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六讲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六讲
34
4、孝悌与仁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4.1 孝的含义 (1)发自内心地敬养父母即“孝”。子 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记载,
35
(2).设身处地关爱父母即“孝” 。《论语.为政》中说孟武伯问孝,子日: “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认为,子女 生病时父母会非常忧愁和担心.作为子女 也应该特别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才是真 正的孝顺。 《论语· 里仁》记载,子日:“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 思是说,父母的年庚不可不谨记在心 一 方面.要为父母颐年高寿而高兴:另一方 面.又为父母年迈体衰而忧虑
5、顺应天意 (1)“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 语· 宪问》
(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也。”《论语· 尧曰》
6、最高主宰深藏不露、大智慧不着 痕迹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 货第十七
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生死 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
恭敬,宽容,诚信,敏捷,慈惠
30
3.1 关于“恭敬”的例子 演示:
老板:小李,你死到哪里去了?快回来。 (小李去厕所了)。 丈夫:老婆,你还不做饭? 妻子:你自己不会做啊?没看我正忙 吗? 售票员:一块钱都没有啊?没钱就走路 啊,上车干什么呢?(顾客没 零钱)
31
3.2 关于“宽容”的例子 演示:
7
思考与讨论 1、孔子的主张为什么不被统治 者采纳呢?
2、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孔子不仅 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且还 有性命的危险,他对此持什么态度?
8
4、晚年时期
68岁,孔子回到鲁国。 很受尊敬,享受国老 的待遇,但政治上得 不到重用。孔子退而 修诗书礼乐。 73岁,患病,不愈而 亡。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6.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社会思想1.产生背景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自给自足的农民小私有者阶层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代表这一阶层要求的社会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2.理想社会的模式:小国寡民(1)理想社会模式的提出老子看到当时兵连祸结,人民饥寒交迫,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2)理想社会模式老子的理想社会,实际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
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
人们文化不高,生活简单,既用不着机械,也用不着文字。
他们不识不知,全听自然的支配。
(3)评价①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特征,也表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的大风大浪之中消极退避的心理状态。
②虽然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他并不是要拉历史倒退,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去。
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
从根本上说,它是消极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③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是其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各种有关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都是围绕这个理想社会而发的。
3.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1)提出寡欲、无知、知足的原因①老子认为社会冲突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欲望太多。
②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
③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老子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
圣、智、仁、义、忠、信、孝、慈、利等观念,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
若是人们能抛弃这些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就能解决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实现理想的社会模式。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一:社会思想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社会的构成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又包括横向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民族,社区,群体;还有纵向社会机构,即阶级进行统治的机器—国家。
社会控制,社会化,社会变迁理论在社会学有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提高学习者个人文化素质2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自身特点3有利于为新时期人类共存共荣提供有世界意义的思路4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有利于破除中国社会学一味照搬西方之弊,在学术上推陈出新。
第一讲:孔子的社会思想一:复礼与正名社会背景: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失范,认同危机。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1复礼(1)何谓礼?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礼的作用?1是实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维持社会秩序的措施2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维持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
3礼是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手段4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形式,是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保证。
2正名(1)正名含义:确定名分,明确个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级,然后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享受物质等方面的待遇(2)正名的具体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仁1仁的社会学内涵(1)仁即做人的道理,能尽人道即是仁。
人是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仁,人离不开社会这一共领域。
(2)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要求是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 教学课件
“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义
• 中国社会思想的起落轨迹 • 全球化与“世界性的战国时代”。资源争
夺:世界大战—经济实力较量 • 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
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 • 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人与人(国
与国)的相处规则 • 民主人权与德治天下的权衡。(非洲)
• 宗法制完善 • 嫡长子继承制 • 亲亲、尊尊 • 周王朝“兴灭继绝”
周代宗法制
•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形成为我国奴隶社会 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 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制传统、科层制官僚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文化自觉
• 什么是“文化自觉”?
–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明白 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联系 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 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忠君、天人 合一、差序格局、
讨论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亲土眷国、中 庸中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和平、宽厚、 知足和适可而止、和谐(人与自然、人与 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统一性(政治、思想、民族、文字)、 • 连续性(政治理念的连续性、学术思想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
绪论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具体内容--以孔子为例
• 社会化(人性)--诗 • 社交、处世—修己 • 社会互动—礼 • 家庭—孝悌 • 组织团体—信 •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7)[58页]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 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洪仁玕的近代化思想 洪仁玕的近代社会福利观
洪秀全其人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 (1814年) 出生,卒于同治三年 (1864年), 出身于农 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 一边读书。18岁后开始做 乡村塾师,同时多次 参加科举考试,但均名落孙山。他痛恨政治腐败, 科场黑暗,从 此与科举仕途决裂。1843年, 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 《劝世良言》 而开 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在传教过程中, 与地主团练发生冲突,使洪秀全逐渐由 “传教者” 转变为农民革命领袖。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其次,要想实现 “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就必须实现土地 公有,将一切土地按 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各户农民耕种: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 则迁此处。凡天 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 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 荒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 寡则分寡。”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从内容上看,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包括了政治、军事、 文教、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具有全方位特性。其理想社会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首先,洪秀全理想天国的基本原则可以用 “四有二无”来加 以概括,即: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二、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洪秀全则借助基督教的平等理论,突 破了封建 “夫权”的枷锁,提出了一系列带有男女平等色彩 的主张和措施。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中国社会思想史》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及中国社会历史不同时期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正宗的、士林的和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以从中国传统丰富的社会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为现实的中国社会服务。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研究》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 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3学时)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1.基本要求(1)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2)掌握巫觋文化、绝地天通的在社会思想史上的意义。
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
2.重点、难点重点:巫觋文化、绝地天通、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巫觋文化、绝地天通、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1.基本要求(1)了解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2)掌握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礼孝观念的形成。
2.重点、难点重点: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二)“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3学时)第一节孔子社会思想(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孔子的儒家社会思想1.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孔子的社会思想以及其对相关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2.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礼治及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难点: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礼治及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礼治及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第二节孟子的社会思想(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孟子的社会思想1.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孟子的社会思想以及其对相关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2.重点、难点重点: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思想难点:孔、孟社会思想之异同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3学时)第一节老子的社会思想(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以老子的社会思想1.基本要求(1)了解老子社会思想相比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社会思想的不同之处。
中国社会思想史53页PPT
第六章儒学反思的谶纬化 “谶”“纬”之风 谶纬政治的现实需求 儒学谶纬化的理论动力 儒学的谶纬化 儒学谶纬化的终结
第七章儒学反思的抽象化(形而上学化)
玄学的浸润与儒学反思概念的抽象化
佛学的风薰与儒学反思方式的纯化
P3
理学的兴起与儒学反思的体系化构造
第一讲儒学社会的概念
相关概念的质疑 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
中国
社会
思想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 thoughts
W W W . E - S H I P .C O M
主要章节内容
绪论:儒学精神的三个命题及其合理化路径
儒学社会及其主导精神
儒学反思的三个命题
儒学反思的内在规定性
儒学精神的合理化路径
第一章儒学反思的场域
远古社会中的“巫文化”
部分西方研究者运用的概念 资本主义的情结
P7
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二:“传统社会”的概念质疑
“传统” “传统社会”
P8
一个新的视角:儒学社会
西周—春秋战国 —汉武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前儒学社会 儒学社会…… 儒学社会的解构…………后 儒学社会
P9
儒学社会
一种理想的社会类型
P11
儒学精神
儒学的基本精神或基本理念是指,在前儒学社会以及儒学 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于整个儒学发展过程的、不变的基本 要素。
儒学精神是精义儒学、经典儒学以及解释儒学的最大公约 数。
如果不仅就其理论形态而言,而且考虑到儒学在实际生活 中的意义,那么儒学精神可以进一步被表述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或要素:
P4
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一:封建社会的概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得定义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意义第二节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第三节本书得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第四节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第一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得历史与现状第二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得相关问题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得):(1)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形成得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得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得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得社会思想,而且就是针对当时得社会问题所提出得(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得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得深入调查与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得概念与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得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洋装化,不能拿西方得概念来硬套中国得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得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得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得生活与解决当下得问题就是毫无意义得。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得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得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得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得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与“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得同时,还就是要意识到“不变”得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得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得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得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得时候,原来实证性得、假设—检验模式得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得需要“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得人与自然,人与人,我与我,心与心等概念,很多都就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得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就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得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得、优质得现代社会得人文价值。
社会学得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就是一个成熟得社会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第一章一:什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社会观念,构思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定义的理解)2,“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旨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
3,“社会问题”人们在具体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多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4,“社会模式”只具体社会生活的结构模式。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思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针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历史发展的估价,可以从1949年划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祖国大陆的研究,二是,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
后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支。
其一为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其二为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研究。
社会思想史的上限:有记载之日起;下限: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指导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指导性:运用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具体有:要历史地看问题;要阶级的看问题;要逻辑的看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质料的搜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技术性的方案。
技术性的方法有:国别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
三,学习,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之一,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
要研究现实的中国社会,就需要研究和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思想,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和思想材料,为现实服务。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想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21)[47页]
第一节 墨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墨家的社会思想
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论社会问题 管理社会的方案 理想的社会模式 论社会控制
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 468-前376年,正是战国初年。他自称为“贱 人”,没有贵族身份,也没有耕作之累,但 会做木工,尤其擅长造车,自夸与鲁班各善 其长。相传他早年受过儒家的教育,后来抛 弃儒家,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指出社会的弊端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管理社会的过程就 是实现理想社会的过程。墨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 爱”、“尚同”的社会。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第一,在墨子的理想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互相 关爱,形成“爱无等差”的关系。墨子认为,社会冲突和矛 盾是由群体成员不能互相关爱引起的。人与人之间,集团 与集团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应该“兼相爱、交相 利”,从而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
三、管理社会的方案
墨子为管理社会方案 立下宗旨,即“求天 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并提出要因地 制宜,针对各诸侯国 的不同社会问题采取 不同的方案。在此基 础上,墨子还提出管 理社会的几项原则:
三、管理社会的方案
第一、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 第二、要有一定的步骤。 第三、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准则。 第四,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 第五,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中国社会思想史
北京⼤学社会学考研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第⼀讲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导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1与古代贤哲对晤⼀室(古典⽂学让⼈“青春不⽼”)是意味悠长的对话,⾼层的并⾮简单的重复,(在不同是空的真理性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例如⽑泽东毫不利⼰,专门利⼈---为⼈民服务孔⼦⼰所不欲,勿施与⼈---“⼀句论语知天下”⼰欲伸⽽伸⼈,⼰欲达⽽达⼈。
仁者之⼼,仁者爱仁孟⼦⽼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墨家有道者劝以教⼈,有才者勉⼈分⼈,有⼒者?⼈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圣⼈⽆⼼,以百姓之⼼为之2.鉴往知来,古为今⽤⼀定社会思想的产⽣,都有定时代特征,但没⼀个社会思想的产⽣,⼜离不开对前⼈思想的继承。
有⼀定的脉络可循。
当前的社会是历史悠久性的取向的⼀种表征。
每⼀个现实的症结都是经过深长的历史造成的。
例黄梅禅宗的改⾰更好的学习社会学荀⼦:⼈类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其形成社会群体的能⼒。
严复、孙本⽂、费孝通(孔林⽚思》)社会病态与社会⼼态问题美⼈之美,各类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同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孔⼦柏拉图亚⾥⼠多德托多斯·阿奎那德(意)培根哥⽩尼⽜顿伏尔泰康德达尔⽂⼆.什么是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谜语:有⽔能养鱼虾,有⼟能种庄稼。
有⼈不是你我,有马飞奔天涯。
答案:“也”1.认识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以下都是各个学者对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例:昭君出塞及匈汉社会民⽣的关系波格拉斯:⼀个⼈、少数⼈对团体问题的考察程博群:实地研究⽽求解决2.关于社会共同⽣活及⾏动的思想加⽥哲⼆:社会⽣活的理论及理论体系⾼岛善哉:⼈类的社会⾏动和表现欲⽣活的思想史孙本⽂:社会上共同⽣活⼈与⼈相互调试的问题3.社会主义思想4.社会思想是社会理性达不到⽽想要达到(主要是⽇本学者持这种观点)如:⼤同社会外户不闭谋略不⽣吉⽥启⼀:追求社会改善的⼀切思想,时表⽰改⾰现实社会缺陷,实现更理想的社会的意欲与努⼒的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简答(6);材料(1):是否同意,如何评论;论述(2)4、5、6、7重点第四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命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改制考》——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儒学与东亚崛起——尊孔祭孔思考:如何看待孔子形象的变迁?一、孔子简介1、身世:孔子(Confucius,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先是宋国宗室,后逃难到鲁国。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职业: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看牛羊的小吏;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因不得志而去职讲学。
晚年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卒年73岁。
2、地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二、“礼治”与“正名”思想1.“礼治”思想(1)“礼”的重要性礼:政治原则,社会制度,社会规。
礼崩乐坏,克己复礼。
(2)“礼治”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3)“无讼”追求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费孝通:无讼——“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维持礼俗的理想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的良心。
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4)以礼树人颜渊回忆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孔子教子“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2.“正名”思想何为“正名”:“正”谓正定,“名”谓名分。
明确社会分工,规定社会角色。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正名的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是仁的外在体现
例1:一个诸侯国君想成为天子,就是 不合礼,也就是不仁。
例2:别人的丈夫有权、有钱、英俊, 不能占为己有。不合礼,则不仁。
28
3、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曰:恭、宽、信、敏、惠。
恭敬,宽容,诚信,敏捷,慈惠
29
3.1 关于“恭敬”的例子 演示:
老板:小李,你死到哪里去了?快回来。 (小李去厕所了)。
思考与讨论 :
孔子对祭祀的态度,表现了儒家 的什么修身内容?
诚意 (内和外、表和里, 形式与内容要一致)
2、祈祷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 诸?”子路对曰:“有之。诔 (lei)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zhi)。’”子曰:“丘之祷 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
《诔》,祷文篇名
3、安全感和信心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7
4、晚年时期
68岁,孔子回到鲁国。 很受尊敬,享受国老 的待遇,不愈而 亡。
孔子的一生
自学礼乐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9
二、孔子与天、天命
1、孔子信不信世界上有个最高 的主宰呢?
2、是否认为万物都来自这个最 高的主宰呢?
孔子说: “吾少也贱,故多 能鄙事。”
--《论语·子罕》
2
2、青壮年时期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17岁,母亲去世……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开始授徒讲学。 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政治上的辉煌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 都的市长“中都宰”,政 绩卓著,不久升为司空、大 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 后又“摄行相事”在孔子 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论语》述而第七
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 是宋桓公的后代。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 怎么样?
故事背景: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 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 。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 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 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 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 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 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25
五、仁----孔子伦理、政论的基石
人—人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 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26
(一)仁的内涵 1、子曰: 仁者爱人。 实例:药家鑫先闯人,后杀人灭口
-敬畏生命吗?对方的生命也宝贵吗? -想到对方也有家人吗? 结论:以牺牲对方的生命来保全自己==不
仁,恶因种恶果。
27
1、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 诞生于鲁国昌平乡内“尼丘”山 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 南)。孔子因“尼丘”而名 “丘”,字“仲尼”(“仲”表 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梁纥ge去世, 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 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 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 que里,过着寄人篱下、受人歧 视的艰难生活。
孔子没有明确讨论人的生命的起 源问题,但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 可以推出他相信有一个至高的主 宰---天,在统治着万物。 证据如下:
1、祭祀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 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yi第 三》 祭祀祖先就应像祖先真的在面前一 样,祭神就应像神真的在面前一样。
孔子说:“我如果没亲自参加祭祀, 就和不祭祀没有什么两样。”
4、敬畏之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 而不畏也,狎xia大人,侮wu圣人 之言。《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 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 ,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 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 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1)“畏天命”:一切宗教信仰,信上 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 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 怕,就成为最可怕的人。
丈夫:老婆,你还不做饭? 妻子:你自己不会做啊?没看我正忙
吗? 售票员:一块钱都没有啊?没钱就走路
啊,上车干什么呢?(顾客没 零钱)
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60
岁的孔子过郑国到陈国,在郑
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
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
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
哉!”
6
思考与讨论 1、孔子的主张为什么不被统治 者采纳呢?
2、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孔子不仅 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且还 有性命的危险,他对此持什么态度?
(2)“畏大人”:对父母、长辈、有道 德学问的人有所敬畏,才能听取他人 的教诲和忠告。
(3) “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 《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 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 圣人之言,怕违反圣人之言的人知 道因果报应的严重性,也知道该如 何为人和做事。
5、顺应天意
(1)“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 语·宪问》
(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也。”《论语·尧曰》
6、最高主宰深藏不露、大智慧不着 痕迹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 货第十七
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生死 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
总结:孔子认为“天”是最高的、 万物的本体和主宰,他对天的态 度是:
之后,孔子为加强国君的 力量,削“三桓”失败, 在内外反对势力的排挤下 离开鲁国,出访求仕。
3、周游列国时期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 犬”,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险些丧命。后虽被 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一个故事: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
敬畏, 顺应, 依靠 不知不言
三、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目的和核 心内容
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 革,礼坏乐崩;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2.目的:通 改善过人恢际复关周系礼的,社承会担道传义承文化和
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恭、宽、 信、敏、慧、义、信)
24
四、同学分享 1.孔子的“仁”的内涵是什么? 2.孔子的“礼”的内容是什么? 3.仁和礼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