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1)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1)

简答题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

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方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5、袁宏道:《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

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关汉卿剧的写作特点

关汉卿剧的写作特点

关汉卿剧作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的通俗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语言通俗晓畅、简单易懂,具有鲜明的通俗性。

他的作品大量使用方言土语,以北方方言为主,这使得他的戏剧更加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大的表达力和传播力,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品的传播交流。

2. 人物的个性化: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个性化特征。

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得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3. 情节的紧凑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他善于运用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使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同时,他的作品也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这使得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4. 主题的深刻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反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总之,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以其通俗性、个性化、紧凑性和深刻性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开山祖师。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将他列于"前辈才人"之首,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近人王国维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中也说:"至元时,杂剧一体,实汉卿创之。

"他所写杂剧总数约64种,现存14种,残本3种(1)。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他的戏曲语言能适合不同风格的需要,要雄壮时则雄壮,要妩媚时则妩媚,要通俗时则通俗,要文雅时则文雅。

其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

正如王国维所云:"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2)周德清将关汉卿推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一、语言的适俗性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元杂剧打破了自先秦以来以诗文为正宗的局面,体现了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转变,作为俗文学的代表与雅文学分庭抗礼。

杂剧创作的繁荣意味着俗文学对文坛的占领,因为戏剧文学是大众的艺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

这与诗文的典雅隐晦是迥然相异的,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这样说:"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正是由于戏曲语言的俚直,才真正体现了戏剧的本色。

对于本色,许多评论家都有所论及,明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3)。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说"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

"何良俊也说"谐俳,自然,似寻常说话。

"(4)由此可见,本色在语言上的标志是通俗浅显。

而兴起于勾栏瓦肆间的元杂剧也正是以民间口语为语言主体的,因此,大部分剧作具有较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显得特别朴素、明快。

结合作品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关汉卿(1892- 1960),原名关汉立,字古明,来自湖北省鄂州市。

他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三大杂剧表演家洪汉、梅兰芳、关汉卿之一,凭借其突出的演技和复杂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的赞赏。

关汉卿的杂剧背后所体现的艺术成就是他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他在演出过程中能够深入考察演员表演过程当中所需要掌握的细微之处,同时在表演时更加注重表现力,勾勒出人物特征鲜明的形象。

其中,他在传统杂剧作品《俗气千古》中的女婿角色惊艳了观众,整部戏中,他通过巧妙地将一种慷慨豪迈的感情和一种客观的讨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展现了一种现代式的情愫,表现了一种沧桑的言情气息,让观众印象深刻。

此外,关汉卿在演出时还有一个独到的表演风格,这种趣味性十足、娴熟把握的表达手法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他能够以活泼、犀利的语言将杂剧情节突出,在表达过程中勾勒出一种喜情悲怆的节奏,整个杂剧作品的流畅度和视觉冲击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独特的表演技巧,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赏。

在全国各地的巡演演出中,关汉卿这位杰出的演员得到了观众特别热之广泛好评,他凝练而有力的表演风格令人百看不厌,大胆而自如的演出惊艳人心,而他在唱腔方面的独特技艺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

他贯彻自己担任演员的理想,通过自己的精彩演出,将杂剧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彰显的淋漓尽致。

总之,关汉卿在杂剧表演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反映了他在演出技艺上的艺术造诣,显示出关汉卿是一位演员表演的高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他的一生,诠释了传统文化本身的精湛工艺、历久弥新的魅力,这些都将永久牢记在我们心中。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肖旭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

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

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

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

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

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

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

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杂剧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以《汉宫秋》、《单刀会》、《窦娥冤》等为代表,对中国戏剧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融合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剧本结构上,关汉卿注重情节的合理安排和行文的条理清晰,使故事情节展开有条不紊,紧凑而有悬念。

他擅长运用悲剧的手法,通过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共鸣,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和感人。

另外,关汉卿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不同性格、地位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升级,增加了戏剧的戏剂感和戏剧性。

他还善于使用暗示和象征,通过隐含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和主题,让观众有所思考。

其次,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性格突出。

关汉卿对待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在语言和行为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擅长刻画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生活在困苦和压迫之中,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却是丰富多样的。

关汉卿通过他们的言谈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另外,关汉卿还善于塑造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使得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他的剧本语言优美、精炼、生动。

他善于运用歌唱和对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得剧本既富有音乐感,又具有对话的实际感。

他擅长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得剧作更加生动有趣,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语言表达具有年代特色,充满了元代的特殊气息,既贴近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又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舞台形式上也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注重舞台的实际操作和观赏效果,善于运用舞美和音乐等元素进行表达。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不但如此,由于关汉卿对人生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他的作品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他的杂剧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关剧塑造正面人物的基本手法是把戏剧主人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其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塑造反面形象时,关汉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手法,暴露他们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作品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尾照应,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能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故事情节,收到了突出主干、深化主题的效果;戏剧冲突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出,剧情的发展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些都保证了他的优秀作品具有长久的舞台生命力。

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意义的一些问题,反映得尤为深刻、集中。

他不以写出当时广大人民所受的苦难为满足;同时还要表现他们身上固有的反抗精神。

他笔下的主人翁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且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并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古代文学 戏剧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 戏剧部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戏剧部分知识点[关汉卿]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1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2 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

3 创作态度: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却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一方面,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认同儒家仁政学说,甚至还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4 杂剧:67种,现存18种。

第二节《单刀会》与《西蜀梦》《单刀会》:历史剧敷演三国时关于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

主题:呼唤英豪《西蜀梦》:历史剧以刘备当了“大蜀皇帝”为背景,剧作写为刘汉基业出生入死,功勋显赫的关羽和张飞相继被害,他们冤魂不散,双双赶赴西蜀,向诸葛亮和刘备托梦,诉说屈死的经过,缅怀手足之情,表达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主题:英豪死了潜台词:在英豪轻易地死于小人之手的年代,谁来救天下苍生。

第二节《救风尘》与关汉卿的戏剧创作《救风尘》:周舍宋引章赵盼儿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望江亭》:杨衙内谭记儿白士中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金线池》:杜蕊娘韩辅臣《谢天香》:谢天香柳永《玉镜台》:刘倩英温峤——女性问题第四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结局复杂而深刻的含义: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利的思想局限;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

《哭存孝》阴险小人轻而易举害死一位盖世英雄的悲剧《蝴蝶梦》《鲁斋郎》《五侯宴》关汉卿悲剧作品的脉络:情绪上悲愤—悲壮剧情上恶势力的暂时得逞—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第五节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一、剧场性1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以洗炼的笔触交待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2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3善于设置悬念。

二、戏剧语言—本色当行1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2注意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言、措辞会随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关汉卿的风格

关汉卿的风格

关汉卿的风格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风格受到宋代戏曲剧种以及历史演变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以下是关汉卿的风格特点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一、语言朴实自然关汉卿的作品语言朴实自然,贴近人民生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口语和俚语,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在《汉宫秋》中,关汉卿通过描写角色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妇女之间的情感和纠葛。

这种语言风格为后来的戏曲剧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二、情节紧凑关汉卿的作品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冲突。

他擅于处理家庭纠纷、人间爱情、正义冲突等题材,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思考的深度。

例如在《汉宫秋》中,他以王贵妃虐待妾室、凌辱低微百姓的故事为基础,抨击了当时的社会道德风气,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三、角色立意新颖关汉卿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深具个性和特点的角色形象,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

他善于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在《汉宫秋》中,关汉卿通过描写虐待妻妾的王贵妃,妻子改嫁后犹豫不决的王介甫,和蒙受不白之冤的李越娘等角色,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心理变化。

四、政治立场鲜明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平等、封建统治的不满,表达了他对正义、道德的追求。

他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他的作品常常被解读为对社会阶层和权力的批判。

例如在《汉宫秋》中,关汉卿通过展示王贵妃的虐待行为和李越娘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以此来表达他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同情。

总的来说,关汉卿的风格鲜明独特,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遗产。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杂剧》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特色鲜明的戏剧曲艺,由中国传统曲艺家关汉卿创作而成。

由于关汉卿杂剧始于清代,所以被称作“清代杂剧”,至今仍保留着成熟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

关汉卿杂剧在形式上,属于中国古典成套杂剧,杂剧曲艺形式多样,其中以独唱,独舞和绕口令最为流行。

在演出形式上,以单台为主,必须搭配音乐伴奏,形成一种活泼而抒情的氛围,以此传达作者的理念和想法。

在舞台设计上,关汉卿杂剧以简单素雅为原则,主要以京剧的舞台布景为基础,少量使用木梆架、双面幔布、木架、晃坛等,以此增强视觉效果,提高舞台气氛。

此外,关汉卿杂剧在表演技巧上也独树一帜,演员的表演往往以诗词、叙事、做戏等方式进行,表现出一种语言文学的美感。

在舞蹈方面,动作灵动、节奏明快,着重表现舞台细节。

演员的配音则并用语言文字和音乐,创造出一种可辩识的音乐文字,以此深化人物形象。

总之,关汉卿杂剧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它以简单素雅的舞台设计,灵动节奏明快的舞蹈,以及语言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表演技巧,以小品式的故事铺展,传达出作者的理念和情感,展现出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

- 1 -。

关汉卿杂剧

关汉卿杂剧

关汉卿杂剧一、思想内容1、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如《窦娥冤》《哭存孝》中的贪官污吏、流氓恶霸等邪恶势力与人民斗争过程中,虽然邪恶势力开始很强大,但最终善良、顽强、坚定的人民总能利用某些手段或借助统治者的力量取得胜利,如窦娥最后是靠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钦差大臣窦天章的帮助下才得以洗刷冤屈,使正义得到伸张。

2、写下层妇女的生活、斗争,歌颂她们的机智、勇敢、善良、坚贞等美好品质。

如《救风尘》通过赵盼儿为解救好姐妹宋引章与周舍的巧妙周旋,表现了赵盼儿的机智、勇敢、善良。

《窦娥冤》窦娥早年守寡、孝顺婆婆、拒嫁张驴儿等事件表现了窦娥的坚贞、善良。

《望江亭》通过谭记儿假扮渔妇灌醉杨衙内挽救全家人性命的故事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勇敢。

3、歌颂历史英雄。

作者笔下塑造了许多英豪形象,如《单刀会》中的关关羽,他勇武过人、胆识超群,单刀赴会,凭一人之力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

颂杨了英雄的智勇双全和爱民情怀。

二、关汉卿杂剧的特点1、浪漫色彩元代社会黑暗、吏治反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女性地位低下,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男性朝秦暮楚、负心变情的现象很多,冤假错案时有发生,而作者非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女性问题,常带着人道主义的关怀来描写这些小人物,常使笔下的小人物在历经磨难后,不仅战胜了邪恶,伸张了正义,还得到了美好的结局。

如《金线池》中的杜蕊娘、韩辅臣,《谢天香》中的谢天香、刘永,《玉镜台》中的刘倩英、温峤,她们历经波折,深感人生苦涩,但在真相大白之后都体验到了人间真情,都得到了美好的结局,这种喜剧性的结局是作者对现实的美化,是现实的例外,其中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现实中备受欺辱的广大女性能得到些许精神上的安慰。

而在悲剧《窦娥冤》中,对于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在其死后一一应验及窦娥化成冤魂找父亲伸冤的描写有虚构、想象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浅谈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浅谈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浅谈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关汉卿是我国的戏剧大家。

他是生活在都市民众之中的,对元代已经比较发达的通俗文艺非常精通,尤其是戏剧。

他创造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样式,以至他出色的戏剧作品长久不衰,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本文着重分析鉴赏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戏曲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

它不仅要人看懂,还要人听懂。

因为它面对的广大民众,文化程度的层次十分复杂,而大部分还是不识字的市民阶层。

这就给戏曲作家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使这些民众看懂表演并激发他们的看戏热情。

因此,戏曲的语言应该是通俗的,通俗的语言可以使曲折的剧情内容简明易晓,能够吸引观众。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实际上,中国古典戏曲通俗的作品寥寥无几,相反,大多数是语言华丽的作品。

关汉卿,他很好地使戏曲的语言通俗化。

从整体上看,关剧的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晓。

不论是公案剧还是描写妇女婚恋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剧作都有这一特征。

通俗易晓,主要指语言不晦涩,容易让人接受理解,并且明白晓畅,实际上是把当时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口语提炼出来写入剧中。

质朴无华但不平实无文,浅显明了而不趋向浅薄。

关的通俗易晓首先是形象浅显生动,接近现实生活的原貌。

例如在《调风月》中,燕燕在感叹自己的处境时,对处于婚姻中的男女发表了自己生动形象的看法,她认为“男儿人若不依本分,一个抢白是非两家分。

壮鼻凹硬如石铁,教满耳根都做了烧云”。

其中,“本分”“抢白”“壮鼻凹”“满耳根”都是生活中经过提炼的口语,极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关的杂剧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剧作中的语言都带有很浓重的生活化痕迹。

这一特征也是关汉卿以后的戏曲作家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境界,只是很少有企及者。

关剧语言的通俗性还表现为质实直露,不委婉含蓄,显得直截了当。

如在《窦娥冤》中,当蔡婆婆告诉窦娥自己要嫁给张驴儿父亲时,窦娥的回答非常直露,甚至近于尖刻,丝毫不顾及婆媳关系和情面,直接指斥“婆婆这个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按道理讲,蔡婆婆和窦娥,婆媳都是寡妇,年龄差距比较悬殊,生活上都是相濡以沫的,窦娥不应该这样刻薄地对待艰辛的婆婆,但是窦娥非但没有掩饰自己的憎恶,还对婆婆进行了一番无情的挖苦和嘲讽。

关汉卿杂剧结构艺术论

关汉卿杂剧结构艺术论

关汉卿杂剧结构艺术论
关汉卿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杂剧作品不仅在剧情、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结构上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关汉卿的杂剧结构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中场和尾声。

开场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兴趣,一般会有一段引子,引出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中场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整个剧情的核心部分,通常会有一些曲子和唱段,以增加观众的欣赏乐趣。

尾声则是为了结束故事,通常会有一些总结性的唱段,以便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关汉卿的杂剧结构不仅具有明显的层次感,而且在情节的安排上也非常巧妙。

他善于运用反转和转折,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汉宫秋》中,主角李娃本来是一个贞洁的女子,但是在被迫嫁给王昭君之后,却因为王昭君的嫉妒而被迫出宫,最终变成了一个风尘女子。

这种反转和转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而且也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关汉卿的杂剧结构还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唱段和曲子,这些唱段和曲子不仅可以增加观众的欣赏乐趣,而且也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在《窦娥冤》中,主角窦娥在被冤枉之后,唱出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嫁给他做媳妇”的歌曲,表达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关汉卿的杂剧结构艺术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剧情、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结构上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汉卿《单刀会》杂剧的剧本结构与修辞艺术

关汉卿《单刀会》杂剧的剧本结构与修辞艺术

关汉卿《单刀会》杂剧的剧本结构与修辞艺术关汉卿是中国元曲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单刀会》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杂剧作品。

该剧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内涵丰富,修辞艺术巧妙。

下面将从剧本结构和修辞艺术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关汉卿的《单刀会》在剧本结构上采用了五六六双节句的曲调,剧本情节分为序幕、悬挂、分幕、将军戏、关帝庙和收尾等六个部分。

整个剧本紧凑有致,悬念迭起。

通过序幕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将军戏和关帝庙则通过巧妙安排的情节发展,逐渐推进剧情并达到高潮,最后通过收尾部分给观众一个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单刀会》整体节奏紧凑,情节变化多样,引人入胜。

其次,关汉卿在修辞艺术上运用了众多的手法,使《单刀会》更加生动有趣。

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明响,即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悬挂第一折中霍家军的军士明响道:“我家先生,霍渊文注意!我的家伙何曾见我使的,你拿在手里晃,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对不对?一把单刀来戏耍我们,询问我们,不过是进一步查究我们有无关系。

”这样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情绪更加丰富。

此外,关汉卿还善于运用对话、抒情等手法,增加了剧本的魅力。

比如悬挂第一折中,宋江和杨志的对话体现了他们的友情和信任:“杨志:你教我汽步,可盼着过今天吗?宋江:侬忒心足了。

”关汉卿在对话中巧妙地展示了两位好友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使观众更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而在抒情上,关汉卿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增加情感的表达。

比如将军戏中,关帝庙抒情道:“临近天地,遥望陵墓;抱庙阻风雨,拥山屏日月;忍轻芳草,衔明石磷璧。

”通过精妙的抒情描写,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战乱年代的凄凉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综上所述,关汉卿的《单刀会》在剧本结构和修辞艺术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紧凑有致的剧本结构使得剧情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则更加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这些因素使得《单刀会》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杂剧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论关汉卿杂剧的剧场艺术

论关汉卿杂剧的剧场艺术

中, 中 i 艺术 陛就表现为势态突然l 生的转折 , 且这种转折越意外越 好, 越超出人们所预料的勒道 , 越能赢得观众 关汉唧则牢牢抓住 戏居 奎 — 啦 一特征 , 运用出其不意的手法 , 产生一种强 烈的节奏 , 从而 使其剧作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善于设置悬念亦是关剧剧场艺术的一大特点。 所谓悬念 , 即因 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之悬而未决而对受众造成的一种, 蝴 待。“ 在 戏剧 中 , 为吸 引受众 的 注意 力 , 剧 家在 处理 情 节 , 置 冲 突 。 示 戏 设 展
色, 深入虎穴, 以身作饵 , 这不仅符合妓女赵盼儿的身份 , 更表现 了 她7 央J 施敬 义妹的义胆侠骨. 及她成竹在胸的乐观主 义精神 。 同 时, 这段插科打诨也活跃了舞台气氛 , 给全剧蒙上了幽默欢快 的戏 剧色彩。 从节奏曲线上看 , 这个闲场戏是在紧张冲突到来前的片刻 舒缓 , 是波峰间的浪谷 , 它是全剧波澜起伏 , 曲折多变的节奏线中
父子在危急时刻救下了蔡婆婆。 得知蔡婆家庭情况后 , 张驴儿马上
打起 了鬼主意: 占有蔡婆家中那个“ 寡媳妇儿”于是怂恿其父, , 趁机
意场面的冷热调剂 , 张弛交替。如《 救风尘》 关汉卿写赵盼儿决 中, 定以身作饵去郑州拯救义妹。第三折 的开场戏就增强了全剧的节
奏感。 ( 丑扮小闲挑笼上) …平
止是与歌者姐姐每叫些人 , 两头来往 , 传消寄信都是我。这里有个 大姐赵盼儿 , 着 {拾两箱子衣眼行李 , J怯 。都收拾停当了, 殳 往郑I 1 l 、 请妇姐 E ( 旦上, 小闲 , 马。 正 云) 我这等打扮 , 可冲动得那厮么? 小 (

障 老云) 兀那婆婆, 无丈夫 , 你 我无浑家 , 你肯与我做个老婆 , 意下女f 口 可?(- L 是何言语 ! 1 云) - J 待我回家 , 多备些钱钞相谢。( 张驴 儿云) 你敢是不肯 , 故意将钱钞哄我? 赛卢医的绳子还在 , 我仍旧勒 死了你罢。 做拿绳科) 儿云 ) , 凰『 ( (卜 哥哥 待 曼地寻思咱。 张驴儿 (

关汉卿杂剧的戏剧性是如何体现的?

关汉卿杂剧的戏剧性是如何体现的?

关汉卿杂剧的戏剧性是如何体现的?
关汉卿是中国元代杂剧大师,他的杂剧作品以戏剧性强、富有表演性和戏剧效果出色而著名。

以下是关汉卿杂剧戏剧性的体现:
1.强烈的冲突和紧张的情节: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常常以情节
的冲突和紧张为核心,有明确的起承转合,剧情紧凑。


擅长描写爱情、家庭纠葛、权力斗争等各种冲突,通过情
节的发展和转折使剧情更具戏剧性,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关
注。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关汉卿在杂剧中塑造了一批非常生
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有着
各自的特点和情感。

他擅长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人物的
性格和情感,使观众对人物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3.夸张夺目的舞台表演:关汉卿的杂剧注重舞台表演的效果,
常常运用夸张的表演手法和舞台装置,以增强剧情和人物
形象的戏剧性。

他善于运用舞蹈、武打等元素,使角色形
象更加生动有力,营造出戏剧氛围和视觉冲击力。

4.卓越的对白和台词:关汉卿的杂剧以其卓越的对白和台词
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文言语言的优美和音律上的韵味,使
对白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对白充满了智慧和诗意,
富有表现力,能够准确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

总而言之,关汉卿杂剧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强烈的冲突和紧张
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夸张夺目的舞台表演以及卓越的对白和台词上。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关汉卿杂剧作品的戏剧性、表演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2005年09月27日qhj转,袁行霈原作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

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

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

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

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

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

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

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他的剧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像《望江亭》写谭记儿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险地。

谁也想不到,她竟扮作渔妇,和杨衙内吃酒调笑,乘机赚取了势剑金牌。

按说,杨衙内凶残狡诈,心存戒备,不可能轻易让势剑金牌落入他人之手。

但他生性好色,看到谭记
儿俊俏的模样,逐渐忘乎所以,被灌了几杯迷汤,便糊里糊涂中计,这完全合乎情理。

在望江亭上,谭记儿与杨衙内的较量,没有刀光剑影,而于眼去眉来、应对戏耍之间处处暗伏机彀,外松而内紧;观众在看场上热闹的同时,又为女主人公捏一把汗,犹如身历其境一般。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像《救风尘》第二折,写赵盼儿得知宋引章备受周舍蹂躏时,一面写信给宋引章,一面唱道:
〔后庭花〕我将这知心书亲自修,教他把天机休泄漏。

传示与休莽戆收心的女,拜上你浑事疼的歹事头。

(带云)引章,我怎的劝你来?(唱)你好没来由、遭他毒手,无情的棍棒抽,赤津津鲜血流。

逐朝家如暴囚,怕不将性命丢!况家乡隔郑州,有谁人相睬瞅,空这般出尽丑。

这段唱词,把赵盼儿对宋引章的怜悯、牵挂、不满、焦虑,以及她将要采取行动的心态和盘托出,既写风尘女子赵盼儿对姊妹爱怨交加的声口,又把她见义勇为、泼辣机智的性格渲染得活灵活现。

关汉卿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

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着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像《谢天香》杂剧,写谢天香在钱大尹面前,碍于悬殊身份,常常小心谨慎,“文诌诌的施才艺”,不敢造次,说话显得典雅;而于钱大尹不在的场合,话语就比较粗俗,骂起人来还用上“臭尸骸”、“臭驴蹄”这类字眼。

关汉卿让谢天香在不同语境中出现言语风格的差异,正好表现出她是个既精通多种文艺,又熟识三教九流,善于察颜观色的官妓。

对于不同的人物,关汉卿根据其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

像《望江亭》的白士中是个出身儒雅的士子,他在称赞谭记儿时说:“我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说了;更兼聪明智慧,事事精通,端的是佳人领袖,美女班头,世上无双,人间罕比。

”辞藻语调,抑扬顿挫,不失文采风流。

而像《窦娥冤》中的张驴儿,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言语也令人作呕,他对蔡婆婆说:“你教窦娥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

”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活现出馋嘴猫式的欲望和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

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这也是关汉卿对元代剧坛的一个突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