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如何帮助教师备好教学研讨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员如何帮助教师备好教学研讨课

徐亚平

踏上教研员工作岗位后,我先后组织了多次县级生命学科研讨课。根据参与研讨活动老师们的实际感受,我对这些研讨课实践过程作了比较系统的反思,感到研讨课能否成功,与教研员如何参与备课过程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一、指导前的充分准备

(一)理解研讨课的好课标准

“研讨课”首先是“课”,应该符合一般的“好课标准”。我赞赏顾志跃先生的“两看”观点,即“看这堂课的有效性”和“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其次它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课”,故应该还有其“好

课”的特殊标准。好的研讨课可能不是一堂完美的课,但它一定是一节值得研讨的课。具体地说,我认为有“四看”,一看参与活动的老师对所要研讨问题的把握程度。即每个参与者对本节课究竟要讨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和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现状是什么是否有清晰的认识。二看本节课所呈现的相关课堂资源的可研讨价值。包括这一问题在本节课中是如何得到解决的,解决的程度如何?如果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那么其所犯错误的典型性如何?三看本节课所创造的具体经验的可迁移性。即这一经验对于其他不同教学情境(学习内容、学生、教师)的可运用程度有多大?四是看本节课研讨的学术生命性。即本节课研讨引发出了哪些更有价值或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如果用上述“六看”再反审这些年所开的教学研讨课,深深感觉到其中某些课存在一定程度上

的“研讨”味不足问题。即比较侧重于一般“好课”标准意义上的研讨,缺乏鲜明的问题探讨与解决意识。这可能与我们长期以来缺乏对“研讨课好课”标准的学习与思考有关。在我看来,只有构建起并读懂研讨课的好课标准,才能牢牢地把握住指导教师备课的基本方向。

(二)把握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关键性问题

从研讨课责任主体和研讨的层级看,教研员参与的研讨课至少有三个级别:一是邀请教研员介入的教师个体的自我研讨;二是邀请教研员介入的教研组的校本研讨;三是由教研员组织策划,选择执教人员实施

的县级学科教改研讨。我认为,要开展好第三类研讨课,前提是要深入读清课程改革中的问题。首先是要聚焦出当前学科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教研员要通过大量的调研,聚焦出县级层面上教师普遍存在的、急切需要解决的和可望得到解决的问题,确立研讨课题群,排出优先序,并从中选准本次的研讨主题。其次是对所要研讨的问题作深入透析,切实把握这一主题涉及到的教学实践问题的现象及其教育本质。其三是事前要搜集好与本研讨主题相关的理论与他人经验,从一个更宽的视野上理解所要研讨的问题。这是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确保研讨层次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读懂教师

我以为,读懂教师是备好研讨课的又一重大因素。这里的“读”,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教师群体读出类群感、层次感。因为在课改实践中,对新教师等不同类群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而言,其关键性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其表现形式和解决的路径也会多姿多彩。二是读出不同类群教师对本研讨主题的教学认识与实践基础。如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问题,新教师往往犯目标编制上的空泛、不具体等问题。三是读出最适合本研讨课的执教老师。执教者对本研讨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最好已有相关的实践探索经历,自身有较好的学科教学素养。

(四)对研讨活动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研讨课,不仅要有执教者的备课,更要有教研员对研讨活动的整体策划。教研员对研讨活动的“备课”,除对研讨主题、执教者和参与研讨活动对象的精心选择下,还包括对活动过程环节的认真设计。我在看来,这种设计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学期初,把研讨主题以思考性问题形式,向参与活动教师的预先告示与布置;二是组织以教研员领衔的集体备课组;三是至少提前两天为参与活动教师提供教案,并提出相关的批判性要求;四是与本次研讨相适宜的研讨模式的设计或选择;五是研讨活动后续行为的设计等。

二、指导中的协商开放

教研员是教师备课的援助者、服务者和指导者,但备课的主体一定

是教师,而不是教研员。教研员应该持有一种协商、开放的态度介入教师的备课过程。下面我以参与某校杨老师的《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一节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编制好课堂教学目标”备课指导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选好执教老师并充实其相关底气

在大量听课中我发现,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编制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是情感目标空泛,或是三维目标关系表述上缺乏整体感,或是编制的目标是他人现存教案中机械借用,缺乏对自己学生的解读,或是教学设计中缺乏对目标具体落实环节与措施。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选择杨老师担任执教者是因为她是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并承担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与课堂落实观察研究”课题,向同伴作过“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与评价”专题讲座,有较多的相关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研究基础。当然,在通常情况下,较难找到这样的合适人选。如果暂时的确没有合适本研讨主题的执教人选,那不必急着组织研讨课,不妨多选择几位,让他们先行自主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不管有无相关合适人选,教研员都要先组织执教者开展相关的理论与经验学习和让他们把握本地区老师在这一研讨主题方面的课堂教学现状。清晰本研讨课究竟需要解决什么样的具体问题与培训目标。

(二)在研讨课好课标准下的自主备课

教研员必须想清楚,指导备课前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我认为,教研员在教师备第一教案前,要尽可能地把本地区老师在这一研讨主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交代清楚,把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介绍清楚,把研讨课的好课标准说清楚。但不宜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具体问题“指导”清楚,更不能代替教师备课。一是因为这些“圣旨”,事实上往往会束缚教师对这一问题探索上的思想自由,不利于激发执教者的聪明才智。二是因为这些指导可能真的很好,但也很可能会掩盖执教者本身的问题,让她原有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予以修正,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执教者的成长,也有助于提升研讨课过程设计上的针对性。三是因为教研员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个班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很有可能犯“胡说八道”的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