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方案

尹战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之基础上,研究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一个重要公式。推导此公式不仅完善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系,而且也为将来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奠定了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设计这一节教学,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化归思想和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重点、难点及关键: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熟练地应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对知识、思想方法的反思升华。本节学习的关键是“怎样想到利用坐标系中的x轴或y轴构造RtΔ,从而推出公式”。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直接作辅助线(见教材)。这样做,无法展现为什么会想到要构造RtΔ这一最需要学生探索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公式的推导和掌握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照本宣科,则不能摆脱在客观上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事实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因此,我没有像教材中的那样直接作辅助线,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重组和铺垫,构建出在探索结论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采用将一般转化到特殊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特殊的直观图形的观察、研究,自己发现隐藏其中的RtΔ,从而解出|PQ|。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问题还原到一般,学生便十分自然地想在坐标系中探寻含PQ的RtΔ,找不到,自然想构造,此时再过P点作x轴或y轴的平行线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本设计力求以启迪思维为核心,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突破关键,导出公式。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直线的方程的几种求法和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等各种关系的实际运用,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掌握,能独立解决一些关于直线的基础题目。但由于部分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所以在发挥学习主体地位、独立思考和自我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提炼、升华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设计理念

1、采用投影、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一方面从形上验证计算结果,另一方面加深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遵循“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主体(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再创造行为”的理论,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节课力求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思考空间,使学生学会对过程反思、提炼、升华。

4、以反馈调控为手段,力求反馈的全面性(优、中、差生)与时效性(及时、中肯)。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全面反馈,评价学生学习进度,由此及时调整教学速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完本课后,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公式及其结构特点,并能熟练运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反思,不断升华知识中所体现的思想方法,领会渗透于公式推导中的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掌握用化归思想来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公式的探求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求未知的方法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挖掘其非智力因素资源,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后记

针对本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弱点,本节课在课堂的安排上采取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的策略,启发、指导、探索,围绕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设立“陷阱”,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去丰富自己的认识,理解公式。发挥个别学生的带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

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采取放手学生独立思考,上台板演、演讲、合作讨论交流等途径和方法,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充分的想,充分的说,把课堂变成学生亲自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赞许,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

本节课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或显性(答问、板演等)或隐性(聆听,苦思等)地参与全教学过程,给学生以思考空间,令学生自己导出公式。如在推导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后,启发学生提炼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由特殊到一般;在完成例题后,引导学生总结数形结合的思想、待定系数法的应用等,使学生体会思想对解题的指导意义。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