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应走进学生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训练应走进学生生活-中学语文论文

写作训练应走进学生生活

王书月

从教近30年,我一直在想:写作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写作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何处?近日研读《洪氏语文》中几则写作教学案例,猛然想起王栋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最有价值的是对写作的爱,至少要能有对写作的敬重”,于我心有戚戚焉。

洪先生的这些教学案例之所以成为经典,我想一是都和学生当时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是他好像没有过多地去空谈策略和技巧,而是润物无声地把“人”这个字在写作过程中渐渐“立”起来,这正应是写作教学的起点,也直指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激发联想,恢复生活和知识的必然联系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但是在目前社会,谁能质疑这些二手货甚至若干手货的知识,或者质疑这些知识的运用效率?知识一旦成为死的东西,无论检测它的技术或者考试制度多么高明,我认为,一切都会归于无用。

原因是什么?因为关键是这些知识怎么得到高人性化的运用。我们的教学过程基本不提人性,更谈不到人性化了。何谓“高人性化”?一句话,就是学会陪学生玩,会“玩”才是知识人性化的最高境界,洪先生就是会陪学生“玩”的高手。

洪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恢复了知识和生活的“必然联系”。他在指导初一学

生“人物速写”训练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写,而是在学习《一面》并提取出人物速写要领的基础上引写,这就使得读和写产生了联系,有利于学生找到写的着力点。这么多年来我们谈写作,知识灌输得不少,但写作状况却不如人意。原因何在?在于我们切断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洪先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珍惜身边的真实元素。写人物速写我们可以写生活中的各色人等,但洪先生“舍远求近”,让学生写自己的身边人。陪学生玩,就要蹲下身去,和学生处于同一个视界,才能发现生活的真相。比如学生写自己的同学缺门牙这个细节,课堂里响起了窃窃的笑声,如果老师批评一下,笑声没有了,生活的真实也就没有了,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有可能会陷入为文造情、胡思乱想的怪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莎拉马戈说:“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这句话说到三个概念:“看”、“看见”、“观察”,初看差不多,实则区别很大,“看”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视觉表达,“看见”则已经进入社会学领域,是人已经用心灵去感应外面的世界,而“观察”可以说才是文学、教育学应当涉及到的,看事物之间的联系,看事物的细节如何衷达事物的本质等等,某种意义上讲,观察是阅读和写作都必然需要的一个环节,是实现读写共生的核心。回到上面提到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写的是他看到的,而没有写出生活中与此联系的一切,因此才会让人感觉是虚假的。

在《你看他像谁——给本班一位同学画像》的课堂中,姚逊同学朗读刚刚写好的短文后,洪先生没有停留在肯定他写得像不像,也没有被写缺门牙是否有损同学形象的争议打乱思维的过程,而是请出“豹头环眼”的张飞,又请出“瘦得教人担心”的鲁迅,讨论人家为何这样写之后,顺势话锋一转问:“姚逊笔下

的人物,外形有哪些特征?”洪先生接着问出了那要紧的一句:“写张飞的‘豹头环眼’,写鲁迅先生的‘瘦得教人担心’,写同学的‘缺颗门牙’,写法上是不是有相同之处?”这堂课让学生发现了经典作品和学生生活及其作品之间的共通之处,有利于他们养成深思领悟,触类旁通的习惯。

二,激活想象.找准真实生活和未知生活链接点

王栋生老师在《想象的趣味》中说:“我常痛感学生作文缺乏趣味,往往正是因为他们的文章一点想象力也没有,而事实上,我们共同经历的学校生活并没有枯燥到无趣的程度。”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感。学生没有想象力吗?不少学生不仅热衷看穿越小说,还自己去写作,足以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泯灭想象的兴趣。但学生的想象力哪里去了呢?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洪先生指导文学社团活动的经典课例。当时同学们正站在校园南首一棵银杏树下,把目光投向精神抖擞的洪老师。洪老师用动情的语调回顾了古银杏树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同学们被洪老师的情绪感染了。想象靠外部信息“激活”,这里的银杏树无疑就是激活想象的具体事物,但如果仅仅是描绘眼前的银杏树,那学生也只是把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眼前的银杏树身上而已,模仿写一篇《银杏礼赞》,有何价值可言?

洪老师很清楚这一点,他采用了两个策略引导学生向前跨了一大步。

首先是变换视角,创设情境。在学生纷纷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形容银杏树后,洪老师以动情的语调,引导学生换位体验。洪老师突然把手指向学校大门口,绘声绘色地说:“巧了!你们看,一位校友正向银杏树走来——”“请你们想象吧,他(她)可能是谁呢?”新奇而有趣的设问,使同学们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激发起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和兴趣。

其次是融人自我,驰骋想象。在学生想象“他可能是满头银发的老华侨”等后,洪先生并没有让学生接下去写作,而是指着一位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校友,当你来到银杏树下,你可能会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活动?现在,请你给大家做一做,说一说,好吗?”学生在古银杏树下,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构思出异彩纷呈的“小品”来。这次的“位移”正好与前面的视角变化相反,这是通过体验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观察。

“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简单的对接生活、更不是复制生活、克隆生活,它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从而做出深体验,写出真感受。” (史绍典《语文与生活》P214,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文章本是有情物,没有充沛的感情涌动,是很难写出富有激情和个性的文章来的。洪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思想感情的培养上,放在思维能力的培育上,他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把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依据不同对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把思维引向全方位、多层次,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多向性和创造性诸多品质得到培养,这对进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乃至阅读教学,启迪都很大。

三、激起思辨,立足育人引写生活型作文

写作和说话一样,源于人们表达的欲望,源于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独立的思考,但时时刻刻存在着的生活却一直被我们忽略。洪先生善于从学生的神聊中发现生活化写作的契机,研读他的《传达室里访“传达”》,使我对他的“只有一个目的:塑人”的教育价值观有了更深的领悟。

“好玩得不得了!”胡文星同学一脸的滑稽相,“今天早上,我从传达室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