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石碏谏宠州吁》讲了这么个故事:卫庄公过于溺爱儿子(州吁),有大臣如石碏者,劝谏庄公不得,而州吁从此骄奢淫逸,最后杀死了哥哥(即庄公死后传位给桓公),石碏看不过眼,又组织杀死了州吁,连自己的儿子因为与州吁为友,也一并去掉。
【原文】《石碏谏宠州吁》出处:《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②。
又娶于陈③,曰厉妫(guī)。
生孝伯,蚤④死。
其娣⑤(dì)戴妫生桓公⑥,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这里读yù),嬖⑦(bì)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
石碏⑧(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⑨,弗纳于邪。
骄奢淫佚⑩,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11)之为祸。
夫(fú)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12)者,鲜(xiǎn)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13)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14)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15),乃老(16)。
(以上隐公三年)【注释】①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
东宫:太子的居所。
②硕人:典出《诗经·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③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④蚤:通早。
⑤娣:妹。
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⑥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⑦嬖人:妾。
⑧石碏:卫国大夫。
⑨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⑩佚:逸乐。
11、阶:酿成也。
12、眕:安重能忍。
13、陵:欺侮。
14、立:继承。
15、去:抛弃。
16、老:告老致仕。
【白话翻译】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
大义灭亲的故事
• 当时百姓赞扬说:“石碏为了国家 大义而忍心杀死为非作歹的儿子, 他是一个纯正的人。” • • 这便是成语“大义灭亲”典故 的由来。——《左传· 隐公四年》大义灭亲的故事Fra bibliotek• •
于是,州吁派石厚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已经 告老还乡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晓他俩合谋篡 位之事,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可奈 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稳定王位的妙策。 石碏对其杀兄夺位非常愤怒,便施用了一个计谋。 他对儿子说:“只要周天子许可州吁当国君,其 他人就一定会服从。”石厚说:“就怕周天子不 答应,请问谁能够向周天子说情呢?”石碏就说: “陈桓(huán)公治国有方,又与周天子关系要 好。你到陈国请求陈桓公出面帮助,一定会马到 成功。”中国历史故事网()
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州 吁,因是庄公爱妾所生,格外受到 庄公的宠爱,以致于养成目中无人、 骄横自大的个性。当时,卫国的石 碏(què)大夫也有一个儿子,名 叫石厚,经常与州吁在一起游玩。 石碏屡次劝告儿子不要与州吁在一 起,他始终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大义灭亲的故事
• 卫庄公死后,卫桓公(州吁之兄)即位。 卫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兄 夺位,石厚有功而被封为上大夫。本来二 人以为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州 吁却因杀兄夺位的恶行导致众叛亲离、王 位不稳。于是他与石厚商量对策。石厚说: “我父亲石碏在任的时候,人人敬服他, 我们请他来辅佐吧!”
大义灭亲的故事
• 石碏暗中写信给在陈国当大夫的 好友,请求他协助自己为民除害。 这为好友立即将详情告诉了陈桓公。 待做着美梦的州吁和石厚刚一到陈 国,陈桓公就下令将他们逮捕,并 当众宣读石碏的来信。州吁和石厚 此时才知中了石碏的计,但为时已 晚。
石蜡大义灭亲
石蜡大义灭亲作者:大秋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05期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太子)得臣(齐太子名)之妹,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卫人作《硕人》赞美她)。
又娶于陈(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以东),曰厉妫(gui,姓),生孝伯,早死。
其娣(妹妹)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xū),嬖(bì,受宠之人,此指宠妃)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喜欢武事),公弗(不能)禁,庄姜恶(讨厌)之。
石碏(que,卫国大夫)谏日:“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邪道)。
骄奢淫佚(yi,过度放纵),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
若犹未也,阶(阶梯,途径)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安于自己地位的下降),降而不憾(怨忿),憾而能畛(zhen,克制)者,鲜(xian,少有)矣。
且夫贱妨贵(低贱的妨害尊贵的),少陵(同“凌”,欺凌)长,远间(离间)亲,新间旧,小加(超越)大,淫(邪恶)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言行符合社会的教化规范),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远离)顺效(仿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尽力从事)去(除掉),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
其(石碏)子厚(石厚,石碏之子)与州吁游(交往),禁之,不可。
桓公(即卫太子完,州吁的异母兄长)立,乃老(石碏告老还乡)。
四年(鲁隐公四年,即公元前719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宋宣公立弟和,和为穆公;穆公立宣公子与夷,让公子冯出居于郑)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
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郑卫相邻,世代攻伐不休)于郑,而求宠(讨好)于诸侯以和(安慰)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等)与陈、蔡从(跟随),则卫国之愿也。
”宋人许之。
于是,陈、蔡方睦(和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鲁隐公)问于众仲(鲁大夫)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没听说通过闹事来和谐民众的)。
左传全集《石碏大义灭亲》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石碏大义灭亲》原文赏析与注解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题解】对于很多人来说亲情都是难以割舍的,很难逃脱天性这条纽带的束缚。
故而人们时常会做出一些让社会、道德、理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亲情的选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义灭亲就成为一种特别值得表扬的高尚品德。
于是,像石碏一样的人,就显示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叹为观止。
【原文】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76],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77]。
又娶于陈[78],曰厉妫,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79],庄姜以为己子。
【注释】[76]卫庄公:名扬,武公子,在位二十三年(前757—前735)。
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
得臣:齐庄公的太子。
[77]赋:创作。
《硕人》:《诗经·卫风》中赞美庄姜的诗。
[78]陈:诸侯国名,妫(guī)姓,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
[79]娣(dì):妹妹。
戴妫:随历妫出嫁的妹妹。
【译文】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她的名字叫庄姜。
庄姜长得很漂亮,令人遗憾的是她却没有生孩子,于是卫国人为她创作了一首诗叫《硕人》。
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位名叫厉妫的陈国女子,生了孝伯,孝伯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
厉妫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
庄姜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原文】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80],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81]:“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82]。
骄、奢、淫、泆[83],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84]。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85],憾而能眕者鲜矣[86]。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87]。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88],而速之,无乃不可乎[89]?”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90]。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春秋的时候,卫国的州吁杀兄篡位,很不得人心。
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的困境,他与心腹石厚商量对策。
石厚说:“我的父亲石碏很得人心,现在他辞去上卿之职,告老还乡,如果能请他出来辅助,就高枕无忧了。
”州吁忙命石厚携带一双白璧去请石碏,石碏借病不肯入朝。
州吁无可奈何,又命石厚去请教安定君位的妙计。
石碏说:“只要周天子许可,点头同意,不怕众人不服。
”石厚说:“主意是好!但万一周天子不允许,如果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
”石碏早就不满州吁篡位,现在听石厚这样一说,感到铲除乱臣贼子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桓公在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然后再去朝见,还怕事不成功吗?”于是,州吁和石厚带了厚礼,来到陈国。
陈桓公让大夫子立接待他们。
其实子立早已接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他为民除害。
在征得陈桓公同意后,子立即把石厚和州吁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
州吁见门口挂着一块写着“不忠不孝、无德无义者,不准入庙!”的白牌,不由大吃一惊,忙问子这是何意。
子说:“这是我国先祖的遗训,没有别的意思。
”两人这才放心地进入庙中。
刚进庙,子就大喝一声:“周天子有令,捉拿弑君乱国之贼!”两旁武士一拥而上,州吁和石厚还来不及反抗,就双双被擒。
陈桓公想将两人当场处死,子立说:“慢!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我们杀他恐有不当,还是让卫国自己来处置吧!”陈桓公派人通知石碏。
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石碏说:“他两人犯的都是十恶不赦之罪,应该马上派人去陈国执行!”一位大臣说:“乱臣贼子,自然该杀,但我建议处斩州吁,对从犯石厚还是宽大处理吧!”不料石碏毫不领情,义正辞严地说:“岂有此理,没有我那逆子,州吁也不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
我虽然爱儿子,但也不能只顾私情而忘了大义啊!不要多说了,谁去执法?”问了几声,没人响应。
石碏气得要自己亲自去,几个家臣拦住了他,表示愿意代他去。
家臣到来陈国,先将州吁正法。
石厚还抱有一丝希望,央求说:“我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义灭亲 ⼤义灭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对亲⼈犯法,为了维护正义也不徇私。
⼤义灭亲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碏为了国家利益,严惩了州吁和⽯厚。
下⾯⼩编给⼤家分享关于⼤义灭亲的历史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义灭亲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卫庄公去世后,由⼤公⼦继承王位。
这位新的卫王性情懦弱,⽽他的弟弟州吁却骄傲⾃⼤,野⼼勃勃,总想夺取兄长的王位。
有⼀天,卫王出访,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长,却向⼤⾂和百姓说:“卫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继承王位。
” 州吁当上卫王后,便要攻打邻国,⼤⾂和百姓都反对。
州吁忙与他的亲信⽯厚商量。
⽯厚说:“我的⽗亲⽯碏德⾼望重。
如果⼤王请他出⼭,⼤⾂和百姓们就不敢乱动了。
” ⽯碏对⼉⼦⽯厚助纣为虐、欺凌百姓的⾏为⼗分不满。
见⼉⼦奉州吁之命来请,就坚决推辞了。
⽯厚⽆奈,再三请教安抚民⼼之策。
⽯碏对⽯厚说:“诸侯国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的允许。
如果州吁得到周天⼦的公开承认,百姓就会服从。
这样吧,周天⼦最信任陈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陈王,请他说说情吧。
” 其实⽯碏早已写好⼀封信,差⼈暗地送给陈王,信⾥说:“卫国不幸,出了两个⼤逆不道的贼⼦。
但我年纪⼤了,没有⼒量惩治他们。
请为我主持正义,帮我除掉这两个恶⼈吧!” 州吁和⽯厚到了陈国。
陈王就派⼈拿出⽯碏的信件⼤声宣读⼀遍。
这时候州吁和⽯厚才知道上了⽯碏的当,只好低头认罪了。
⽯碏为了国家利益,不徇私情,惩罚州吁和⽯厚,这种⼤义灭亲的故事,流传千古。
⼤义灭亲成语解释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义灭亲成语出处 【出处1】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从弑君之贼,国之⼤逆,不可不除。
故⽈⼤义灭亲。
下⽂有节略: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七⼆零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之妹,⽈庄姜,美⽽⽆⼦,卫⼈所为赋硕⼈也(诗.卫风.硕⼈)。
⼜娶于陈,⽈厉妫,⽣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桓公,庄姜以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石碏大义灭亲(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石碏大义灭亲(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石碏谏宠州吁公子州吁,嬖人①之子也,有宠而好兵。
公②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③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注】①嬖(bi)人:此指宠妾。
②公:指卫庄公。
③石碏(que):卫国大夫。
④厚:石碏的儿子石厚,卫臣。
(乙)石碏大义灭亲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
未及期,卫人来告乱。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问于众仲①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夫州吁,阻兵②而安忍。
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王觐.为可。
”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
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节选自《左传·隐公四年》)【注】①众仲:鲁国大夫。
②阻兵:倚仗武力。
10.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原文及翻译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原文及翻译2016-09-24浏览:分享人:覃莉霞手机版三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
讣告上写的是庚戌日,所以《春秋》也记载死日为庚戌,即十二日。
下面品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夏季,君氏死。
君氏就是声子,没有发讣告给诸侯,安葬后没有回到祖庙哭祭,没有把神主放在婆婆神主的旁边,所以《春秋》不称‚薨‛。
又由于没有称她为‚夫人‛,所以不记载下葬的情况,也没有记载她的姓氏。
只是因为她是隐公的生母的缘故,所以才称她为‚君氏‛。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
‛所以周、郑交换人质。
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
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
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
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
周朝和郑国彼此怀恨。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武氏的儿子来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这是由于周平王还没有举行葬礼。
宋穆公病重了,召见大司马孔父而把殇公嘱托给他,说:‚先君抛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
如果托大夫的福,我能得以保全脑袋,先君如果问起与夷,将用什么话回答呢?请您事奉与夷来主持国家事务,我虽然死去,也不后悔什么了。
‛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事奉您的儿子冯啊!‛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有德行,才让我主持国家事务。
大义灭亲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大义灭亲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导语: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之情,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
【汉字书写】:大义灭亲【汉语注音】:dà yì miè qīn【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石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卫人逆公子晋于邢。
冬十二月,宣公即位。
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大义灭亲的意思】: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之情,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
【大义灭亲的近义词】:铁面无私、大公无私、以义割恩、不徇私情、六亲不认;【大义灭亲的.反义词】:任人唯亲、徇情枉法、徇私舞弊;【大义灭亲的故事】春秋时期,与卫庄公相濡以沫的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
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整天舞刀弄枪,不务正业。
老臣石碏有个儿子叫石厚,与州吁一丘之貉,臭味相投,就知道为非作歹。
卫庄公死后,公子完继位为卫恒公。
此时,石碏因为年迈体弱多病,又不满州吁的行为,便告老还乡。
一天,卫恒公要到洛邑去见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之机杀死卫恒公,夺取了王位。
由于他们为政不得人心,苛政猛于虎,这引起了百姓的愤恨。
于是他们商量去找石碏帮忙,以此安抚民心。
石碏告诉前来求助的儿子说:“你们只要去请陈恒公帮你们在周王面前说话,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
”石碏却暗中写信密告陈恒公,请他帮助捉拿弑君的凶手。
一到陈国石厚和州吁就被抓起来了。
陈王派人去问石碏怎么处置他的儿子石厚。
石碏开诚布公地说:“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有什么用?”于是陈王叫人把他们杀了。
后人称赞石碏的这种做法是“大义灭亲”。
石碏为了国家至高无上的利益,宁愿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绳之以法也不让他再祸害百姓,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河北衡水市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
化实为虚,由虚入实。
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己,“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
更为精彩的是,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
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
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
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
再比如裴铏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
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经典古文』《左传》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左传》全文翻译目录
《左传》全文翻译目录:
1.《左传》简介13.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25.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2.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4.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
年)
26.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3.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15.晋鞌之战(成公二年)27.晏婴叔向论楚晋季世(昭公三年)
4.曹刿论战(庄公十年)16.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28.伍员奔吴(未知)
5.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17.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29.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6.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18.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30.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7.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
年)
19.祁奚举贤(攘公三年)31.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8.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20.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
年)
32.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9.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21.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33.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10.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22.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
年)
34.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11.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23.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12.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24.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大义灭亲(典故、出处、释读)_1000字
大义灭亲(典故、出处、释读)_1000字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
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出来共掌国政。
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
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
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
现在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
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
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
二逆不诛,百姓难活。
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
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
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
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
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
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国学宝典《春秋·左传》:石碏大义灭亲
【导语】《春秋左⽒传》(《左传》)的⼀篇,记述了鲁隐公四年卫国⼤夫⽯碏为杀死弑卫桓公⾃⽴的州吁,不得已杀死追随州吁的亲⽣⼉⼦⽯厚的史实,这⼀史实被称为“⼤义灭亲”。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春秋·左传》:⽯碏⼤义灭亲。
欢迎阅读参考! ⽯碏⼤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原⽂】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之妹①,⽈庄姜②,美⽽⽆⼦,卫⼈所为赋《硕⼈》也③。
⼜娶于陈①,⽈厉妫(5)。
⽣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桓公,庄姜以为⼰⼦。
公于州吁,嬖⼈之于也①,有宠⽽好兵,公弗禁。
庄姜恶之。
⽯碏谏⽈③;“⾂闻爱⼦,教之以义⽅、弗纳于邪。
骄、奢、*、泆(10),所⾃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
夫宠⽽不骄,骄⽽能降(12),降⽽不憾”,憾⽽能昣者(14),鲜矣。
且夫*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加⼤,*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慈,⼦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
君⼈者(16),将祸是务去,⽽速之,⽆乃不可乎即”弗听。
其⼦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乃⽼(18)。
(以上隐公三年)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
…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
⽯⼦⽈;“王觐为可(21)。
”⽈:“何以得觐?”⽈。
“陈桓公⽅有宠于王。
陈、卫⽅睦,若朝陈使请(22),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蜡使告于陈⽈:‘卫国褊⼩(24),⽼夫耄矣(25)“,⽆能为也。
此⼆⼈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执之,⽽请涖于卫(26).九⽉,卫⼈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腊使其宰孺⽺肩涖杀⽯厚于陈(27). 君⼦⽈:“⽯腊,纯⾂也。
恶州吁⽽厚与焉(28).‘⼤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卫: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滑县⼀带。
齐:诸侯国名,姜姓,在今⼭东临淄⼀带。
东宫:指太⼦。
得⾂:齐庄公的太⼦。
②庄姜:卫庄公的妻⼦、庄是丈夫谥号,姜是娘家的姓。
③《硕⼈》:《诗·卫风》中赞美庄妻的诗。
石碏大义灭亲
石碏大义灭亲石碏大义灭亲凉月轻风石碏,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执政时的大臣,活动于公元前八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卫庄公,是卫国第12代君主,叫姬扬,公元前757年——前735年在位。
卫庄公的正妻是齐庄公的女儿,叫庄姜。
庄姜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温柔贤惠,但遗憾的是她却没有生育。
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对漂亮的姊妹花----历妫、戴妫。
姐姐历妫为卫庄公生下儿子孝伯后病故,妹妹戴妫接着又给卫庄公生下儿子姬完,就是日后的卫桓公。
姬完出生不久,母亲戴妫也不幸病逝。
卫庄公把失去母亲的姬完交给庄姜扶养,庄姜对姬完疼爱有加,视若己出。
卫庄公的另一个姬妾生了州吁。
州吁成年后,长得英俊威猛,狂傲不羁,不爱读书,却喜好武事,深得庄公宠爱。
庄姜则讨厌州吁的傲慢无礼。
大臣石碏对庄公说:“请陛下赶快定下太子,并好好管教州吁,以免发生祸患”。
庄公说:“州吁这孩子是有些任性,这是天性使然,孩子的天性还是不要扼杀为好。
”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
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
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因为给他的宠爱过度,给他的俸禄过多。
如果陛下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以后必然会酿成祸乱。
自古以来,受宠的公子必定骄横,骄横者绝不会安于下位。
年轻欺凌年长,低贱妨害高贵,疏远离间亲近,新人挑战旧人,下臣逼迫君主,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义的事。
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循礼的事。
背离道义而违礼,就必然招致祸害。
作为君主,陛下应未雨绸缪,若不当机立断,灾祸则不可避免。
”卫庄公不听劝告,反而让州吁带兵,使其更加专横跋扈。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臭味相投,成天在一起吃吃喝喝,舞枪弄棒,被州吁视为心腹。
石碏多次规劝儿子,要他断绝与州吁来往,但石厚依然我行我素。
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儿子姬完继位,即卫桓公。
石碏因年迈而告老退休。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时间]公元前719年[地点]卫国[人物]石腊(卫国忠臣,已告老还乡)石厚(石腊之子,州吁之友,现任卫国执政)州吁(残忍杀害哥哥卫桓公,现为卫国国君)[故事]石厚是卫国忠臣石腊的儿子。
他跟父亲完全不同,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特点是除了好事不干,别的什么都干。
父亲石厚多次劝教他,但就如对牛弹琴,石厚依然我行我素。
石腊眼看当朝国君卫桓公柔弱,而州吁却很强势,他预感到卫国将陷入动乱,再加上对这个宝贝儿子失望透顶,他不想再在朝堂呆下去,就告老还乡了。
父亲一走,石厚就更加无法无天。
因为父亲曾在卫国担任要职,所以石厚从小就熟悉宫廷中的人。
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石厚跟卫庄公的小儿子州吁一拍即合,特别亲近。
因为州吁的爹生前特别宠爱这个儿子,但凡他有什么需要就全部满足,从不对他进行管教。
所以州吁从小就很坏。
这两人从此狼狈为奸,想着法子干坏事。
前不久两人刚刚联手干了一件天大的坏事,他们把州吁的哥哥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君,而石厚就当了卫国执政(相当于总理)。
但是卫国上下都知道这一君一臣的位置来得很不光彩,所以对他们非常不服。
国家管理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
怎么办?石厚做坏事可以,但管理国家根本不行,眼看国内乱成一团,这个执政根本做不下去了,却毫无办法。
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虽已告老还乡,但毕竟治国经验丰富,向他去请教总比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强吧!于是他就带着礼物来到父亲家中,首先向父亲认错,然后就问父亲:现在卫国这么乱,有什么办法解决?石腊眼看着石厚跟州吁在一起干了不少坏事,自己又没办法管教,心中早已对这个儿子恩断义绝。
现在看石厚貌似很谦虚地向他来请教,他心中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他要借别人之手除掉这两个卫国的害虫!主意已定,石腊说:“老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你们上台这么久都没去朝见过周天子,连个正规名份都没有,难怪大臣与百姓都不服了。
所以为父劝你,第一件事就是你们君臣两个要一起去朝见周天子。
成语大义灭亲的主人公是谁?大义灭亲的典故
成语大义灭亲的主人公是谁?大义灭亲的典故大义灭亲出处《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释义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典故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无故兴师伐郑,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
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e 鹊)做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
”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
石错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
州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石厚点点头说:“好主意!可就怕周天子不允,若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
”石碏感到除恶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他在周王面前周旋,然后再去朝见,还怕此事不成?”石厚把父亲的主意告诉州吁,州吁听了拍手叫好。
君臣俩带了厚礼,亲自来到陈国。
陈桓公命大夫子铖接待他们。
子铖早已收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求他为民除害。
他向陈桓公请示后,立即把州吁和石厚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
门首—蠢一块白W,上鸯奢:“木忠木孝,羌德羌义者,不准入庙!”州吁和石厚大吃一惊,问子铖立这牌子是什么意思。
子铖说:“这是敝国先祖遗训,没有别的意思。
”他们这才放心进庙。
到了庙堂,州吁刚要鞠躬行礼,站在陈桓公上首的子減大喝一声.捉拿試君乱国之贼!话音刚落,两边武士立即上前捕捉。
州吁先被逮住,石厚想拔佩剑,一时不能出鞘,只得用手格斗。
左右伏兵一齐拥上,将石厚绑缚。
子铖拿出石碏的信,当众宣读:“外臣石错百拜致书陈侯:卫国不幸,出现弑兄篡权丑事,闹得众叛亲离,这都是州吁和石厚的罪孽。
我老了,无力处治他们,只求贵国秉持正义,为民除害州吁和石厚这才知道中了石碏之计。
陈桓公想把他雙轉神正法,子铖说:“且慢,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我们sftfe 坤不太好,还是通知卫国自己处置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古代文化
1125 0815
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③。
又娶于陈①,曰厉妫(5)。
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于州吁,嬖人之于也①,有宠而好兵,公弗禁。
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③;“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泆(10),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14),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
君人者(16),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即”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18)。
(以上隐公三年)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王觐为可(21)。
”曰“何以得觐?”曰。
“陈桓公方有宠于王。
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22),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24),老夫耄矣
(25)“,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26).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腊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27).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焉(28).‘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卫: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滑县一带。
齐: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临淄一带。
东宫:指太子。
得臣:齐庄公的太子。
②庄姜:卫庄公的妻子、庄是丈夫谥号,姜是娘家的姓。
③《硕人》:《诗·卫风》中赞美庄妻的诗。
④陈:诸侯国名,妫姓,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北。
⑤厉妫(gui)卫庄公夫人。
(6)娣:妹妹。
戴妫:随历妫出嫁的妹妹。
(7)嬖(bi)人:低贱而受宠的人。
这里指宠妾。
(8) 石碏(que)卫国大夫。
(9)纳:人。
邪:邪道。
(10)泆(yi):放纵 (11)阶:阶梯。
这里的意思是引诱。
(12)降:指地位下降。
(13)憾:恨。
(14)眕(zhen):克制。
(15)速祸:使灾祸很快到来。
(16)君人者:为人之君者。
(17)无乃:恐怕,大概。
(18)老告老退休。
(19)和其民使其民众安定和睦。
(20)定君;安定君位。
石子:指石碏。
(21)觐:诸侯朝见天子。
(22)朝陈朝见陈桓公。
使请:求陈镇公向周王请求。
(23)如往,去到。
(24)褊(biao)小狭小。
(25)耄(mao):年老。
八、九十岁叫耄。
(26)涖(li)
前来。
(27)右宰:官名。
丑:人名。
濮:陈国地名。
(28)宰家臣。
孺(niu)羊肩人名。
(29)与参与,一起。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
庄姜长得很美,但没
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
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
子,名叫厉妫。
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
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
公。
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子加禁
止。
庄姜则讨厌州吁。
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
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
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
这
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
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
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
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
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
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
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
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
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
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
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
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
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
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
石碏的儿子石厚
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
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
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
石
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
”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
”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
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
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
”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
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
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
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
‘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读解】
有句俗话说;“虎毒不食子。
”这意思是说,猛虎性情虽然凶残,但依然要恪守亲情的界限;凶残是对外。
而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却以慈爱之心相待,绝不可能将其化为腹中餐。
爱老虎这样做,是动物的天性,没什么可说的。
对人而言,人做事也要按天性,亲情是人之天性所不能免的,父母儿女之间的亲情,是自然的法则。
世上哪有不疼爱自己亲生骨肉的父母呢?如果说人性这东西也存在的话,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就应当属于人性之列;如果说人性是永恒的话,这种亲情也是永恒的,否则,便是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就不应当再冠之以“人”这个称呼了。
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超越了动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又不能完全凭本性、天性、本能行事;还得要服从社会的法则。
道德伦理的法则,理性的法则。
自然的法则还得要服从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
如果没有这一个方面,人也就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样一来,天性和自然法则往往要同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发生冲突,并且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必须作出选择。
所谓“大义灭亲”,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是选择让天性服从社会、道德、理性法则的结果。
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很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自觉性;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很强的理性力量。
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否则,大义灭亲就不是值得称赞的一种高尚美德了。
人们大多难以割舍亲情,难以脱出天性这条强大的纽带,常常宁可让社会、道德、理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自然法则。
这样,像石碏那样的人,就显出了与众不同,显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景仰。
不过,能够大义灭亲是一回事,固然可敬,而对那个“义”还得讲究。
就是说,“义”所代表的东西,要值得人们为之付出灭亲的代价。
在古时,臣軾君、子杀父、妻害夫,都是大逆不道的“大不义”。
国君是上天之子,体现了上天和神明的意志,是小民百姓最初的父母,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冒犯甚至杀害呢?这罪过比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要大,真称得上是“弥天大罪”。
在这种情况下的灭亲是理所当然的正义之举,可歌可颂。
“义”本身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过去的为合乎“义”的东西,今天未必合乎“义”。
我们总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决定对“义”的取舍,从而在行动上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