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早读练习十二(含答案)
【早读晚练】第23天-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解析版)
第23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离骚》(节选))情境默写(1)《离骚》中,“(),()”与《汉乐府》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3)中国文人往往具有开拓精神和牺牲精神,屈原在《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表露:(),()。
(4)《离骚》中诗人自述身世,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说明自己血统高贵的语句是“(),()”。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6)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表现自己时时都在“修能”。
(7)屈原《离骚》中表明兼具“内美”与“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的句子是“(),()”。
(8)《离骚》中屈原担心时光流逝,怕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国家的两句是:(),()。
(9)《离骚》中诗人以反问句形式表达自己期待楚王改变旧法度的句子是“()”,同时,表达自己愿意为楚王先驱,为国家引导开路的诗句是“()”。
(10)我们可以从《离骚》中“(),()”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11)《离骚》中陈述自己气度非凡,又获赐嘉名的语句是“(),()”。
(12)屈原在《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这表明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13)《离骚》中表现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诗句是“(),春与秋其代序”,袒露诗人因美人迟暮而无所成就的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
(1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1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2021年高三下学期早读训练(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早读训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体系是思想完美者的自然形式曹文轩当限制在一定结构中所进行的有条理、有层次、有主次等各种关系的理论建设完成后,我们可以说:“这,便是一个体系。
”“限制在一定的结构中”这几个字很重要,它意味着理论的完整性和观念之间的互涉性。
不管有多少观念,它们都是在一个共同体内。
结构可能是显性的,从理论展开的格式上就可以看出;也可能是隐性的,即表面上看来,这些理论是松散的,随便慨叹的,但在这些理论的深处沉着一种将它们勾结在一起的结构,使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它的引力之外。
当我们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为完美的事物时,这个事物必定是在一定的结构之中的,或者说它是暗含着一种结构的。
这个事物只要一失去联系:逸出结构之外,这个结构对它无约束能力,这个事物便不再是完美的。
体系者只有一个出发点(同时只有一个中心点,或一个终点)。
由于庞大的理论是建设在一个点上的,那么在众多的观念中,则必然存在着母子关系(即若干观念是由于一个根本观念生殖出来的)。
而非体系者没有用心去寻找一个点,而是分别在若干个点上进行理论阐述,结果是:观念众多,但观念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体系者与非体系者,在知识的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处于两个等级。
前者的知识已形成了一条线,而后者的知识只有无数个不接壤的点,虽然这些点也有许多是闪光的。
当点未转化成线时,就意味着那个人在知识方面还很稚弱和生疏。
有一两个闪光点,这并不难,难的是有一条线一一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的线。
但许多人发昏,常去贬低线者,而颂扬点者:“哦,思想家”殊不知点与线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人们被星星点点的格言迷乱了。
那些只有星星点点思想的思想家们甚至在短期内被人认为是超出创造着体系的思想家之上的。
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的制约下,体系者的理论有着可贵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严密性。
而非体系者由于观点之间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往往矛盾百出,到处可见漏洞。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二)全国卷语文参考答及评分意见1.C【解析】原因概括不全,重视以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为基础,是因为“这种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民俗传统在民间社会传承延续,民间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当然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互相攀比或因人情干预社会公正的弊端”。
2.A【解析】B项不是对比论证,也不是“说明传统礼仪必须创新”。
C项作者引用《蓝田乡约》只是为了解释这种互惠关系的内容。
D项“题目即观点”错,题目只是论述对象,不是观点,文章也没有从伦理方面介绍传统礼仪文化向当代礼仪的转化实践。
3.C【解析】A项,原文没有与西方进行比较,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B项由原文“既保留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底色”可知“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颠覆”错。
D项“城市化改变了我国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强加逻辑,“互惠关系必将变淡甚至消失”原文也未提及。
4.D【解析】“人的寿命会大大延长”不能由图表推知。
5.D【解析】A项“不平等、饥饿等五大挑战”是《今日印度》的观点,不是古特雷斯。
B 项“经济越萧条,碳排放就越多”错,原文是“1990年至2015年间,全世界最富裕的1%人口造成的碳排放达到全世界最贫困人口排放量的两倍多”。
C项“加大教育投资”以偏概全,而且由原文“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可以让人口转变为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可知“只要……就……”条件关系使用错误。
6.①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降低社会福利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②必要时可采取外来人口导入、移民等方式增加人口,避免人口占比减少影响经济地位。
③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让现有人口转变为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④提高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降低发达地区的生育成本,避免生育率下降与经济不平衡现象。
⑤加大“三胎”政策宣传,鼓励生育,提高全国出生率,避免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7.D【解析】A项“目的是突出余从军不再英俊”错。
江西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验收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验收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世纪是我国学术发展成果丰硕的时期,沈从文先生深耕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服饰、丝绸、染织、瓷器、家具等物质文化史专题都有所建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
它尤其注重寻找文物背后的文化与史实,揭示服饰和穿着者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进而探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沈从文首先在博物馆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就算是在北京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却没有增暖设备的艰苦条件下,沈从文硬是“转了十年”。
其间他研究过的丝绸、铜器、玉器、瓷器、绘画等诸类文物数不胜数,由此大体掌握了这些文物的基本特征和变化发展规律。
随后,他又在不同类别文物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总结、提炼。
沈从文在研究商代服饰时,发现安阳殷墟墓出土人形雕像“辑录了较多用不同材料反映不同衣着体型的商代人形”,“这些人形,不仅反映商王朝不同阶层,可能还包括有甲骨文中常提到的征伐所及,当时与商王朝对立各部族”。
他注意到,在殷商时期,殷王朝“主要征伐的对象有两个,即西南的戎羌和东南的淮夷。
至于荆蛮成为征伐对象,时间似较后。
这些在玉、石、铜上的人物形状,可能有一部分正是各个敌对而又强有力的西羌和东夷人形象。
特别是铜器上的卷发人形,必有寓意,不会是偶然出现的”。
他通过对稍早时期商代人形雕像服装的研究,不仅搞清楚了当时服饰的阶层信息,同时也加深了对商代社会历史环境状况和早期民族分布的了解,而且还令之前的推断更加真实可信,可谓以小见大。
古代社会中治史者世代延续,史籍文献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大多都并未从当时历史环境角度对服饰名物进行记述,其记载带有一定的简单性和片面性。
面对这类问题,沈从文坚持细致研究,去伪存真,得出结论。
晨读晚练手册第1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1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论语(十二章)》)情境默写(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4)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提升自我,反思自我。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两句话告诫弟子,既要学习榜样,又强调要进行自我反思。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6)《<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住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两个句子是“(),()”。
(7)“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
(8)《<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多读《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意思是可以团结群众,针砭时事。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1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12)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晨读晚练手册第15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15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陈情表》)情境默写(1)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2)《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
“(),()”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
(3)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
在李密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
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
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
(4)《陈情表》中,李密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
(5)《陈情表》中,李密申诉自己不敢违逆君命,但又不能离开祖母的进退不能的两难境地的句子是“(),();(),()”。
(6)文中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是:(),(),()。
(7)《陈情表》中,李密言及祖母近况时用了四个连句,“(),(),(),()”,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自己只想完成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
(8)《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这两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9)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先自贬身份,说自己“(),()”的地位,对晋武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委婉得体,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
(10)《陈情表》中,描写地方官员催促李密赴任的句子是“(),();(),()”。
(11)《陈情表》用“(),()”两句述说自己孤独长大成人的窘况。
(12)“(),()”,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13)《陈情表》中通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表现祖母和自己孤苦无助,更用“(),()”表现自己家庭人丁稀少,孤单无助。
天津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
知。静征.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亡东京者胡广。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 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沴以结祸胎。其为贼害也,岂
(节选自权德舆①《两汉辩亡论》)
【注】①权德舆,唐宪宗时的宰相,后因事罢相。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Fra bibliotek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征.厥初 征:探求 C. 迭.执魁柄 迭:屡次
B. 徼.一时大名 徼:求取 D. 不恤.国患 恤:忧虑
(以上三则材料取材于司若主编《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0)》) 材料四:
(取材于《2019 年北京市夜间消费调查报告》) 5.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文旅融合实践充分调动文化、科技等要素,全方位赋能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B. 数字创意智慧旅游和互联网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在科技力量助推下发展迅猛。 C. 消费者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在消费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社会身份的直接选择。 D. 国内大量景区应用数字技术,推出更多服务,实现了智慧化、数字化升级。 6. 下列与“夜间经济”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夜间经济形态,到宋代其繁盛度和开放度达到巅峰。 B. 津沪两地先后出台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C. 要对城市文旅消费进行评价,需要引入夜间经济所带动的创收指数作为参考。
B. 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市场仍然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 够造成的。
【早读晚练】第50天-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解析版)
第50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声声慢》)情境默写(1)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
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2)善用意象,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常用的方式,古人情感往往借助意象抒发。
比如“酒”这个意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两句写出了词人晚年凄凉,本应借酒消愁反而愁胜酒味的情感。
(3)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4)《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5)古代诗词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点点滴滴”用梧桐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6)李清照《声声慢》中“(),(),()”这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7)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从动作到心理感受多层次描写寡居词人闷坐无聊、怅然若失而又四顾寻觅的凄凉心境的句子是:“(),(),()。
”(8)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隐含家破人亡之痛的词句是:“(),(),()。
”(9)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借大雁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0)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词人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1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代之。
(1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二、识记常见的成语1、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
晨读晚练手册第13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13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过秦论(上))情境默写(1)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的“(),()”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过秦论》中贾谊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句子是:“()。
”(3)《过秦论》一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5)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
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的很清楚:“(),而迁徙之徒也”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6)《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以为固。
(7)《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摹写出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且在文末用“()”揭示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8)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9)《过秦论》中,贾谊用“(),()”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10)贾谊用“(),(),(),()”短短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高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1)贾谊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用一组排比,“(),(),(),()”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
(12)《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识记常见的成语1、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正例】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晨读晚练手册第9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9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赤壁赋》)情境默写(1)《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的句子是(),()。
(2)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3)表现自然界很多景观值得去听,值得去看的句子(),()。
(4)以变化的角度描述,正确看世间万物的句子(),();()。
(5)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6)《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乘着风飞行,漂浮在天空中,飘飘欲仙,脱离了现实,不问前方,不知止地的一句是:(),()。
(7)《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消极至极。
(8)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9)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10)《赤壁赋》中概写苏轼与客人在江面上饮酒,引吭高歌,朗诵《诗经》中章节的句子是:(),(),()。
(11)写诗人回归平凡生活,与麋鹿鱼虾为伴(),()。
(12)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13)写诗人飘飘然仿佛要长出翅磅,远离人世,升入仙界的诗句(),()。
(14)《赤壁赋》中“(),(),(),()”,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
(1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
(16)《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的句子是:(),()。
(17)正面描写箫声哀怨悲诉,令人伤感的句子(),()。
(18)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9)以江水作比喻,表明世间万物永远在运动不息的句子(),()。
(20)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诗经》中有关月亮的名篇的两句(),()。
晨读晚练手册第2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2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劝学》(节选))情境默写(1)通过螃蟹的例子表明,人一事无成的原因的句子(),()。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3)《荀子·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5)表明水深才会有龙的两句(),()。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8)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9)很直的木头可以做成轮子,比喻学习可以改变自身的两句(),()。
(10)劣马也可以行千里,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两句(),()。
(11)用骏马的例子,说明学习不可以一蹴而就(),()。
(12)《荀子·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13)学习是为了打磨自己,就如雕刻一下子就放弃,是不会成功的(),()。
(14)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劝学》中的“青,(),()”观点相同。
(1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6)《劝学》中写蚯蚓身体柔弱,但只要用心专一,就能(),()。
(17)《劝学》中“(),(),而闻者彰”,用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的例子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段综合训练(含答案)
传。永葆少年气,是历尽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也是乐观淡然、笑
对生活的豁达。他们当中有矢志“造飞机”的专家,有毕业后赶赴核
试验基地的伉俪,干 事,做 人,一干就是一辈子。“红日初
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③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④”《少年中国说》里的蓬勃朝气,属
于每一个志不变、心不老的人。【甲】种在心中的信念未减,我们【乙】
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1)下列词语的词性与“法度”不同的一项是( )
A 脚步
B. 耳房
C. 呼唤
D. 利刃
(2)文段中提到的“恩相”属于敬辞。下列都属于敬辞的一项
是( )
A. 令尊、令堂、家父、舍弟
B. 惠顾、惠存、惠赠、愚见
C. 垂问、垂询、赐教、赐复
D. 高见、高论、过奖、奉还
A.白墙灰瓦、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景,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 B.江南的春风柔柔的暖暖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 C.江南的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D.大运河如一把秀美的江南折扇,承载着丰富厚重的璀璨文化。
2023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段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如同日夜奔流汇入大海的滔滔长河,九曲十八弯,什么艰难 险阻,什么 B (碧波荡漾/惊涛骇浪),都会遇到。风浪汹涌中, 如何应对,那就看我们自己拥有一种怎样的心境。如果拥有优雅、从 容、质朴、淡然的心境,就必然会在 C (千岩万壑/千山万水) 的沟坎中,觅得流水转山回 A 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赢得繁星满 晴空。 (2)在横线 A 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A 处的标点是_______。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分别填入 B、C 两处。 B 处应填_____________,C 处应填_____________。 【答案】(1)分号(;) (2) 惊涛骇浪 千岩万壑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在千岩万壑的沟坎中,觅得流水转山回”和“在车水马龙的喧 嚣中,赢得繁星满晴空”是两个并列的分句,故 A 处应填分号。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碧波荡漾: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 境或遭遇。结合“九曲十八弯”“艰难险阻”的语境可知,B 处应填 “惊涛骇浪”;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千山万水:万道河,千重 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结合横线后的“沟坎中”可知,C 处应填“千 岩万壑”。
晨读晚练手册第10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10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项脊轩志》)情境默写(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老、旧、破的句子是:(),(),()。
(2)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说作者他日可用太常公曾用之象笏上朝的话,表达了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 (),()。
(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一片萧条景象的句子是:(),(),()。
(4)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是:()?()?(5)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前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
(6)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8)《项脊轩志》中写因百年老屋渗漏,每次移动案桌,环顾四周竟然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的句子是:(),()。
(9)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
(1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
(1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
(12)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13)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妻子刚嫁入家门时经常来到项脊轩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学习书写:(),(),()。
(14)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接着作者“(),()”,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2023届江西省高三二轮复习验收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二轮复习验收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发生互动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
历史上曾经历多次重大能源变革,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
近代以来,能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能源丰富及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更快。
今天,能源更是关乎各国民生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意义重大的能源进步,是对火的利用。
大约五十万年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
火使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智力,人口数量随之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用火来获取有机物中累积的太阳能,人类首次支配了自然力,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能源进步是距今万年前后农业的诞生。
通过种植作物与驯养家畜,人类更有效地把太阳能转化为食物、热量和动力。
农业文明时代的燃料是薪柴,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
距今约六千年前,乌克兰大草原上的人们将马驯化为驮兽。
公元1000年左右在波斯出现了风车。
水车源自中亚和东亚,从欧亚大陆到北非,在大河溪流之畔,经常能看到水车。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影响深远的能源进步。
迄今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化石能源有泥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荷兰是第一个采用泥炭为主要燃料和动力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的时代。
英国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有很长的煤炭利用史。
在此基础上,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能源技术革命,即高效利用煤炭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202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早读练习十三(含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早读练习十三一.理解性默写1.儒家、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3.《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4.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意思的句子是“,”。
5.《大学之道》中,用“”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6.《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7.《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8.《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9.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10.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1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头,用“,,”三句,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1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是用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是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败逃中回头北望的惨败情状。
13.《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14.作者泛舟洞庭,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即本词的主旨句是“”。
15.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句子是“,”。
晨读晚练手册第12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12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报任安书(节选)》)情境默写(1)《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进行总体评价的句子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2)司马迁认为,富贵并不足以使人名垂青史,从历史上来看:“(),();()”,富贵却名声不被后世知晓的太多了,只有卓越特出的人,才能被后人称赞。
(3)《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袒露自己写作《史记》的心扉,面对世人的误解与轻蔑,司马迁语气坚定地说:“(),()。
”(4)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5)《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并因此得出结论:“《诗》三百篇。
二、识记常见的成语1、东窗事发(贬)——指罪行被揭露,案子发作。
〖错例〗汪锦元长期打入汪伪内部做情报工作,不料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2、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
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错例〗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经在去年七月份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3、鼎力相助——敬词,大力相助。
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错例〗你尽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谦敬误用)4、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
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错例〗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5、大快人心——使人心里非常痛快。
注意一般用于坏人坏事受到惩处。
〖错例〗我的好朋友考上大学,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6、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7、大腹便便——腹,肚子;便便,肥大的样子。
肚子肥大,多形容孕妇和剥削者。
8、大相径庭——径庭,相差很大。
形容彼此相去很远。
9、大巧若拙——真正灵巧的人,不自己炫耀,表面好象很笨拙。
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轮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轮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
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
"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
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
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
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
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
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
周公“制礼作乐”,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
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
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
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
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那些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所在,最核心的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元素,现代礼仪应该包含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应该涵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勇敢、谦逊、理性、稳重、慷慨、真情、和平、非暴力……礼应当是一切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者。
(摘编自《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材料二: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
《周易·系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
《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强调礼仪文化依循三大伦理原则,即与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政教的政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早读练习十二一、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2.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3.《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10.(2022·新高考2卷)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1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闲作草书、细乳分茶的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1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点出“诗眼”,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1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两句,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声称清明不远,应早1.(2017年北京卷)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14.陆游《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15.陆游《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直抒胸臆,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
16.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易逝、壮志难酬之情。
二、文言文实词练习64.如【成语助记】如椽大笔如法炮制如火如荼如坐春风突如其来如饥似渴如臂使指如出一辙如虎添翼如狼似虎如履薄冰如芒刺背如弃敝屣如泣如诉如切如磋如日中天如数家珍如蚁附膻如饮醍醐如鱼得水如影随形如坐针毡涣如冰释恍如隔世泪如雨下相敬如宾危如累卵心如止水易如反掌势如破竹不绝如缕风雨如晦甘之如饴观者如堵烂醉如泥履险如夷目光如豆囊空如洗巧舌如簧气喘如牛日月如梭胜友如云逝者如斯铁证如山栩栩如生运斤如风自愧弗如(11)(2020·课标全Ⅰ)作文如行云流水如:_____________(12)(2019·课标全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如:_____________【情景助记】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
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
子曰:“善矣,以仁为本。
”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
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
”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
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助记提示】“如”的本义是“像”。
(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
)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
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
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答案】(1)像,如同(2)及,比得上(3)到……去,往(4)遵从,依照(5)连词,假如,如果(6)连词,或者(7)比得上(8)像(9)像(10)像(11)像(12)遵从、依照65.若【成语助记】大智若愚洞若观火噤若寒蝉趋之若鹜若无其事若即若离口若悬河冷若冰霜寥若晨星了若指掌敬若神明命若悬丝判若两人翩若惊鸿(10)(2020·课标全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若:_____________【情景助记】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 ,甚喜。
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
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助记提示】“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情景助记】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
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
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
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助记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
“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
有道德的人是“好人”。
有道德的事是“善事”。
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
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答案】(1)擅长(2)通“缮”,修治,擦拭(3)友善,交好(4)好的(行为、人、事) (5)好好地,友善地(6)喜欢,羡慕(7)称赞(8)擅长(9)交好(10)称赞(11)喜好,喜欢(12)好的地方三、文言文挖空练习)。
每诏令..议下,))。
诸生于)),))秦之法。
))就国()1.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16.古人认为猿猴极具灵性。
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在诗词中借用,抒发作者悲伤的情感,比如唐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示例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示例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17.“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一词也常被写进很多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示例二: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示例三: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示例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8.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或指代知音,或表达不尽的愁情,或以景衬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或“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示例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示例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示例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9.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答案】金樽清酒斗十千一尊还酹江月20.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象征凄婉的思念之情。
唐代的边塞诗人常用它来表达征夫对家乡的思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示例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示例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2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22.汉朝将军窦宪大败单于军队,于是在燕然山刻石宣扬大汉威德,并让班固作文记之。
自此,“燕然”在古代边塞诗中就多次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示例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示例三:渺渺平沙几千里天风吹暗燕然山2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或“空”修饰意象,营造意境氛围,表达诗人因自身境遇或家国命运而生发的孤寂、无奈或感伤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清角吹寒都空城示例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4.古诗词中常常用头发斑白表现诗人的愁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示例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示例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示例四: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5.黄鹂俗称黄莺,常常被赋予美好欢快的象征意义,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答案】两个黄鹂鸣翠柳自在娇莺恰恰啼(“隔叶黄鹂空好音”“几处早莺争暖树”“千里莺啼绿映红”“阴阴夏木啭黄鹂”)26.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
“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示例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示例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7.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
其中,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示例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示例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示例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8.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可用来代指战士,在描写边塞战事的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示例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示例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29.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金戈铁马气吞马里如虎示例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示例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30.“暗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时指淡淡的花香,有时指女子散发的清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