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合集下载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周邦彦的词风特点。

1.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周邦彦的词风特点。

1.2.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苏幕遮·燎沉香》的意境美。

1.3.2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周邦彦的词作艺术。

1.3.3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苏幕遮·燎沉香》的背诵与理解。

2.1.2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的分析与掌握。

2.1.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苏幕遮·燎沉香》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的深入解读。

2.2.3 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与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介绍。

3.1.2 教师简要介绍周邦彦的生平和词作成就。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

3.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3.2 教师分析周邦彦的词风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创作练习。

3.5.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学习目标】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 溽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

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明确:思乡之情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必修教案0402 09:39::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体会词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苏幕遮(周邦彦)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语言。

4、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解题苏幕遮,词牌名。

三、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四、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学生齐读。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

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

《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

3、指定同学朗读。

4、再次齐读五、赏析词义1、整体感知: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词牌《苏幕遮》的基本格律和特点。

(3)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词牌《苏幕遮》的格律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词意的深刻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词牌《苏幕遮》吗?它的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律特点。

(2)解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深入领会词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词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 写一篇关于词中意象和意境的感受文章。

3. 搜集其他词牌《苏幕遮》的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江南夏日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词中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词人的《苏幕遮》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邦彦的这首词的独特之处。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意象出发,深入挖掘词人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ppt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ppt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ppt【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苏幕遮》教案祥云一中孟园园一、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之思忧愁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见景生情)抒情思乡之愁伤感风荷出水欣喜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设计说明]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设计目的] “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检查预习)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教师点评,指导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3、请同学示范朗读。

[设计说明]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第一篇: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我将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五、说教法和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八、说效果一、说教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并受到感染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通过鉴赏感受诗词的画面美,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学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和技能:1、因声求气,品味诗词的音乐美。

2、缘景入境,赏析诗词的画面美。

3、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感悟诗词的思乡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

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设计问题,让学生探讨,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教学重点。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导读:《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根底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华美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集》。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路小结:(一)答题步骤:先答出手法(触景生情),然后详细分析诗句如何表达(触景生情)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二)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的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

2、“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此句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从对面落笔,询问友人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土、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苏幕遮·周邦彦》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苏幕遮·周邦彦》的创作背景。

2. 简介周邦彦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步骤:1. 引入《苏幕遮·周邦彦》的题目,让学生猜测这首词的内容和主题。

2. 向学生介绍周邦彦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他在词坛上的地位。

3. 解释《苏幕遮·周邦彦》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章:词意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苏幕遮·周邦彦》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词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苏幕遮·周邦彦》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读《苏幕遮·周邦彦》,感受词的意境。

2. 解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3. 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主题,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意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词句品味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苏幕遮·周邦彦》词句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2.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语言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苏幕遮·周邦彦》中的精彩词句。

2. 引导学生品味词句中的意境和美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苏幕遮·周邦彦》中的精彩词句。

2. 分析词句中的意境和美感,帮助学生品味和鉴赏。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句的品味和欣赏。

4. 引导学生运用词句中的意境和美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第四章:词的背景与创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苏幕遮·周邦彦》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词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这是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第1篇【原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

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学生作答: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2.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6.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9.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10.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1.1.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苏幕遮(燎沉香)》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典故、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周邦彦,宋代著名词人。

3.1.2 引出课题:《苏幕遮(燎沉香)》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3.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3.3.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4 教师讲解3.4.1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

3.4.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3.5 实践环节3.5.1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默写练习。

3.5.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诗歌默写、练笔作业。

4.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5.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诗歌解析、作者生平介绍等。

5.3 媒体资源:课件、音频、视频等。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的理解。

2. 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进行详细解读。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周邦彦及《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点评。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苏幕遮·燎沉香》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诗词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2.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燎沉香”、“双鲤鱼”等,让学生领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技巧。

3. 诗词结构解析:讲解诗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布局规律。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

2.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诗词字词解析和意象分析;第二课时进行诗词结构和作者生平介绍。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教案标题:周邦彦《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苏幕遮》的内容和主题,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苏幕遮》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幕遮》的书籍封面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好奇心。

2. 了解背景(10分钟)介绍《苏幕遮》的作者周邦彦,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地位。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苏幕遮》的选段,然后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等要素。

4.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苏幕遮》的主题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 创作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情节,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进行改编和创作。

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或朗诵。

6.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对文学创作和阅读感兴趣。

四、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加深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写作相关的论文或文章。

六、教学资源:1. 《苏幕遮》的书籍或文本。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意境的感悟。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苏幕遮·燎沉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并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诗词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

2. 参考资料:有关《苏幕遮·燎沉香》的解析、赏析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
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
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