∠PFE,∠AEF=∠PEF∴∠1=180°-2∠AFE,∠2=180°-2∠AEF∴∠1+∠2=360°-2(∠AFE+∠AEF)又∵∠AFE+∠AEF=180°-∠A,∴∠1+∠2=360°-2(180°-∠A)=2∠A.5.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交AB于点E.若∠A=70°,∠BDC=100°,则∠BED的度数为()A.120°B.130°C.140°D.150°【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求出∠EBD,∠EDB,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A+∠ABD=∠BDC,∠A=70°,∠BDC=100°,∴∠ABD=30°,∵BD平分∠ABC,∴∠ABD=∠CBD=30°,又∵DE∥BC,∴∠BDE=∠CBD=30°,∴∠BED=180°-∠ABD-∠BDE=120°.故选:A.6.如图,已知:AD∥EF,∠CAD+∠DEF=180°.(1)证明:AC∥DE;(2)若AC平分∠BAD,∠ADC=35°,∠ACD=∠ADE+45°.求∠G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G=50°【分析】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EF+∠ADG=180°,由∠CAD+∠DEF=180°可得∠CAD=∠ADG,即可证明;(2)首先利用已知条件可以去求出∠BAC=∠ADE=50°,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求出∠BDG,解答即可.【详解】(1)证明:∵AD∥EF,∴∠DEF+∠ADG=180°.∵∠CAD+∠DEF=180°.∴∠CAD=∠ADG.∴AC∥DE;(2)解:∵AC是∠BAD的平分线,且AC∥DE,∴∠BAC=∠CAD,∠CAD=∠ADE,∴∠BAC=∠ADE,∵∠ACD=∠ADE+45°,∠ACD=∠B+∠BAC,∴∠B=45°,∵∠ADC=35°,∴∠BAD=180°-∠B-∠ADC=180°-45°-35°=100°.∵AC是∠BAD的平分线,∠BAD=50°,∴∠CAD=∠ADE=12∴∠G=∠BAD-∠ADE=100°-50°=50°.7.在△ABC中,已知∠A=80°,∠C=30°,现把△CDE沿DE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沿DE折叠在四边形ADEB内,则求∠1+∠2的和;(2)如图(2)把△CDE沿DE折叠覆盖∠A,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沿DE斜向上折叠,探求∠1、∠2、∠C的关系.【答案】(1)60°(2)50°(3)∠2-∠1=2∠C【分析】本题考查折叠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此题时要充分利用折叠部分折叠前后形成的图形为全等形的性质,并且解答该题时要充分利用三角形的性质.(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2=180°-2∠CED,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将∠ADG+∠AGD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解题.【详解】(1)解:由折叠性质可知:∠CDC =2∠CDE,∠CEC =2∠CED,∵∠C=30°,∴∠1+∠2=180°-2∠CDE+180°-2∠CED=360°-2∠CDE+∠CED=360°-2180°-∠C=2∠C=60°;(2)解:连接DG,∵∠A=80°,∴∠1+∠2=180°-∠C -∠ADG+∠AGD=180°-30°-180°-80°=50°;(3)解:∠2-∠1=180°【题型03:8字模型】【条件】AE、BD相交于点C【结论】∠A +∠B =∠D +∠E .8.(1)已知: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试说明:∠A +∠B =∠C +∠D .(2)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若∠ABC =36°,∠ADC =16°.求∠P 的度数.(3)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数量关系是;(4)如图(4),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数量关系是.【答案】(1)见解析;(2)26°;(3)∠P =90°+12∠B +∠D ;(4)∠P =180°-12∠B +∠D 【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和对顶角的性质即可得证;(2)设∠BAP =∠P AD =x ,∠BCP =∠PCD =y ,x +∠ABC =y +∠P x +∠P =y +∠ADC 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直线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得到∠P AB =∠P AD =12∠BAD ,∠PCB =∠PCE =12∠PCD 从而可以得到180°-2∠P AB +∠PCB +∠D =∠B ,再根据∠P +∠P AD =∠PCD +∠D ,∠BAD +∠B =∠BCD +∠D 得到∠P -∠B =∠P AD +∠PCB =∠P AB +∠PCB 即可求解;(4)连接PB ,PD ,求得∠APC +∠ABC +∠PCB +∠P AB =360°,∠APC +∠ADC +∠PCD +∠P AD =360°,再根据∠PCE +∠PCD =180°,∠P AB +∠P AF =180°,∠FAP =∠P AO ,∠PCE =∠PCB ,即可求解.【详解】解:(1)如图.∵∠A +∠B +∠AOB =180°,∠C +∠D +∠COD =180°,∴∠A +∠B +∠AOB =∠C +∠D +∠COD .∵∠AOB =∠COD ,∴∠A +∠B =∠C +∠D ;(2)如图.∵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设∠BAP =∠P AD =x ,∠BCP =∠PCD =y ,则有x +∠ABC =y +∠P x +∠P =y +∠ADC ,∴∠ABC -∠P =∠P -∠ADC ,∴∠P =12∠ABC +∠ADC =1236°+16° =26°(3)如图.∵直线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P AB =∠P AD =12∠BAD ,∠PCB =∠PCE =12∠BCE ,∴2∠P AB +∠B =180°-2∠PCB +∠D ,∴180°-2∠P AB +∠PCB +∠D =∠B∵∠P +∠P AD =∠PCD +∠D ,∠BAD +∠B =∠BCD +∠D∴∠P +∠P AD -∠BAD -∠B =∠PCD -∠BCD∴∠P -∠P AB -∠B =∠PCB ,∴∠P -∠B =∠P AB +∠PCB∴180°-2∠P -∠B +∠D =∠B ,即∠P =90°+12∠B +∠D .(4)连接PB ,PD∵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FAP =∠P AO ,∠PCE =∠PCB ,∵∠APB +∠PBA +∠P AB =180°,∠PCB +∠PBC +∠BPC =180°∴∠APC +∠ABC +∠PCB +∠P AB =360°同理得到:∠APC +∠ADC +∠PCD +∠P AD =360°∴2∠APC +∠ABC +∠ADC +∠PCB +∠P AB +∠PCD +∠P AD =720°∴2∠APC +∠ABC +∠ADC +∠PCE +∠P AB +∠PCD +∠P AF =720°∵∠PCE +∠PCD =180°,∠P AB +∠P AF =180°∴2∠APC +∠ABC +∠ADC =360°,∴∠APC =180°-12∠ABC +∠AD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9.如图,∠1=60°,则∠A +∠B +∠C +∠D +∠E +∠F =()A.240°B.280°C.360°D.540°【答案】A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 与∠C 的和,然后在五星中求得∠1与另外四个角的和,加在一起即可.【详解】解: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3=∠A +∠E ,∠2=∠F +∠D ,∵∠1+∠2+∠3=180°,∠1=60°,∴∠2+∠3=120°,即:∠A+∠E+∠F+∠D=120°,∵∠B+∠C=120°,∴∠A+∠B+∠C+∠D+∠E+∠F=24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题目中的六个角分成两部分来分别求出来,然后再加在一起.10.如图,求∠A+∠B+∠C+∠D+∠E+∠F+∠G+∠H+∠I=.【答案】900°【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可得答案.【详解】解:连EF,GI,如图∵6边形ABCDEFK的内角和=(6-2)×180°=720°,∴∠A+∠B+∠C+∠D+∠E+∠F=720°-(∠1+∠2),即∠A+∠B+∠C+∠D+∠E+∠F+(∠1+∠2)=720°,∵∠1+∠2=∠3+∠4,∠5+∠6+∠H=180°,∴∠A+∠B+∠C+∠D+∠E+∠F∠H+(∠3+∠4)=900°,∴∠A+∠B+∠C+∠D+∠E+∠F(∠3+∠4)+∠5+∠6+∠H=720°+180°,∴∠A+∠B+∠C+∠D+∠E+∠F+∠G+∠H+∠I=900°,故答案为:900°.【点睛】本题考查了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的整数).11.如图,已知AB∥CD,∠B=∠D,CD与AE相交于F.(1)求证:AD∥BC;(2)若∠B=50°,AE平分∠BAD,求∠DFE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115°.【分析】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1)AB∥CD,得到∠B=∠DCE,推出∠D=∠DCE,即可得证;(2)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AD的度数,角平分线求出∠DAE=65°,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求解即可.【详解】(1)证明:∵AB∥CD,∴∠B=∠DCE,∵∠B=∠D,∴∠D=∠DCE,∴AD∥BC,(2)∵AD∥BC,∴∠BAD=180°-∠B=180°-50°=130°,∵AE平分∠BAD,∴∠DAE=65°,∵∠D=∠B=50°,∴∠DFE=∠D+∠EAD=50°+65°=115°.12.已知:如图,FE∥OC,AC和BD相交于点O,F是OD上一点,且∠1=∠A.(1)求证:AB∥DC;(2)若∠B=30°,∠1=65°,求∠OFE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95°【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已知得出∠A=∠C,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即可;(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D,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推出即可.【详解】(1)证明:∵FE∥OC,∴∠1=∠C,∵∠1=∠A,∴∠A=∠C,∴AB∥DC;(2)解:∵AB∥DC,∴∠D=∠B,∵∠B=30°,∴∠D=30°,∵∠OFE是△DEF的外角,∴∠OFE=∠D+∠2,∵∠1=65°,∴∠OFE=30°+65°=95°.13.如图,BP平分∠ABC,交CD于点F,DP平分∠ADC交AB于点E,AB与CD相交于点G,∠A=42°.(1)若∠ADC=60°,求∠AEP的度数;(2)若∠C=38°,求∠P的度数.【答案】(1)72°;(2)4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12∠ADC,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PDF,∠CBP=∠PBA,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ADP=∠P+∠ABP,∠C+∠CBP=∠P+∠PDF,所以∠A+∠C=2∠P,即可得解.【详解】解:(1)∵DP平分∠ADC,∴∠ADP=∠PDF=12∠ADC,∵∠ADC=60°,∴∠ADP=30°,∴∠AEP=∠ADP+∠A=30°+42°=72°;(2)∵BP平分∠ABC,DP平分∠ADC,∴∠ADP=∠PDF,∠CBP=∠PBA,∵∠A+∠ADP=∠P+∠ABP,∠C+∠CBP=∠P+∠PDF,∴∠A+∠C=2∠P,∵∠A=42°,∠C=38°,∴∠P=12(38°+42°)=4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定理并理解“8字形”的等式是解题的关键.【题型04:飞镖模型】图1图2图3【条件】四边形ABPC如图1所示【结论】∠BPC=∠A+∠B+∠C.14.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一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1)观察“规形图(1)”,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X+∠ACX=50°.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的度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如图(1),∠BDC=∠BAC+∠B+∠C,理由是:过点A、D作射线AF,∵∠FDC=∠DAC+∠C,∠BDF=∠B+∠BAD,∴∠FDC+∠BDF=∠DAC+∠BAD+∠C+∠B,即∠BDC=∠BAC+∠B+∠C;(2)①如图(2),∵∠X=90°,由(1)知:∠A+∠ABX+∠ACX=∠X=90°,∵∠A=40°,∴∠ABX+∠ACX=50°,故答案为:50;②如图(3),∵∠A=40°,∠DBE=130°,∴∠ADE+∠AEB=130°-40°=90°,∵DC平分∠ADB,EC平分∠AEB,∴∠ADC=12∠ADB,∠AEC=12∠AEB,∴∠ADC+∠AEC=12∠ADB+∠AEB=45°,∴∠DCE=∠A+∠ADC+∠AEC=40°+45°=85°.15.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要求∠A=90°,∠B=32°,∠C=21°,检验工人量得∠CDB=148°,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零件不合格的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如图,延长CD交AB于E,∵∠A=90°,∠C=21°,∴∠1=∠A+∠C=90°+21°=111°,∵∠B=32°,∴∠BDC=∠B+∠1=32°+111°=143°.又∵∠BDC=148°,∴这个零件不合格.16.附加题:如图,试说明:①∠BDC>∠A;②∠BDC=∠B+∠C+∠A.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①延长BD交AC于E,则∠BDC>∠DEC,而∠DEC>∠A,所以∠BDC>∠A;②由∠BDC=∠C+∠DEC,而∠DEC=∠A+∠B,所以∠BDC=∠A+∠B+∠C.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如图所示:结论:①∠BDC与∠A无法比较大小;②∠BDC=360°-(∠A+∠B+∠C),17.如图,△ABC中,∠A=30°,D为CB延长线上的一点,DE⊥AB于点E,∠D=40°,则∠C为()A.20°B.15°C.30°D.25°【答案】A【解答】解:∵DE⊥AB,∴∠DEB=90°,∵∠D=40°,∴∠ABD=180°-∠D-∠DEB=50°,∵∠ABD=∠A+∠C,∠A=30°,∴∠C=∠ABD-∠A=50°-30°=20°.故选:A.18.如图,点E在BC上,ED⊥AC于F,交BA的延长线于D,已知∠D=30°,∠C=20°,则∠B的度数是()A.20°B.30°C.40°D.50°【答案】C【解答】解:∵ED⊥AC,∠D=30°,∠C=20°,又∵∠DEC=∠B+∠D,∴∠C+∠DEC=∠C+∠D+∠B=90°,∴∠B=40°.故选:C.19.如图,已知在△ABC中,∠A=40°,现将一块直角三角板放在△ABC上,使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经过点B,C,直角顶点D落在△ABC的内部,则∠ABD+∠ACD=( ).A.90°B.60°C.50°D.40°【答案】C【分析】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C+∠ACB+∠A=180°,即∠ABC+∠ACB=180-∠A=140°,再说明∠DBC+∠DCB=90°,进而完成解答.【详解】解:∵在△ABC中,∠A=40°∴∠ABC+∠ACB=180-∠A=140°∵在△DBC中,∠BDC=90°∴∠DBC+∠DCB=180°-90°=90°∴∠ABD+∠ACD=40°-90°=50°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20.如图,若∠EOC=115°,则∠A+∠B+∠C+∠D+∠E+∠F=.【答案】230°【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EOC=∠E+∠2=115°,∠2=∠D+∠C,∠EOC=∠1+∠F=115°,∠1=∠A+∠B,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如图∵∠EOC=∠E+∠2=115°,∠2=∠D+∠C,∴∠E+∠D+∠C=115°,∵∠EOC=∠1+∠F=115°,∠1=∠A+∠B,∴∠A+∠B+∠F=115°,∴∠A+∠B+∠C+∠D+∠E+∠F=230°,故答案为:2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三角形外角性质.【题型05:风筝模型】21.如图1和图2,在三角形纸片ABC中,点D,E分别在边AC,AB上,沿DE折叠,点A落在点A'的位置.(1)如图1,当点A′落在CD边上时,∠DAE与∠1之间的数量关系为③(只填序号),并说明理由;①∠DAE=∠1②∠DAE=2∠1③∠1=2∠DAE(2)如图2,当点A落在△ABC内部时,直接写出∠DAE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③,理由详见解答过程.(2)∠1+∠2=2∠DAE.【解答】解:(1)由题意得:∠DAE=∠DA′E.∵∠1=∠EAD+∠EA′D=2∠DAE.故答案为:③.(2)∠1+∠2=2∠DAE,理由如下:如图2,连接AA′.由题意知:∠EAD=∠EA′D.∵∠1=∠A′AE+∠AA′E,∠2=∠A′AD+∠AA′D,∴∠1+∠2=∠EAA′+∠A′AD+∠EA′A+∠AA′D=∠EAD+∠EA′D=2∠EAD.22.如图,在△ABC中,∠C=40°,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A.40°B.80°C.90°D.140°【答案】B【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得:∠D=∠C=40°,根据外角性质得:∠1=∠3+∠C,∠3=∠2+∠D,则∠1=∠2+∠C+∠D=∠2+2∠C=∠2+80°,则∠1-∠2=80°.故选:B.23.将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A′处的位置.(1)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如图1),∠A′与∠1+∠2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BE边上,这时图1中的∠1变为0°角,则∠A′与∠2之间的关系是2∠A=∠2.(3)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如图2),这时∠A′与∠1、∠2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图1中,2∠A=∠1+∠2,理由是:∵延DE折叠A和A′重合,∴∠AED=∠A′ED,∠ADE=∠A′DE,∵∠AED+∠ADE=180°-∠A,∠1+∠2=180°+180°-2(∠AED+∠ADE),∴∠1+∠2=360°-2(180°-∠A)=2∠A;(2)2∠A=∠2,如图∠2=∠A+∠EA′D=2∠A,故答案为:2∠A=∠2;(3)如图2,2∠A=∠2-∠1,理由是:∵延DE折叠A和A′重合,∴∠A=∠A′,∵∠DME=∠A′+∠1,∠2=∠A+∠DME,∴∠2=∠A+∠A′+∠1,即2∠A=∠2-∠1.【题型0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双内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ABC 、∠ACB 的角平分线.【结论】∠P =90°+12∠A .24.如图1,点A 、B 分别在射线OM 、ON 上运动(不与点O 重合),AC 、BC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BC 延长线交OM 于点G .(1)若∠MON =60°,则∠ACG =;(直接写出答案)(2)若∠MON =n °,求出∠ACG 的度数;(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如图2,若∠MON =80°,过点C 作CF ∥OA 交AB 于点F ,求∠BGO 与∠ACF 的数量关系.【答案】(1)60°;(2)90°-12n °;(3)∠BGO -∠ACF =50°【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O +∠ABO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得到答案;(2)仿照(1)的解法解答;(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CF =∠CAG ,根据(2)的结论解答.【详解】解:(1)∵∠MON =60°,∴∠BAO +∠ABO =120°,∵AC 、BC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CBA =12∠ABO ,∠CAB =12∠BAO ,∴∠CBA +∠CAB =12(∠ABO +∠BAO )=60°,∴∠ACG =∠CBA +∠CAB =60°,故答案为:60°;(2)∵∠MON =n °,∴∠BAO +∠ABO =180°-n °,∵AC 、BC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CBA =12∠ABO ,∠CAB =12∠BAO ,∴∠CBA+∠CAB=12(∠ABO+∠BAO)=90°-12n°,∴∠ACG=∠CBA+∠CAB=90°-12n°;(3)∵CF∥OA,∴∠ACF=∠CAG,∴∠BGO-∠ACF=∠BGO-∠CAG=∠ACG,由(2)得:∠ACG=90°-12×80°=50°.∴∠BGO-∠ACF=5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5.如图,BE平分∠ABD,CF平分∠ACD,BE与CF交于点G,若∠BDC=140°,∠BGC=100°,则∠A=()A.80°B.75°C.60°D.45°【答案】C【分析】连接BC,先求解∠DBC+∠DCB,再求解∠GBC+∠GCB,可得∠GBD+∠GC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D+∠ACD,从而可得:∠ABC+∠ACB,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的大小.【详解】解:连接BC,∵∠BDC=140°,∴∠DBC+∠DCB=180°-140°=40°,∵∠BGC=100°,∴∠GBC+∠GCB=180°-100°=80°,∴∠GBD+∠GCD=∠GBC+∠GCB-∠DBC-∠DCB=40°,∵BE平分∠ABD,CF平分∠ACD,∴∠ABD+∠ACD=2(∠GBD+∠GCD)=80°,∴∠ABC+∠ACB=∠ABD+∠ACD+∠DBC+∠DCB=80°+40°=120°,∴∠A=180°-(∠ABC+∠ACB)=6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与之相关的角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在△ABC中,已知∠A=70°,∠ABC、∠ACB的平分线OB、OC相交于点O,则∠BOC的度数为.【答案】12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OBC +∠OCB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在△ABC 中,∠ABC +∠ACB =180°-∠A =180°-70°=110°,∵∠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BO ,CO 相交于点O ,∴∠OBC +∠OCB =12∠ABC +∠ACB =12×110°=55°,在△BOC 中,∠BOC =180°-(∠OBC +∠OCB )=180°-55°=125°,故答案为:1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1)若∠ABC +∠ACB =130°,求∠BPC 的度数.(2)当∠A 为多少度时,∠BPC =3∠A ?【答案】(1)115°;(2)∠A =36°【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PBC ,∠PCB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BPC ;(2)根据(1)的方法求得∠BPC ,再结合条件∠BPC =3∠A ,解方程即可求得∠A .【详解】(1)∵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 =12∠ABC ,∠PCB =12∠ACB ,∵∠ABC +∠ACB =130°,∴∠PBC +∠PCB =12(∠ABC +∠ACB )=65°,∴∠BPC =180°-(∠PBC +∠PCB )=180°-65°=115°,(2)∵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 =12∠ABC ,∠PCB =12∠ACB ,∴∠PBC+∠PCB=12(∠ABC+∠ACB),∵∠ABC+∠ACB=180°-∠A,∴∠PBC+∠PCB=90°-12∠A,∠BPC=180°-(∠PBC+∠PCB)=180°-90°-12∠A=90°+12∠A∵∠BPC=3∠A∴3∠A=90°+12∠A,∴∠A=36°.【点睛】本题考查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0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双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CP分别为∠EBC、∠BCF的角平分线.【结论】∠P=90°-12∠A.28.如图①,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1)如果∠A=70°,求∠BPC的度数;(2)如图②,作△ABC外角∠MBC,∠N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试探索∠Q,∠A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延长线段BP,QC交于点E,在△BQE中,存在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3倍,求∠A的度数.【答案】(1)125°(2)∠Q=90°-12∠A(3)∠A的度数是45°或60°或120°或135°【分析】(1)在△AB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11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PBC=12∠ABC,∠PCB=12∠ACB,求出∠PBC+∠PCB=55°,再在△BP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MBC=∠ACB+∠A,∠NCB=∠ABC+∠A,求出∠MBC+∠NCB=∠ACB+∠A+∠ABC+∠A=180°+∠A,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QBC=12∠MBC,∠QCB=12∠NCB,求出∠QBC+∠QCB=90°+12∠A,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CF=2∠BCF,∠ABC=2∠EBC,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ECF=∠EBC+∠E,求出∠A=2∠E,求出∠EBQ=90°,分为四种情况:①∠EBQ=3∠E=90°,②∠EBQ=3∠Q,③∠Q=3∠E,④∠E=3∠Q,再求出答案即可【详解】(1)∵∠A=70°,∴∠ABC+∠ACB=180°-∠A=110°,∵点P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PBC=12∠ABC,∠PCB=12∠ACB,∴∠PBC+∠PCB=55°,∴∠BPC=180°-(∠PBC+∠PCB)=125°;(2)∵∠MBC=∠ACB+∠A,∠NCB=∠ABC+∠A,∴∠MBC+∠NCB=∠ACB+∠A+∠ABC+∠A=180°+∠A,∵点Q是∠MBC和∠N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QBC=12∠MBC,∠QCB=12∠NCB,∴∠QBC+∠QCB=12(∠MBC+∠NCB)=12(180°+∠A)=90°+12∠A,∴∠Q=180°-(∠QBC+∠QCB)=180°-90°+12∠A=90°-12∠A;(3)∵CQ为△ABC的外角∠NCB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外角∠ACF的平分线,∴∠ACF=2∠BCF,∵BE平分∠ABC,∴∠ABC=2∠EBC,∵∠ECF=∠EBC+∠E,∴2∠ECF=2∠EBC+2∠E,即∠ACF=∠BC+2∠E,∵∠ACF=∠ABC+∠A,∴∠A=2∠E,即∠E=12∠A,∵∠EBQ=∠EBC+∠CBQ=12∠ABC+12∠MBC=12(∠ABC+∠A+∠ACB) =90°,如果△BQE中,存在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3倍,那么分为四种情况:①∠EBQ=3∠E=90°,则∠E=30°,∠A=2∠E=60°;②∠EBQ=3∠Q,则∠Q=30°,∠E=60°,∠A=2∠E=120°;③∠Q=3∠E,则∠E=22.5°,∠A=2∠E=45°;④∠E=3∠Q,则∠E=67.5°,∠A=2∠E=135°,综合上述,∠A的度数是45°或60°或120°或13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知识点及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9.如图,在△ABC中,∠B=58°,三角形两外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答案】61°【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定义求得∠DAC+∠ACF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EAC+∠ECA的度数,即可解答.【详解】解:∵∠B+∠BAC+∠BCA=180°,∠B=58°,∴∠BAC+∠BCA=180°-∠B=180°-58°=122°,∵∠BAC+∠DAC=180°,∠BCA+∠ACF=180°,∴∠DAC+∠ACF=360°-(∠BAC+∠BCA)=360°-122°=238°,∵AE平分∠DAC,CE平分∠ACF,∴∠EAC=12∠DAC,∠ECA=12∠ACF,∴∠EAC+∠ECA=12(∠DAC+∠ACF)=119°,∵∠EAC+∠ECA+∠AEC=180°,∴∠AEC=180°-(∠EAC+∠ECA)=180°-119°=61°,故答案为:61°.【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答的关键.30.如图,△ABC两个外角∠CBD、∠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OC的度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CBD、∠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OBC=12(∠A+∠ACB),∠OCB=12(∠A+∠ABC),∴∠OBC +∠OCB =12(∠A +∠ACB +∠ABC +∠A ),∵∠A +∠ACB +∠ABC =180°,∴∠OBC +∠OCB =90°+12∠A ,在△OBC 中,∠BOC =180°-(∠OBC +∠OCB )=180°-(90°+12∠A )=90°-12∠A ,∵∠A =40°,∴∠BOC =90°-12×40°=90°-20°=70°.【题型08:内外角平分线模型】内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ABC 、∠ACE 的角平分线【结论】∠P =12∠A 【典例8】(1)如图1,在△ABC 中,BP 平分∠ABC ,CP 平分∠ACB ,求证:∠P =90°+12∠A ;(2)如图2,在△ABC 中,BP 平分∠ABC ,CP 平分外角∠ACE ,猜想∠P 和∠A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证明过程见解答;(2)∠P =12∠A .【解答】(1)证明:∵A +∠ABC +∠ACB =180°,∴∠ABC +∠ACB =180°-∠A ,∵BP 平分∠ABC ,CP 平分∠ACB ,∴∠PCB =12∠ACB ,∠PBC =12∠ABC ,∴∠P =180°-(∠PCB +∠PBC )=180°-12(∠ACB +∠ABC )=180°-12(180°-∠A )=90°+12∠A ;(2)猜想:∠P=12∠A证明:∵∠ACE=∠A+∠ABC,∴∠A=∠ACE-∠ABC,∵∠PCE=∠P+∠PBC,∴∠P=∠PCE-∠PBC,又∵BP平分∠ABC,CP平分∠ACE,∴∠PBC=12∠ABC,∠PCE=12∠ACE,∴∠P=12∠ACE-12∠ABC=12(∠ACE-∠ABC)=12∠A.31.如图,在△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BO的延长线交外角∠ACD的角平分线于点E.以下结论:①∠1=2∠2;②∠BOC=3∠2;③∠BOC=90°+∠2;④∠BOC=90°+∠1.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填序号).【答案】①③/③①【分析】依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得到∠1=2∠2,∠BOC=90°+12∠1,∠BOC=90°+∠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CE为外角∠ACD的平分线,BE平分∠ABC,∴∠DCE=12∠ACD,∠DBE=12∠ABC,又∵∠DCE是△BCE的外角,∴∠2=∠DCE-∠DBE=12∠ACD-∠ABC=12∠1,即∠1=2∠2,故①正确;∵BO、CO分别平分∠ABC,∠ACB,∴∠OBC=12∠ABC,∠OCB=12∠ACB,∴∠BOC=180°-∠OBC+∠OCB=180°-12∠ABC+∠ACB=180°-12180°-∠1=90°+12∠1,故④错误;∵CO平分∠ACB,CE平分∠ACD,∴∠ACO=12∠ACB,∠ACE=12ACD,∴∠OCE =12∠ACB +∠ACD =12×180°=90°,∵∠BOC 是△COE 的外角,∴∠BOC =∠OCE +∠2=90°+∠2,故②错误、③正确;综上,正确的有①③.故答案为:①③.【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32.如图,在△ABC 中,∠A =α,∠AB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得∠A 1;∠A 1BC 与∠A 1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2,得A 2;⋯;∠A 2019BC 与∠A 2019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2020,得∠A 2020,则∠A 2020=.【答案】α22020【分析】结合题意,根据角平分线、三角形外角、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得∠A 1=12∠A ,同理得∠A 2=12∠A 1=α22;再根据数字规律的性质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根据题意,∠A =α,∠AB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A 1=180°-12∠ABC -∠ACB -12∠ACD ∵∠ACD =∠A +∠ABC∴∠A 1=180°-∠ABC -∠ACB -12∠A ∵∠A +∠ABC +∠ACB =180°∴∠A 1=12∠A 同理,得∠A 2=12∠A 1=12×12∠A =α22;∠A 3=12∠A 2=12×12×12∠A =α23;∠A 4=12∠A 3=12×12×12×12∠A =α24;⋯∠A n =12∠A n -1=α2n ∴∠A 2020=α22020故答案为:α220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和数字规律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角平分线、数字规律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33.【初步认识】(1)如图1,BM 平分∠ABC ,CM 平分外角∠ACD ,若∠A =80°,则∠M =°.【变式探究】(2)已知ABCD 为四边形,E 为边AB 延长线上一点,如图2,∠ADC =110°,∠BCD =120°,∠DAB 和∠CB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则∠F =°.【继续探索】(3)已知ABCD 为四边形,E 为边AB 延长线上一点,如图3,∠ADC =α,∠BCD =β,且α+β>180°,∠DAB 和∠CB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求∠F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终极挑战】(4)如果将(3)中的条件α+β>180°改为α+β<180°,再分别作∠DAB 和∠CBE 的平分线,且两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交于点F ,那么∠F 与α、β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用说明理由)【答案】(1)40;(2)25;(3)∠F =12α+12β-90°,理由见解析;(4)∠F =90°-12α-12β【分析】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1)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和三角形外交的性质可探究出∠M =12∠A ,即可求解;(2)延长AD 、BC 相交于G ,先求出∠G 的度数,然后同(1)得出∠F =12∠G ,即可求解;(3)类似(2)探究即可;(4)延长DA ,CB 相交于G ,延长BA ,先求出∠G =180°-α-β,再判断AF 平分∠NAG ,FB 平分∠ABG ,然后同(1)得出∠F =12∠G ,即可求解.【详解】解:∵BM 平分∠ABC ,CM 平分外角∠ACD ,∴∠MBC =12∠ABC ,∠MCD =12∠ACD ,∵∠A =∠ACD -∠ABC ,∠M =∠MCD -∠MBD ,∴∠M =12∠ACD -12∠ABC =12∠A ,∵∠A =80°,∴∠M =40°,故答案为:40;(2)延长AD 、BC 相交于G ,∵∠ADC =110°,∠BCD =120°,∴∠GDC =70°,∠GCD =60°,∴∠G =50°,同(1)可证∠F =12∠G ,∴∠F =25°,故答案为:25;(3)∠F =12α+12β-90°理由:延长AD 、BC 相交于G ,∵∠ADC =α,∠BCD =β,。

初中数学经典题目及解析

初中数学经典题目及解析

初中数学经典题目及解析初中数学经典题目及解析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困难的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以下是一些初中数学经典题目及解析。

1. 平方差公式:已知数a和数b,求(a+b)^2的值。

解析:根据平方差公式,(a+b)^2 = a^2 + 2ab + b^2。

通过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快速求解(a+b)^2的值。

2. 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2x + 4 = 10。

解析:将已知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即2x + 4 - 4 = 10 - 4,化简得2x = 6,再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 = 3。

解方程的关键是通过运算转换,将未知数的系数从常数项中分离出来。

3. 百分数应用:若某商品原价为120元,现在打8折出售,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解析:打8折即为原价的80%,因此打折后的价格为120 * 80% = 120 * 0.8 = 96元。

百分数应用题目可以通过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再进行计算。

4. 三角形面积计算: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高为6cm,求其面积。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 底边长 * 高 / 2,代入已知数据得到面积 = 8 * 6 / 2 = 24cm^2。

计算三角形面积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5. 平行线与转角:已知一条直线与一组平行线相交,转角的度数为130°,求另一组平行线与直线的转角度数。

解析: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是对应角相等。

因此,另一组平行线与直线的转角度数也为130°。

以上是一些初中数学经典题目及解析,通过解析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解题技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通过不断练习解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初一数学试题常见题型分析

初一数学试题常见题型分析

初一数学试题常见题型分析一、列代数式问题初一数学试题举例:甲楼比丙楼高24.5米,乙楼比丙楼高15.6米,则乙楼比甲楼低_____米.(2000年“希望杯”初一数学试题)解:设丙楼高为x米,那么甲楼高(x+24.5)米,乙楼高(x+16.5)米,∴(x+16.5)-(x+24.5)=-8.9,即乙楼比甲楼低8.9米.二、有理数的计算问题初一数学试题举例:计算(1/1998-1)(1/1997-1)…(1/1000-1)=______.(1999年“希望杯”初一数学邀请赛试题)初一数学试题分析:逆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转化成分数连乘.解:原式=-(1997/1998)×(1996/1997)×…×(999/1000)=-1/2.三、数的奇偶性质及整除问题初一数学试题举例:1998年某人的年龄恰好等于他出生公元年数的数字之和,那么他的年龄应该是_________岁.(第九届“希望杯”初一数学邀请赛试题)解:设此人出生的年份为abcd,从而,1998-abcd=a+b+c+d.∴a+b+c+d≤4×9=36,故abcd≥1998-36=1962.当a=1,b=9时,有11c+2d=88.从而知c为偶数,并且11c≤88, ∴c≤8,又11×6+2×9<88, ∴c=8,d=0.∴此人的年龄是18岁.四、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初一数学试题举例:已知a、b、c都是负数,且|x-a|+|y-b|+|z-c|=0,则xyz的值是()(A)负数(B)非负数(C)正数(D)非正数(第十届“希望杯”初一数学邀请赛试题)解:由非负数的性质,知x=a,y=b,z=c.∴xyz=abc,又abc都是负数,∴xyz<0,故选(a).五、比较大小问题初一数学试题举例:若a=989898/999999,b=979797/989898,试比较a,b的大小.(1998年“希望杯”初一数学邀请赛试题)解:a=(98×10101)/(99×10101)=98/99,b=97/98,a-b=98/99-97/98=1/(98×99)>0∴a>b.六、相反数、倒数问题初一数学试题举例: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负倒数,则(a+b)1996+(cd)323=____.(第七届“希望杯”初一数学邀请赛试题)解:由题意,得a+b=0,cd=-1∴(a+b)1996+(cd)323=-1.七、数形结合——数轴问题初一数学试题举例:a,b,c三个数在数轴的位置如图,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1/(c-a)>1/(c-b)>1/(a-b)(B)1/(c-a)>1/(c-b)>1/(b-a)(C)1/(b-c)>1/(c-a)>1/(b-a)(D)1/(a-b)>1/(a-c)>1/(c-b)(第十届“希望杯”初一数学邀请赛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经典题型解析
1、如图,将一个含30°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如果∠1=115°,
那么∠2的度数是()
A。

95°B。

85°C。

75°D。

65°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题画出图形,由直尺的两对边AB与CD平行,利用两直线平
行,同位角相等可得∠1=∠3,由∠1的度数得出∠3的度数,又∠3为三角形
EFG的外角,根据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得到
∠3=∠E+∠2,把∠3和∠E的度数代入即可求出∠2的度数.
解答:已知:AB∥CD,∠1=115°,∠E=30°,
求:∠2的度数?
解:∵AB∥CD(已知),且∠1=115°,
∴∠3=∠1=1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为△EFG的外角,且∠E=30°,
∴∠3=∠2+∠E,
则∠2=∠3﹣∠E=115°﹣30°=85°.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利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其中平行线的性质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熟练掌握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2、如图,AB∥CD,DE交AB于点F,且CF⊥DE于点F,若∠EFB=125°,
则∠C=35°.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得出∠AFD=∠EFB,由∠EFB的度数求出∠AFD的
度数,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CFD=90°,利用∠AFD﹣∠CFD得出∠AFC的度数,最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到所求的角的度数.
解答:
解:∵∠EFB=125°(已知),
∴∠AFD=∠EFB=125°(对顶角相等),
又∵CF⊥DE(已知),
∴∠CFD=90°(垂直定义),
∴∠AFC=∠AFD﹣∠CFD=125°﹣90°=35°,
∵AB∥CD(已知),
∴∠C=∠AFC=3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故答案为:35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垂直定义,以及对顶角的性质,利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其中平行线的性质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3、如果关于x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仅为1,2,3,则a的取值范围是0<a≤9,b的取值范围是24<b≤32.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专题:计算题.
分析: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根据已知和不等式组的解集得出0<≤1,3<≤4,求出即可.
解答:解:,
由①得:x≥,
由②得:x<,
∴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
∵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1,2,3.
∴0<≤1,3<≤4,
解得:0<a≤9,24<b≤32,
故答案为:0<a≤9,24<b≤32.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根据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已知得出0<a≤9,24<b≤32.
4、已知:a2﹣4b﹣4=0,a2+2b2=3,则的值为()
A。

-1 B。

0 C。

1/2 D。

1
考点:因式分解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根据a2﹣4b﹣4=0,易求a2=4b+4①,再把①代入已知条件a2+2b2=3,可求2b2+4b=﹣1,然后把①代入所求代数式,对此代数式化简可得结果2b2+4b,进而可知其结果.
解答:解:根据a2﹣4b﹣4=0可得
a2=4b+4①,
把①代入a2+2b2=3得
4b+4+2b2=3,
那么2b2+4b=﹣1,
把①代入a2b+2b中可得
a2b+2b=(4b+4)b+2b=2b2+4b=﹣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由已知条件得出a2=4b+4,并注意整体代入.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

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

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
大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
角互补。

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
需要。

例1设P、Q为线段BC上两点,且BP=CQ,A为BC外一动点(如图1)。

当点A运动到使∠BAP =∠CAQ时,△ABC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答:当点A运动到使∠BAP=∠CAQ时,△ABC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B作AC、AQ的平行线得交点D。

连结DA。

在△DBP=∠AQC中,显然∠DBP=∠AQC,∠DPB=∠C。

由BP=CQ,可知△DBP≌△AQC。

有DP=AC,∠BDP=∠QAC。

于是,DA∥BP,∠BAP=∠BDP。

则A、D、B、P四点共圆,且四边形ADBP为等腰梯形。

故AB=DP。

所以AB=AC。

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QAC“平推”到∠BDP的位置。

由于A、D、B、P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

例2如图2,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BAF=∠BCE。


证:∠EBA=∠ADE。

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B作ED、EC
的平行线,得交点P,连PE。

由ABCD,易知△PBA≌△ECD。


PA=ED,PB=EC。

显然,四边形PBCE、PADE均为平行四边形。


∠BCE=∠BPE,∠APE=∠ADE。

由∠BAF=∠BCE,可知∠BAF=∠BPE。

有P、B、A、E四点共圆。

于是,∠EBA=∠APE。

所以,∠EBA=∠ADE。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B、A、E四点共圆,紧密联系起来。

∠APE成为∠EBA与∠ADE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

2为了改变线段的位置
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

例3在△ABC中,BD、CE为角平分线,P为ED上任意一点。

过P分别作AC、AB、BC的垂线,M、N、Q为垂足。

求证:
PM+PN=PQ。

证明:如图3,过点P作AB的平行线交BD于F,过点F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PQ、AC于K、G,连PG。

由BD平行∠ABC,可知点F到AB、BC
两边距离相等。

有KQ=PN。

显然,==,可知PG∥EC。

由CE平分∠BCA,知GP平分∠FGA。

有PK=PM。

于是,
PM+PN=PK+KQ=PQ。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PQ“掐开”成两段,证得PM=PK,就有PM+PN=PQ。

证法非常简捷。

3为了线段比的转化
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

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

例4设M1、M2是△ABC的BC边上的点,且BM1=CM2。

任作一直
线分别交AB、AC、AM1、AM2于P、Q、N1、N2。

试证:
+=+。

证明:如图4,若PQ∥BC,易证结论成立。

若PQ与BC不平行,设PQ
交直线BC于D。

过点A作PQ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E。

由BM1=CM2,可知BE+CE=M1E+
M2E,易知
=,=,
=,=。

则+===+。

所以,+=+。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DE,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