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诗赏析

合集下载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诗词意
思及赏析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上阕通过描写宿醉醒来,询问侍女窗外海棠花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花事凋零的担忧和无奈。

下阕则通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问答,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离去和花的凋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词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富有表现力。

作者通过“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夜晚和主人公的心情。

词的意境优美,通过描写海棠花的凋零,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的珍惜。

同时,“绿肥红瘦”这一词语的运用,也使得词的意境更加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词的结构严谨,上阕通过询问侍女,引出下阕的回答,从而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整首词以对话为主,简洁明快,却又富有韵味。

这首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解析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解析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解析《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

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

“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

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尽显风采。

“试问卷帘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

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故言“试问”。

“卷帘人”的回答:“海棠依旧”。

一个“却”字用得极妙,将词人的情致与侍女的冷漠态度描绘得活灵活现。

显然词人不满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驳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虽然词人的语气肯定,但毕竟自己没有亲见海棠花的状态,故用“应是”。

“绿肥红瘦”指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实为名句。

以“绿”和“红”两种颜色指代叶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叶之繁茂与花朵凋零,可谓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

“绿肥红瘦”又照应起句的“雨疏风骤”,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人物、场景以及对白,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1。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注释】
1.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2.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

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
昨夜风急雨骤,深深的睡梦也未解去残酒。

轻轻地问一声那卷帘人,她却说:“海棠花依旧。


“唉!你哪里知道,应是绿叶更肥,而红花残瘦。


【赏析】
一首小词,却如同一出小品,一幕小剧,后台之背景与前台之人物、空间的铺陈(由室外而窗内)、时间的流逝(昨夜至今晨)、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无不一一活现纸面。

甚至有情节,以情节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形象。

“昨夜雨疏风骤”所带给女主人公与“卷帘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卷帘人”作为女主人公的对立面而存在,他或她(赵明诚或侍女)没有女主人公那种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致敏锐的感受,在他(她)的眼里风雨之后,一切如旧,而女主人公却叹口气,说:“知否,知否”(此二字之重叠,下得何其自然,如同口出,而神气皆现),“绿肥红瘦”,以色彩代替花叶,别出新意,透露了女主人公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泛爱情调。

有此种胸怀,方有后日之易安词也。

后人评此词为“短幅巾藏无数曲折”,是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全诗词意思及赏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词的上阕主要写词人的饮酒和赏花,着重描写了海棠在风雨之后的景象。

“昨夜雨疏风骤”,点明了时间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词人在宿醉之后依然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

接着,作者通过“试问卷帘人”这一动作,展现了她对海棠花的关心。

“却道海棠依旧”,则表现了侍女对花事的漠不关心和对春天的无知。

词的下阕主要写词人对花事和春天的感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三句既是对侍女的反问,也是词人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她明知经过风雨的摧残,海棠花必然会凋零,但却仍然希望能够看到它们依然美丽的模样。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委婉细腻的情感表达:全词以抒情为主,通过对海棠花的描写和对花事的感慨,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 生动形象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动作,如“雨疏风骤”“浓睡”“残酒”“试问卷帘人”“绿肥红瘦”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对话式的表现手法:词中通过侍女和词人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性格特点,使词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4. 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整首词语言简洁明了,但却富有韵味,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词作,它以委婉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形象的描写、对话式的表现手法和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展现了词人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女子生活画卷。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导读】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作者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如梦令为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因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在烟重”句而得名。

【原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绿肥:指枝叶茂盛。

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诗】昨天夜里雨下得小风却很大,浓浓睡意消不去酒后的疲乏。

问一问卷帘人外面境况怎样?她说还是一样盛开着海棠花。

不对吧?不对吧?应是枝叶繁茂而花儿多落下。

【赏析】李清照的这首小令,通过对暮春景致片断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她内心的孤单和苦闷。

这首词的内容是描写暮春时的一个生活片断和细节,构思上颇具匠心。

词的开头就写得很别致,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而且从听觉写起。

先以听觉的角度写所闻:“雨疏风骤”;再以知觉的角度写所感:“浓睡不消残酒”;接着再以心理的角度写所想:询问“卷帘人”,外面的境况怎样?作者预感到昨天春夜里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后,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急切地问“卷帘人”。

没想到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这样一个细节掀起了波浪。

对此,作者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直到这时,词人就是没有直接写所见,而是通过联想,最后才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但这里的“绿肥红瘦”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的想象之词,实际外面的境况是否如此,还未得到验证。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品味。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以及赏析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以及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全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
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解析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
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如梦令这首词是婉约派诗人代表李清照的作品,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吧,欢迎参考!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_全诗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_全诗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_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_全诗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_全诗赏析导语: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全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文学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诗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要全诗最好附带翻译

诗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要全诗最好附带翻译

诗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要全诗最好附带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应是绿肥红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满庭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鉴赏

《满庭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鉴赏

《满庭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鉴赏《满庭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鉴赏《满庭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一首描绘美丽花园景象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繁花盛开的庭院为背景,通过对红花与绿叶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风景的赞美与感慨。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对这首诗的鉴赏,揭示出其美丽的意象和深远的内涵。

诗歌开头写到“满庭芳”,这是对庭院花卉盛开景象的描绘。

花园中一派盛夏的繁花似锦,在阳光的照射下,香气扑鼻,美不胜收。

庭院中的花朵纷纷绽放,景象犹如春天来临。

这里的“满庭芳”给人一种明媚、芬芳的感觉,令人神往。

接下来,“知否知否”这句话则有一种反问的语气,让人倾听。

在这个美丽的花园中,是否了解这美景的来历呢?是否了解这美景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呢?这是作者与读者产生沟通的方式。

然后,“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话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

诗人通过对红花与绿叶的对比,表达了风景的变幻与生命的无常。

红花如今已经红瘦了,枝叶却茂盛了起来。

这句描写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红花瘦弱而娇艳,绿叶丰茂而沉稳,用以暗示人生的繁华而脆弱,以及岁月的流转和无常。

在这句话后面,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红花绿叶的形容词,表达了对风景的深刻理解。

红花是瘦弱的,这是因为红花的生命很短暂,花瓣脆弱易落,象征着短暂而美好的人生。

而绿叶则是肥美的,绿叶的生命力强大,承载着整个植物的生存,象征着日复一日的岁月。

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想起人生的无常,一切都是转瞬即逝。

接下来的几句“阳春白雪”“绿草如云”,则是对庭院景象的进一步描绘。

阳春时节,大地回暖,白雪已经消失。

绿草如云,是在花园中展现生机与繁茂的景象。

这里的“阳春白雪”和“绿草如云”同样给人一种美丽与生机勃勃的感觉。

最后,“一夜眠风至”,这句话给人一种转折的感觉。

一夜之间,风起云涌,庭院中的花朵纷纷凋谢落地。

这个景象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一夜之间,风自不知何处来,却带走了花朵的生机和美丽。

人生亦是如此,一瞬间的变故,可以让一切面目全非。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讲解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如梦令》李清照古诗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

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1李清照是处于南北宋之间的女词人,她的词是婉约派的代表,更加上她女性特有的灵性,她的词就比“男子作闺音”来的真切,把女性特有的感觉用来写词就更加要妙宜修,更加能够把女子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很多人都对她那首晚年更加成熟的《声声慢》评价很高,而我认为她早年的一些作品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这首《如梦令》就写的很好,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时间:昨夜——今早地点:庭院——香闺环境:雨疏风骤人:卷帘人(答者无心)——主人公(问者有心)物:海棠(依旧)——海棠(绿肥红瘦)首句“昨夜”点明时间,在交代“雨疏风骤”发生在昨夜,同时也表明词中所写已是第二天天明发生的事了,也可以知道天明后已是风停雨霁。

“雨疏风骤”,疏者,狂也,谓雨大;骤者,急也,谓风狂,可见天气之恶劣,那么隐含其间的是女主人公昨夜心情不是很好,可以猜想是因为恋人远在他方,没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内心感到苦闷,那么女主人公都有那些行为表现呢?接下一句“浓睡不消残酒”就交代了她的行为,原来是喝了酒。

一个人喝酒,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在加上下着冷雨刮着凄风,就不能自已地喝的多了。

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浓睡”二字说明睡觉的时间之长,而“不消残酒”补充说明喝的酒一定很多,到第二天早上还酒劲未消,可见昨夜喝酒的情形。

但是是真的醉了呢,还是不愿意醒呢,到此时我们尚且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句的“试”字用的好,“试”字不仅把女主人公怀着疑问、小心翼翼的心态传达出来,而且把女主人公的害怕的微妙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她是怕海棠花在风雨之中已经飘零。

所以“试”字用的很贴切,同时也可以看出词人用词的精准。

词人很善于用曲笔,她不直接的写出来,却借卷帘人之口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希望。

卷帘人的随口无心的一句“海棠依旧”,花儿依然盛开,这让女主人公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可以看出她怜春惜花的心情,向往美好的愿望。

知否,知否李清照的风风火火

知否,知否李清照的风风火火

知否,知否李清照的风风火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如梦令》中的名句,具体的含义是:你是否知道现在的世情是因为农民丰收了,大地绿荫葱茏,而士人却饱受战乱和困苦的折磨,使得他们变得消瘦憔悴。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矛盾和丰收和愁苦并存的现实。

李清照在此句中用绿肥红瘦来对比形容当时的景象,形象生动。

绿肥代表的是农业丰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的象征,而红瘦则代表的是混乱、战乱和人民的辗转颠沛。

这样对等的对比暗示了一种病态,富贵与贫苦两种生活场景的存在使得然而使得风景变得怪异,颜色也渲染出另一种味道,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现实。

同时,这句话却又能够代表人类的历史和现实。

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是女性主题,消极情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这与她本人的遭遇有关,她一生被其周围的环境所局限。

不幸的是,她的所有亲人,包括父母、丈夫和兄弟都不得不在战乱时期离开地球。

她曾表示自己是一个虚无的自我,她不能避免磨难和悲伤。

然而,这种悲伤和磨难却让她的词作更加的意境深远和绚丽多彩。

李清照所处的宋朝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时代的开明和风云变幻,给她的灵感和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她的文学跟口才,以及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她广受欢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文学巨匠,她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中国文艺圈,不仅仅是宋代。

她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感和风格,她通过词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现社会的冷暖和风云变幻,及其敏锐的观察和洞察力,使得她的作品经历数百年之后依然可以被广泛流传与欣赏。

总之,李清照的《知否,知否》,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还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代表作。

她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对绿肥红瘦的对比,来反映人类的矛盾和抗争,通过自己的悲伤和苦痛来展现人类的感情体验。

这种对比,这种感情,也启示了我们,探寻人类的根源,探寻历史中的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_全诗赏析
导语: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全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文学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
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
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